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国画牡丹
『壹』 石鹤画家 简介
石鹤,中国一级画师。他擅长花鸟,年少被称做"江南牡丹王"。他最爱中国画,如今被中央文化部特聘为一级画师。在所有的光环之中,他想为文化事业发挥晚年余力,争当做一个先卒。
『贰』 花鸟画的当代名家
王庆升
王庆升 (1932.9—),男,别名王昕,河北遵化人。擅长中国画。早年自学绘画,1957年在北京中国画院业余进修花鸟画,从师于非闇。1961年考入北京中国画院研究生班,专攻工笔花鸟,兼学山水画,导师有王雪涛、汪慎生、吴镜汀、马进等先生。1965年毕业留院任专业画家。其工笔花鸟作品继承宋代院体绘画传统,并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个人艺术特色;画风严谨工丽,颇尽精微;重色彩神韵,以形写神;生活气息浓郁,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现为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花鸟画创作室主任。作品有《硕果满园》、《渠水引来满山春》、《故宫牡丹》等入选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并被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作品常有出版和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部门收藏。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天安门城楼及中国驻外近二十个使领馆有其作品陈列。出版有《王庆升画集》《王庆生现代工笔花鸟画》《工笔牡丹画法》《工笔孔雀画法》扇面工笔花鸟画〉等个人画集等。
周中耀
周中耀,男,号素心斋主,生于1945年,湖南省长沙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数十年来,周氏致力施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早在八十年代,周氏已凭着精湛的技巧,引起了海内外美术界和收藏家的关注。
周氏作品追求天趣自然、充满生气,线条精微、律如乐韵,画面明快亮丽、光影交融,空间深遂、层次重重,富神秘感、耐人寻味,既保留了传统工笔花鸟画恬静、典雅的特点,亦结合了现实生活的体验及时代的审美意识。
周氏性格平和谦厚,重情意、轻名利。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宁静而温馨的意境,并领略到画家的修养和内涵。周氏作品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功力,现被誉为当代最具实力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家之一。
作品曾赴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韩、台湾和香港等地展出,并获湖南长沙市第四次优秀文艺成果奖等奖项。出版有《周中耀作品集》。其艺术成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当代中国美术名家大辞典》等。
李万
李万,雅号:半塘居士,艺海楼主人,六十年代末期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九十年代先后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和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主要潜心研习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画风,赞同融合中西方绘画技艺!如今他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磨练,熔国画洋画精髓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摒弃了传统国画乌涩晦暗的格调,强调国画中的色彩、他用色鲜而不俗,艳而不腻,与当代社会及国际审美观相一致,充分展示色彩的震撼力与感染力。李万的花鸟画多为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写意之处的景物是挥毫泼墨酣畅大气,工细之处的花鸟鱼虫,鸡鸭禽畜则是造形严谨,斯毛细腻,使画中禽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活泼多趣,让人浮想联翩。李万的花鸟画既有中国画生宣的墨韵,又有熟宣的古雅,还有西洋画之新鲜,全面摒弃了传统国画乌涩晦暗的格调,变革了古今中国传统国画写意画与工笔画互不相干的状况,符合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代表着敢于改革与创新、顽强崛起的国内书画界新生代画家的精神风貌并走在前沿.....李万还擅于画大幅花鸟画作品,大幅花鸟画作品融合山水、花鸟、人物画于一图,突破了中国古代传统花鸟画只能画小张型花鸟画的思维与技艺局限,其画幅虽大,但构图严谨,意境深远,画技全面,这在古今花鸟画家中屈指难数。李万的雀鸟画,更是栩栩如生,活泼多趣,“野岭崇岩上,干枝竹荷间,雀鸟翻飞嬉,远去尘嚣喧” 便是他雀鸟画的写照。
『叁』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 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
1916年10月27日,田世光出生于六郎庄一个中农家庭中。田家的祖居是一座古老的庭院,房顶上铺着瓦当滴子,两进的院落,门口原有影壁和上马石,这原是清末一个官员的房子,后辗转卖到田家手里。田世光的先祖于清初逃荒来京,至先生孙辈已六世居住此庄,故先生自题画室曰:“六世老居”。
六郎庄位于昆明湖东岸,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西北有北海店,“其旁曰牛栏庄”,即指此地。最初只有8户人家种稻养牛,以后清代修畅春园、颐和园,六郎庄得到发展,庄中不少人在园里当差,慈禧太后每年春天去颐和园,也是必经过六郎庄。清兵入关后,人民为了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把牛栏庄敷演成“六郎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务府总管赫奕的奏折上。先生幼年居住过的小狮子胡同东口有一石桩,桩顶镌有狮像,传说这是杨六郎的拴马桩。
田世光
六郎庄又名柳浪庄,人们于房前屋后遍植杨柳,明时庄北有“柳浪闻莺”的佳景,与清华园里的“桃堤春晓”相映成趣。这里稻畦千顷,荷塘棋布,每年阳春三月,稻地里自动涌泉,乾隆皇帝曾有诗描绘:“垂柳依依村舍寒,新苗漠漠水田稠。”至于莲藕、荷花、菱角、慈姑、荸荠、杏树、桃树等植物花树更是应有尽有,黄鹏、伯劳、灰喜鹊、秧鸡、鹭鸶、野兔、天鹅、鸳鸯等鸟类也经常栖息在村头田地里。
