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杨育才牡丹

杨育才牡丹

发布时间: 2023-06-27 01:39:45

⑴ 杨育才的艺术特点

陈进轩
著名画家杨育才出生于牡丹之乡——山东菏泽,家乡的牡丹给了他丰厚的生活体验。他爱牡丹,画牡丹,常写生,多感悟,使他生发出新的观念,独创了“渍色牡丹”的绘画技法,别具一格地表现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个画家能否有所成就,与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乃至传统功力等综合因素不无关系。杨育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精研画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画才能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并发挥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与色、色与色、水与墨、水与色的冲撞与互动中,再现牡丹花、叶、干的风情万种的变,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一种永远鲜活的神采。
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重“师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的形神规范,而更具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丽中注入了他的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方法,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他人,无疑是画家心性、才气、乃至对艺术的真诚袒露。
谈渍色牡丹:
杨育才独创“渍色牡丹”,其作品富贵娇媚,意象生动,深刻绘就了千年牡丹蓬勃向上的气派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渍色方法既继承了中国画写意之传统,又融入了西法绘形之精神,体现了牡丹的特征及色彩。
生于牡丹之乡的杨育才,牡丹给了他丰厚的生活体验。他爱牡丹,画牡丹,常写生,多感悟,使他生发出新的观念,独创了“渍色牡丹”的绘画技法,别具一格地表现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自然而生动。“我期望艺术给人以自在充实的内在美,给人熠熠光明的憧憬,带给人以纯朴与善良。”画家如是说。
“独创渍色法,别开新生面;既可见笔墨,西法融其间;花叶不勾骨,更显色斑斓;雅俗共欣赏,观者都称赞;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鲜艳。”著名美术评论家邓福星评介说。
杨育才的渍色牡丹花不只是红色的,而且大多数是画成了淡绿色或者干脆用白色。他说牡丹是木本植物,完全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画牡丹不能只见花朵不见树。所谓木本就是要以木为本,不能舍本求末。他画的牡丹树枝苍劲老道、舒展有力、冲天豪放,看着画面就犹如走进遮天盖日的牡丹森林。他说自己画牡丹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上都与众不同。构图上他追求一种大疏大密,松散有至,手法上他追求兼工带写,色彩上他追求朴素淡雅的艺术风格。他的渍色牡丹不拘泥于其形,却在枝叶上再现了牡丹的风骨,在形似之外赋予牡丹独秀精魂,用巧创的渍色装点渗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灵精透,恰似月晕珠浸,又如贵妃微醉,直达飘然妙境。
其方法是先用大号羊毫笔将白色调稀,按照花的生长结构,画出花的形态;用小号狼毫笔着色,按花瓣的结构从花瓣根部冲注该色,让色自然流淌渗化,直至颜色完全沉渍于纸上;用小号狼毫笔着色点花蕊。然后根据画面的色调用花青加墨或纯墨,写出叶和嫩枝;用石绿色冲注至叶柄上,使色自然流淌渗化;用藤黄色或朱镖色冲注至叶柄受光部位,让色自然流淌渗化;将胭脂色注写至内枝上。最后用朱镖加墨或赭石加墨再加水稀释,用长锋兼毫笔,着饱色自上而下写之。
杨育才将大量笔墨用在了牡丹的树干上,画出了牡丹的别样风骨,他专从骨入枝,从神建蕊,以渍色状花魂,以汁色透纸壁;从大象中写大意,从质朴中写率真,从无言中开玄机,从寂寥中跃稚性,从而还原出浑然天成,高处亦胜寒。他不仅把牡丹当成参天大树来画,还画四季牡丹,画风雪中的牡丹。他说:“秋冬丹花,蕴春夏之气,藏风雨之华,敛天地之精,虽枝瘦而花肥,清香悠远;若秀女虽饱苦而倍富;虽历艰而贵无比!”
