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百合种苗
A. 种植什么中药材最好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在药材市场上销售的常用中草药就有500多种。其中大部分靠采挖野生资源,人工种植的有100-200多种。有些品种野生资源匮乏,但人工种植的技术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虫夏草,不能种植。那么从这众多品种中,选择什么品种种植呢?一般需要从如下几个因素来考虑:
1.当地的生态环境 首先考察该品种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和排水的条件,以及其他品种生长习性的特殊要求。比如,西红花以球茎繁殖,球茎10克以上才能开花,8克以下一般不开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较大的球茎作种,而且收花较多。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因温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长,必须在温室或保护地才能越冬,而且花产量非常低,种球越种越小,必须年年购种,效益很差,在北方地区种植西红花基本是不可行的。西洋参、人参、大黄必须种植在冷凉地区,冬天有低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这些品种都不能盲目引进种植。各个品种具体的生态气候要求参看"各论"部分。引进种植品种的生态原则:尽量种植当地的地道药材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没有问题,也有栽培技术和市场基础;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则一定要慎重。
2.中草药种植的收益 这是种植中草药首要关心的问题。影响种植中草药收入的因素较多,主要的客观因素有:种植成本、种源、栽培技术、市场价格。
栽培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相同条件,有人种植板蓝根每公顷产6000千克,而有的只有1500多千克。前者每公顷地有15000多元的纯收入,后者则要亏本。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在此不再赘述。
3.销售 没有地方销售种植中草药就没有任何效益,因此种植前要看是否有销售渠道,能否卖出去。
(二)种植成本 中草药种植成本由种子种苗费、肥料费、农药费、管理费等组成。种子种苗费用是一个要仔细惦量的因素。种子种苗价格不同年份间变化很大,如杜仲种子1994年、1995年每千克300元,现在几十元也不好销。种子价格变化基本和中草药价格平行,但稍滞后。一般种子先于中草药收获,如果中草药产新价格不错,则种子的价格会迅速上涨。因为人们看到中草药收益好,第二年都想种植,于是纷纷购买种源。这个时间差短的十几二十天,长的几个月。因此,看好某种中草药需要发展种植,必须及早购买种源。有的年份,如1997年元胡鲜种球达20元/千克,每公顷种苗成本近30000元,这时想种元胡就一定要慎重,种子种苗价格非常高,预示全国种植面积很大,产新时中草药的价格可能会一落千丈。元胡1998年的价格就只有每千克十几元,收入还不够购买种球的成本。
(三)中草药价格 中草药价格是选择品种时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即每种中草药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部分中草药品种,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月份价格差异能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上文提到的元胡1997年70~80元/千克,1998年下半年只有每千克10多元。草红花1998年初70~80元/千克,年底只有30~40元/千克。1997年以前黄连20~30元/千克,现在80~100元/千克。影响中草药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中草药生产和需求量的平衡 中草药生产量或者需求量的增加减少都会引起中草药价格的波动。
种植面积增加或减少,风调雨顺或旱涝冰雹灾害,库存量增加减少,都会引起生产量的变化。多年生中草药,如白芍、杜仲,种植者一般会根据市场状况决定当年是否收获,这对当年药材产量的影响很大。现在全国杜仲种植面积在13.3万公顷以上,但仍有人种植,很重要一点就是人们觉得,杜仲皮不剥,只会越长越厚,哪年市场行情好,就哪年剥。有些中草药作用相近,相互间有替代作用。因此,会引起相互间价格的变化。例如我国西洋参引种成功后,人参使用量明显减少,价格降低。现在随着人们服用灵芝孢子粉兴起,西洋参价格又受到一定影响。
引起需求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某种疾病流行,如1998年底感冒流行,需求量大增,拉动板蓝根价格上涨;国外进出口的增减,如上文提及的桔梗1996年、1997年由于韩国大量进口,价格上涨了几倍,此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进口量锐减,价格一落千丈。贯叶连翘也相似,1996年、1997年美国开始从我国进口,销售形势看好。当前由于外贸出口发生变化,贯叶连翘积压了很多;新用途或新药开发,如银杏传统中药用果,近年叶被国内外开发为降压良药,引发了我国银杏种植的狂潮,当前种植的面积至少在10万公顷以上。价格开始从波峰走向低谷。丹参、黄芩也由于优质中成药的开发,需求量大幅增长,带动种植面积增长。丹参由于繁殖容易,速度快,1999年底产新时,产量已达过剩,价格下降了近50%。
