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发展

牡丹亭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4-02 01:56:16

牡丹亭当代发展现状

牡丹亭当代发展为抚州市旅游景区。
1、曾经,寻梦牡丹亭景区内的十几栋历史古建筑,历经风雨洗礼后,虽面目依存,但已不复往日风采,近年来,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江西省抚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寻梦牡丹亭景区不断探索发展新空间,破旧立新迎“蝶变”。
2、抚州市在全面保护古建筑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开发、利用古建筑发展文化旅游,打造了《盛世华夏服饰文化馆》《国石文化艺术馆》《乐群国艺馆》《李乃江非遗竹艺觉者画馆》《飞镖馆》《抚州文礼馆》等集古建筑参观、非遗文化交流展示、民间文物展览、民俗文化表演、休闲文化体验的丰富产品,充分盘活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景区的内在吸引力,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烈日炎炎,在寻梦牡丹亭景区内尽是人头攒动、笑语欢声,高温,挡不住旅游的热潮,随着跨省游的恢复开放,福建、上海、河南、湖南、浙江等地游客纷沓而至。
4、景区还积极主动“走出去”,通过跨市、跨省的多途径渠道联合合作旅游活动,将旅游送到全国各省市民家门口,全方位展示旅游产品,开拓市场,宣传品牌,制定政策,激发消费。同时,景区立足“引进来”,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卖点,不仅围绕“戏曲文化”,积极引进教育研学,而且以“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请进外省市旅行社、媒介载体、旅游从业者,共同采风抚州,宣传抚州,促进抚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5、白天看“好景”,晚上看“好戏”,白天,游客在寻梦牡丹亭景区内不仅可以观看《汤翁迎宾》《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等精彩绝伦的节目演出,而且还可以参与戏曲学演学唱、戏服换装、戏曲变妆等趣味互动体验,在浓郁的夜色里,结合全息数字影像技术、高科技光电艺术,景区还原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亭、台、楼、阁等梦幻景致,通过《游园惊梦》《魂游寻梦》《三生圆梦》三折演艺篇幅,让游客在行走中,身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动人情境。
6、“通过白+黑旅游模式创新,盘活了古建筑,激活了文化,帮助景区做大旅游容量、拉长旅游时段,让文旅产业产生价值裂变,让旅游品牌效应加速放大,助推了抚州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抚州市文广新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⑵ 《牡丹亭》为什么能成为“明传奇”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 《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⑶ 如何评价汤显祖的牡丹亭它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有多高

《牡丹亭》 又名《还魂记》、《牡丹亭还魂记》。明代汤显祖所作传奇剧本。共五十五出,取材于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偕侍女春香游园遣闷,梦中和英俊书生一见钟情,以身相许,醒后寻梦不遂,从此幽怀难遣,以致相思成疾而死。死后三年,幽魂得与意中人相会,方知其为柳梦梅,于是为情而复生,两人终得结为夫妇。

《牡丹亭》的文化意义,在于其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歌颂自由的爱情,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心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⑷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如何写这篇 文章 的赏析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方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 爱情 故事 ,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 传说 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54页)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67页)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 传统 文化 。

总结 :戏剧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是个英雄。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二)
一、情节发展上:戏剧冲突的灵魂与情节发展的动力

《牡丹亭》在情节设置上磨合出一套路数,形成了既能展示大胆热烈言行,又不超越封建传统礼仪规范的限制,以便在传统价值观念所允许的范围内,表达作者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和抱负。这套路数的灵魂,就是梦境的设置。女主人公杜丽娘作为大家闺秀,整天被父亲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提防”,“介日里”被锁在书房,菱花镜里的“三春好处”,只能顾影自怜,后花园的“姹紫嫣红”,与她仿佛毫不相干。如果没有“游园”而“惊梦”,那么故事情节的展开,决不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生生死死的场面,戏剧冲突将平淡无奇,结局也脱不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锈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杜丽娘在一次偷偷的游览后花园时,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好,〔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对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韵光贱!”不禁慨叹自己的身份与命运的可悲。于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她开始了无所顾忌的游园。在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杜丽娘抛开了贵族小姐的身份,彻底地放松了,于是展开了在梦中的自由畅想,在梦中实现了情欲的大胆追求与表露。

