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陈淳墨牡丹

陈淳墨牡丹

发布时间: 2023-06-20 01:54:17

1. 陈淳徐渭对中国花鸟画发展有什么贡献

陈淳
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确,陆叔平(治)”。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书画中,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

徐渭
徐渭的绘画新颖奇特,打破了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题材界限,水墨大写意花鸟笔势狂逸,墨汁淋漓,是写意花鸟画成熟的标志。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徐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他对后来清代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有很大影响。例如,郑燮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二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泼墨写意画,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似与不似之间,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徐渭是一个书法家,在绘画中,他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其跌宕纵横的笔法有助于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

2. 简述明代陈淳,徐渭花鸟画作品特点

陈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现上,能掌握生纸性能,使墨与水分开,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变化。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徐渭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它的梧桐图,只以泼墨笔法绘其一小部分,却有使人联想到挺拔正直的参天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
(《复初斋诗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

3. 你能举出徐文长他的作品吗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一改因袭模拟之旧习,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写意慕生 ,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
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4. 书画美术

菏泽市(邮编:274000 电话区码:0530)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1]
菏泽历史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别称:中国牡丹城、曹州。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1]
菏泽书画概况
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张凤集、李眉川等,现代有吴东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刘昌杰、高观凌、于玉军、李明晋、曹明冉、冯训文、李玉凤等。真正群众性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目前,菏泽的书画产业已形成城市、乡村于一体的网络,如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该县农民书画作者近2000人,年书画产值达2000多万元。曹州书画院作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1]
菏泽书画发展史
菏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以国花牡丹名闻天下,而且以其繁荣发展的书画艺术饮誉海内。 菏泽书画历史渊源流长,名人辈出。据宋史.燕肃传载:燕素(曹州人),长诗文书画,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补之兄弟(钜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何永匀,何永健四代孙)以诗书艺传家,历代不衰。清代马延熙、郭如仪、刘琨、田如烩等皆为当时书画名家。近代以来,著名书画家牛千古、郑树屏、李楣川等都为菏泽地区的书画艺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
建国以来,菏泽的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如中国版协付主席、北大荒创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国画艺术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庞媛女士,以及何方华、鲁风、吴东魁等。他们在国内或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名气。目前,我区有国家级画家5人,分别是许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黄恩涛、上官超英,省级画家88人,如李荣海、董洲、成弘夫、王进、周庆汉等,地区级200多人。[2]
各种类型的书画组织遍布菏泽,美协、书协、文化艺术单位和民间书画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画组织网络。现有各类书画协会、学会、画店等100多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数曹州书画院。 [2]
菏泽书画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全国、省级美术协会员近300人,参加全国书画函授学习的达3000多人,参加地市级书画培训班的达数万人。目前,书画作品业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经济交往,联谊会友的重要礼品。为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菏泽每年都举行近百次不同规格的书画展览,推动了书画艺术的提高和普及。 [2]
菏泽市巨野县农民书画展饮誉省城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08年在省美术馆开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正昌、副省长蔡秋芳、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等领导同志和省内书画界部分知名人士参加了展览活动。 [2]
