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奥斯曼帝国郁金香时期

奥斯曼帝国郁金香时期

发布时间: 2021-03-13 06:25:10

㈠ 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曾“朝贡”过我大明王朝,怎么回事儿

奥斯曼帝国大家应该都熟悉,是由突厥人奥斯曼一世所创立的帝国,巅峰时期势力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帝国之一。

那么如此一个强大的帝国,为何会在其巅峰时期,作践自己,来“朝贡”我大明朝呢?

不要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奥斯曼帝国的前身是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部族,而罗姆苏丹国又是伊尔汗国的附庸,被当时的中国人翻译为“鲁迷国”。

这伊尔汗国呢又是元朝的附庸。如此一来的话,鲁姆苏丹国就是附庸的附庸,给元朝进贡自然是十分勤快的。

等到了明朝的时候,鲁姆苏丹国已经完全被奥斯曼给取代了,可他们的统治者仍旧还是以“鲁迷国”的身份,和大明朝以及当时的蒙古众多汗国相联系。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曼帝国来到了苏莱曼一世统治的时期,整个帝国势力达到了巅峰。这不但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恐慌,同时也令波斯第三帝国整日提心吊胆。

此时在陆地上唯一能与之抗衡的邻国也就只有波斯第三帝国了,为此他们不惜破天荒地和各大家族势力结盟,同时还大方地借兵给其他邻国作为后援。

可以说,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虽然强大,但四周到处都是敌人。

苏莱曼一世想,既然你们都在我周边结盟搞我,那我何不结好一些遥远的国家,没准他们能够威胁到波斯第三帝国的大后方呢。

就这样,中亚的布哈拉、希瓦等汗国开始和奥斯曼帝国结好,甚至到后来开始依附于奥斯曼帝国。

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些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商人开始从中亚经陆路来到了中国,冒充帝国的使者团来赚钱。

有朋友说了,做生意干嘛要冒充帝国的使者团呢?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明朝到了嘉靖年间时,由于长期的封锁商路,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了。只准外国的使者团前来,而不准小打小闹的商贩到处溜达,所以很多的外国商人为了做生意,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他们挤破了头贿赂明朝官员来争取这个名额,带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来北京献上,回去时还能得到大明政府的一笔赏赐,这比做生意要安全可靠还赚钱多了。

就这样,这些来自奥斯曼帝国小打小闹的商人回去就说,东边的“契丹人”很富有,很强盛,比波斯还要大。

更有甚者还专门编写了见闻录呈现给苏莱曼一世,这其中以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最为著名。

书中不但记录了不少中国的省份、军队、法律、经济管理、城市建设、历史等等,还信誓旦旦地说中国皇帝都是“秘密的穆斯林”。

这一下,苏莱曼一世心动了。

于是他就专门派出了一个九十多人的真正使者团,稀里糊涂地向大明“朝贡”了一次。

不过遗憾的是,按照之前的朝觐礼仪,他们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朝廷赏赐了一些礼物给打发走了。

结果到了甘州准备回去时,还遇到了蒙古人的打劫,死了九个人。

打这之后,奥斯曼帝国官方再也没有正式“朝贡”过我大明朝了。

郁金香为什么被荷兰人定为国花急急急急急急急呀呀呀呀呀呀...

荷兰的冬季更显得漫来长难捱源,并非严寒冷冽的气候,而是当时严重的饥荒。为了生存,许多人只得以郁金香的球茎为食以度过此艰苦时期,所以现在荷兰人非常珍爱郁金香,并奉为国花。今日在荷兰,色彩缤纷娇艳的郁金香,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

㈢ 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国家级别

如果按欧洲来说的话,陆军无人能敌,海军也强大。
奥斯曼突厥帝国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等同于上世纪的前苏联。
奥斯曼突厥帝国的版图,北至匈牙利平原、南至撒哈拉沙漠、西南占领南地中海、西北占领巴尔干、其海军力量还控制红海。
最重要的,奥斯曼突厥帝国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他们不信奉天主教。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震动了,奥斯曼突厥帝国还切断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迫使西方国家的“两颗牙”,暨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始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迈入“大航海时代”。

