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唱牡丹情
『壹』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刘禹锡
“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托物咏怀诗《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词句注释
1、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2、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衡猜陪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返明。”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3、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4、国色:倾册世郑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兆卜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州颂 5、“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而吴钢等编的《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是长安。
『贰』 “谁陪你看洛阳牡丹”这句话出自哪首歌
雨落长安复
演唱:金琳
作词:吴嘉制伦、郑楠
作曲:闫 泽
语言:国语
所属专辑:封神英雄榜 电视剧原声带
上传时间:2014-02-03
十里寒塘 红楼灯火阑珊
晓风残月 思念醒了一半
晨钟催落月 暑气催黄鸟
而花 千树 而你还 未还
三月烟花 只剩远影孤帆
珠箔飘灯 大雁独自来返
柳絮铺地 桃花落了晼晚
琴声弹起 雨落长安
长夜漫漫 细雨漫过河岸
谁的情思 琴声日夜窥探
愁重 流水 载不动
只想陪你 再游一回江南
长夜漫漫 今夜雨落长安
谁的情思 纸上被风吹乱
天涯 凭栏 望不穿
谁来书信 和我说洛阳牡丹
三月烟花 只剩远影孤帆
珠箔飘灯 大雁独自来返
柳絮铺地 桃花落了晼晚
琴声弹起 雨落长安
长夜漫漫 细雨漫过河岸
谁的情思 琴声日夜窥探
愁重 流水 载不动
只想陪你 再游一回江南
长夜漫漫 今夜雨落长安
谁的情思 纸上被风吹乱
天涯 凭栏 望不穿
谁来书信 和我说洛阳牡丹
谁来书信 和我说洛阳牡丹
『叁』 蒋大为的《牡丹之歌》中,说牡丹“曾历尽贫寒”的深层寓意是什么,有什么出处吗
这首歌应该有两层寓意,我先来介绍一下这首歌。
1980年,电影《红牡丹》开拍,导演找到词作家乔羽创作影片主题歌的歌词,乔羽按照要求,一个晚上就写了出来。作曲家唐诃和吕远为了使这首歌更贴近电影的主角,经常去上海观看马戏团的演出,了解民间艺人的各种生活细节。歌曲四易其稿,之后邀请蒋大为从北京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录音,这便是《牡丹之歌》。
另一层面:“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
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
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
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肆』 蒋大为是《牡丹之歌》原唱吗
《牡丹之歌》原唱是蒋大为。
填词:乔羽
谱曲:吕远、唐诃
歌曲歌词: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
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
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啊牡丹
啊牡丹,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牡丹之歌》所获得的荣誉及原唱演艺经历
2006年,该曲获得“2006香港新城国语力颁奖礼”新城国语力歌曲的奖项。2007年,该歌曲获得第十四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奖。《牡丹之歌》成了各地牡丹节中的主旋律,延伸了“牡丹之歌”的文化内涵。
蒋大为,1947年1月22日生于天津市和平区,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78年,蒋大为去军队慰问演出,演唱了自创的《骏马奔驰保边疆》。
