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紫罗兰刊物

紫罗兰刊物

发布时间: 2022-01-12 23:13:36

『壹』 急需!!!张爱玲鲁迅作品赏析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提到中国现代作家的成长, 没有人比张爱玲更配得上“传奇”一词了。 她的家世,她的早慧、早熟,她独特的创作历程,无不具有着某种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巧妙的是她最著名的小说集就取名为《传奇》,这对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说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并不过分,但在远离那个轰轰烈烈的成名场面的我们看来,与其说她是天才的成功者,不如说她是一个成功地利用天才的聪慧女子。

孤寂的女孩
张爱玲家世奇特,她的曾外祖父是近代史上的名人李鸿章,祖父是清未名臣张佩伦,父亲是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母亲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和钱钟书家学渊源式的人物不同,张爱玲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多少学养,如果硬说是这个家庭为她成名作家创造了什么条件的话,那首先应该说她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方法。
经过知暂的欢乐童年时光以后,她就开始了一生的孤苦日子。父亲嗜毒成瘾,娶姨太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多次毒打女儿。逃到离婚独处的母亲那里,她也未见多少快乐。母女二人的作派都和对方的想象差距很大,这使她过早地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子。她曾在文章中用“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来形容让自己的不安全感。这种环境也促使她多疑、内省的性情的发展,让她很早熟地用深刻甚至尖刻的思想分析人,研究人。
张爱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个著名的理论:“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悦。 但就我们而言, 张爱玲“趁早”的努力是更该提到的。首先是读书早,读书多,读书专。她的家庭毕竟是个知识家庭,这使她自小有书读,有人指导读。母亲在她三岁时让她背唐诗,女仆也常抱着她讲“三国”。她爱读旧小说,八岁时就读了《西游记》。在香港刀子抱着《醒世姻缘传》等书死啃,日军的炸弹在头上炸响都不能影响她。
而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也是早而勤的。她曾说她天生谅是做小说的,七岁时就试做了。九岁开始向编辑进攻,虽没能成功,但她依旧写得兴趣盎然。上中学时,她懒散的作风常招老师、同学非议,但她的文采是受人称赞的,她的习作在同学中传阅,很有影响。她的游戏之作《摩登红楼梦》无论叙事还是对话都表现出较成熟的笔力。1940年《西风》杂志终于刊出了她的应征作品《天才梦》,19岁的她在文中自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集束式轰炸文坛
日军攻陷香港,她不得不中断香港大学的学业回到上海。受惯家人白眼的她要过自食其力的日子。她说过:“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的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选择了写作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聪明的她在特定的时机以特有的方式“浮出海面”。
她首先用熟练的英文小试牛刀。当时是世界大战正烈的年月,作为盟友,西方传媒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素被欺侮的弱国,介绍中国人生活、中国文化的文字多起来。张爱玲部苦修英文,在港三年没用中文写过东西。 1942年底, 她首先用英文写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寄给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主编大为惊喜, 认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出世”, 连续刊用了一系列类似文章。
自小就钟情于小说的张爱玲并没有将英文创作当作终极目标,在小试牛刀之后,她自信地掏出了自己压箱底的“货”去撞上海文坛的门。她拿着以香港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拜访了《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周瘦鹃从这位年轻小姐的作品中闻到了传统的味道,大为欣赏并断言它们可与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很快拍板将它们登出来并特加按语推荐。
年轻的张爱玲有着强烈的“世俗的进取心”,对于成名有着“绚烂”的渴望,她一再鼓励自己快些努力:“快、快、快,迟了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于是她握笔不辍,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张爱玲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出专集,几乎一夜间红透了上海滩。 她的最重要的作品相继问世, 如《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一版再版。这时的她不满25岁。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最难得的是她对人生的了解极为深刻,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作家来说的确是个奇迹。
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的生活,因为热闹对于她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

http://www.frostar.com/wenji.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http://www.wensou.com/a8.htm

『贰』 求张爱玲生平简介以及她的相关著作。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图片-新闻-网页)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

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叁』 张爱玲《第一炉香》赏析是什么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此作一发表,张爱玲便名声大噪。这部小说发表在《紫罗兰》杂志,这是鸳鸯蝴蝶派办的文学刊物,鸳鸯蝴蝶派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是专写言情小说的。

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流派的带头大哥周瘦鹃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这说明张爱玲写小说一开始就是走言情路线的。

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

《第一炉香》简介:

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当做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

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结局不言而喻,当薇龙失去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

『肆』 张爱玲写没写过话剧如写过,都是什么啊

近日,读到老作家周黎庵先生的《魂兮归来,张爱玲》一文(见
1999年2月出版的《葑溪寻梦》一书),文中记叙了张爱玲1942年由港
返沪的经过,也对其家世进行了考证,这对人们更好的了解、研究张
爱玲都不乏参考价值。但也应该指出,该文是周先生晚年的回忆文章,
由于他年事已高,一些史事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因而不免存在记忆
之误。现我根据掌握的材料,作些补正。

周先生文中有段这样写道:

