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紫罗兰吉祥赞颂
1. 福智赞颂歌曲
祈祷 福智美 听闻都还没有出来
现在出到第四张光盘永恒了
多祈求吧!
2.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版本
《菩提道次第广论》赞颂(有很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两个)
1、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2、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君无余秘密尊
雪顶智严善巧宗喀巴,贤慧普闻足下作白启。
3. 菩提道次第广论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菩提道次第广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菩提道次第广论
红|袖|言|情|小|说
“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八十赞》又云:“此大城国王名为善胜,王妃名吉祥光,彼有三子,分别名莲花藏、月藏、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位妃子,育有九子,长子名福吉祥,为当时大智者,称为“陀那喜”。善胜王之三子,即比丘精进月,其善巧密法,得生次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次子月藏王子,即至尊上师阿底峡。”
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
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
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阿底峡尊者成就之殊胜功德可分为教证二者:一是获得教功德,二是获得证功德。
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分三: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二、修学密宗之情况三、出家修学内明……
4. 日喀则扎仕伦布寺的创建者的历史
后藏至尊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是第一世达赖喇嘛根顿珠巴。
根顿珠巴于1391年,生在萨嘉寺附近的一处牧场,父名滚波多杰,母名觉摩曩吉,幼年为人牧羊。七岁时丧父。他亲手写出《药师经》一部为亡父忏罪。并在拏塘寺从成就慧受五戒。又从释迦祥学习梵文、藏文、胡文等各种文字。出家后,在拏塘寺长期教授徒众读诵和书写,遂称为根顿珠巴字师。由于他书写善巧,后来扎什伦布寺的佛菩萨名号、赞颂、吗呢等咒文以及各佛殿中梵文字书,多半是他亲手所写。
根顿珠巴十五岁(1405)出家。是年三月,在拏塘寺,依成就慧为亲教师,罗敦巴为阿闍黎,受沙弥戒,起法名根顿珠巴祥,后在末后自添贤字,具名“根顿珠巴祥贤”,简称根顿珠巴。
根顿珠巴出家后,住拏塘寺依僧祥学习声明五种结合等等。又从福慧、温敦能仁祥贤受学各种灌顶及经论讲解等。年满二十岁时(1410)仍依成就慧为亲教师,在拏塘寺受近圆戒。遵师嘱听讲全部迦当派法类。又依罗敦巴的指示,先学因明论。同时在亲教师前,受欢喜金刚九尊等多种密法灌顶,及幕依怙、药师佛、能仁及十六尊者仪轨等许多随许法,又受中观派的发菩提心的仪轨,并受菩萨戒。还听了迦当派六论等许多教法。
根顿珠巴在二十五岁时(1415)与饶却巴结伴赴前藏。先到茶主寺,后到塘波伽寺,从绒敦释迦幢听讲《现观庄严论》。此时宗喀巴受藏王名称幢邀请,到扎什朵喀讲经。根顿珠巴随侍滚桑巴往见,请决《决定量论》之疑义。听讲《辩了不了义论》、《中观论释》、《事师五十颂释》、《根本罪释》等。他智慧聪颖,深得宗喀巴所嘉许,给以一件穿过的五衣作为将来弘扬律学的因缘,继而他从师命,回塘波伽依日幢受学集密不动等、十三尊金刚怖畏、十三尊红大威德、五尊红大威德等密法。后来到噶登寺,仍从宗喀巴闻法。次年(1416)秋,他又到噶登寺从宗喀巴听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胜乐轮根本经》等。并从嘉曹杰听讲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法。如是经过三年学法很多。
1419年宗喀巴到哲蚌寺时,他又从听讲《菩提道次第论》,并受拏热六法,《入中论》等许多法。宗喀巴后到色拉寺会释迦智法王,依着清净戒律为基础,树立讲授集密和胜乐的道场。根顿珠巴以随从慧狮子参加。以后到弘扬戒律的根本道场卓萨寺学律。
1426年三十六岁,随同慧狮子回后藏,先住绛勒寺给僧众讲经。五、六年间,在拏塘寺、绛勒寺、达拏日库等处讲经。四十岁(1430)在拏塘寺造《入中论释善显密意镜论》,这是根顿珠巴著书之始。
次年往拉朵区宏法,朝礼各处胜迹,并参访著名僧侣。又在协迦寺和班禅尊胜的弟子拔敦桑杰巴辩论佛法,以此亲近班禅尊胜。学了“二十一尊度母”、“十七尊度母”等灌顶,和妙音天女、大白伞盖等许多随许法。并回答了班禅所提的许多问题,得到班禅欢喜嘉许,称他为“一切智根顿珠巴”。
1432年开始著《释觉论疏》。以后去萨嘉寺朝礼幕依怙后,到绛绷摩且廓弘法。翌年返回拏塘寺,著《中观论疏宝鬘论》。以后继慧狮子担任日库寺住持。四十七岁那年(1437)十月,他完成了《因明正理庄严论》的撰著。此后自己多次讲说此论,至今仍为西藏三十六寺学习因明时必备的要论。同年把日库寺住持让位于善慧法王,自己暂在格塔寺闭关自修。
次年,由格塔寺动身赴前藏,在噶登寺从虚空祥法王受大轮加持续的灌顶和教授等,所讲《菩提道次第论》中修菩提心等许多深广法门。又到鄂王寺从妙音宝幢受到时轮的圆满灌顶,六支加行的讲授,续师的广讲并一切支分教授,以后回到噶登寺,又从虚空祥法王学到许多法。这时因应后藏施主的迎请,与慧狮子一同返回后藏。此后多在拏塘和绛勒两寺讲经,并著《毗奈耶因缘起大集》和《别解脱经疏》。后又著《戒学规章》实行布萨、安居、解制的行持,有时闭关静修,并造了许多赞颂和发愿文等。从此即在后藏讲经弘法。
根顿珠巴自从慧狮子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恩师,想造佛像安置寺中供养。因此募缘,于1447年夏,铸成小型度母像一座,后又铸释迦坐像,高二十五手。像内装有宗喀巴等的舍利,慧狮子的头盖骨和经像珍宝。为了安置佛像,同年十月,他偕诸施主观察地基,建造扎什伦布寺。此后,他就多在此寺广讲经论,寺僧日增,遂成格鲁派在后藏的唯一大寺,并为西藏格鲁派四大寺之一。
根顿珠巴又想建立集密诸像,树立讲说集密法的规则,命其弟子贤吉祥在寺讲说。同时,铸造集密五部像及白度母像。又在大殿中,塑造教主、无量寿佛、药师佛、八大菩萨和二十五肘高的弥勒像。
