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紫罗兰
㈠ 紫罗兰的作者简介
青山七惠
日本新锐女作家。2005年,处女作《窗灯》获得第42届日本文艺奖,在文学界回斩露头角答。2007年,《一个人的好天气》荣膺第136界芥川奖 。2009年,《碎片》夺得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是该奖项最为年轻的获奖作家。
2012年,《紫罗兰》出版,被誉为“年度最感动人心的作品”,而青山七惠也说,这是她“第一次用心,而不是用脑创作的小说”。
竺家荣
知名翻译家,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译有青山七惠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渡边淳一作品《失乐园》、三岛由纪夫作品《晓寺》、谷崎润一郎作品《疯癫老人日记》,村上龙作品《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等日系佳作。
㈡ 与紫蝴蝶,紫罗兰有关的文学作品或名人名言
一只脚落在了一朵紫罗兰上,紫罗兰却把花香留在了那脚后跟,这就是宽内容。”
《致命紫罗兰》UltraViolet
二十容一世纪末,人类受到辐射尘感染突变,少数人变成了超速度极敏锐的辐射人,也因此产生了种族对立的问题,内战一触击发。当一名九岁小男孩遭到人类社会处以死刑对待时,一名突变女战士挺身而出护卫到底……
-------------
《紫蝴蝶》
1928年,满洲。日本翻译伊丹英彦(仲村亨饰)离开中国情侣丁慧(章子怡饰)返回东京。数年后他到上海时,已成为一名特务。而丁慧目睹了主办抗日报纸的哥哥被日本人刺杀,之后来到上海,参加了对日地下抵抗组织,并与组织首领谢明(冯远征饰)产生感情。
抵抗组织从外地聘请了一名杀手,计划暗杀日本情报人员山本。在火车站,一个非常偶然的纰漏……
㈢ 求紫罗兰和荆棘鸟TXT的百度云,BY唐酒卿
你好,我是大鱼儿吐泡泡1,用网络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回永久有效^_^链接: https://pan..com/s/1PklZ6-En3xZ1T2obGFjl7w 提取码答: qwtz
㈣ 求文学作品里的名句摘要
1、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只是因为你跪着。 — —《生命华实》2、人总是这样,想得多,做得少。 —《想与做》3、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风雪迷漫还是繁花似锦,出发后只能勇往直前。 — —《人生如箭》4、也许就是因为,当精彩出其不意地到来时,却没有胶卷,胶卷已大量浪费在你对生活的平庸摆弄之中。 — —《浪费的胶卷》5、做不了星星,那么先做盏明灯;做不了伟人,那么先做个有爱心的人。 _《 爱心》6、生活的风雨之后,悬挂在人生背景上,永远是幸福的彩虹. ——《人生其实是精彩的》7、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自信的价值》8、蜘蛛结网可能逮不到昆虫,但蜘蛛不结网不可能逮到昆虫 ——《蜘蛛与网》9、向空中抛撒杂物,原想让风不胜载负,不料迷了自己的眼 ——《边走边悟》10、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水洼,溅了一身的泥浆,却暗自庆幸:幸亏不是深井。 ——《边走边悟》
㈤ 《紫罗兰永恒花园》的画质怎么样呢
这一动画在一段时间内讲述了一个未知大陆的南北分割战。战争结束后,小武器的女主角来到了一个港口城市,这里她得到了一份书面工作,在工作中慢慢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无法理解的情绪。这种看起来像一个治疗系统,整合了一个帝国战争,贵族系统,一个工业革命欧洲社会,欧洲艺术等多元素,经典的文学动画,如荆那的文学动画作品呈现实力的力量到观众前世纪欧洲景观油画。
中世纪欧洲风格无处不在虽然故事在后台表达,但它可以从动画中判断角色衣服和建筑。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类似的欧洲小镇中,巨大的港口被青山包围,中间是一个密集的蓝色橙色屋顶,阳光穿过云层,所有这些都只是在这个动画中拍了一枪。一些观众指出了戏剧的情节,情节太老了,这个动画是Uky。事实上,没有必要为文学单位戏剧进行快速的步伐。这样一个壁纸动画是壁纸的动画,即使没有故事,它也会被每个人所爱,更不用说“Jing Zi”掌握故事情节。就像镜头的设计一样,很难真正理解细化的话,而不是重复的味道
㈥ 《雄心壮志紫罗兰》文章有何特色
《雄心壮志紫罗兰》选自《纪伯伦作品精选》,讲述的是人生的进取精神和境界问题。内这篇文章采取了寓言的容形式。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平平淡淡和轰轰烈烈两种不同的人生来引导读者要正确地看待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赞赏雄心壮志的紫罗兰,觉得为了提高眼界,提升层次,获得更新更壮丽的人生体会,哪怕付出沉重代价也是值得的。但是作者在前半部分的描写中,又肯定了平凡生活的意义。
他让两个阵营的代表都出来说理,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上,谁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者还是有选择的。因为雄心壮志紫罗兰的境界正是作者自己的境界。
(6)文学紫罗兰扩展阅读:
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ト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㈦ 意大利歌曲紫罗兰作者及创造背景
作者: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专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属,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㈧ 紫罗兰瀑布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在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作者在花前“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不由得停住”表现了作者被花吸引被花感动的心情。紫藤萝花也曾随人世变迁受苦受难,但是苦难过去,它马上恢复了生机,“在笑”“嚷嚷”,“我在开花!”表现了花儿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感染了作者,“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苦痛,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可以说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文章的脉络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自己的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在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繁花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突出花的情趣。
写花穗时,更是全用拟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好像肩并肩手挽手的孩子们在嬉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更显得花儿们天真烂漫童稚可掬,突出它们生命盎然勃发。
写花朵时,比喻和拟人交替使用,用“帆”“舱”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另外,作者还运用通感、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写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向人的心底”,表现出自己观花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眼前,让人感到亲切。
作者用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花繁枝茂相比,并从中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四、含蓄地表达感情