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的民风给了田世光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了他的性情,在他从艺以后,这些带有泥土清香的应时景物,就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落款大多是“写于昆明湖畔柳浪庄上”,亦或是“世光写我庄小景”。三四十年代,田世光的工笔花鸟在北平画界就已具声誉,由于他长年潜居田园,淡泊名利,以“柳浪庄人”自居,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艺术的纯真,这便形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风格。
田世光生前留影
1933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齐白石等著名画家,曾3次获一等奖。1937年毕业后考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任研究员、讲师。在该馆研究8年,主攻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及元宋山水画,奠定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坚实基础。青年时代即在北平画坛享有盛名。
自1938年起,田世光先后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及解放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是北京画院院/外画师,第一届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1993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生前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艺术研究室顾问、北京工笔重彩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艺术生涯
双勾重彩技法
田世光画作
田世光出身于大家族,但在全族中以他家的支脉最穷,幼年常遭到家族中有钱人的白眼,使他痛感“富而不仁”的古语,进生同情穷苦人之心,立志要作出一番事业。他自学龄时起即在本村读私塾,喜欢画画,经常用石笔和粉笔在方砖上画小鸡、小鸭、汽车、飞机,还喜欢回燕子和蝴蝶、草虫等。看到别人放 风筝,自己买不起,也只有自己动手绘制。
他有一位本家舅舅,曾带他去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看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展览会,这时他才知道什么是山水、花鸟、人物画,从此便开始用写字的笔、纸画了起来。在中小学读书时,他的美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但以家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掇学,由亲友介绍,去到店铺学徒。
1933年,17岁的田世光在舅舅的资助下,考入了北平私立京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到了工笔花鸟画教师赵梦朱和山水画教师吴镜汀、书法篆刻教师于非闇暗诸先生的启蒙教导。先生本喜欢山水画,但选学山水画课的大龄学生较多,教师授课时年小的同学都被挤在外边无法近前,因此先生即转学工笔花鸟,兼学山水画。赵梦朱先生是田世光的花鸟画的启蒙老师,为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学生热心教导,是一位修养深厚的没骨花鸟画家。田世光虚心学习,对老师的教导洗耳静听,深刻领会,因此得赵先生赏识。
我国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种,略晚于山水画,它发展于盛唐、五代,迄宋、元之际达到高峰。五代黄荃、黄居寀父子的浓艳富丽的勾勒填色回法和北宋徐荃之孙徐祟嗣的轻淡野趣的没骨画法,遂成为花鸟画的两大脉系。勾勒派工笔花鸟画至明、清两代,受到文人写意画的冲击,至咸、同年间渐成绝响(参见郑午昌先生著《中国画学全史》)。田世光在刻苦学习工笔没骨花鸟的同时尚感不足,那时他常到故宫参观古画,认为古画是重红重绿的,先生就此萌生了光大宋元画派双勾重彩花鸟画技法的宏愿,潜心钻研起来。
因为该技法已失传多年,故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他认为临摹是承继传统精华的重要手段,就想多看看古代作品。由于个人经济困难,当时故宫博物院门票6角(相当于l/3袋面粉价格),去不得,参考印品吧,价钱昂贵买不起,只好在废品地摊上买几张背面印有古画照片的过期的故宫台历,贴在旧杂志上进行观摩。他整日揣摹双勾花鸟画法及运笔方法。他临摹过宋人崔白的《竹鸥图》、元人商琦的《杏雨浴禽》、明人吕纪的《草花野禽》、沈周的《鸠声晚雨》。田世光一点点地琢磨,不断领悟宋元勾勒画家精微观察、细致描绘的创作思想和手法,终于掌握了双勾这一传统程式技法,并运用于绘画创作之中。
1938年5月,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第十五次成绩展览会,展出了田世光用勾勒法绘制的一幅力作《竹枝伯劳》,画面上疏竹兰草簇拥着两大块山石,枯枝上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伯劳鸟,整个画面清丽工整,情趣盎然。这幅画的创作,得力于田世光对伯劳鸟的写生,还借鉴了宋代崔白的手法。
这幅画被选登在当年出版的、代表当时北平绘画创作水平的《艺林月刊》第102期上,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养庵对此画评价颇高,称之曰:“此法三百年来未有矣”。这对当时年仅22岁的田世光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他的研究探索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竹枝伯劳》是田世光发表于报刊的第一幅作品,以后他的创作便如江河涌流,他的作品也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在国画研究馆教课,次年又在京华美专教课。
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悉心传授双勾重彩,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得以普及发扬,作出了突出贡献。令田先生感到欣慰的是,80年代他的一些门人弟子在双勾渲染技法上又溶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绘画于一炉,用现代审美意识和情趣,画出了花鸟画的新时空和新境界。
古物陈列所研究员
“七七”事变前夕,故宫三大殿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牵头成立了国画研究馆,招收当时各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田世光于1937年从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后,考入了古物陈列所,作了第一期研究员,后升为助教、讲师。
