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歌感受
⑴ 《茉莉花》歌词的赏析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1)茉莉花歌感受扩展阅读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⑵ 学习完茉莉花这首歌之后的感受与反思
民族的来才是世界的,一源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响了全世界。歌剧《图兰朵》或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离我们又那么近。选取其中的几秒钟,引导学生听辨用了那个版本的《茉莉花》,让他们有目的的听赏,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带给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呼唤他们情感的共鸣。最后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时,学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这是一次音乐与民族相结合的尝试,学生沉浸在《茉莉花》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肯定会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感兴趣,无形中提升了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地方不足,比如在学生画线律线的环节中,过于形式化,没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听取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后我个人认为,如果可以把这个环节放在白板上进行,只叫几位同学来进行画,也许会能有更好的效果。再一个就是本节课的亮点没有,只是循规蹈矩的上完这一节课,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惊喜。所以说,教材的研读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再上一个台阶,争取上出有智慧的课来。
⑶ 茉莉花 歌曲点评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江苏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发源地却颇具争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南京、盐城等城市争相站出来说他们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而且还在一些媒体上发表文章,加以证明。2000年10月16日,两位扬州文化人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的文章,此后再没有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了。这两位文化人分别是扬州清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聂峰。其中,聂峰先生还师从于近代的扬州清曲表演大师王万青。长期沉淀的清曲知识,使两人坚信《茉莉花》源于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扬州小曲、扬州小调。《茉莉花》最早属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曲词除了个别字与现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这是目前为止,发现在的关于《鲜花调》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载。由此足以证明,《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两位文化人又从其他方面,列出种种证据,佐证《茉莉花》与扬州的渊源。文章出来后,异音立即没有了。后来不少其他地方的学者文人,也开始渐渐发表文章,称《茉莉花》出自于扬州。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哼。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⑷ 茉莉花这首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说的是日本蒲原有明的诗歌吧:
悲叹呜咽,我灰暗的心百无聊赖,
室内悬着缥缈的纱帐,耀眼地
映出你那日的芳颜,在妖媚的郊野,开着
妖艳的茉莉花,清香四溢。
纵令你有迷魂的私语劝诱,
我仍得拥着你无休地哭泣。
至密的忧愁,梦幻的圈套——
你的柔腕缠住我可怜的粗臂。
待到一夜不见你,
只闻你沙沙的丝裙传声息,
我的心也定会痛裂不已。
在夜室的茉莉花的香波里,
浮现出你的微笑,永远地,
温柔地,沁透我的创痍。
蒲原有明是20世纪初日本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象征诗为主体,并对新体诗的完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首《茉莉花》是其诗集《有明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首,充分表现了象征诗的新风。诗人借“茉莉花”的娇艳欲滴的花朵和沁人心脾的芳香,描绘出了一位楚楚动人、充满了诱惑力的年轻女性形象。
诗中女性形象使“我”爱得如痴如醉。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外在形象上的“妖艳”诱人、性感妩媚,“茉莉花”的形象也使人产生冰清玉洁、“清香四溢”的联想,而且,以“茉莉花”的高贵与清香为隐喻,则更具有给予“我”的那颗极度忧伤的心以莫大的精神慰藉的深意。这样一位在内心世界和外表形象都近乎完美的少女,怎能不让诗人爱得忘乎所以呢?
全诗共分为四节,呈现出厂“起呈转合”的结构样式。诗歌的第一节,先是以直白的写作手法,一语中的地道出“我”心中寂寥的心情状态,接下来便烘托出了一幕散发着诱惑的场景——“室内悬着缥缈的纱帐”。在这样爱欲弥漫的氛围里,“茉莉花”登场了,此时的“我”与“茉莉花”之间尚未有过亲密的接触,有的只是一种距离产生的美感与茉莉花对诗人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作者的内心对接近茉莉花充满了无限憧憬与渴望,他“灰暗的心”也被茉莉花的芳香所吸引。
在紧接着的第二节中,“我”与“茉莉花”开始了亲密的接触,但这种接触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纵令你有迷魂的私语劝诱”,诗人更主要是寻求自己内心的慰藉——“我仍得拥着你无休地哭泣”。“至密的忧愁,梦幻的圈套——/你的柔腕缠住我可怜的粗臂。”纵然如此,诗人忧愁的心情还是无法完全消散,而且“我”对茉莉花的深爱又使“我”多了因害怕失去茉莉花,所引发的莫名的惶恐和忧伤,诗人粗壮的臂膀被茉莉花温柔的藤蔓所俘虏,使诗人难以自拔。