『伍』 42度牡丹情双沟酒,是那一年生产过的,现在多少钱一瓶
42度牡丹情双沟酒,看外观应该是80年到95年前的产品,因销量不是很大,因此生产了很少,存世量不多。
『陆』 念 洛 阳 话 牡 丹
古城洛阳,牡丹为奇,皆爱之。曾于贵地工作生活三十载,亦属故土,情感深厚。多年侵染,缠绕于心,百花尤爱牡丹。近年客居海外,万里之遥,思乡犹浓,因喜园艺,遂以牡丹寄情。异国鲜有,始难搜集,不吝资财,广为求人,甄选优品,方得如愿。庭院深幽,逐年种植,累积至今,大小四十余株,品种八九,花色恰似洛阳红、烟绒紫、夜光白、赵粉、二乔,姚黄、豆绿之品,虽有不及,亦不相伯仲,甚感欣慰。精细栽培,落根繁茂,庭前蔚然成园。因时令不同,暮春五月,迟露芳华。怒放之际,颜之灼灼,硕大如盘,红若鹤顶丹霞,白若鹭羽洁雪,粉若绒毯彩绸,紫若晶莹玛瑙,艳丽香浓,仪态雍容,富贵吉祥,无愧“花王”!异域花开,睹物思景,如梦洛城,承载乡情,爱在永恒!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色,占断万物之风光。你说身为洛阳人,不爱牡丹,不写一下牡丹,不栽种牡丹,不知道一点牡丹的诗词歌赋,不知道一些牡丹的历史渊源和典故,不懂一点牡丹的花色品种个性,似乎对不起“洛阳人”称号一样。所以只知道牡丹的美,爱她的赏心悦目、心 旷神怡或者陶醉于她那独特的香味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到了国外有了适宜的种植条件和心境,这种喜欢的情感日渐愈浓,弥久醇厚,就想着植些家乡花以寄情思,好在自己随了心愿在小院里种出了规模,种出了喜悦,种出了乐趣,种出了情怀,在朋友的赞誉中也种出了洛阳人的自豪。
所以开头卖弄的一段小文正是去年美国疫情大部分时间呆在家摆弄自己的牡丹有感而作。我在庭院里悉心照料几年来陆陆续续种植的几十棵牡丹,四月底五月初牡丹花开正盛,那种欣喜感慨颇多。自己先总结几点:一是美国种植牡丹较少,个别花园中芍药居多,纽约、新泽西居住这么几年,去过的地方只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中发现七八株白色粉色牡丹花开,其余尚未碰到。诺大的纽约中央公园竟也没有牡丹,也许布鲁克林植物园会有,那儿的花卉最全,当然只是猜想,提醒着自己有机会游览关注一下心中的疑点。都说欧美及日本当地也有不少牡丹品种,但据我观察,在美东地区少见种植,有待进一步了解。英文单词peony是指牡丹、芍药,难道二者不分家?芍药倒是很常见的品种。据记载日本牡丹也是公元8世纪大唐开元年间由中国传入的,欧美是十七世纪才开始通过海运输入,经过多年的衍生培育,品种会稍有不同,但归根结底,正宗的牡丹源头来自中国是毫无疑问的。二是是纽约唐人街、法拉盛等华人集聚区花店每到春季会有牡丹售卖,但品种只有洛阳红和双色牡丹。前年跑遍好几个花店碰到绿牡丹品种买下几盆,种下两年,未见花开,今年有花苞,等待验证是否如店家所述,因为绿牡丹价格要贵些,会不会有猫腻不得而知。三是到附近农场花店或者Home Depot store只有芍药是没有木本生牡丹的,有一种普通的类似荷包牡丹又感觉基因变异似的花开的小,也不是木本植物认为还是归类于芍药。看来也只有中国人的圈里从国内(也可能从日本)引进并且识货地小范围种植牡丹,感觉像我这样的“花痴”应该不算多。自家有几棵株龄十年以上的牡丹也是从一名台湾朋友家里夺人之爱花高价挖过来的,想想也只有这份执着和了解其文化底蕴而知其端庄秀丽、花大色艳、高洁典雅才情有独钟的去种植它。
所以对牡丹在美国的处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如梦繁华不得知。同时也说明牡丹的宣传推广在美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独自芳华报春光,美名传扬却清幽。此刻洛阳牡丹花会如火如荼的进行,这里难寻芳踪,内心的确有些惋惜和不平。有机会到真正的老外家中或者到户外公园转悠,发现鲜有种植,是不是感受到异国他乡没有牡丹冠压群芳的张扬,只是静悄悄的开或不为人知,这样的牡丹一定是寂寞的吧!不像我们国内,基本走入寻常百姓家,轻易能见到牡丹的绰约风姿。另外到花店或花卉农场,想看到类似于国内的盆景艺术更是少之又少,我暗笑,难道美国人很忙,没有这份闲情雅致吗?肯定不是,也许是文化底蕴的不同吧。按道理讲,美国,我给她简称“美丽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包容性很强的国家,不应该拒绝美的东西,哪怕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也不应该存在文化的差异或入侵意识而应该因它独有的美来接纳、来欣赏、来认可。就像日本的樱花得到很多美国人的喜爱且广泛培育种植,难道牡丹不应该走向国际、走入外国人的心中、生活中、更加出彩、更加推崇吗?牡丹花不能局限于华人的圈子里交流观赏推广,它的雍容华贵的美的确是可以征服世界的。正因自己种植过并有切身体会,我想作为中国人一定都有这样的愿望和这份自信吧!