七十四岁(1464),他邀请各处善书者,抄写经藏一部,并彩绘佛殿的壁画。随后又铸各种尊像。七十九岁(1469)开始著《律经大疏》。
后又刻贤劫千佛像,历代传承师长、三十五佛、十方诸佛、药师八佛、及诸本尊的石像,并佛名号等很多。教化完毕,遂把寺事嘱诸大弟子,于1474年十二月,圆寂于扎什伦布寺,寿八十四岁。
根顿珠巴一生广事弘法,弟子很多,前藏、后藏大小寺院的住持,讲经法师多半是他的弟子。初期最著名的有慧密、祥贤两律师,又有愿祥,班禅贤吉祥、无垢友、施祥等。中期有班禅教理海、名称如意、具力光明等。晚期有庆喜利乐、善慧日、班禅福顶等。
根顿珠巴讲说经论,多依据宗喀巴、嘉曹杰和克主杰的注疏而讲,自己的著述有《毗奈耶因缘大集》、《律经大疏》、《别解脱经注》、《释觉论疏》、《正理庄严论》、《中观论疏》、《入中论疏》,诸佛菩萨的赞颂、愿文等,约数十种。另有《俱舍颂释》,是他的大弟子菩提祥等听他讲说作的笔记。
5. 苯教的著名人物
创始人
辛饶弥沃(Shenrab Mivo)被认为曾是象雄的王子(另说是达瑟的王子,达瑟泛指西亚广大地区),他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础上创立雍仲本教。辛饶出生于沃摩隆仁(vol mo lung ring)。“沃摩隆仁”含意是沃摩地方的深谷,按照本教典籍《赛米》(gzer mig)中解释:“沃是没有轮回;摩是如愿以偿;隆是辛饶的授记;仁是永恒的慈悲。关于沃摩隆仁的地理位置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中国境内的冈底斯山(Kailas Range)及玛旁雍错湖(Lake Manasarovar)附近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沃摩隆仁;
第二种:沃摩隆仁是西亚地区达瑟(slag gzig)的某地名。
第三种:沃摩隆仁是传说中的香巴拉刹土(Shambhala 又译:香格里拉)。
良美大师
良美·西饶坚赞(mNyam med Shes rab rgyal mtshan) (译为智慧法幢)公元1356生于藏东加绒地区墨尔多神山毗邻和大渡河畔一个叫做“德觉”的村庄(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观音桥),良美大师是本教后弘期的一位重要的弘法高僧、吉祥曼日寺的创立者,被尊称为雍仲本教第二祖师(第一祖师为辛饶弥沃如来),曼日历代堪钦之首(堪钦译为“大堪布,即住持)。在本教日益衰退的时代,良美大师的出现,重新点燃了雍仲本教弘扬教法的明灯。
良美大师主要著作有:《库藏注释明灯》、《般若集注释与刚要》、《菩提隐藏详解与刚要》、《十地五道解说》、《密法广论》、《俱舍论疏明灯》、《因明疏明灯》、《摄类学》、《律仪释》、《戒律仪轨 珍珠梯》、《乘释明灯》、《中观二谛疏》、《中观回诤论》、《明咒集宝积》、《密部释论明灯》、《医学仪轨与指导》、《忿怒明王现观广略》、《瓦塞现观》、《金刚撅现观以及分支》、《地道释明火》、《上师赞颂集》、《驱暗明灯赞》、《四圣地赞 二资大海》、《真诚酬补 明净河水》、《文静雍仲大全之仪轨与指导》、《密咒汇集 吉祥宝石堆》、《护法神咒集》、《持慧集使用说明》、《金刚撅法舞》、《长寿火供修证》、《八大尸林的仪轨与指导、修证》、《瓦塞灌顶说明》、《格库、枕巴、才旺三尊者灌顶修证传承 珍珠串》等七大函上百部著作。
6. 佛学资料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所造,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此论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文殊、弥勒经龙树、无著所传之深观、广行二门修习要旨,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我辈学人研习此论,不仅可以树立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亦可将我辈平日零散所学所得之佛法心要综合贯穿,并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之道理。望各位同修,无论修学显、密、禅、净,都能从宗喀巴大师的圆满教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
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空性)。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之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之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之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这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赞颂(有很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两个)
1、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2、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君无余秘密尊
雪顶智严善巧宗喀巴,贤慧普闻足下作白启。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释名
现在,我简略地向各位介绍这本书:《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就是我们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们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我们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
