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茉莉花的共同之处
❶ 不同地区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征
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而东北民歌更直接更爽快。在曲调上江苏民歌婉转抒情,而东北民歌则热情爽朗
❷ 茉莉花鉴赏
课题:民歌《茉莉花》的赏析
课型:综合课型——听听、议议、唱唱、弹弹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以及形成,发展等等,从而进一步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2、通过二首《茉莉花》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民歌的艺术美以及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歌的热爱之情;
3.通过“唱唱”这一教学手段(将江苏二首风格相近的《茉莉花》合起来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歌曲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公主的主题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国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江苏《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所编的《音乐辞典》中,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苏《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
现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 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具准备:
1、DVD机及配套播放设备;
2、《茉莉花》教学录音CD(可用原配套录音带刻录);
3、课前预写好内容的小黑板4块(或预做好多媒体课件);
4、宋祖英维也那金色大厅音乐会演唱《茉莉花》实况录像DVD。
四、重点难点:
1、对二首《茉莉花》进行对比赏析;
2、将二首《茉莉花》(江苏)合起来唱。
五、教学过程:
1、教师点明课题、对“民歌”,“小调”作解释
❸ 两首<<茉莉花>>有什么不同
一首是江苏民歌,一首是湖北民歌。
❹ 以茉莉花喻人,人与茉莉花都具有什么共同的品质(写作文用,急需!谢谢!)
清新脱俗,淡雅
❺ 《茉莉花》 歌曲简介
《茉莉花》是前线来歌舞团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编自中国民歌《鲜花调》,于1957年首次单曲发行。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因此其能够在西方世界传播。
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5)三首茉莉花的共同之处扩展阅读:
2008年8月,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该曲进行了MV的拍摄。雷佳身着金色旗袍参与了MV的拍摄,为了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MV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把中国宗教文化和该曲结合起来。
作为MV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策划了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该曲,雷佳从容的在大佛上拍摄了MV画面。此外,该曲MV作为向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特别剪辑了鸟巢的镜头画面,使整个MV充满了奥运的气息 。
❻ 三年级课文《茉莉花》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茉莉花
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了茉莉花:
一、茉莉花的外在形态:
“可是,茉莉花始专终是那副老样子,稀属疏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茉莉花已长出了一大簇枝丫,枝尖上鼓出了花蕾。”
二、茉莉花的颜色:
“整株茉莉花都绿油油的了。枝上还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苞”
“过了几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它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
三、茉莉花的气味:
“阵阵浓郁的清香”
“茉莉花的香味真醉人,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6)三首茉莉花的共同之处扩展阅读:
茉莉花,别名:茉莉,拉丁文名:Jasminum sambac (L.) Ait,木犀科、素馨属直立或攀援灌木,高达3米。
小枝圆柱形或稍压扁状,有时中空,疏被柔毛。叶对生,单叶,叶片纸质,圆形、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两端圆或钝,基部有时微心形,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细脉在两面常明显,微凸起,除下面脉腋间常具簇毛外,其余无毛;裂片长圆形至近圆形,先端圆或钝。果球形,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茉莉的花极香,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叶药用治目赤肿痛,并有止咳化痰之效。