“惊梦”一出,令人不胜惊奇。认真品读此出戏中的梦境,我们会发现,梦境的精华,其实就是性的甜蜜与温存。〔山桃仁〕:“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摸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这里所吟唱的近乎赤裸裸的性爱,对情窦初开的杜丽娘,生就了莫大的诱惑:原始的生命意识和本能一旦被唤起,食髓知味的杜丽娘追求爱情、生死以之的历程就不可遏制地开始了。汤显祖紧紧抓住杜丽娘的一“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杜丽娘“寻梦”,寻梦不见,一病憔悴,写真留春,后中秋之夜情殇,葬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太湖石下,再后由柳梦梅“拾画”“叫画”引来杜丽娘魂魄与其相会,而后还魂复活。这一系列的情节,似真似幻,均由“梦”而生发,所有的冲突都围绕着“梦”展开。思春少女的一场“春梦”,成了全剧冲突的灵魂与统率。

二、人物塑造上:人物命运改变的契机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

如前所述,杜丽娘本是封建贵族的千金小姐,从小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严格训练,她的生活环境是沉闷压抑的,精神生活是空虚混沌的。于是,在一次偷偷游赏后花园后,她的内心闸门被打开了。通过梦境,将杜丽娘内心的渴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得她的性格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她的精神负担异常沉重。作为名门闺秀,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另一方面,当她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的活跃出来,对自由的不懈追求,让人感到生命的可爱。在梦中,柳书生找到她,并要她作诗赏柳,她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惊喜,欲言又止”,同时想到“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又表现出娇羞,谨慎的神态。面对书生的爱情表白,她虽没有前行,但却“含笑”满面,书生牵她衣服,也没有进行反抗,却低声悄问“那过去?”又问“秀才,去怎的?”书生强抱她,她也没有再三反抗,于是在二人的共同参与下,才在“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但梦总是要醒的,梦境表现了杜立娘青春的觉醒,尽管梦中柳书生是个幻影,但是杜丽娘以情为真,不计虚实,她开始了对梦中真情的苦苦追寻历程。“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般。”但是梦境早逝,“寻来寻去,都不见了。”她痛苦的发现“牡丹亭,芍药栏。怎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这就是杜丽娘的梦中之情的追求所遭遇的现实。梦和醒代表了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而梦境和现实的鸿沟却又难以填平,至此,杜丽娘的命运已经很清楚了,除了冥冥不归路,她似乎已经无路可走。在爱的火焰即将燃尽生命时,杜丽娘没有忘记把自己鲜艳的青春留在世上。这一描一画,倾尽了她最后的生命与情感。当画成时,又对春香说“只少个姐夫在身傍”千金小姐的杜丽娘不再娇羞,将游园时所梦直言相告:“春香,咱不瞒你,花园游戏之时,咱也有个人儿。”念念不忘梦景,苦苦思索,“此莫非他日所适之夫姓柳乎。”一“夫”字道出了杜丽娘情系书生,痴情一片,并以此作为其未来终生之伴侣。直到死的时候,她仍没有绝望,仍在憧憬着未来,怀揣着春梦。杜丽娘的肉体虽然死去,但“情心”却仍坚定不移。汤显祖通过梦境,使得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传神。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不得不受到礼教的束缚,而“鬼可虚情”,汤显祖就用梦境的笔法,让杜丽娘为情而死,由人变成鬼,这就逃离了封建道德的牢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欲。汤显祖用梦幻的写法,让杜丽娘的虚情逃脱了封建礼教的枷锁和桎梏,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强大到足以克服一切,由此可见,梦境改变了杜丽娘的命运,使得她获得了爱情的大团圆。汤显祖通过梦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鲜活的生命和勇敢坚强的性格。