洛阳居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千年古都,牡丹花城,想想当下的四月,家乡洛阳的春天是完全属于牡丹的。如诗所言,惠风和畅,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朵花香艳了一座城,其他的花似有羞色竟然不被看作真正的花一样,众夸过誉。但以花为媒,满目的繁华都是牡丹话题、牡丹元素和处处洋溢着牡丹般的笑脸,这样的场景却是真实的。多年前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怒放的牡丹,花店里的鲜切花摆放的如情人节的玫瑰那样多,香气四溢,花枝招展,全城皆狂,喜庆盈盈。记得小的时候跟随爸爸去王城公园、植物园看牡丹或者骑车去登龙门山看龙门石窟都是不要钱的,还可以自由自在的站在比我高的牡丹丛中照相,觉得那时候的照相留念打卡点是王城公园那仙气神韵、亭亭玉立、面容娇美祥和的“牡丹仙子”汉白玉雕像前和植物园(早改名字为西苑公园)赵朴初老先生题字“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巨石旁,这么多年都是记忆犹新。据说现在城里城外有众多各具特色的牡丹园可供观赏,周边县域有更多的农民种植户已把牡丹作为产业蓬勃发展,精而美,多而广,富而足,大而强,几十年的最快速发展真的是牡丹傲娇,洛阳生辉!
中国对牡丹的栽培,始于东晋,发展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传承于元明清,至今花木移植四海,隆盛广为人知,名扬全球。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说:“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候于园圃之兴废。”牡丹,成为世事兴衰的一面镜子。有 道是:牡丹花开春更浓,百里闻香喜迎客,如今洛阳都举办三十九届牡丹花会了,想想那花海人潮,古都的活力与美好早已今非昔比。国运兴,牡丹盛。一座古老的城市因牡丹的浓墨重彩和历史典故又仿佛把我们带入盛世大唐,繁华再现。但似乎这样的语言赞美仍显得苍白,毕竟我们现代的生活和一千多年前又不可同日而语。如梦似幻,时光流转,现在眼前的震撼和美好应该更符合牡丹花的寓意一样富贵吉祥、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不信,那就别犹豫,背起行囊到洛阳城看看,眼见为实,看万花一品,看姹紫嫣红,看花姿似锦,看沧桑巨变,看璀璨美景,看古都国风雅韵的诗情画意!我想那一定是心花怒放,收获满满,内心赞叹洛阳城名至所归。
承前启后,思接千古。每每读到或想到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文章,斟酌端详朋友圈不少人发的图片视频,美好和憧憬之心油然而生。从唐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到宋代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从诗人皮日休的“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到元代诗人张弘范创作的“包藏国色与天香,尽使游蜂自在狂。直待百花零落后,旋夸魏紫共姚黄”;从盛唐李正封的《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到五代诗人徐夤的“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从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到罗隐的《牡丹花》“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从李白的千古名作《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明代诗人李贽的“忆昔长安看花时,牡丹独有醉西施”;从殷文圭诗“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到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多少历代文人墨客为牡丹代言,吟诗作赋千百年来历久不衰,这么好的题材今人更不应落伍,心生欢喜的为牡丹摇旗呐喊造声势我想也应该是洛阳人的本色吧。况且我是异乡客呢,逢友宣传一下洛阳又似乎成为一种自觉的责任,这点家国情怀是必须有的。
