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杜甫
❶ 关于牡丹花的诗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❷ 关于牡丹古诗词
唐代牡来丹诗词(上)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一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描写四川彭州牡丹
❸ 白居易的牡丹翻译白居易的牡丹翻译谁有绝代只西子.~
一共有2首,只有赏析,没有翻译。
唐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学遗产的瑰宝,影响之大,在当时就远达海外。李白与杜甫当然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海外,白居易的名声并不亚于李白与杜甫。
白居易的牡丹诗,白居易的诗歌自有十分显著的特点,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非任何诗人所能比拟,超越了“诗言志,文载道”的范畴。举例言之,他对当时音乐、舞蹈的诗歌就数量既多,而且绘声绘影,弥补了史书留下的巨大空白。
欣赏牡丹是唐代朝野都流行的时尚,诗人题咏牡丹更是蔚成风气,但绝大部分诗人都是集中在赞美牡丹的“国色天香”方面,佳句丽词,连篇累牍。在这方面,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是,他经常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可以说没有模仿前人,更未落入俗套。兹举三方面论证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非同一般,由于李白有时狂放到了狂妄的程度,又经常遭人嫉忌,因此出现了“世人皆欲杀”的气氛,而杜甫依旧“吾意独怜才”。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有过之无不及,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能相互关怀,而且对政治、文学的看法也极其近似,所以当时就被认是同一流派的诗人,而有了“元白体”之说。
白居易、元稹曾同时在朝为官多年,不仅彼此唱和,一起听歌、赏花、饮酒,也是常事。长安与洛阳都以种植牡丹、观赏牡丹为风流韵事,骚人墨客自然也写了大量关于观赏牡丹的诗。
必须说明的是,当时既无公园或植物园一类设施,御花园或宰相府等又不对外开放。幸而佛教的寺院极多,颇具规模的,也就在花木方面设法吸引文人、富豪或闺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的是常熟虞山的破山寺,长安、洛阳的寺院则有过之无不及。
人们有一种习性,喜爱与良友或亲人共赏良辰美景的兴趣,如果良友或亲人不在身边,会因此感到万分遗憾。一般人遗憾在心而已,而诗人则在触景生情之余,非把这种遗憾表达出来不可。
在长安、在洛阳,我们说“冠盖满京华”,确实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官场又如棋局,瞬息万变。往往声势显赫的高官顷刻之间成了阶下囚。因此,白居易、元稹共同观赏牡丹之诗尚未发现。元稹曾贬往荆州,白居易曾贬往江州(九江),有时互通音讯都困难,甚至生死存亡两不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白居易写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这是白居易第三次来西明寺观赏牡丹花,像这样的赏心乐事,最理想的伙伴当然是元稹。但是,元稹身任监察御史,奉命去四川彻查任敬仲等贪官,他雷厉风行,把贪官的罪状查得一清二楚,反而引起众官员的恐惧,受到了中伤。回长安之际,夫人病逝。皇帝李纯不仅没有对他嘉奖,反而下令“分务东台”,把元稹赶出长安,派往洛阳去了。洛阳原来地方上的势力十分嚣张,使元稹陷于困境。
就这样,白居易心情十分沉重地单独来西明寺观赏牡丹,知元稹不仅没有能随同前来,“东都去未回”,吉凶难卜。赏心不成,反而伤心,何乐之有呢?