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条件高,众生的根器利,佛陀视个人的根器即能应机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根性利的众生也能够把佛所说的经教,从浩瀚深远的教诲中提纲挈领,依教奉行而解决问题。末法的时候,具足像佛那么圆满的善知识少了,众生的根器也越来越钝了,要想通晓一切圣教,真是难如登天,因为不仅没有时间精研,即使有时间,也看不懂经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宗喀巴大师,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提炼出来,规划出一条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搞为凡夫成佛的指针光标。所以,广论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依著它,可以正确迅速的找到宝藏,你愿意将它置放一旁吗?诸位,广论确有其殊胜的内涵,一定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础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础”。我们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或搞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准备工夫,搞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础。比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要先勘察地形,请建筑师规划,看看这块地是否能负载得了这栋摩天大楼?然后才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建。道前基础就是“心理准备”。前面叙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不认清一件事对我们有殊胜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难的;同样的,一个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心理上不准备接受、甚至排斥,或者虽然不排斥,但对它要引导的方式,我们不懂或误解,一样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广论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难得易失,才会策励自己修学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他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著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弹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藉著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弹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搞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弹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著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搞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著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著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著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与止观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样使这个因究竟圆满呢?
广论在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以上五个部分不是孤立无关,而是脉络贯穿的,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的过程。
诸位!修学佛法,以远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大家一听这数字,心就冷了半截,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内容的好坏。若是坏事,即使一刹那也如坐针毡;若是好事,即使长时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并不是一口气立刻修得佛道、证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这就是广论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来看,假若能深入学习佛法,并且运用得当,即能优化生活的品质,摆脱命运的束缚,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即是明证。了凡先生遇见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为其卜算命运,纤细皆验,使袁先生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此澹然无求,终至悠悠放任。后来又遇精研禅学的云谷法会禅师,为其晓以儒家思想、佛法义理,使袁先生将往日之罪尽情忏悔,积极行善,从此战兢惕励,终至所求必应。诸位是不是也希望优化命运?
所以,想要修学佛道,想要迈向成佛之路,当然是要先见道明心;而见道明心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具足圆满的亲证了,你就成佛了。如果没有亲证如来藏,你将无法现观如来藏本身的功能差别,那么般若中观就不能成就,一定会落在意识心上面去思惟想象般若中观。那就像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那样。但是,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切种智的修证。因为,一切种智是成佛的依凭:由一切种智的圆满具足,而发起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也使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得以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