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四川戏休丁香

四川戏休丁香

发布时间: 2023-03-29 01:07:39

⑴ 庐剧的代表人物

王本银,小名小锁子,艺名小庄锁,1906年生。原籍肥东县关家庙(现名永安乡),幼年时先后迁居本县蔡楼子、泥板岗等地。王本银还有许多绰号:在朱巷一带;因扮旦角,长的俏,唱的俏,演的俏,人称王三俏;在定远及周家圩一带,因他演《讨学钱》中老先生一角庄重而幽默,人称王老本、王老先生……但肥东一带群众,最习惯的还是叫他小庄锁。
王本银出身贫苦家庭。五岁丧母,与姐姐王巧云随父亲生活。父亲王而传,除了租种两斗田外,主要以剃户头为生,即固定给几个村子的农户剃头,到午、秋两季收获后,按剃头户收粮作酬。王而传无师自通,喜唱倒七戏,晚间无事,常被邀至附近小戏班子演唱;扮旦角,也能有些收入。 庐剧
王本银九岁时,因与同村孩子打架跌断了腿,当地郎中以草药敷断处,夹板捆扎,言一百天后才能去掉。时值夏季,王而传每天要外出剃头,姐姐王巧云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将王本银置在一竹床上养伤,托邻居照管。王本银因过去时常随父亲看戏,也跟着学会了一些调门。他一人在家,闲着无事,一来对唱戏感兴趣,二来解闷,就不断哼唱倒七戏。有次唱时,被其父听到,问:“锁子,你跟谁学的?”王本银说:“我听你们唱的嘛!”。王而传甚喜,说:“唱的还可以,我就来教你一出戏。不久,王而传就教王本银学会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儿这个角色的戏。时值夏季天旱,乡下邻里请戏班子在蔡楼子唱戏祈雨,唱的戏是全本《秦雪梅》。那时,戏班里的演员年纪都在四十岁上下,没有可演路儿一角的少年演员。王本银对父亲说:“路儿一角我能唱。”王而传听他把路儿的戏从头到尾说唱了一遍,觉得可以一试,就去和班头商量,征得班头的同意,让王本银来扮演路儿。当时演的《秦雪梅》,共有“观画”、“闯楼”、“得病”、“熬药”“归天”、“吊孝”、“游地府”、“上坟”、“骂陶荣”、“闹学”、“教子”等折。全本戏很长,需要唱一夜。演戏那天,天晚开戏,按折唱下去,等到唱“教子”一折戏时,天色已亮。看戏的也早已看累了,有的躺在草垛旁边,有的靠在坟茔堆上。王本银则倒在后台的一角睡着了。当王而传给才被叫醒的王本银的脸上抹铅粉胭脂化妆时,王本银浑身发颤。王而传见状,说:“唉,你这样不中用,牙齿打牙齿这样颤,那还能……”王本银说:“我不是怕,这是刚爬起来冷的。”就这样,王本银上了戏台,许多戏迷听说小庄锁会唱戏,都站起来拥到台口。王本银虽说会唱,可是初次登台,不会表演,只是在台这边唱一句,走到那边唱一句。但因人小,扮的路儿一角也还像个样,加上嗓子好,唱得好听,受到观众的称赞。回到村子里,乡邻们不仅夸赞,还凑钱做了一件衣裳送给他。 王本银第一次登台唱戏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传扬出去,许多班社不断来找王而传,叫他带儿子去唱戏。王而传一边唱,一边教。王本银聪明伶俐,学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环及旦角的戏都能唱了。小庄锁很快就出名走红了。 王本银在十一岁至十三岁期间,随父亲先后搭过的戏班有:宁庙子老丁三班子、周小蛮班子(本姓潘,家在梁园油坊周村)、管志高班子(管志高不会唱戏,但有几个侄子,名管梦德、管梦陶、管梦臣都会唱戏,当时年纪在二十多岁),还有费业发班子、费五班子(费五名费志泉,唱旦角出名,因排行第五,人称费五)等。经过不断搭班唱戏;王本银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会唱的戏也多了,表演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1920年前后,在撮镇、东大圩一带,有个唱倒七戏比较出名的王凤山班子。王风山当时四十多岁,唱武丑。班子里有张宗耀、范家业;窦为仙、陈朝炳、陈克金、陈克广、陈克明等艺人,年纪都在四十岁上下,都有一定的演唱才能。这在当时,算得上人员不少、阵容整齐的戏班子。王凤山派人找王而传,叫他带王本银去搭班唱戏,来人先送了五块银元作为“死贴角”(即预付的礼钱、聘金)。“死贴角”,是当时戏班中的行话,只有唱戏比较红的人,班头在邀请搭班时,才给“死贴角”。当时五块银元是个不小的数目,连王凤山请他唱戏也送了五块钱“死贴角”。
王本银从十三岁那年起就随父亲进了王凤山的班子,在片塘、撮镇、东大圩、晓星集一带唱戏。约一年后,王而传和王凤山、张宗耀结为把兄弟,王本银也正式拜王凤山为师傅。拜师后,王本银算是入了师门。那时,学戏是极苦的事。艺人们忙于生计,不断唱戏,而且唱戏的时间很长,经常是“两头红”,即从太阳落山时的傍晚开戏,唱一夜到早晨太阳出山时散戏。所以,教戏也无固定时间,瞅个空子师傅教一出戏,顶多说唱两遍,即需大体背热。上台演唱时,还需要能即兴发挥,才能把戏唱活。徒弟不仅向师傅学戏,还必须在生活上侍候师傅,烧饭、洗碗、炊茶、买烟是常干的事。有一次散戏后,王本银干完杂事,刚睡倒。又被师傅叫起来,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王而传看了,有些不忍,说:“叫他明天背吧!”师傅对王而传说:“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该让孩子学艺。”好在王本银正在少年,血气方刚,能吃苦,又勤快,学戏也能刻苦认真,会唱的戏也就更多了。王风山扮演丑角,极受群众欢迎。他在台上表演动作粗犷而多变,把丑角演得诙谐风趣,每句台词,大都能逗观众发笑。他常对王本银说:“演丑角,就要让人家笑。人家没笑,自己先笑,就不值钱。”王凤山的丑角戏以及他的表演方法,很多都被王本银学了下来。这使王本银不仅能演奶生、小旦戏,丑角戏也演得很出色。其间,王本银还找当时唱戏走红的另一班子里的禳盛学过两折戏,即“三娘教子”和“十八扯”,唱的都是京剧调门。学会后,还和王凤山同台唱过“十八扯”。