2.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国家政策的制定或改变也会引起中草药价格的改变。例如,国家紧缩银根,则可用于收购中草药的资金减少,中草药价格必定下跌。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森林的政策,相应推动了林地种植中草药和木本中草药价格的上涨。如人参、西洋参、黄连为林地栽培的阴生中草药,种植必须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厚朴为木本中草药,收获必须砍伐剥皮。国家现在规定不准砍伐森林,限制了这些药材种植的发展,相应地影响了这些药材的产量,因此这些中草药的价格必定要上涨。
3.人为炒作 人为炒作的因素在中草药价格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中草药供求和需求的关系并未像人们宣传的失衡,但由于每种中草药,特别是中小类中草药,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很容易控制相当数量的货源,因此容易囤积炒作。如款冬花,1997年每千克七八十元,1998年就跌为每千克二三十元,其中人为炒作因素很大。
(四)如何选择种植的品种 根据以上分析,选择种植效益较好的药材品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掌握各种信息。种植中草药前可以向有关的权威部门咨询。平时多订阅国家正式出版的有关中草药的报刊杂志,如《中药事业报》、《中药经济与信息》等。千万不能相信一些邮寄小报上"致富信息",以及一些小道消息。通过了解权威信息,密切关注中草药价格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因素,就会发现种植中草药效益好的品种和时机。
2.不能一个品种年年种植不改变,根据生产和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各年种植的中草药品种。
3.由于预测每种中草药价格的变化趋势有一定难度,选择种植品种时,除非有很好的把握,应该搞多元化种植,即可以选择2~5个品种,主种1~3个品种,其余品种繁育种源,等待时机好时,可以及时扩大面积。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全部赔本的风险,又可以及时调整种植的品种。同时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即同时种植一年生和多年生品种。一般多年生中草药品种效益较好,价格比较稳定,一年生品种则效益相对差一些,价格变化快。
4.初步了解不同类型中草药价格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特点选择种植品种。
按照历史的资料分析,有些中草药历年价格变化呈现一定的趋势:
如人参、太子参、黄连、当归、麦冬、红花、山茱萸、天麻、百合、枸杞等中草药,人工栽培有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它们价格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影响波动周期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中草药收获年限以及生产恢复难易和快慢。如人参一般五六年收获,1989年价格达到顶峰,此后下跌,1993年、1994年有过回升,1998年起价格又逐渐升高。天麻的价格变化周期3~5年,红花太子参的变化周期则为2~3年。
对于这些中草药,在价格跌入低谷或其后1~2年发展种植,收获时能赶上较高价格。在价格很高时不宜种植,否则收获时正好赶上价格降低的时候。
肉苁蓉、冬虫夏草等,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人工栽培尚未完全成功。也有一部分中草药,如川贝、远志、石斛、甘遂、麻黄、甘草、龙胆草、柴胡、黄芩等,已人工栽培,但家种和野生资源增长赶不上社会用量增长,从历史到现在,以及将来或长或短时间内价格基本呈上升趋势,这个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家种生产发展的速度,这些中草药根据生产情况种植风险会小些,但必须及时了解全国的发展情况。
有些中草药,如西洋参、杜仲、银杏叶等,由于需求量的增长赶不上供应量的增长(种植面积),价格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目前阶段不宜再扩大种植面积。
当然,影响中草药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这里指出的只是一些药材的总体趋势。有很多时候会发生偏离,这还需要我们加强有关的研究。
B. 有哪些植物的种子是需光种子
对多数农作物的种子来说,如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只要水、温、氧条件满足了版就能够萌发,萌发不受有权无光照的影响,这类种子称为中光种子。作物种子具有的这一特性与人类在作物生产中长期选留种子有关。
而另一类植物如葱、韭菜、苋菜、番茄、茄子、南瓜等,它们在光下萌发不好,而在黑暗中反而发芽很好,这类种子称喜暗(或嫌光)种子。
但有些植物,如莴苣、紫苏、胡萝卜、桦木以及多种杂草种子,它们在有光条件下萌发良好,在黑暗中则不能发芽或发芽不好,这类种子称为需光种子。
C. 种子的结构是什么
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抄三部分组成,其中胚又分为胚芽、胚根、胚轴、子叶四部分。种子发芽的时候,胚芽会逐渐长大,突破种皮。同时消耗胚乳或者子叶里的成分,来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
