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香药
⑴ 有几种食用香料比如:花椒,丁香……请详细说明。
常用的香药类 (1)八角,又名大茴香、木茴香、大料,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单用或与它药(香药)合用均美。主要用于烧、卤、炖、煨等动物性原料。有时也用于素菜。如炖萝卜、卤豆干等。八角是五香粉中的主要调料。也是卤水中的最主要的香料。 属性:性温。功用:治腹痛,平呕吐,理胃宜中,疗疝瘕,祛寒湿,疏肝暖胃。 (2)茴香(即茴香子),又名小茴香,草茴香。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茴香的嫩叶可做饺子馅,但很少用于调味。茴香子主要用于卤、煮的禽畜菜肴或豆类、花生、豆制品等。 味道、属性、功用与八角基本相同。 (3)桂皮,又名肉桂,即桂树之皮。属香木类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一般都是与它药合用,很少单用。主要用于卤、烧、煮、煨的禽畜野兽等菜肴。是卤水中的主要调料。 属性:性大热,燥火。功用:益肝,通经,行血,祛寒,除湿。 (4)桂枝,即桂树之细枝,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桂皮相同,只不过不及桂皮味浓。 (5)香叶,即桂树之叶。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桂皮相同,但味道较淡。 (6)砂姜,又名山奈、山辣。属香草类草本植物。本食香料。味道辛、香。生吃熟食均可。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佳。主要用烧、卤、煨、烤等动物性菜肴。常加工成粉末用之,在粤菜中使用较多。 属性:性温。功用:入脾胃,开郁结,辟恶气,治胃寒疼痛等症。 (7)当归,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苦、香。主要用于炖、煮家畜或野兽类菜肴。因其味极浓,故用量甚微,否则,反败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补血活血,调气解表,治妇女月经不调、白带、痛经、贫血等症。为妇科良药。 (8)荆芥:属香草类草本植物,本食香料。味道辛、香,用途不广,有时用于烧、煮肉类,主要作菜用。 属性:性温。功用:入肺肝,疏风邪,清头目。 (9)紫苏,属香草类草本植物,本味两用。味道辛、香。用途不广。但用于炒田螺,味道极妙,有时用于煮牛羊肉等。 属性:性温。功用:解表散寒,理气和中,消痰定喘,行经活络。可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咳嗽气喘,恶心呕吐,食鱼蟹中毒等症,梗能顺气安胎。 (10)薄荷,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本两用。味道辛、香。用途不大,主要用于调制饮料和糖水,有时也用于甜肴。 属性:性温。功用:清头目,宣风寒,利咽喉,润心肺,辟口臭。 (11)黄栀子,又名山栀子,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也是天然色素,色橙红或橙黄。味道微苦、淡香。用途不大,有时用于禽类或米制品的调味,一般以调色为主。 属性:性寒。功用:清热泻火,可清心肺之热,主治热病心烦,目赤、黄疸、吐血、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12)白芷,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一般都是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卤、烧、煨的禽畜野味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祛寒除湿,消肿排脓,清头目。 (13)白豆蔻,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用。常用于烧、卤、煨等禽畜菜肴。 属性:性热、燥火。功用:入肺,宣邪破滞,和胃止呕。 (14)草豆蔻,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微甘。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卤、煮、烧、焖、煨的禽畜野味等菜肴。 属性:性热。功用:味性较白豆蔻猛,暖胃温中,疗心腹寒痛,宣胸利膈,治呕吐,燥湿强脾,能解郁痰内毒。 (15)肉豆蔻,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与它药合之,用于卤煮禽畜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温中散逆,入胃除邪,下气行痰,厚肠止泻。 (16)草果,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用,用于烧、卤、煮、煨等荤菜。 属性:性热燥火。功用:破瘴疠之气,发脾胃之寒,截疟除痰。 (17)姜黄,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它是色味两用的香料,既是香料,又是天然色素。一般以调色为主,与它药合用,用于牛羊类菜肴,有时也用于鸡鸭鱼虾类菜肴。它还是咖喱粉、沙嗲酱中的主要用料。 属性:性温。功用:破气行瘀,祛风除寒,消肿止痛。 (18)砂仁,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烧、卤、煨、煮等荤菜或豆制品。 属性:性温。功用:逐寒快气,止呕吐,治胃痛,消滞化痰。 (19)良姜,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之,用于烧、卤、煨等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除寒,止心腹之疼,散逆治清涎呕吐。 (20)丁香,又名鸡舌香,属香木类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常用于扣蒸、烧、煨、煮、卤等菜肴。如丁香鸡、丁香牛肉、丁香豆腐皮等。因其味极其浓郁,故不可多用,不然,则适得其反。 属性:性温。功用:宣中暖胃,益肾壮阳,治呕吐。 (21)花椒,又叫川椒,其实并非四川独有,也并非四川产的好。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均有生产。花椒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麻、香。凡动物原料皆可用之。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宜,但多用于炸、煮、卤、烧、炒、烤、煎等菜肴。荤素皆宜,在川菜中,对花椒的使用,较广较多。 (22)孜然,味食香料,味辛、香。通常是单用,主要用于烤、煎、炸的羊肉、牛肉、鸡、鱼等菜肴。是西北地区常用而喜欢的一种香料。孜然的味道极其浓烈而且特殊。南方人较难接受此味,故在南方菜中极少有孜然的菜肴。 属性:性热。功用:宣风祛寒,暖胃除湿。 (23)胡椒,属藤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浓辛、香。一切动物原料皆可用之。汤、菜均宜。因其味道极其浓烈,故用量甚微。常研成粉用之。胡椒在粤菜中用得较广。 属性:性热。功用:散寒,下气,宽中,消风,除痰。 注:胡椒能发疮助火,伤阴,胃热火旺者忌吃。 (24)甘草,又名甜草,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主要用于腌腊制品及卤菜。 属性:性平。功用:和中,解百毒,补气润肺,止咳,泻火,止一切痛,可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疮疡中毒,脘腹及四肢痉挛作痛等症。 注:多食令人呕吐。 (25)罗汉果,属藤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主要用于卤菜。 属性:性凉。功用:清热,解毒,益气,润肺,化痰,止咳,解暑,生津,清肝,明目,润肠,舒胃,可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多种疾病,尤其对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均有显著疗效。 (26)香茅,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香,微甘。通常是研成粉用之。主要用于烧烤类菜肴。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属性:性寒。功用:降火,利水,清肺。 (27)陈皮,即干桔子皮。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苦、香。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宜。主要用于烧、卤、扣蒸、煨等荤菜。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属性:性温。功用,驱寒除湿,理气散逆,止咳 痰。 以下是不常用的: (28)橙叶,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陈皮相同。 (29)乌梅,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酸、香,其用途不大,只用于调制酸甜汁,或加入醋中泡之,使醋味更美。 (30)刀豆:豆科藤本植物刀豆的成熟种子。味甘,性温。可温中下气,益肾补元。 (31)龙眼肉=桂圆:无患子科乔木龙眼的假种皮。味甘,性温。可补气血,益心脾,可治失眠健忘等症。 (32)山楂:蔷薇科乔木或大灌木山楂、山里红或野山楂的成熟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可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33)枣=大枣:鼠李科灌木或小乔木枣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微温。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34)木瓜:蔷薇科灌木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味酸,性温。可除湿利痹,缓急舒筋,消食,治脚气。 (35)白扁豆=扁豆:豆科藤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味甘,性平。可健脾化湿,可治脾虚泄泻等症。 (36)百合:百合科草本植物百合、细叶百合或卷丹的鳞茎。味甘,性微寒。可清热,养阴,润肺,宁神。 (37)青果=橄榄: 橄榄科乔木橄榄的果实。味甘、涩,性温。可利咽消肿,理气止痛。 (38)芡实:睡莲科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味甘、湿,性平。可健脾止泻止带,补肾固精缩尿。 (39)赤小豆:豆科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可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40)佛手: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佛手柑的果实。味辛、苦、酸,性温。能疏肝理气,化痰宽胸。 (41)杏仁:蔷薇科乔木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苦味杏的成熟种子。味苦,性温,有小毒。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42)昆布=海带: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叶状体。味咸,性寒。可消痰软坚,利水退肿。 (43)桃仁:蔷薇科小乔木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味苦、甘,性平。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44)莲子:睡莲科水生植物莲的成熟种子。味甘、涩,性平。可健脾止泻,补肾固精,养心安神。 (45)桑椹:桑科乔木桑的果穗。味甘,性寒。可补阴血,益肝肾,润肠通便。 (46)榧子=香榧:红豆杉科乔木榧的种子。味甘,性平。可杀虫,润肺,缓泻。 (47)淡豆豉:豆科草本植物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味辛,性微温。可解表除烦,可治外感风寒及温病初起,发热,可用于热病烦闷等症。 (48)黑芝麻:亚麻科草本植物黑芝麻的成熟种子。味甘,性平。可补肝肾,润五脏。 (49)蜂蜜: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酿成的糖类物质。味甘,性平。可补脾、解毒,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50)莴苣:菊科草本植物的茎或叶。味苦,性寒,可治热毒、疮肿、口渴。 (51)薏苡仁: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的种仁。味甘、淡,性凉。可利水渗湿,清热排脓,益肺健脾。 (52)枸杞子:茄科灌木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可补精血,益肝肾,明目。 (53)乌梢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味甘,性平。可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54)酸枣仁:鼠李科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种子。味甘,性平。可养心安神,收敛止汗,治失眠。 (55)牡蛎=海蛎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味咸、涩,性微寒。可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56)代代花: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代代花的花蕾。味甘、微苦,性平。可理气宽胸,开胃止呕。 (57)决明子:豆科草本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可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58)莱菔子=萝卜子: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味辛、甘,性平。可消食化积,止咳化痰平喘。 (59)菊花:菊科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味甘、苦,性微寒。可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平降肝阳。 (60)藿香: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温。可化湿行气,和中醒脾,祛暑解表。 (61)郁李仁:蔷薇科灌木欧李或郁李的成熟种子。味辛、苦,性平。可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62)白果:银杏科乔木银杏的成熟种子。味甘、苦、涩,性平,有小毒。可止咳平喘,止带。 (63)薤白:百合科草本植物薤或小根蒜的鳞茎。味辛、苦,性温。可通阳开痹,温中理气。 (64)香橼:芸香科小乔木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味辛、苦、酸,性温。可疏肝理气,化痰。 (65)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味甘、淡,性平。可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66)火麻仁:桑科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可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67)红花:菊科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序。味辛,性温。可活血祛瘀,可治疮疡肿痛,跌扑伤痛,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症。 (68)麦芽:禾本科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的加工品。味甘,性平。可消食化积,回乳,用于食积停滞。 (69)香薷:唇形科草本植物海洲香薷的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温。可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70)鸡内金:雉科动物家鸡的沙囊内壁。味甘,性平。可消食化积,化坚消石,固精缩尿。 (71)荷叶:睡莲科水生植物莲的叶。味苦,性平。可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并可止血。 (72)白茅根:禾本科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味甘,性寒。可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鲜用为佳。 (73)桑叶:桑科乔木桑的叶。味苦、甘,性寒。可疏散风热,清泄肺热,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74)马齿苋:马齿苋科草木植物马齿苋的地上部分。