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碎色花病毒
① 下列关于郁金香碎色病毒错误的是() A 病毒侵入郁金香后能改变郁金香的某些特征 B 侵染郁金香使其
B:它们的颜色由叶肉中的无色或黄色质体决定。感染植物表现为叶片斑驳
② 为害郁金香的病毒种类有哪些
为害郁金香的病毒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花叶病毒和碎色病毒两种。受到花叶病毒回侵染的植株叶片答上出现黄色条纹或微粒状斑点,在花瓣上产生深色斑点,严重时叶片腐烂;受到碎色病毒侵染的植株花上出现浅黄色或白色条纹或不规则的斑点,在红色或紫色品种上产生碎色花,叶片上产生独特的斑驳。受害后植株生长不良、矮化,同时鳞茎的数量减少。
③ 郁金香碎色病毒的危害情况
由于感染水平通常很低,而难以评估在郁金香碎色病毒导致的全部损失。不过,如果栽培物无低的耐受率,便不允许出售预定的繁殖植物材料。
症状
报道郁金香碎色病毒仅侵染两种植物,Tulipa和Lilium,均属于百合科。可汁液传播和鳞茎嫁接传播。早在1637年Dutch种植者通过嫁接带有碎色花的鳞茎到花色一致的鳞茎上来生产花碎色的新郁金香变种(Hoog,1933)。导致郁金香品种及其杂交品种在红色和紫色变种中花色的断裂;它影响了花瓣中表皮细胞液泡的花青素的数量(Dufr oy,1931)。导致依赖郁金香变种和病毒株系的不同类型的颜色断裂。由于缺乏花青素,白色和黄色花变种无断裂现象,它们的颜色由叶肉中的无色或黄色质体决定。感染植物表现为叶片斑驳。自从16世纪郁金香引入欧洲,就知道了颜色的断裂。亦在百合中发现了这种病毒,在叶片中导致了轻度到中度的斑驳。最早由 Cayley (1928, 1932)在来自英格兰Surrey的Tulipa spp.中报道。
郁金香的花碎色使人们着迷了几个世纪。1258年,波斯诗人Mushrrifu'd-din在他的诗Galistan中描述了多种花色的郁金香(Botschantzeva,1982)。在16和17世纪,带有条纹中花色的斑点和极其精美的火焰图案的郁金香非常昂贵。生产碎色郁金香的需求在19世纪初期结束(McKay and Warner, 1933)。人们认为侵染郁金香的病毒令人不快。在早期文学作品中,公认了3种类型的花碎色:'完全碎色'即变色花瓣区域除了花色和白色均无色;'自我碎色'是颜色在小区域强化;和'平均碎色'为在同一花瓣上表现出自我碎色和完全碎色(Cayley, 1928;McKenny Hughes, 1930, 1931, 1934;McWhorter, 1938;Slogteren and Bruyn Ouboter, 1941;Slogteren and Asjes, 1970;Slogteren, 1971)。人们很少对叶片症状进行讨论。
McWhorter(1938)声明两种病毒为病原,而Slogteren和Bruyn Ouboter(1941)认为影响壳归因于相同病毒的不同株系,例如分别与完全碎色和自我碎色相关的郁金香碎色病毒的严重和温和株系。然而,大量栽培物似乎不能显示完全和/或平均碎色(McWhorter, 1938;Asjes and Elbertsen, 1982)。关于郁金香碎色病毒症状学的信息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明显增加(Asjes and Elbertsen, 1982)。症状因相关栽培物、植物的生长阶段、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在不同的染病植物中,症状在整个生长季节连续出现,例如开花前、或开花期间,但在开花后新形成的症状仍能在某些栽培物中出现。在从土壤中显露的植物中可见到郁金香管状外观形成中的症状和微红-褐色-绿色花叶。叶片的浅/深绿色图案或紫红色到绿色花叶因栽培品种而异。花茎在开花的前后显示轻微偏离的颜色。花蕾的颜色可能不正常。人们仍可发现,黄色和白色栽培物的花朵在花期早期显示不同的色彩,或忽略病毒株系相关性的多种类型花色碎色。另外,花的自我碎色图案又可归因于当季的侵染或下一季的侵染。病毒侵染可完全改变花的形状。如同在几个栽培物中观察到差异一样,柱头颜色可以由绿色变到黄色、绿色到白色或绿色到红褐色。叶片显示花叶的不同图案,或在某些栽培物花期或花期后期,显著的环斑。和规律一致,植物中的症状表现二级症状。在他们的严重类型中,可在早期识别栽培物的症状特征,但是通常难以将症状归因于不同的病毒,例如,郁金香带状碎色病毒和郁金香顶端碎色病毒。其它病毒也诱导与叶片症状不同的不同类型花色碎色,例如烟草响环坏死病毒(Slogteren,1958)、烟草坏死病毒(Kassanis,1949)、百合无症病毒(Derks and Asjes,1975)郁金香X病毒( Mowat,1982;Asjes and Blom-Barnhoorn, 1998)和郁金香温和花叶斑驳病毒(Morikawa et al.,1995)。
描述符:
花序:损害 ;有斑点;带条纹(非Poaceae);变色(非禾本植物)。
④ 郁金香杂色病毒病的症状寄主及传播防治方法是什么