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作为山东省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成果展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省文化厅主办。此次展览汇集了巨野县39位书画家的340多幅作品,代表了巨野县书画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生动反映了在新的时代农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展览开幕式上,朱正昌、蔡秋芳、张长森等为展览剪彩,并向参展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2]
曹州书画院创建于1985年10月,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千多平方米,是集书画研究、创作、展览、交流、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事业单位。目前为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的画院。 [2]
曹州书画院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院内藤廊、亭台、假山、喷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争艳,景观幽雅,宜书宜画,已成为菏泽对外开放的窗口,书画活动的中心,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注意教育基地,并常年对外开放。东西两大展厅,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先后承办、举办各种展览二百多场次;曹州碑廊全长四百多米,内容以反映菏泽风光、赞美曹州牡丹为主题,并刻制了部分历史名人的肖像和事迹。作品多出自当代书画名家之手,也刻制了数位伟人和先贤的手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地方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曹州书画家作品陈列馆陈列的作品均系菏泽书画名家之精心创作,代表了菏泽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所藏80幅精品是晁先生无偿捐献的,作品以当年人们开垦"北大荒"热火朝天的创业精神和壮丽景观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性、艺术性为一体,展示了晁楣先生高超的版画艺术水平。由此,书画院被誉为"艺苑奇葩"、"画宫无双"、"民族文化的基地,书画艺术的殿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赞道:"灵根天降鲁西南,魏紫姚黄墨牡丹。更著曹州书画府,莅临皆有十分缘"。书画院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宾。建院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游客人八十余万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李锡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先后视察了曹州书画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
曹州书画院1985年聘请舒同先生为首席顾问,苏毅然、崔子范、许麟庐、于希宁、刘炳森、刘艺为名誉院长,院外画师120多名。两次应邀赴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创作书画作品65幅。15年来,在中央、省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二千余幅,入选国家、省级展览六百余幅,外出办展六十余次。先后编辑出版了《刘炳森楷书曹州书画院碑记》、《当代中国花鸟画集》、《牡丹杯大奖赛作品选》、《曹州碑林作品集》和《曹州书画院》等大型精装画册。2000年4月举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大型牡丹摄影作品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香港卫视中文台、日本有关新闻机构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对书画院及书画家进行了专题介绍或新闻报道。[2]
另外,建于书画院内的赵登禹纪念馆,以大量翔实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再现了菏泽籍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各个时期的光辉业绩,热情讴歌了赵登禹将军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曹州书画院被评为地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文化下乡先进集体"、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收入《中国旅游信息库》;1997年,入编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主编的《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大观》,被列入全国著名景区景点500家;2000年中国文联在曹州书画院设立"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2]
位于曹州书画院的曹州碑廊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两期施工落成,全长近500米,刻碑四百余块,目前为全国最长的碑廊。碑廊内容多以赞颂国花牡丹的历代诗词和牡丹风采为主,其中有部分历史名人和伟人的手迹,也有舒同、启功,藏克家、黄苗子、唐云,沈鹏、刘炳森、武中奇、沙孟海等现代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刻制了数块反映曹州历史名贤和名贵牡丹品种的绘画作品,以丰富多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集现代书法家作品之大成,熔牡丹文化于一体的亮丽景观,吸引着上万游客前来观光,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书画艺术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巨野县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宋代,颇具建树,清代和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刘藻为代表的一个书画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碑贴、画本。 [2]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巨野县以黄恩涛、王世超、董森、梁福根、邹德玲、刘新义、王广云、李世群为代表的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传统书画艺术,植根巨野这片沃土,用丹青绘志抒怀,把全县的民间书画艺术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和省级美协会员二十多人,市县级会员九百多人,市级以上参展作品一千余幅,群众性的各类书画组织遍布全县,书画研究会、美术家协会、麟州书画社等组织已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全县集创作、销售、装裱于一体的大型绘画点达三十余处,以姚贵元、王传学、黄呈进、常进等为代表的农民绘画创作学习班、加工点和以工笔牡丹为主的产销网络,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独山镇刘庄村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专业村。全县常年在外地从事书画销售的人员达六十余人,年销售书画作品二十余万幅,年产值达二千余万元。 [2]
