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郁金香
㈠ 跪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典型装饰图案或符号文字
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业之一,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优良的质地、古朴雅致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受到世人的喜爱。据考证,其编织和生产的历史至少已经有2500年。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从天然植物和矿石中提取,染色经久不褪不变,以抽象的植物、阿拉伯文字和几何图案进行构图。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地毯博物馆,1978年3月建成开馆,展厅陈列着几百幅各个时期所编的地毯,多用纯羊毛、棉丝或棉线织成,图案优美,工艺精湛,地毯的图案多取材于阿拉伯人喜欢的玫瑰花、郁金香和波斯梨花等花果。不少地毯都已有一、二百年历史,至今仍色泽鲜艳,光彩灼灼。
木头的特性及选材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柳条编
一种用杞柳条制成的工艺品。杞柳亦称“红皮柳”,丛生灌木,枝条韧性强,适于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如箱、盘、篮、玩具等。主要产地为河北固安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
藤编
一种传统实用工艺品。利用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和家具。主要产地广东。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玉米皮编
建国后北方新发展的一种工艺品。玉米皮质地柔韧,编织提篮、篓、筐、盒、门帘、门毯等各种生活用品,结实耐久。产品中以茶垫最为精美。玉米皮还可染色,能编出十字花、菱形花及文字等多种图案花样。主要产地山东。
草编
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术。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主要品种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席等。
竹编
一种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县,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龚扇子”,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中国刺绣
著名品种有: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广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产地不同,风格各异。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绣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装,枕套、台布、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特种工艺品之一。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据故宫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创于明宣德(1426—1435)间,至景泰(1450—1456)间才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制作工序分:打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其中最复杂细致的是掐丝和点蓝的技艺。品种有瓶、碗、盘、烟草、台灯、糖罐、奖杯等。产于北京。
铁画
亦称“铁花”。特种工艺品之一。用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山水、花鸟画的形式,用成挂屏、挂灯。相传系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鹏所创造,以后逐淅流传到北京、山东等地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唐代一种低 温铅釉陶器的总称。南北朝时期这种釉陶又有所发展,以白釉或黄绿釉挂上了绿色彩带。唐代初期一般是黄彩或绿彩单彩釉,武则天当朝 后这种工艺出现了一个飞跃,即在同一器物的胎体上,同时使用多种 颜色,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彩”器。所谓“三彩”也并不仅限 于三种颜色,除白色(微带黄色)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 蓝色、褐色、翠绿等多种颜色,其实是一种多彩。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颜色中的一种,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 两种颜色的,人们称为“二彩”,带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则称为“三彩” 。因这种彩釉陶器创制于唐朝,故后人称为“唐三彩”。
铁艺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铁艺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也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作为建筑装饰艺术,出现在17世纪初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盛行时期,一直伴随着欧洲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传统的欧洲工匠手工工艺制品,有着古朴、典雅、粗犷的艺术风格和辉煌历史,令人叹为观止,流传至今。
