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白梅杜鹃花

白梅杜鹃花

发布时间: 2021-02-28 03:43:56

『壹』 中国十大名花的诗句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内

  2.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容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4.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5.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6.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7.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8.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9.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0.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11.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2.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13.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4.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15.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贰』 描写冰雪,梅花,草木,杜鹃的诗词。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

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由此启发我们,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

称“三尺法”。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

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璧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后以喻为国忘家。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还珠

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金鸡

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青眼

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

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橘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太许可,才可入营。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南冠

代指囚禁而不变节操的品格。

『叁』 红楼梦人物代表花卉

林黛玉──木芙蓉
薛宝钗──牡丹花
贾元春──昙花
贾探春──杏花(玫瑰花)
史湘云──海棠花
妙玉──梨花
贾迎春──迎春花
贾惜春──曼佗罗
王熙凤──罂粟花
贾巧姐──牵牛花
李纨──白梅
薛宝琴──红梅
尤二姐──樱花
尤三姐──虞美人
金钏儿──水仙花
龄官──蔷薇花
鸳鸯──女贞花
晴雯──水芙蓉
平儿──凤仙花
香菱──并蒂花
紫鹃──杜鹃花
麝月──荼蘼花
袭人──桃花
很多人在黛玉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上难下定论。水芙蓉和木芙蓉是不一样的 相册里有木芙蓉的相册 有一段时间一直以为自己是找错的 最近才发现好像是对的 很多人都在黛玉究竟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上有疑问 不过我觉得她该是木芙蓉。
首先她们是芙蓉 但不是一样的芙蓉 有一句“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应该可以说明一些。
“莫怨东风当自嗟”本是欧阳修写昭君的《明妃曲》中的。前面有一句“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枝上该是木芙蓉吧。
宝玉写《芙蓉女儿诔》时那丫头说了一句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里的池上不该是池边而该是池中吧。
不过有一点还是说不通。那日宝玉祭晴雯时黛玉从芙蓉花中走出。这里就不好解释了。也许是本身就不够严谨 也许是其他原因 也有疑问
个人见解 希望别误导了你

『肆』 梅桃李杏梅占先 春夏秋冬春为先和杜鹃花里杜鹃蹄,有声有色 蝴蝶梦中蝴蝶舞,无影无形和雪里白梅,雪映白

标准下联:蝴蝶梦蝴蝶舞,没有一丝

『伍』 《伤逝(七月)》txt全集下载

伤逝(七月抄) txt全集小说附袭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伤逝(七月)最新章节TXT----- 他喜欢花呀?……
白梅,绯夜樱,清种杜鹃,喜欢那种如夜色一样隐晦却又绝美的景致。如他的人一样危险。
似乎是舔着血活过来的人,杀人时听说是连眼都不眨的,善于使刀的他可并非一般的柔弱囧囧。平常看来,他并不那么在意身边的琐碎事物,平静而自在的活着,总是在和知的身边出现,总是在他的眼光里微笑,然后,就那么赤囧囧的、互相交换着甜美的秘密一般轻轻接触彼此……
在这个精心修饰的江户城里,四季的更迭并不那么明显,不过各样美景的移转中,得知了南风的来临,藤花开的那一天,是个连阳光都满溢了浓紫的精致日子。
宴会因为父亲大人的病而并未铺张,只是邀请了一些平日就亲近的大名及家眷,请示了我的意思之后,在三进院开的依旧浓盛的藤花下,布置了酒宴,作为今年的赏藤宴。这个院落也就是专为赏藤而建造的精巧庭院:宽大的回廊,全开的格子门令整个白沙庭园尽收眼底,紫郁的藤架下,铺开了红毡,城里最出名的舞姬、最好……

『陆』 寓含传统文化意象梅、兰、竹、菊、荷、柳、松柏、芭蕉、梧桐、紫燕、鸿雁、杜鹃、哀猿等成语典故或古诗词

梅兰竹菊的诗词:
★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 回临村路傍溪桥(张渭《早梅》)
▲兰
蕙兰有恨枝无绿, 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竹
嫣然一笑竹蓠间, 桃李漫山总粗俗(苏轼《寓居定惠院》)
●菊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爱情诗及其意象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田园山水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咏物诗及其常见意象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送别诗及其意象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边塞诗及其意象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行旅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等。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宴殊《浣溪沙》)、“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张炎《高阳台》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唐代郭绍兰《寄夫》)、“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曹雪芹·《红楼梦》)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蝉:喻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王沂孙《齐天乐》)等,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竹:喻刚正有节的节操、中通外直、虚怀若谷。
如郑板桥《竹石诗》:“咬定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明·夏昶《墨竹图轴》:“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清·丘逢甲《题画竹二首其一》:“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刘禹锡《庭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蒲松龄《竹里》:“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梅: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再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喻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又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再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兰: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明·陈汝言《兰》:“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喻人才被埋没,怀才不遇;又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陈子昂《感遇》)、“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诗》)。
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又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古诗词中,诗人也常常以流水喻光阴易逝。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等。
芭蕉: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杜鹃:常常用来渲染一种悲剧氛围。
如:“其间旦幕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等。
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水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诗从常常用它来喻离情别绪之绵长。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等。
杨柳:杨柳表惜别或思乡之情。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枝词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芙蓉”又称“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级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佳子”般的绝代佳人。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猛敛《怨歌》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打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
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漂游于西岳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
无论是用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废,或是赞美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咏月诗在中国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代的“月”表现以下的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春江潮水连海说,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 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皎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 自然的纯洁对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常来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白望毛平阔,月涌长江流,辽竖咏月佳问,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
中国古代的诗歌,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阅读鉴赏诗歌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者心境的不同,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尽相同,因而体现出意象的丰富性,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鸿雁形象的意蕴加以阐述。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换景,由此触发独在异乡的“孤客”思乡之情。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稹》);“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在古诗词中,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等等。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在古诗词中,以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这一点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的诗词还有很多。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这里是用“征蓬”、“ 归雁”自比,说自己孤单一人漂泊,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郁。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又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何等的逍遥,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诗从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这里的“鸿雁”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非常有必要,这有助于引领初学者更好地把握古诗词中的意象,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
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804/84605.html《菊花》)

热点内容
丁香油凉吗 发布:2025-05-15 03:58:38 浏览:766
插花课时长 发布:2025-05-15 03:57:53 浏览:1
灿烂盆栽 发布:2025-05-15 03:57:13 浏览:151
丁香花炖汤 发布:2025-05-15 03:57:12 浏览:601
插花用胶带 发布:2025-05-15 03:56:32 浏览:373
人文小盆景 发布:2025-05-15 03:41:36 浏览:212
杀意百合 发布:2025-05-15 03:40:41 浏览:813
新装修办公室当什么绿植 发布:2025-05-15 03:39:19 浏览:902
插花饮料 发布:2025-05-15 03:33:40 浏览:732
水树樱花 发布:2025-05-15 03:33:40 浏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