张爱玲给我的文稿记得是谈服装裁制和西洋人看京戏的。要是像
沈从文那种谈古代服饰的倒很适于接受,可惜她谈的是她本人设计的
现代服装,殊不合我编辑杂志的格调;但为了柳存仁殷殷致意的介绍,
只好用小字放在刊物的末尾发表。她对此大概很为不满,以后便不再
来稿而转向柯灵和周瘦鹃编辑的刊物投稿,便如鱼得水,顿时轰动上
海;不过她在上海发表的处女作,则确是那篇谈服装的近二千字短文。
我和她仅此一面,以后虽同在上海,却未再有晤面的机会,算来已是
五十多年前的旧事了。

张爱玲回沪的1942年,周黎庵正主编《古今》杂志,该杂志主要
登载文史掌故、清谈小品。张爱玲拿来的谈服装裁制和西洋人看京戏
的文稿,指的就是1943年11月在《古今》34期上刊登的《洋人看京戏
及其它》和同年12月36期上的《更衣记》。周先生说《更衣记》不合
他编辑杂志的格调,只好用小字放在刊物末尾发表,这是周先生记错
了。《更衣记》不是用小字发表的,用小字发表的倒是《洋人看京戏
及其它》。至于这是否引起张爱玲的不满,我们不得而知,张爱玲在
她的文章中均没提过此事。但确实是她掷下二文后,从此不在《古今》
发表文章了。

另外,早在《古今》刊登这二文之前,她就于1943年4月、5月在
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一期、二期上连载了《沉香屑———第一炉
香》与《第二炉香》。周瘦鹃还在第二期的卷头语《写在(紫罗兰)
前头》中,讲述了张爱玲投稿的经过,并向读者推荐这位才华横溢的
文坛新秀。柯灵当时刚刚接编《万象》杂志,某日偶翻《紫罗兰》,
“奇迹似的发现了《沉香屑———第一炉香》”(《遥寄张爱玲》),
他想找张爱玲为自己的刊物写稿,甚至想让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作介
绍,但总感到不便。不料张爱玲竟自己找上门来,她给柯灵带来了小
说《心经》,这篇作品于1943年8月、9月分两次登在《万象》的二期、
三期上。张爱玲是幸运的,这位颇具才华的文坛新人得到了柯灵、周
瘦鹃这些资深编辑的赏识,柯、周二人也极力向外推荐她。但客观地
说,张爱玲在《紫罗兰》、《万象》上发表的作品,当时影响并不很
大,真正使她轰动十里洋场的,是在袁殊任社长,吴诚之任主编的
《杂志》上发表的《倾城之恋》。这部小说1943年9月、10月在《杂志》
的11卷6期、7期连载后,顿时引起轰动,一跃使张爱玲成为当时上海
滩最为走红的作家。不久还被改编为四幕八场话剧,在上海的戏院连
演数十场,大获成功。自《倾城之恋》始,张爱玲的作品大多在《杂
志》上发表,《杂志》甚至成了她发表文章的一块固定阵地。当然她
在苏青主编的《天地》上也发表了不少。

《沉香屑》、《心经》、《倾城之恋》三文,从发表的时间看,
均早于《更衣记》,因而周先生所说的《更衣记》是在上海发表的处
女作显然不确。那么张爱玲的处女作是哪篇呢?这就是1940年8月刊于
《西风》杂志上的《天才梦》。她在晚年还写过《忆〈西风〉》一文
忆及此事。至于英文的最早作品,今已被现代文学研究家陈子善发现,
那是1932年登在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风藻》总第12期上的《不幸的
她》。那年张爱玲也就11岁,可谓早慧。

