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画法工笔画
⑴ 王天胜工笔画作品市场价格如何
朱称俊工笔画作品近几年的拍卖价格如下:
王天胜作品郁内金香 ,拍卖时间容2013/6/19 ,拍卖价格135.60万。
王天胜作品工笔花卉 ,拍卖时间2013/5/9 ,拍卖价格134.40万。
王天胜作品郁金香 ,拍卖时间2014/5/24 ,拍卖价格126.50万。
王天胜作品花卉 ,拍卖时间2014/7/4 ,拍卖价格80.50万。
王天胜作品前程似锦 ,拍卖时间2012/12/16 ,拍卖价格57.50万。
王天胜作品工笔牡丹 ,拍卖时间2014/10/17 ,拍卖价格56.00万。
⑵ 有没有人见过画工笔的郁金香花蕊画的画的毕业创作想画,但不知道能
我有画过。纯水墨工笔。
⑶ 20篇古诗词赏析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赏析: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⑷ 工笔花鸟名家的画论书有哪些
《中国抄近现代名家画集·金鸿钧》近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大红袍)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入选者皆为近现代有重要成就的著名中国画家。
金鸿钧是现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是俞致贞、田世光、郭味蕖等大师的入室弟子,是继田世光和俞致贞之后,北派工笔花鸟画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本画集精选了金鸿钧作品166幅,从1962年毕业创作《国色天香》到2007年创作的《古藤繁华》,都是精品力作。
⑸ 郁金香的那个素描怎么画
郁金香素描画的时候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首先要勾线,然后你再进行由浅到深来,进行图画就可以了
⑹ 有诗意的诗句有那些
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八阵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月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类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忆江南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花非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岁暮道情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
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
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
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
【注释】
为学空门①平等法②�先齐③老少死生心
①空门:指佛门。 ②平等法:平等,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法,佛教名词,意谓道理。 ③齐:辨明、明白之意。亦可作别解。此处似一字数意。
原诗是一首七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这两句是说,你要知道佛门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诗人虔心研究佛门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隐含其内心的酸痛。
村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宿建德江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羁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过故人庄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田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与诸子登岘山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类别:【】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注释】
【简析】:
这首诗充满怀念故人的情绪,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无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① :诗题一无“夏日”。
② 夕:一作“夜”。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边月色。
3、轩:窗。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
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
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回答者:cwangyang - 经理 四级 2-15 12:01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虽然赏析有点多,但是已经很好了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6 个人评价
好
100% (6)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http://..com/question/20328041.html 这里有
评论者: cityboy007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4 条
李白《忆秦娥》赏析
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aspx 上面有很多,自己看吧,呵呵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⑺ 王天胜的作品点评一:
—— 邵大箴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遗产中,工笔重彩是其中重要的门类。它是人们运用严谨工整的笔线与浓重的色彩描绘客观世界,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是我国写意绘画体系丰富表现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画的振兴,离不开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的齐头并进,这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和写意水墨一样,工笔重彩创作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己取得丰硕成果。它之所以如此地活跃于当今画坛,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是和近几十年来以潘絜兹先生带领的一批工笔重彩画家们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在这群画家中,一位中年军旅画家王天胜引人注目。他的作品在全国展事中屡屡亮相并多次获得重要奨项,他同时积极参与全国工笔重彩学会的活动,是该会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
作为军旅画家,王天胜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军旅画家应该首先重视军事主题,创作有现实意义的军事题材画。多年来,他奉献的优秀军事题材作品有《生命之舟》、《巡逻途中》、《绿林》、《隙》、《北疆屏障》、《惜别》等。这些军事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是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入手,着重描写人物的真实感情,塑造亲切生动、可信可敬的人物形象。每件作品的构思独具匠心,根据主题的需要采用不同手法。《惜别》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告别朝鲜乡亲的动人场面,主题深沉,主要用水墨造型;《巡逻途中》写军民鱼水之情,用近乎年画的重彩语言;描写士兵利用休息时间勤奋读书的《隙》和表现士兵在树丛中紧张巡逻的《绿林》,采用的都是用景色来衬映人物的手法,前者用平视特写法,平中有奇;后者用多种视点描绘,奇中有平,各具特色。至于他的寓意深刻的力作《生命之舟》既打破常规的构图法,又巧妙地将写实的人物造型与程式化的装饰手法结合在一起,赋予这一“重大题材”的画面以人情味,以趣味性和装饰感。王天胜的另一部分军事题材画是他创作的士兵肖像,如《兵》、《金芭蕉》等,这些精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品是他深入部队基层生活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之后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王天胜十分注意从生活中吸收创作养料,他强调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特别是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美。