随后,白居易在第二年又有一首《重题西明寺牡丹》:
往年君向东都去,
曾叹花时君未回。
今年况作江陵别,
惆怅花前又独来。
只愁离别长如此,
不道明年花不开。
原来元稹在东都洛阳千方百计婉拒了贪官的拉拢收买,尽可能做了些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返回长安之际,再一次遭到权贵、宦官们的打击。不仅没有受到皇帝李纯的嘉奖,反而贬官为江陵士曹参军,江陵离长安相当远,级别则士曹参军远低于监察御史。元稹当然不能违抗圣旨,仓促就道南下赴任所。
白居易再一次未能与元稹共赏西明寺牡丹,但是他要重温从前共赏牡丹的旧梦,还是单独一个人来到了西明寺。结果自然无法愉快,只有挥之不去的惆怅。
白居易绝大部分的诗都通畅流利,明白如日常语言。所想所感,跃然纸上。但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却一反常态,除了怀念元稹之外,似乎再没有别的内容了。
一笔未提牡丹的国色天香,也未写到西明寺观花者的高车驷马,或鬟光钗影,似乎有些无病呻吟。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他为元稹的遭遇、朝政腐败怒不可遏。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隐忍未发罢了。这种隐忍毕竟是有限度的,早在元稹赴洛阳之时,白居易情不自禁,竟写了一首《别元九后咏所怀》:“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人一去,坐觉长安空。”此诗被认为心目中竟都没有皇上,更能说明他未能与元稹同赏牡丹的失落感,但遗留下无穷后患,为白居易和元稹后来的遭遇都增加了许多不幸的因素。
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和所有题咏牡丹的诗都不同,可以说是借题发挥,却又发挥得不够明朗,不够透彻,如果不明了当时的政局,更加莫名其妙。的确属于“另类”。
话说回来,白居易一而再地为不能与元稹同赏西明寺牡丹而无限遗憾、无限惆怅,并通过这两首诗转弯抹角地表示对皇帝李纯的失望,对朝政混乱的忿慨,却也正好说明了观赏牡丹是当时最流行的风尚,是士大夫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白居易对牡丹花的国色天香的赞誉也就全都蕴藏在诗的内涵之中了。在这方面,任何诗人的牡丹诗都无法与之比美了。
另一首别具意蕴的是《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牡丹花,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气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阶前,点明了地点,应该证实了白居易家中也种了牡丹,当然数量也不一定多,品种也有限,无法和唐玄宗宫禁中或杨国忠相府中的牡丹去比较。他确实喜爱牡丹花,所以才种植,而且写了这首诗。
花开花落,乃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花都不例外,何惜之有?原因恐怕也有复杂之处,范成大《再赋简养正》“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说明牡丹是春天最晚开放的,牡丹花凋谢之后,春天也就过去了。这“惜牡丹花”其实也是惜春。
“两枝残”到真的“摧残尽”在时间上还有一定的距离,敏感的诗人或有经验的老农感觉和一般人不太一样,那是必然的。举例来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景象乃是典型的秋色,但人们却早有“一叶知秋”之说了。
“晚来唯有两枝残”的“晚来”也至关重要,如果“晚来”,那末还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细细欣赏,正因为时间已是“晚来”,一整夜的天气变化无法推测,他心中无数。按常情也许明天仍旧“晚来唯有两枝残”,他担心如果起较大的风,那末第三枝、第四枝……难免被吹尽。在这种心态怂恿之下,于是“夜惜把火看”。
当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心情,不仅白居易是如此,可以说人皆有之,但“夜惜衰红把火看”是否从白居易开始呢?追寻来龙去脉,也颇有趣。
《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们所说的“秉烛夜游”语焉不详。在何处游?有何具体活动?无从得知。
幸而早在白居易之前,李白写了《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他之所以举行这次宴会,十之八九是从《古诗十九首》、曹丕《与吴质书》等诗文受到了启发,否则的话,在这篇极短的序文中不会照搬“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原文。序文虽短,内容仍较丰富,既有“咏歌”,也有“清谈”,这次宴会在桃李园中举行,观赏桃花、李花,自然不在话下。桃花、李花开得比较早,比牡丹花早开一个多月。李白感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要抢时间去多享受一些人生乐趣,所以又在夜晚进行这些活动。更何况牡丹花已是“一年春色摧残尽”的最后一轮的春花呢?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也可能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因为唐玄宗召见李白为之作新词,歌咏他“名花倾国两相欢”这一风流韵事的时间,据记载也在夜里,而不是在白天。所不同者,前者是李白主动举行的宴会,后者是李白被动为旧曲填制新词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桃李园中的宴会是在烛光中举行的,李白题咏月光、月色的诗歌无其数,此文则一笔未提月光月色也。一切活动自然都离不开烛光,否则宴会在黑暗中进行,无异捉迷藏,岂不辜负了桃李园的大好春色。而且文章的开头也不必去引用“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了。
《清平调词》三首也只字未提月光、月色,李白能看到“一枝红艳露凝香”的牡丹花,能看到“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杨贵妃,也只能凭借烛光。
