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色五色
A. 中草药: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丁香
(《药性论》)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植物形态】丁香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药材】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 *** 。"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选方】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癣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B. 丁香花资料
丁香花Syringa
lilac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
又称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叶对生,全缘或有时具裂,罕为羽状复叶。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为紫丁香变种蒴果长椭圆形,室间开裂。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
丁香喜欢阳光,较耐阴,喜欢湿润,但忌积水,耐寒耐旱,一般不需要多浇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不喜欢大肥,不要施肥过多,否则影响开花。
[编辑本段]【栽培管理】
丁香花性喜阳光,稍耐阴,耐寒性强,也耐旱,喜湿润,忌渍水。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适生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切忌栽于低洼阴湿处。
丁香花宜在早春芽萌动前进行移栽。移栽穴内应先施足基肥,基肥上面再盖一层土,然后放苗填土。栽后浇一次透水,以后再浇2—3次水即可成活。丁香适应性强,管理比较粗放,平时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涝,干旱时注意浇浇水,便可顺利生长。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过多,以免引起枝条徒长,影响开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堆肥即可。
3月中旬发芽前,要对丁香进行整形修剪,硫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中截旺长枝,使树冠内通风透光。花谢后如不留种,可将残花连同花穗下部两个芽剪掉,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萌发新枝和形成花芽。落叶后,还可以进行一次整枝,以保树冠圆整美观,利于来年生长、开花。
丁香花病虫害很少。主要害虫有蚜虫、袋蛾及刺娥。可用800一1000倍40%乐果乳剂或1000倍25%的亚胺硫磷乳剂喷洒防治。
丁香属植物主要应用于园林观赏,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国内外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他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还宜盆栽,并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丁香对二氧化硫及氟化氢等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的抗性,故又是工矿区等绿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本属植物喜温暖、湿润及阳光充足,很多种类也具有一定耐寒力。北京地区年平均最低温约-19— -16℃左右,现有的栽培种均可在北京露地安全越冬,每年可正常生长、开花、结实。据记载,暴马丁香、匈牙利丁香,能耐-35℃左右的低温。我国哈尔滨年平均最低温约-26℃左右,有时可达-36℃或更低,现已露地栽培的种类包括属于2个亚属3个组的10余种丁香。因本属植物的花芽多生在枝梢顶端的第l—6对芽处,因而当1-3对花芽受到寒害时,并不影响整株的观花效果。
丁香属植物还有较强的耐旱性,北京地区7一9月为雨季,其他月份则为旱季,特别4-6月,气温从10℃迅速上升到28℃左右,此时各种丁香正迅速生长、开花,而这时雨水较少,蒸发量剧增到230一280毫米,但每月只要对植株灌水2次,就可使各类丁香生长良好而花繁叶茂。
对土壤要求不严,且能耐瘠薄。除强酸性土外,在各类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而以土壤疏松的中性土为佳。一般忌在低洼地栽植,积水会引起病害或造成全株死亡。
丁香属植物是阳性树,喜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在阴处或半阴处生长细弱,且开花稀少,但少数种类如云南丁香,要求空气温润。这类植株在北方栽培,最好选择空气湿度较高的小环境,如可栽植在背风向阳处或稀疏的林缘边。 紫丁香花的所有种类,播种3—4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种类,播种后4—5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开花。5年后开花渐盛。生长势5—20年内最旺。以后渐衰,但仍能维持生命至很久的年代,据载有180龄的实例。感谢🙏
C.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
本品辛香,性温。辛能行散,温胜寒湿,芳香开窍,化湿辟秽。《本草再新》谓其:“开九窍,舒郁气。”故有醒神开窍之功。可用于湿浊之邪,阻蔽清窍,扰乱神明引起神志错乱,痰声漉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滑等症。
(十)其他。
(1)抑制平滑肌:丁香油、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和丁香酚水溶液均能抑制血管平滑肌、肠平滑肌、豚鼠气管平滑肌、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2)其氨水提物能增强胰岛素活性。
(3)其中的鞣花单宁能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浓度。
(4)丁香酚为一种睾酮一5α-还原酶抑制剂,可用于防治脱发。
丁香的功效
【性味】 辛,温。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纲目》:"辛,热。"
【归经】 入胃、脾、肾经 。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丁香配伍应用
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
配柿蒂、干姜 :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
配黄连、乳汁 《本草纲目》:“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
