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翠影
① 袖子散发着香甜的丁香花,我们会赢出怎样的诗句
云霞片片著华裳,浸透和风漫野香。
貌不惊人心秀隐,嫣然悦众外慈彰。
天庭雅卉妆凡境,人世芳洁点紫堂。
幽怨清愁犹自勉,纯真素典逊谦扬。
(第二首)
娇娇玉貌纤纤体,楚楚仙衣淡淡妆。
不入深宫栖圣殿,偏居小院守闺房。
痴心难泯红尘爱,灵性常存浊世扬。
韵里藏情怀锦绣,梦中含笑绽芬芳。
(第三首)
红雨惊风入野洼,茜裙夜露湿残纱。
春衫几点痴情泪,玉树千枝绝俗花。
双璧水天浮旧梦,一痕洲渚泛孤槎。
江乡无奈芳魂远,徒有清姿映落霞。
(第四首)
四月丁香似火红,向天爽朗笑春风。
娇姿袅娜添诗韵,雅态娉婷献赤情。
朵朵花心含悦色,张张笑脸露欣容。
(第五首)
紫气东来素客香,百结多彩自芬芳。
曼妙多姿清秀绽,迎风情客舞悠扬。
(第六首)
千娇百媚纤纤体,朵朵清香碧玉妆。
未入华宫栖圣殿,偏临村野守闺房。
芳心不弃佳人爱,灵性常存秀韵扬。
妩媚含情吟翠影,仙姿映月绽云裳。
(第七首)
丁卯迎春东风扬,香苑绚丽赏群芳
花儿朵朵竞争艳,好景诱来蜂蝶忙
(第八首)
虬条铁骨掩庭廊,春雨三巡著丽装。
晓露不流怜俏影,晨风频顾眷奇香。
云霞叠叠东城落,馥蕊枝枝陋案妆。
多有女儿寻五瓣,只因缘分此间藏。
② 关于丁香的诗名言名句
关于丁香的诗句名句汇总如下
1、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
2、青云自有黑龙子,潘妃莫结丁香花。()——唐·温庭筠《蒋侯神歌》
3、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4、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5、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毛文锡·《更漏子》
6、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明·许邦才《丁香花》
7、凤去鸾归不可寻,十洲仙路彩云深。若无少女花应老,为有姮娥月易沈。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唐·韦庄《悼亡姬》
8、独坐空山思五陵,丁香花发又逢春。灯前欲共平生话,月落松窗梦故人。——明·岳岱《山中寄张子言》
9、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李珣《河传》
10、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宋·李清照《浣溪沙》
③ 我家有个双胞胎是女孩大家帮我取个好听的名字
兰兰 芳芳
④ 春天戒台寺
北京西山戒台寺,不仅以“天下第一坛”著称,还以古松称奇,以丁香闻名京城。
走近戒台寺,一拢丁香从红色院墙上探出身子。
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是当时以戒行见称的智周禅师隐迹之地。辽咸雍五年(1069年),法均大师在寺内创建菩萨戒坛。明宣德年间,对寺庙进行重修,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寺庙建筑,坐西朝东,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门额上挂“山门殿”斗子金匾,四角挂有风铃。门前这对石狮子,是清代高僧实山上人还在当石匠时凿刻的,作者在《游记千灵山》里介绍过这个故事,千灵山以前是戒台寺僧人的隐修之所。
山门殿 前,有康熙撰文的 “万寿寺戒坛碑记”石碑。
还有古槐一棵,为法均大师所植。法均大师,于辽咸雍五年(1069年)冬奉诏佐绿金台松务,他在寺内创建菩萨戒坛,广度四众,为戒台寺“开坛演戒”第一人。
山门殿,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殿内两侧各立一尊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穿堂而过后,回头看山门外的剪影,这就叫一步一景,舍不得的风景。
第二进院内,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斗子金匾。
天王殿前一侧为钟楼,创建于明景泰年间(1447年),歇山顶楼阁式双层檐。一株丁香斜倚在旁。
天王殿前一侧为鼓楼,创建时间和规制与钟楼一样,汉白玉雕龙旗杆与两楼相衬托。一株迎春斜倚鼓楼,春天的戒台寺里的花最美,古建筑似乎成了陪衬。
院内对称古松两棵,曰“龙松”和“凤松”,树龄500-600百年。龙松,敦实雄壮,遍布虬结,皮似龙鳞,宛若苍龙翘首,其树干扭曲向南;凤松,线条顺畅,挺拔俏丽,扭颈向北;两松形成龙凤交颈的美丽造型。
院内有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敇赐万寿禅寺碑”。碑文记述明朝司礼太监王振、阮简等等人对戒台寺进行修建的情形,当时修了七年,落成之时,英宗皇帝赐名“万寿禅寺”。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
天王殿内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
天王殿后的壶门内有韦驮立像。
进入第三进院内,大雄宝殿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朱自清形容是 空阔疏朗。
“莲界香林”雕龙横匾,为乾隆手书,楹联为“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
