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栀子花
『壹』 通过对《干草车》和《六君子图》赏析,说说中国和西方绘画美学特征的差异
《干草车》是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田园风景画的代表作。该油画描绘了英国萨福克郡阿尔河畔一个小村庄的优美风景。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1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性造型理念。中国画家不写生,而是通过观察记忆将形象积累于脑海,作画时便全凭记忆,这样既保留了物象的本质特征如种类、规律、结构等等,又主观过滤掉了其非本质的元素如光影、明暗及色彩变化。譬如中国绘画中的树,大致只有几类明显的品种,其枝干变化也常常遵循“树分四枝”的原则,而不像西方绘画中如实描绘树的真实枝干姿态,叶片轮廓。中国绘画中也绝少表现光影,因此给人以强烈的平面感和装饰性,这也养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习惯。这种既非写实又非抽象的画法使中国绘画带有浓郁的写意美,所谓“画意不画形”,画者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了意象与真实物象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象的理解与理想。这一点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美学是相同的,意象源于自然又超乎自然,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也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文学性审美特质,古时绘画为“文章余事”, 诗与散文的写意性自然也延续到了绘画中,因此绘画的语言常常是文学性的,精神性的,“画在补文字之缺”。而“印、字、画”一体的模式则成为中国绘画的文学性特质的鲜明外在体现。相比而言,西方绘画有明显的立体性特征,画家们忠于表现物象的素描关系:明暗、透视、体积感、质感、空间感等表面性因素,追求逼真的明暗及色彩变化以及细节的表达。这一方面是出于西方文明中对人和事都要探究清楚的理性及科学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特征——准确性和完美性的高度统一,因此西方绘画常常注重形体塑造的雕塑感,追求光影下形体的黑白虚实关系产生的美学韵律。
2 在用色上,中西方的差异性则更加明显。西方绘画重用色,色彩与素描一起成为在纸面上创造深度幻觉的两个有力工具。画家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根据色彩在光影下和环境中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精准用色,表现自然化的效果,使人感觉“很像”自然。这种效果明显是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的,并且容易将观者引导向对技巧的关注而忽略了物象本身的美。中国绘画则不在个体上作太多颜色变化,更注重整体颜色的协调配合。这与其溯源——装饰艺术中对统一性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装饰艺术中讲究重复与统一的韵律,个体若变化太多则会干扰整体的统一性。因此中国绘画中着色常常依循“随类赋色”的原则,即按照物象的种类赋予颜色,不考虑它在光影和环境中的变化。譬如描绘花朵,栀子花皆赋白色,石榴花皆赋朱砂兼胭脂色等等。这种用色方法是写意的,它表达了花卉在画者印象中的颜色,并通过一定的布置使其达到理想的关系,只表现了花最本质的生命特质,没有对其他表象作精确分析。这种用色方法使得大多数中国绘画都给人以淡雅宁静的色彩印象,它超越技巧直达本质,表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美的认识与品位。
3 在构图上,西方使用焦点透视,并遵循一定的几何美学规律组织画面。西方绘画画风景时则选定视角后便就视野内的景物作画。这就导致了西方绘画中对透视准确性的追求,无论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还是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都要求画家对透视学的绝对把握。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发展使得西方绘画写实几乎达到极致。相比之下,中国绘画则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一个明确的焦点。这与画家的观察方式是很有关的,
『贰』 关于友情的歌,有哪些
1、《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范玮琪演唱的一首友谊之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抒发了两个女孩子的友情,友情有时比爱情更重要。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爱情更忠诚。两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的感觉,更贴心更理解对方。
2、《北京东路的日子》
《北京东路的日子》是南京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6)班学生自编自演的一首原创毕业歌,表达了这一群高三同学之间的友情与即将毕业的不舍。
3、《那些年》
《那些年》是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主题曲。歌词让所有聆听的人,将记忆拉回到那个能够放声大笑能够肆意张扬的青葱岁月,和在那个岁月里我们遇到的人。
4、《那些花儿》
《那些花儿》,是中国内地男歌手朴树演唱的一首歌曲,范玮琪翻唱。就像歌词写得“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这首歌更多的是对曾经的友谊的怀念。
5、《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是由成龙和苏慧伦演唱的一首歌,是一首充满了温情的歌曲,歌曲里描述到的情感并不完全只针对男女之间的恋情,也可以领会为亲情或是友情。
6、《栀子花开》
《栀子花开》是中国内地男艺人何炅推出的第一支单曲。这是一首在六月唱给所有即将和老同学分手离开校园的朋友们的歌。
7、《青春纪念册》
这是一首唱给朋友听的歌,那时可米小子们正值青春,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8、《知己》
《知己》是由易桀齐作词,饶善强作曲,张惠妹演唱的歌曲。还好变成了知已,起码随时看到你,哭泣或欢天喜地,可以陪你,这可能就是闺蜜的定义吧。
9、《知己》
海阔、冯光演唱的《知己》不同于张惠妹的《知己》,他更加直白,且只唱给唯一的人听。知己不需要太多,身边总有这一个,在痛苦时候,相互拥抱着,地位不用太显赫,情同手足义承诺。
『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四单元读读写写和日积月累急需要!!!!