配柿蒂: 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
丁香方剂制剂
顺气汤(《卫生家宝》) 。
本品49粒,柿蒂27个水煎,每日l剂,分2次服。治呃逆神验。
红豆丸(《医宗必读》) 。
本品、胡椒、砂仁、红豆各21粒。上为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l丸,以大枣l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每日3服。治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丁香茯苓汤(《杨氏家藏方》) 。
本品、茯苓、木香、附子、半夏、陈皮、肉桂各6克,干姜l0克,缩砂仁3克,姜枣。水煎,分2次服,治久积陈寒,流滞肠胃.呕吐痰沫,或有酸水。
丁香散(《太平圣惠方》) 。
本品、枇杷叶各6克,青皮、茯苓、人参、桂心、半夏各12克,姜、枣,水煎,每日l剂,分2次食前服,治膈气呕逆,不能下食,脾胃气弱,四肢乏力。
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 。
本品、柿蒂各6克,党参3克,生姜5片,水煎每日l剂,分2次温服,治久病体虚,胃中虚寒所致之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丁香附方
治突然心气痛:丁香末,以酒送服3克,即效。
治妇女崩中:丁香62克,加酒二升,煎成一升,分次服下。
治鼻息肉:用棉把研好的丁香末裹好,塞在鼻子内。
唇舌生疮:丁香研为细末,用棉裹好含在嘴里。
治乳房胀痛:丁香末以水送服一匙。
肠梗阻:丁香30-60克,研成细末,以酒精调和后敷在肚脐上。
治足癣: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
治魂疰方(《本草汇言》) :本品3克,胆星、半夏、茯苓各6克,上为末,每早晚服3克,灯心汤下,泊鬼疰,身似痛非痛,似痒非痒,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醒非醒,形神默默,语言懒出,病名鬼疰,此心胃有伏痰所致。
治伤寒咳噫不昌,及哕逆不定(《简要济众方》) :本品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
治小儿吐逆(《百一选方》):本品、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
治朝食暮吐(《摘元方》) :本品二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
治霍乱、止吐(《干金翼方》):本品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
治久心痛不止(《圣惠方》) :本品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
治痈疽恶肉(怪证奇方》) :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
治食蟹致伤(《证治要诀》) :丁香末,姜汤服五分。
治鼻中瘛肉(《圣惠方》) :本品绵裹纳之。
感应丸(《大同方剂学》) :本品45克,木香75 克,豆蔻20枚,巴豆(去心膜,研除油净如面j 70枚,干姜(炮)30克,杏仁(别研极烂)140枚,百草霜60 克。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外,余4味捣为细末,与前 3味同拌研细。用好蜡180克,焙化棉滤。更以好酒1升,于银器内煮蜡数沸,顷出候冷,去酒去蜡,用清油30克于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前已酒煮蜡,就锅内乘热拌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
治体癣、手癣(《经验方》) :5%本品煎液擦患处。
丁香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
腹腔注射其煎剂的LD50为l.8g/kg。丁香油小鼠灌服的LD50为1.6g/kg。丁香酚小鼠口服的LD50为3g/kg,大鼠的为2.68g/kg。
毒性反应:
小鼠灌服其水提物l20g(生药)/kg,不引起死亡。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后肢无力,翻正反射消失。给犬口服丁香油2g/kg可发生呕吐,口服5g/kg可发生呕吐而死亡。丁香酚有醌甲基化合物和苯氧自由基,是其在肝细胞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此二物与细胞蛋白共价键结合而产生细胞毒作用。
病理检查:
口服丁香油死亡犬,镜检肝肾有瘀血、浊肿,部分肝细胞坏死,心肌浊肿。说明煎剂的毒性很小。丁香油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三)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曾有报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
丁香油是什么
丁香油,为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枝蒸馏的丁香油用制杀菌药、香料、漱口剂、牙痛的局部麻醉药、合成香草醛,还可作增香剂和增强剂。还可用于烹调、香烟添加剂、焚香的添加剂、制茶等。可作为药用,中药饮片“丁香”、“鸡舌香”、“公丁香”即为桃金娘科丁香的花蕾,性温,味辛。香气馥郁,味辛辣,常用于食品调味。
丁香油可以防腐,抗菌和止痛,很适合用来预防疾病和发炎,丁香本身是一种香料,,因此在烹饪时经常被添加到菜里,虽然最为人知的是它能快速治疗牙痛,但是在消化问题,及肌肉疼痛上,也同样具有疗效。他能治疗气喘,反胃,鼻窦炎,并且可作为镇定剂。丁香是一种很强烈的精油,一向被拿来消毒手术用具。未经稀释前,请勿涂抹到皮肤上。
丁香油分类
丁香油按作用可以分为 :
食用丁香油:用于烹调调香,可直接食用。
药用丁香油:可内服外擦,用法请遵医嘱。
香料用丁香精油:用于香熏疗法,浓度很高,食用可致命,请勿尝试!严格来说丁香油又可分为丁香叶油、丁香茎油、丁香花蕾油。在香料工业中,一般说丁香油大都为丁香叶油。
丁香油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 味辛;甘;性热。
【归经】 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暖胃;降逆;湿肾。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饮。外用:涂擦。
【附方】
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院。
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
散膨痞:丁香油涂脐。
治痹痛:丁香油擦痛处。
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
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
上一页 全文完(共 20008 字) 展开全部内容D.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_丁香的药用价值
导读: 的与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的与、图片、丁香的药用价值、丁香的副等,要更多丁香的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 丁香简介