过了两年,王凤山班子里除有张宗耀等四十岁左右的一班演员外,还添了与王本银年纪不相上下的几个青少年演员,如刘铁嘴,当时二十多岁,肥东人;小才子,十五岁,是王凤山捡的一个孩子,原名吴胜奎,跟着王凤山改名为王金奎,唱小丑,拿手戏是《刘秀讨饭》;小福子,名李春发,唱老生。这些青少年在一起,互相较劲,争强斗胜,都想唱得不比别人差,个个学艺认真,唱戏卖劲。王凤山班子所以能跑红,主要就是因为有小才子、小锁子、小福子三个冒尖,吸引观众。
在旧社会,唱戏的艺人备受歧视,又屡遭腐败政府及土豪的欺凌,靠唱戏混饭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大约在王本银十六岁时,不知为何原因,王凤山班子得罪了撮镇团防局。团防宁五爷派当差的把王而传抓去,捆在集头示众,不给饭吃。王本银偷偷递两个烧饼给父亲,被团防局当差的看见了,夺过去就扔到阴沟里。王而传直到当天晚上才被放回。王凤山班子一度只好停演。后来,离撮镇不远的姜大塘有个温二爷,是当地有一定势力的乡绅。为了显示自己有势力有面子,就叫王凤山班子到姜大塘唱了一阵子戏。因王凤山班子唱倒七戏中有时夹唱京剧调门,所以,姜大塘人又叫他们是“大倒七戏班子。”
王本银十八岁时,随父亲离开了王凤山班子,回到家乡关家庙。此后,他常到高塘的张乐山班、宁庙子老丁三班子和费业发的德胜班里唱戏。当时,凡是对整折戏中每个角色的唱、念都会的艺人叫“一棵菜”,只会唱某一个角色的叫“半连子”。王本银因会的戏多,且对戏中每个角色的唱、念都熟,自然就是“一棵菜”,缺哪行就上哪一行;还可以在演唱中通过唱、念,提示对方该唱什么,该讲什么。所以,搭班唱戏,很受欢迎,且常拿“顶头帐”(即分帐时拿最高一股帐)。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过着一般的穷苦生活。不唱戏的时候,王本银则以唱门歌维持生活。门歌是肥东一带民间的说唱性小调,多为穷苦人乞讨时演唱。王本银因为唱过戏,嗓子好,唱门歌时能唱出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因而颇受群众欢迎。
王本银在家乡唱了几年戏和门歌,觉得难以发展,生活也感困难,听同行徐祖传说,费业发班子正在南京唱戏。1933年,王本银与徐祖传一同到了南京。那时,南京下关有个游艺场叫怡和堂(或义和堂,实际是个说书、卖艺、玩杂耍的空场子),里面有四个较大的摊子:临近大门是费业发的倒七戏班(南京人称倒七戏为和州戏),班头是一个北方人,叫张傻子;第二个摊子是泗州戏(当时叫拉魂腔);第三个摊子是唱坠子的;第四个摊子又是倒七戏,是张大生班子,肥东艺人潘保章就在这个班子里。 王本银和徐祖传找到费业发,落下脚来。唱的第一出戏是《薛世荣上京》,王本银扮薛世荣。班头张傻子看过之后,对费业发说:“王瘪嘴(王本银又一绰号)这个戏没什么东西!”。第二次,王本银又唱了一折《曹瞎子闹店》,张傻子才觉得可以,对费业发说:“戏班里只留一个王瘪嘴,不要徐祖传。”徐祖传知道张傻子不要他,就要到离南京数里远的一个飞机场工地去做工。王本银觉得是徐祖传约他一起到南京来的,班子不留徐祖传,他也不能干,出于义气,也就随徐祖传去了飞机场。到工地一看,住的是破帐篷,到处苍蝇乱飞,条件极差,也赚不到什么钱。两人没做工,又回到张傻子班。张知留王不留徐,王也留不住,就对王本银说:“都留下来吧!”
王本银留在张傻子班里,开始时没什么影响。不久,合肥东大圩一带“玩船的”(即跑运输的船民)经过南京,听说小庄锁在这里唱戏,便哄到怡和堂,出五块银元专点小庄锁唱《宋江杀惜》、《曹瞎子闹店》。由于听戏的船工捧场,从那以后,王本银在班子里名声大震,分帐也比别人多些。王本银站住了脚,父亲和姐姐也相继到了南京。王而传在戏班里唱戏,王巧云在外帮工。经张介绍,王本银与当地一夏姓妇女结了婚。
王本银在南京唱了两年戏,二十九岁离开张傻子班,随当时在长江客轮“德和号”上当茶房的同乡陈玉寿坐船到了上海,参加了一个由六安人李小二凑的戏班子。班子里有几个唱倒七戏的艺人,还有几个唱淮剧的艺人,在闸北北烟花里(或北义华里)的一块空地上唱起戏来。他们常常是以小戏开锣,招徕观众;看的人多了,就唱连台本戏,如《老张赶子》等。腔调依剧而变,有时唱京剧调门;有时唱倒七戏调门,淮剧艺人上场演 则唱淮剧。演唱中间,班子里有人手拿盘盒,向坐在周围板凳上的观众收钱。当时,合巢地区有不少人在上海闸北区一带当机匠(即手工织布工人),所以看倒七戏的观众也很多。后来,有一肥东家乡人,名孙绪伦,在巡捕房当巡捕,编号“330”,大家都叫他三百三。。他在南烟花里(或南义华里)租了一个棚子;把李小二班子找去唱了一段戏,但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收入也不多,仅仅能维持生活而已。 由于和淮剧艺人同班,王本银也学会了几个淮剧调门,并把这个调子带回肥东一带传唱。王本银说,原调叫“淮城调”,倒七戏艺人把它叫“道情调”,因为该调第一次唱是用在《珍珠塔》小方卿唱道情的一个唱段上。