第三单元
读读写写
舒适 搁板 勉强 抱怨 倾听 掀起 魁梧 撕破 倒霉 严肃 忧虑 神圣 悠悠 庄重 仪式 抱歉 溜走 介意 追问 荒唐 声望 割舍 湿淋淋 心惊肉跳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缝缝补补 大吃一惊 读读记记 残疾 瘦削 宽厚 张皇 竭力 泰然 强制 茫然 劝阻 焦黄 着迷 耐心 修理 如愿 流连忘返 身无分文 溜之大吉 十指连心 怒目圆睁 兴高采烈
日积月累
1、 轻诺必寡信。《老子》 2、 民无信不立。《论语》 3、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也,人之道也。《礼记》 5、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第四单元
读读写写 遥望 晶莹 资源 矿物 恩赐 节制 枯竭 滥用 威胁 指望 设想 移民 破碎 目睹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和蔼可亲 闪闪发光 读读记记 葬礼 主持 语调 悲剧 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滔滔不绝一 泻千里 纷至沓来 世外桃源 从天而降 生命垂危 风雨同舟
日积月累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书上抄的,累死我了
『肆』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句子描写的是“风”这种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是在描述时使用了“撞了个满怀”,这里的描述是人才有的动作特征,这里是把“风”拟人化了,使“风”具备了人的行为动作。
(4)抽象栀子花扩展阅读: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大兴安岭》)
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2、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冬天"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伍』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为的意思是什么
全句意思:然而捉到它(指蛇)后,把它晾干,可以用来制成为药饵 。
以为的意思是:可以作为(药饵)。
『陆』 现代诗歌朗诵大全
楼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尖锐的声音读诗有一定的难道!诗歌、诗歌,诗和歌其实是共通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声音对读诗的重要性!
人们听诗时能否产生情感反应。产生多大的情感反应大约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朗诵者声音本身的质量(这和朗读者有关);
二、声音的节奏感(诗人的责任在于提供节拍标志,朗诵者要将潜在的节奏表现出来);
三、诗歌意象(这和诗歌质量和听众修养相关);
四、朗诵者个人情况(有名一点、漂亮一点都有助于提高读者心灵开放的程度)。
听诗和听歌的差别,只是在于这几种因素的排序不同而已、听歌的重要程度排序是:
(二)、(四)、(一)、(三)
………………………………………………………………………………………………………………
明白了声音对于读诗的重要程度,说尖锐的声音对朗诵有难度的话并没有错,但是:这些都还能挽救。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有时候好的诗歌文本的确能让人忽略朗诵者本身的水平。古体诗因为大部分是格律体、并且篇幅过短暂时不在此讨论范围。比如一些超现实手法写作的诗歌就很容易达到这个条件,我们先以洛夫的诗歌来说:
阅读洛夫的诗大都有类似的体验,诗中的意象有语无声地进逼,意象雄浑庞杂,读者在这五彩缤纷的文字世界中,感受的是奇花异葩的错落,更多的是,奇岩怪石的峥嵘,读者目不暇接意识没有空间质疑花草安排的次序,更无法在瞬间思索突出的岩石在自然景致中是否和谐,读者须腾空自我以容纳繁复目光所及的客观,意识和文字融为一体的片刻最能最能感受阅读的情趣。(简政珍《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面对这些诗句的时候听众必须腾空一切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因为洛夫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不同词性的挤压,单句内不断扭曲折叠,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具体到文本有:
当我微启双眼,便有金属声
叮当自壁间,坠落在客人门的餐盘上
其后就是一个下午的激辩,诸般不洁的显示
语言只是一堆未曾洗涤的衣裳
…………………………………
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
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睑后面移动
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
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
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
上面说的是从写作手法的选择,然后就是冷抒情,北岛、多多等诗人的作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以文本内容压制朗诵者的声音问题。以多多为列:他的诗歌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有部分诗歌就是适合尖锐的声音来朗读,我随便选取了两首:
《致太阳》
作者:多多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
你让所有的孩子骑上父亲肩膀
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羞愧
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浪
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劳动
你在黑夜中长睡,枕着我们的希望
给我们洗礼,让我们信仰
我们在你的祝福下,出生然后死亡
查看和平的梦境、笑脸
你是上帝的大臣
没收人间的贪婪、嫉妒
你是灵魂的君王
热爱名誉,你鼓励我们勇敢
抚摸每个人的头,你尊重平凡
你创造,从东方升
起你不自由,像一枚四海通用的钱!