味酸,性寒。可清热解毒,治痢,消痈。 (75)芦根:禾本科草本植物芦苇的根茎。味甘,性寒。可清泄肺胃,生津止咳。鲜用为佳。 (76)蒲公英:菊科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味苦、甘,性寒。可清热解毒消痈,可治疮疡肿痛,咽喉炎症,肝胆疾患,尿路感染等。 (77)益智仁:姜科草本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实。味辛,性温。可补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涎。 (78)淡竹叶:禾本科草本植物淡竹叶的茎叶。味甘,性寒。可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79)胖大海:梧桐科乔木胖大海的成熟种子。味甘,性寒。可清肺止咳,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80)金银花:忍冬科藤本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可清热解毒,可治外感风热,咽喉肿 痛,热毒血痢等。 (81)葛根:豆科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味甘、辛,性平。可发表解肌,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82)鱼腥草:即蕺菜,也称侧耳根三白草科草本植物鱼腥草的茎叶。味辛,性微寒,有特殊香味。可清热解毒,排脓,宜生食。 (83)山药:薯蓣科草本植物薯蓣的块茎。味甘,性平。可补脾养肺,益肾涩精。
⑵ 古代第一次提出十大香药的应用出自
香具有治病养生、怡情悦性的功效,故古人多以“香药”称之。
不同的香最早的使用年代也不尽相同~
一、沉香
沉香是自然界极为稀少、珍贵的香料物质,同时也是一味名贵的中药,还是佛教礼佛供佛的一种圣物,更是香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众香之首”、“香中之王”等美称。
沉香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唐史料中就有丰富的记载,到晚唐及五代则又有更高度的发展。
宋代时,精品沉香是“一两沉一两金”。
到了明代,就已变为“一寸沉一寸金”,而当代人香道用香时也首推沉香。
二、檀香
檀香是种常见的香料,可分为紫檀、黄檀与白檀,经常作为东方庙宇焚香之用。
檀香用于制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不过,檀香单独熏烧,气味不佳,倘若能与其它香料巧妙调制,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
另外,檀香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谓之“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心温中,开胃止痛”。
外敷可以消炎去肿,滋润肌肤;熏烧可杀菌消毒,驱瘟辟疫。
三游举、龙涎香
龙涎香是抹香鲸的分泌物,遇热就会散发出异香,其香的最主要的用途在于调制合香。
香料里添加了龙涎香后可以使香烟凝聚而不易飘散。
《本草纲目》中记载: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麝,数十年不散。
又说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人说是春天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贩售,每两千钱。
其中记载龙涎香的形状,也有从大鱼腹中剖得此香,其形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了则呈紫黑色如五灵脂而光泽,其形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
焚烧龙涎香用量极少,只要有如一豆大的用量,就会异香扑鼻。
其最大的特色是能聚烟,将它与其它的香品混合,燃烧时有助于“翠烟浮空,结而不散”,极具欣赏性。
四、龙脑香
龙脑香是从龙脑树的树干中搜集的天然白色结晶粒,龙脑树生长于近海岸线排水良好的斜坡上。
龙脑香除了取自树心的天然结晶颗粒之外,也常砍倒龙脑树,收取树心涌出的胶脂。
剩余的木材进行加工后,可蒸馏出白色结晶。
由于所取得部位及方法不同,故有龙脑香、龙脑油及冰片等不同名称。
五、麝香
麝香神液碧为雄麝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味苦,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敷能镇痛、消肿。
麝香还是配制高级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诗人、画家都喜欢在上等墨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麝墨”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防腐防蛀,能够长期保存。
六、丁香
丁香,又称为鸡舌香,原产于东南亚及马达加斯加一带,引种于热带地区。
丁香树具有光滑的灰色树皮,叶片呈对生矛状,约十五公分长,覆有油脂腺,被压时会释放出丁香的香气。
丁香花朵呈深紫红色,长于小枝顶端,成聚伞花序。
但一般所见的是未开的花芽,干燥后即成干丁香。
其花季自八月持续至十二月,最初花芽为黄色,然后转成粉红色,最后变成红色。
自第6年可开始采收丁香,丁香干燥后会变成深红色或黑色。
其中红头丁香是最好的等级,其它等级的丁香,可用于提取丁香精油,是价值极高的杀菌剂。
七、安息香
安息香是佛典中常提及的香料,其名称由来是因为最早由安息国的商人传到中国。
安息香是由安息香树所产生的脂汁块,该树叶呈卵形而尖,夏季开花,花为赤色。
安息香树除了做香料外,也可以作为袪痰药用。
八、 乳香是一种植物的分泌物,在树干切出较深的刻痕后,便会流出树胶和树脂凝固成含腊乳状的颗粒物质,这种乳黄色的颗粒即是乳香。
