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紫丁香通感

紫丁香通感

发布时间: 2021-02-11 11:37:52

❶ 古代描绘色彩的字

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 杨妃色 湘妃色 妃红色
妃色 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 湘妃色 粉红皆同义。
品红:比绛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注:绛>朱>赤>丹>红

鹅黄:淡黄色
鸭黄:小鸭毛的黄色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 )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橘黄:柑橘的黄色。
缃色:浅黄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棕黑:深棕色。

棕红:红褐色。
棕黄:浅褐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褐色: 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葱倩: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5,也指黑色。
青翠:鲜绿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蟹壳青:深灰绿色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
豆绿:浅黄绿色

豆青:浅青绿色
石青:淡灰绿色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靛青:也叫“蓝靛”。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呈深蓝绿色
靛蓝:由植物(例如靛蓝或菘蓝属植物)得到的蓝色染料

碧蓝:青蓝色
蔚蓝: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蓝灰色:一种近于灰略带蓝的深灰色
藏青:蓝而近黑
藏蓝:蓝里略透红色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黛螺:绘画或画眉所使用的青黑色颜料,代指女子眉妩。
黛色:青黑色。
黛绿:墨绿。

黛蓝:深蓝色
黛紫:深紫色
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古人以紫为祥瑞的颜色。代指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紫酱:浑浊的紫色

酱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紫檀:檀木的颜色,也称乌檀色 乌木色
绀青 绀紫:纯度较低的深紫色
紫棠:黑红色

青莲:偏蓝的紫色
群青:深蓝色
雪青:浅蓝紫色
丁香色:紫丁香的颜色,浅浅的紫色,很娇柔淡雅的色彩

藕色:浅灰而略带红的颜色
藕荷色:浅紫而略带红的颜色

苍色:即各种颜色掺入黑色后的颜色,如苍翠、 苍黄、 苍青、 苍黑、
苍白)
雪白:如雪般洁白

月白:淡蓝色
缟:白色
素:白色,无色
荼白:如荼之白色 霜色:白霜的颜色。
花白:白色和黑色混杂的。斑白的
夹杂有灰色的白
鱼肚白:似鱼腹部的颜色,多指黎明时东方的天色颜色
莹白:晶莹洁白

灰色:黑色和白色混和成的一种颜色
牙色:与象牙相似的淡黄色 (quester注:暖白)

铅白:铅粉的白色。铅粉,国画颜料,日久易氧化“返铅”变黑。铅粉在古时用以搽脸的化妆品。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
玄青:深黑色
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乌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墨色:即黑色
墨灰:即黑灰

黑色:亮度最低的非彩色的或消色差的物体的颜色;最暗的灰色;与白色截然不同的消色差的颜色;被认为特别属于那些既不能反射、又不能透过能使人感觉到的微小入射光的物体,任何亮度很低的物体颜色。

缁色:帛黑色
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

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
黯:深黑色、泛指黑色
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
银白:带银光的白色

❷ 初夏的经典美文

不想,生活竟如此迅速而强烈地激活了我。并在诸多异化的形象和某种变形的幻景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向往。然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又该怎样生活呢?迷茫中,我的一位朋友,老朋友,很老很老的朋友,那带着老艾略特丁香气息的朋友告诉我:生活是生机勃勃的,人该生机勃勃地生活。

对,生机勃勃!活就该活出生机勃勃!为了这个生机勃勃。我在未明的清晨,撑着雨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古城的雨巷。我想,我那样态,定如戴望舒一般。只不过,我并不希望我身边飘过结满丁香怨的姑娘。那样我会想起,源于一个对子的上联而引发的才子佳人的一场情爱,又殇于封建礼法后,姑娘的坟头上长出丁香花时,对子的下联即已呈现的美得近乎凄惨的爱情故事。

其实,“美”在“凄”面前,我总不忍睹的,不堪联想,无法超越的。我自然不会像张爱玲、胡兰成抑或是戴望舒般那样将审美知觉遮蔽了伦理知觉。我只愿遇到一株开满丁香花的生机勃勃的丁香树。然而,那长长的雨巷并没有让我如愿。