王本银在上海唱戏约一年多时间。后因父亲生病,又值芦沟桥事变前夕,政局动荡,在上海唱戏谋生亦感艰难,于是携父、妻辗转回到肥东家乡。到家第二天,王而传因病去世。
回到家乡后,因唱戏屡遭禁止,生活无门。有一次,王本银随老丁三班子到蒋集唱戏,适逢说大鼓书的名艺人谢有银也在蒋集说书。王本银本来就喜欢听说书,听了几次,也想学说书;就正式拜谢有银为师,学说大鼓书。由师傅先讲说书的路子,开头学了一折“小八义”。谢有银喜欢听王本银唱戏,说王本银嗓子好,而说书则要沙哑低沉的嗓音。谢有银就对王本银说:“学说书不要把嗓子搞坏了。”王本银亦留恋唱戏,所以,学说书也未改变自己嗓子的音色,仍用原来的嗓音。这样一来,王本银说的大鼓书,就不如别人说的有味。但听他说书的人还是很多,主要是因为他唱戏出了名。那时群众戏谑地说:“小庄锁说书,是人值钱,书不值钱。”
由于经常外出搭班唱戏,不在家中,约在1947年前后,王本银与原妻离异,后与王姓妇女成亲。
王本银说了几年大鼓书,又断断续续地搭过费业发班子、张乐山班子、周小蛮班子、费志泉班子、金山班子唱过戏,直到1949年。
翻身解放 艺名远扬
1949年1月,合肥地区解放了。王本银随费业发班子应邀从张洼到了合肥,在合肥李公祠(今省邮电管理局后院处)唱戏。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馆领导,成立了平民剧社,王新海(艺名王小嗄子)任社长,王本银任副社长。后台老板是黄朝仙、吴邦志。由于李公祠不适宜作长久演出场地,1950年,剧社和当时负责前台的一些人,凑钱在双井巷盖了平民剧场。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处接收了平民剧社,改为国营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开始了对倒七戏的继承、研究和改革工作。王本银热情地参加了这一体制改革工作,成为国营剧团的一名演员。他一面演戏,一面参加为艺人举办的各种学习班。他还积极参加扫盲,学习文化,学习音乐常识及新的表演知识等活动,因而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逐渐有了提高。1955年,因倒七戏流行区属古庐州府治,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把倒七戏改名为庐剧。成立安徽省庐剧团。1956年,王本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被肥东县选为人民代表,出席了省人民代表大会。他还被任命为安徽省庐剧团副团长、艺委会主任,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3年,王本银又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二届代表大会。 王本银从旧社会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戏子到参加革命文艺工作,入了党,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表演艺术上也不断有所提高。1952年,他在庐剧艺术改革有开创意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的演出中,扮演祝公远一角,获得好评。以后他又在舞台上塑造了《罗汉钱》中的张木匠、《讨学钱》中的老先生,因而蜚声庐剧界。他还在《宝莲灯》、《白蛇传》、《两兄弟》、《打灶》、《休丁香》、《双锁柜》、《江姐》等戏中,扮演过许多角色,刻画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他的表演,动作细腻,情感逼真,唱腔圆润,吐字清楚,富于变化,独具一格。1954年,王本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又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荣誉奖。他还参加了文化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与许多兄弟剧种的著名演员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1957年春,王本银参加了安徽省地方戏赴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时,他主演了《讨学钱》,丁玉兰主演了《借罗衣》。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登台和演员握手。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还亲切接见了王本银等演职员。这崇高的荣誉和那幸福的时刻,使这位饱尝旧社会辛酸的老艺人感慨万千,终生难忘。
在剧团的日常工作中,王本银除不断参加演出外,还积极向青年演员教授传统唱腔,传授表演技艺。他还长期与作曲创作同志合作,认真探讨庐剧音乐的改革与发展,共同创作出不少好的唱段。他还和其他老艺人一起,回忆传统剧目,提供给剧目创作人员,并参加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工作。