………………………………………………………………………………………………………………
《才五月》
作者:多多
少年的脸就这么红
在可以持续痴笑的年龄
戴上珍珠激辩生命
走遍大地唱种唱收
趁玫瑰尚未让词蒙羞
一瞥空旷课室的激动
深处没有动静
众树慢慢生鳍
核儿回到口中
在源头就用完命名
不经接吻,直接啄开
没有理由,只有里程,才五月!
………………………………………………………………………………………………………………
好了,我暂时就说这么多,声音条件对于朗诵来说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标准。如果楼主真对诗歌朗诵感兴趣的话我给你推荐一本书,《诗歌朗诵艺术》王福生,这本书比较适合初学者学习。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
回答内容的参考书目:
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
翁文娴《变形诗学》
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
『柒』 六十而耳顺,中而的意思
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指听到别人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捌』 以反省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学会反省,走向成功
反省是一面镜子,帮你找出自己的不足;反省是好友的一句鼓励自己的话,鼓舞你不断前进;反省是前进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越王勾践吴国打败俘虏以后,每天都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反省自己应该怎样才能够再一次成为王者。通过几年的反省后,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战胜了吴国,成就了梦想,他也因此成为一名贤能的君王。
反省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它能让一名王国之君再次称王。
商纣王,一代暴君,每天只知道荒淫享乐,不理朝政,被美女琼浆所迷惑而不能自拔。在西周的打击下多次失利,但他却不知道反省,认为这只是一时的运气不好,仍然每天沉溺于花天酒色之中,不思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动荡不安,最后被自己的一个诸侯小国战败。
反省自己是多么的重要!纣王如果能听信忠言,及时反省自己,绝不会走到身败名裂的悲惨地步。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反省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进步,就要不断反省。每一个人都需要反省,一个组织需要反省,一个团体需要反省,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经过不断反省,纠正来自党内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反省,纠正了“反右”“十年浩劫”的历史错误,拨乱反正,应民心顺民意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我们的国家出现了今天繁荣富强的喜人局面。
古往今来,成功总伴随这反省而诞生的。朋友,让我们学会反省,走向成功吧!
『玖』 栀子花怎么画
画上茎叶花,花盆,再问问栀子画得象不,啥时候她觉得像了你就成功了,你也就像那画的鸟来啄画的古人一样了,加油!!!