钱桐亲自向研究员们教授古典诗词;张大千、黄宾虹、于非闇*被聘为导师,黄宾虹那时在北京国立艺专授课,每周来古物所讲授画理。古物所存有故宫、热河行宫及颐和园收藏的历代画作,由工友每天上午将藏画取出,供研究员们分三科进行观摩,下午复由工友点清封好,锁入库房加封保管。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抗战胜利。田世光十分珍惜此一学习机会,对馆中徐、黄画派的花鸟画名作苦心临摹,既学黄荃的结构精密、色度浓丽,也学徐熙的着色柔润,兼收两家之长,尽得宋元勾勒画派技法之精髓,逐步形成了造型准确、色彩绚丽,在鲜艳中含有幽雅气氛的独特风格。在古物所的8年时间里,先生遍临了该所收藏的历代名作,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40年先生开始在京华美术学院任讲师,1943年到1945年,在北京国立艺专教课。他治学严谨,创作勤奋,十几年内没在夜里l点钟以前睡过觉。
交往徐悲鸿
抗战胜利后,京华美院停办,北平国立艺专没有续聘,先生赋闲在家,物价高涨,生活困顿,只得在琉璃厂各南纸店(如荣宝斋)挂笔单卖画为生。
田世光画作
1946年6月底,徐悲鸿先生出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请著名画家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到校任教。是时,田世光创作了一幅长1.2丈的《幽谷红妆》图,画面以海棠花为主,并以瀑布、山壁、锦鸡作映衬,这是一幅风格独特的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巨幅作品。先生这幅画颇多含意:当时山水画 家总认为花鸟画是雕虫小技;再则人传徐悲鸿大师说北平画界没有巨幅作品。田世光虽然没有见过徐先生,但得闻此言却有些不太服气,他想,画得好坏姑且不论,但是画巨幅画我还是可以的。他有意出品这幅画让徐先生看看。先生这幅巨画参加了在中山堂举办的联展。事后艺专李旭英告诉先生说悲鸿校长在《幽谷红妆》前看了好几遍,还打听作者是否一位老先生?过了几个星期,艺专教务科长刘均衡代表大师来家看望先生,并询问可否去艺专教课。均衡建议他去拜访悲鸿先生,田世光认为当时徐先生正与北平某些国画家论战,不必主动去见徐先生。又过了两个星期,艺专注册科长张卫铨来家,说徐大师次日拟登门看望。徐大师为了学生,不惜年长亲自到一个青年画家家里登门聘师,这说明了大师人格之伟大。先生为此非常感动,由衷敬佩大师的为人,第二天便主动去拜望了悲鸿大师,并受聘为艺专讲师。从1947年暑假后,先生一直在艺专(解放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授课,由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至80年代还带过研究生。
这次会面,田世光对悲鸿大师有了很好的印象,认为大师虚怀若谷,非常厚道,对美术界新人关怀备至,有长者之风,令人敬佩之至。关于这次会面,廖静文女士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有段叙述,她称田世光是“一位刻意写实的画家,绝非其模拟者可望其项背。”先生和徐悲鸿在后来的交往中,笔墨互有往还。悲鸿大师把自已的作品请世光先生添补合作者有10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就是徐、田二人合作的。题签上写有:“东坡诗意悲鸿、世光合作1943 1950年。”悲鸿大师1943年画竹在先,1950年田世光补画桃花在后。
师生情谊
抗战前夕,田世光有幸认识了张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对他的花鸟画很是欣赏,准备拜门收徒,适值“七七”事变,大千先生去敦煌主持莫高窟的临摹和研究。当抗战胜利,张大千先生再返北平时(1946年春),田世光正式拜在大风堂门下(指拜在张大千大师门下)。拜师礼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养云轩举行,田世光向大千先生行了传统式样的三跪九叩的拜师礼。同时拜门的学生还有梁树年、王学敏、俞致贞等
当时,张大千先生就住在养云轩,因为离得近,田世光常去,为先生理纸磨墨,聆听先生的教诲。大千先生留着一缕长髯,作画时像大将上阵似的,袖子一挽,运腕提笔,笔墨到处酣畅淋漓,让人看着真痛快。为了作画,大千先生可以连续工作,废寝忘食。先生后来回忆说,大千先生这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门人弟子,从他那里回来,作画都增加了劲头。
大千先生说:“师徒之间如父子”。他经常给学生讲解自己的作画心得,或把刚购得的古画张挂墙上,结合学生习作,讲解作品得失,让学生提问题,他诲人不倦至学生理解了为止,还常指点学生习作的不足之处。张大千还是位美食家,喜欢自己烧菜,当时北平饭馆学习他的香酥鸭作法而称之为张大千鸭。还有一道干烧桂鱼,叫张大千干鱼。他吃炸麻雀,一次可吃80多个,因为伙食太好,学生们住上几天都得回家涮肠子。
大千先生师古不泥古,可将石涛画卷模仿得足以乱真。构图敢破格,善截取,表现出个人独到之处。有的作品从透视比例看是不合理的,虽然画了一个大人,但并不显得山小,这就是画法高于一般人的地方了。他的《风雨归舟》、《庐山图》等,对世光先生后来的山水画创作影响很大。潘絜兹在《田世光画集序言》中写道:“他的山水画也画得极好,只是为花鸟画所掩,被人们忽视罢了”。
大千先生1983年在台湾临终前,把自己新印的画集10余册签名分赠大陆画家。其中给北京画家的有5本:有他朋友李可染、李苦禅,学生胡爽安、田世光和刘力上、俞致贞夫妇。给田世光的这本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扉页上用苍劲的笔触题道:“世光贤弟留阅,不得见者三十余年,弟艺事大进,而爰衰老矣,八十五岁叟爰”,表现出对得意门生的器重和期望。据说这是大千先生去世前十几天写的,待田世光等收到这辗转寄来的画册时,大师已作古月余了。
创作《和平颂》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追求进步,为了振兴国画艺术,早在1950年就和叶浅予、刘凌沧、墨浪等共同发起,在北京市文管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国画研究会”(即现中国画研究会的前身),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众美术团体,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让国画为人民服务作出了贡献。
1955年,为了响应美国著名画家安东·里弗勒吉尔的建议:“全世界进步艺术家应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我国14位著名画家共同绘制了一幅彩墨国画《和平颂》。画长398厘米,高201厘米,这14位画家是: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龄、马晋、徐燕荪、杨敏、王雪涛、吴一舸、张其翼、田世光和段履青(顺序按年龄大小排列)。