巨野县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0年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发来了贺信。绘画之乡的命名提高了巨野农民书画的知名度,为巨野县农民书画走向市场、形成书画产业奠定了基础。 [2]
2001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家协会、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销售总公司成立。为了向外界充分展示巨野书画艺术的风采,该县多次远赴上海、嘉兴、西宁、西安等地组织农民画家举办作品展览,并与香港、北京等地的艺术中介机构保持热线联系,积极开拓书画市场。 [2]
2002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院暨巨野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为菏泽文化大市的创建添了新的亮点。两个组织荟萃巨野书画精英,集研究、创作、培训、销售功能于一体,内靠基地,外联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当巨野县书画产业“桥头堡”,打响“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品牌,从而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2]
编辑本段福建省诏安县地理位置
诏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是著名的“中国青梅之乡”和“书画艺术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门”、“闽南大温室”之称。[3]
书画起源与发展
诏安书画,始自唐代。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贬任怀恩县尉,其人“字画妍媚,遒劲有法”,其书风对九龙江流域书画艺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邀请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避祸隐居九侯山的江南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人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的书画艺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起先后兴办的石屏、渐山、丹诏等书院,促进了诏安书画的交流与发展。元代,到九侯山挂锡的僧无碍倚崖题刻的“九侯名山”4个擘窠大字,为闽省金石之宝,对诏安书法起了一定影响。
明代末年,诏安书画风气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书画名家。当时,诏安文人墨客崇尚题记碑刻。至今,诏安城乡还保留着大量的明代碑石题记、牌坊榜书,挺拔遒劲,叹为观止。沈起津的《双屏泰山庙记》被誉为碑林瑰宝。
清代,随着海运业的发展,诏安许多书画家趁商旅之便,南下潮、汕、穗,北上沪、甬、扬、津、京等地,拜会各方名家,交流取经。而外地书画家也不断来诏交流,使诏安书画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技艺水平。诏安书坛画苑一时名家辈出,出现了康瑞、刘国玺、谢廷爚、沈锦州、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名人。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州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北派画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他画风苍劲,韵致清丽;着色偏重赭石花青,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后由其学生沈瑶池、谢琯樵继承发扬他的艺术风格,在各地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闽派”。谢琯樵还东渡台湾,作画授徒,被誉为台湾画坛的开山祖师。
清末民国时期,诏安书画家达80多位。马兆麟等书画家,大胆吸收海派之长,使诏安书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诏安相继出现林林、沈福文、沈柔坚、林仰峥、韩柯、沈锡纯、沈耀初、许海钦等驰名中外的书画家,以及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谢有秋、沈汉桢、徐序行、许沙洛、沈荣添、高继文、沈吉文和一批中青年书画家。
改革开放20年来,诏安书坛画苑,新人辈出,能书善画者参加各级美协、书协的有近百人之多,许多作品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记载历代诏安籍书画家2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中,诏安籍画家就占了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职也曾由诏安人担任,诏安书画家在海内外艺坛尽领风骚。
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诏安书画名家
“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
用书画看诏安
从2008年至今,诏安县先后举办四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大力弘扬诏安书画艺术,同时也邀请CCTV《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红星艺苑》等栏目助阵,将节会推向巅峰,使得诏安书画产业蓬勃发展,对诏安书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响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甘肃省通渭县
处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山中上游的通渭县,是东汉著名诗人秦嘉,徐淑夫妇等古代优秀人物的故里。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渭人以书画作为表现感受的载体,城乡村野处处散发出书画艺术的幽香,营造出了浓烈的艺术氛围,被人们称为“通渭现象”。通渭人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蕴涵着传统的技艺和不断的创新意识。美术作品又有别于陕西户县,天津杨柳青的农民画,风俗画。而以地道的文人画成其一大亮点。1986年,通渭书画作品进京展出。
1992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5. 徐文长作品有哪些