㈣ 奥斯曼帝国时期,为什么土耳其能那么强大,后来怎么又衰落了呢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语∶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明,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合。

其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之界限日趋模糊。其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米玛·希南名留至今。于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顶盛,在十七世纪,其领土更达最高峰。而在海雷丁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其为惟一的伊斯兰势力能于十五至十九世纪期间,挑战日趋强盛之欧洲霸权。然而,终不敌之,于十九世纪初趋于末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因而四分五裂。国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因而领导国民起义,击退西方势力,据小亚细亚立国,废哈里发,更国号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衰落与灭亡】

版本1: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十七至十八世纪,其与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交战迭遭失败,势力转衰。九次俄土战争几无胜迹,失地千里。至十九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英、法、俄、奥相继争夺其领土。及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同盟国共同作战,最终战败,结果遭列强宰割。土耳其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于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民族抗战运动,击退外国势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废苏丹制,奥斯曼帝国正式灭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国建立。

版本2:

自苏莱曼一世死后的200多年间,奥斯曼帝国渐趋衰落。在内部,地方封建割据加强,土地高度集中,对农民的徭役赋税加重,国家财政危机。国内民族压迫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小亚及西亚各地先后爆发了数十次农民起义和教派起义,尤以16~17世纪的杰拉勒运动、18世纪初伊斯坦布尔的帕特罗纳·哈利勒起义时间长、规模大,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683年,围攻维也纳失败,丧失大量土地。18世纪末两次俄土战争失利,帝国所属黑海北岸土地划归俄国。19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埃及、叙利亚、也门脱离控制,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在帝国衰败时,促使一些政治家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曾实行的主要内政改革有,1789~1839年的“新秩序运动”、1839~1856年的“坦志麦特”运动、1876~1878年的立宪运动等,素丹哈米德二世(1876~1909在位)又鼓吹泛伊斯兰主义,企图维护帝国摇摇欲坠的统治。但均收效甚微,却扩大了西方列强对土耳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后英、法、俄、奥、意等加紧争夺和瓜分了帝国在欧、非、西亚的大部分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同盟国作战失败后,其领土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国民政府宣布罢黜素丹穆罕默德六世,废除素丹制,奥斯曼帝国告终。

㈤ 奥斯曼帝国的前身,演化过程,最终形态

战国时期,奥斯曼人最原始有考证的祖先在当时中国遥远的诞生了,是一个小的游牧民族叫做丁零,以及另外2个息息相关二个强大的民族匈奴,东胡,在这2个强大的民族前,丁零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秦代,匈奴,将东胡几乎彻底消灭,余下的东胡,有一支叫做鲜卑的比较强大,于是留存下来。汉武帝时,匈奴被汉军几乎彻底击溃,一部分归附,一部分西迁,击败当时欧洲的日耳曼人(当今欧洲各民族的主要祖先),接着又击败强大的罗马帝国,于是罗马帝国就此衰落,匈奴便在此安家,后裔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余下匈奴,在2晋代南北朝,建立过一些国家。此后鲜卑在中国北方不断强大,成为最有实力的北方民族。所以西汉后期,丁零摆脱了匈奴的阴影,但是鲜卑的强大,使丁零的发展速度没能快速前进,但是与匈奴人相比,鲜卑相对友好些,所以,丁零发展开始快了起来。汉代,不断壮大的丁零中有一支崛起,叫柔然,大多数丁零部族归附柔然部族。但是柔然一样不能与鲜卑所较量。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大部不断南迁,前后建立多个政权,并且开始学习汉文化,对待本族文化开始弱化,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于是鲜卑开始消亡。极少数留在北方的鲜卑,逐渐演化出日后2个强大的民族,就是契丹和靺鞨人(靺鞨,他们有后来女真和部分蒙古的血统)。两晋时期,当匈奴与东胡后裔的衰弱,迁徙他方后。柔然开始强大起来。南北朝时,柔然中的一支,铁勒开始强大,打败兼并了柔然各部。隋唐,铁勒中有2支开始强大起来,前一支叫突厥,逐渐消灭兼并铁勒其它部落,后来铁勒又掀起一支叫回纥,唐代,突厥在唐军与回纥的进攻下,逐渐衰落,于是向西迁徙,一支到了现今的阿富汗,建立伽色尼王朝,后来朝代不断更替,又被不断侵略,但是民族一直是突厥血统,一直保留至今。一支到了现在中亚,也就是当时阿拉伯民族的中心区域。突厥在此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叫做奥斯曼帝国。中世纪后,拥有比较现今武器的欧洲各国开始崛起,不断向奥斯曼帝国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古老木船,与骑士,越来越不是拥有先进武器的欧洲人对手了,它的领土不断被列强占领,以及各地民族起义的占领。最后仅仅剩下现在的土耳其一块区域了。所以,奥斯曼的最古老起源是丁零,后裔是现在的土耳其。我喜欢回答这样的历史题目,尤其像你这种超难度的,如果你以后还有需要,还可以问我哈,谢谢