『拾』 哪些香水中有莲花 栀子 或者百合的味道
我的挚爱是Issey Miyake的l'eau d'issey(一生之水)和CKone summer 2005,因为她们都是雅致的花香调,CKone summer 2005里更有我寻觅已久的缅栀子的味道,如果你喜欢清淡些的味道不妨试试!要是你偏爱浓一点的,我想你一定会喜欢Chanel的NO.5,这是香水里的皇后,不能不记住的味道;还有Elizabeth Arden的5th avenue,我喜欢她的精致却不招摇,暖暖的味道,仿佛被皮草与丝绒包围的感觉!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香水的历史:
早在15万年以前,当时的人已经流行焚有香味成分的草木进行祭典,之后一直用于宗教仪式,直到十字军东征,间接打开东方贸易,各种香料的输入,提炼香料的先进方法的引进,使香料才由宗教仪式转向个人用途。
12世纪,阿拉伯人发现将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以慢慢释放出香味,部分的浓缩精华也因酒精而得到更好的保存。到了15世纪,人们已懂得利用不同的香料成分与酒精浓度调制出用途各样的产品,香水行业就一直发展到现在。
味道可以给人很多回忆,可以让人想起一个人一件事抑或是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它所代表的香水:
20年代可谓香水的黄金期,这时,是经典名香“CHANELN'5”,SHALIMAR的“SHALIMA”,LANVIN的“AREGE”等名声大噪之时。一战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作风较以前大胆,也懂得为自己的权利辩护,也理所当然穿得花枝招展去吸引异性,香水绝对是她们的有力武器。这个年代的香水倾向与浓郁的花香,带着浪漫气息,代表者有1921年由服装界女皇COCOCANEL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只乙醇花香香水--“CHANELN'5”,活象实验室药水瓶的包装在讲究高贵的当年却深得女人的欢心,玛莉莲梦露亦扬言只穿“它”睡觉;“它”经典得进入了纽约艺术博物馆;经典得ANDYWARHOL也自动替“它”作画,直至90年代的今天仍地位超然。与“CHANELN'5”齐名的还有历史悠久的“蝴蝶夫人”“一千零一夜”。
30年代黑白电影面世,世界经济大萧条,人人都往电影院里逃避现实,寻找梦想。女性更希望从香水里逃避,JEANPATOU出品的“JOY”正是她们的心声,它表达出经济大恐慌下,世人重拾喜悦的渴望。它采用100种以上的珍贵花材制成。幽雅的芳香冲淡了经济大萧条恐慌年代的紧张气息。30年代奇妙飞行经验开始普及,激发心声的创作灵感,娇兰公司的创办人为“小王子”的作者的另一作品“夜间飞行”创作了同名香水,融合了佛手柑水仙及肉桂的独特气息,鼓动人们进行刺激冒险。
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人终于可以重拾欢乐,女人与丈夫,情人聚天伦,重现应有的风姿,这个时代的香水极具女人味,香水瓶的设计极尽女性的线条美之能事。1948年NINARICCI所推出的“L‘AIRDUTEMPS”香水,圆弧小瓶上双鸽比翼造型,不只象征着战后世人迎接和平降临的雀跃心情,更成为今日热恋男女最好的爱情见证,坚贞的爱,组家育儿女的社会愿望,一如香水的名字一样“充斥在空气中”,不过我更喜欢把她译为“光阴的味道”,我想,有些事,有些人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50年代社会局势更加安定,女性更要兼顾职业和家庭,身心俱劳,香水当然不要自己买,情人,丈夫送的才显得珍贵,况且50年代以前香水尚属奢侈品。美国的MRS.ESTSSLAUDER经苦思后推出售价较便宜,但香精浓度提高的YOUNGDEW,令“ESTEELAUDER”一炮而红,而ESTEELAUDER更成为世界少数的“名鼻”调香师之一。1955年,CHRISTIANDIOR推出的“DIORISSIMO”茉莉味的香水,第一只以铃兰为主要材料的香水,适合清纯少女的第一瓶香水。而1957年,GIVENCHY始创人HUBERTDEGIVENCHY亦为其女友女星柯德莉夏萍发明香水“L‘INTERDIT”。