乳香过去常用来与檀香、龙脑、安息、苏合香等混合,用于佛家的烧香供养。
乳香的味道沉寂香甜,有助于情绪的沉淀,镇定焦躁及不安的心灵,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冥想及 *** 的一种香料。
在中国还是一味中药,具有镇咳、去埋神痰、行气止血等功效,对呼吸道是很好的杀菌剂。
九、郁金香
郁金以根部的香味而闻名。
郁金的根干燥、磨粉之后,再加入芳香剂,就可以制成爽身粉,常为印度的妇女所使用,从另外一种物质姜黄中也可获得一种类似的芳香粉。
郁金在六、七月时会露出黄及粉红的管状花,散发着和根部相同的芬芳气息。
加工根部时以蒸馏的方法,可生产30%的精质油,郁金香常使用于香水中。
十、降真香
降真香产地在马来半岛、婆罗洲北部及苏门答腊、中南半岛柬埔寨、广东西部等地。
其心材呈紫红色,是薰香、药用及染料的佳品。
在宋代的《香录》中,曾把降真香区分为番降、土降及广降三种。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木部》“降真香”款记载:“降香,唐、宋本草收。
唐慎微始增之,而不著其功用。
今折伤金疮家多用其节,云可代没药、血竭。”而《证类本草》卷十二中记载:“降真香,出黔南。
伴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于上。”宋代洪刍所著《香谱》中曾记载降真香适合制成合香:“其香如苏方木,然(燃)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
⑶ 沐浴五香汤配方
香方中除了中国传统香药藁本、白芷、川芎等外,还包括沉香、用乳香、白檀、丁香、藿香等异域香药共二十昧,而且制作此香,攒和(香药)、捣末、和合、印饼、人盒的时辰都有具体规定。
香汤沐浴,也是道家养生修炼重要的方法之一:所谓“香汤”,就是调配各种芬芳香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达到洁净内心的作用。
道教沐浴的香汤,通常以五种香料调配而成,即所谓“五香”。不过从多种道家典籍记载来看,“五香”并非专指特定的五种,而是从兰香、白檀、白芷、桃皮、柏叶、沉香、鸡舌香、零陵香、青木香等若干种香料中,选取五种予以调制。例如《三皇经》云:
“凡斋戒沐浴,皆当盥汰五香汤。五香汤法,用兰香一斤,荆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香一斤,白檀一斤。凡五物切之,以水二斛五斗煮取一斛二斗,以自洗浴。此汤辟恶,除不祥炁,降神灵,用之以沐,并治头风。”
道教沐浴做这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道教认为,沐浴还要以时节,井配合一定的修行仪式和祝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元品戒》日:“常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平旦、中夜沐浴”
沐浴前,须“东向以杓回香汤,左转三十二遍,闭日思日光在左日上,月光在右目上,五星缠络头上,五云盖体,四灵侍卫”
之后,须叩齿三十二遍,并祝曰:
“天澄气清,五色高明。日月吐晖,灌我身形。神津内澳,香汤炼形,光景洞曜,焕映上清。气不受尘,五府纳灵,罪灭三涂,祸消九冥。恶根断绝,幅庆自生。今日大愿,一切告盟。身受开霞,升人帝庭”
祝祷完毕,仰头咽唾液三十二遍,然后开始洗沐。沐浴后,穿戴整齐,又叩齿十二遍,再祝祷曰:
“五浊以清,八景以明,今日受秬,罪灭福生。长与五帝,齐参上灵。”
祝道完毕,步出洗浴室进入修道室,依法修行。
除此之外,每经过一次小病,皆须沐浴。修真致灵,特别讲究清净,不然则多病。
⑷ 在处理卤汤香料的时候,该如何去除里面的苦涩味
卤水中如果不对香料进行初步处理,香料中的苦涩异味会带入卤水中,长此以往就会破坏卤水的整体风味。但是香料本身具有的这些苦异味是很难去除掉的,因为如果去除就会连自身的香有了香料的合理处理,就需要我们后续的维护和持续的添加了,香料的添加周期不能一慨而论,规定什么时间,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卤汤的气味来定是否该添加香料,我们没有经验的如果更需精致,则需要提前用温水或白酒浸泡。
首先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清水浸泡,把准备好的辛香料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温水浸泡至少30分钟左右,再用来卤制的话,很多常用辛香料的异味基本就没有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小茴香、香香料又分为芳香类、苦香类,做卤水的时候,都会把香料提前处理一下,不然会影响卤水的味道,下面就来分享一下前期处理卤汤香料时,应该如何去除其中的苦涩和异味。
⑸ 《香乘》选读:公丁香——古代贵族的“口香糖”
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又名鸡舌香、丁香。干燥果实为母丁香。
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等地区,自汉代才开始由“丝绸之路”被带入中国,作为当时稀少贵重的香药,它 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口香糖”,具有很好的清新口气的作用。
关于公丁香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宋代《太平御览》记载:
《汉官仪》中明确将口含鸡舌香作为宫廷礼仪:
后世以“含香”指代在朝廷做官。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五代南唐李煜名句云:
戴望舒那首脍炙人口的诗《雨巷》中:“我愿邂逅一个 / 像丁香一样 / 结着愁怨的姑娘”大概可以从这里找到出处。
中药里,公丁香属于辛温解表类的药材。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