雨巷的尽处就是雨街了,古城宽阔的雨街。

漫步在人迹罕少的雨街上,我一个人,独自一个人竟然掩着口儿笑了,笑四季循环不息,笑生机勃勃的初夏再度轮回。我想,那一刻,我的身姿定如老艾略特笔下那在空旷的田野里徘徊的拾柴老妪。不过我与老妪不同的是,我不是在拾柴,而是在寻找一株开满丁香花的生机勃勃的丁香树。然而,这宽宽的雨街一如那长长的雨巷赠我以拒绝的姿态。

当下的现实既已如此,而我,惟愿纵情于梦幻。其实也不是梦幻,是一场记忆的再现。

那曾经与我的生命相遇的冰城的初夏,丁香成障的初夏,又真真切切地在我的脑海里醉人地流荡起来,一起流荡起来的还有满城丁香花的芬芳。那时,我无论穿行在大街小巷,还是游玩于太阳岛森林园,抑或坐卧在庭院房间。都会被丁香那袭人的香氛包围着。

冰城的丁香,高可五六米,劲健繁复的枝条,撑起铺天硕茂的花冠。在朝阳东升时,紫气腾空;在夕阳西下时,紫霞成蔚。整个的城市,整个的初夏,整个的冰城人都被祥云笼罩着。置身其中,尤感秀色、秀气、秀颜所呈现的生机勃勃;清和、清纯、清幽所呈现的生机勃勃;文雅、典雅、高雅所呈现的生机勃勃。置身这宏大的生机中,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李璟的“丁香愁” 、李商隐的“丁香结”的通感。

丁香之于冰城人,不仅就其审美的特质,更就其不易染虫害,抗严寒耐酸碱的物理的特性,赋予它朴素、坚韧、豪爽的精神内涵。我想,这些精神对于生命或者生命力主体的人本身来讲,都不是突然爆绽的火花,而是经过严寒苦痛的历练,从日益修炼的德性的炽烈的火焰中徐徐散发出来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在冰城丁香给我的印象都是有关丁香的气息气势和丁香的色彩氛围的印象,与具象无关。有时候我想,那让我挚爱的梵高,若置身其中,会怎样呢?那一定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创作力,创作出比《葡萄园》更能散发出来的生命的酵素和醉意,以及磅礴丰沛的紫气腾腾。

紫气腾腾。丁香紫。紫丁香。丁香的芬芳。芬芳的丁香。冰城的丁香。初夏的丁香。这些名词不无概念地被我深深地关联地记忆着。直到,这记忆成为某种情绪的激发和释放,抑或是成为一种形而上慰藉的抵达。这情绪、这慰藉让我知道在季节无休止的嬗变,在世象无际涯的枯荣之中,隐藏在万事万物基础之中的生命是永恒的、向上的、向美的坚不可摧的、并且充满欢乐的。但我也清楚地知道,任何的激越的情绪,任何的形上的慰藉无法阻止我落在现实中的脚步。

当落在雨街上的我的足音,渐渐强于落在雨伞上的雨滴声,我的双脚已经伫立在街心的公园高大孔子塑像前。我那再现的记忆和驰骋的神思又回到了眼前这真实的世界。我看见,在孔子塑像东测的园圃里有一团紫,一大团的紫。并有被雨水稀释后的暗香飘浮在我的鼻翼。哦,是一丛丁香,一大丛的丁香,是我雨中寻找的紫丁香。那紫丁香的花冠囿格或隐藏于一片明亮的绿之中。我加快了脚步,带着我整个的情绪系统和那隐而未见地激动与亢奋走近丁香。

其实,我从未像今天这样走近丁香花,近距离走近。我掬起一朵丁香花,发现它竟是这样饱满丰盈,它不以放任为自由,它不以疏懒为达观,它不以粗鄙为大度。每一朵花由千万条细长的花筒、千万朵的娟秀的花蕾组成者,井然有序。叹,旧时高谦之对丁香的描绘:“花如细小丁,香而瓣柔。”几多精当。仔细赏之,每一朵“细小丁”都让我倍生对生命的敬意,每一个“细小丁”都争相地在短暂的瞬间里表达着原始生命的本真,这个本真就是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快乐,进而表达对生命本源的一份生机勃勃的礼赞。取下一枝端在手中,竟被它雅致、娴熟、端庄、清和所震慑,它俨然如“俨”也“温''''''''的圣人,不会像孔子心目中的小人那样亲近了就放肆,疏远了就抱怨。恰恰像极了将“仁义礼智信”根植于心,流露于面,充盈于背,流向四体的坦荡君子。于是,我感到抵达爱之切,欲望行于心,折数枝搂于怀。