㈥ 马其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

1.东周(战国时期)
2.奥斯曼1299-1922
其中经历了元明清三代

㈦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

奥斯曼部是突厥语民族,是原来的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部族。这个部族在安纳托利亚半岛逐渐定居,早期与拜占庭-希腊民族多有融合与战争,通过在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安纳托利亚突厥语民族的游走与斗争,奥斯曼部日渐兴盛,现代土耳其人就来源于此。
自罗姆苏丹国于1300年左右灭亡后,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上,分裂出多个独立国家,统称为安那托利亚侯国(Anatolian Beyliks)。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流域,实际上就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花剌子模地区,属于西突厥乌古斯人卡伊部落,在当时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属。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58~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国王,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
1354年,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
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
苏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人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土耳其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苏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566年前的领土、经济及文化扩张时期及其后的军事及政治相对缓和的时期。
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土耳其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土耳其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土耳其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
由于土耳其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土耳其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贤能苏丹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对内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建设,对外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塔赫玛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萨法维帝国,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
1517年,土耳其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属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举兵逾二十五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被击退。
1543年,土耳其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
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帝国的总人口多达1500万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土耳其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土耳其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土耳其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土耳其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土耳其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土耳其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土耳其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土耳其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随著16世纪的发展,土耳其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并且土耳其在这一时间段占据上风,东南亚地区的亚齐国、马六甲苏丹国皆成为土耳其势力范围。由于土耳其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土耳其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另外,土耳其对伊斯兰国家的征战,一直继续到塞利姆一世的继承者苏里曼大帝时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盗海雷丁,绰号为巴巴罗萨(红胡子),宣称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时候,征服了阿尔及利亚。
从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地方官僚——贝勒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试图征服与阿尔及利亚毗邻的突尼斯,甚至占领了突尼斯,但是次年这个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据有,不过很快土耳其人击败了西班牙人,完全占领了这个国家。土耳其侵占的黎波里(今利比亚)约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扩张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岛,1547年,土耳其占领也门,1550年占领巴林,1557年在阿曼马斯喀特击败葡萄牙人,并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接着,摩苏尔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土耳其与波斯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继伊拉克之后,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
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土耳其之外,并以藩属国形式存在。在以后300~400年的时间里,这些阿拉伯国家饱受土耳其的军事压迫。直到19世纪~20世纪则为欧洲国家更为沉重的压迫所代替。
伊斯兰各国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亚)形式上是土耳其的边远省份,实际上在17~18世纪期间就已经脱离土耳其政府而独立。
也门在17世纪中叶前就已经独立。
在波斯湾南岸,葡萄牙人在军事对抗中几乎丧失所有殖民地之后,16世纪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卷土重来,并以贸易优势将土耳其人不断排挤,并重新建立了一些据点,直至17世纪初被波斯人的萨法维帝国驱逐。甚至在土耳其统治者——帕夏们坐镇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战。时而帕夏们策划反苏丹的阴谋,时而当地阿拉伯封建主起来反抗土耳其帕夏,强大的人民起义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个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土耳其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海路及新大陆破坏了土耳其的经济发展。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虽然帝国面对着这些困难,它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直至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土耳其终止在欧洲继续扩张。
欧洲各国开始着手应付土耳其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西欧国家绕过土耳其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土耳其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土耳其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鲁·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
1571年焚烧位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后,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道拉特.格莱一世,计划征服沙皇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17世纪末。
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土耳其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土耳其舰队,对于土耳其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现今的史学家认为,勒班陀战役的象征意义重于军事。
在土耳其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土耳其大维齐尔在与威尼斯的部长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土耳其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土耳其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边界则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有多次争夺个别要塞的小型战役。这是由于欧洲发展了星形要塞,这是奥地利在边界建造的一种低堡要塞,这种要塞须经长期围攻方可攻破。土耳其对这种堡垒毫无办法,帝国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变得无效。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土耳其军从君土坦丁堡进军,维也纳是土耳其军的最远点。除此之外,土耳其亦须在前线部署军力,一方面须防范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对抗波斯什叶派穆斯林的萨法维帝国。
在战场上,土耳其逐渐被欧洲大陆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土耳其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在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长战争里,帝国需要大量配备火器的步兵,于是放宽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军的数量大为提高,但却引起了军纪、兵士素质等问题,政府甚至需要应付军士哗变。
欧洲提倡火枪而发展的长矛与火枪及线性战术对土耳其军造成致命打击。土耳其军招募了一些非正规的狙击手应付战争,在复员后一些狙击手在杰拉里叛乱里沦为土匪,杰拉里叛乱让安那托利亚在16世纪末及17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
至1600年,奥斯曼帝国的人口达到三千万,对土地短缺的诉求亦对政府构成压力。
苏丹女权时期(1648年~1656年)是土耳其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鲁班纽苏丹成为苏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识及聪慧的女人”。由于伊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儿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苏丹因摄政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接下来tuerqi进入科普律鲁时期(1656年~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
1656年9月15日,时年八十岁的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
1683年5月,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举兵进攻维也纳,土耳其军被波兰国王约翰三世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
《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土耳其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匈牙利。自此,土耳其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
在这时期,只有两位君主可对帝国实施有效的政治及军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夺埃里温及巴格达,中央权力再次得到重视。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欧根亲王击败。 在滞止期,土耳其的许多巴尔干属地落入奥地利帝国手中,而名义上归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后来沦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纪,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在17世纪至19世纪间,兴起于欧洲东部地区沙皇俄国与昔日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争夺领土、属地和霸权的战争。