这年世光先生38岁。“和平颂”三字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题写。画是1955年6月在美协作出的,前后历时10天,其中和平鸽部分是由于非闇和田世光共同完成的。画作送往赫尔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响。原作现存对外友协。随着时间的流逝,1985年,应国防部邀请,为远望楼宾馆作文二巨幅画《松树白鹰》,画面上苍松挺拔,雄鹰翱翔,浮现出现实与理想的胜境。画作完成后,张爱萍同志偕夫人与先生在画前合影。田世光的作品在《中国画集》、《当代中国画》、《中国画选集》等大型画册中均有收载。个人画集,由北京荣宝斋印制中。
作品收藏
田世光的作品早在40年代就广为国内、国际人士收藏。50年代与郭沫若先生合作“百花齐放”大型画册,由郭沫若写诗,田世光作画达72幅,并与齐白石、何香凝、陈半丁等共同创作大幅中国画《和平颂》,为《世界和平大会》献礼。田世光是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画家。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南海紫光阁及许多省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均有珍藏。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览和出版,以及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珍藏并获奖。
作品有《英姿万古》(藏于中国美术馆)、《春晖》、《幽谷红妆》、《山雀》等 。曾举办个人画展多次 。出版有:《田世光花鸟画集》、《田世光画集》。
印鉴:公炜、田、田世光、百花齐放、世光、田世光印、花间鸟语、柳浪西园。
邮票名作
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
1964年中国邮政采用田世光绘制的17款牡丹图案发行了志号为特61的牡丹小型张和15枚邮票,该套邮票因绘画艺术高超、印制水平精细和富贵吉祥的内涵广受集邮爱好者追捧,田世光也因此被尊称为“牡丹之父”。在邮票画面中田世光采用工笔画手法,用双勾重彩描绘盛开的牡丹,表现出了牡丹婀娜多姿、雍容华贵的风范,极具艺术价值。邮票采用彩色影写版,精美的印刷使邮票更加色泽鲜亮,层次丰富。1980年牡丹邮票曾被评为“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15枚套票也高达2000多元。
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
中国邮政在2009年的世界集邮展览上将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与新发行的牡丹邮票(《国色天香图》小型张)一起开发为《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首次采用书画高仿工艺,将牡丹邮票放大为高706毫米、宽400毫米的巨幅邮票,并采用传统书画装裱方式将牡丹大邮票装裱成画轴式邮票,牡丹大邮票分为丝绢版和宣纸版两种,分别采用高级传统书画专用丝绢和专用宣纸;为便于保存和长久收藏,邮票采用防水油墨,对宣纸版还进行了最新的防水技术处理,理论上可以保存数千年。《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还是中国第一套采用古画高度仿真工艺制作的国画邮票,兼具书画和邮票双重收藏价值。
《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的发行具有特殊意义,受到2009世界邮展国内外集邮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作为邮展评审委员会和征集委员会委员专员。
『肆』 请问艺术家于天忠每幅作品价格多少 包含书法国画国画精品及拍卖价格还有收藏价值
中国当代牡丹艺术大师于天忠现为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顾问,中国当代著名慎早国手牡丹画艺术大师,他所创作品牡丹风格为中国牡丹画一绝,风格独树一帜,笔法老练,精品力作大小幅品会以不同高价位交易,及藏家多宽笑雀追捧精升镇品斗方小幅,2008年后,作品价格一路飚升小扇面书法曾以价位2万交易,国画精品力作收藏更是难得。所售作品均以待义价位,无实价低价,需按平尺订购
『伍』 1918年民国时期的茂盛画的花鸟画花鸟有吗
来源多方的绘画风格
与延续院画风格的花鸟画相比,京城画坛的花鸟画风来源多方。有的采用八大的疏放画风;有的创作融陈淳、徐渭于一体;有的借鉴海派雅俗共赏之妙,并富于金石趣味;还有的继承李鱓、华嵒等扬州八怪的意趣。
萧愻(1883-1944),字谦中,号大龙山樵,一作龙樵,安徽安庆人。早年随同乡姜筠、陈昔凡学画。“后姜筠赴京师供职,兼开馆卖画,萧愻乃以弟子随从”。山水似姜筠,并多为其代笔。曾出游西南、东北名胜,行万里路,开阔艺术视野。1920年萧愻“复回北京,见展览会中石涛、半千、瞿山画,气韵雄厚,遂一舍旧习,自创一格,用笔苍厚,设色浓重”,实施“中年变法”,自成一派,其艺术创作以山水为多,与京派其他画家进行合作时,兼有合作花鸟画的作品。
萧愻《松芝图》纸本设色 90.2╳3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幅《松芝图》为祝寿之作。款署“戊寅(1938)四月。萧愻”钤“龙山萧愻”白文印。又题“博岩仁兄将此以寿,晴荪先生五十大庆。萧愻再纪之。”钤“谦中”朱文印。画面左下角钤“龙樵壬申五十岁”朱文印。萧愻画松深受梅清影响,他曾说“画松形式要古拙,梅渊公画松,论者称为神品,学者参看渊公之画,自有进益。”
王云(1888—1934)江西丰城人。字梦白,号破斋、骂斋、彡溪渔隐、彡道人。随父流寓到浙江衢州,于上海学商,不久就放弃了。学画得黄山寿、任伯年、吴昌硕指授。来平后得以博览宋元旧迹及近代名作,得金城推荐,任北京司法部录事。陈师曾劝其改画李鱓、华喦。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为人率真有风骨,姚华作《王梦白小传》,赞其为“树风骨,尚意气、甘穷困不悔者”。
曾洞滚凳有亲历者回忆,王梦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上是位名震京师的大画家,那时他的声望比齐白石、陈师曾还高”。惜其英年早逝,画名渐湮。
王云《猴图》纸本设色 125×66.5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王云喜画猴,他笔下的猴多以浓淡墨干笔表现猿猴蓬松的皮毛,细笔勾勒猿猴的面部与手爪,显示其灵动。此图以老辣的线条、迅急的用笔绘出古藤缠绕的老树,画面正中,一只母猴背负小猴在松枝上行进,尽显母兽对幼儿的爱护之情。其余的猿猴或攀爬藤蔓,或蹲坐休憩,有动有静,作品内容丰富,繁而不乱。画面一角钤“王云”白文印。
王云《花卉成扇》纸本水墨 径3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水墨牡丹。淡墨勾花头,重墨写茎,浓淡墨画叶片,重墨勾叶筋、花蕊。与《丝瓜昆虫》相比,笔墨更为松活,风格更近陈白阳。上题“一春花信几曾探,又值清明三月三。木笔山茶都过了,牡丹鲜艳数江南。梦白并题。”扇面背面题写诗词,年款为甲戌(1934)。