有谁不会唱当年传遍大江南北的“牡丹之歌”,这首电影 《红牡丹》 的主题歌。词作者乔羽老师、原唱蒋大为可谓珠联璧合。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这首歌词正向的把牡丹的个性品味、精神内涵抒发的最为淋漓尽致。因为牡丹的天生丽质、高贵典雅,从古至今,人们总会把她形容为女子美貌。就连不善逢迎的李白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把雍容华贵的牡丹比喻花容月貌的杨贵妃,光艳而妩媚,一顾倾城,一瞥惊鸿,当代人看到盛开的牡丹会不会想起杨玉环?白居易老先生也不由自住地感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把牡丹比西施,如洛神出水,倾情烘托赞誉。作为百花之首,芳香盖世,风流艳丽,真国色无可替代,这些美一直都是其代名词。而《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赤裸裸的因为一首词让人引起不少的误解,“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这部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感人至深的杰作,竟成了道学家口诛笔伐的对象。因牡丹花美形容女人,被用来表现一个男人对女子的爱慕之心,甚至于放荡不羁的感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无与伦比的牡丹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难道是牡丹有错吗?非也。牡丹妩媚、妖娆、娇艳、美丽,风情万种,独一无二,这是其一面。正如《牡丹之歌》,其实她的气节与傲骨更值得大书特书。
凡说牡丹,洛阳人应该都会讲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武则天登基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作了一首诗《腊日宣昭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日,武则天去上苑游玩,果然春风满面,各色花朵不敢抗命,纷纷开放,百花中唯独牡丹傲骨迟迟不开。武则天见状,便将牡丹贬出上苑,下放到了洛阳城。另一传说是武则天怒把牡丹花树砍断烧毁抛弃荒山,未成想被百般蹂躏摧毁的牡丹残枝,命不该绝,遇到洛阳北郊邙山适合生长的土壤,如雨后春笋死而后生。如今大家看到牡丹枝干那种苍裂起皮、坚强有力的枝干被人们誉为“焦骨”。传说归传说,牡丹不与众芳争艳、不流凡俗的品性却是真的,其品格不仅风华绝代,美轮美奂,还在于它不畏权贵、不哗众取宠,敢于拒绝,这种精神令人景仰和崇尚,同时也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很多人心目中往往只记得梅花傲雪千霜,铮铮铁骨,我们在真正了解完牡丹的品性之后,成长生命可达几百年,你一定认为她并非柔弱之躯,更是那华丽背后的坚强,有着苍劲历经风雨的倔强。敬仰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做人如牡丹,要做就做到最好,要漂亮就漂亮到极致,活出姿态,活出美丽,还应保持自己的品格和个性,面对现实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有骨气,有傲气,有定力,才能根深叶茂,华美人间,像“焦骨”牡丹一样卓尔不群!
赞完牡丹的美与傲骨,再说她浑身是宝的实用价值,更不知如何倾心对她的讴歌膜拜!牡丹的根皮叫丹皮,是名贵的药材,有清热凉血散瘀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用现代的话说牡丹入药后可以治疗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而她的花瓣可以食用,不仅味道芳香鲜美,尚具有养血和肝、美容养颜之功效。精心制作的牡丹花茶尤其高山天然牡丹茶具有镇痛、止咳、清心润肺、止泻、促进血液循环,经常饮用可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当然花瓣还可以做食品、饮料、干花、提炼香精、花粉精加工后作补品来食用。更有不少品种属木本油料作物,牡丹种子油中快接近一半为亚油酸,它对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疾病具有明显的功效……惊艳还是惊喜?没有传说,只有奇迹!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与为邻!天化造物,牡丹所有的一切全是付出奉献,我们人类是何等幸运得此厚爱,我们个人的拥有者又是多大的福报!写到这儿,敬拜“花神”,倏然自己要变得吝啬起来,“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今年院里的牡丹花朵再也不会随风吹落,我会适时掐剪仔细晾干保鲜收藏,自己经常动手泡杯馥郁浓香的牡丹花茶献献殷勤给女儿、给爱人以致邀请朋友推荐品尝该是何等的惬意!