❼ 茉莉花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茉莉花那首歌在奥运会上出现,代表了什么主要是茉莉花在奥运会上出现的意义
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和德国等西方列强采用各种卑劣手段鱼肉宰割中国,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我国资源,霸占我国土地,以此把我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这一时期李鸿章常常代表中国政府频频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1896年5月18日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升级加冕庆典,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应邀“入宫庆贺”,并被授予宝星大小两枚,皆钻石密嵌。沙皇对李鸿章的接待优礼有加,极尽笼络之能事。庆典之后李鸿章又受邀出访德国,居心叵测的德国人,为“提升”李鸿章的“身价”,以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家元首的礼仪欢迎李鸿章来访。李鸿章将计就计,没有拒绝德国“超规格”的接待,以争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按照国际惯例,欢迎仪式上仪仗队需要演奏来宾所在国国歌。然而,当时中国没有“国歌”一说,李鸿章为不失国度,便把中国流行的一曲江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作为中国国歌推荐给德国。由于茉莉花之歌,曲调柔美、欢快,极富情调,颇有轻音乐韵味,加上又是使臣李鸿章所荐,于是《好一朵茉花》这首民歌便成为中国国歌,奏响在迎接李鸿章的仪式上。由于李鸿章的大智大谎,结束了中国没有国歌的历史,在外国人面前挽回了颜面。对李鸿章“开放门户、积极开展洋务运动”的主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为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性的佳话。同样,当时中国也没有国旗,李鸿章把皇帝带有龙的图案的黄袍,作为国旗隆重推荐给德国以及后来所到国家,从此中国即有了“国歌”也有了“国旗”。
❽ 两首歌曲茉莉花的区别与介绍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下载: http://www.xtyou.com/Soft/jz/200508/376.html7 回
❾ 关于<<茉莉花>>这首歌的几个问题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2、电视剧《茉莉花>>应用了这首歌。【主要演员】 陈道明--饰顾绍棠陶红--饰晴宇李宗翰--饰林唯贤贾一平--饰公孙雷李念--饰顾佳慧魏宗万--饰胡团防程前--饰洋买办王菁华--饰梅三娘 【故事简介】 三十年代,“一·二八”战事刚完,上海附近的一处水乡小镇,烟雨凄迷。民族资本家林桐箴、“青帮”龙头顾绍棠与本埠巨商公孙长生正在上演一出“三国”戏。一番激烈的“斗茶”大赛,公孙长生的“第一香”终夺“茶魁”。 老道的顾绍棠早欲吞占“第一香”并窃取窖制花茶的秘笈,雨夜雇凶血洗公孙宅。从死亡边缘逃脱的公孙家遗孤公孙雷兄妹从此踏上了报仇血恨之路。 林桐箴之子林唯贤从上海的洋人学堂学成归来,却无趣接替父亲生意,一心只想收集江南民谣。顾绍棠密谋抢夺“第一香”,派相好京剧名伶晴宇前去亲近林桐箴。不料,对顾绍棠早存失望的晴宇顺势暗投林桐箴,二人联手对付顾绍棠。 镇上河边,公孙雷、林唯贤、胡奕三个青春少年回忆儿时,道出各自理想,并结义兄弟。 大气淡定的林桐箴携忠心的老管家岳乐一道巧妙应对誓夺“第一香”的顾绍棠和一心抢回家产的公孙雷。最后的拍卖会,一番惊心动魄的争夺,林桐箴终于夺得“第一香”。 晴宇寄居林家,然始终得不到内心高傲而冷漠的林桐箴的信任与温情。晴宇绝望中,渐渐移情于孤孑而胸怀复仇霸气的公孙雷。胡团防之子胡奕与顾绍棠的爱女顾佳慧虽早年定过“娃娃亲”,但佳慧对其终无动心。佳慧在第一香的花海中三次偶遇林唯贤,二人之间悄生爱意。 公孙雷为实现复仇大计假意投奔顾绍棠,并故意亲近佳慧。胡奕得知林唯贤与佳慧相恋,伤感离镇,南下投考军校。林唯贤也内心痛苦领受父命前往上海操盘股市。林桐箴与顾绍棠在股市激烈斗法,进退胶着。卷土重来的顾绍棠此次拉拢沪上洋商、买办、青帮等强力后盾,并利用女儿与林唯贤的关系,窃得林桐箴的全盘计划,最后一番精彩大战,终在股市上彻底击垮林桐箴。 林桐箴愤而自杀。顾绍棠欲斩草除根。老管家岳乐冒死强拉林唯贤离别小镇…… 五年后,已经积聚经济实力的林唯贤回沪。此时顾绍棠已成上海商界和“青帮”的无冕之王,公孙雷已是顾绍棠的得力助手,胡奕奉重庆之令潜回上海,跟汪伪特工组织“76号”展开了一番当时沪上闻名的特工战。 一心想暗助公孙雷夺回“第一香”的晴宇再次忍辱投入顾绍棠的怀抱,但私下仍与公孙雷偷情。此时顾绍棠借“特工大战”的混乱局面,暗使公孙雷除掉心患,以独霸商界。这时心中早有报复计划的林唯贤正借机会接近公孙雷的妹妹、当红明星公孙令婉。 老谋深算的顾绍棠查出出卖自己的竟是公孙雷,欲令佳慧解除与公孙雷的婚约。但毕竟当前还有更大的敌人,心照不宣的顾绍棠和公孙雷两人合力对付前来复仇的林唯贤。只是此时的公孙雷已暗有打算…… 就这样,在这片看似宁静、美丽的茉莉花海背后,轮番上演着两代人为各自利益的血腥争斗。苏州河边,夕阳欲坠。乐谱随水飘零,那首似淡似烟的《茉莉花》歌声苍凉响起,歌声随风越飘越远…… 3、改编过的<<茉莉花>>【歌手】梁静茹(Liang,ChingJu) 【制作人员】作曲:李正帆作词:姚若龙 【歌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不让谁把心摘下就等那个人爱呀茉莉花呀茉莉花谁当我情人茉莉花 你说我真好什么都好谁当我情人作梦都会笑我望著窗外的街角看到心酸走来幸福走掉
❿ 《茉莉花》歌词的赏析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10)三首茉莉花的共同之处扩展阅读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