徐宗浩(1880—1957)字养吾,号石雪,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久居北京。善画山水、花鸟,工篆刻,书法赵孟頫。1920年与金城、周肇祥等人组中国画学研究会,1926年金城逝世后,金开藩另立“湖社”。中国画学研究会由周肇祥任会长,徐宗浩任副会长。晚年被聘为文史馆馆员,殁后家人遵照遗嘱,将其所藏书画精品悉数捐公。著有《石雪斋诗稿》、《竹谱》等,“所题画竹诗千余首无一雷同”。
徐宗浩《松菊图》纸本设色 103×3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苍松黄菊。一株苍松斜伸,占据画面一侧。与松树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是松后的一块巨石,巨石后是呈临风浥露之姿的黄菊。松干粗壮虬曲,结疤似松鳞,松针密置;菊花花茎劲挺,金英傲霜,菊叶以青色写就,更添风雅之致。署款“乐山仁兄大雅鉴,石雪居士徐宗浩写。”钤“宗浩长寿”白文印。
汪溶(1896—1972)字慎生,号满川村人,安徽歙县人,备液生于浙江兰溪。1913年赴上海谋生。1924年赴京。纳旅1934年起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美术系、北平师范大学工艺系任教。1954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委。擅长写意花鸟画,师法华新罗。早年于京津、济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汪溶《芦鸭图》纸本设色 47×27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水中芦鸭。画面中心偏下方,两只悠闲的芦鸭正在凫水,河水清澈,水中摆动的鸭掌清晰可见,在平静的水面搅起层层水波。芦鸭身后是随风飘荡的芦苇和空茫的水岸。图中的芦鸭以深浅墨写就,芦苇以浓墨画出,几笔浓淡墨横扫表现风中芦苇,芦苇后方以淡赭色晕染出一片坡岸,渲染出夕阳余晖中芦鸭晚渡的田园景致。上题“夕阳无限好,家凫带浪归。芦花风飒上,烟霭自依稀。慎生题并画”。
此作尤为难得的是,诗堂上张伯英的题诗“秋水芙蓉老,秋风霜叶红。双凫溪上宿,无意慕春风。子才仁兄正,辛巳(1941)冬,伯英”,钤“张勺圃”白文印。此行楷书,融合北碑之势与行书之流畅。
颜伯龙(1898—1954)名云霖,字伯龙(以字行),号长白布衣。吉林人,居北京,师法王云。工花卉翎毛,取法钱选、王渊、华嵒、恽寿平。绘画注重写生,画风清雅秀逸。在当时与王雪涛、汪慎生、邱石冥齐名。颜伯龙曾说“要研究我的画,须先研究透新罗山人的画。”
颜伯龙《花鸟》纸本设色 136×3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画作兼工带写,绘柳树、月季及禽鸟。画面上方柳条倒挂,叶片似碧绿丝绦;月季正值花期,花朵茂盛娇艳,蓓蕾如星;柳枝上三只姿态各异的小鸟正在歇息,全图笔法松活,色彩娇艳,翎毛刻画细致。上题“十日红帘不上钩,雨声滴碎管弦楼。梨花已老春将去,愁白三公一夜头。戊辰(1928)夏,伯龙子写。”钤“长白布衣”白文印。
颜伯龙《花鸟成扇》纸本设色 径3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松树、紫藤,麻雀、红羽鸟。扇面小虽,内容丰富,技法多样,工写结合。松树、紫藤安排在扇面的下方,鸟儿停驻其上,唯有一只小麻雀从远处飞来,为其他鸟儿所瞩目。两只红羽鸟,笔法工致,色彩艳丽,位于扇面的中心,引人注目。署款“庚辰(1940)秋,颜伯龙。”钤“伯龙”朱文印。
曹克家(1906-1979),又名汝贤,北京人。1924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师范染织科毕业,1933年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毕业。解放后,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任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创作员。著有《怎样画猫》。
曹克家《观望》纸本设色 101.3×32.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图绘猫、石和花卉。一只顽皮可爱的黑白花色的幼猫在巨石之下观望飞来的飞蛾,巨石上下黄菊与海棠盛开。上题“观望。曹汝贤画猫,半丁补写秋花、飞蛾、寿石。”钤“山阴道人”白文印、“山阴陈年”白文印、“半丁合作”朱文印。曹克家对猫观察细微,在其《怎样画猫》一书中,他谈到自己画猫最注重刻画眼睛,“可以说猫的动、静完全决定于眼睛。或有人问:画背面看不见眼睛的猫怎样决定一切?背面的猫虽然看不见眼睛,但是内在确实有它的两只眼睛存在,并且起着它注视的作用。故此我们在起稿之先扔须按照猫的意识所在和企图方向假定它的眼睛位置,然后再画其他部分。如此画出来的猫虽无眼睛,但是神有所注自能生动。”了画出绵软的猫毛,他极其讲究作画的用笔的方法和工具。因此他笔下的猫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富有情趣、惹人喜爱。画猫时,他先以浓淡色渲染出身体的结构,然后用破笔层层绘成。
(连载)
倪葭
200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供职于首都博物馆,现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典藏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美术学、博物馆学研究。因多年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工作,所以选择京派绘画作为研究重点;在博物馆学中侧重藏品科学管理及文创衍生品的研究。已出版专著二部,发表论文近五十篇。
负责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京派绘画研究》(2015-2017年度)课题。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腾讯新闻,阅读体验更好
血糖7.0以上,饭后一个习惯,血糖高连夜改善!
广告
长兴
打开
腾讯新闻
参与讨论
血糖7.0以上,饭后一个习惯,血糖高连夜改善!
广告
长兴
『陆』 适合画扇子的国画
适合画扇子的国画有:陈继儒《水墨溪山》明、沈周《绿荫亭子》明、周廷策《牡丹孔雀》明。
扇面画历史悠久,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拥有不同水平的书画扇,是欣赏层面最为广泛的艺术品之一。
明耐好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昌族铅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穗旅世佳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柒』 给国画牡丹图起个什么名字
花开富贵、迤逦春风、洛阳之春、国色天香、、醉春风。
『捌』 关于清初的画家~!