徐文长 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文长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艺术大师白石老人,也对他深为倾慕。然而,徐文长的一生却很不幸。他虽然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报国愿望,却连举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因发狂杀妻而下狱七载,晚年靠卖字画甚至卖书卖衣度日,终于潦倒而死。老百姓倒是十分喜爱他的,至今在浙江还流传着许多徐文长的故事。他在绍兴的故居——青藤书屋,历尽四百余年的人世沧桑,还依然保存,维系着后人对这位富有平民气息的文学艺术家的长久怀念。
^^一、才名早扬屡试不售
徐文长,名渭,文长是他的字。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他的父亲徐鏓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两个儿子,继娶苗氏,不曾生育,晚年纳妾生下徐文长,在文长出生百日后就死了。此后徐文长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到十四岁,苗氏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潘家。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文长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嫡母苗夫人将徐文长当作亲骨肉抚养,寄予期望;但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吧,在文长十岁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文长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由于徐文长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文长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他年青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文长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文长,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文长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文长,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结结巴巴地考中了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间二十六岁时丧妻,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三十七岁时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徐文长在科举中一再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他少年时便喜欢博览群书,讨厌八股文字,加之个性显露,情感张扬,恐怕确实写不出合格的、规行矩步而阴沉死板的八股文来。不过徐文长虽然明知八股文毫无用处,对一些从科举出身而绝无才学的官僚一向嗤之以鼻,但这毕竟是旧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屡试不售,前途无望,对徐文长是沉重的打击。他暮年作《自作畸谱》,还特地记下了六岁入学时所读的杜甫《早朝》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流露出无穷的人生感慨。
^^二、从戎幕到牢狱
徐文长通常给人以恃才纵诞的印象,不过他也是一个关心社会政治,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嘉靖时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松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徐文长一方面以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这些文章大都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
嘉靖三十六年(1557),徐文长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所招,入幕府掌文书。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优容。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说:徐文长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文长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在总督府中,徐文长究竟为抗倭战事做了些什么,已难以考实。不过,以徐文长的身份,以他好奇计喜谈兵的性格,以他素来对于抗倭战争的热情,可以断定徐文长是参预了不少重要机谋的。在他留存的《拟上督府书》等文章中,也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中肯的意见——虽然他所提出的治兵之术未免有些峻刻。
当然在幕府中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胡宗宪出于各种原因,与权臣严嵩来往甚密,而徐文长是痛恶严嵩的,他最亲近的友人沈鍊就因参刻严嵩而遭到杀害。但徐文长又不得不代胡宗宪写了一些吹捧严嵩的文字,这真是文人的悲剧。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后来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文长也就离开了总督府。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徐文长生性本来就有些偏激,连年应试未中,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时他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也未死。如此反复发作,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长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
初入狱时,生活自然是痛苦的。徐文长身带枷锁,满身虮虱,冬天雪积床头,冷得发抖,连朋友送来的食物也被抢走。后来他的许多朋友为解救他而四处活动,才使待遇有所改善。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林编修张元忭(他是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他们都是徐文长的至交,又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文长坐了七年牢,终于借万历皇帝即位大赦之机获释。这是1573年的事,徐文长已经五十三岁了。
^^三、潦倒的晚年
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徐文长已不再有什么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对国事的关注却老而未衰。出狱后,他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并交结了许多诗画之友。万历四年(1576)夏,徐文长年轻时代的朋友,这时已经做到宣化巡抚、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吴兑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徐文长在宣化幕府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在写给许多官员的赠序中,他都喜欢议论政事,尤其是关于边防的策略。当时张居正主持国政,对蒙古采取抚和的方针,徐文长对此表示赞赏。他在吴兑那里受到敬重,无奈身体不好,只得于次年春经北京回到家乡。
六十岁时,徐文长应张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两人的关系就恶化了。据张岱的记叙,张元忭是个性格严峻、恪守礼教的人,而徐文长却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张元忭常常以封建礼教约制徐文长,这使徐文长大为恼火。他曾对张元忭说:我杀人当死,也不过是颈上一刀,你现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于和老朋友的交恶,加上与官僚们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使徐文长情绪郁愤,旧病复发,便于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徐文长就再没有离开过山阴。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文长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据说有人来访,徐文长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徐文长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最后几年,徐文长身患多种疾病,大约画也不能常作,生活更为贫苦。《徐文长文集》中有《卖貂》、《卖磬》、《卖画》、《卖书》诸诗,显示出这位大文学家艺术家凄凉的晚境。1593年,徐文长去世,年七十三。
^^四、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徐文长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可以指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
明代的诗坛,由于前后七子的提倡,出现了一股拟古的风潮。虽说他们也自有不可抹煞的成绩,但这种拟古的风气,显然有碍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徐文长对此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说:鸟学人言,本性还是鸟;写诗如果一意模拟前人,学得再象,也不过是鸟学人言而已,毫无真实的价值。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其为自我。这个倾向为稍后主张抒发性灵的公安派所继承,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派的主将袁中郎对徐文长的诗有一段精彩的评述:“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泣,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愤。”徐文长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为出色。此外许多尺牍也很有特色,泼辣机智,幽默多趣,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及诗歌。
徐文长的戏剧创作有杂剧集《四声猿》,其中包括《狂鼓史》、《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四个独立的戏。《狂鼓史》是有感于严嵩杀害沈鍊之事而写的,表现出狂傲的反抗精神。后两个戏都是写女扮男装建功立业的故事,反映了徐文长对妇女的看法,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这些作品都打破了杂剧固定的格式,为戏剧形式上的多样化开拓了门津。在戏剧理论方面,他主张“本色”,即戏剧语言应当符合人物的身份,应当使用口语和俗语,以保证人物的真实性,而反对典雅的骈语,过度的修饰,这些看法都是很有见地的。此外,他还作有《南词叙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徐文长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这大概是文人惯用的诡计,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视的艺术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实,他是我国大写意画的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吕硕、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和韵律感,极为人们所珍视。其书法则长于行草,徐文长虽自列为第一,但成就似乎逊于绘画。
此外,杂剧《歌代啸》,小说《云合奇纵》(即《英烈传》),据说也是徐文长所作。这是两部很出色的作品,但它们的著作权看来很成问题,这里就不予评述了。

