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㈠ 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字又少
把学到的单词抄下来,然后画图,涂。
手抄报是一种可以传阅、观赏性很强、专也可张贴的属报纸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在学校里,尤其是小学,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学生们一般用水彩笔和蜡笔制作手抄报。
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
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也可绘画图案进行划分,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㈡ 如何画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画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的方法,实际上非常的简单。只要把图案的颜色按照互补或者是近色搭配就很漂亮,就可以搭配好看上的效果。
文字也可以使用彩笔段落写,也可以达到好看的效果。
㈢ 好看又简单的手抄报花边
手抄报搭配花边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啦,随心画出来的话边,既简单更漂亮。
你可以到网上查一下好看的花边,作为参考。
㈣ 关于牡丹花的手抄报资料图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药是蓄根草本,花型、叶片非常相似,牡丹于5月初开花,芍药花期要晚一些,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一带,更耐寒。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牡丹传说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帝国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扔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帝国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扰。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牡丹诗词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花 唐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曹州红
裁下一缕太阳红,千年花色醉春风。菏山泽水衔曹州,香透乾坤绽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红凝心神,神仙竟相坠凡尘。玉骨临风蝶恋花,芳香散尽再无春。
黄花魁
红绿黑白竟芳菲,春风无力送流云。莫叹万花迷人眼,独恋墙角黄花魁。
百花丛笑
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
金狸
红绿相衬笑日月,层层春光层层裹。独占天下七分春,可怜仙女无颜色。
黄玉玺
凝风衔春带露开,墨绿颤珠动心怀。天妒一朵黄玉玺,羞杀百花坠尘埃。
㈤ 求比较漂亮,但比较简单的小装饰图案,装饰手抄报和书签。求图!
漂亮、简单的小装饰图案:
1、做成枫叶的形状,上面可以写一些优美的句子。内
㈥ 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又容易画字又少
㈦ 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手抄报,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是报纸的原形,又称手抄新闻。
在中国唐代就有各地驻京“邸吏”主持抄发、以地方官吏为主要对象的手抄报,史称“邸报”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焯邸报《进奏院状》,抄发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
在学校,手抄报为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版的黑板报。
(7)牡丹手抄报简单又漂亮扩展阅读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也可绘画图案进行划分。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㈧ 有哪些手抄报简单而又漂亮
《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小故事一位叫刘涛的大学生,在他五岁那年就失去了双臂,在他上学后,他训练自己用脚趾头写字,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脚趾先是肿了,然后起了血泡,再后是流血。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可以用脚吃饭、刷牙、洗脸、写字了。有一次,刘涛在借书时,售票员让他买票,刘涛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有手,售票员以为他在逃票,就对他破口大骂,刘涛低声地对售票员说:“我没有双手”,售票员听了很惭愧,向他道了歉。从那以后售票员不要刘涛买票,刘涛却说:“我没有双手,但我有健康的心灵,我要买票”。后来刘涛身残志坚,奋发有为,荣获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残疾儿童成就奖”等多项奖励。2002年,刘涛被天津财经学院录取,就这样刘涛成了一位特殊的大学生。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㈨ 关于牡丹的手抄报,急需!!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药是蓄根草本,花型、叶片非常相似,牡丹于5月初开花,芍药花期要晚一些,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一带,更耐寒。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牡丹传说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帝国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扔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帝国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扰。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牡丹诗词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花 唐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曹州红
裁下一缕太阳红,千年花色醉春风。菏山泽水衔曹州,香透乾坤绽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红凝心神,神仙竟相坠凡尘。玉骨临风蝶恋花,芳香散尽再无春。
黄花魁
红绿黑白竟芳菲,春风无力送流云。莫叹万花迷人眼,独恋墙角黄花魁。
百花丛笑
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
金狸
红绿相衬笑日月,层层春光层层裹。独占天下七分春,可怜仙女无颜色。
黄玉玺
凝风衔春带露开,墨绿颤珠动心怀。天妒一朵黄玉玺,羞杀百花坠尘埃。
牡丹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为直立型、开展型和半开张型;按芽型可分为圆芽型、狭芽型、鹰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习性可分为单枝型和丛枝型;按花色可分白、黄、粉、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和复色;按花期可分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种有二次开花的习性,春天开花后,秋冬可再次自然开花,即称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为系、类、组型四级。四个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个类即单花类和台阁花类;二个组即千层组和楼子组;组以下根据花的形状分为若干型,如单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蔷薇型;金环型等。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牡丹花(20张)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 锦翰堂名家广奇牡丹画[2]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3]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株型
牡丹 画家温泽辉书画作品因品种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丛有独、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异。一般来说按其形状或分为五个类型;
1.直立型
枝条直立挺拔而较高,分布紧凑,展开角度小,枝知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30°以内。节间较长,新生枝年生长量在10~15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厘米,高者达1米以上。如“首案红”、“紫二乔”、“姚黄”等。
2.疏散型
枝条多疏散弯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形成低矮展开的株形,枝条展开时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长,较软。如“赵粉”、“守重红”、“山花烂漫”、“青龙卧墨池”等。
3.开张型
枝条生长健壮挺拔,向四周斜伸开张,角牡丹花挂盘(9张)度在上述两者之间,株形圆满端正,高矮适中,新枝年生长量6~8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厘米。如“状元红”、“银红巧对”、“金玉交章”等。
4.矮生型
枝条生长缓慢,节间短而叶密,枝条分布紧凑短小,年新枝生长量为2~4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15高厘米左右。如“美人红”、“罗汉红”、“海云紫”等为代表。
5.独干型
多为人工培植的艺术造型,具有明显的主干,主干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厘米。主干上部分生数枝,构成树冠(有的无树冠),形态古雅,酷似盆景,生长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号”等。
根
画家温泽辉书画作品牡丹根系发达,具有多数深根形的肉质主根和侧根。初生根始为白色,渐变为黄色至褐色,肉质白色,个别红色,肉质中心木质化,俗称“木心”。肉质部储有大量养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长,一般来说,根深的植株枝叶茂盛,植株较高,根浅则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种不同,其根型、数量也不一致,但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直根型
此类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条稀疏,没有明显的主根,仅有几十条粗细均匀的粗“面条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极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后称“丹皮”)产量高,质量好。如“凤丹”、“赵粉”、“二乔”、“墨魁”等。这类牡丹多为药用兼观赏两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