书写牡丹,其实也是借机学习的过程。我就查阅了一下资料和翻看不少的精美摄影图片后,才知道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甚丰,已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九大色系一千三四百个品种,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十种花型。你说这么多五彩缤纷的颜色和花型我们才识得几种呢?越了解越觉得涨知识,牡丹群不仅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厚薄千差万别,更是色彩斑澜,万千姿态,争奇斗艳,令人拍案叫绝!她能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雪,绿的如翠,黑若描墨,紫若冰晶,不一而足,更有一些牡丹珍稀品种,像绿色的牡丹“绿萼”“豆绿”;最为鲜艳的国旗红色牡丹有“火炼金丹”,粉里透蓝的牡丹是“蓝田玉”;黑色的牡丹“冠世墨玉”“黑海撒金”“墨楼争辉”“青龙卧墨池”;白牡丹中的“丹凤白”“景玉”“香玉”“青山贯雪”“冰罩蓝玉”“金星雪浪”“白鹤卧雪”;粉红色的“桃红献媚”“银粉金鳞”“虞姬艳装”“霓虹焕彩”“银红巧对”“璎珞宝珠”“菱花湛露”“宫样妆”“肉芙蓉”“粉中冠”;更有那深紫发黑、花瓣最多的“魏紫”、浅紫色的“贵妃醉酒”;一朵花上两种或深深浅浅几种颜色的“二乔”“群英”“藕丝魁”“珊瑚台”“软玉温香”“万叠云峰”“贵妃插翠”;各种红色的“飞燕红妆”“迦蓝丹砂”“春红娇艳”“砂垒彩绘”,更有什么洛阳红、首案红、状元红、种生红、胭脂红、俊艳红、胡红、映红、皱叶红、藏枝红、鲁荷红、卷叶红.. ......这么多品种是不是头晕目眩,眼花缭乱?这么多新颖好听的名字是不是浮想联翩,如痴如醉?我还在想,精品店里女士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口红色是不是也涵盖不了牡丹的千姿百态的红,相比之下不知还要逊色多少呢?.............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不错,唐代从武则天开始,富丽堂皇的牡丹便成了唐人的最爱,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国花”。细数牡丹有一千五百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可以说洛阳是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和传播中心。当然山东菏泽牡丹、甘肃的紫斑牡丹、重庆的垫江牡丹等包括相媲美的牡丹姊妹花江苏扬州的芍药也都有名气,各有千秋,并且都有适量出口国外。譬如菏泽牡丹规模大,作为药材和经济作物基地拔得头筹;重庆垫江的山水牡丹有自然野趣,喜讨人爱;甘肃紫斑牡丹耐寒经霜,花香浓郁,生长力强,是特好的经济作物。虽然中国牡丹很早就是园艺化程度高的花卉,不同时期东渡日本和西流欧美后,受不同文化传统和生产力水平影响,相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品种群,日本通过实生苗选育而来,欧洲品种群是中国牡丹引进驯化的直接结果。但日本的牡丹在其发展历史、规模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仅次于中国并独具特色,就像中国的中医、中国茶文化、中国功夫、中国的汉字等等被日本学习吸纳后总能推陈出新,自成一体。牡丹也一样,日本商品化栽培发展迅速,竟是欧美市场的主要货源地,这不能不说给我们一种反思和警醒。我在搜索资料中,查询牡丹输入美国的时间,并无准确记载,大约推断是1820年前后,但肯定是从英国而不是直接从中国引进的。脉络上应该是19世纪美国主要从英法、其次日本及少量从中国进口牡丹,但整体发展缓慢,这应该也是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即使20世纪牡丹在美国还是一种比较陌生的花卉,栽培远远不及欧洲普遍,只是近些年受欧洲出现栽培热的影响以及日本牡丹商品化的推进,美国从日本、欧洲以及中国开始引进牡丹,至此也就能恍然明白为什么居住美国七八年少见牡丹种植的缘故了。