『伍』 周瘦鹃的人物传记

周瘦鹃(1895—196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
他原名周祖福,字国贤,上海市人,一八九五年六月三十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六岁时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断绝。周瘦鹃的母亲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她含辛茹苦,日夜为人缝补针绩,拼死拼活也要让儿子们读书。在母亲的“爸爸死得早,要争气,要用功”的教诲下,周瘦鹃发愤苦读,小小年纪就跟着外祖母、母亲和哥哥认字。七岁入私塾,读诗集经传,后转入储实两等小学和民立中学。鉴于他的格外优异的成绩和格外贫穷的家庭,教过他的老师们无不给予叹赏和看顾,他受到免交学杂费的特殊优待,使他得以读完中学。
一九一O年,刚刚十六岁,还在中学读书的周瘦鹃,于暑假期间偶尔在城隍庙旧书摊上购得一本《浙江潮》杂志。其中一篇描写法国军官爱情故事的笔记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下决心要把这篇笔记改编成小说或剧本。由于自我感觉写剧本要比做小说容易,他用一个月时间,夜以继日地改编出了八幕话剧《爱之花》,并用“泣红”笔名投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获得成功。这便是周瘦鹃的处女作。后该剧被郑正秋等搬上舞台,在武汉演出,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电影,易名为《美人关》。但是,他的第一篇见诸报刊的作品,并不是《爱之花》,而是一九一一年五月发表在《妇女时报》上的小说《落花怨》。 一九一二年,周瘦鹃十八岁。这年秋天,他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苏校长留校任教。他所教的预科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有的年龄比他大,有的还是他过去的同学,他们常常合伙欺负他这个小先生。周瘦鹃一边忍气吞声地执教,一边勤奋地写作。不久,便以一个多产小说家的声誉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于是他辞职专事写作。
就在周瘦鹃中学毕业的那年冬天,他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务本女校学生周吟萍,两人书信往还,迅速发展为恋爱关系。但由于女方父母早已把吟萍许配给了一个富家子弟,两人的好事终于未能如愿。这场悲剧在周瘦鹃身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周吟萍有一个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周瘦鹃就异乎寻常地喜爱紫罗兰花,而且喜爱终生。在文学创作上,他为抒发内心苦闷写出了大量所谓哀情、惨情小说,这些作品是使他成为鸳鸯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的重要原因。
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后,他开始尝试参加编辑文学刊物。一九一四年夏,他协助王钝根编辑《礼拜六》周刊,不久停刊。后又于一九二一年春独自将该刊复活。在前后二百期《礼拜六》周刊中,周瘦鹃的作品最多。在千方百计地迎合小市民、小知识分子口味,供人消闲的办刊思想指导下,《礼拜六》周刊曾受到众多消闲读者的狂热吹捧,成为当时鸳鸯蝴蝶派的主要阵地和代表刊物。
一九一五年,周瘦鹃经人介绍参加南社,在《南社丛刻》第十九集发表古体叙事诗《新情歌》。在《新情歌》中,女主人公不惜一切要情人出征去杀敌卫国的行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一九一五至一九一九年的数年间,周瘦鹃先后应聘于中华书局、《新闻报》和《申报》。在中华书局,他先后编译出版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后于再版时易名《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系周瘦鹃与他人合译,是该书最早的中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则是周瘦鹃个人的翻译小说集,全书共分三册,比较客观地介绍了欧美十四国,包括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短篇小说作品。并且,该书还收进了高尔基的名篇《大义》(原题作《叛徒的母亲》)。这是高尔基作品中最早的中译。因此,《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特别受到鲁迅嘉奖,誉之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在《新闻报》和《申报》,周瘦鹃都是担任副刊特约撰述,尤其在《申报》,他几乎每天都要为《自由谈》副刊撰写一篇短文。
一九一五年“五九”国耻事件发生之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响应全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周瘦鹃先后创作日记体小说《亡国奴之日记》和《卖国奴之日记》。在这被称作姐妹篇的爱国小说中,他寓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于嘻笑怒骂之间,痛斥了侵略者和卖国卖国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因而受到人民欢迎。《亡国奴之日记》由中华书局出单行本,《卖国奴之日记》则由于言辞过于激烈而使各书局望而却步,最终不得不自费出版。此后,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周瘦鹃不间断地写了不少爱国作品,如较著名的《风雨中的国旗》、《南京之围》、《祖国之微》、《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等,使他成为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著名的爱国作家。
在担任大约一年的特约撰述后,一九二O年四月,《申报》正式录用周瘦鹃为该报副刊《自由谈》编辑。此后,直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申报》革新版面,《自由谈》编辑由黎烈文接任时止,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周瘦鹃一面负责《申报?自由谈》编务,一面先后创办、主编或与人合编了《游戏世界》、《半月》、《紫兰花片》、《上海画报》、《紫葡萄画报》、《良友》画报等多种报刊。其中,《紫兰花片》月刊最具特色,内容全是周瘦鹃一人或创作或翻译的短篇杂作,被称作“周瘦鹃个人的小杂志”,月出一册,从无缺漏,维持达两年之久。此外,《半月》半月刊也很出名,它不仅寿命长,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较活泼。封面画用三色铜板精印,并首创三十开本版式,被当时杂志界称作创举,一时竞相仿效。
《半月》半月刊曾两次易名:一九二五年改作《紫罗兰》半月刊,一九三O年改作《新家庭》月刊。“九一八”事变时,周瘦鹃曾在《新家庭》月刊上发表《为国难事吁求全国家庭一致抵制日货》的呼吁书,号召全国家庭团结一致,积极行动起来,坚决抵制日货。
一九三一年,周瘦鹃买宅于苏州,稍后,即举家迁苏。
一九三三年,《申报》又辟《春秋》副刊,由周瘦鹃任编辑。
一九三六年,日寇积极准备大举侵华,时局日益紧张。十月,他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新旧一切文艺派别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言论自由而斗争。不久,鲁迅病逝。周瘦鹃专程由苏州赶去上海参加葬礼,表达对鲁迅的敬爱与掉念。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申报》被迫停刊。战火波及苏州,周瘦鹃携家眷避兵浙江南浔,继之转赴安徽黟县。在此期间,他时刻牵挂家园及祖国的安危存亡,作诗词二百余首,感时伤怀,排愁遣闷。次年春,《申报》在租界复刊,他也举家赴沪复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陷落,《申报》也随之被日寇接管,周瘦鹃为保持清白,辞去《申报》副刊编务。
抗战期间,周瘦鹃在上海先后编辑出版了《乐观》月刊、《紫罗兰》月刊等刊物,创作、发表了唯一的一部白话中篇小说《新秋海棠》,并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了回忆早年那段恋爱史的回忆文章《爱的供状》。与此同时,沉湎于花草,潜心于盆景、盆栽的艺术研究。一九三八年冬,经人介绍,加入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国际性的上海中西莳花会,在莳花会展出比赛中,以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中国盆景、盆栽艺术两度夺魁,获得彼得葛兰奖杯,为祖国争了光。后因该会英籍评判人员有意贬低中国,裁判不公,愤而退出。
一九四五年秋,日本无条件投降,伟大的八年抗战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国民党接收《申报》,授予周瘦鹃以《申报》设计委员的虚衔,这使满怀希望的周瘦鹃极为不满。于是,次年春,举家返苏,过着陶渊明、林和靖式的隐居生活,