种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种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体胚珠得到母体的保护,并像哺乳动物的胎儿那样得到充足的养料。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种子植物能够代替蕨类植物取得优势地位。以上为植物学意义种子,而非生产上的种子,生产上的种子不仅包括前面的植物学种子,还包括植物可用作繁殖的器官和人造种子.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系,对延续物种起着重要作用。种子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除日常生活必需的粮、油、棉外,一些药用(如杏仁)、调味(如胡椒)、饮料(如咖啡、可可)都来自种子。植物、大树、花草也是种子繁殖而来。.许多种子能进行食用,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D. 帝王花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可以露天种植
帝王花在南非全国均有分布,且是最受民众喜爱和普遍种植的花,它可以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从海平面到 2000米的高山。 帝王花在树叶和苞叶的大小和色彩上变化多端。帝王花 雌雄异株,它的花期很长(从5月到12月),加上色彩丰富的树叶和包围花苞的苞叶,使之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园林用装饰树种。
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导致 帝王花 树叶、花型、花色以及开花时间的巨大变化,在商业种植时,即使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 帝王花 也保持了这样的特点。这使得 帝王花 在作为鲜切花种植时能够适应全世界对帝王花不同时节的市场需求。在合适土壤类型下作为园林花卉或者鲜切花成功种植。
帝王花喜温暖、稍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宜爽水,忌积水,要求疏松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冬季温度一般不低于 7 度,个别品种可耐零度左右。幼苗的土壤需排水好。在生长期中,夏季需凉爽干燥气候,烈日时适当遮荫,适宜生长温度为 27 度,冬季需要温暖、充足的阳光及稍高的空气湿度环境。
普洛蒂亚( PROTEA )花系大部分产于南非冬季多雨地区,是个庞大的花科家族,包括帝王花、公爵花(小帝王)、 公主花(瑞番)和木百合系列等。在世界名贵花卉中,普洛蒂亚( KING ) -- 帝王花 ,以其巨大的花魁、绚丽的色彩与优雅的造型脱颖而出,号称花中之王。该品种既适宜于花园或花盆种植,又适作优良的鲜切花或干花。
帝王花Protea cynaroides 当然是普洛蒂亚家族中最知名的品种,也是被誉为全世界最富贵华丽的鲜切花。在南非, 帝王花 更被敬为国花。事实上,她几乎成了普洛蒂亚花系的代名词。
帝王花 是普洛蒂亚家族中分布最广的品种之一,可以在海拔0米直至1500 米高山上生长。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会导致 帝王花 树叶、花型、花色以及开花时间发生巨大变化;在商业种植时,即使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帝王花 也保持了这样的特点。这使得 帝王花 在作为鲜切花种植时能够适应全世界对 帝王花 不同时节的市场需求,在合适土壤类型下作园林花卉或者鲜切花而广为成功种植。
E. 市场上已经规模化生产的组培种苗都有哪些植物品种
首先,不明白你说的规模化生产指的什么。
其次,在中国很多省份,目前组培规专模最大属的是马铃薯,因为很多省份现在都是把马铃薯作为一个产业在做,而且组培的规模都不算小,动辄几千万的投资,年产量也差不多都还上的去;你说的桉树之所以在组培上规模化生产不是作为一种绿化苗木,而是看中了它的药用保健价值;现在中国规模化生产组培苗的植物种类真心不多,据我了解,马铃薯和铁皮石斛是广义上的南北区分的2大植物,此外还有蝴蝶兰、草莓、金线莲、金银花、葡萄、枸杞等等,不同地区的不太一样。
F. 百合花可以种子繁殖吗
百合花可以抄种子繁殖
秋季将袭成熟的种籽采下,在苗床内播种,第二年秋季可产生小鳞茎。
百合花繁殖方式有三种
1.鳞片繁殖
秋季,选健壮无病、肥大的鳞片在1∶500的苯菌灵或克菌丹水溶液中浸30分钟,取出后阴干,基部向下,将 2/3鳞片插入肥沃的苗床中,盖草遮荫保湿。约20天后,鳞片下端切口处便会形成1~2个小鳞茎。
2.小鳞茎繁殖
百合老鳞茎的茎轴上能长出多个新生的小鳞茎,收集无病植株上的小鳞茎,消毒后按行株距25厘米×6厘米播种。经一年的培养,一部分可达种球标准(50克),较小者,继续培养一年再作种用。
3.种子繁殖
秋季将成熟的种籽采下。在苗床内播种,第二年秋季可产生小鳞茎。此法时间长,种性易变,生产上少用。
(6)木百合种苗扩展阅读
生长环境
喜凉爽,较耐寒。高温地区生长不良。喜干燥,怕水涝。土壤湿度过高则引起鳞茎腐烂死亡。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鳞茎色泽洁白、肉质较厚。粘重的土壤不宜栽培。根系粗壮发达,耐肥。
G. 种子繁殖是什么
一、种子的一般特性