他特别重视在写生中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注意与其感情交流与沟通,以洞察人物的精神世界。他认为,好的写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造型能力、笔线功夫、色彩感觉,而写生也是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有效途径。鲜活的现实感和传统程式的结合是他大型创作的特色,也是他许多肖像作品的出众之处。王天胜的写实造型能力主要来自工笔画传统,坚持以写“形”为基础、以传“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备”的理论,但不排斥吸收西画素描造型的某些因素,而是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以线为主的造型语言之中。在王天胜的创作中,体面造型与线型语言有机结合,但以线型结构为主。他很重视色彩的运用,把色彩和线视为加强人物形象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他在充分发掘民族传统绘画资源的同时,也注意从西方绘画色彩中吸取有益的经验。王天胜笔下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而有神韵,饱满而有情趣,画面纯净、利落,色彩清丽、雅致。尤其是他刻画的少女形象,美而不俗,格调纯正,有很高的观赏性。王天胜不仅工于人物画,在花鸟画创作上,也有杰出的表现。他的花鸟画有两种类型,一类借物写情,直抒胸怀;有的立意深远,含有崇高的寓意。不论那一种类型的作品,他都苦心经营,追求画面的境界,力求其整体、单纯、清净和明丽。花鸟画讲究色彩,色彩处理不当或灰暗无光,或过于艳丽而媚俗。王天胜在色彩上颇为讲究,他用色或浓重或淡雅,掌握有度,线与色彩和谐地融为一体,相互衬映。在绘画语言上,他傍依唐宋绘画传统,还大胆用现代观念设计画面,强化视觉效果。《卿亦解语》、《春晖》、《井岗杜鹃红》、《绿荫》、《洁》、《百鹤呈祥》、《紫气东来》、《春芳》是他工笔花鸟的代表作。《春晖》中百朵盛开的郁金香重重叠叠,气势恢弘,严谨、细致的笔法和在“重复”的描绘中穿挿变化,颇有新意。它与同样用繁复手法完成的《井岗杜鹃红》,成为用花鸟画形式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力作。工笔重彩画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上有所创新,以反映时代跳动的脉搏,体现人们新的审美趣味,是20世纪以来几代艺术家们探索的课题。王天胜在前辈艺术家创造成果的基础上,为推进现代工笔重彩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取得的成绩表明,工笔重彩的创新决不能离开传统重起炉灶,传统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则永远是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形神兼备”始终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标准,传统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等理论见解和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予以继承和发展,那些认为工笔重彩的创新只能运用外来的现代观念和技法来使它“脱胎换骨”,显然是不恰当的。当然,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正视和接受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赋予工笔重彩以新的美感。我们还应该有广阔的胸怀,面对包括西方现代艺术的挑战,取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为我所用。总之,王天胜的艺术创作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不仅在于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的技法娴熟全面,他的作品格调清新雅致,而主要在于他有开拓意识,敢于和善于从各方面吸收创新资源,在生活中发掘和提炼新的美感,创造有精神内涵,有新形式美感的工笔重彩作品。年富力强的王天胜正值自己创作的旺盛期,他珍惜自己的创造成果,但他并不满足。他的志向是和同行们一道再创中国色彩的辉煌。我们期待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⑻ 王海滨的参展情况
1999年9月《轰炸过后---有感于北约的人道主义》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暨全军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1年4月《曙光在前》参加首届重彩画展并获优秀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1年6月《老人》参加全军写生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2年8月《清韵》参加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2年8月《东方红》参加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2年11月《郁金香》参加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银奖(炎黄艺术馆)
2003年应总政治部之邀为中央军委大楼创作大幅工笔画《和平世界》
2004年11月《憧憬》等参加学院工笔——首届艺术院校工笔画名家邀请展(今日美术馆)
2005年12月《都市.制服系列》参加学院工笔——首届全国工笔肖像艺术展(今日美术馆)
2007年8月《家乡小站》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9月《都市》系列作品八幅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2月《阳光》等六幅作品参加“永恒的经典”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4月《都市.出租》等八幅作品参加“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5月《纳西少女》参加情系奥运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8年6月《吉祥西藏》参加“精品2008”工笔画名家绘画邀请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2008年7月《黑衣人》等三幅作品参加“灵感高原”----绘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8月《憧憬》参加“百人百幅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9月《都市.等待》参加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中华世纪坛)
2008年11月《都市车站2006.1.8》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4月《外乡人》等八幅作品参加“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第二次展(江苏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⑼ 有什么写景物的诗歌吗急!!!急用!!!
春梦/ 我喜欢 把在春天里做的梦 叫做春梦 我努力地想梦到你 却总是徒劳 我喜欢醒来后把枕头翻过来 听说这样做,会梦想成真 在这个想入非非的春天啊 我翻来覆去的是 孤枕难眠 二、推开春的大门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 三、这个春天 这个春天我的心很乱 一会儿想起某些墓碑 一会儿想起我的童年 这个春天我的心很乱 春天的诗已被春天写满 我的献诗是春天的草叶和花冠 在这个春天里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还能和谁一起拥抱春光和时间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海子 用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 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 时日漫长 方向中断 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 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 长久喧响 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 秋已来临。 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1987。8 <秋思> 在秋的街头 我无法找到雨巷 无缘邂逅 有着丁香一样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在杨柳依依的河畔 也无处寻觅春的踪迹 繁华的都市 闯入耳朵的尽是汽笛 无法听到的永远是鸟鸣虫唱 包括秋蝉 《开运竹》 安静的在高玻璃瓶里 新的叶子还没抽出时 老的就早已掉了 剩下的只有 一节一节 渐白渐黄 渐渐变成深绿 多么冷清的绿的枝干 那根呢 到是很旺盛的生长 卷缩在花瓶底 承载了所有的生命 风起时 叶子窸窸窣窣的响 它在说什么呢 它并不能带给我什么 它为什么叫开运竹 只是给我心里的安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