“清初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恽、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太仓(今属江苏)人。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
王时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中国画海中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永不凋谢。同时以他为首的娄东画派声势浩大、左右艺林。王时敏少年时学画,颇多方便。“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又受董其昌影响,摹古不遗余力,深究传统画法,表示“唯此为是”。王时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说“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园照,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苏太仓人。崇祯六年(公王鉴 仿子久山水元1633年)举人,后仕至廉州太守,故称“王廉州”。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丰富的家藏,为王鉴学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擅长山水。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吴历齐名,并称四王吴恽或清 初六家,成为画坛正宗。为“清初六家”之一。
代表作有《长松仙馆图》、《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图》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等。传世画迹有《虞山十景图》、《梦境图》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祖父王载仕、父亲王豢龙均善绘画。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
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唐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王励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灵动。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也有评者指出王翚用笔过于圆熟,某些画则显得刻露,墨法少有变化,构图略感壅塞。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出生于1642年,死于1715年,享年74岁,清代著名画家,江苏人太仓人。乃著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山水能继祖法。并与王时敏、王鉴和王翚合称“四王"”。王原祁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时,任书画谱馆总裁,与孙岳颁、宋骏业、王铨等人共同编写大型书画书籍《佩文斋书画谱》100卷,用3年完成。对书画爱好者,提供了珍贵而全面的资料,这本画谱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部宝典。王原祁因为很受康熙皇帝赏识,所以学生很多,逐渐形成一支独立的画派。
在绘画方面他得到祖父和王鉴的传授,喜欢临摹五代至元代时期(公元907--公元1368年)的绘画名作,绘画风格主要受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黄公望影响。在技巧方面,他作画时喜欢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除了会画画,他还编写画论,比较著名的有:《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王原祁还擅长做诗,作品有《罨画楼集》3卷。
吴历本名启历,号渔山,江苏常熟人,生于1632年,卒于1718年。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50岁到澳门,入教修道,51岁成为天主教的司铎,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艺术特色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湖天春色图轴》作于45岁,是他中年时的代表佳作。平远景色中,近、中、远三处柳树渐远渐淡,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图轴》竹枝挺劲,枝叶全用浓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如其自述:“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这些都是迥异“四王”之处的。更加不同于“四王”之处的就是吴氏能画人物,非同凡格。故宫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图》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极见功力,为历来画史所未涉及。 作品流传吴历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收藏书画就达32幅,含五、六个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遥天图》、《葑溪会琴图》、《槐策堂图》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收藏丰厚,如43岁时作的《松壑鸣琴图轴》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局深远,皴法细密,积墨厚重,阴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阳面皴”,增强了山石的立体感,反映了画家成熟后的典型风格。75岁作的《黄山晴蔼图卷》,仿王蒙,更具沉郁之气,山石用干笔织墨层层加皴,并用焦墨点擦,阴阳阴晴分明,苍郁滋润。75岁作的《泉声松色图轴》,是仿黄公望,皴法繁密,笔力雄浑。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笔,均具浑厚凝重之特色。
恽格(1633--1690年),字寿平,又字正叔,别号南天,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外史、东园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其父恽日初诗文杰出,为“复社”中人。叔父恽向(道生)为著名山水画家,自创一派。受门第书香熏陶。恽寿平少年历经战乱流离,与父恽日初先留寺为僧,后回故乡隐居不仕,过着终生布衣的生活。 恽寿平为“清初六大家”之一。他悲欢离合的少年经历,对其成年后的绘画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性格不像石涛、八大两位朱氏后裔寄画于恨,而是淡泊其志,雅逸其画。艺术上,恽寿平最初从父亲学习诗文,从叔父学画,又在山水画上师王蒙、倪瓒等元四家及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花鸟兼学黄筌、徐熙;书法兼褚遂良、米芾,融会贯通,自成格数。 恽寿平是清朝初期最享盛名的花鸟画家。其画作多写生,人称“写生正派”;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所画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恽寿平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独创的艺术见解,他在《南田画跋》宣称:“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不知渲染极难”。又说:“宋法刻画而无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习之者视为岐而二之,此世人迷境......”。这是说宋画工整,元画写意,二者应相参才能入妙。还说:“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至静至深......作画尤须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 恽寿平不仅画作出众,风格独具,而且兼工诗书,题句清丽流畅,诗格脱俗超逸,为“昆陵六逸”之冠。恽寿平诗词清新、书法俊秀、画笔生动,时称“三绝”,名盛一时。由于恽寿平一洗前习,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因而四海之内争学南园画风、诗意和书艺,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有“常州派”之称。其流传的代表作有《梧轩图》《蓼汀渔藻图》《林居高士图》等,还有《南田诗草》、《欧香馆集》、《南田画真本》、《南田集》著述多种。 恽寿平山水取黄公望笔法,于荒率中见秀润,他32岁所画的《灵岩山图卷》,尖毫勾皴,浓墨点树、高旷清淡,中期山水,浸润宋元诸家,吸取王蒙等人的长处,40岁左右作品最为精彩,例如43岁的《山水花鸟册》,技法灵活多变,此时恽寿平的艺术已日趋成熟,他运笔飘逸潇洒,达到了“维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的形神皆备境界,反映出他成熟后的风格的高超技艺,晚年的花卉比较苍劲放逸,但又不失规矩和秀润之美。57岁的《牡丹扇面》为去世前一年所作,笔墨简率苍劲。近似陈淳,具有更多文人画的墨戏意趣。他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要求画家“出入风雨,卷舒苍翠”,然后“走向造化于笔端”。他同时也强调画家主观情思对绘画对象的溶铸。