——————————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清藤等,明代正德十六年(西元1521年)出生于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的一个小官僚家庭。他从水聪明过人,十多岁时仿杨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稍长,师事同乡学者季本。季本是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学生。因此,阳明心学通过季本的传授对徐谓的一生起着很大的影响。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是“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是对良知与直觉的承认,它与佛教的思维与超脱的思想有关,与“禅意”亦有关。阳明心学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答7b、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这时期哲学、文学、艺术界都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徐谓自然了卷入了这股潮流。

徐渭自二十岁中秀才后,虽屡试乡举不中,但广交益师良友。这些师友中有在籍官员、退休乡坤、山林隐逸、还有少年后进。他们相从谈艺,相互砥砺。后来他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练、钱鞭、柳林、诸大绶、吕光升等并号“越中十子”。陈鹤的戏曲、绘画,杨珂的书法,都曾对悚7d谓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他还结交苏杭一带的著名文人书画家。如陈淳、谢时臣、沈仕、刘世儒、沈明臣等。徐谓就在与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泡”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韬略的天才。

徐渭三十多岁时所写的杂剧《四声猿》得到同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赞赏。

徐渭富有军事才干,扛7d得到当时搞倭总督胡宗宪的赏识,他在三十七岁时被聘为胡宗宪府幕僚。并为胡宗宪设计诱擒盗魁汪直、悚7d海。一次,胡宗宪捕获白鹿,请徐渭撰《进白鹿表》并献于朝中,明世宗及学士董汾等对悚7d渭文章大为赏识,徐渭也因此更常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严蒿奸党失势受牵连,二度入狱,最后死于狱中。徐渭亦怕受胡牵连,竟“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明史¨文苑传》)自杀达九次之多。这时他内心的愤郁与痛苦只有在强烈的自虐中得到发泄,并真的发起疯来。后来竟发展到误杀其妻,并因此入狱。在狱中,他的精神才稍稍平静,但是并未痊愈。这位疯狂了的天才后经同乡张元汴竭力保救才得幸免一死。出狱时已五十三岁。
出狱后,徐渭曾一度浪游金陵、宣辽、北京等地。从出狱到七十三岁去世期间穷困潦倒、凄凉孤独,这整整二十年中他是在时而清醒时而反常的情况下度过的。据他自记行实中说:“畸谱屡称祟兆纷纭,盖精神颠倒至老未已也。”他能自己如此记载,正说明他虽常常精神错乱,但有时却是十分清醒的。

徐渭绘画,既有一定的师承,又能突破前规以适抒发已性。他的人物画受宋代梁疯子的减笔划影响,概括洗炼,造型生动;山水画受沈周、文征明等影响;花鸟画在林良、陈淳等人的写意画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画史上把他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并把他视为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

徐渭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这正符合中国画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又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他认为画家如果要表现自己某种特定的气质、胸次、情性,就必须选择相应的题材,以适合表现本人的那种气质、胸次、情性。他在题一幅水墨牡丹时提到:“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若风马牛弗相似也。”从他的这些见解来看,他的确有时是相当清醒的。正是他这些清醒时的高见的论使他在疯狂的作品中更显示出超人的胆略。

在徐渭的绘画中,最能表现他目空一切、无视古今而率意挥洒的还是水墨花卉。南京博物院、北京荣宝斋各藏有一卷徐渭的《水墨花卉图》,据说美国现藏有三卷。其中最精的要数南博所藏的《杂花图》长卷。此卷共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十三种,水墨淋漓、恣意汪洋,干湿浓淡、浑然天成。此卷曾多次发表并印有单行本。荣宝斋所藏的《墨笔花卉》卷共画九种,其中《梅石图》旁题有经常被人分们引用的一首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既透露出他不愿墨守成规、大胆创造的精神,又流露出他能落笔成春的自慰心情。

徐渭晚年题画诗中经常提及“春”字。如“墨染娇姿浅淡匀,画中亦是赏青春。”(《题水墨牡丹》)“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题墨牡丹》)“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风鸢图诗》)等。还有一些“胭脂”、“朱唇”、“芳姿”之类的辞汇。这是否与徐渭晚年因鳏居而受到压抑的性的潜意识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发泄有关。