在苏州,周瘦鹃将以前发表过的旧译作结集出版,名为《世界名家短篇小说全集》。该书分上中下三册,收入以欧美为主的世界范围内著名、知名作家短篇小说计八十篇,其中包括高尔基的《换魂记》和《绿猫》。
一九四九年,全国大陆解放。周瘦鹃欣喜之余,自感跟不上伟大的时代,仍旧深居简出,杜门谢客,自我陶醉于花木丛中。但他却未料到,一九五O年秋,当苏南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一个过着隐居生活的人竟然收到大会的邀请。会上,苏南行政公署领导鼓励他为新中国写作。同样未料到的是,一九五三年三月,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突然慕名往访,在观赏盆景、盆栽之后,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要他打消一切顾虑,为新中国歌唱。于是,在养花种草、研究盆景艺术之余,周瘦鹃又重新拿起了笔,为国内外报刊撰写小品文、散文、游记,并于一九六二到一九六六年期间,以“姑苏书简”形式,不定期为香港《文汇报》撰文,向港澳同胞介绍日新月异的祖国和他本人的幸福生活。截止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出版的小品文、散文、游记结集有《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行云集》等。他的文笔朴实自然,清灵秀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深得广大读者喜爱。一九六二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
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的发展,使周瘦鹃重又走出家门,越来越关心政治,尽力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做有益的事。他的高超的盆景技艺,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慕名者前去拜访。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除前边提到的陈毅,还有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颖超等都先后前往参观,有的还不止一次。一九六二年四月,他作为政协委员,在出席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三次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召见,畅谈达半小时之久。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不因他曾是鸳鸯蝴蝶派作家而瞧不起他,相反地,却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建国后,他历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苏州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江苏省文联委员等职,并被选为苏州市、江苏省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会议等。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鹃受到张春桥的点名攻击,不堪迫害,含冤去世。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苏州市隆重举行周瘦鹃先生悼念会。十年沉冤,终获昭雪。
(《周瘦鹃研究资料》王智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周瘦鹃
南社的唯一园艺名家。他六岁丧父,家道贫困,依靠母亲针黹为活。肄业上海西门民立中学,为文冠其侪辈。校长苏颖杰非常喜爱他,教师孙警僧又极鼓励他。不料离毕业仅一学期,忽患大病,眉毛头发都脱光,后来瘦鹃以特制假发戴上,直至晚年,不事修饰,便去假发成为髡首,眉毛没有办法,常架墨晶眼镜,用以掩饰。苏校长认为他功课优良,虽没有读到终了,就破例发给毕业证书,留校教课。可是他不善管理学生,课堂上嘈嘈嚷嚷,没有秩序,他自己觉得教书非其所长,试行投稿。有一天,他在城隍庙旧书摊上购得《浙江潮》旧杂志,载一法国恋爱故事,他就把它改头换面译为五幕剧,标题《爱之花》,署名泣红,投寄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获得稿费十六元。从此就继续写作,投稿《时报》社发行的《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署名周国贤。后认识了编辑包天笑,出他提掖,才得成名。后来进中华书局,翻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得了一笔较大的稿费,由此始得和胡凤君结婚,年二十二岁。此后再接再厉,连续翻译了好多种。他是最早翻译高尔基的作品,这时一般人尚不知高尔基其人,一九一七年,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科长,亲自审阅加批,大加奖励,他也引以为荣。不久他进《申报》,编附刊《自由谈》及《春秋》,又为中华图书馆编《礼拜六》,为大东书局编《半月》、《紫罗兰》、《紫兰花片》、《新家庭》等杂志,顿时蜚声说苑。他爱好紫罗兰花,那是有一段因缘的。这时他尚未结婚,有一次偶观务本女学所演的戏剧,演剧者周吟萍,活泼秀美,他很爱慕,不知怎样,就认识了她,往还既频,谈到嫁娶,吟萍家境很富裕,瘦鹃是个穷书生,对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好事多磨,成为泡影。而吟萍是个弱女子,在封建家庭压迫之下,没有办法,只有饮泣。吟萍有一西名Violet,瘦鹃念念不忘其人,也就念念不忘紫兰其花。他所编的个人小杂志《紫兰花片》,每期汇集前人词中有“银屏”二字的,辟为一栏名《银屏词》,无非为吟萍的纪念,而事有凑巧,瘦鹃的儿子周铮娶郑于褒女为室,女名“玉带”,恰与“银屏”成一巧对。他富于审美观念,爱花成癖,不论盆栽盆景,经他设置,都成佳名。当时上海有一国际性的中西两花会,瘦鹃的同学蒋保厘,是莳花会的会员,介绍瘦鹃入会。一九三九年夏,瘦鹃参加大小盆栽二十二件,配着红木矮几及十景橱,又以百余年的爬山虎古桩作主体,附以松柏、菖蒲、黄杨、文竹、六月雪、金茉莉、细叶冬青,旁侧列古佛一尊及灵芝一盎,那几案有作秋海棠叶式的,有双连树根式的,引起无数西人的赞美。瘦鹃获得了荣誉奖状。翌年秋,又有秋季年会,瘦鹃以悬崖白菊,蟹爪黄菊,分种于紫砂旧盆和古瓷瓶盎间,加着水石盆景共二十九件,又附菖蒲、北瓜、小榆、稚柏、水棕竹、灵壁石、达摩像等点缀品,获得全会总锦标,及英国被得葛兰爵士的大银杯一座。瘦鹃很得意,有诗:“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又:“愿君休簿闲花草,万园衣冠拜下风。”次年秋季年会,瘦鹃煞费经营,罗致十八学士大菊花及粉霓裳、月下雪等名种盆景,或仿唐六如的蕉石图,或仿马远的古木及赏菊东篱、寒江独钓的画境,极活色生香、清华澹逸的能事。岂知主持的西人,不甘总锦标连落华人之手,瘦鹃被抑,仅得次奖,他中心忿懑,从此退出该会不再参加。他以善用古人名画制为盆景,题一诗云:“蕉石传神唐伯虎,竹技貌肖夏仲昭。生香活色盆中画,不用丹青着意描。”他本主编《申报》附刊《自由谈》及《春秋》的,这时他辞了《申报》辑务,在苏州王长河头辟紫兰小筑,大家称为周家花园,蓄着百年的大绿毛龟,五人墓畔移来的义士梅,白居易手植的槐树桔桩。又蓄着金鱼,以命名俚俗,乃用词牌名代之,如朝天龙改为喜朝天,银蛋改为瑶台月,五色绒球改为五采结同心等,上海市动物院金鱼部均采用。抗战时,他避难到上海,居愚园路的田庄,为维持生活,借海格路一小圃,售卖盆栽盆景,有“头衔新署卖花人”之句,邓散木撰一联为赠:“个中小寄闲情,待移来五岳精灵,供之几席。此处已非故国,且分取南冠涕泪,洒向花枝。”解放后返苏,重整故园,芳菲满目,朱德委员长送他兰花,周恩来总理夫妇、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他园中,在签名簿上签了名(这签名簿归公家保存了)。他得到杨彭年手制的竹根形紫砂花盆,甚为珍视,嘱家人:“将来逝世,骨灰装在这盆中,置于其家梅屋,插以灵芝,衬以灵璧石。”又一次和人闲谈,谈到死的问题,他说:“深愿满室花香,于氤氲气氛中熏醉不醒,允称善终。”讵意在四人帮威胁迫害之下,他投井而死,所愿成虚,能不痛惜。如今已为瘦鹃开了个隆重的追悼会,并由政协优待其家属。他一八九五年乙未闰五月初二日生,一九六八年戊申七月十八日卒,七十四,著作很多,所编刊的有《新小说丛编》、《小说选》、《曼殊余集》、《亚森罗苹全集》、《消闲集》、《信美集》、《碎琼集》、《霏玉集》、《忆语选》等都是。
(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1981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在黟县
周瘦鹃君在数年前,于吴门封溪购一宅,颇有园林之胜,彼常往来于苏沪之间,遥领申报副刊事,而居苏之时日为多。其园林虽不大,而花木繁多,以园丁之外,瘦鹃亦能躬自种植也。种花之外,所蓄金鱼,亦颇名贵。左顾孺人,右弄稚子,人谓瘦鹃真能享自然之乐者也。惟去岁其次公子落池身死,深滋悲痛,郁郁寡欢者数月。此次吴门沦陷,朋辈飘零,均不知周瘦鹃避居何处者。今由吴友道及,在苏城未陷前,渠与程小青君,同时挈具妻孥,由浙江而至安徽,现闻其踪迹,避居于皖之黟县,其将遁迹于万山之中,觅得一世外桃源,不复问治乱事欤?瘦鹃真世外人也。
(微妙1938年3月24日上海《晶报》第3版)