历史学家认为土耳其长期的滞止是改革失败的时代。土耳其在这时期进行过科学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如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土耳其的科学及技术处于中世纪时代,这是土耳其学者将伊斯兰的哲学及数学、中国的火药及磁铁罗盘知识综合得来。
在这时期,科学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业工会抨击印刷机为“魔鬼的发明”。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在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引入奥斯曼,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后移居到奥斯曼帝国。
郁金香时期是以君主艾哈迈德三世喜爱的花卉而命名,郁金香亦可象征其任内的和平统治。帝国对欧洲的政策在这时改变,在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及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在1718至1730年间,地区都处于和平状态。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一些初步的改革开始实施,如降低税率,以尝试改善帝国的形象,国内开始出现私人投资及企业家。
土耳其军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时开始,他是第一位尝试沿用欧洲路线将军事现代化的君主,然而这些改革却被反动分子妨碍,阻力来自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当时的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们对贫穷的不满及反对变动触发了叛变。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终招致杀身之祸,其继承者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对土耳其新军进行了惊人而血腥的屠杀,压制了叛变。
不过,18世纪的土耳其帝国,并不是单纯地处于扩张及发展的滞止期,也是处于一个适应新事物和新体制的时期,它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军事扩张向近代改革过渡的阶段。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帝国现代化的时期。帝国在前线失去不少领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导致管治不稳,帝国在坦志麦特时期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及重组。在坦志麦特时期,土耳其须应对外国的入侵,帝国独力难支,于是开始与欧洲国家结盟,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土耳其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坦志麦特时期一系列的宪政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化军队、改革银行系统,以现代工厂取代同业公会。1856年,哈特-艾·于马云法令保证所有奥斯曼帝国的公民,不论种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内容进一步扩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权,如1863年的亚美尼亚国民宪法是底万批准的法规,包括150条条文,由亚美尼亚知识份子及新成立的亚美尼亚国民议会草拟。一部称为坎宁-厄·埃沙西(奥斯曼土耳其语解作“基本法”)的宪法使改革时期达到顶峰,该宪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员编写,于1876年11月23日发布,为国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这是奥斯曼帝国的“一次立宪”。
一次立宪时期为期甚短,但其意念(奥斯曼化)对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响,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学接受过教育,他们相信君主立宪制能解决帝国社会不稳的问题。
187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废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齐兹,穆拉德五世继位,因精神问题,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数个月内再遭废黜。
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们所期待,继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下的议会运行了仅仅两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没有被废除,其后迫于压力,议会再度召开,然而坎宁-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主义兴起对19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着二十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备受质疑。
1829年,在英、法、俄三国的干涉下,希腊在19世纪30年代的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大塞尔维亚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塞浦路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上的支持。
在1798年被拿破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地区的省份,直到191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
在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斯(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
帝国因未能向欧洲银行偿还国债,导致奥斯曼国债机构——奥斯曼公共债务管理的成立。19世纪末,帝国没有被西方势力完全占领是由于权力平衡的概念,奥地利及俄罗斯都希望藉土耳其的衰落提高影响力及扩张领土,但英国竭力抑制他们,担忧俄国会支配地中海东部。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奥斯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随着东南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崛起,巴尔干同盟于1912年末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里失去了除了东色雷斯及埃迪尔内以外的巴尔干领地。
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
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土耳其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土耳其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志愿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土耳其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
《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的伤亡重大。
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19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㈧ 奥斯曼帝国简介