回家的路上,竟想起了“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凡事必要亲历必要体验才能有更深切的领会,包括生机勃勃,包括丁香。今天可以这样说:“格”了丁香后,才知道我的生活已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丁香在我内的生活。

❸ 高一语文雨巷中两个人相遇时

有问题 居然不问我#24 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具体讲解如下
戴望舒:《雨巷》
?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雨巷①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i匹)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❹ 初一作文一株紫丁香用通感100字

走进绿色的小院,
我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爸爸窗前。

爸爸,爸爸,
就让它绿色的枝叶
伸进你的窗口,
天天和你作伴。

你听,你听,
绿叶在雨水里哗哗的响,
那是我给你唱歌,
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

你看,你看,
满树盛开的小花
那是我的笑脸,
感谢你时时刻刻把我挂牵。

深夜了,星星已经困得眨眼,
爸爸,快放下手中的工作吧,
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
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

❺ 分析《雨巷》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❻ 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我”和油纸伞和雨巷以及丁香花和姑娘分别象征着什么象征意义是什么

我是指诗人,抄象征期待袭追求的目标遥远渺茫。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姑娘指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油纸伞指希望消失,独自彷徨。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❼ 星星变奏曲的鉴赏分析

凝望:注目远望;注视,凝视;期望,盼望
寂寞:冷清孤单;清寂;静寂无声
栖息①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 ②指隐居:栖息烟霞。 ③栖 qī 鸟禽歇宿:“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 居留,停留:栖身。栖息。栖止。栖遁(隐居,遁世)。栖迟(游息,居住)。
沉寂:①十分安静:万籁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没有任何消息:音讯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
鉴赏与分析感受变革者的形象,培养朦胧诗的鉴赏能力。
这首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达的是对暗黑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1、这是一首献给变革者的赞歌,在诗人的笔下,变革者的形象非常饱满,请从诗歌中找出变革者的具体的形象内涵。
2、展示朦胧诗的特点,特别是对隐喻性意象的解读。老师应该示范解读两到三个隐喻意象,让学生透过隐喻性意象来感受变革者的形象。
如:春天的指改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大好形势。
3、理解诗歌的的大意:
第一节,交待时代大背景;
第二节,热情赞美变革者;
第三节,歌颂伟大的友谊;
第四节,呼吁人们投身改革大潮。
4、欣赏诗歌精彩的语言。
如:通感——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花到处闪烁/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
明喻——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朦胧诗的意象密集,本诗就选用的众多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变革者的赞美之情)
对色彩的选择——洁白的玉兰花蓝天金色迎春花 阳光 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 紫丁香(可以和《相信未来》作比较。从来感悟诗人的情感。)
对声音的选择——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
语言的创新: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动词的形象与表现张力)
为了歌唱玉兰花/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 (诗人笔下的花开)
黎明时分蓝色的锋芒 (诗人笔下的黎明时的光线形象)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 (动词的形象与表现张力)《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❽ 紫丁香的花香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造句

紫丁香的花香,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这样造句。
微风过处,送来阵阵若有若无的紫丁香的花香,仿若九天仙子在云中似隐似现的舞姿。
花香是嗅觉,舞姿是视觉,这句话用舞姿来写花香,视觉来写嗅觉,是通感,请采纳。

热点内容
花艺饮料 发布:2025-08-09 09:38:49 浏览:126
给兰花取名 发布:2025-08-09 09:18:52 浏览:710
茶花的插水嫁接 发布:2025-08-09 09:07:08 浏览:59
发吐烤丁香 发布:2025-08-09 08:30:33 浏览:300
樱花空调怎么那么便宜 发布:2025-08-09 08:30:29 浏览:338
球兰花的种 发布:2025-08-09 08:24:37 浏览:478
玉兰花语是什么 发布:2025-08-09 08:07:23 浏览:776
海棠花素描画 发布:2025-08-09 08:06:39 浏览:358
玉玲珑荷花 发布:2025-08-09 07:38:23 浏览:547
茶花女创作 发布:2025-08-09 07:37:49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