70年代初期,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到中国大陆旅行。他深深为迥异其过去生活经验的东方风情所吸引。他携回一只鼻烟壶作为收藏。当他把玩着这只鼻烟壶时,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一瓶香水,如同鼻烟壶般瑰丽华美,如同鼻烟壶里所装的鸦片般,充满诱惑、让人上瘾,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他创造了鸦片。这瓶由鼻烟壶为灵感而来的香水,它的外型就好似一只精致华丽的鼻烟壶,香水瓶身上雕刻若罂粟花纹。而瓶子里关住的,是馥郎神秘又华丽的东方辛香调香味,最是能传递诱惑而引人沉沦的讯息。OPIUM甫一推出,即因其名而引起话题,充满争议。然而这对MRY.S.L并不重要,是因为他深信使用OPIUM的女人已完整传达出宛如鸦片般,让人神魂颠倒,迷恋的特质。
80年的代BEAUTIFUL(1985)是此生中最动人的婚礼誓言。每一个新娘都是婚礼中最闪亮的女王,在那样一个满怀憧憬,将与心爱的人携手共度未来的时刻,每一个女人都美丽的令人惊叹!BEAUTIFUL香水广告,一直以新娘为主角,因为BEAUTIFUL所诉求的,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香水。雅诗兰黛夫人说我创造BEAUTIFUL这瓶香氛时,源自于我自己此生中最美好最动人的回忆,以及令人感动的誓言,皆伴随著浪漫的情情一起涌现。因为怀抱著美丽的浪漫情怀,BEAUTIFUL的外盒包装,选择了粉红色?因为颜色与香水一样,都能为女性陈述许多事实,粉红色是一种美丽而且成熟的颜色,罗曼蒂克、抒情,但是大胆,而且非常女性化。BEAUTIFUL香水属於综合花香与木质香调。我不希望BEATIFUL闻起来像是任何一种玫瑰花、栀子花或任何一种单独的花香,我要令BEAUTIFUL成为世上最奇妙、最丰富、最和谐的千百种花香调集於一身的香氛。
90年代之香要数TRESOR璀璨(1990)。想到兰寇这个品牌,自然而然会浮现那支玫瑰标织。原来在兰寇创办初期,有三个产品代表标帜—小天使代表彩妆;莲花代表保养品;玫瑰代表香水。后来慢慢演变,玫瑰成为兰寇的唯一象徵。但兰寇向来以保养品、彩妆著称,而香水却似乎缺少了代表作。对于兰寇而言,香水不仅是它的历史,更是玫瑰标帜的源由。过去兰寇的香水,仅有绿逸与黑色,它们与玫瑰的关系,并非那麽直接绝对,不免令人感到遗憾。1990年,兰寇决定推出一瓶能完全诠释兰寇形象的香水,当然,玫瑰是这瓶香水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属於东方和香调的璀璨,是由果香、粉香与玫瑰花香融合而成的香水,在温暖浪漫的蜜桃色与玫瑰花瓣交融成萝曼蒂克气氛下,璀璨的甜香所象征的,就是爱情与幸福的香味。
90年代还不应忘记的自然还有我所挚爱的L'EAUD'ISSEY一生之水(1992)。这是一款引发了时尚潮流的香水。发迹日本成名於巴黎的三宅大师以单纯线条设计的瓶身推出一款自己的香水,很快在时尚界获得勋章似的一种肯定。成名后的他一直苦思,该创造一瓶什麽样的香水来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却始终找不到灵感。在一个雨天,当他停下手边的工作望向窗外,不意间被一颗颗停留在玻璃窗上,又倏然滑落的水滴所吸引,欣喜的他猛然抬头,远处的巴黎铁塔,在雾茫茫中映入眼帘,那一刹那,一切都有了答案,一生之水也因此诞生。对於三宅一生而言,自然一直是他创作过程中的引导者,他选择了看似单纯,却又蕴藏无限想像力的香水。作为他香水的表徵。因为他认为,水其实变化万千,它可以是奔腾的瀑布,亦可以是平静的湖泊,同样是水,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寻找到属於自己的节奏与和弦。灵感来自巴黎铁塔的一生之水外型,简洁的令人激赏,它纯净的线条、透明的瓶身,完全符合三宅一生所说的:我想要以最少和最单纯来表现美感,但与抽象艺术无关。
还应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的CK ONE。中性香水从此崛起九十年代,性别不再是绝对的二分法。Y世代的新新人类所在意的,不是当个女人或当个男人,他们只想当自已。中性香水就在如此的背景下崛起。CKONE是一瓶诉求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香水,它不再划地自限锁定某个阶层,男或女;成熟或年轻;其实都不再重要。它以全然不设防的开放态度,希望将每一个人皆收归其下。来自美国名牌CALVINKLEIN的CKONE,是一瓶非常纽约的香水,它所传递出的现代明快,迥异於传统香水所诉求的浪漫优雅。它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雾玻璃瓶与铝罐的包装,可再回收利用的材质,大胆地向香水市场的规则挑战。就如同广告里那群看似颓废,漫不经心的年轻人,CKONE的畅销反映了多变的世界与消费层。CKONE是简单的商品,了解每个人的需要且垂手可得--它的主人CalvinCLEIN如是希望。
•香水的成分