三、主题意旨上:创作意图的载体与以“情”反“理”的目的

与前人的剧作相比,《牡丹亭》更加深刻的体现出“理”对“情”的压迫。《西厢记》中张生梦崔莺莺,在梦中云欢雨合,对压制自己的宗法伦理纲常进行了由犹豫到坚定的抗争。《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则是比崔莺莺来更加热烈,她通过离魂奔婿,来追求情爱。《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却只能在梦中与柳梦梅离魂相会,肉体在无尽的相思中走向了毁灭,生命的终结被赋予了更加强烈的悲剧震撼力。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封建礼教严重钳锢当时人们的思想,但他在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在哲学上受到王学左派和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大胆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并且,他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牡丹亭》这部剧作,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因情而梦,由梦而死,由死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却表达了广大的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和对封建礼教的贬斥,特别是对性爱描写的用墨如泼,对性欲张扬的赤裸裸,借梦境来写,似真似幻,更能引人遐思,避免了与当时的礼教发生正面冲突,所以更能无所顾忌。

杜丽娘所追求的自由爱情,特别是充分享受的性爱理想,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存天理”“灭人欲”严重禁锢人思想的现实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梦境建构的离奇情节,反映出了她萌动的情欲,使得她的生命有了生机与活力。汤显祖《牡丹亭》中梦境的运用,提升了这部剧作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表达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年轻男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将此搬上舞台,通过让主人公在虚幻的梦境中步步展开对话和动作行为,增强了艺术形式的表演效果。“梦生于情”又“因梦成戏”,使得观众在剧审美活动中生悲喜之情,从而将无情者冷漠旁观的麻木不仁心理做深度的调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更为重要的是,循着《牡丹亭》所昭示着那种浪漫的理想,接受者们也开始做起了那样的“梦”。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三)
《牡丹亭》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的作品《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他曾言 “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完美的的诠释了汤显祖的至情论。作者深受泰山学派影响,高扬真情、至情的旗帜,以杜丽娘和柳梦梅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抨击了明代社会封建思想及当时大行其道,“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从《牡丹亭》中那些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突发事件说起

从《闺塾》中春香的明闹与杜丽娘的暗闹,到《惊梦》中由思春产生的虚幻与现实的交合;从《闹殇》里陈最良与石道姑的插科打挥,到《硬拷》里盗墓贼到状元郎,“提葫芦认了吧”的无奈,作者精心设置的突发事件将步步激化矛盾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

情节的巧妙构思赋予故事真实性,戏剧性。《闺塾》一出中陈最良讲书:“‘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春香偏与先生作对“是怎样声”,陈最良无奈,只得【末做鸠声】。陈最良对《诗经 关雎》的错误解读,故意避开情感之事的行为,既表现了这个人的迂腐,又反应时代封建思想的古板和对女性的束缚。春香,则是叛逆,追求自由的典型代表。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她化作一把言语的利剑,剥开封建思想丑陋的外表,隐含作者的思想观念——真情,至情。

事件里的人,是更生活的人

选择做一个人眼中秉公执法的“好官”,还是选择做一个为子女考虑的“好父亲”。当面对这一抉择是,杜宝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我为她理春容”“我为她点神香”。“这贼说的是什么话”。从这一段语言描写足以看出杜宝好面子与绝情。他无法容忍自家女儿起死回生,宁可不要杜丽娘再生,也要保住自家名节,反应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当得知柳梦梅获状元之时,陈最良一句“老相公提葫芦认了吧”就反映出趋炎附势之态。即使是这种情况,杜宝仍一心想着“先生诧异!此乃妖孽之事。为大臣的,必须奏文灭除才是。”某种意义上讲,杜宝忠于朝廷不生二心,可谓具有公心之人。另一个角度讲也反映了人们的迷信。

动作化、性格化语言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

《闹殇》中的“闹”字,集中反映在石道姑和陈最良身上。两人一段插科打挥式的对财务的争吵,给原本悲伤,凄凉的气氛增添了幽默色彩。尤其是两人的一段对话格外出彩。“咱号道姑,堪收稻谷。你是陈绝粮,漏不到你。”“秀才口吃十一方。你是姑姑,我是孤老,偏不该我收粮?”两人巧妙运用名字和物品的谐音,互相嘲讽。道姑的语言更带头乡土气息,符合人物设定。陈最良刻意用典,符合教书先生的形象。两人都表现出对金钱利益的渴求,揭示人的丑恶面。