所以我认为白居易“夜惜衰红把火看”绝不是偶然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故意的自作多情,吴质、李白等人的诗文和行动对他都有影响,他本人的生活情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然后写作出了《惜牡丹花》。
或曰原注:“一首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是个疑问。白居易不可能到了晚上不回府中,而在翰林院北厅“把火看”牡丹也。《惜牡丹花》共有二首,也许另一首是在“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惜牡丹花》的惆怅,使后世的诗人不知不觉之间,萌发了同感,有人认为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就是一例,“两枝残”,“残花”都突出了“残”字。至于苏东坡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艺术手法也极近似,不过此花并非牡丹而是海棠。
诗人对事物的感觉特别灵敏,中外古今基本上都如此。白居易看到牡丹“两枝残”,就为即将“吹尽”而惆怅不过是知名度较广的事例而已。
有元璟其人,《马家山》诗谓:“天公领略诗人意,不遣花开到十分。”似乎灵敏过甚,不一定是真的感受。与《惜牡丹花》相比,显得不够自然,不够淳朴。
唐代诗人之中,白居易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出身于书香之家,受到良好教育,走上宦途之后,虽曾贬官江州,却非荒蛮边陲,不过地方低洼潮湿而已。出任杭州知府,却是众人祈盼的差使。致仕时为刑部尚书,已经是品位极高的高官了。
此人酷爱艺术,对精神生活非常重视,琴棋书画诗酒花,无不在行。他喜爱牡丹,并写了大量关于牡丹的诗原在意料之中。与众诗人不同的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对民间疾苦,关怀之至。在任何职位上,都做了许多纾解民困的实事。他从来没有生活穷困得断餐断顿,或衣衫褴褛。他在欣赏牡丹之时,没有满足于国色天香的享受。仍旧为平民百姓而鸣不平,为社会上贫富悬殊而叹息,这是任何欣赏牡丹的诗所望尘莫及的,例如《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牛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在原则上,牡丹花在百花丛中显得相当突出,白居易自己也喜爱,当然不反对大家去观赏,如果视若无睹,反倒不合情理。但是牡丹花毕竟不如粮食那样能充饥,棉花那样能御寒,观赏也得有个分寸。风气所趋,居然到了“人人迷不悟”的地步,白居易在观赏之余,作了反思。
这首诗对众人种植牡丹所付出的劳动,作了多方面的记叙,“上张幄幕庇”,就像我们现在用塑料薄膜罩那样防风防雨,保持一定温度,那得花多少人工、时间,何况还要“旁织笆篱护”,可以说保护得无微不至。“水洒复泥封”那是要求一定的湿度水不能多,多了根要溃烂,少了整棵牡丹必将干枯。作为商品,牡丹从种植者手中先要进入市场,又成了风靡一时之礼品,不免在亲友或上下级之间送来送去,确是名贵的稀有品种,则将再转送到高官府邸或宫廷,这一切也得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价钱要逐步递增。
所以“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百朵红的牡丹花的代价居然要二十五匹帛,价钱之贵,不合理到极点,但是仍旧有人来买。买者自己移植园林中,还是赠给权贵就不得而知了。
白居易认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现象十分不合理,他为之痛心疾首,发出了呼吁,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十户中人赋”那就是辛辛苦苦从事劳动者的纳税人的钱,被少数人拿去享乐了。
也有读者过于天真,认为真的“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看到这种情景,“低头独长叹”。当然不能排除白居易此诗全部是实录,事实上不一定有田舍翁来到了买花处,白居易本人也会为之长叹的。
何以见得呢?白居易写了大量倾诉民间疾苦的诗,《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就靠卖炭活下去的。但是在“手持文书”的“宫使”面前,卖炭翁只能自认晦气,对方付一点象征性的钱已是幸运,全部没收,卖炭翁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听。简直是暗无天日。《缭绫》也是对官府,对朝廷的口诛笔伐,都没有借用第三者的“叹息”。
白居易的《长恨歌》更秉笔直书“从此君王不早朝”,斥责唐玄宗李隆基沉迷于声色不理朝政,断送了“天宝之治”,为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经过多年,依旧难以改变局面,依旧“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诗虽然不是直接写牡丹花的,但在这种大环境中观赏牡丹花,白居易感到骨鲠在喉,非倾吐不可。写作《买花》一诗,到结束时,正如图穷匕首见一样,慨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些高官显爵看到此处,未免扫兴,或如被当头浇了凉水,却也无可奈何。
白居易的为人处世也有他的一整套艺术,写了许多揭露权贵、批评苛政的诗,居然未被处酷刑而得以善终,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
他如此喜爱牡丹,写了许多观赏牡丹的诗,又通过《买花》,从另一角度为平民百姓呼吁,也是一个独特的罕见事例。
至于其他的牡丹诗,如赞美白牡丹的素静文雅等等,其他诗人也有类似作品,我就不一一论列了。■