『玖』 形容国画花鸟意境的诗句
1. 关于国画花鸟的诗句(关于山水花鸟的诗句)
关于国画花鸟的诗句(关于山水花鸟的诗句) 1.关于山水花鸟的诗句
【题落霞孤骛图】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寒雀争松图
头如蒜颗眼如椒,雄逐雌飞向苇萧。莫趁螳螂失巢穴,有人拈弹不相铙。
匡山新霁图
翁昔少年初画山,苍松苍竹杂潺湲。直疑积雨得深润,不假浮云相往还。
世外空青秋一色,岩前远黛晓千鬟。天台鹤鹿同人境,尚恐翁归向此间。
山路松声图
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金阊暮烟图
霜前柿叶一林红,树里溪流极望空。此景凭谁拟何处,金阊亭下暮烟中。
2.关于山水花鸟的诗句
【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 其一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其二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征鸿图白露蒹葭八月秋,征鸿又作稻梁谋。一群嘹呖相呼处,多在萍荒浅水洲。
败荷鹡鸰图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杏林春燕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秋塘诗景图家居东南云锦乡,心魂原是水花香。哦诗想入秋塘景,鸳鹭惊飞一夕忙。
落花图咏1、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增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
漏刻已随香篆了,钱囊甘为酒杯空。向来行乐城东路,青草池塘乱活东。
2、溪水东流日转西,杏花零落草萋迷。山翁既醒已然醉,野鸟如歌复似啼。
六代寝陵埋国媛,五陵车马斗家姬。邻东谢却看花伴,陌上无心手共携。
3、忍把残红扫作堆,粉粉雨里毁垣颓。蛤蜊上市惊新味,鹈鴃催人在洗杯。
肯唱骊歌送春去,悔教羯鼓彻明催。烂开赚我平添老,知到来年可烂开。
4、蛰燕还巢未定时,村翁散社醉扶儿。粉粉花事成无赖,默默春心怨欲私。
双脸胭脂开北地,五更风雨葬西施。匡床自拂眠清画,一缕茶烟扬鬓丝。
5、芝鞋布蚁罢春游,粉蝶黄蜂各自愁。池面风回公簇聚,陌场人散鞠场休。
胶粘日月无长策,酒对荼蘼有近忧。苏小堤头试翘首,碧云暮合隔红楼。
落花图空山春尽落花深,雨过林阴绿玉新。自汲山泉烹凤饼,坐临溪阁待幽人【题菊花图】1、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2飒飒金飙拂素英,倚栏璚朵入杯明。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
3、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御袍采采扬妃醉,半夜扶归挹露华。
画盆石菖蒲二首1、水养灵苗石养根,根苗都在小池盆。青青不老真仙草,别有阳春雨露恩。
2、早起虚庭赋考盘,稻田新纳十分宽。呼童摘取菖蒲叶,验到秋来白露团。
牡丹图扇面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旧时姚魏种,高压洛阳城。
牡丹图1、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2、故事开元重牡丹,沉香亭北冷泉南。如今颜色还依旧,风雨江东月润三。
菊花图1、野菊日烂漫,秋风随分开。寒香与晚色,消受掌中杯。
2、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
墨菊图1、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研池。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
2、绿云架上草龙蟠,马乳含秋露下干。昨日文园愁肺渴,几丸嚼破蔗浆寒。
梅花图白贲谁为偶,黄中自保真。相看经发改,独领四时春。
梅枝图东风吹动看梅期,箫鼓联船发恐迟。斜日僧房怕归去,还携红袖绕南枝。
竹图1、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罗各碧玉。月昏潇湘烟水深,为君一弄江南曲。
2、修竹当窗白日达,山僧出定客来时。欲从节下题诗句,妙在无言不在诗。
雨竹图解笔淋漓写竹枝,分明风雨满天时。此中意恐无人会,更向其间赋小诗。
竹枝图鸠雨初晴苦竹生,满江明月动秋声。他年炼骨轻如叶,拟踏风梢散袖行。
枯木图枯木萧疏下夕阳,漫烧飞叶煮黄鲿。与君且作忘形醉,明日驱驰汗浣裳。
山水图1、潦净泉声涩,秋高木影疏。天涯来旅雁,江上有鲈鱼。
2、淡雾滃山腰,清风集树梢。听泉人习静,伫立面平桥。
3、落日山逾碧,孤亭景自幽。苍江寒更急,客发自中流。
4、寒溜浸幽壑,危亭点翠微。忽惊双鹤泪,有客款荆扉。
5、空山绝人迹,阒寂如隔世。泉头自趺坐,鹃声出枫树。
6、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携筇出矶上,何以地行仙。
7、山回水抱独往,路深树密迷家。有客隔林借问,惊禽蹴落藤花。
8、树合泉头围绿阴,屋横涧上结黄茅。日长来此消闲兴,一局楸棋对手敲。
9、山隐幽居草木深,鸟啼花落书沉沉。行人杖履多迷路,不是书声何处寻。
华山图白缘襕袗碧玉环,身于世事玛相关。风情抵老如潘朗,颠倒骑驴过华山。
濂溪图草苫书斋石垒塘,栏杆委曲娆溪傍。方床石枕眠清画,荷叶荷花互送香。
【我爱秋香】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震泽烟树图大江之东水为国,其间巨浸称震泽。泽中有山七十二,夫椒最大居其一。
夫椒山人耿敬霁,与我十年为旧识。昼耕夜读古人书,青天仰面无惭色。
令我图其所居景,烟树茫茫浑水墨。我也奔驰名利人,老来静拂尘埃迹。
相期与君老湖上,香饭鱼羹首同白。洞山图卷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
君令自称亦私淑,渔钓须当借一湾。枯木竹石图翠竹并奇石,苍松留古柯。
明窗坐相对,试问兴如何。山水堂轴松涛谡谡响秋风,云影峦光净太空。
何事幽人常独立,只缘诗意满胸中。【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鲤鱼风急系轻舟,两岸寒山宿雨收;一抹斜阳归雁尽,白萍红蓼野塘秋。
【题沈石田壑舟图】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窗榻类画舫,山水清且嘉。【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3.描述花鸟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4.帮忙找关于“山 水 花 鸟 的诗句
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熊罴对我尊,虎豹夹路啼。”(《苦寒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下江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5.关于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山河湖海、梅兰竹菊、风雨雷电的诗句
带有花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