《牡丹亭》带有极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丽娘死而复生,现实中显然不可能。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作者的美好愿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叹虽多,结局终归圆满。

⑸ 牡丹亭的杰出之处在哪

作为戏曲经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为经典,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它问世之后,明代后期和清代文人对它的批评接收。第二个阶段则是20世纪以后,现、当代文化人对它的批评、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学教科书作用的中国文学通史的书写,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艰难现身

1904—1913年,属于中国文学史写作之草创期,林传甲、黄人、窦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尝试。而《牡丹亭》则是以“‘临川四梦’之一”的身份间或现身于本时段的中国文学史著述,初露头角。

在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中,开始对《牡丹亭》给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绍和评价。它将戏曲与诗词并提,较为详细列举元代杂剧、评述明代戏曲,为提升戏曲的文学史地位积力蓄势。在明代众多戏曲作家中,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于汤显祖用笔最多。它将“临川四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总体阐述与个体评点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介绍,“四梦”用笔较为均衡。其间,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设置、艺术特色等方面,或通过考据驳斥旧说,或简要描述阅读体会。可惜的是,这部一百七十余万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间。

总的说来,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之草创时期,《牡丹亭》的艰难现身,昭示着戏曲在文学领域长期处于“鄙弃不复道”的境地,但同时也孕育着被“扶正”的转机。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临川四梦”之最

1914—1940年,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探索期和第一个高产期。这一时期,随着纯文学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以王国维与吴梅等为代表的戏曲研究的广泛展开,戏曲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汤显祖被视为明代传奇最杰出的作家,《牡丹亭》则成为“临川四梦”之最,即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王梦曾的《中国文学史》,有两节与《牡丹亭》相关:“汤显祖有《还魂记》《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以《还魂记》为之最”。此句将《牡丹亭》从“临川四梦”中凸显出来。

曾毅的《中国文学史》,对于明代戏曲小说未列专节讲解,而是并入“清之戏曲小说”予以简介。他进一步推重《牡丹亭》为明代传奇最佳之作,认为黄九烟“首肯《邯郸》”仅是其个人喜好而已。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将汤显祖视为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将《牡丹亭》视为汤显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顾曲杂言》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关于《牡丹亭》的大段评点文字,介绍《牡丹亭》的主题、演出效果等,对其他“三梦”则是一笔带过,从而进一步将《牡丹亭》推上“临川四梦”之最的位置。

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提出“明代曲家中汤义仍最著”,所作“临川四梦”中《还魂记》最脍炙人口,且与《西厢记》同样的家传户诵。1935年,他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进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艺术特色。

顾实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明代戏曲部分只写第一戏曲家汤显祖,共计五段。前三段主要简述汤显祖的生平、曲坛地位及“玉茗堂四梦”,第四、第五两段着重介绍《牡丹亭》,包括剧情、情节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肠断魂销的阅读效果等等。

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认为明代传奇著名者当属汤显祖,作品以《牡丹亭》为最。《牡丹亭》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少女的心情刻画地写出,曾博得许多姑娘的眼泪”。赵景深还采用比较法描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读俄国屠格涅夫《城里的医生》,尚且为那乡间女子叹惜,低回数日,更不用说这样伟大的戏剧之感人了!”

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二十讲》,认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标志着明传奇黄金时代的来到”,给予汤显祖恰当的定位。他们指出:“《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并取材于唐人小说,只《还魂记》出于臆造,而价值也最高。”最后,以《惊梦》《寻梦》等唱词为例,说明汤显祖作曲“秾艳工丽处似玉溪诗和梦窗词,俊爽质素处也有关、马之风”特点。

另外,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童行白的《中国文学史纲》,均对“临川四梦”进行了探讨,认为“独以《牡丹亭》之作,显祖之名,足以不朽”。