『陆』 紫罗兰到底是紫色还是蓝色为什么

紫罗兰的传说: 据希腊神话记述,主管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因情人远行,依依惜别,晶莹的泪珠滴落到泥土上,第二年春天竟然发芽生枝,开出一朵朵美丽芳香的花儿来,这就是紫罗兰。 紫罗兰原产欧洲南部,在欧美各国极为流行并深受喜爱。它的花有淡淡幽香,欧洲人用它制成香水,倍受女士们青睐。在中世纪的德国南部还有一种风俗,把每年第一束新采的紫罗兰高挂船桅,祝贺春返人间。 一生低首紫罗兰: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先生一生酷爱紫罗兰,和紫罗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周瘦鹃中学毕业留校任教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叫周吟萍的女子,活泼秀美,很是爱慕,与之往来频繁,并谈到嫁娶。然而,周吟萍家庭富足,周瘦鹃则家境贫寒,吟萍父母坚决反对,并将吟萍许配他人。吟萍是一弱女子,没有办法,只有饮泣。她有一个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周瘦鹃因对她念念不忘,于是寄情于紫罗兰,案头清供的是紫罗兰花,写文章写信用的是紫罗兰颜色的墨水,并在苏州建造了“紫罗兰庵”,还创办了一个名叫《紫罗兰》的刊物。 紫罗兰形态特征: 紫罗兰,学名Matthiola incana,又名草紫罗兰、草桂香、香瓜对,十字花科紫罗兰属植物。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20-60cm,全株密生白色茸毛,单叶互生倒卵形,灰绿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有红紫、白、玫瑰红等色,直径2厘米,花瓣4枚,芳香,栽培种常为重瓣。自然花期3-5月,果熟期4-6月。长角果圆柱形,熟时开裂,种子具膜质小翅,寿命4年