徐渭愤懑、抑郁、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在“墨葡萄图”这幅作品上的题诗,正反应了他内心的倾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死后,他的作品越来越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赞赏。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以至扬州八怪都深受其影响,并卓绝于当时画坛。直到现代,套d渭的作品仍在不断地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清代郑板桥曾以五百金换天池(徐渭)石榴一枝,并愿作“青藤门下走狗”。
当代画家齐白石自称“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6. 陈淳属于哪个时期的画家,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画家陈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回,亦答号白阳山人,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咸臻其妙。少年作画,亦学元人为精工,中岁忽斟酌米、高间,写意而已。画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径。尤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而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久之,并浅色浅墨之痕渐无矣。尝游文徵明之门,徵明尝微笑谓:“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正书初从文氏,欲取风韵,遂成媚侧;行书出杨凝式、林藻,老笔纵横可赏;小篆潇洒而劲。巡抚都御史陈公开馆礼聘,俾书五经、周礼镂板置学,名益大震。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现存作品《松菊图》、《葵石图》、《菊花图》、《折枝柿》、《瓶莲图》、《花卉》扇面等。陈淳写意,淡墨欹毫,独创面目,在写意花鸟方面显得更有贡献,成为明中叶的大家。

7.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国画

那个啥!步辇图师唐阎立本的!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吴道子的作品大多是白描!有好多!
像那个马王堆出土的帛画,
东晋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卷 烈女仁智图卷,
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的 步辇图 古代帝王图, 展子虔的游春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周昉的 簪花仕女图 ,孙位的高逸图,
五代徐熙的玉堂富贵,黄筌的写生珍禽图, 五代的四位山水大家南方山水荆浩 关仝 北方山水董源 巨然 的有好多作品 ,贯休的罗汉图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
北宋的范宽,郭熙 王希孟 米芾 米友仁 等的山水 ,李公麟的白描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赵佶的工笔画 ,苏轼,南宋四家 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的作品, 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 ,林椿的果熟来禽图
金武直元的赤壁图卷 ,张瑀的文姬归汉图
元赵孟頫 ,元四家 王蒙 倪瓒 黄公望 吴镇的山水画 ,永乐宫壁画,
明吴门画派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沈周 ,董其昌,花鸟画徐渭 陈淳, 陈洪绶,等
清初四王王时敏 王鉴 王原祁 王翚 ,吴历 恽寿平, 清初四僧 石涛 髡残 弘仁 八大山人 ,扬州画派, 海派赵之谦 吴昌硕 任伯年 等等
近现代 黄宾虹 齐白石 张大千 李可染 徐悲鸿 王雪涛 陈之佛

8. 1918年民国时期的茂盛画的花鸟画花鸟有吗

来源多方的绘画风格
与延续院画风格的花鸟画相比,京城画坛的花鸟画风来源多方。有的采用八大的疏放画风;有的创作融陈淳、徐渭于一体;有的借鉴海派雅俗共赏之妙,并富于金石趣味;还有的继承李鱓、华嵒等扬州八怪的意趣。
萧愻(1883-1944),字谦中,号大龙山樵,一作龙樵,安徽安庆人。早年随同乡姜筠、陈昔凡学画。“后姜筠赴京师供职,兼开馆卖画,萧愻乃以弟子随从”。山水似姜筠,并多为其代笔。曾出游西南、东北名胜,行万里路,开阔艺术视野。1920年萧愻“复回北京,见展览会中石涛、半千、瞿山画,气韵雄厚,遂一舍旧习,自创一格,用笔苍厚,设色浓重”,实施“中年变法”,自成一派,其艺术创作以山水为多,与京派其他画家进行合作时,兼有合作花鸟画的作品。

