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泣露
Ⅰ 植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的诗句
1.关于植物品质的诗句古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
《咏史·其二》(东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松树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有什么描写植物高贵品格的诗句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史留清气满乾坤!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满意望采纳
3.赞美植物美好品质的诗句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陈毅
3、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古风》
4、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杜牧《题新竹》
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咏菊》
4.关于植物品格的格言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兰花名言唐·孟郊《赠别崔纯亮》。这两句大意是:镜子即使破碎了,仍不改变它可作鉴照的光亮;兰花即使枯死了,仍不泯灭它温馨浓郁的芳香。
用两个通俗的比喻,赞美受打击、受迫害,至死不改变志向、保持崇高节操的人。后句可用以赞颂兰的品格。
唐代诗人孟郊《赠别崔纯亮》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唐·李世民《芳兰》。
参差影:长短错落的影子。轻重香:或淡或浓的香味。
这两句大意是:丽日照耀,筛下长短错落的兰影,珊珊可爱;清风过处,传来淡浓不一的幽香,沁人心脾。我国古人曾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然而松有叶而无香,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少叶。唯有兰,香、花、叶“三美俱全'。
在古代的辞赋诗文里,兰是高洁的象征,节操的标帜,美好的化身,兰具有君子之风。因此,骚人墨客常借兰咏志,以兰自况,唐太宗李世民《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即其一例。此诗前六句状物,后两句抒情,不仅写出兰花的色态品性,也蕴含着诗人的操守志趣。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芳兰》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明·张羽《咏兰叶》。
泣露:指兰叶上的露珠莹莹如泪。光偏乱:指日光照射,兰叶上的露珠闪烁不定,这两句大意是:兰叶缀着晨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照耀下,叶上的露珠宛如美人儿闪烁的泪滴。
兰花飘香溢芳,固然令人喜爱;而修长的兰叶滴翠流碧,更有一番神韵。可惜一般人只知兰花之香,不解兰叶之美,所以诗人说“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构思新颖,有独到的审美情趣。元末明初文人张羽《咏兰叶》独爱山中兰,幽香抱枝死!范师孔霜节百年期共老,国香一点为谁争。
关于兰花的名言元·谢宗可《并蒂兰》霜节:高尚的气节。国香:指兰花。
元代诗人谢宗可《并蒂兰》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宋·刘克庄《兰》。
挹(yì译):取出来。这两句大意是:兰花孤傲高洁,可以取入书房;兰花素淡清香,可以点缀卧室。
此二句赞美了兰花的高洁淡雅,据说兰花的每根茎只开一朵花,为淡黄绿色,清香异常,因而诗人说兰花品格高洁,可在书房与诗卷为伴,可在内室伴君子入眠。寥寥两句,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此二句可用以描写兰花或其它清素淡雅的花卉,一说“供诗卷”、“入卧屏”指入诗入画,亦可。南宋诗人、词人刘克庄《兰》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明·张羽《咏兰》。芳:用作动词,飘散芳香,寸心:指花托上由心皮构成的雌蕊,俗称“花心”。
这几句大意是:兰花能够开出白花又可开出黄花,旁近无人它也独自散发着清香,花心原本不大,却容有许多芳香。兰花受人赏爱,但它并不是为赏爱自己的人开花,野生的兰花出自深谷,即使“无人”也会“自芳”,所以人们常用“空谷幽兰”形容品质高洁的人。
兰花的花心虽“不大”,却能容得“许多香”。每当兰花盛开时,从花心中散发出清远的幽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元末明初文人张羽《咏兰》数朵微含,一枝乍秀,淡淡如菊。笑秾李夭桃,只解寻常妆束。