直到19世纪的晚期,虽然动物身上的提炼物偶尔也会被用到,但是液体成分的香氛还几乎都是从植物那里收集来的香油混合制成的。有的时候,提炼的过程是比较容易的,有的时候就比较费时而且收获很少。在有些情况下,提炼某种香料更是几乎不可能做得到,所以香水师往往把工夫花在研究怎样使混合香料具有类似动物提炼物的气味。
大多数人提到制香的植物就会联想到花香,其实让人惊讶的是,原来一棵植物有那么多的部位可以用来制成香水。最初的精华油也就是香油,可以从花瓣、苞蕾、叶子、茎、主干、果实、种籽、树皮、树胶和根等部位中提炼。有时整棵植物都可入香,有时同一棵植物的不同部位都可以发展出不同的香调。就拿苦橘树(也叫塞维利亚橘树)来做个例子吧,它可以制成橙花油,同时,用另一种工序,也可以从花朵中提炼出橘花油,还可以从橘皮中提炼橘皮油,和从叶子、枝条和未成熟的小小的果实里提炼出枝蕾油。所有这些产品都散发着不同的香味,可以进而混合出不同的香水。
花瓣厚的花通常可以提炼出更多的油,而白色的花一般香味较浓,不过玫瑰是个例外。
很多香水含有动物性成分。让香味保持更长的时间的能力,是衡量香水师的技巧的重要指标。近来,老年妇女们总是抱怨那些经典的香水似乎比她们年轻的时候更容易走味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现代的香水是通过大规模的、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方法制造的,只含有极少量纯粹的动物性提炼物,而动物性的提炼物不仅有更浓郁的香味,而且有更持久的留香效果。
香水师常用的主要动物性原料有龙涎香、 麝香、麝猫香和海狸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越来越多的植物中发现并提炼出了精华油。所以一般具有化学家资格的香水师,现在还得兼有植物学家的资格,有差不多500~600种植物的香味可以供他们选用。但是这些香型种类虽多,却还是不能与合成香料的数量相提并论,已经被香水业普遍启用的这些合成香料有很复杂的化学名称,而其数量则是以千计的。在香水的宣传中,它们的名称很少会被提及,像六羟基六甲基四胺环戊烷苯并在这样的称呼显然和香水的浪漫风格不协调,但是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合成麝香上。在沃斯的香水"我"(JeReviens)中,的确就有化学成分戊烷基水杨酸盐,就是它提供了香水中的花香基调。
如今,化学成分通常会构成香水的主要成分,不仅增加香味而且可以使别的香料味道变浓。使一款香水中的所有成分有更好的相容性,留香也更为持久。
这些化学成分往往是以固香剂的形式出现的。虽然我们用不着更多地提及这些化学成分,因为这只是高科技的产物,但有一种成分却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醛。它是从酒精或者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在19世纪末被发现。阿内斯特•包克斯(ErnestBeaux)在创制夏奈尔5号香水(ChanelNo.5)的时候把它引入了香水业。醛的用处很多:比如甲苯醛可以模拟出山楂味;另一种醛可以模拟出紫罗兰味;它们还可以使香水有鲜明的识别味并且表现出新的丰富的味觉特征。使用它们的时候也要很小心并且控制用量,不当心滴在你身上的一点原液会让你散发出不妙的异味。
•香水的提炼程序
原始状态的这些原料的香味过于浓烈,有时简直令人作呕,所以用在香水里面时,必须大大地加以淡化稀释才行。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抵制下,这些原料现有的产量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在现代香水工业中起不了太多的作用。只有那些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制作香水的专家拿它们来派用场,而包含有这种香料的香水价格相当昂贵。当前,在主流的香水制造流程中它们的香味多是模拟合成的。
我们已经接触了精华油的提炼程序,不过现在我们得再把它明确一下:
蒸馏法 当植物原料放在沸水里面的时候,包含着香味的精华油随着水蒸气逸出,当蒸汽冷凝成水,油脂便漂于水面之上,然后就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了。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几遍以得到纯度尽可能高的香油。19世纪晚期,蒸馏萃取技术的运用使这项工艺改进了很多,用这种方法时,蒸汽是通过在冷水里的细管子冷凝的。