郁金香杂色病毒病:病叶呈淡绿色或灰白色条斑,花瓣出现碎色斑点或条斑。病株生长不良,鳞茎逐年减少(张建如等1984)。传播方法:汁液传,蚜虫非持久性传毒,嫁接传。传毒介体:至少经4种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其中桃蚜Myzus.persicae效率最高,其次为棉蚜Aphis.gossypii、豆卫矛蚜Doralis.fabae和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solanifoli。McKenny-Hughes(1931,1934)报道,Yezabura.tulipae可在郁金香鳞茎储藏期间传毒,但未被他人证实。桃蚜饲毒前饥饿1~2h,可增强传毒能力,最佳饲毒时间2~5min。自然寄主:百合属Lilium和郁金香属Tulipa,有麝香百合L.longiflorum、台湾百合L.formosanum和L.elegans等寄主。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病毒只侵染郁金香属和百合属植物。病害的防治:病球茎的繁殖活力逐渐退化,应拔除田间病株。
⑤ 郁金香有哪些病毒病
郁金香的病毒病,在全世界广泛发生。受病毒病危害的郁金香鳞茎生长量减少,植株产生独特的条斑、褪色斑,花纹,品质下降,且往往开花期延迟。常见的病毒病有郁金香碎色花瓣病,郁金香花叶病、郁金香坏死病、郁金香条斑花叶病等。现重点介绍前三种病毒病。
(1)郁金香碎色花瓣病
①症状:郁金香碎色花瓣病主要表现在花朵上,在同一朵花上花瓣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的加深,有的正常,有的却变浅形成镶色的花瓣,故称为“碎色”。有的碎色呈斑驳状,有的呈条纹状,有的大部分呈白色或浅黄色。受害叶片会出现颜色较浅的斑纹或条纹。受害鳞茎发育不良,植株变矮小,生活力下降。
②发生规律:鳞茎带毒。在生长期通过蚜虫传播,在鳞茎贮藏期,由郁金香圆尾蚜传播。对于此病毒,重瓣品种比单瓣品种更易感染。
③防治方法:一旦发生,无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故要加强农业防治和病虫害防治。在发病的棚室里,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抑太保1500倍液喷洒防治蚜虫,减少蚜虫传播病毒的机会;鳞茎贮藏前,也需用80%敌敌畏乳液8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液2000倍液喷洒贮藏室及存放容器。
(2)郁金香花叶病
①症状:感染花叶病的郁金香叶片出现黄色条纹或雀斑状斑点,有时产生坏死斑;花呈暗色或深色斑点。生长发育受影响;症状严重时,球茎长不大,危害重大。
②发生规律:此病系黄瓜花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通过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
③防治方法:同郁金香碎色花瓣病防治方法,此病发生,无有效的防治措施,故严格土壤消毒,加强蚜虫等传播媒介的杀灭。
(3)郁金香坏死病
①症状:叶、茎、花蕾及花瓣产生纺锤形的坏死斑,严重的植株枯死,球茎内的维管束变色。
②发生规律:郁金香坏死病主要由烟草坏死病毒所致,此病可通过土壤传播,机械传播,球茎也可带毒传染。土壤水分高时,发病较多。
③防治方法:严格土壤消毒;种植、换盆时操作小心,避免出现机械伤口;降低土壤水分。
⑥ 想要郁金香碎色病毒的图片~可能有点难找,拜托大家咯~
http://www..com/s?tn=site&bs=%CA%FD%D1%A7%BB%F9%D1%B5%B4%F0%B0%B8&f=8&wd=%CA%FD%D1%A7%BB%F9%D1%B5%B4%F0%B0%B870%7E71
⑦ 郁金香碎色病毒的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丝状;
无包膜;通常是纤维状;带有明显模式:长750-775 nm、宽14 nm。轴槽模糊。基本螺旋模糊。植物细胞中出现包涵体。植物汁液热失活点为65-70度(McWhorter,1938)。在百合汁液中能保持4-6d(Brierley and Smith, 1944)。最高稀释度是1/10000,颗粒的沉降物单组分,共沉降系数为153S。从郁金香栽培品种Jack Laan 和Divera中纯化时260nm的特定吸收值为1.03-1.13,而纯化自Texas Flame 的为1.13-1.21(Derks et al., 1982)。
纯化
因为在叶片提取物中病毒两种病毒粒子的聚集,不能制备纯化的病毒。Derks 等人 (1982)阐述了下列过程:在含有1%Na2SO3(w/v :2/5)的0.1M tris-巯基乙酸(pH 9.0)中匀浆郁金香叶片(新鲜的、-20℃冻结的、或者冻干的)。粗纱布过滤的匀浆物,1500g离心10min。用5%Triton X-100搅拌上清液45min-1h。90,000g离心90min。加入1/8体积的0.1M tris-HCl(pH9.0)重悬浮沉淀,8000g离心10min。上清液90,000g离心90min。用0.1M tris-HCl(pH 9.0)重悬浮沉淀(每100g加2ml),8000g离心10min。在上清液中加入抗寄主蛋白抗血情(1ml上清液加入0.1ml),4℃可放置18h。9000g离心10min。上清液90,000g离心90min。在0.1M tris-HCl(pH 9.0)中重悬浮沉淀,7000g离心10min。上清液中含有纯化的病毒。纯化的上清液非常均一。粒子不聚集或破碎。在50%甘油中,病毒上清液能在-20℃储存数年而无凝聚或破碎的征兆。
基因库序列NCBI
sequence data (Entrez search)序列数据库登陆密码:
S44147 Em(40)_vi:S44147 Gb(84)_vi:S44147 polyprotein precursor tulip breaking virus, lily, Genomic RNA, 1556 nt. 1/94 1,556bp.
