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玫瑰色时期
A. 毕加索蓝色时期与玫瑰红时期的艺术风格差异
1、线条
蓝色时期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玫瑰红时期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2、颜色
蓝色时期以蓝色作为主调,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红时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
3、人物
蓝色时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玫瑰红时期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
4、创作状态
蓝色时期是1900—1903年,毕加索处在人生的低谷,生活态度失落低迷。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玫瑰红时期是1904—1906年,粉红色时期,毕加索遇见自己的爱情。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1)毕加索玫瑰色时期扩展阅读:
两个时期的代表作
蓝色时期:《人生》
这幅画表现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
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尖着地的姿势,似乎预示着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个地方。又好像再表达恋爱中的若即若离,即使两人赤裸相对依然避免不了,他们是两个人。
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绝望地看着他们,好像一个妻子,看见爱人怀中有另一个人,男子兰花芊指,指向少妇,像一种无力的警告,又像一种苍白的挽留。少妇怀中的孩子,是安静的,他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于他无关。
整幅画,让人充满想象,就好像人生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又好像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画中的男人形象是毕加索的一个好友,他在巴黎自杀了,毕加索好像要通过这副画来表达,他不理解好友的行为,和对好友的怀念。
玫瑰红时期:《马戏演员之家》
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B. 什么是关于毕加索一生所经历的时代的错误描述
关于毕加毁答索一生所经历的时代的错误描述是后现代主义时代。
巴勃罗·毕加索这一生所经历的时代是具有构成性的玫瑰色的时代和具有抒情倾向的青涩时宏余升代。
毕加索蔽老的主要成就有,立体主义运动、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一生所经历的时代是具有构成性的玫瑰色的时代和具有抒情倾向的青涩时代。
C. 毕加索的“玫瑰色时期”是指
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个陌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女子,是烟花一样虚空的美丽…
D. 毕加索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经历哪几个最重要的艺术风格时期
第一阶段算是在西班牙,还没去法国。
第二阶段是蓝色时期,是最初到法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第三阶段是玫瑰色时期。
第四阶段是立体主义时期。
E. 毕加索创作的“粉红色时期”是如何开始的
1904年,毕加索迁居到巴黎蒙马特尔山附近的一栋房屋。就在这栋破旧不堪的房子里,毕加索经历了“粉红色的奇遇”。从此,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哩叭啦地砸下来,整个世界被一片雨水和雾气所笼罩着。正在画室作画的毕加索看到窗外有一只小猫被雨水冲得晕头转向,蜷成一团伏在地上瑟瑟发抖。毕加索不忍心看见小猫被困在大雨里,于是放下手中的画笔,冲进雨中,把可怜的小家伙抱在怀里。
正当毕加索把小猫抱到门廊里时,他听到了一个温柔而清脆的声音:“这只小猫真可爱!”
毕加索循声望去,他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浑身被淋得湿透,紧贴在身上的衣服勾勒出迷人的曲线,一双大眼睛亮得令人窒息。
毕加索被这位姑娘的美貌惊呆了,很快,他做出了令姑娘心动的反应:他把小猫塞在她的怀里。
毕加索黑亮的眼睛和执拗的神情吸引了姑娘,毕加索请姑娘去他的画室小坐。她答应了他的邀请,来到他的画室小坐。很快,毕加索内心炽热的火焰,像无法抗拒的磁石一样,使他们俩越走越近,这位姑娘就是费尔南多•奥利维埃——毕加索的第一位情人。
费尔南多的天生丽质和宽厚、开朗的性格,使毕加索忘记了许多生活的烦忧。在她面前,毕加索的诗人气质和孩子气得到充分的舒展,他的创作风格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段时期内,他的关注点同样是立足于表现社会底层的穷人生活,但是画面上忧郁浓重的蓝色逐渐减少,增加了亮丽的粉红色和玫瑰色,使整个色调由沉重转向柔和。此外,人物形象的处理也更加到位。后来,人们把毕加索的这一段创作时段称为“粉红色时期”。
爱情的力量使毕加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那一抹一抹明丽的粉红色就像黎明时分的曙光,预示着即将升起光芒万丈的太阳。他的创作热情也日渐高涨。
F. 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作品展现出怎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毕加索的早来期,蓝色源时期之后,还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玫瑰色时期。这是因为困境中的友谊和爱情,使画家感到人情的温暖,画风也就有了变化。虽然以玫瑰红为主调的画面较蓝色的作品在色调上要明快得多,可这玫瑰色并非反映欢乐,它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含泪的微笑;它和蓝色作品所渗透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痛苦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