1974年,王本银同志退休了。退休之后,他仍保持着对庐剧艺术的热爱和关心,保持对党的事业的赤诚忠心。1986年夏初,八十岁高龄的王本银还热情参加了《讨学钱》盒式磁带的录制工作。磁带发行后,极受庐剧观众的欢迎。
1990年10月18日,王本银因病去世,享年84岁。 丁玉兰,庐剧女演员。安徽肥东人。出身艺人家庭。幼年随父学戏,十二岁拜师学庐剧。工青衣、花旦。曾在皖中一带演出。1949年参加合肥市平民剧社。建国后,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演员,合肥市庐剧团演员、副团长、名誉团长。擅演剧有《休丁香》、《秦雪梅观画》、《玉簪记》、《双丝带》等。主演的《借罗衣》已拍成戏曲片,《双锁柜》已拍成戏曲电视片。
丁玉兰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养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戏谋生。由于当时庐剧还是小戏,社会地位很低,在辗转的演出路程中,丁玉兰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也正是在这演出的氛围感染下,丁玉兰从小就练就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丁玉兰拜戏班的陈师傅为师,由于天赋高,学戏精,8岁开始登台,13岁就可以唱庐剧代表剧目,并很快成为一方名角,经常有人点名要丁玉兰唱场子。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丁玉兰,随后又正式拜庐剧名角郭士龙为师,使艺术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后,丁玉兰进入安徽省庐剧团,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她如饥似渴地补充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和观摩兄弟剧种演出,广泛吸取各剧之长,为再攀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在北京的戏曲汇报演出中,丁玉兰凭借对庐剧代表剧作《借罗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绎,震惊了戏曲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她的演出,并在看完演出后同丁玉兰等人亲切握手合影。周总理更是亲切地关怀丁玉兰,帮丁玉兰解决眼疾就医问题。
退休后,丁玉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积极为庐剧贡献余热。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获得了许多成就。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6年,凭借在《双丝带》中的杰出表演,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鉴于丁玉兰的杰出艺术表演,她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安徽分会理事。退休后,在教师岗位上,丁玉兰先后被评为合肥市先进工作者、省政协积极分子、省劳动模范,并当选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她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网络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作为庐剧代表人物,庐剧就是她的生命,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当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剧团的存在,庐剧在很大程度上才从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了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作为名角,她用她那玲珑的表演风格和甜美的地方韵味将庐剧一次一次推向全国。从地方味十足的《借罗衣》到文词高雅的《玉簪记》,无论是村姑还是大家闺秀,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这种百变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朴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也可以说是观众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从一定程度上说,“丁玉兰”三个字就代表了庐剧。 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⑵ 柳琴戏张郎与丁香唱得最好听的是

