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左牡丹画
1. 谁帮我看看这幅牡丹画的怎么样,麻烦评论的详细些!谢谢!!
最上面两朵牡丹的花茎软弱无力,且呆板不生动,中间的牡丹单薄拘谨,花叶下浓上浅中间淡,整个画面无主次,没有层次感。
2. 国画牡丹画几朵有什么说法
国画牡丹画几朵并没有什么讲究和说法。
国画牡丹构图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颜色搭配。主要看这幅画的意境,以及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要表达牡丹争春就要好多牡丹,千姿百态;比如要表达一朵突出一朵,就要着重在一朵上。
一幅国画上的牡丹数量没有讲究,可参考“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一纵一横”这十六个字的矛盾统一法则进行构图。
如画两株花茎,应一高一矮,一壮一弱,不要平行等长,才有参差变化。两朵牡丹花的构图,花头不要一般大,应一大一小,以盛开花头为主体,另以花苞或初开花朵为陪衬。两花也不要平列或对称,要注意主宾和呼应。
三朵牡丹花的构图,不要平均分散,要有聚有散(即一多一少),也不要平均、对称或形成一直线。以两朵紧靠,一朵散开,形成斜三角形布局为宜。在布局有聚散的同时,仍要注意花形的大小主次。
多品种牡丹花的构图,即一幅画面有深浅不同或色相不同的花冠。可运用纵横交错布局,分两至三个层次,深浅花头互相衬托。
(2)盛左牡丹画扩展阅读
国画牡丹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庭挂画题材之一,牡丹不仅颜值国色天香,而且在寓意上也是富贵吉祥的象征,风水上更是百无禁忌。牡丹和九鱼图代表富贵有余,牡丹和锦鸡代表锦上添花,牡丹和绶带鸟象征富贵长寿,牡丹和孔雀象征富贵呈祥,牡丹和鸽子代表富贵和平。
3. 那位国画大师画的牡丹最美
石开来大师画的牡丹最源美。
鲁人石开画家在绘画上尤擅写意花鸟,其写意牡丹造型比较写实,笔墨比较写意,水墨淋漓苍润,色彩艳而不俗,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合乎现代人审美要求,色、光、态、韵,各臻其妙,清纯感人,雅俗共赏,自成一格。
4. 牡丹花画作,落款秦僮,作者是谁谢谢
你把画作都贴上来,也好帮你看看,找找线索。
5. 擅长画牡丹的画家是谁
张志文,被誉为“世界第一牡丹画家”。据了解,著名画家张志文出生在河南洛阳,作品回多次参加答国家级美展,从1998年开始创作的《华夏牡丹图》长500米,堪称世界第一牡丹画卷,被指定为党的十六大献礼作品,张志文由此被画坛誉为“世界第一牡丹画家”。
古今中国擅长牡丹画的最好的名人画家:慈禧太后、徐渭、黄泽金、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何香凝、潘天寿、王成喜、张志文、赵军、刘红芳、唐玉润、邵仲节、李耀庭、秦文、王俊萍、陈扬 等。其实,书画这东西,谁是最好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每个人对每个画家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点不一样。每个画家的书画作品都有各自喜欢认可的人。
还是画家黄泽金这句话说的好:“不是因为你不喜欢谁的画,谁的画就是最差的。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谁的画,谁的画就是最好的。绘画本身就是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尺度的东西,它都是要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你不喜欢的有人喜欢,你看不懂的有人看得懂。所以,不管是谁千万别拿个人的观点代表所有人去评价某幅画或某个画家。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代表所有人。”
6. 国画牡丹作品谁画的好
当代画牡丹好的画家,古稀高龄画家石开的写意作品就很不错,用墨绚烂,构图精妙(牡丹绶带、牡丹锦鸡、牡丹鲤鱼、牡丹仙鹤等),寓意美好
7. 牡丹画谁画的好
个人认为是王雪涛的牡丹画得好。
8. 垫江牡丹的牡丹画家
观赏牡丹得天独厚的写生优势,也使洛阳涌现出了王绣、韦娜、张建京、吴非、李建杰、牛振洲、范瑜等一大批以画牡丹而名闻天下的画家。而“平乐农民牡丹画”村,更是家家画牡丹,人人会欣赏,成为名扬中外的一大文化奇观。(潇洒·丁一 供稿) 牡丹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清平调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红牡丹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花唐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曹州红
裁下一缕太阳红,千年花色醉春风。菏山泽水衔曹州,香透乾坤绽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红凝心神,神仙竟相坠凡尘。玉骨临风蝶恋花,芳香散尽再无春。
黄花魁
红绿黑白竟芳菲,春风无力送流云。莫叹万花迷人眼,独恋墙角黄花魁。
百花丛笑
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
金狸
红绿相衬笑日月,层层春光层层裹。独占天下七分春,可怜仙女无颜色。
黄玉玺
凝风衔春带露开,墨绿颤珠动心怀。天妒一朵黄玉玺,羞杀百花坠尘埃。 帝国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
帝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 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出现一批理论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杭州牡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帝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引入牡丹,也同于万历(1573-1620)年间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品种,“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庙、毛庄、赵楼各村为冠。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者,不知其几,语帝国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褒不能十里。”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当时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每年输出十余万株,运往广州|、天津、北京、汉口、西安、济南等地出售。其中运往广州者为最多。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帝国牡丹、芍药。”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菏泽人善于种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药用,所以菏泽牡丹长期发展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帝国牡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清末编纂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延安万花山,位于杜甫川内花源头村对面,这里盛产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牡丹和铜陵牡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牡丹,据《铜陵县志》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阳国际牡丹园培育的黑桃皇后、东篱银南等6个新品种正式通过有关部门鉴定,至此,洛阳牡丹由去年的1030种增至为1036种。
9. 中国国画牡丹前10名
国画牡丹前10名是什么意思呢?好像没有过这样的排名吧。现代的牡丹画郭淑存老师的不错
10. 擅长牡丹画的最好的画家都有谁
古今中国擅来长牡丹画的自最好的名人画家:慈禧太后、徐渭、黄泽金、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何香凝、潘天寿、王成喜、张志文、赵军、刘红芳、唐玉润、邵仲节、李耀庭、秦文、王俊萍、陈扬 等。其实,书画这东西,谁是最好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每个人对每个画家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点不一样。每个画家的书画作品都有各自喜欢认可的人。
还是画家黄泽金这句话说的好:“不是因为你不喜欢谁的画,谁的画就是最差的。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谁的画,谁的画就是最好的。绘画本身就是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尺度的东西,它都是要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你不喜欢的有人喜欢,你看不懂的有人看得懂。所以,不管是谁千万别拿个人的观点代表所有人去评价某幅画或某个画家。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代表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