当然,也有人对他这种画法提出异议,甚至大为不喜欢。他说曾经有一位收藏家找到他要买他的牡丹图,他就给他推荐自己画的白色牡丹,那个收藏家摇头,又给他推荐淡绿色的,收藏家还是摇头,最后给他推荐紫红色的,他仍然摇着头走了。他说买牡丹图是为了送人的,送人给人送白牡丹让人想到送花圈不吉利。杨育才对于这种收藏迷信不屑一顾,他说我画牡丹是追求一种牡丹高贵的品质,不在乎是否带来多少利益,画家就是要以艺术为天。
一个画家能否有所成就,与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乃至传统功力等综合因素不无关系。杨育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精研画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画才能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并发挥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与色、色与色、水与墨、水与色的冲撞与互动中,再现牡丹花、叶、干的风情万种的变,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一种永远鲜活的神采。
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重“师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的形神规范,而更具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丽中注入了他的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方法,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他人,无疑是画家心性、才气、乃至对艺术的真诚袒露。
杨育才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理解甚至非议中,默默地画着自己的心中的参天牡丹!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牡丹相伴,构思孕育花魂,似飞岩击石,恰琼浆降露,动静两宜,张驰舒缓,点墨成影,生机昂然,用满腔热血精心浇灌着自己的牡丹园。有评论家说他的牡丹是“洞悉了玄机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专在那婉约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独创渍色奇笔,犹如朝霞染露,犹如霓裳滴珠,犹如妙春女子巧梳妆,犹如丰腴小妇卸粉黛,不尽的风情,难言的柔骨,脱俗的雅韵,出神的冰洁,顿时化作牡丹一朵,霭云一片。”
静观杨育才的渍色牡丹,飘摇中传达着生命的张力和坚韧,寄托着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超然于物外的洒脱。有评论家说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是世界上最圣洁的牡丹,给人宁静,令人通达。相信不久的将来,他的渍色牡丹定会开出更加奔放绚丽的花朵。
杨育才先生论画墨竹: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和文明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早就赞誉中国是一个竹子文化的国家,据考证竹子在中国领土上就有39个属的500余竹种,可称是一个竹子王国。由于竹子具有四时常青,天寒不凋,凌风傲雪之特性,人们便以竹喻人,赋以“高风亮节”“坚贞不屈”之品质,“凌雪清拔””虚心向上”之美德,画家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竹子的精神用中国的笔墨,在中国特制的宣纸上抒发各自的性情和思想。所以画墨竹是中国画中的一门专科,它能给人们以生命力旺盛和美的享受,历代以墨竹而知名的画家很多,由于文人画的发展墨竹在元代颇为流行,自元代起擅长者高克恭、赵孟頫、管仲姬、赵琪、杨维翰、倪瓒、吴镇、顾安、吴瓘、王维、萧悦、文同、李衍、张逊、王绂、夏昶、石涛、郑板桥等诸大家无不都从爱竹开始,继而观竹画竹。