柳琴戏张郎与丁香唱得最好听的是:张郎休丁香。张郎休丁香的故事,发端于北魏年间。明代这个故事有了较固定的版本(民歌),清初,水漫泗州,洪泽湖形成,张郎休妻的渔鼓传唱,建国前后,多次被搬上舞台。如今在当地,老年人,青年人,在校学生都能讲这个故事,田间炕头,农闲聊天都能唱一段张郎休妻,影响范围之大。

⑶ 庐剧休丁香姓什么

庐剧《休丁香》是一个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没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张郎休妻》,是庐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剧目中的剧情源于《丁香故事》:郭丁香为人善良贤惠,尊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张万郎,两人彼此因为不和,日夜争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换取张万郎的回心转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书一张。该剧多在安徽广大农村和城镇演出,深受老百姓喜爱。

庐剧戏目《休丁香》的发展:

该剧于曾在安徽省组织的庐剧赴京汇报演出中深受好评。1957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该剧,后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该剧作为庐剧的代表作品申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休丁香》作为一部传统地方戏,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该作品并没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会群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后人对此整理出来的剧本,整理人仅仅起到“记谱”作用,并不能对该剧或剧本主张著作权。

⑷ 庐剧有哪些经典剧目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
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
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编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剧情简介:胡来自称半仙,夫妻俩一唱一和丑态百出,利用人们的求医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广大农民,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告戒人们应当相信科学,铸造起钢铁长城,不要让骗子们有机可乘,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休丁香》
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⑸ 庐剧周小五哪里人

庐剧周小五是安徽省白茆镇旭光村十二组人。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专于以合肥为中心属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5)四川戏休丁香扩展阅读:

庐剧周小五简介: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

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⑹ 泗州戏的张郎休丁香的女演员是谁怎么关注她

她应该是刘荣芝。
刘荣芝,原名刘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园世家,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当家花旦。与泗州戏孙梅、张廷、吕咸蔚并称“泗州戏四小名旦”。