随后的第三节中,诗人并没有继续写两个人交往的深化或者感情的发展,而是“峰回路转”,写了“我”与“茉莉花”的分别与重见。“只闻你沙沙的丝裙传声息/我的心也定会痛裂不已。‘我”对“茉莉花”如此依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中将等待再次相会时,“我”的那种既焦急渴望又紧张恐惧的矛盾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最后一节,诗歌再次回归到了本诗的主题上:“茉莉花”给予“我”的慰藉。在这里,“我”对于“茉莉花,(‘救人于水火”般的感激之情与朦胧悱恻的爱欲杂乱地纠缠在了一起。“浮现出你的微笑,永远地/温柔地,沁透我的创痍。”只有“茉莉花”才能解除作者的烦忧和伤痛。在这感情的相互的转化中,诗的结尾奏出了韵味深长的余音。
⑸ 让我感动的一首歌《茉莉花》作文
茉莉花
睁开朦胧的双眼,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盆梦寐以求的——茉莉花。我嘴巴惊讶得成了“O”形,感觉自己在做梦一般。我对这盆茉莉花爱不释手。
你瞧!茉莉花碧绿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绿得让人养眼。绿叶中间不经意冒出几朵洁白的茉莉花,那么纯洁!那么美丽!绽放的茉莉花的花瓣是重重叠叠的,摸上去十分光滑,不时传出阵阵清香,那香气沁人心脾、缭绕不绝,使整个房间变得清香袅袅。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茉莉花,放在阳台上。明媚的阳光洒在茉莉花上,显得格外美丽。柔和的微风轻轻地掠过茉莉花的发梢,精心梳理着茉莉花柔软而洁白的身子,茉莉花稍稍摇摆着洁白的“连衣裙”,有点飘飘欲仙,欢快地跳起了优美的“天鹅舞”,再加上洁白无暇的身材,迷人极了!美丽的茉莉花使我陶醉,我啧啧赞叹道:“哇!好美的茉莉花……”茉莉花听到了,洋洋得意地把头抬得高高的,腰挺得笔直,双脚叉开,两手彬彬有礼地放在身后,眼睛斜视着我,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但茉莉花也有低调的时候,它默默无闻地开放,默默无闻的付出,给大自然带来了活力,给人们带来了生机,给我带来了快乐!
茉莉花最大的特点是——香。神奇的清香点缀着美丽的茉莉花,有的蓓蕾静静地躺在绿叶中,仿如一位“睡美人”,不禁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有的芽苞初放,缓缓地睁开模糊的双眼,扒开绿叶的怀抱,好奇地打量着陌生而又美丽的世界,不时散发出浓浓的清香……阳光的味道,茉莉花的清香引来了许多不知名的虫子,它们围着茉莉花团团转,有的在茉莉花上歇歇脚;有的凑上去闻闻浓郁的花香;有的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花蜜;还有的在花瓣上唱歌跳舞……茉莉花并没有驱赶这些虫子,而是热情地欢迎可爱的“小生命”来到“花之国”游玩。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纯洁的茉莉花,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曳、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滋润、自由地生活在这美丽的世界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芽,又香又白人人夸……”
⑹ 《茉莉花》这首歌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在中国古代,其优雅甜美的花香更被视为女人感性的象征。6月盛开的小白花带有浓郁的花香版,冲泡而成的茶也因权此很受欢迎。让人只是闻到香味就会觉得心情舒畅。
中国人也对茉莉花倍加赞赏,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唱遍全中华,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在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个嗜好者,东南沿海各省的妇女喜欢在头上插上几朵茉莉花,既美丽又大方,又芳香袭人。
中国历来文人雅士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虽无艳态惊群却有清 香压九秋”,“月桂荔枝树上,人行茉莉香中”,“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尤觉玉肌凉”,”香从清梦回觉时,花向美人头上开“,”他年我若修化史,列为人间第一香“,可见调香师对茉莉花的偏爱不是偶然的。有句老话”没有茉莉花不成香水“,将调香师的秘密暴露无遗。
⑺ 音乐《茉莉花》欣赏课感想
它富有抄中国民歌的鲜明特点,有较强的旋律性,同样具有中国乐曲的婉转优美的特点。我喜欢萨克斯钻石般高贵,清亮细腻的音质,更喜欢茉莉花洁白无暇、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婉转秀丽的品质。茉莉花是迷人的,今天的茉莉花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茉莉花,它属于全人类、全世界!
⑻ 就民歌茉莉花鉴赏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⑼ 茉莉花这首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儿童歌曲茉莉花
茉莉花
中国民歌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2个义项展开
《茉专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属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⑽ 谈谈你对各地区都有民歌《茉莉花》的看法
民间音乐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史性传递;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回就是传统,而且继续答向前发展…但是在传承中决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比如社会变迁,迁徙战争等影响民歌也适时吸收、消化其他艺术因素,因此民间音乐是动态的。如江苏的茉莉花在原《鲜花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作了旋律加花修饰,体现了江南小调的抒情风格。河北的《茉莉花》几乎将原《鲜花调》结构扩充了一倍,歌曲中的顿音与下滑音等均增添了北方小调的叙述风格。由此您又可以谈谈民歌的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多民族、多地域、多体彩、多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