『柒』 紫罗兰的宽恕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每一个恋爱中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喜欢一个人时间长了就会有魂不守舍的感觉,总希望每时每刻和他(她)待在一起,如果一天看不到他(她),就有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这种情愫就像埋在心底的种子一样,不管在白天还是夜晚不断地抽芽,长长的枝蔓缠绕心间,萌生一路春色。

男孩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喜欢得每天都能给她写出一首诗、一封信。恋爱中的男孩感觉女孩就是水,自己就是鱼,谁也离不开谁。起初男孩和女孩彼此感觉很好。女孩是南方人,男孩是西部人,时间长了两人性格、心理、文化的差异就暴露出来了,经常为一些没有任何原则性的小事情闹不愉快,生闷气。久而久之这种习性给他们的感情蒙上了一层阴影,驱之不散,挥之不去。

有一次在商场购物男孩请女孩为他作参谋买一件衣服。不同的审美观让他们意见分歧,男孩喜欢的恰恰是女孩所不喜欢的,女孩喜欢的却是男孩不欣赏的。最终男孩坚持己见,买了自己喜欢的那件,不同的个性让他们又闹不愉快。回家的路上他们闷闷不乐,准也不说话。回去后男孩意识到自己的不是,连夜给女孩写了封信,希望她能宽恕他。

半年后他们很平静地分手了。分手那天晚上女孩让男孩到她家,她想和男孩好好聊聊。男孩知道女孩是想给他一次争取和好的机会。在去往女孩家的路上,男孩想,一定要抓住机会,努力赢得爱情成功的机会。那天晚上的风很大,如同男孩的心,空空的,希望女孩能够填充些什么。女孩的家在一楼的庭院,门开着,等他进门。进门后女孩说:“我想了很久,我感觉彼此性格很合不来,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吧。爱情是一场缘分,可遇不可求。”男孩的心很疼,宛如针扎一般,毕竟培养一段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怎好说散就散,万般风情怎一个“分”字了解?

“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请相信,我会珍惜的!”男孩恳求女孩。女孩摇摇头没有说话,跟中有泪缓缓流出。

门外传来自行车被撞倒的声音,求爱心切的男孩这才想起,自己写给女孩的信和为女孩写的发表在一家青年刊物的诗歌样刊忘在自行车的车篓里。见女孩没有任何同意的表示,他起身出门准备取回信和杂志交给女孩。他刚出门,门“嘭”的一声关上了。男孩明白了,这段爱情是挽回不了的,他有点不相信女孩竟然如此绝情,他一出门她就把门关上了。心灰意冷的他呆若木鸡,愣在门外,手中的信掉在地上。他心里涩涩地犹豫不决地想,到底敲还是不敲她家的门,想到那冰冷绝情的关门声,最终他举起的手还是放下了,选择了离开。

两年后他在街上遇见了她。他仍然单身,而她已为人母。他问她:“你好吗?那晚你真狠心,怎么我一出去你就把门关上了?”她不无哀怨地说:“是风把门关上的,我以为你会敲门的,可是等了好久你始终没敲。你真笨,我的眼泪就是默许。我想你心里没有我了,不然为什么悄然出门。我出门找你,你已经不见了影子,消失在风中,我的心比你还痛啊。”

“我出门是给你拿遗忘在车篓里的书信的。”他说。悔恨、遗憾、懊丧、伤心,直觉得喉咙被什么堵得难受,他说不出来自己是什么感觉。她说:“前几天我翻起曾经我们为买衣服闹不愉快后你写给我的一封信,你恳求我宽恕你的过错,难道你忘了自己写的一句话,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了那踩扁了它的脚上,这就是宽恕。而今你我的脚依旧,但爱的香气早已随风飘散,你连敲门的勇气都没有,怎能敲开爱的心扉呢?我又能宽恕什么呢?”

他心里如同打碎了五味瓶,眼眶热热的,有什么东西不易被察觉地闪烁着,无力地捏了捏自己的拳头,怅然道别。

有时候,错过一时,就会错过一世。好好把握你的爱情吧,不要让它轻易溜走。

『捌』 罗兰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 不凡是一瞬间的风景,而平凡是永恒的罗兰。这句话出自哪里

紫罗兰的花语
紫罗兰(紫色): 永恒的美;质朴,美德 。
紫罗兰(蓝色) - 警戒,忠诚,我将永远忠诚
紫罗兰的传说
据希腊神话记述,主管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因情人远行,依依惜别,晶莹的泪珠滴落到泥土上,第二年春天竟然发芽生枝,开出一朵美丽芳香的花儿来,这就是紫罗兰。
紫罗兰在古希腊是富饶多产的象征,雅典以它作为徽章旗帜上的标记。罗马人也很看重紫罗兰,把它种在大蒜、洋葱之间。克里特人则把它们用于皮肤保养方面,他们将紫罗兰花浸在羊奶中,当成乳液使用。然而,盎格鲁.萨克逊人则将它视为抵抗邪灵的救星