清·陈维崧《蕙兰芳引》[溪店寺桥]。微含:含苞待放。
乍秀:刚刚开花。秾(nóng农)李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李花。
只解:只知,只懂。这几句大意是:数朵兰花含苞待放,有一枝刚刚吐秀,其色淡淡如菊;可笑那茂盛而艳丽的桃李花,只懂寻常的妆束。
以“秾李夭桃”与“淡淡如菊”的兰花相比,突出了兰花的淡雅高洁,不同流俗的特点。《诗经)有“桃之夭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的句子。
后人熔化锤炼成“秾李夭桃”,作者将其用在这里,极为恰切。对比衬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成功。
可用来咏兰花。清代词人陈维崧《蕙兰芳引》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鲜砌,折来未肯恋金瓶。
兰花名言宋·刘克庄《兰》。抱幽贞:怀抱幽独的操守。
遵:传递。远馨(xīn欣):散布很远的香气。
藓砌:满布苔藓的台阶。这几句大意是:兰花生于树林深处,终日默默不语,怀抱幽独的操守,既然有微风可以将清香传向远处,那么靠近满布苔藓的石阶开放又何妨?即使有人因为喜爱而把它折来置于室中,它却决不肯依恋那插花用的金瓶。
兰花生于“深林”,靠近“藓砌”,怀抱“幽贞”,不恋“金瓶”,品格实在可嘉!可用来咏兰花,也可用来赞美那种澹泊远志,不慕荣贵的人。南宋诗人、词人刘克庄《兰》皇上就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罢了。
一朵紫罗兰花儿他闻起来,跟我闻起来还不是一样;他头上和我头上合顶着一方天;他也不过用眼睛来看耳朵来听啊。把一切荣衔丢开,还他一个赤裸裸的本相,那么他只是一个人罢了;虽说他的心思寄托在比我们高出一层的事物上,可是好比一只在云宵里飞翔的老鹰,他有时也不免降落下来,栖息在枝头或地面上。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Ⅱ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观叶胜观花什么意思
1、意思是:
清晨的兰叶上挂满了露珠,闪闪发光。微风吹动着兰叶,它的身影斜了,好似在翩翩起舞,十分好看。一般的人(或低俗的人)哪里明白这个道理,看兰叶胜过看兰花。
2、出自明代文人张羽的《咏兰叶》。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这首诗也曾用于邮票发行:
(2)牡丹泣露扩展阅读:
张羽(1335--1385),生活在元末明初动荡的年代,一生不得志,结局悲惨。他居住在苏州(古称吴江),是江南大才子,与高启、杨基、徐贲一起,被称为“吴中四杰″。这四人曾经在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手下供过事。
张士诚于1353年称王,国号周,1356年建都于苏州,1367年被朱元璋所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广招贤才,“吴中四杰″就在这时被征召进宫做了官,张羽做了掌管礼仪的小官太常司丞。
朱元璋是个暴君,做了皇帝后,为了保证朱家江山不被篡夺,几乎将开国功臣杀尽,同时,大兴文字狱,杀了许多看不顺眼的朝中臣子及文人。“吴中四杰″因他们曾为朱元璋的敌人服务的历史,先后因连坐其它案子等原因,被朱元璋杀死或迫害致死。
四人当中,高启死得最早,也最惨,被腰斩。张羽因受其它案子牵连,被贬官放到广东,途中被召回,他明白返回的结局难免一死,于是跳入龙江而亡。
张羽很喜爱兰花,写了许多赞美兰花的诗,以兰花的高洁和隐幽来比喻自己。其中有一组咏兰诗,共五首,分别描写兰花的香、叶、花、根、芽,这是他在总结前人表现手法基础上而写下的千古绝唱。
Ⅲ 描述人如兰花的语句
女子当如兰——清雅恬静 秀外慧中
喜欢和倾慕兰花,是因为她的真实与自然,清雅恬静,秀外慧
中。在中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没有哪一种植物能与兰花相比,
“兰”,已完全离开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
号。
如果把女子比作花,大概唯有兰花可堪比拟。“丰骨清清叶叶真,
迎风向背笑惊人;自家笔墨自家写,即此前身是后身。”兰花的魂清
骨洌可谓亘古独一,她清高避俗,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更可贵的,是“兰在幽林亦自芳”。兰花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
色,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更无趋势求媚之容。
Ⅳ 恳求含有花卉的古诗,并加上诗句的评论,手抄报急用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②,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无可否认,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给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