木艺,皮艺
木雕、宝石、绘画和民族服饰都是坦桑尼亚旅游纪念品的经典,价格从几美元到上万美元不等。
坦桑木雕分乌木雕(又称马孔德木雕)和油彩木雕(也称伊兰嘎木雕)两种。前者源于莫桑比克北部与坦桑尼亚接壤的林区,以世界上质地最密实的木材之一乌木为雕材,最出名的雕刻主题有家族树、马塞人以及非洲动物等。上乘的乌木雕必须是单材整雕,也就是雕材没有拼接。后者源于乌木雕,但以普通木头为雕材,再涂以重色油彩,主题为手指脚趾不足5个的夸张人物造型。在桑给巴尔还有用柚木雕成的首饰盒和微型门饰。
坦桑尼亚绘画可分为在画布、兽革和树皮上作画三大类。画布类以艾德瓦尔多-廷嘎廷嘎画派著称,此类作品在用白灰膏磨平的画布上用油漆作画,主题多为非洲人、动物或景观等。这种色彩亮丽无立体透视的绘画在东非和北欧西欧十分流行;兽革画系以烙铁在鞣制后的野牛皮光面上烙刻动物形象或几何图形;树皮画则是在椰子树极薄的内层纤维上绘制而成。
坦桑尼亚是蓝中透紫的坦桑蓝宝石的唯一产地。这种宝石1967年被发现,预计2020年将开采殆尽。目前发现的最大坦桑蓝宝石坯石(未经精细切割打磨的宝石)重16839克拉(超过3公斤)。坦桑蓝宝石的国际售价在1克(约5克拉)700到2000美元之间,具体价格视天然成色和切割打磨质量而定。在宝石的珍稀、质美、耐久和价高四大属性中,坦桑蓝仅在耐久性上差些。它在莫氏硬度计上测得的硬度读数为6.5-7,远不及钻石的硬度(莫氏硬度计上的最大刻度为14,钻石在11-13之间),因此坦桑蓝适合制作项链坠、胸针、手镯、耳环和耳钉等,不适合做戒指。
㈡ 七七节的习俗
七七节是逾越节过后七周的那天,节日活动主要是举行成年礼或毕业典礼。
习俗:
仪式
在七七节的宗教仪式上,人们要诵读《出埃及记》中有关摩西在西奈山上朝见上帝和传达上帝的十条诫命和各种教规法典的章节。这一天也是犹太会堂举行隆重的成年礼仪式的时候。凡年满13周岁的犹太人少年均要参加这一仪式,表明他们像自己的父辈先人一样,已与上帝缔约,决心承担宗教义务。
此外,犹太人还要在会堂中诵读《路得记》。《路得记》记叙了一个摩押女子对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热爱和忠诚,还记述了大卫王的家谱。据说这一天也是大卫王寿终正寝的日子,在耶路撒冷,人们要去锡安山大卫王墓,墓前点燃150 盏灯(或蜡烛),象征大卫王生前所作的150 篇诗歌,以此来悼念他在天之灵。[1]
奶制品
准备奶酪薄烤饼是七七节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吃奶制品也是七七节宗教传统之一。据说,在西奈山时,以色列人很饿,上帝就让他们吃奶制品,因为它比肉制品制作得快。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等了很久,等回到帐篷时,牛奶都溢出了锅,于是只好作成奶酪。此外,奶制品可以提醒人们以色列的“应允之地”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晚宴
七七节前日的晚宴可以说是夏天的第一顿饭,人们坐在缀满花草的屋廊下,一边吃着抹有果酱的奶酪薄烤饼,一边吃着一大盘丰盛的鲜水果。通常多数家庭要在餐桌上放两块用新麦面做的饼,作为向上帝献祭的标志。还要烤一块有四个角的长面包,做一种三角形的团子,里面包上苹果、奶酪等。节日期间给孩子们吃一种叫“西奈山”的馅饼,以此鼓励他们学好《托拉》。
七七节的晚上是令人难忘的,一般全家人围着桌子唱歌达几小时,各家阳台开着窗,大街上邻居们交替唱着歌,有时这个楼唱一首,另一个楼接着来一首,直到整个街道上充满音乐之声。这一天有些正统犹太教徒会静守一夜,诵读经文。
采集鲜花
在七七节这一天,以色列人喜欢用鲜花来装饰庭院和室内。人们采集或购买大量鲜花,把家装点得像公园一样,连厨房、客厅及门廊都缀满了浓馨的丁香花和郁金香等。在家里无论你走到哪个角落,都会感到是一个新的季节和节日的到来。为此,在七七节前几天,大街上的花店挤满了人,到前一天的下午,你会惊奇地发现平日是摆满青绿植物和鲜花的花店,全都销售一空,家家户户似公园,空气中都漂散着一股清香味。人们无法考证七七节用青绿植物和鲜花装点庭院这一习俗的由来,我想大概是犹太人的祖先想捕捉住第一缕夏日的阳光,所以把它带到了家中。七七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年轻的恋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签订婚约,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据说在这一天签订婚约的人,能保证婚姻美满幸福。
七七节也是犹太教三大朝觐、献祭的节日之一,正统和保守教派要庆祝两天,改革派庆祝一天,以色列国内放假一天,许多人在这一天到郊外野餐,去海边湖边游玩,整整一天都充满着欢歌笑语。
㈢ 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哪些杰出的雕刻家
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德国雕刻由晚期哥特式风格逐渐过渡到文艺复兴风格,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雕刻家。
蒂尔曼·里门施奈德(TirmanRiemenschneider,约1455—1531)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卓著的雕塑家,为德国留下了一批雕刻精品,他的风格仍然属于晚期哥特式,但他在宗教题材的创作中注入了较多的世俗因素,塑造出许多宽厚温和的人物形象,他为德国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碑风格的雕塑样式。其重要作品有:维尔茨堡马利亚教堂的《亚当与夏娃》(1491—1493)、鲁道夫墓碑雕刻(1496—1499)、《马利亚升天祭坛》(约1505—1510)等。