大雄宝殿内供明代铸造铜质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
院内,南侧为祖师殿,北侧为伽蓝殿。
院内有古白皮松一棵,参天蔽日。清诗人赵怀玉写诗赞曰: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遥看积翠影,已觉闻涛声。入门各相识,俯仰如相迎。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
从大雄宝殿外右侧,望见一株古松矍立于院墙上,松下石碑有“卧龙松”三个楷体大字,据说是清恭亲王奕䜣所书。
一株丁香默默地在殿后绽放。
噢,丁香!在古代,寺庙中种植花木,首选就是丁香。北京的寺庙中,以南城古刹法源寺和京西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为著名。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
踏阶而上,花朵欲坠,香气醉人。
登上台阶,是千佛阁所在地。
千佛阁是戒台寺的藏经楼,原建筑已毁掉了。现在眼前的千佛阁,是近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千佛阁内供毗卢遮那佛铜像,里面砖墙镶以琉璃壁饰,遍布阁龛,每龛内都供一尊佛像,共计1680尊,是名副其实的千佛阁。殿前左侧石碑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右侧石碑是恭亲王奕䜣撰文。因为疫情原因,千佛阁不能进入,但是不要遗憾,因为著名的“戒台五松”就横向布局在千佛阁前面。
戒台寺有五棵奇松,曰:九龙松、抱塔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北京,以姿态奇绝和古老树龄而著称,具有”天下名松集北京“之美誉,其中戒台寺古松军团应该占头魁。
登上千佛阁前平台,台阶右侧是“卧龙松”(戒台五松),台阶左侧是“自在松”(戒台五松),两松对称而生。朱自清说:此地最宜低徊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徊。
往左行,是“活动松”(戒台五松),乾隆特别喜欢它,留诗曰: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一般我会顺道,穿过那个小门,沿台阶往山上行。
先经过南宫院,再顺着低矮的红墙,走过上院和下院。
戒台寺的南宫院,原来是皇帝来寺里进香时的休息场所。上院和下院是僧舍。
红色的山墙依山势而建,寺内建筑层层迭起。
千佛阁,三重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阁高30余米,其殿顶是“大五脊庑殿式”,高峻宏伟,于群岚叠翠之中。
无论转到哪个角度,千佛阁都是正心。
戒台寺古时泉水丰富,共凿水井72口,这是遗留下来的两口水井之一。丁香伴古井,清泉留韵声。
位于最高处的幽僻院落叫“九仙殿”,门联曰:登高瞩目开莲界,下殿临阁伴老君。
为啥佛教寺院会有道教的殿堂?寺庙碑记载由许多民间组织起来的“会”,如“地藏会”、“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益米会”、“五显财神圣会”等等,曾纷纷在寺内空地建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老爷殿、地藏殿等,使得这座佛寺中出现一些非佛教之殿。
从九仙殿绕下来,即是观音殿。联曰:座中眺梵海,松下生白云。
观音殿内供奉着一尊陶制漆金的白衣观音大士立像,其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立于莲台之上,下为海水涌潮。观音左侧是龙女,右侧是童子,二人双手合十,朝观音膜拜。
千佛阁、观音殿、九仙殿,从低到高依次在一条轴线上。
从观音阁下来到千佛阁后侧,一个个小狮子立在栏杆上。
小狮子与千佛阁都是2015年同时期新塑的,几年时光,它们像沾了佛门仙气似的,充满佛性。
这个石狮子比较威武些,压制着西北戗脊上的仙人走兽。
骑凤仙人在前,紧跟着龙、凤、狮三个走兽,感觉很悠闲。
从千佛阁的西北角下行,迎春花护着一道石碑,这是建于金天德四年(1152年)的碑,称为金碑,记述戒台寺第三任主持传戒大师的生平。
从金碑前过去,是“真武殿”,自然与九仙殿同。真武殿建于明朝,朱棣夺皇权后,称有真武大帝相助,于是在北京地区广兴道殿,以示感恩。
下行,丁香粉白如云,香气袭人。
进入牡丹院,迎面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大影壁,塑像是恭亲王奕䜣。奕䜣 从光绪十年( 1884年)开始,到这里“养疾避难”,在这个院子居住长达十年,他在院内广种牡丹花。原来这里叫北宫院,现俗称“牡丹院”。
牡丹院是个二进院,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门额上挂有奕䜣所题“慧聚堂”的匾额。后院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雕梁画栋。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民国时期,文人豪客时有居住于此,修身养性,调 养生 息,比如梅兰芳、谭鑫培常在牡丹院内谈戏,在戒台寺参佛。
从牡丹院出来,往北行,寺院是坐西朝东,方位容易写混,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书“戒荤酒入山门”六个金字,昭示着众人,马上到戒坛,注意清规言行。
看见了巨松”九龙松“(戒台五松),气势磅礴,伫立树下,移目上观,但见古松枝干真如腾龙。
旁有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经幢式墓塔,八面石柱体,是元代高僧月泉长老的墓塔,月泉长老在戒台寺任过四年方丈。