如数家珍的即将写完这篇文章突然也给了我一些灵感启发。作为洛阳人,我是牡丹忠实的粉丝和拥趸,既然来到美国,为什么不能成为异国的“牡丹推广大使”,为什么不能梦想成为“牡丹种植大王”?物以稀为贵,商机无限。可我的智商、能力与条件、甚至创业精神怕是奢望的想想而已,但这份热情明鉴其心。想到马云的两句话: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人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自嘲着笑了。不管能不能做,敢想也是勇气,哪怕我提供一种思路或信息能够激发有缘人的兴趣,让牡丹更广泛的走向世界,以渴望别人成功不也善莫大焉,起码为洛阳为中国牡丹添彩增色,积蓄力量,沉淀文化。
所以在写完要结束的时候,我可以随便脑洞大开“上干货”,闭上眼天马行空放飞自我。那么首先我会问自己:经营牡丹苗不就是运输时间长、成本高、难存活、海关检疫严格、资质审核繁琐这些核心难题吗?如果可行,为什么不能在美国开辟建立一个中国或洛阳牡丹基地呢?放下傲慢与偏见,为什么不能让纽约和洛阳缔结为友好城市呢,那样我们可以在世界知名的中央公园规划一个小小的“中国牡丹园”不也好么,相信春日里花开富贵能够征服来来往往的人群。如果可行,能不能通过中国大使馆或领事馆运作在牡丹盛开之际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去展览宣传中国牡丹呢?推介活动有必要,一切皆有可能。再譬如联系部分知名学校、博物馆、教堂、有关公园、世界巨头机构等等也可以栽上几株牡丹、标注产地的牌子不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宣传吗?如果可行,美国几百万华人,吸收一些有意愿的人可不可以组建个牡丹协会以“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之势慢慢扩大影响,或者各自就地取材建些小型牡丹园吸引花卉爱好者参与热情,让牡丹走入美国民众千家万户!如果可行,可不可以做牡丹鲜切花、牡丹美容茶、传统牡丹刺绣、食品牡丹饼、水墨丹青牡丹画、牡丹剪纸、木雕彩绘等等系列产品呢?如果可行,我会闲操心的有种愿望游说纵谈牡丹之好处,冲破国与国之间的藩篱和僵局,多方文化融合对接,以花为媒,共促经贸合作,也争取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富有前瞻地拿出魄力,像国内市场开发一样在国际上也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赋予牡丹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花”。我相信对她的审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牡丹中的珍品、名品、奇品、绝品、孤品亮出来都可以征服世界、耀眼世界.、回馈世界............我这回真的笑了!因为感觉自己再想下去膨胀得像在操着联合国秘书长的心.........但很欣慰漫无目的的构思着这么有意义的事。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骄傲着爱牡丹,折服着敬牡丹,憧憬着养牡丹,梦想着经营牡丹。思虑着打造牡丹,热忱着赠与牡丹...........她的娇媚、高贵、典雅、大气、纯洁、多姿、艳丽、热情、实用........一遍遍想着她的惊世骇俗、玉笑珠香。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自家院里的牡丹风姿绰约,若翩翩起舞,枝头花苞露笑,尚是雅致含蓄。过不了几日,可能洛阳花期将尽,而这里却烂漫可期,恰好一场独秀盛艳。牡丹花开,生机蓬勃,寓意吉祥,那样的日子怎么不会是家中最美好快乐的日子呢!如果纽约疫情允许,我可以让孩子们邀请他们的同学来欣赏家中牡丹,知道这是“名甲天下”的花,知道更美的是在中国!并会啰嗦着语重心长的对三个孩子说:“我们的家庭与牡丹结缘,你们也要知道根在哪里,记得河洛故土、记得牡丹之乡,多去爱爱牡丹,长大了发挥才能多去宣传牡丹和做些有益的事!”........拳拳之心,言无不尽,借此抒怀,祝愿孩子们永远懂得且继承喜爱牡丹之情调,欢喜中丰盈、充实、感恩,耕耘,让美丽之花在异国愈加灿烂绽放!
以上牡丹图片除前二张来自网络,其余均是个人手机家中牡丹拍摄,以留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