里门施奈德的晚期作品《迈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坛》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杰作。这件雕刻高2.05米,宽1.66米,背景中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将构田分为两部分,右边的马利亚握着儿子的手臂,悲痛地跪在基督的尸体旁;圣约翰用手轻抚马利亚的肩膀,向她表示安慰;约翰的对面是尼哥底母,他身穿着市民服装,手捧油膏罐,这个形象的原型据猜测是里门施奈德本人或他儿子:祭坛中间几个主要人物周围还有哀悼的人物群像。这件群雕的人物感情刻画动人心弦,气氛庄严肃穆,整个构图宏伟单纯,具有纪念碑的气势。这件雕刻也是里门施奈德创作生涯最后的、永恒的纪念碑。
维特·施托斯(VeitStop,1447或1448?—1533)是晚期哥特式风格向文艺复兴风格过渡时期的杰出雕刻家。他生于纽伦堡,1477年到1496年长期在克拉考工作,对东欧的雕刻艺术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重要作品有高浮雕《最后的晚餐》《基督被捕》(1499),木雕《天使的问候》1517—1518),这些作品至今保存在雕刻家故乡的教堂中。1520年施托斯开始投入班贝克教堂的祭坛雕刻工作。《天使的问候》是一件彩绘木雕,表现的是基督教传统题材受胎告知,雕刻高3.70米,其中圣母与天使均高2.20米,他们被由玫瑰花组成的花环所围绕。在花环上还有五个圆形木雕画面,分别表现了耶鲜诞生、圣灵降临等场面。花环的中央雕刻了上帝的坐像,上帝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天使和圆形木雕画面,分别表现了马利亚加冕和马利亚之死的场面。这件雕塑的造型新颖,并且没有按照常规紧贴墙面,而是高悬在教堂的大厅上空,为教堂增添了庄严神圣之感。
亚当·克拉夫特(AdamKrafft,约1455—1609)是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初纽伦堡的优秀雕刻家。他创作的高浮雕《哀悼基督》(1490—1492)是一件占据了三面墙壁的大型连续浮雕。展现了基督在各各他受难时的全景。雕刻表现了基督被从十字架上移下,安放在灵床上,圣母与众人在哀悼基督,场面壮阔,气氛凝重。与《哀悼基督》不同,浮雕《掌秤师傅》(1497,现保存在纽伦堡曰耳曼民族博物馆内),尺寸较小。但却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当时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纽伦堡蓬勃的市井生活。浮雕中间是掌秤师傅。他右边的商人将手伸入钱袋中准备付款。这件雕刻反映了克拉夫特的写实倾向,体现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新的艺术风格。
汉斯·维滕(约1485)是德国萨克森与下萨克森地区重要的雕刻家,主要作品是《郁金香布道坛》(约1510)。布道坛是讲道的场所,15世纪以来,在新教教堂中布道坛取得了与祭坛同样重要的地位。维滕突破了传统的布道坛的造型模式,将布道坛设计成为一朵郁金香花,巨大的叶片拔地而起,中间部分类似圣餐杯的形状,向外凸出的弧形间隙中雕刻着小天使;叶子与叶茎支撑着顶部的讲台。讲台为花萼的形状,周围雕刻着涡形装饰花案和基督教早期神学家的形象。先知但以理坐在盘旋而上的楼梯下,他身体的上方有一个穿工作服的青年在向上攀登。这个布道坛的构思来自于旧约故事:一个矿工在理想的指引下,在树上寻找矿石,后来他得到了天使的指点,找到了宝藏。维滕用布道坛象征故事中的树,天使为向上攀登的矿工指出正确的道路。这件雕刻寓意了布道坛是传播上帝真言的所在,能指引人们找到真正的宝藏。维滕的这件雕刻构思新奇,其中的人物造型又极为写实,两者在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菲舍尔家族是纽伦堡著名的铸造世家。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的青铜雕刻都出自菲舍尔铜铸作坊。老彼得·菲舍尔(PefterVischer1460—1529)是与丢勒同时代的雕刻家。他的儿子小彼得·菲舍尔(1487—1528)最初为父亲做助手,后来自己在纽伦堡开办了一间铸造工作室,继承并领导了铜铸家族的事业,使其在德国保持领先地位。小彼得·菲舍尔有许多作品传世,如马格德斯堡大教堂恩斯特大主教墓雕刻和罗姆希尔德大教堂格拉夫·奥托·冯·亨内贝格四世墓雕刻。1513年,他应奥地利马克西米安国王的邀请为哈布斯堡大陵墓雕刻了《西奥多里克纪念碑》和《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他的作品结合了德国中世纪艺术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因素,是德国文艺复兴青铜雕刻艺术成就突出的作品。
㈣ 描写四季景文的美文
春天的发现
谢安妮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年的春天,像一个雍容而调皮的小姑娘故意姗姗而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吹过,万物复苏,勤劳的人们为了秋收丰硕的果实,正忙碌地耕耘播种,撒下希望的种子。
虽然,春天他的第一个脚步,总是踏市在寒气犹存的人间和大地。但是,它使冰河碎裂,使万物舒展变柔,生机勃发,使每一颗美好的新都充满幻想和希望。
在睡梦中,我朦朦胧胧地听到了小燕子在“唧唧,唧唧”地叫着。哦!原来是春天来了。我走出家门。春雨过后,空气显得特别地甜润、清新、我深深地呼吸着,感受着。
轻风微微地吹拂,如毛一般的细雨从天而降,千万条柔柳,舒展着她们的筋骨。瞧!那脆弱而娇嫩的小草正破土而出,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乳汁。经过冬天洗礼的大树争相发新枝。家门前的三棵的榕树,开始长出一些嫩绿的叶子,好像戴了一顶新帽子似的,真美丽,小鸟在树上活蹦乱跳。娇艳的杜鹃花开得真灿烂,在春风中摆动着她那柔软的身躯。小青蛙蹲在池塘的荷业上,“呱呱,呱呱”地叫着,仿佛在跟人类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蝌蚪再水利自由自在地畅玩着。
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啊!
春天真美啊,春天真可爱。春天,她给予了人们生机,给予了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