经幢上檐雕有伎乐图,乐伎手里分别拿着笛、琵琶、琴、排箫等乐器,载歌载舞形象生动。
明王殿,原名优波离殿,供奉优波离尊者。优波离尊者,是佛陀弟子之中的持戒第一,德高望重、明辨是非、主持公道,每当有僧众起诤事的时候,佛陀都是命优波离前往调解。清代后,改为明王殿,供奉弥勒佛和两大金刚,如今摆放着戒台寺的珍贵文物——雕龙佛龛。
这尊木雕佛龛为明代遗物,周围饰满了各式龙纹与花饰,据说整个佛龛共雕了146条龙。
前面,一棵粗壮古松扭转着“爬过”山墙,直向石栏杆下的古塔扑抱过去,两条枝杈架在塔的两侧,如一条巨龙伸出前爪“护卫”着古塔。(民国田树藩)有诗曰:更有新奇抱塔松,关心衣钵自斜倾。因何此寺多松怪,得道修成老树精 。这棵松树跟戒台大殿同时期,植于辽代,已过千年。在历代寺僧的呵护下,对抱塔松(戒台五松)树形进行了修整,使其枝杆盘曲横生,保护古塔,早就今日奇观。
从这里进入到戒坛院,原来明王殿是戒坛院的山门。
迎面就看到戒坛大殿,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距今近一千年。
漆金大匾上“选佛场”三个大字,是袁世凯手书。
殿内的横枋上挂有乾隆手书的“树精进幢”的匾额,横枋内侧挂有康熙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是一条木雕团龙,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在寺庙里拍照,如同在做贼,只能这样了。
殿内,汉白玉方台为戒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坐像。
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是举行授戒仪式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戒台,用大青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台分三层,下大上小,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龛内均有一尊泥塑彩绘的戒神像,共计安放着戒神113尊,这是1980年整修戒台寺时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张” 之手。
这些戒神,泥塑金身,神形各异,栩栩如生。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难得的艺术珍品。
戒台寺,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以戒台寺规模最大,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从戒坛院出来,去探被古松抱着的古塔去。
两座辽代砖塔,一座是法均大师的墓塔(北),七层密檐砖塔,塔刹是一朵莲花,塔身下部也采用了莲花的托座。另一座是法均大师衣钵塔(南),存有法均大师袈裟、食钵、度牒等物。
法均大师(1021—1075),从咸雍五年带僧众修慧聚寺,并新建戒坛一座,为戒台寺“开坛演戒”第一人。同年十二月,辽道宗召见法均,授其“崇禄大夫守司空,并传戒大师之号”。法均圆寂后,朝廷和众僧为其在后花园西侧建立墓塔及衣钵塔,并立碑铭文,以颂法均大师无量功德。
园内有古松,形似一朵秋菊,凌空怒放,名菊花松。
园内栽满了丁香,芳菲满目,清香远溢。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
丁香,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丁香花的意义是光辉,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自古是佛院圣花。
朱自清当年,不断地听人说起潭柘寺和戒台寺这两座庙,于是骑着毛驴来了。他描写当时的三株名松:“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桠,如张牙舞爪一般”。“潭柘以层折胜,戒坛以开朗胜;但潭柘似乎更幽静些。戒坛的和尚,春风满面,却远胜于潭柘的”。
有趣有趣。园内立有石碑一块,记载着朱自清先生这段有趣的忆事。
丁香花朵纤小文弱,花筒稍长,故给人以欲尽未放之感。丁香花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
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情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古寺、佛铃、丁香,还真有这感觉。
此门出去,还有地藏殿、日光殿、月光殿,等等。
最后描述一下这口钟。
寺院东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后三面环山,前方东望平原,居高临下,这里有钟亭一座,卷棚顶,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开斜立,式样别致。原亭内挂一口大铁钟,名叫幽瞑钟,现挂明景泰铜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马上望戒坛》写道:“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写不完的美景,描述不完的鲜花。
春天,戒台寺,佛塔矍立,戒坛庄严,古松劲展,丁香飘雪,旷然扉豁,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