- 丁香图片
-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 丁香的药用价值
- 丁香的药用附方
- 丁香的配伍应用
- 丁香的食用方法
- 丁香的副作用
丁香简介
丁香,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
丁香图片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主呃逆;脘腹冷痛;食少叶泻;肾虚阳痿;腰膝酸冷;阴疽。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1、《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2、《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3、《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4、《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6、《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7、《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8、《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 *** 。
9、《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10、《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11、《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丁香的药用价值
【药名】丁香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鸡舌香(《》)。
【性味归经】辛,温。
温中、暖肾、降逆。
【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热及阴虚内热者忌服。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丁香的药用附方
1、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乾,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2、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6、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7、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8、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丁香的配伍应用
1、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
2、配柿蒂、干姜: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3、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
4、配黄连、乳汁:《》”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
5、配柿蒂: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
丁香的食用方法
1、丁香主要用于肉类、糕点、腌制食品、炒货、蜜饯、饮料的制作配制调味品。
2、胃寒呃逆,脉迟者,可与柿蒂、人参、生姜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与肉桂、干姜等相伍。
4、肾阳虚衰,阳痿遗精,阴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与肉桂、附子、鹿角胶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与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丁香的副作用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曾有报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
以上就是一些丁香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频道。
【丁香油】、【丁香】、【丁香花】、【】、【丁香树】
E. 凤仙花,石竹花,海棠,丁香.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的花开时间(季节)
凤仙花花期六至八月,石竹花期为四至五月,海棠花期为四至五月,丁香花期四至五月,鸡冠花花期为五月至十一月,五色梅花期为六至十月,江西腊一般花期为五至十月,
F. 丁香,风信子,百合,白玉兰,分别在几月开花
风信子的开花时间,虽然各个品种会稍有差异,和种植时间也有一定关系,如果10月中旬种植,一般来年的2-4月份是开花的时间,6月上旬植株枯萎。
凤信子在生长过程中,鳞茎在2~6℃低温时根系生长最好。芽萌动适温为5~10℃,叶片生长适温为10~12℃,现蕾开花期以15~18℃最有利。鳞茎的贮藏温度为20~28℃,最适为25℃,对花芽分化最为理想。
风信子别名洋水仙、西洋水仙、五色水仙 * Hyacinthus orientalis,东方风信子,仅仅是其中一个大品种,原产于东南亚和西亚 喜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凉爽稍干燥、阳光充足或半阴的环境。喜肥,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忌过湿或粘重的土壤。
G. 丁香、五色梅、江西腊是什么季节的
五色梅:花期5—10月。
丁香花:花期4-5月。
江西腊:花期7-10月,
H. 丁香与五色梅是同一种花吗
丁香与五色梅不是同一种花。
丁香应该是:丁香属。
丁香属植物主要应用于园林观赏,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全世界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他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还宜盆栽,并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丁香对二氧化硫及氟化氢等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的抗性,故又是工矿区等绿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五色梅,同马缨丹,客家人称之为绵鼻公花。
一般花期大约是在4月中、下旬到隔年的2月中旬左右,不过也因气候与温度的影响,几乎整年都能看到开花,可说是常盛的植物 。一丛花序之中常会有多色的变化,所以别名也称为五色梅、五彩花;同时枝叶含有特别的刺激气味,所以马樱丹也有臭草、臭金凤等别名。在台湾大约于1645 年由荷兰人引入,因繁殖力强,目前为台湾平地野外普遍可见的外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