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茉莉花河北民歌特点
⑴ 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河北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族音乐。是具有质朴、淳厚,或悲壮凄凉,专或婉转动属听等特点。表现河北省各民族劳动人民朴实、淳厚的性情。多以描绘现实生活,也有一部分是歌颂历史人物的。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亦不乏慷慨悲歌。
⑵ 河北民歌《茉莉花》歌曲来源
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歌名:茉莉花
演唱:彭丽媛
词:何仿
曲:何仿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2)初中音乐茉莉花河北民歌特点扩展阅读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
《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⑶ 《好一朵茉莉花》(河北民歌)的背景资料
http://www.nihaotw.com/folk/mtjl/200801/t20080103_319973.htm
⑷ 《茉莉花》 歌曲简介
《茉莉花》是前线来歌舞团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编自中国民歌《鲜花调》,于1957年首次单曲发行。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因此其能够在西方世界传播。
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4)初中音乐茉莉花河北民歌特点扩展阅读:
2008年8月,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该曲进行了MV的拍摄。雷佳身着金色旗袍参与了MV的拍摄,为了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MV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把中国宗教文化和该曲结合起来。
作为MV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策划了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该曲,雷佳从容的在大佛上拍摄了MV画面。此外,该曲MV作为向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特别剪辑了鸟巢的镜头画面,使整个MV充满了奥运的气息 。
⑸ 江苏、东北、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和风格
中国的茉莉花版本很多,刚我听了一下河北和江苏的,我的理解是,河北民歌茉莉花风格借鉴河北传统评剧风格,音乐曲调非常带有地方色彩, 江苏茉莉花曲调温柔平缓,给人以柔美的音乐感觉。谨以参考。
⑹ 听了河北和江苏的茉莉花以后,从旋律中感觉两种不同地方的花有什么不同
个人感觉河北民歌茉莉花更通俗一些,曲风活泼,北方民歌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江苏民歌曲风婉约,悠扬婉转、含蓄!听上去偏戏曲化一些
⑺ 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了,不同地域的民歌想表达抒发的当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