萧愻《松芝图》纸本设色 90.2╳3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幅《松芝图》为祝寿之作。款署“戊寅(1938)四月。萧愻”钤“龙山萧愻”白文印。又题“博岩仁兄将此以寿,晴荪先生五十大庆。萧愻再纪之。”钤“谦中”朱文印。画面左下角钤“龙樵壬申五十岁”朱文印。萧愻画松深受梅清影响,他曾说“画松形式要古拙,梅渊公画松,论者称为神品,学者参看渊公之画,自有进益。”
王云(1888—1934)江西丰城人。字梦白,号破斋、骂斋、彡溪渔隐、彡道人。随父流寓到浙江衢州,于上海学商,不久就放弃了。学画得黄山寿、任伯年、吴昌硕指授。来平后得以博览宋元旧迹及近代名作,得金城推荐,任北京司法部录事。陈师曾劝其改画李鱓、华喦。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为人率真有风骨,姚华作《王梦白小传》,赞其为“树风骨,尚意气、甘穷困不悔者”。
曾洞滚凳有亲历者回忆,王梦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上是位名震京师的大画家,那时他的声望比齐白石、陈师曾还高”。惜其英年早逝,画名渐湮。

王云《猴图》纸本设色 125×66.5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王云喜画猴,他笔下的猴多以浓淡墨干笔表现猿猴蓬松的皮毛,细笔勾勒猿猴的面部与手爪,显示其灵动。此图以老辣的线条、迅急的用笔绘出古藤缠绕的老树,画面正中,一只母猴背负小猴在松枝上行进,尽显母兽对幼儿的爱护之情。其余的猿猴或攀爬藤蔓,或蹲坐休憩,有动有静,作品内容丰富,繁而不乱。画面一角钤“王云”白文印。

王云《花卉成扇》纸本水墨 径3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水墨牡丹。淡墨勾花头,重墨写茎,浓淡墨画叶片,重墨勾叶筋、花蕊。与《丝瓜昆虫》相比,笔墨更为松活,风格更近陈白阳。上题“一春花信几曾探,又值清明三月三。木笔山茶都过了,牡丹鲜艳数江南。梦白并题。”扇面背面题写诗词,年款为甲戌(1934)。
徐宗浩(1880—1957)字养吾,号石雪,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久居北京。善画山水、花鸟,工篆刻,书法赵孟頫。1920年与金城、周肇祥等人组中国画学研究会,1926年金城逝世后,金开藩另立“湖社”。中国画学研究会由周肇祥任会长,徐宗浩任副会长。晚年被聘为文史馆馆员,殁后家人遵照遗嘱,将其所藏书画精品悉数捐公。著有《石雪斋诗稿》、《竹谱》等,“所题画竹诗千余首无一雷同”。