(李颀《送陈章甫》)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道潜《临平道中》) 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4.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15.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 16、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带鸟的诗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带虫的诗句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度鸟向栖急,阴虫逢夜多。 --《秋郊夕望》唐. 马戴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除架》唐. 杜甫 空阶白露色,百草寒虫鸣。 --《长门怨》唐. 吴少微带雨的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带鱼的诗句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南朝齐·谢朓《游东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 《江上渔者》带日字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秋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带月字的诗句《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6.帮忙找关于“山 水 花 鸟 的诗句jiji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筏虎摧臼诋铰搓歇掸忙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7.关于国画的唯美句子
【第1句】中国画是以“气”作为自己存在的特性,“气”构成了中国画的基础,而水与气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多重通道。
由水化为气,既是自然的物理想象,又隐含着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变异;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又代表着天人的合一。水作为对象和作为构成,都直接与中国画的气脉相通,使中国画最终有了一个气的格局。
水在宣纸上干涸后,它身后留下的痕迹,构成了一种完全“透明”的绘画,一种与西画截然不同的水的空白的绘画。 【第2句】一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儿空白,是西洋油彩画。
一张画纸,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是中国画。凡·高浓墨重彩成为惊艳传世之作,齐白石水墨丹青也是画界传奇。
西方的热情,中国的素雅。一张五彩,映出的岂止山水草木?那其中,更有处世的方圆之道。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余白。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
【第3句】中国画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觉得常画常新,常见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的中国味。那么,什么是中国画妙不可言的中国味呢?简而言之就是‘土’。
中国画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奇葩,蕴涵着中国人的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等。 【第4句】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
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的石阶,缓缓地向上。周边是郁郁葱葱的不知名的小树,蜿蜒着身子,向有光的地方蹿着。
山涧树叶掩映的地方,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的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的间隙里散开,散开……远处,是黛色的长眉一样的山峦,云吞噬了它的脚,它却欣然任自己消失在梦似的烟云中。流水上的小桥,在雨后显出了清亮的灵动。
如针的细雨缝补着大地的外套,却不经意地撩起了江面晶莹的欢笑。孤船里的人,只是静静地望着,望着水青色绸缎似的江面,还是那远方的山呢?这是纸上的画,也是我心中的景。
【第5句】中国画是以“气”作为自己存在的特性,“气”构成了中国画的基础,而水与气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多重通道。由水化为气,既是自然的物理想象,又隐含着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变异;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又代表着天人的合一。
水作为对象和作为构成,都直接与中国画的气脉相通,使中国画最终有了一个气的格局。水在宣纸上干涸后,它身后留下的痕迹,构成了一种完全“透明”的绘画,一种与西画截然不同的水的空白的绘画。
【第6句】细细品味画家的这幅巨型国画,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画面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的视觉形象,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有机联系形成的“一气贯通”、“浑然天成”的感觉。
请看,画面中每一种景物都在动,云蒸霞蔚是动,旭日东升是动,山势挺拔是动,城市拔节是动,瀑布飞流是动,鸟语花香是动,但所有这些的“动”都在帮衬高架上动车的“动”。 【第7句】中国绘画历史悠远,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墨笔、线条为骨架,写实与表意相结合,强调画的意境与神韵,既简明大略又深邃悠远,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风采。而其中的线条则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它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8句】中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国的画,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当然,我也以中国画为骄傲,当代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 【第9句】张老师运用一支行云流水的画笔,于水墨流动间,在传统的中国画里创造性地有机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元素,向世人显示了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他大笔挥洒色彩,使他的水彩画又充满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画家又一次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理念——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画水彩画,用水彩画的肌理技法充实中国画笔墨。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创新,也代表了水彩水墨的两相依存,更是张万琪身上显示出的一种独特的“野性”,形成自己的“张氏野派”。
【第10句】国画是我们老祖宗创造发明的,传承了数千年,从绘画材料、笔、墨、纸、砚,到绘画理论、技巧、审美观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宏大的、系统的、精妙的、甚至是超。
『拾』 为何古人喜欢在折扇上作画
为何古人喜欢在折扇上作画?
中华传统扇文化艺术拥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家日常生活标准的改进,现如今的扇子已从实用品演化为赏析品,扇文化艺术的风采也更加变大。它不但反映于大家对扇子的应用,并且更取决于对一把扇子的赏析。
而赏析扇子,主要是赏析扇面和扇骨,各代书法家喜爱在扇面上美术绘画或撰写古诗词抒发感情传意,或为别人个人收藏或赠友人以题词纪念,因而扇面安装着整扇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感情寄语。
第三,因为扇面材料不一样,大家所做项目前期也不一样。绢扇一般都大会上胶,就能立即落墨绘制工笔画;假若拿到手的圆扇没有涂胶只是一层布,
那么为了更好地避免 因碰水书画掉下来,我们可以应用水溶性彩铅来着色,可是这类方式 的缺陷是假如色浆浓,行笔便会不畅,倘若稀释液了色浆,绘制图案设计的颜色对比度便会差,实际效果会受到非常大影响。
一样,空缺折扇也需看纸本是不是有胶,没有胶只有美术绘画写意画,若有胶则写意画工笔画能够随意充分发挥。此外,还可以自身选购胶矾水将生宣刷完善宣。
第四,绘制进行后要考虑到中后期装饰设计工作中。扇子总体要维持颜色统一,不但是扇骨的颜色和界面总体的和睦,我们在进行制作后还需要加上与之相当的扇坠的颜色,假若是配上扇座欣赏,那么还应当考虑到扇座的颜色和样式。
赏析一页扇面,不论是寥寥数笔,或者绘以青山绿水,都能从这一柄“怀袖雅物”中窥探画扇人的情绪与闲逸。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