种子是从卵细胞受精以后胚珠逐渐发育而成的。至少包括二部分:1.胚,2.种皮。有时还有胚乳,与胚同包藏于种皮之内。胚由合子发育而来,合子是胚囊内的卵细胞与花粉管内一精子相融合而成的。花粉管内另一精子与次级细胞相融合,经多次分裂,发育成为胚乳,珠被则变为种皮,种皮为保护的机构。胚是植物的雏形,犹如一个微型电脑,贮存很多的信息,指导种子的生长发育。胚乳为养分贮藏的处所,有的植物没有胚乳,而有发达的子叶,则胚发育所需要的养分贮藏于子叶中。而兰科植物种子没有胚乳或营养丰富的子叶,需要菌根与之共生或在培养基上培养,种子才能萌发。
二、种子的采收
药用植物种子成熟期随植物种类、生长环境不同而差异很大,因此应注意观察开花结实的时期和特性,掌握适宜的采种时间十分重要。图7—1示地肤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种子干重、幼苗干重、种子发芽率的变化。从图7—1看出种子发芽率、种子干重、幼苗干重随开花后天数的增加都很快地增加,到第17天时达到高峰。种子含水量则相应快速下降。说明胚已达到真正的成熟。在17天前虽然发芽率已相当高,但其它指标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不能算真正的成熟。一般药用植物种子当颜色变深、质地变硬、籽粒干重达到最大值、含水量很快降低时即已成熟,便可采收。种子成熟度对发芽率、幼苗长势、种子耐藏性均有影响,应采充分成熟的种子。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当归、白芷等应采适度成熟的种子作种。因老熟种子播种后容易提早抽薹。又如黄芪、油橄榄等种子老熟后往往硬实增多,或休眠加深,如采后即播,往往采收适度成熟(较嫩)种子。凡种子成熟后不及时脱落者可以缓采,待全株的种子完全成熟时一次采收,如小檗、朱砂根、金银花的种子,否则宜及时分批采收,或待大部分种子成熟后将果梗割下,后熟脱粒,如蒲公英、一点红、穿心莲、白芥子、白芷、北沙参、补骨脂等应随熟随采,避免损失。
图7—1 地肤种子成熟的生理模式
刚采收的种子大都带有果皮,须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根据果实类型而不同,例如商陆、酸浆、颠茄等浆果种子最好将果实浸在水中,至果肉吸足水分而胀裂时用棍棒捣压使果肉与种子分离,然后用清水淘洗漂选,将漂在上层的果肉和秕粒涝出,再倾去水,取出沉在底下的种子,晒干或阴干。
荚果(决明、黄芪等)蒴果(桔梗、党参等)晒干后用手搓揉或木棒敲击,把种子从果实中脱出即可。种子调制脱粒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损伤种子,种皮破损的种子不耐贮藏,易感染病菌。有时带果皮贮藏比脱粒贮藏的种子寿命长,质量好。因为有果皮保护,可使种子免受损伤与微生物的侵袭。如栝楼、丝瓜、枸杞、决明、白芥等常以果实保存,播种前才脱粒。
三、种子的贮藏与寿命
(一)种子的寿命
种子贮藏的目的在于保持种子的生活力,种子的生活力即种子的发芽潜力,在贮藏期间会逐渐降低,最后完全丧失。这段时间的长短,即种子的寿命。不同药用植物种子的寿命差异很大,如古莲子寿命长达一千余年。而短命种子古柯、肉桂等必须采收后即播,存放即丧失发芽力。种子寿命长短一方面由植物遗传基因决定,另一方面,种子收获前的生长发育完善程度,健全情况,收获时的气候条件,以及收获后是否进入一个最适宜的保管条件等都会影响其寿命。最适宜的贮藏条件可延缓其生理代谢强度,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延长寿命。
经试验短命药用植物种子宜随采随播的是一些原产热带亚热带的药用植物以及一些春花夏熟的种子如白头翁、辽细辛、芫花等。而在室温下贮藏隔年不宜作种用的有伞形科的当归、白芷、北沙参……菊科的蛔蒿、土木香、白术、野菊花、甜叶菊,百合科的重楼、贝母、山丹等。而寿命较长的有豆科的望江南、决明、合欢等以及旋花科的牵牛、田旋花,蓼科的皱叶酸模等。
(二)种子衰老的机理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逐渐衰老并变质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氧化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大分子降解使核酸变性,酶和细胞器钝化;二是有毒代谢物质积累;三是重要代谢产物耗尽。
(三)影响寿命的因素
1.内因
种子的寿命受基因控制,如种子的化学成分与种子的构造与遗传性有关。一般淀粉种子比含油脂的种子耐贮藏。许多休眠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也能抑制真菌的侵染,因此寿命较长。又如莲的种子外面有不透水的硬皮起保护作用,故而长命。
种子成熟度也影响寿命,充分成熟的种子比未成熟的种子寿命长,如棕褐色的老熟穿心莲种子贮藏四年后仍有53%发芽率,而黄褐色的嫩种子仅1.5—4%。
2.外因
收获时的气候条件,如收获时遇雨,种子含水量高,不易保藏;过分干燥时收获的种子在机械清选时容易裂开或破碎,也不耐贮藏。
贮藏期间的温湿度,对种子寿命影响很大。一般原产寒温带的药用植物种子,大部分适宜贮藏在干燥冷凉的条件下,在这样的贮藏条件下种子的新陈代谢作用缓慢,消耗少,并且较少发生种子变质的其它可能情况。故能大大延长种子的寿命。综合许多实验结果,证明在种子水分5—14%的范围内,每降低水分1%,可使种子的贮藏寿命延长一倍。例如当归种子含水量达到20%时,贮存3个月发芽率已丧失90%,而含水量4%者,发芽率仍在90%以上(图7—2)。但也不是越干越好,过分干燥也会引起伤害,如旱莲草种子含水量以8—9%发芽率较高,如含水量降至2—4%,发芽率即明显降低。另有少部分药用植物种子不耐干藏,适宜贮藏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这大多是一些喜阴植物及种子在夏季成熟的种类。如细辛、黄连、明党参、孩儿参等,以及大多数热带性强的药用植物,干燥会导致种子衰亡。如海南岛产的青皮(Vatia hainanensis)新种子水分41.6%,发芽55%,经20℃风干3天,水分降至23%,发芽率为21%,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干燥失水会引起细胞器膜结构的损伤,原生质也分散成团块状,造成一种不可逆的反应。属于湿藏型的种子还有槟榔、瓦氏马钱、肉桂、古柯、沉香、丁香、肉豆蔻等。