《罗兰小语》是作者在广播工作与撰写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写下来的,是对

罗兰小语
种种社会现象与人间苦乐的切身感受与心得。这些“小语”从一个极其俭朴单纯而又十分开朗明亮的农业社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车水马龙、巨厦连云的时代。它是作者从六十年代到世纪交替之间,在每晚一小时的广播节目中,随着当时当日对人生的感受与心得所写下来的播稿与在其他刊物所发表的短论。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中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之后,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

没有人能够有一生的不凡。在怎么幸运,在怎么努力都只能有一瞬间的辉煌。那瞬间的辉煌就是不凡。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哪怕是瞬间的辉煌,很多人这样劳碌的、默默无闻度过了一生,你不知道那些平凡的人是谁,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你生活之中,也许你会偶尔为新闻报道中的某某人八卦一下,但终究,你又会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去,你的亲人、同事、朋友、邻居,正是那些平凡组成了你的生活,大浪淘沙,淘不尽的才是金,只有那平凡却又质朴的笑脸、亲情、友情、爱情,才是生活中最实际的东西,有些东西完美却是飘渺不可及的,不平凡的人们潮起潮落吸引世人的瞩目,平凡的人们庸庸碌碌,却构成了整个世界。正如旅途中遇到的风景,哪怕再美也总会回家。
不凡只是路过的风景,平凡才是存在的永恒,就如那紫罗兰,有了质朴、美德,才算是永恒的美

『玖』 数字油画所用的30种颜色的名称如何调出来

品牌名称:毕扬(Bijan)由名牌服装设计师毕扬(Bijan)调制,最昂贵的香水,木香-龙涎香系列,有浓郁而神秘的东方香味。 每盎司300美元。 2、欢乐(Joy) 由巴黎服装设计师尚巴度(Jean Patou)推出,其茉莉香味,名副其实能带给女性欢乐。 每盎司230美元。 3、第凡内(Tiffany) 雅的欧洲风格,以茉莉与玫瑰香味为主,混合丛林基调。 每盎司200美元。 (1987年推出的芬芳花香-龙涎香系列香水。所含香精种类高达150种,是为了庆祝该公司成立150周年而设计的。前味:芬芳花香,含金茉莉、橘花、苦橘花、中味:紫罗兰香系列,以鸢尾根、紫罗兰叶、铃兰为主。后味:龙涎香系列,有白檀香、龙涎香、香草和岩兰草。) 4、狄娃(Diva)繁复的香味,适合最时髦和最浪漫的女人,由恩加罗(Ungaro)公司出品。 每盎司190美元。 5、鸦片(Opium) 浓郁的东方香味,神秘而具诱惑力,圣洛朗公司(Y S L)出品。 1977年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以大胆之姿推出形象妖艳的OPIUM鸦片香水,以其辛辣、神秘的芬芳香味被公认为东方香型的代表品牌之一,曾风靡全球,一直畅销不衰。 经由YSL圣罗兰创意总监Tom Ford重新包装过后的OPIUM鸦片香水平面广告,延续与人无限遐想的最初意念,更藉模特儿全裸入镜的视觉感官刺激,增添性感与诱惑的挑逗力。该平面广告是由拍摄时尚刊物经验资深的摄影师Steven Meisel掌镜,全裸入镜的Sophie Dahl,全身仅着金色项链、钻饰手炼、黑色高跟鞋,以向后仰躺的撩人姿势,在黑色毛皮上呈现出雪白裸体与黑色背景的强烈对比。而半睡半醒的朦胧神情、微微轻启的双唇,更传达出女体诱惑的野性美,让观赏者双眼尽受挑逗。 新世纪的华丽感、渴望与高尚质感,正是YSL圣罗兰企图在跨世纪的同时,再次赋予OPIUM鸦片香水经典地位的新形象。 每盎司175美元。 小马车(Caleche)艾尔媚(Hermes)的招牌香水。 每盎司170美元。 (1961年推出的古典芬芳花香系列香水。前味属清新-摩登现代香系列,包含佛手柑、柠檬、橙花油、旭浦鹤香,中味由茉莉、玫瑰、橘花、鸢尾、栀子花、伊兰花构成,后味则主要是木香。) 7、艾佩芝(Arpege)雅致的花香味,同时散发纯朴的气息,由龙芳(Lanvin)公司推出。 品牌识别 1、“母与子”图案:最早是由PaulTribe为Arpege香水瓶做的设计,其构图为一母亲双手抚慰着仰望的小孩,极其慈祥温馨的画面。这个Logo当初设计的缘由是为纪念JeanneLanvin发迹之始是为其女儿设计童装,对于Lanvin发展的历史而言,意义相当深远。 2、Lanvin蓝:这举世无双的瓷蓝色是JeanneLanvin在FraAngelica的油画中发掘出来的,同时也是她最钟爱的颜色。 3、波浪:是Lanvin创意生活的象征。另外,水的波纹曲线也有美丽视觉的作用,更有回归人类精神文明之初的意义,符合Lanvin的设计理念。另外,Arpege香水瓶上的珠型松子瓶塞,和从Armand-AlbertRateau为Lanvin女士所设计的家具上经常出现的Rateau饰带,也都常被Lanvin运用在设计上。 每盎司170美元 8、夏奈尔5号香水(Chanel No.51921年上市,“ 5”是夏奈尔女士的幸运数字,在其精品系列中,不论珍珠表链、首饰,均以5为单位,其开瓶香味为花香乙醛调,持续香味为木香调,No.5的花香,精致地注释了女性独特的妩媚与婉约。 每盎司170美元。 9、一千零一夜(Shalimar) 娇兰(Guerlain)的香水,有东方松脂味道。 每盎司170美元。 10、象牙(Ivoire)、帕门(Balmain象牙(Ivoire)、帕门(Balmain)推出的女性香水,清新风格。 每盎司165美元