S60804 Em(40)_vi:S60804 Gb(84)_vi:S60804 coat protein tulip- breaking virus TBV, Genomic RNA, 277 nt. 1/94 277bp.
S60808 Em(40)_vi:S60808 Gb(84)_vi:S60808 coat protein Rembrandt tulip-breaking virus ReTBV, Genomic RNA, 277 nt. 1/94 277bp.
X63630 Gb(84)_vi:TMVCPRNA Tulip mosaic virus gene for coat protein. 7/94 1,479bp.
S60806 Em(40)_vi:S60806 Gb(84)_vi:S60806 coat protein tulip top-breaking virus TTBV, Genomic RNA, 277 nt. 1/94 277bp.
S60810 Em(40)_vi:S60810 Gb(84)_vi:S60810 coat protein lily mottle virus LiMV, Genomic RNA, 277 nt. 1/94 277bp. 6 sequences.
⑧ 郁金香碎色病毒的介绍
郁金香碎色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科。主要寄主为郁金香,次要寄主为百合属。在郁金香生长的所有温带地区,特别是在生长季节早期蚜虫介体丰富的欧洲南部很普遍。
⑨ 郁金香碎色病毒的寄主植物
主要寄主:
Tulipa(郁金香)。次要寄主:百合属(百合花)。
诊断品种:
Lilium formosanum-用染病郁金香的花瓣、叶片或鳞茎的抽提物摩擦接种秧苗后2周内,在叶尖出现斑驳或条纹症状。后期叶片和花产生扭曲(Brierly & Smith,1944;Yamaguchi,1958)。Tulipa hybrids - 碎色花。Tulipa spp. and Darwin hybrids - 碎色花和变色叶。Lilium spp. and Mid-Century hybrids -叶片变色并恶化。
诊断性非感病寄主品种:
已知不能感染任何指示性草本品种。 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Hyacinthus orientalis 和 Hippeastrum hybrim.
繁殖品种:
郁金香变种Croisette、Grand Pride和Palijas是病毒纯化的好来源。
Lilium varieties Concorde and Sterling Star.
分析品种:
没有局部损害的报道,但Lilium formosanum (W) 可用。
感病寄主品种:
Calochortus、Fritillaria pudica、Lilium (cvs Concorde, Sterling Star)、Lilium formosanum、Lilium longiflorum、Ornithogalum thyrsoides、Tulipa、Tulipa hybrids、Zigadenus fremontii、Insusceptible host species、Allium cepa、Amaranthus retroflexus、Atriplex hortensis、Avena sativa、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Chenopodium murale、Chenopodium quinoa、Crotalaria spectabilis、Cucumis sativus、Datura stramonium、Glycine max、Gomphrena globosa、Hippeastrum hybrim、Hyacinthus orientalis、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Nicotiana clevelandii、Nicotiana glutinosa、Nicotiana tabacum、Petunia × hybrida、Phaseolus vulgaris、Saccharum officinarum、Secale cereale、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Torenia fournieri、Vicia faba、Vigna unguiculata、Zea mays、Zinnia elegans。
包含感病寄主品种的属:
Calochortaceae (1/1)、Hyacinthaceae (1/2)、Liliaceae (6/6)、Melanthiaceae (1/1)
包含非感病品种寄主的属:
Alliaceae (1/1)、Amaranthaceae (2/2)、Amaryllidaceae (2/2)、Chenopodiaceae (4/4)、Compositae (1/1)、Cucurbitaceae (1/1)、Gramineae (4/4)、Hyacinthaceae (1/2)、Leguminosae-Papilionoideae (5/5)、Scrophulariaceae (1 /1)、Solanaceae (5/5)、Tetragoniaceae (1/1)。
寄主范围的注释:
Brierley and Smith (1944)接种自66个属和带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的22 属中的79个双子叶品种,后通过接种到Lilium formosanum检测。所有检测是阴性的,但并没有命名这些物种,进一步的测定亦证明了39个单子叶物种是非感病的。寄主范围信息的来源:Brierley and Smith (1944)。
影响植物阶段:
开花阶段。受影响的植物部分: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