综合观之,在1914—1940年所编撰的中国文学通史中,汤显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渐从“临川四梦”中脱颖而出,成为汤显祖甚或明代传奇的代表作品,其经典地位也逐渐得到确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对象基本被限定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具有审美性的文体,戏曲在文学领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逐渐影响到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产生的社会因素和解释作品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这两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国文学通史著作的较大变化。这些文学史著述,将《牡丹亭》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用至少一节的篇幅进行详细介绍,《牡丹亭》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对《牡丹亭》的总的评价为:《牡丹亭》为“才子佳人的恋爱剧”,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他指出:“(《牡丹亭》)戏的内容,实无足取,人死还魂,更属荒唐。戏之结局,仍是团圆旧套,亦无新意。同时戏中所表现的,仍是那些点状元高升发财的旧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于,以《惊梦》等美不胜收的曲文写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热烈的情感,文字的美丽,幻想的丰富与夸张的描写,所以他能够感动人心,尤为热情的少年男女所爱好。”这是刘著论述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将《牡丹亭》作为专节进行讲授,包括剧情、思想内容(社会学评判)、艺术成就、影响等方面,赋予《牡丹亭》经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大量译介与接受,中国学界也开始尝试改造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新成果。这些文学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贯《牡丹亭》的新旧研究成果,挖掘新内涵、探讨新特质,彰显出《牡丹亭》丰富多彩的经典魅力,巩固了《牡丹亭》的文学经典地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对《牡丹亭》经典度的继续高扬。在上列文学史中,出现了较之以前的文学史不同的评论:“《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杰出剧作”“《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评论共同给予《牡丹亭》杰出的定位,是将该作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牡丹亭》性质的多种定位。对于《牡丹亭》,中国学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戏剧分类标准,而是根据中国戏曲自身的特点进行界定和阐释:“《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曲”“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对《牡丹亭》的文化学解读。或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观照:“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观那样去生死打拼,但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视:“汤显祖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学领域把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把情与理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对情自身的反思中对传统人性观表现出深切的怀疑和否定,这真是‘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对《牡丹亭》情节结构的新见解。《牡丹亭》的情节结构有两条线索:“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它“既是杜丽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历程,也是汤显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历程。”

对《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评价。主要体现在杜宝身上,比如:他是一个深爱女儿,但却对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无能为力的父亲。这在当时是戏曲文学中从未出现过的类型。从文化与人性双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种身份的杜宝,更为合理。

通过对中国文学通史教材书写视域下《牡丹亭》经典化轨迹的梳理,我们可以见证,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戏曲在文学领域争取正宗地位的艰难履历。从被完全忽略,到简单介绍,到评价的不断升级,《牡丹亭》经典化的轨迹,典型地凸现了戏曲等俗文学自近代以来迥异于诗文的经典化进程与特征。未来,我们对戏曲文学认识的更新与变化,或许会从根本上促进《牡丹亭》等戏曲经典魅力的进一步释放。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我们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也恰恰因为诸多文学史的书写。

⑹ 鐗′腹浜涓庢槑鏈濈粡娴庡彂灞曠殑鍏崇郴

涓绘祦闄勫睘鍏崇郴銆傘婄墶涓逛涵杩橀瓊璁般嬶紙绠绉般婄墶涓逛涵銆嬶紝涔熺О銆婅繕榄傛ⅵ銆嬫垨銆婄墶涓逛涵姊︺嬶級鏄鏄庢湞鍓т綔瀹舵堡鏄剧栧垱浣滅殑浼犲囷紙鍓ф湰锛夛紝鍒婅屼簬鏄庝竾鍘嗗洓鍗佷簲骞达紙1617骞达級銆傝ュ墽鏈涓庢槑鏈濈粡娴庡彂灞曠殑鍏崇郴鏄灞炰簬涓绘祦闄勫睘鍏崇郴锛岃ュ墽鏄涓鍥芥垙鏇插彶涓婃澃鍑虹殑浣滃搧涔嬩竴銆