用可挥发的溶媒提炼 香料被放在有孔的金属盘里面,再放进提取器中,让挥发性溶剂(比如乙醚)通过提取器,然后进入蒸馏锅,在那里变成一种半凝固的物质,叫“凝冻”(concrete)。“凝冻”包括精华油和一种叫玫瑰蜡的蜡状物质。用另一项使用酒精的技术可以使两者分开。这样制成的尽可能纯粹和高浓度的精华油,被称为香精(absolute)。这种香精很昂贵。拿晚香玉香精来做例子,它现在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
油吸法 这是一项古埃及人运用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方法是把花头放在油里或者脂肪里,将其香味吸收下来。香水师在这里利用了花的特性,那就是有些花即使是被摘下来了,还能够继续分泌油脂。在法国,从17世纪起,特别喜欢用茉莉花提取花香。用涂了特制脂肪的玻璃铺放花朵,再用酒精来提炼精华油。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在已经不用了。
压榨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来提炼柑橘类果皮里面的香油。果皮被放在滚筒中间,香油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出来了。换句话说,是旋转的力量将油抛了出来。
香水业中,还用一种新近才发展出的方法获取香味。这是一种被称为“真空提炼技术”或者“活花技术”的系统,在理论上,它可以使任何物质的味道被保留下来,比如花香,或旧靴子的味道也可以(如果你真想要的话)。
实施这种方法的时候,先把一种有香味的物质,比如一朵花,放在一个特制的容器里面,容器被抽成真空状态,过了一会儿,花香就散逸在容器里,约一个半小时以后,散出的味道被抽进一个气体分化仪,它会对逸出物的基本成分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测量。
在更大规模的生产中,可以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比例相似的化学模拟,香味就可以被大批量地复制出来了。
•香水的香型
对不同的香味进行门类划分总是挺难的。因为准确地形容一种香味不太容易。阿杰纳•瑞美尔(EugeneRimme),原籍法国,是英国著名的香水师,他的公司现在还在从事化妆品制造业。19世纪末,他尝试着把各种香水分成18类(像檀香类就包括了檀香木、香根和杉木)。
差不多同一时期,另一位香水师查尔斯•皮瑟尔(Charles Piesse)。试着用对应音阶的方法来给香水分门别类。他认为香水的排列应该像音乐的音调一样有自己的秩序,这种方法最后并没有成功推广,但是有些和音乐有关的术语却保留到现在,比如和音,再比如调性。
1920年,威廉姆•普欧彻(William Poucher)用100为基数来界定香料的易挥发性,这意味着挥发越快的香型就越适合做前调的头香。比如橘(最易挥发的香味之一)、薄荷、佛手柑、含羞草就排在名单的前几位。而持久性好的香型如龙涎香、香油、岩蔷薇、橡树苔、乳香、檀香、香根、广藿香等;就通常被用做尾调的末香。
香料的分类,目前也就做到了这种程度,多年来,人们觉得对各种香型做些粗略的描述反而简单明了。通常的描述包括琥珀香型、木香型、芳香型、皮革香型、蕨香型、柏香型、柑橘香型、松香型、干香型、结晶型、土香型、花香型、烟香型、果香型、甜香型、辛香型、闪香型、烟草香型、草香型、干草香型、青草香型、浓香型、淡香型、海味香型、金属香型、凉香型、藓香型、醛香型、大洋香型、健康香型和木香型等。还能举出更多的名称,而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描述还会继续出现。
因为香水组成的比例不同,香油的挥发率成了现代香水业中的重要指标。到19世纪末,香水师发明了单一香型的香水(独香型香水),这种香水只散发出某一种特别植物的香味。
•金字塔式的香水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味在不断地挥发,各种香料的挥发率不一样,也造成了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香味。这样,就形成了香水结构的基本构思,并且在1889年由爱默•娇兰(Aime Guerlain)在“姬琪”(Jicky)香水上付诸实施。从此以后,大批量的香水生产就采取这种金字塔式(或叫三阶式、三层式和经典式)的结构。也就是分前调的头香、中调的基香和尾调的末香三个基本的香味阶段。
前调(或叫头调、头香、初香)包含了香水中最容易挥发的成分。它只能维持很短时间,也许是几分钟,作用是给人最初的整体印象,吸引注意力。
中调,也有人称为核心调,紧随前调出现,散发出香水的主体香味。它体现一款香水最主要的香型,一般要维持最少4个小时。
尾调(或叫末香、后调、深调、体香调、逸香、散香)是香味最持久的部分,也就是挥发最慢的部分,留香的持久使它成为整款香水的总结部分。尾调可以维持一天或者更长。