图7—2 贮藏温度对当归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30—33℃ ———0—5℃
————15—20℃ ———5—-10℃
(王文杰)
种子寿命也与贮藏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由1—35℃,每增高10℃,植物生理代谢活动的强度即提高2—3倍,种子在贮藏期间,要求维持最低的代谢水平。因代谢强度愈大,种子衰老得也愈快,发芽力也随之丧失。一般认为当贮藏温度在0℃以上时,温度每增加5℃,可使种子的贮藏寿命减少一半,故很多药用植物种子(如当归、贝母、人参等)在室温下不耐贮藏,但放于冰箱中即能大大延长其寿命。贮藏温度对当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如图7—3。
图7—3 贮藏期当归种子含水量对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30—33℃ ———0—5℃
————15—20℃ ———5—-10℃
(王文杰)
贮藏期间的温湿度不但影响种子本身的代谢,也与微生物和虫害活动有关。高的温湿度使种子上附着的微生物和害虫容易滋生,当种子含水量低于9%时,种子中的害虫一般不能繁殖。病菌与害虫也因种子贮藏在干燥、接近冰点的条件下而受到控制。
贮藏大气也影响种子的寿命,一般在有空气的条件下,如用减氧法贮藏,可延长种子寿命,用密封充氮、增加CO2等方法也可延长种子寿命。
化学药品如杀虫剂、杀菌剂等都可降低种子寿命,接种物如固氮菌在种子上容易使种子吸水,因此都在播种前才进行处理。
(四)种子安全贮藏技术
根据种子所需的适宜贮藏条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低温干藏型
许多寒温带药用植物种子,要求贮藏在低温(-20—10℃)干燥(含水量6—12%)条件下,收获后放在室温下或较凉爽的温度下经几周或几个月一般无不良影响。最简便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在仓库内贮藏成堆,或放在麻袋或开放的容器中保存,在较凉爽气候和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效果很好。如在较湿气候下,则必须把干种子贮藏在密闭的容器中,如放在罐、坛、瓶中,可在底部放些生石灰或干碳块,种子干燥后放入容器中密封,存于阴凉处,可以贮放较长时间。或在仓库设置降温及排湿设备,在种子容器周围必须适当通风,仓库里并采取常规的防护措施防止鸟兽危害。
如需要长期保存的种子,则应干燥至安全含水量,放在密封容器内放在低温下保存,如冰箱或冰库等,可以大大延长种子的寿命。
2.湿藏型
有些药用植物种子一经脱水干燥,便迅速丧失生活力,如短命种子细辛、黄连、罗汉松、七叶树、槟榔、马钱、肉桂等,它们分属于阴性植物,春夏成熟的种子和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植物。贮藏这类种子时宜与湿润的基质混匀,也可用尼龙网纱包裹,与沙、泥、蛭石、珍珠岩、苔藓等保湿材料层积,许多热带药用植物种子常采用润沙藏,沙不宜过湿也不宜过干,一般含水量以2%为宜(即用手捏时沙不会成团),控制沙含水量很重要,不能太少,使种子不致干燥脱水而丧失生活力,同时也不能太多,以免种子在贮藏期间萌发,并适当放在较低温度下以减少其萌发的可能性,这样就可延长这一类种子的寿命。如肉桂种子,袋装通风贮藏10天全丧失发芽力,而用湿沙贮藏10天发芽率仍有95.8%,贮藏30天70.7%。
有些种子在贮藏期间通过后熟,故沙藏的目的不仅是保持生活力,也是播种前的预处理,这时沙藏除供给种子足够的水分和氧气外,还必须放在种子后熟所要求的温度条件之下,如细辛种子沙藏必须是先高温后低温,黄连种子后熟要求一定的低温条件,一般可放在室外或荫棚下,在地面上有可能遭受干旱或极端低温的影响,可在上面用树叶、稻草、砂土稍加覆盖,也可以挖窖贮藏在地面下,则种子受到的气候变化较为缓和,也不容易干掉。贮藏期间应定期翻动检查,有时一段不合季节的温暖气候,或贮藏末期温度升高,可能引起提前萌发,一遇这种情况,应及时取出放入冰箱或冷藏室,以免芽生长太长影响播种。
四、种子的休眠
种子的休眠是植物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因而野生植物特别是原产温带的植物,其种子大多有深而长的休眠期。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很多种类还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有的生长在高寒山区或干旱地区,多以休眠度过不良环境,休眠期长达0.5—2年。休眠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一)种皮的障碍
由于种皮阻碍了水分的透过,降低了气体交换的速度,或种皮的机械阻抑作用引起的休眠,突出的例子如莲的种子由于种皮特别不透水,能千年处于休眠状态而保持寿命。种皮中的防水物质,因植物种类而异。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果实的果皮含有橡胶,拳参(Polygonum bistorta)、虎杖(P.cuspidatum)等种子外面有厚而坚硬的角质果皮,阻碍水渗透。种皮障碍引起的休眠可用机械损伤,化学药剂处理,变温或干湿交替处理,干热处理,温水浸种等方法促进发芽。如盐肤木种子种皮外有一层蜡质,用温水浸种,溶去蜡质,播种后6天即大量发芽,而对照则很难发芽,其它例子如表7—2。