⑺ 庐剧都有哪些经典曲目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代表曲目:
1、《珍珠塔》:《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说的是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变故,中途败落,为赴京应试,去向姑母陈氏借贷,陈氏不借,反加凌辱。陈女翠娥与方卿定有婚约,得知后,约方卿相会,送与银两,并赠以传世之宝珍珠塔,后方卿得中状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过陈家,扮道人进入陈府,唱道情羞讽其姑,陈氏悔愧,方卿与翠娥终得完婚。
2、《李清照》: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3、《休丁香》: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⑻ 二夹弦的剧种简史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清咸丰初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有个穷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吟唱。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丝弦,以壮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其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编词清唱,并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白殿玉在引马集收了三个乞讨人为徒弟,他们是莘县的李季安、东平的戚成兴和济宁的梅福成。
咸丰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灾,李季安北归,白殿玉带戚、梅二徒,乞讨至曹州(今菏泽)东北的大徐庄落户,后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数十人,在菏泽、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梁山、东平一带农村“打地摊”卖唱。这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其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了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其乐器除一个凸肚花鼓,又增加了丝弦(两根弦的“弦子”),还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两夹弦剧种初具皱形。 清同治年间(约1864年左右),曹州城西南魏堂村贡生魏金玉聘请戚成兴、梅福成为师,在村里成立了两夹弦玩友班,随后趁本村庆贺王姓夫人立贞节牌坊之机,在四辆太平车搭成的戏台上,演出了《安安送米》,这是两夹弦有地摊上小唱走上舞台的开始。戚成兴、梅福成在演唱时常把蒲扇作为简单道具,群众送他们“大蒲扇”、“二蒲扇”的艺号。
这一时期的两夹弦戏,仍是农闲唱,农忙散的“玩友会”,没有严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没有“格”和“规”的种种束缚。这种机动自由的特点,加上艺人们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变成“大戏”的强烈欲望,使其大量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点,得以迅速发展。在唱腔方面皆突出地受到当地民歌(如:划船调、打你八棒锤、大锯缸等)、曲艺(如: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坠子等)、戏曲(如: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平调等)的影响,使之日益丰富,表演方面,则学习、借鉴了其他戏曲的程式。
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努力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对乐器也进行了改革。为扩大主弦音量,他们把原“弦子”(似二胡)上的两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为两股,这就是沿用至今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之后,“文乐”又增加了琵琶、二胡,“武乐”增加了大锣、手钹、堂鼓等,多用于开戏之前的“打通”。不过表演形式仍较简单,人员很少。艺人们常称:“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乐师往往一人兼奏几样乐器。服装道具也很少,一个班中,一般只有一身褶子,两身布衫,一身官衣,一顶纱帽等“行头”。所演剧目也多是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生活小戏。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贤》、《兰桥会》、《王汉喜借年》、《拴娃娃》、《站花墙》、《换亲》、《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抱灵牌》等。至此,两夹弦剧种逐渐成熟。
与此同时,流落在黄河以北的莘县、临清一带的白殿玉的另一徒弟李季,尽管也收徒传艺,但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很少,其曲牌、板式,基本上还属白氏初传,不如曹州(菏泽)“大蒲扇”的两夹弦唱腔委婉、细腻,易于表达各种感情。他们之间,因流传区域关系,观众便称鄄城以北、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称曹州(菏泽)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南词两夹弦发展迅速,从艺者甚多,流传区域很快扩大到河南省的安阳、新乡、开封、商丘等地。而北词两夹弦继李季安之后,只有鄄城的王贯得、吴志修等稍有名气。较近的北词两夹弦名演员要数鄄城的王自端,他以唱《王婆骂鸡》出名,吐词爽快流畅,一口气可唱二百多句,有“翁倒山”之誉。 光绪初年(约1875年),戚成兴、梅福成在定陶县张湾村再度收徒传艺,教授玩友班,后成名者有旦角王玉华等。
1878年春,菏泽东关泰山奶奶庙大会,专请戚成兴的两夹弦班来演家庭小戏,当时连唱四天,曹州府台、县令、都观看了演出,并赏银五十两。从此,两夹弦由村镇舞台走向城市舞台。
光绪六年(1880年),“大蒲扇”的传人刘大焕、张惯通、徐效言、王玉华及张惯同的艺徒徐广思(大徐庄人)、徐广远(大徐庄人)、马天仓(丑,艺名“马老平”,菏泽吕陵镇人)和刘大焕的艺徒徐启敬(司鼓,大徐庄人)等,进入豫东大城市开封,起初在较偏僻的城隍庙内演出,因很受欢迎,后移到繁华的相国寺市场演出,名震豫东,当地群众称之为二夹弦 1910年(宣统二年)左右,王玉华(旦角)在曹县马楼一带组织了第一个两夹弦职业班社“洪兴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每天戏价八百铜钱。这一时期,两夹弦借鉴其他剧种的做法,根据两夹弦的具体条件,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改变了过去“三小”独占两夹弦舞台的局面。为丰富上演剧目,排演了公案戏(如《清宫断》)、功架,武打戏(如《九女庵》)、连台本戏(如《金镯玉环记》)。徐广思还于1911年左右,先后收曹县的崔兰琴(艺名“大金牙”)、大脚二妮(鄄城人)为徒,培养了两夹弦第一代女演员。他们优美柔和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很快轰动菏泽、曹县、开封、商丘等城市。1925年左右,徐光思又收下讨饭人黄二润之妻张秀香(东明县人)授艺,张秀香由演《站花墙》出名,因其初登时穿的是白靴,观众便送艺号“大白靴”(后又叫“老白靴”)。她便是两夹弦后来著名女演员黄云芝的母亲和宗师。