作者出身学者世家,本人又是作家,对感情的渲泻很注意尺度分寸,不可能表现得慷慨激昂大悲大喜。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折磨,她也只是淡淡地以紫藤萝花花朵的“稀落”到“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作喻,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那时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讽讥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更是不着一笔,用“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自己悲伤欲绝的感情。但是作者这样含蓄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并不是感情不深沉不真挚。作者的出身、性格、教养使她能节制、含蓄,而这种感情上的节制,使她能理性地深刻地洞察到生命的本质。
五、想象新颖,内涵丰富
作者发挥自己出色的想象力,营造出许多新奇生动的意象,把紫藤萝花的生命力形象化,如写“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闪光的“河流”中“航行”。上面所说的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的手法,也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独特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对于紫藤萝花的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写花瀑“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不停地生长”,既表现了花繁花盛,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写花朵儿“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既突出花的勃勃生机,也表现了生命的喜悦之情。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来加以体味。
教学建议
1.学习这篇文章,要从作者由花的盛衰感悟出的人生哲理着眼。可以和《短文两篇》作对比阅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2.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很有特点,可以让学生多做些语言方面的体味。
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审美眼力
精美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物。借助美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9页)培养和历练学生的审美服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谙熟美学和美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审美能力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让我们还是从一篇短小的美文说起吧。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的审美注意开始了。继尔,作者仔细观看了这一架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这是审美观察过程。在观察中形成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情感。而后,审美联想使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接着,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哲理。这就是审美理想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净化,在一片光辉和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显然也是一种审美动作意识的苏醒。
㈨ 以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哪些
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2、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1888-1970),也译作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或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作家,希伯来文小说家。
1888年7月16日,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出生在加利西亚巴哈奇小镇,1908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1910年搬至耶路撒冷。其主要作品有《但愿斜坡变平原》、《婚礼的华盖》、《行为之书》等,曾获得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以色列奖等多个奖项。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终年82岁。
3、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 (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写了《青鸟》、《盲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剧本。
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后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取得很大成功。
莫里斯·梅特林克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的剧本充满诗意,被称之为诗剧。1889年,他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部剧本《玛莱娜公主》。
1908年发表的六幕梦幻剧《青鸟》,是梅特林克戏剧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戏剧史上一部融神奇、梦幻,象征于—炉的杰作。
梅特林克的主要作品还有《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阿亚业娜与蓝酬子》、《圣安东的奇迹》等。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梅特林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4、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㈩ 一束紫罗兰假花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诺贝儿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
2005年 哈洛品特,英国剧作家兼导演《生日派对·看门人·回乡》
1996年 辛波丝卡,波兰诗人 《我内们为此而活着容》
1995年 希尼,爱尔兰诗人 《引向黑暗之门》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诗人 《西印度群岛》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英国德语作家 《迷茫》
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西班牙诗人 《天堂的影子》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瑞典作家 《乌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瑞典诗人《露珠里的世界》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作家 《行为之书》
奈莉·萨克斯,瑞典诗人 《逃亡》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冰岛作家 《渔家女》
还有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