表7—2 种皮障碍引起的休眠及其解除实例
(二)胚未成熟(形态或生理)
有些药用植物种子在收获时虽已表现成熟,但它们的胚尚未分化完善,或生理上未成熟,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完成器官分化,并完成生理后熟,才能萌发生长,在原产高寒地区或阴生、短命速生的药用植物中较常见,大致有以下5种情况:
1.高低温型
其胚后熟需要由高温至低温顺序变化,与原产地自然界气温变化相吻合。其胚的形态发育在较高的温度下完成,其后需要一定时期低温完成其生理上转变才能萌发。属于这一类的种子如表7—3所示。
表7—3 高低温型药用植物种子胚后熟的温度要求实例
表7—3 高低温型药用植物种子胚后熟的温度要求实例(续)-12.低温型
胚后熟要求低温湿润条件,生产上要求秋播或低温沙藏,属于这一类的种子如表7—4所示。
表7—4 低温型药用植物种子后熟的温度要求实例3.上胚轴休眠
这一类种子大多数收获时胚未分化(芍药例外),其后发育和一些种皮的胚根生长要求较高的温度,接着又要求低温解除上胚轴休眠,胚茎才得以伸长,幼芽露出土面。属于这一类的种子如表7—5所示。
表7—5 上胚轴休眠种子的温度要求4.二年种子
即胚后熟和上胚轴休眠分别要求各自的低温期才能发芽的种子,如延龄草(Trillium grandiflorum),类叶牡丹(Leontice robustum)等。延龄草胚后熟长出胚根要求低温湿润条件,接着要一个高温期,促使萌发的幼根生长,其次再需要第二个高温期,使上胚轴后熟,随后给予第二个高温期,使形成正常的幼苗,故在秋播后第三年春出苗(图7—4)。
图7—4 延龄草对低温的双重要求
(引自Kaller,1959)
当完全没有低温处理(Ⅰ)时,只有几株植物萌发(上);在一次低温处理(Ⅱ)后根发育(中),在二次低温处理(Ⅲ)后苗也发育(下)
(引自Kaller,1959)
(三)胚的代谢障碍(内源激素调控)
种胚的后熟所以如此缓慢,所要求的条件又如此苛刻,现认为是由于胚无能力动用胚乳或子叶的贮藏物质所致,随着休眠的解除,发生一系列变化,犹如板机触发一样使胚乳或子叶中的贮藏物质成为可动用状态,供给胚用于细胞分裂和伸长,据近年研究,萌发和休眠都受休眠器官中含有的激素类或生长抑制物质所控制,为了解除休眠引起发芽,有的需要光照(主要是红光),有的要作低温处理,通过这些处理,使胚内促进生长的激素类物质逐渐增加,或抑制生长的物质逐渐消失,或两者同时并行而导致萌发。表7—6列举了光促进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实例。
表7—6 光促进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实例
这种发芽的光反应与种子中存在的光敏色素有关,现在认为光敏色素是在膜上起作用的。红光照射后,膜上的电性发生变化,从电性很少至增多。因而造成渗透力和运转率的变化,增加了底物和辅因,增加了发芽所需的化合物,并使细胞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促进了发芽。光敏色素在种子中有两种形态,即Pr和Pfr。种子经过红光照射后,其中的Pr就转化为Pfr。Pfr对发芽有促进作用。Pr对发芽没有作用。
干种子
羊蹄种子发芽的光可逆性如表7—7所示。
表7—7 羊蹄种子发芽的光可逆性
很多需低温湿润完成后熟的种子与内源激素的平衡与消长有关。如龙胆、金莲花、花椒等种子收获时胚已分化发育,但还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形成赤霉素类激素物质才能萌发,如收获后用赤霉素浸种,即使不经低温也能迅速萌发,如表7—8所示。
表7—8 赤霉素促进低温后熟种子的萌发
除赤霉素外,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也与休眠有关。Khan提出“三因子控制学说”强调赤霉素是控制发芽的主要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而细胞激动素则是作为消除脱落酸的作用所必须的物质。当种子不存在脱落酸这类抑制剂的障碍时,细胞激动素对种子萌发也就成为不必要的东西。近年来认为乙烯为第四种与休眠萌发有关的激素。乙烯对需光发芽种子以及高温干燥后熟的种子(如苍耳)萌发有促进作用。
很多药用植物种子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如日本崔京求等报道,人参果实、内果皮和胚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使胚后熟进展得十分缓慢。此外,如穿心莲(Andrographispaniculata)种子,独行菜Lepidium sp.种子,商陆果实,重楼假种皮中都含有发芽抑制物质。
综上所述,说明药用植物的休眠习性是在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可以针对不同的休眠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如克服种皮的不透性,消除抑制物质,增加激素物质等,使用恰当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种子的萌发
从形态学上来讲,萌发是指幼根“突破种皮”,但从生理学上来讲,幼根突破种皮则是萌发过程的结束。种子萌发是指从种子吸水开始到幼根出现为止的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吸胀
干种子大量吸水,鲜重急剧增加的阶段称为吸胀。种子吸水后,种皮膨胀软化,种子与外界气体交换得以进行,同时通过水合作用,原生质由不活跃的凝胶状态变化为活跃的溶胶状态,这就为第二阶段发生的各种转化提供了条件。
(二)鲜重增加的停顿期
从外表看种子表现静止,但内部生理活动极为活跃,进行着种子萌发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1.信息的转化——酶系统的形成