1928年,徐广远的高徒王文德(中、青年时期从旦行,后改为须生,艺名“小印(艺)”),召集二十多位艺人在本村(菏泽市安兴镇贤圣寺)庙院内,成立“共艺班”(洪艺班),主要演员有王文德和其弟王文胜(艺名“二宝”)、王文亮(艺名“二燕子”)、张秀香、崔兰琴、赵秀真(艺名“二金牙”)、马福勤等。这个班社在王文德的带领下,吸收了山东梆子、柳子戏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更趋完美,在音乐方面,改革、丰富了两夹弦的唱腔、板式,比如在“原北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慢北词”和“连北词”。增加了笛、笙、唢呐等乐器。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如:河南开封地区二夹弦剧团的主要演员杨桂莲(艺名“二马峰”)、张海莲(艺名“三马峰”、“水上漂”),当年都在“共艺班”(洪艺班)学过艺。通过他们的努力,两夹弦这个独具风格的剧种最终走向了成熟。同时,也由于这些优秀演员的出现,使两夹弦这个年轻的剧种,日益广泛的流行起来,它的活动范围,当时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广平、馆陶;东到济宁,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苏省的浦口,西南流传到河南省的开封、民权、兰考、扶沟、安阳、武涉等县,以及安徽省的亳县、阜阳等地。 建国后,两夹弦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地方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仅山东菏泽地区就有:菏泽县新艺剧社(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前身)、巨野县新艺剧团、单县新民剧团,东明县两夹弦剧团,河南省的开封、商丘两地区及延津县、台前县,安徽省的亳县,也都有两夹弦专业剧团。而北词两夹弦却无专业表演团体,其优秀营养业已被纳入北词两夹弦的范畴传承发展下来。
山东两夹弦发展
菏泽县新艺剧社成立于1951年,以原“共艺班”(洪艺班)演员为主体成立。1954年,剧社经过登记,归菏泽县人民政府领导,成为国家正式的职业艺术团体,同时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员,全团发展到50余人。1959年剧社调到专署,成为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
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两夹弦演员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著名演员黄云芝(艺名“小白鞋”)以细腻、婉转、悠扬的唱腔和优美、轻盈的台步而闻名,它促使两夹弦戏曲在重唱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舞蹈技巧的提高,使两夹弦戏曲成为完美综合艺术的统一体。
1952年和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和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黄云芝演出现代戏《离婚》和整理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换亲》获得演员一等奖,马福勤、李京华等获得三等奖,剧目获得一等奖。并由上海制片厂灌制了唱片,黄云芝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两夹弦《三拉房》等剧目的演出。同年11月,山东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菏泽专区演出了两夹弦《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三进士》等剧目,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刘少奇、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黄云芝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64年春,又在济南向朱德、贺龙汇报演出现代剧目《向阳人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夹弦剧种遭受重创,许多剧团包括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被迫解散,剧种濒于绝境。1970年,更名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并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1979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相女婿》,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编剧王岳芳获文化部剧本创作二等奖,定陶县两夹弦剧团获文化部演出三等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月演出期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演出《红果累累》,孔凡凯、武斌编剧,获剧本创作奖;李京华饰春婶,获优秀表演奖;韩艳萍、牛辉庆、张兆夫获表演奖。近几年又排演了祝兆明编导的《抬爹嫁娘》、《愣姐让房》等剧目,均参加了省地艺术节,分别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和演出一等奖。
河南二夹弦发展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却仅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还有零星演出,专业剧团却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关闭了,属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目前已经培养40多名学生。2004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民间戏剧二夹弦名列其中。
安徽亳州二夹弦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县二夹弦剧团演出的《金龙盏》受到阜阳行署领导的高度赞扬,被 二夹弦
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3月,二夹弦剧团因成绩卓著,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亳县二夹弦剧团的高中贤、王玉芹曾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对这一稀有剧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亳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村言俚语,表达了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和赞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稀有剧种的珍贵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二夹弦基本上濒临灭绝。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能够保存下来,亳州市谯城区决定,在不影响春秋季演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确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夹弦》大戏,并进行公演。从1999年以来,亳州二夹弦剧团参加安徽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均获得了好的奖项。