地跨欧亚,超级大国,盛极一时!

㈨ 给土耳其50年,能恢复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辉煌吗为何

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土耳其在动荡的中东占据着重要的战略门户。中东素有“火药桶”之称,历来是大国争端的焦点。特别是中东不可估量的石油资源,让每个国家垂涎三尺。可以说,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中东,我们就有很大机会成为世界级强国。虽然土地不多,但土耳其人的野心丝毫不亚于奥斯曼帝国。此外,土耳其也是北约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大国。长期梦想成为大国的土耳其,已经逐渐扩大了野心。然而,要想重获昔日的辉煌并不容易。

首先,让我们看看土耳其面临的民族问题。在中东伊斯兰世界,他们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库尔德人,阿拉伯人最多。中东有很多国家,如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埃及,这些国家总是处于混乱和冲突状态。每个国家都想从战争的硝烟中脱颖而出。土耳其要想摆脱包围显然不那么容易。

此外,从经济上看,土耳其并不富裕,其工业基础是他们的主要支柱。然而,在当今国际变化中,土耳其要想拥有一个强大的战略区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土耳其自身的资源相对稀缺,相当一部分资源需要从外部购买。现在,它们大多不是原材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的技术,土耳其想顶住西方世界的压力,已经顶住了西方世界的压力,几乎没有帮手可言。