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脱水的结果,酶类成钝化状态,信使RNA与蛋白结合成复合体。种子吸胀后,复合体水解:
mRNA—蛋白→mRNA+蛋白
此mRNA为长命信使,mRNA活化即能合成新的蛋白质,酶从钝化状态变为活化状态,加上发芽过程中重新合成一些酶,形成一个生长所需要的酶系统。酶系统的形成依赖于来自胚的激素信号,除去胚即中止。
2.物质的转化
各类水解酶形成后,作用于种子中的胚乳或子叶中的各类贮藏物质,使这些物质从大分子变为小分子,从不溶解状态转变为可溶解状态,运输到胚的新生长部位。形成新细胞、新组织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核酸和细胞器。
3.能量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萌发时酶的形成、贮藏物质的分解和转化、胚细胞分裂和生长,都需要能量的供应。种子吸水膨胀后,ATP量很快增加。
(三)幼根突破种皮
由于根和茎的生长,鲜重再次增加,幼苗出土生长。
萌发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是水分、氧气和温度。
1.水分
水是萌发的必要条件,水分被干种子吸收是从吸胀开始的,这是一纯粹的物理过程。亲水基团,即—NH2、—OH、—COOH吸引具有两极性的水分子,并形成水膜包围着它们自己,于是带有这种亲水基团的大分子如蛋白质和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就“膨胀”起来了。在膨胀吸水之后,紧接着就是吸水同时萌发。特别是发生在萌发过程中的细胞伸长,是以大量吸水为基础的。
2.氧气
萌发需要能量,它是由ATP的形成来提供的,ATP是由底物链和呼吸链的磷酸化所产生的。氧气是呼吸链的运行也就是氧化磷酸化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氧的存在常常是萌发的必要条件。
3.温度
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离不开酶的活动,不同的酶都有其活动的最低、最适与最高的温度三基点,因此种子萌发也要求不同的温度条件。如一些冬性一年生植物(于秋后萌发,次年春季或初夏开花结实的一年生植物)优先于10℃萌发,而夏性一年生植物(在一个夏天内完成其整个发育的一年生植物)则是优先在26—30℃萌发。
六、播种
(一)露地播种
1.播种期
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种子发芽所需温度条件及其生长习性,结合当地气候,决定各种药用植物的播种期。在北方,一般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春季播种,如薏苡、决明、荆芥等。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春播或秋播,如大黄、云木香、丹参都春播,人参、北沙参为秋播。核果类木本植物如银杏、核桃等宜冬播,有些短命种子宜采后即播如细辛、肉桂、古柯等。播种期又因气候带不同而有差异。在长江流域,红花、莨菪等秋播因延长了光合时间,产量均比春播高得多。而北方因冬季寒冷,幼苗不能越冬,一般在早春播。有时还因栽培目的不同播种期也不同,如牛膝收种子宜早播,收根应晚播。北京在6月底播不开花,根不木质化,密植产量质量均高。又如板蓝为低温长日照作物,收种子应秋播,收根是春播。穿心莲在北方种植,收种子也应早播,收叶子应稍晚一些播,因穿心莲一旦完成发育而开花时,养分集中供应开花结实,叶片明显变得狭小。一般春播在3—4月,秋播在9—10月,如温度已足够时适宜早播,播种早发芽早,延长光合时间,产量高。如育苗木则当年可以旺盛生长,发育成健全的苗木,不怕冬季霜雪危害。
2.播种土壤条件
播种时以土壤湿度适当,天气晴朗为宜,这影响到种子周围的水、氧气的供应。土壤太干则种子发芽所需水分不足,土壤容易板结龟裂,以致影响出苗。太湿则土壤中的空气不足,不能供应种子萌发过程中旺盛呼吸所需的氧气,也会影响萌发。因此,土壤干时应设法润湿,太湿的需等稍干后播种,尤其播种小粒种子时更应谨慎。
最适宜播种的土壤为含有适当沙质和有机质的壤土,以土质松软,排水良好者为佳。根据当地情况和药用植物的习性做成垄、高畦或平畦。畦上的土壤必须打碎耙平。小粒种子要求尤其严格。如苗床土整得很粗,以致种子不是搁在大土块上面,就是压在大土块下边,如此则种子往往因缺少水分而不能发芽,或即使勉强发芽,也必然因根系不能深入土中,或被土块遮压,其幼茎终难露出土面,以致窒息而死亡。
3.播种方法
一般分条播、点播、撒播三种。条播:按一定行距在畦面开小沟,均匀播入种子,盖上适当土,踩压,条播便于中耕施肥等管理,并具备空气流通,日光充足的优良条件,在中草药栽培上广泛应用。点播或穴播:适用于大粒种子或生长快的苗木,即按一定的行株距在畦面上挖穴,每穴播种子3—4粒,盖上细土,踩压,发芽后选择生长健壮者,保留一株,其余除去或移作补苗用。如丝瓜、白扁豆等。撒播:适用于小粒种子,把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宜疏密适宜,切忌过密;密则不但浪费种子,并且发芽后幼苗生长不良。撒后用耙轻轻耙过,或用竹筛盖腐殖土一薄层,以能盖住种子为度,此法都在苗床育苗时应用,其缺点是不便于管理。
4.播种深度
所谓播种深度即种子播下后覆土的厚薄,应依植物的种类和种子的大小而异,凡种子发芽时子叶出土的应浅播,子叶不出土的应深播。出土的如决明、大黄,子叶较大,如果播种太深时发芽后不容易透出土面,常被窒息致死。子叶不出土的如人参、三七等;当种子发芽时根入土中,幼茎如针状,钻出土面,此类种子可以稍深些,但也不宜太深,否则因空气缺乏和温度过低致发芽迟缓,且因幼芽穿过深土层而变弱,以致生长不良。