❹ 描写牡丹的现代诗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王维(唐代)《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陈与义(宋代)《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白居易(唐代)《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薛涛(唐代)《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
❺ 牡丹 牡丹诗词大全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内颜色,天教晚容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❻ 洛阳牡丹 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❼ 描写牡丹的古诗句
1、《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2、《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3、《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4、《牡丹芳》
唐代: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译文: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5、《红牡丹》
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❽ 关于牡丹的古诗词
关于牡丹的词语比较常见的如下;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绿肥红瘦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傲霜斗雪(菊梅) 五颜六色 落英缤纷 香气扑鼻 雍容华贵(牡丹) 红杏出墙 形容春意盎然。
❾ 描写牡丹鲜艳的诗句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木末:树梢。芙蓉花:指辛夷花,花形和颜色都近似荷花。
唐·王维《辛夷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晚发:花开得晚。
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篔筜:大竹名,节长而竿高。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春季开花,花红黄色,鲜艳夺目。
唐·韩愈《答张十一》
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南朝陈·徐陵《侍宴》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骆宾王《晚泊》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唐·王维《山居即事》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芙蓉:荷花。
唐·王维《临湖亭》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
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不著水:不沾水,指荷叶不没于水。
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翠筱:小竹。娟娟:美好貌。净:光洁。雨裛:湿透。红蕖:荷花。冉冉:柔弱貌。
唐·杜甫《狂夫》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唐·杜甫《暮春》
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荷的别名
东风:春风。
唐·高蟾《上商侍郎》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
❿ 牡丹与梅花诗句
1、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梅花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梅花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梅花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
2、为什么在百花深处人么偏爱梅花偏钟情于梅花?是因为它美的缘故吗?是的,它的确很美,它的美虽然不比桃花艳丽,不比牡丹娇艳,不比茉莉清香,但它的美是别具一格的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当人们来到雪地里看见一棵梅花绽放在风雪中红梅,谁不被它倾倒,谁不被它征服。大雪压梅花,梅花不低头。的确。
3、我爱腊梅花,爱它那傲霜斗雪,永不退缩和顽强的精神,看到腊梅花,我就会想起两首古诗,一首是王安石写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另外一首是(北宋)卢梅坡写的――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啊!那美丽的梅花,点缀在奇妙的大自然中,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4、“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寒冬腊月时,百花凋零,唯有梅花还孤傲地怒放于冰雪之中,这不禁令我们感到赞叹。我俯下身子,用一双冰凉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梅花,细细体味着梅花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
5、中国人爱梅花,爱的就是它与中国人有这相同的精神。有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它的一生就像一部乐曲。
诗词: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