归根结底,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土耳其实现大国梦几乎是不可能的。

㈩ 奥斯曼帝国的文化

奥斯曼帝国建筑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兰阿拉伯式建筑影响。奥斯曼建筑是前伊斯兰时代萨珊建筑的延续,例如方形建筑上的圆穹是萨珊建筑里常见的类型,这成为了奥斯曼建筑的核心。在帝国崛起时,奥斯曼建筑仍处于探索阶段,帝国扩张时则是奥斯曼建筑的古典时期。
在郁金香时期,奥斯曼建筑受到西欧高度装潢的风格影响,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国风格。奥斯曼建筑的概念主要围绕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规划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奥斯曼建筑的例子有施粥场、神学院、医院、土耳其浴室及陵墓。
奥斯曼古典建筑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布尔及埃迪尔内,还可见于埃及、厄立特里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尔干半岛及匈牙利当地的清真寺、桥梁、水泉及学校。奥斯曼装饰艺术的发展受大众影响,因为帝国民族繁多。宫廷技工对帝国产生了多元艺术性的影响,如以传统拜占庭艺术混合中国艺术。 奥斯曼菜是指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菜式,这个各种文化汇聚的国家创造了一种让所有人民都为之享受的菜式。在皇宫御膳房里的厨师以不同的材料测试及创造了这种各式各样的菜式,这种菜式流入民间,如透过赖买丹月,并流传开去。现今,奥斯曼菜可见于巴尔干半岛、安那托利亚及中东地区,这是“奥斯曼生活方式的遗产”。这种菜式基于地区变化并互相交流,但时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炼下同化。
大量的传统和文化被奥斯曼吸纳,并以新的形式展示出来,将它们融入奥斯曼帝国不同地区的民族及宗教族群,产生了一种新颖及独特的奥斯曼文化特征。 伊斯兰教不是从兴起之时便立即流行于土耳其人或突厥民族,阿拔斯王朝在751年对中国唐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取得胜利,但没有强迫突厥人放弃其所信奉的萨满教和佛教,从而确保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影响力。只是在战后,许多突厥人部落,包括塞尔柱王朝及奥斯曼王朝的祖先乌古斯人在往后几个世纪才渐渐转改奉伊斯兰。在十一世纪,他们将这种宗教带入安那托利亚。
奥斯曼帝国容许基督徒及犹太人(古兰经所说的“有经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纳多神教,与沙里亚法规一致。奥斯曼帝国会向非穆斯林征收吉兹亚税(保护税)。
在米利特制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样都是帝国的臣民,但不受伊斯兰信仰及法律约束或管制,例如东正教米利特受民法大全约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庭帝国时实施了九百年。作为帝国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东正教米利特在政治及商业上能享有特权,但须缴纳较穆斯林为高的税项。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允许当地的基督徒在缴纳特别税款的情况下留居,并运行他们原有的体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设君士坦丁堡亚美尼亚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国视亚美尼亚教会为异端,禁止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内兴建教堂。1492年,摩尔人及塞法迪犹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驱逐出西班牙,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派遣以凯马尔·莱伊斯(Kemal Reis)为首的舰队护送他们,并让他们在奥斯曼帝国定居。
奥斯曼帝国与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会的关系大致和平,纵使偶尔也会有一些针对希腊教会的压迫性政策。教会的组织制度依旧不变,在紧密的监督下可独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发的希腊独立战争及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君主立宪的崛起。其他的东正教教会,如保加利亚东正教教会,被解散并将其置于希腊教会的管辖,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齐兹设立保加利亚主教,并恢复保加利亚教会的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人社区亦有设立米利特,归哈哈姆·巴舍(Haham Başı,犹太人教会领袖)或首席拉比(Chief Rabbi)'所管;亚美尼亚东正教社区则归一名总主教所管,其他社区亦然。

热点内容
缘叶花卉 发布:2025-07-08 00:36:19 浏览:560
海棠叶片抽 发布:2025-07-08 00:28:35 浏览:478
白色情人节还礼 发布:2025-07-08 00:27:40 浏览:918
瓠子能盆栽吗 发布:2025-07-08 00:19:38 浏览:309
一枝蓝玫瑰 发布:2025-07-07 23:52:42 浏览:720
关于百合花的诗句大全 发布:2025-07-07 23:51:41 浏览:930
牡丹鹦鹉的嘴 发布:2025-07-07 23:44:44 浏览:1000
樱花樱花想见你英文 发布:2025-07-07 23:44:40 浏览:221
药材一朵兰 发布:2025-07-07 23:43:05 浏览:908
盆栽销售方法 发布:2025-07-07 23:40:17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