为描述的方便起见,含有三个层次的香水的主要内容,经常是写成金字塔的样式,分段排列。下面就有两个例子。当然,虽然多数的香水都是用金字塔式的调性来描述的,但也有例外,比如醛香调就有其独特之处。其他的化学原料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对分类学者来说,金字塔原则可以当作比较完全的香水结构指南。当配方中用到纯香精成分时,香水师会在金字塔结构中做出特别的说明。这样的香水往往是优质而昂贵的。
•香水生产数量和质量
专业的香水师会对香水这种混合液体的配比极尽精细之能事。大多数香水包括50~100种成分,有的还会更多,200种也很常见。乔治欧•比弗利山(GiorgioBeverlyHills)的“翼”(Wing)牌香水就号称有621种成分。另一款“红”(Red)则有近700种。
这些成分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化学合成物。有些可能会来自植物,而更多的来自焦油、凡士林和其他更匪夷所思的材料。
每种成分的用量必须得到精密的控制,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电脑等新技术被运用来精确地控制和存储香水原料。这些技术为大工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工作。
制造香水的第一步是要准备很多种类各异的精华油,有些品种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提炼。有的却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如生长在东南亚的香油树花就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采摘并立即着手萃取。因此萃取的设备就设在香油树的周围,蒸馏后的产品立刻被存储进大缸。香水师在现场得到萃取物或者向当地的批发商和其他二手公司购买原料。
下一步,根据那些“鼻子”提供的配方,将所有用到的成分混合到一起,这需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再用酒精稀释那些混合物,达到预先设计的浓度。最后储存在一个铜制的容器里,使其香味更加醇厚。然后才是装瓶和等待面世的最后环节。
制香业现在是大规模生产的行业,香料不仅用在香水上,而且扩展到包括洗浴用品的家居用品上,还被广泛运用在调味料上。香味扑鼻的菜肴显然会刺激食欲,而香味剂的原料可能正是香水用的原料呢。
有很多大公司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分支机构。他们销售香水和食用香味剂,与较小一点的公司一起,给大多数香水师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还有一些香水师是游离于主流的香水工业之外的。他们用少量的工人以传统的方法制作香水。并且在自己的铺子里销售,产品还包括其他一些品种的东西。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相当珍贵的产品:用龙涎香和沉香木制作的香水;为少数人的口味特别调制的香水和一些有特殊效果的香水;还有为鉴赏家们特制的香水,其中如贵德香水公司(PerfumersGuild)的约翰•柏里(JohnBailey)就曾为英国作家巴巴拉•卡特兰德(BarbaraCartland)度身定制了“浪漫之香”(ScentofRomance)。这一类的香水绝大多数依赖于天然原料。从店堂的环境和氛围上看,非常接近娇兰早期推出的第一款香水的格调,那是为了某一次晚会而推出香水。香水的调制由此升华到一种艺术境界。
•香水制作、 生产过程
现在,大多数专业的香水师都是在专业院校中学习过香水制作艺术的。比如著名的设在格拉斯(Grasse)的纪芳丹•若勒香水学校(Givaudan-Roure)。那里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包括现场的实验和在企业做一段时间的实习学徒,学习时间需要6年。过去的惯例是,从事香水业的“鼻子’们(因为香水业需要极敏锐的嗅觉,所以香水师被称为“鼻子”——译者注)大多数是男性。杰曼妮•赛尼尔(GermaineCellier)在那时是个少有的例外(她调制过巴尔曼的VentVert)。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多女性位于香水业的顶尖位置,而且男女的比例几乎要倒个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