紫罗兰杂志
『壹』 《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结局是什么 他们没有结婚吗 为什么说乔琪乔最后抛弃了葛薇龙拜托了~谢谢~
结婚了,说“乔琪抛弃薇龙”是因为薇龙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之后就会被乔琪无情的抛弃。
结局:
逐渐沉迷于靡丽生活的薇龙又忍不住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乔琪,在梁太太和乔琪的设计下,薇龙最终嫁给乔琪,成为乔琪和梁太太谋取钱财和男人的工具。
剧情: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杂志《紫罗兰》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杂志社《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殖民地时期香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剧命运与社会生存现状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贰』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杂志叫什么名字
《紫罗兰》于1925年12月问世,系半月刊,由周瘦鹃主编,大东书局发行。早期为20开本呈方形(第三卷起改成长方形),被称作“中国第一本杂志”。它的封面追求时髦,版式注重美观,正文插入图案画和仕女画;主要栏目有小说笔记、长篇小说、妇女与装饰、侦探之友、说林珍闻、小天地等,并附特载性质的《紫罗兰画报》。1930年6月,出至第96期停刊。
『叁』 张爱玲《第一炉香》赏析是什么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此作一发表,张爱玲便名声大噪。这部小说发表在《紫罗兰》杂志,这是鸳鸯蝴蝶派办的文学刊物,鸳鸯蝴蝶派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是专写言情小说的。
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流派的带头大哥周瘦鹃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这说明张爱玲写小说一开始就是走言情路线的。
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
《第一炉香》简介:
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当做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
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结局不言而喻,当薇龙失去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
『肆』 请问一下,张爱玲的所有作品的名字
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后因战事改入香港大学。1943年,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1944年出版小说集《传记》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于洛杉矶家中去世,终年75岁。
天才梦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夜营的喇叭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谈女人 借银灯 论写作
爱 有女同车 走!走到楼上去
银宫就学记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说胡萝卜 自己的文章
a 私语 诗与胡说
写什么 中国人的宗教 忘不了的画
雨伞下 炎樱语录 存稿
《传奇》再版的话 谈跳舞 谈画
谈音乐 气短情长及其他 “卷首玉照”及其他
双声 丈人的心 我看苏青
〔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 姑姑语录 中国的日夜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张爱玲小说集》自序 忆胡适之
《张看》自序 《红楼梦魇》自序 《多少恨》前言
惘然记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续集》自序 关于《笑声泪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表姨细姨及其他 谈吃与画饼充饥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第2段为作品,空格隔开
『伍』 1943年张爱玲的作品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陆』 张爱玲轰动文坛是在与胡兰成结婚后吗
1944年8月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然而1942年夏,张爱玲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张爱玲成名的早,且是轰动了文坛以后,得到胡兰成的注视。
『柒』 文学界人对张爱玲的评价
文学界人对张爱玲的评价:
1、作家贾平凹: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2、作家王安忆: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3、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4、作家白先勇: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5、作家李欧梵: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6、作家于青: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
7、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拓展资料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时代亲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过程,青年时代又在香港体验到战争的恐怖,逐渐形成悲观的人生态度。
1943年,张爱玲开始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捌』 张爱玲简介以及作品集。
人物生平1920年-1930年 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1921年12月21日弟弟张子静出生。其弟出生后被后母等人所摧残。 1922年迁居天津。父亲在津浦铁路局任英文秘书。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1925年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在《天才梦》中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1930年十岁时,母亲坚持送张爱玲进学校读书,为此同父亲大吵一场。母女俩偷着跑到黄氏小学,张瑛正式取名张爱玲。 1931年-1940年 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这是她在《凤藻》上发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说。 1933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7年《国兴》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夏天,毕业于圣玛利亚女校;母亲第二次出国归来,张爱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亲家住,遭父亲毒打。 1938年,旧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亲家,从此与父亲家告别。同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 1940年四月十六日,《西风》月刊三周年征文揭晓,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获第十三名。 1941年-1950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千红》《燕迎春》《借银灯》。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1943年《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 《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亲手设计,或由好友炎樱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 张爱玲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1944年《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必也正名乎》《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么》《忘不了的画》《等》《年青的时候》《花凋》《爱》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 《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 《小天地》杂志刊载《散戏》《炎樱语录》 《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 阿小悲秋》 1944年张爱玲与文化汉奸胡兰成结婚,炎樱作为证婚人。 1945年:《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 《小天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 《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 《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1947年:《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从事影剧活动,写出三部电影剧本《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与桑弧合编) 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七月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1年-1960年 1951年十一月《十八春》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十一月四日至次年一月二十四日,《小艾》(中篇小说)在《亦报》第三版发表。 1952年赴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赴港后,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翻译《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美国七大小说》(部分)。 1954年《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后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 张爱玲著作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1955年秋天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离港赴美。 与好友炎樱同去拜访胡适。 1956年得Edward Mac Dowell Colony的写作奖金。 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1957年母亲在英国病逝。 1958年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才两得》等剧本。 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1970年 1961年张爱玲为了搜集写作材料,自美飞台转港。这是张爱玲唯一的台湾行,后来写入英文散文题目是《重回前方》。十一月到港后为电懋电影公司赶写了两个剧本,其中之一是一九六一年极为卖座的《南北和》续集《南北一家亲》。在台湾旅行期间,丈夫赖雅在美中风瘫痪,此后对张爱玲的生活和精神都是相当沉重的负担。 1962年回美国华盛顿与丈夫重聚。 1966年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根据《金锁记》改编)。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年赖雅以七十六岁高龄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68年《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 1969年《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1971年-1980年 1972年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 1973年定居洛杉矶。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1974年《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后记》。 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1976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三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1977年《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年《中国时报》社刊载《色,戒》。 1981年-1990年 1981年《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张爱玲1984年《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1987年《余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8年《续集》《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0年台北《联合报》副刊二月九日刊载《草炉饼》。 1991年-1995年 1991年《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余韵》,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张爱玲文集》(四卷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张爱玲评传》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3三年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1994年《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五岁。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9月30日张爱玲的生忌,林式同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玖』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张爱玲(1920年阴历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爱玲名字的来历: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
年表: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
一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一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一九三一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一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一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澡」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一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一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
「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一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肩—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
一九四四「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
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麽》、《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 《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 戏》、《炎樱语录》「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与胡兰成结婚
一九四五「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
一九五○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后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一九五五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
六六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一九六八《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衫机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七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后记》
一九七五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一九七六《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一九七七《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中国时报」刊载《色·戒》社出版
一九八一《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八四「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一九八七《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
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二《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三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一九九四《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机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九月三十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
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张爱玲作品年表
一小说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入《传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拾』 张爱玲九岁时写的小说叫什么名
好像最早的是1932年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当年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