『拾』 紫罗兰含义是什么

紫罗兰:象征永恒的美丽或青春永驻

紫罗兰的传说:
据希腊神话记述,主管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因情人远行,依依惜别,晶莹的泪珠滴落到泥土上,第二年春天竟然发芽生枝,开出一朵朵美丽芳香的花儿来,这就是紫罗兰。
紫罗兰原产欧洲南部,在欧美各国极为流行并深受喜爱。它的花有淡淡幽香,欧洲人用它制成香水,倍受女士们青睐。在中世纪的德国南部还有一种风俗,把每年第一束新采的紫罗兰高挂船桅,祝贺春返人间。

一生低首紫罗兰: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先生一生酷爱紫罗兰,和紫罗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周瘦鹃中学毕业留校任教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叫周吟萍的女子,活泼秀美,很是爱慕,与之往来频繁,并谈到嫁娶。然而,周吟萍家庭富足,周瘦鹃则家境贫寒,吟萍父母坚决反对,并将吟萍许配他人。吟萍是一弱女子,没有办法,只有饮泣。她有一个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周瘦鹃因对她念念不忘,于是寄情于紫罗兰,案头清供的是紫罗兰花,写文章写信用的是紫罗兰颜色的墨水,并在苏州建造了“紫罗兰庵”,还创办了一个名叫《紫罗兰》的刊物。

紫罗兰形态特征:
紫罗兰,学名Matthiola incana,又名草紫罗兰、草桂香、香瓜对,十字花科紫罗兰属植物。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20-60cm,全株密生白色茸毛,单叶互生倒卵形,灰绿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有红紫、白、玫瑰红等色,直径2厘米,花瓣4枚,芳香,栽培种常为重瓣。自然花期3-5月,果熟期4-6月。长角果圆柱形,熟时开裂,种子具膜质小翅,寿命4年。完善答案 、罙 念 2007-08-24 18:46 评价答案 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0次) 能 解 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部分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不能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是否原创答案(参与评价0次) 原 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非原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相关内容 ??紫罗兰的内在含义2个回答??紫罗兰代表的含义?5个回答??紫罗兰是一种什么样的花?1个回答??紫罗兰是种什么样的花1个回答??紫罗兰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6个回答 紫罗兰的约定紫罗兰花的含义紫罗兰盛开的季节紫罗兰花语致命紫罗兰紫罗兰家纺紫罗兰监狱钥匙紫罗兰之眼坠饰 其他答案中华网上说:紫罗兰的花语是永恒的美丽,最适合送给天秤的淑女。
中华农历网上说:紫罗兰(commoon stock)的花语是清凉(cool)
紫罗兰是一种盛开在五、六月间,成鞋钉状的花卉。这种花的香气逼人,虽然属於野生植物,但是园丁特别喜欢把它种在窗台下。主要是希望藉由紫罗兰,把芬芳的香气带进屋子里。因此紫罗兰的花语是-清凉。
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具有带给周遭的人爽朗的特质,纯纯的爱比较适合这样的你。至於目前流行的婚外情嘛还是少碰为妙。
紫罗兰是一种盛开在五、六月间,成鞋钉状的花卉。这种花的香气逼人,虽然属於野生植物,但是园丁特别喜欢把它种在窗台下。主要是希望藉由紫罗兰,把芬芳的香气带进屋子里。因此紫罗兰的花语是-清凉.

紫罗兰叶为心形,花朵非常美丽,幽香滋益,故寓意美好爱情。传说中紫罗兰花是“爱情花”,据希腊神话传说,美丽的女神维纳斯因爱人远行,依依惜别,分手时她止不住掉下泪来,泪珠滴在地上,第二年便发芽长枝开出一朵朵又美又香的花,这就是紫罗兰花,从此紫罗兰带着维纳斯爱神的寓意便成为多情的化身。

热点内容
山茶花10年 发布:2025-08-26 05:53:33 浏览:534
知足系兰花 发布:2025-08-26 05:28:01 浏览:555
中式宫廷插花 发布:2025-08-26 05:20:47 浏览:22
小神童兰花图片 发布:2025-08-26 04:44:27 浏览:450
如何布置盆景 发布:2025-08-26 04:43:45 浏览:947
海棠片头曲 发布:2025-08-26 04:32:34 浏览:372
樱花莲心 发布:2025-08-26 04:31:46 浏览:351
花卉做肥料 发布:2025-08-26 04:31:14 浏览:32
梅花手表二手 发布:2025-08-26 04:25:01 浏览:610
云菲菲梅花泪 发布:2025-08-26 04:15:17 浏览: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