我画墨竹三十余年,回顾一下,深有所感,起初是因爱而画竹,陶冶情操,无名利之思,故以临传统的墨竹印刷作品为入门之道,掌握了一些用笔之法,理解了墨竹的枝叶结构和水墨运用的技法。要画好墨竹,必须在熟练运用笔墨水的基础上,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写生、去感受,带着感情将风情、烟雨、雪露中的不同变化注入脑海,融入胸中,使之产生创作灵感和抒发冲动,这时提笔急从之,运墨直遂,以迫其所见,然得佳作也。
板桥先生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不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是客观生活中的自然生长的竹,胸中之竹是通过观竹而得的感受并加以提炼的竹,手中之竹是通过笔墨表达意象的竹,手中之竹可能与胸中之竹相结合,也可能不合,不合之时,就是要随机应变,即胸无成竹……,随着之挥毫弄墨信手写去自然成章,其行神意具足也,著名画家李衍先生说:”求一艺之精,信不易矣“,他强调画竹需深入观察生活,初学必守法度,久之可达于规矩笔墨之精,切忌信笔涂抹。要分析竹之品类及生长规律,深入浅出地论述画竹方法,李衍先生在《画竹谱》中论及画墨竹上谈到画竿五忌,即忌冲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画叶中的八忌四要,一忌似桃、二忌似柳、三忌孤生、四忌并立、五忌如叉、六忌如井、七忌如手指、八忌似蜻蜓。要翻正向背、转侧低昂、雨打风翻、各具姿态。笔墨的运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一幅好的中国画,在表现技巧上要有笔有墨。所谓笔者,即骨法用笔,要落笔成形有神,这种用笔方法是指运用笔的轻重、疾徐、刚柔、虚实、顿挫、转折、匀衡等不同笔法变化,按照心灵的意图,以意运笔,意到笔到。笔落而形出,而神现。做到笔是形、是体、是质、是量、是空间、是神、是态、是情、是意…..。若意想写一幅墨竹来抒发愉快舒畅的情意,要用凝重干涩和飘洒轻松,圆润而富于弹性的笔墨,画出挺拔求劲,迎风取势的竿和挺秀婀娜、随风摇曳纸条、竹叶‘总之用笔更有意、有韵、有力、有趣,要稳、、要活、要狠、要准,方为骨法用笔,所谓“有墨“就是墨韵生动。昔人云:墨法之妙全自笔出,笔法之精全由墨现,墨者要有厚、润、净、活、骨、干、湿、枯、漓之感,方为有墨,用墨之本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以水化墨,以水运墨,以水分干湿、浓淡、虚实等。就以墨的厚重之感为例:厚重之感并不是墨的浓淡所产生的,而是水墨在生宣纸上完全饱和的一种现象,浓墨能产生这种身后不浮薄的质量之感,就在于水墨显示在生宣纸上达到了完全饱和。以风雨中的墨竹为例:墨色虽不黑,但是给人的确实厚重之感,摇摇欲坠之势。故笔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笔为里是骨干,墨为表是皮肉,笔重于墨,笔为帅,墨为从,墨气中见笔法,墨气始灵,笔法中见墨气,笔法始活。一幅好画精作,首先要看意境,即为灵魂。再论其笔墨,要笔精墨妙,使之感到形神毕现意境活出,令人动情,使作者本人也不能复制的作品,才是真正完美的作品、有价值的作品,即神品也!

⑵ 花鸟画家的名字

五代 徐熙
南宋 法常
元朝 王冕
明朝 徐渭
清朝 朱耷
中国著名花鸟画家--崔子强
中国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
花鸟画家:• 安 田 • 白金尧 • 白 兰 • 白燕君 • 鲍利建 • 曹小民 • 陈宝良 • 陈人力 • 陈学璋 • 陈义水 • 崔先寿 • 邓乃斌 • 丁建中 • 杜金宇 • 方凤富 • 方国兴 • 冯今松 • 冯湘斌 • 付 强 • 甘庆琼 • 耕 白 • 郭 谦 • 郭西元 • 韩伟华 • 杭卫东 • 何水法 • 胡 韵 • 黄曙光 • 黄玉琳 • 黄忠耿 • 霍保权 • 吉瑞森 • 贾俊春 • 贾梅峪 • 贾荣志 • 贾世玉 • 贾宪一 • 姜国华 • 焦全才 • 金克强 • 金晓海 • 柯桐枝 • 雷家民 • 冷 爽 • 李 辉 • 李东升 • 李金山 • 李善杰 • 李晓军 • 李晓明 • 李智纲 • 连俊洲 • 良 鹰 • 廖一穆 • 刘伯骏 • 刘存惠 • 刘恒昌 • 刘红伦 • 刘加军 • 刘利君 • 刘清明 • 刘思远 • 刘文静 • 刘祥竹 • 刘晓君 • 刘 镛 • 刘豫华 • 刘 中 • 柳承宗 • 楼建明 • 路仁茂 • 罗虹明 • 罗曙光 • 马惠芳 • 马顺先 • 毛羽南 • 苗 墨 • 牛恒泽 • 潘裕钰 • 强东昕 • 娄建国 • 石 林 • 史红梅 • 史惠明 • 史治科 • 宋振成 • 苏海河 • 孙吉安 • 谭昌镕 • 谭涤非 • 唐 青 • 唐秀玲 • 田茂怀 • 田舍郎 • 王健民 • 王连城 • 王路平 • 王奇寅 • 王少卿 • 魏明亮 • 吴东魁 • 吴其树 • 吴 琼 • 吴越晨 • 荆振初 • 徐 邠 • 徐华峰 • 薛万宏 • 严殿金 • 阎中柱 • 晏本立 • 阳满地 • 阳小毛 • 姚天沐 • 一粒子 • 于安民 • 曾江涛 • 曾迎春 • 张炳琳 • 张迪华 • 张鸿信 • 张继馨 • 张金荣 • 张万琪 • 张迎春 • 赵蓓欣 • 赵凤迁 • 赵 军 • 赵维平 • 周国华 • 周凯达 • 周昭平 • 朱 琳 • 朱 路 • 朱明贵 • 朱伟广 • 朱秀坤 • 郭春连 • 许同印 • 张伟革 • 田博庵 • 陈增胜 • 左志刚 • 王厚生 • 杨育才 • 葛 伟 • 刘妍宏 • 郝惠中 • 李文秀 • 马硕山 • 吴景晨 • 郑瑰玺 • 陈忠南 • 傅义坤 • 叶 烂 • 张德林 • 应诗流 • 卓 然 • 白进海 • 陈丕玉 • 郝良彬 • 童治军 • 袁建波 • 曾贤谋 • 陈海萍 • 曹瑞祥 • 李 杰 • 李 涛 • 徐培晨 • 韩沛池 • 刘 军 • 刘 欣 • 沈君发 • 易洪斌 • 陈君义 • 房 栋 • 孔宪华 • 王世海 • 张贤明 • 王 平 • 陈春剑 • 陈廷友 • 常绍彦 • 蔡明振 • 常美娟 • 方晓丹 • 范石甫 • 冯英杰 • 方立航 • 杨晓亮 • 邓学梅 • 丁远远 • 董胜军 • 方楚雄 • 贾广健

⑶ 杨育才的艺术评价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昔板桥善画墨竹,用浓墨笔笔清晰。今观杨育才之墨竹,浓淡结合,层次叠出,前后交映,且率意天真,再出新意,倘燮(郑板桥)兄见此当愧弗如也。
邓福星庚午夏
育才善写竹,近又画牡丹;独创渍色法,别开新生面;
既可见笔墨,西法融其间;花叶不色骨,更显色斑斓;
雅俗共欣赏,观者都称赞;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鲜艳。
杨育才渍色牡丹新作,观后口占俚句,题之以共勉。邓福星乙酉夏
陈进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杨育才善画竹,故从竹入画,从竹写性,从竹还原出浑然天成,那挥洒、那遒劲、那老道、那空灵,一下子就有了佛的境界禅的意象。竹便不是竹了,是魂的张扬,是天地精灵的蕴合。这是需要一番大气的、非苟苟操技所能及。忽一日推了南窗柴扉,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道涌来,应是石肥竹瘦处,意逶逶迤迤地腾挪出一园国色、一股清气、一番胜景、一派率性,于是就有了渍色牡丹,就有了育才笔下的华贵雍容。
中国画原本是从意象中感知世界的,恢恢苍穹,茫茫大千,劲为风起云涌,静即天籁寂寥,直至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直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画便入物我两忘之境,可谓天人一体,我心即佛。杨育才画牡丹,自是洞悉了玄机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专在那婉约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独创渍色奇笔,犹如朝霞染露,犹如霓裳滴珠,犹如妙春女子巧梳妆,犹如丰腴小妇卸粉黛,不尽的风情,难言的柔骨,脱俗的雅韵,出神的冰洁,顿时化作牡丹一朵霭云一片了。除非牡丹精灵,决难跃然纸上,连笔者,功夫也。
中国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崇尚的是出神入化,叹腕的是“绕梁三日”,捕捉的却是“余音未绝”。所谓善画者,定是超越了画工、画匠、画技、画艺,只有一个画境作释。画境者,不扬虎威、不雕虎皮、笔锋如匕,直达虎骨,廖廖数墨勾勒,那呼啸山林之势便破壁而出,直叫人毛骨悚然,如闻其声。达其境者,堪称善画者也。杨育才的渍色牡丹不拘泥于其形,却在形而之上升华出牡丹的风骨,在形似之外赋牡丹的独秀精魂,用巧创的渍色装点渗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灵精透,恰似月晕珠浸,又如贵妃微醉,直达飘然然一个妙境,岂不是牡丹涅槃吗?