⑺ 论文答辩题 在 牡丹亭 一书中 梦 在剧中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梦,是杜丽娘情感的第一次碰撞。梦中的杜丽娘是脱去了人格
面具的本真意义上的杜丽娘,是在人格面具压抑下的阴影原型在杜
丽娘心中以巨大的爆发性从本能中释放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
释放一方面使杜丽娘获得了慰藉,一方面又使她原有的平衡心态在
梦醒之后被完全打破,以致精神陷入了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最终
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惊梦》描写了潜藏在杜丽娘性格中的最激进
的因素——大胆和热情,它们有活力,也具有反抗力量,但这种力
量的现实效用太微末了,它甚至还被压抑在杜丽娘的潜意识层面,
只能通过梦境的自由让我们感知。但毕竟有了梦,梦使杜丽娘的生
活发生了质的转变,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加剧了,她必须重新选择。
于是,杜丽娘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从《寻梦》到《闹
殇》所显示的毁灭阶段,通过肉体的毁灭,杜丽娘获得了精神上的
超脱。杜丽娘与柳生的梦中云雨,给杜丽娘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性爱所爆发的力量以及性爱对人的情感冲击往往能使人更清醒
地判断感情、把握感情。通过惊梦,杜丽娘的自我意识迅速醒转,
她把自身价值——美的价值的实现的希望悉数投注在了柳梦梅身
上,她的不知所起的情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投放和她认为值得投放的
对象了,以前的那种混沌的、变幻的情感终于固着在爱情上了,爱
情从此吸引了杜丽娘的全部精力,从此也使杜丽娘情的投入一发不
可收拾,情已主宰了她的全部生活。
她对梦境留恋难忘“心中思想梦中事,何曾放怀”,甚至渴望旧
梦重温。对梦的反复回忆,使她对自身的生存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
反省,她问春香“你说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饭?”这一沉重的反
问,其实质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与目的的追问。《惊梦》之后的杜丽
娘,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日甚一日,但同时,现实的密不透风,
使她对这种渴求的压抑也愈加厉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空前尖锐,
同时,杜丽娘要求解脱的冲动也就愈急切。对柳梦梅的爱控制着杜
丽娘的情感世界,但这种情感在现实之中却得不到交流与呼应,更
得不到支持与保护,也就是说,现实环境又制约着杜丽娘的情感世
界,杜丽娘的内心是何等的绝望,何等的痛苦。苏珊朗格说“情感
是一种集中强化了的生命,是生命湍流中最突出的浪峰”。自由是情
感的第一要素,压制情感正如压制生命,情感的无望也就是生命的
无望,杜丽娘无望的爱情终于使她一病不起,进而在中秋之夜,经
不住晶莹圆月的刺激,悄然逝去了。“轮时盼时想中秋,人到中秋不
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杜丽娘的死不是心甘情
愿的,是一种对现存环境的无奈的反抗,是类似于以自戕来惩罚他
人、对抗环境的悲剧方式。死亡的理由,其实也是生存的理由。杜
丽娘就其性格类型而言,是一个内倾情感型的女性,她的性格决定
了她不可能选择“杀出一条血路”的办法去冲出重围,来实现自己
的理想。她对环境的抗争只能是寓激昂于低徊的。她的以死来殉梦
中之情的方式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勇敢和热情,因为无论如何,
死亡都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勇气。
杜丽娘的因梦而死,真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然而汤显祖的
高明之处即在于并朱将杜丽娘的死作为结局,他让杜丽娘为情而死,
又让杜丽娘为情而生。从《旅寄》到《回生》这几出戏暗涵着这样
的思想:不应以死作为最后的结局,而应以生的完满结合为最高旨
归。杜丽娘的回生为她的死做了一个新的注脚:她不是消极的以死
来殉梦中之情,而是积极地企求以死来求梦的实现。《幽媾》《欢挠》
《冥誓》等出戏即可看作是《惊梦》的延续,也可看作是杜丽娘生
活理想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展开。

热点内容
梅花王安石的意思 发布:2025-05-23 23:13:35 浏览:877
水半夏的花语 发布:2025-05-23 23:07:37 浏览:411
山西玫瑰花 发布:2025-05-23 23:00:52 浏览:267
蜂兰花种植 发布:2025-05-23 22:56:25 浏览:490
榕树盆景白虫 发布:2025-05-23 22:36:45 浏览:261
牡丹江求职信息 发布:2025-05-23 22:19:52 浏览:336
樱花园公主 发布:2025-05-23 22:10:31 浏览:771
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 发布:2025-05-23 22:06:41 浏览:717
关于米兰花的诗词 发布:2025-05-23 21:54:58 浏览:251
君子兰花骨朵长不出来 发布:2025-05-23 21:50:34 浏览: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