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真国色有肉部分
A.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是什么
赏牡丹
刘禹锡 〔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1)牡丹真国色有肉部分扩展阅读: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B. 谁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
【出处】《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牡丹真国色有肉部分扩展阅读
1、《赏牡丹》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2、《赏牡丹》鉴赏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C.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芙蕖又名莲花。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莲花可能太过清高,给人以寡情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了
D. 牡丹真国色txt百度云
链接:
提取码:15tf
《牡丹真国色》是柔桡轻曼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晋江文学网。
E.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赏牡丹》全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为:“庭院前的芍药妖娆多姿却缺少格调;池面上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热情调;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天资,牡丹开花时的盛况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出处及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赞赏牡丹所写下的,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刘禹锡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F. 谷雨一候:牡丹之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毛茛 (茛gèn,落叶灌木,茎蔓生,叶到秋变红,花黄绿色,果实多毛有毒,叶茎可做染料。亦称“野葛”、“钩吻”;毛茛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二三尺,茎叶都有毛,开黄色或白色小花,果实集成球形,茎叶根及果实都有毒,可以入药) 科、芍药属植物 。多年生 落叶灌木 ,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 花期5月;果期6月。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 鹿韭 ,一名 鼠姑 ,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 东汉 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牡丹,又名木芍药,花大、形美、色艳、香浓, 是中国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宽塌稿,其花红故谓‘丹’。
自 清代末年 起,就被当作 国花,是花之宝贵者。 牡丹花 色泽艳丽,富丽堂皇, 素有 “花中之王” 的美誉,又其 花大而香 ,故又有 “国色天香” 之称。根据颜色,牡丹可分成 上百个品种 ,以 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
牡丹文化的起源,从《诗经》牡丹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 杨子华 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唐代,牡丹诗 大量涌现,有 刘禹锡 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有 李白 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宋代开始,除大量牡丹诗词外,又出现了 牡丹专著 ,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淩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 元 姚遂 有《序牡丹》, 明 人高濂有《牡丹花谱》、 王象晋 有《群芳谱》, 薛凤翔 有《亳州牡丹史》, 清 人 汪灏 有《广群芳谱》、 苏毓眉 有《 曹南牡丹 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牡丹文化 , 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学 ,是中华 民族文化和民俗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 ,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即 牡丹文化是一种“文化全息”现象。
武则天与牡丹的典故,讲的是 在一个 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 ,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 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 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 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 。武后大怒,便把牡丹 贬至洛阳。 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 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 。这更气坏了武后, 下令用火烧 死牡丹,不料,牡丹 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 ,十分壮观。表现了 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 ,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 延安万花山赏牡慎孝丹 ,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 “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年轻人要向牡丹,踏平山海,逐风挽浪,志向为灯,心向远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衫吵。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徐凝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唐·薛涛 《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代:王维《红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唐代:皮日休 《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唐代·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G.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赏牡丹》。
原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7)牡丹真国色有肉部分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直至晚年,刘禹锡在洛阳常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
开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并把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此诗即为刘禹锡此时所作。
刘禹锡此时期有多首赏牡丹诗词,《思黯南墅赏牡丹》即是本文《赏牡丹》的姊妹篇。
赏析: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H.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意思
全文释义: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回只有牡丹才是真答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作品简介:
《赏牡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写京城长安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诗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成为传颂千年赞美牡丹的诗句。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抱负与情感,只有真国色方能动京城。
作品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约772年—约842),字梦得,汉族,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 “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