徐宗浩《松菊图》纸本设色 103×3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苍松黄菊。一株苍松斜伸,占据画面一侧。与松树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是松后的一块巨石,巨石后是呈临风浥露之姿的黄菊。松干粗壮虬曲,结疤似松鳞,松针密置;菊花花茎劲挺,金英傲霜,菊叶以青色写就,更添风雅之致。署款“乐山仁兄大雅鉴,石雪居士徐宗浩写。”钤“宗浩长寿”白文印。
汪溶(1896—1972)字慎生,号满川村人,安徽歙县人,备液生于浙江兰溪。1913年赴上海谋生。1924年赴京。纳旅1934年起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美术系、北平师范大学工艺系任教。1954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委。擅长写意花鸟画,师法华新罗。早年于京津、济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汪溶《芦鸭图》纸本设色 47×27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水中芦鸭。画面中心偏下方,两只悠闲的芦鸭正在凫水,河水清澈,水中摆动的鸭掌清晰可见,在平静的水面搅起层层水波。芦鸭身后是随风飘荡的芦苇和空茫的水岸。图中的芦鸭以深浅墨写就,芦苇以浓墨画出,几笔浓淡墨横扫表现风中芦苇,芦苇后方以淡赭色晕染出一片坡岸,渲染出夕阳余晖中芦鸭晚渡的田园景致。上题“夕阳无限好,家凫带浪归。芦花风飒上,烟霭自依稀。慎生题并画”。
此作尤为难得的是,诗堂上张伯英的题诗“秋水芙蓉老,秋风霜叶红。双凫溪上宿,无意慕春风。子才仁兄正,辛巳(1941)冬,伯英”,钤“张勺圃”白文印。此行楷书,融合北碑之势与行书之流畅。
颜伯龙(1898—1954)名云霖,字伯龙(以字行),号长白布衣。吉林人,居北京,师法王云。工花卉翎毛,取法钱选、王渊、华嵒、恽寿平。绘画注重写生,画风清雅秀逸。在当时与王雪涛、汪慎生、邱石冥齐名。颜伯龙曾说“要研究我的画,须先研究透新罗山人的画。”
颜伯龙《花鸟》纸本设色 136×3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画作兼工带写,绘柳树、月季及禽鸟。画面上方柳条倒挂,叶片似碧绿丝绦;月季正值花期,花朵茂盛娇艳,蓓蕾如星;柳枝上三只姿态各异的小鸟正在歇息,全图笔法松活,色彩娇艳,翎毛刻画细致。上题“十日红帘不上钩,雨声滴碎管弦楼。梨花已老春将去,愁白三公一夜头。戊辰(1928)夏,伯龙子写。”钤“长白布衣”白文印。
颜伯龙《花鸟成扇》纸本设色 径3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松树、紫藤,麻雀、红羽鸟。扇面小虽,内容丰富,技法多样,工写结合。松树、紫藤安排在扇面的下方,鸟儿停驻其上,唯有一只小麻雀从远处飞来,为其他鸟儿所瞩目。两只红羽鸟,笔法工致,色彩艳丽,位于扇面的中心,引人注目。署款“庚辰(1940)秋,颜伯龙。”钤“伯龙”朱文印。
曹克家(1906-1979),又名汝贤,北京人。1924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师范染织科毕业,1933年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毕业。解放后,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任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创作员。著有《怎样画猫》。
曹克家《观望》纸本设色 101.3×32.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猫、石和花卉。一只顽皮可爱的黑白花色的幼猫在巨石之下观望飞来的飞蛾,巨石上下黄菊与海棠盛开。上题“观望。曹汝贤画猫,半丁补写秋花、飞蛾、寿石。”钤“山阴道人”白文印、“山阴陈年”白文印、“半丁合作”朱文印。曹克家对猫观察细微,在其《怎样画猫》一书中,他谈到自己画猫最注重刻画眼睛,“可以说猫的动、静完全决定于眼睛。或有人问:画背面看不见眼睛的猫怎样决定一切?背面的猫虽然看不见眼睛,但是内在确实有它的两只眼睛存在,并且起着它注视的作用。故此我们在起稿之先扔须按照猫的意识所在和企图方向假定它的眼睛位置,然后再画其他部分。如此画出来的猫虽无眼睛,但是神有所注自能生动。”了画出绵软的猫毛,他极其讲究作画的用笔的方法和工具。因此他笔下的猫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富有情趣、惹人喜爱。画猫时,他先以浓淡色渲染出身体的结构,然后用破笔层层绘成。
(连载)
倪葭
200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供职于首都博物馆,现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典藏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美术学、博物馆学研究。因多年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工作,所以选择京派绘画作为研究重点;在博物馆学中侧重藏品科学管理及文创衍生品的研究。已出版专著二部,发表论文近五十篇。
负责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京派绘画研究》(2015-2017年度)课题。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腾讯新闻,阅读体验更好
血糖7.0以上,饭后一个习惯,血糖高连夜改善!
广告
长兴
打开
腾讯新闻
参与讨论
血糖7.0以上,饭后一个习惯,血糖高连夜改善!
广告
长兴

9. 我想知到什么是国画

◇中国画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人物画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驌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金碧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青绿
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王翚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清晖画跋》)恽寿平也说:“青绿重色,为秾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澹矣,而愈见秾厚为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秾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瓯香馆画跋》)阐述了青绿设色的要旨。参见“青绿山水”。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详细请看:
http://www.shineblog.com/user1/2200/archives/2005/20709.shtml

10. 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

花鸟画家辈出,如来唐代薛稷的鹤源、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现当代名气最大的齐白石也。

热点内容
爱奇艺花千骨手游pps 发布:2025-07-13 09:40:00 浏览:545
情人节药师 发布:2025-07-13 09:14:55 浏览:373
26度花艺 发布:2025-07-13 09:14:51 浏览:99
花如雨花艺 发布:2025-07-13 09:07:26 浏览:498
七夕那天过 发布:2025-07-13 09:02:56 浏览:45
樱花校园模拟器最新版中文版电脑版 发布:2025-07-13 09:02:06 浏览:18
圣白树花语 发布:2025-07-13 09:00:38 浏览:600
情人节心形图案 发布:2025-07-13 08:50:17 浏览:407
花艺学徒干嘛的 发布:2025-07-13 08:48:44 浏览:691
七夕吾悦 发布:2025-07-13 08:43:07 浏览: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