另外,播种深度还取决于下列情况:在寒冷、干燥、土壤疏松(如砂壤土)的地带,覆土要稍厚,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质粘重的地区则覆土宜浅。种子千粒重大的可播深些,小粒种子应浅播,一般盖土厚度为种子的2—3倍。
5.播种量
是指每亩土地播种时所用种子的数量。播种量与种植密度、千粒重、种子适用率等有关。
6.播种后管理
主要是掌握适当水分。出苗以前,保持土壤内充足水分,供种子萌发的需要,尤其是已浸种催芽的种子,不耐干旱。浇水时要避免土壤板结,最好从沟里湆水。出苗以后应适当控制水分,使幼苗根系向下深扎。
(二)保护地育苗
有些药用植物,为了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和质量,往往提前在保护地育苗,待田间气温上升后定植到田间。目前用的育苗设施有地膜覆盖、塑料棚、改良阳畦、温室等。
1.地膜覆盖
在畦面上盖地膜,待出苗后再破膜掏苗。地膜覆盖,起到保温保墒作用,并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少杂草危害。在地黄等作物栽培中增产作用显著。
2.塑料棚
用树枝、竹竿或钢筋作成拱形,上盖塑料薄膜,北侧加盖草帘,南侧白天承受阳光热能,傍晚放草帘加以覆盖。
3.改良阳畦
也即半拱形塑料棚,在拱形覆盖的基础上,于覆盖的北侧筑一土墙,骨架一端固定在土墙上,呈半拱形,防寒性能比拱形的塑料棚更好。
4.塑料温室与玻璃温室
有加温与不加温两种,加温热源可就地取材,有用煤、柴油、汽油等作
H. 百合花开了,如何获得它的种子
百合花谢了叶干了就可以直接倒出种子。
百合很少用种子繁殖,因为出芽专率不高。
百合一般的繁殖方式:
种球繁殖。采用次生小种球进行繁殖。该法见效快,病害少。百属合的地上茎地表部分会长出1厘米--2厘米大小的种球(次生小鳞茎),采收百合时留下,埋在沙里,秋播时作种用。
珠芽繁殖。麝香百合不产生珠芽,其他百合夏天在其叶腋处能长出蚕豆粒大小的珠芽(即气生小鳞茎),每株可产生40粒以上。夏季气温不断升高,珠芽会脱落,应在脱落前采收,留作种用,当年9月--10月播种。
鳞片繁殖。这种方法繁殖系数高,较为常用。待鳞茎充分成熟后掘起,选肥大无病虫害的,用利刀把鳞片从基部切下,随即播于铺沙壤土的苗床中。播时基部朝下,各片距离3厘米,上盖细沙厚约6厘米,床土保持温度20℃--24℃,湿度80%--90%,培养15天,在鳞片的切口处会长出米粒大小的鳞茎体。30天后长叶,60天--70天即可长成直径1.5厘米左右的小籽球。用鳞片繁殖法要选无病健株,先经过35℃以上高温7天的越夏处理,才能发芽快而整齐。
I. 如何种植变色木,变色木的养殖方法王百合的种植与其他
变叶木的生长适温为20~30℃,冬季温度不低于13℃。温度在4~5℃时,叶片受冻,造内成大量落叶容,甚至全株冻死。 变叶木喜湿怕干,但冬季低温时盆土要保持稍干燥。如冬季半休眠状态,水分过多,会引起落叶,必须严格控制。 变叶木属喜光性植物,整个生长期均需充足阳光。若光照长期不足,叶面斑纹、斑点不明显,缺乏光泽,枝条柔软,甚至产生落叶。 针对上述分析,自己找一下原因,对症下药。
J. 百合是用种子种还是用根种
百合的繁殖主要是用鳞茎片和小鳞茎。
(1)鳞片繁殖:即用鳞片扦插,产生子鳞茎球,先选择茎块大,颜色正,完好无病虫害的优质百合作种。先用竹刀切去鳞茎基部,使鳞片分开,于9—10月间栽植在向阳的砂质土壤的苗床里,开沟深10厘米,按30厘米宽的行距,35厘米远的株距,将鳞片埋植于沟内,上覆4厘米厚的土,埋后稍压。翌年春将鳞片取出,作为繁殖鳞片,再行栽植。栽植时鳞片凹形可朝下,否则不易出苗。
(2)鳞茎繁殖:也叫分球繁殖,即是将百合老鳞茎上生出的小鳞球分开进行繁殖。在9—10月份收获百合时将母球旁之小鳞茎分离采收保存,作为繁殖培育茎,与湿沙混合贮藏,待翌年四月中旬取出种植,栽植时深10—15厘米,20—25天即可发芽出土,较大的球茎当年可开花,小的培养2—3年开花。也有无土育苗的,即将取下的小鳞茎放在温室的木箱内,以温度18℃—20℃为宜,这样经3—4 个月即可长出小百合苗,次年3—4 月可栽植。
(3)珠芽繁殖:卷丹、麝香等百合,在叶腋生有小珠芽,可在花凋谢后,珠芽未脱落前,收取珠芽植于圃地,一年后即可形成小鳞茎,长出叶芽,2—3年后即可开花。播种繁殖亦可,但因种子发芽培植出的株苗生长缓慢,非大面积繁殖多不采用。
百合的繁殖方法有播种、分小鳞茎、鳞片扦插和分株芽等4种方法,可根据需要任选一种。
(1)播种法繁殖:播种属有性繁殖,主要在育种上应用。方法是:秋季采收种子,贮藏到翌年春天播种。播后约20-30天发芽。幼苗期要适当遮阳。入秋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小鳞茎,即可挖出分栽。播种实生苗因种类的不同,有的3年开花,也有的需培养多年才能开花。因此,此法家庭不宜采用。
(2)分小鳞茎法;如果需要繁殖1株或几株,可采用此法。通常在老鳞茎的茎盘外围长有一些小鳞茎。在9-10月收获百合时,可把这些小鳞茎分离下来,贮藏在室内的砂中越冬。第二年春季上盆栽种。培养到第三年9-10月,即可长成大鳞茎而培育成大植株。此法繁殖量小,只适宜家庭盆栽繁殖。
(3)鳞片扦插法:此法可用于中等数量的繁殖。秋天挖出鳞茎,将老鳞上充实、肥厚的鳞片逐个分掰下来,每个鳞片的基部应带有一小部分茎盘,稍阴干,然后扦插于盛好河沙(或蛭石)的花盆或浅木箱中,让鳞片的2/3插入基质,保持基质一定湿度,在20度左右条件下,约1个半月,鳞片伤口处即生根。冬季湿度宜保持18度左右,河沙不要过湿。培养到次年春季,鳞片即可长出小鳞茎,将它们分上来,栽入盆中,加以精心管理,培养3年左右即可开花。
(4)分珠芽法:分珠芽法繁殖,仅适用于少数种类。如卷丹、黄铁炮等百合,多用此法。做法是:将地上茎叶腋处形成的小鳞茎(又称“珠芽”,在夏季珠芽已充分长大,但尚未脱落时)取下来培养。从长成大鳞茎至开花,通常需要2-4年的时间。为促使多生小珠芽供繁殖用,可在植株开花后,将地上茎压倒并浅埋土一将地上茎分成每段带3-4片叶的小段,浅埋茎节于湿沙中,则叶腋间均可长出小珠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