对杨育才的牡丹,我用了“读”而弃了看,是于诗书文学的角度说的。一如戏,说听者有,说看者重,一听一看,应是有戏里戏外之别的。画也亦然。画到一眼看透是工到,画到多看几眼是艺到,画到复尔再看是神到,画到须读须品时,那就是灵现神交了。结合至眼下浮躁世态,能于乱中取静,躁中求悟,非有一番定性不可。定性何来?再想,那牡丹本是无琢自秀自贵的,何须技者添秀添贵?一如武术,大招即无招,大式即无式,抽刀断水,痕于何处?读读杨育才的渍色牡丹,如能读出会心一笑,读出灵机一颤,那就是所得了。神到境到,佛自心生。撷一束牡丹,洗一领凡尘,大益已收了。
是心得
贾德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副社长)
《杨育才渍色牡丹画艺术》讲述了: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美誉,据史记载,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牡丹属落叶灌木,枝干逐年增高,可达二米之余,其干苍拙劲健,有鼎力之势,其花端庄大方,有宽敞胸怀,其叶繁茂敦厚,扶花而不自恃……千百年来,它成为一种繁荣富贵的象征,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当今,对牡丹花实施了科学栽培,强化管理,一年四季皆能开花,致使牡丹花在狂风暴雨中能坚忍不拔,在经历寒霜后能傲然怒放,在冰雪封冻中能依然生长,并能开出娇美的鲜花。由此可见,牡丹不仅雍容华贵、美丽绝伦,还具有松柏之精神、梅花之傲骨,显现出铁骨铮铮的高洁品格。
著名画家杨育才出生于牡丹之乡——山东菏泽,家乡的牡丹给了他丰厚的生活体验。他爱牡丹,画牡丹,常写生,多感悟,使他生发出新的观念,独创了“渍色牡丹”的绘画技法,别具一格地表现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个画家能否有所成就,与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乃至传统功力等综合因素不无关系。杨育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精研画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画才能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绘画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并发挥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与色、色与色、水与墨、水与色的冲撞与互动中,再现牡丹花、叶、干的风情万种的变,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一种永远鲜活的神采。
杨育才笔下的“渍色牡丹”,重“师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的形神规范,而更具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丽中注入了他的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方法,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他人,无疑是画家心性、才气、乃至对艺术的真诚袒露。

热点内容
樱花拍摄法 发布:2025-07-13 05:21:54 浏览:871
七夕星合 发布:2025-07-13 05:21:17 浏览:721
冬青果的花艺 发布:2025-07-13 05:20:34 浏览:572
柴湖花卉 发布:2025-07-13 05:13:07 浏览:444
花艺望京 发布:2025-07-13 05:08:08 浏览:225
水滴型花艺 发布:2025-07-13 04:59:14 浏览:798
红叶枫树盆景怎么养护 发布:2025-07-13 04:52:58 浏览:363
海棠果青色 发布:2025-07-13 04:40:56 浏览:445
白色情人节公众号 发布:2025-07-13 04:35:15 浏览:555
玫瑰糠疹抹什么药膏 发布:2025-07-13 04:33:48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