⑼ 中国有什么戏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⑽ 有人知道 百集黄梅戏 这个系列的所有名字。或者链接吗!我找了好多都不全。

2 黄梅小戏《沙子岗》
3 黄梅小戏《打豆腐》
4 黄梅小戏《春香闹学》王水
5 黄梅戏《劈山救母》(全剧)
6 黄梅戏《走投无路的爱情》(全剧)
7 黄梅戏《奴隶的妈妈》(全剧)
8 黄梅戏《雷打天火烧》(全剧)
9 黄梅戏《夺锦楼》(全剧)
10 黄梅戏《告经承》(全剧)
11 黄梅戏《金钗记》(全剧)
12 黄梅戏《李慧娘》(全剧)
13 黄梅《卖水记》(全剧)
14 黄梅戏《龙凤环》(全剧)
15 黄梅戏《双合镜》(全剧)
16 黄梅戏《双丝带》(全剧)
17 黄梅戏《休丁香》(全剧)
18 黄梅戏《绣鞋记》(全剧)
19 黄梅戏《鹦哥记》(全剧)
20 黄梅戏《御河桥》(全剧)
21 黄梅戏《鸳鸯配》徐君
22 黄梅戏《朱熹与丽娘》汪静 丁同
23 黄梅戏《包公误》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24 黄梅戏《打金枝》赵媛 董家 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25 黄梅戏《童年包拯》(全剧
26 黄梅戏《穷女婿拜寿》(全剧)
27 黄梅戏《罗元下山》之大闹洞房(全剧)
28 黄梅戏《白马记》(全剧)
29 黄梅戏《徽洲女人》安庆黄梅艺术剧
30 黄梅戏《女驸马》韩再 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31 黄梅戏《小乔与大乔》孙娟 李萍 安庆黄梅戏三
32 黄梅戏《荞麦记》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33 黄梅戏《张太和休妻》(全剧)
34 黄梅戏《鱼网会母》东至县胜龙黄梅戏剧团(2013年)
35 黄梅戏《卞正环打官司》(全剧)
36 黄梅戏《追鱼》(全剧)
37 黄梅戏《忠奴魂》(全剧)
38 黄梅戏《丈母娘想女婿》(全剧
39 黄梅戏《小寡妇补缸》(全剧)
40 黄梅戏《三座冤坟》(全剧
41 黄梅戏《唐僧出世》(全剧
42 黄梅戏《三顾茅庐》(全剧
43 黄梅戏《诸葛亮吊孝》(全剧)
44 黄梅戏《刘备招亲》(全剧)
45 黄梅戏《老公公盯媳妇》(全剧
46 黄梅戏《千刀万剐恶妇人》(全剧)
47 黄梅戏《懒汉误嫁妻》(全剧)
48 黄梅戏《包二误婚记》(全剧)
49 黄梅戏《清风亭》黄新
50 黄梅戏《孝子冤》余顺
51 黄梅戏《三请樊梨花》孙娟
52 黄梅戏《孟姜女》李文
53 黄梅戏《胭脂》茆建琳 余顺
54 黄梅戏《游龙戏凤》何 周珊
55 黄梅戏《乔太守巧点鸳鸯谱》何 魏蓓
56 黄梅戏《哑女告状》吴亚玲 何云
57 黄梅戏《罗帕记》吴亚 黄新
58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吴亚 黄兴
59 黄梅戏《珍珠塔》吴 尤元
60 黄梅戏《女驸马》周莉 吴亚
61 黄梅戏《武大郎与小姐》(全剧
62 黄梅戏《杀妻灭子》(全剧
63 黄梅戏《母亲是乞丐》(全剧)
64 黄梅戏《黄金与良心》(全剧)
65 黄梅戏《周通戏妻》(全剧
66 黄梅戏《苦郎与画女》(全剧)
67 黄梅戏《杀妻嫁女》(全剧
68 黄梅戏《招花惹草》(全剧
69 黄梅戏《冤死九泉》(全剧
70 黄梅戏《转世观音》(全剧
71 黄梅戏《傻子挑老婆》(全剧)
72 黄梅戏《男人产子》(全剧
73 黄梅戏《流浪的败家子》(全剧
74 黄梅戏《老子杀儿子》(全剧)
75 黄梅戏《东坡》张 谢思
76 黄梅戏《李四光》张辉 谢思
77 黄梅戏《荞麦记》(全剧)
78 黄梅戏《三女抢板》(经典
79 黄梅戏《舍子救孤》(全剧
80 黄梅戏《苦命女人》(全剧
81 黄梅戏《黑夜一盏灯》(全剧)
82 黄梅戏《三审曹国丈》(全剧)
83 黄梅戏《苦妈妈养苦儿子》(全剧)
84 黄梅戏《憨厚丈夫坏老婆》(全剧)
85 黄梅戏《流浪的苦儿》(全剧)
86 黄梅戏《养儿养女都是空》(全剧)
87 黄梅戏《子多无福》(全剧
88 黄梅戏《姐弟泪》(全剧)
89 黄梅戏《害人害己》(全剧
90 黄梅戏《孤儿院的伤心女》(全剧)
91 黄梅戏《狗县官采花贼》(全剧
92 黄梅戏《风尘女子也有情》(全剧)
93 黄梅戏《薛仁贵招亲》(全剧)
94 黄梅戏《王清明投亲》(全剧)
95 黄梅戏《三女拜寿》(全剧)
96 黄梅戏《借妻记》(全剧)
97 黄梅戏《鸳鸯谱》吴琼 刘国
98 黄梅戏《罗帕记》吴琼 张辉
99 黄梅戏《十二月调情》(全剧)
100 黄梅戏《十八摸》(全剧)
101 黄梅戏《丢弃的儿子》(全剧)
102 黄梅戏《错斩亲生子》(全剧)
103 黄梅戏《并蒂莲花》(全剧
104 黄梅戏《逼妻偷人》(全剧
105 黄梅戏《孟姜女后传》(全剧)
106 黄梅戏《真假包公》(全剧
107 黄梅戏《罗帕记》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108 黄梅戏《碧玉簪》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109 黄梅戏《李世民降生记》(全剧
110 黄梅戏《三个女人一台戏》(全剧)
111 黄梅戏《人心换人心》(全剧)
112 黄梅戏《嫂代姑嫁》(全
113 黄梅戏《穷人自有天保佑》(全剧)
114 黄梅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全剧
115 黄梅戏《寡妇门前是非多》(全剧)
116 黄梅戏《孝女寻父》(全剧
117 黄梅戏《苦涩的眼泪》(全剧)
118 黄梅戏《哭荒天》(全剧)
119 黄梅戏《风流尼姑才十八》(全剧)
120 黄梅戏《春约秋末》(全剧
121 黄梅戏《孟姜女》叶小 张启
122 黄梅戏《窦娥冤》张启 刘丽
123 黄梅戏《血海沧桑泪》(全剧)
124 黄梅戏《好爹爹坏妈妈》(全剧
125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程丞 曹祝来(青春版)
126 黄梅戏《泪洒相思地》安徽东至县群红黄梅戏剧团2013年)
127 黄梅戏《娶了媳妇忘了娘》(全剧)
128 黄梅戏《恶少与村姑》(全剧)
129 黄梅戏《浪子回头金不换》(全剧)
130 黄梅戏《梦壁生花》(全剧
131 黄梅戏《薄情寡意》(全剧
132 黄梅戏《鸳鸯楼》(全剧)
133 黄梅戏《双下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134 黄梅戏《血冤》黄梅名家都飞飞主演
135 黄梅戏《观音传奇》(上部
136 黄梅戏《观音传奇》(下部
137 黄梅戏《郑小娇》(上)韩再芬主演
138 黄梅戏《郑小娇》(下)韩再芬主演
139 黄梅戏《新王老虎抢亲》(全剧
140 黄梅戏《苦命的女人》(全剧)
141 黄梅戏《双玉蝉》李文 梅院
142 黄梅戏《雷雨》吴亚玲 何云
143 黄梅戏《走投无路的爱情》(一
144 黄梅戏《走投无路的爱情》(二
145 黄梅戏《走投无路的爱情》(三
146 黄梅戏《走投无路的爱情》(四
147 黄梅戏《穆桂英大破洪州》(全剧)
148 黄梅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149 黄梅戏《苦女冤》(全剧)
150 黄梅戏《借尸还魂》(全剧
151 黄梅戏《小辞店》韩再 韩军
152 黄梅戏《孟丽君》 韩再 汪静
153 黄梅戏《孟丽君》 韩再 汪静
154 黄梅戏《孟丽君》 韩再 汪静
155 黄梅戏《孟丽君》 韩再 汪静
156 黄梅戏《孟丽君》 韩再 汪静
157 黄梅戏《孟丽君》 韩再 汪静
158 黄梅戏《徽州往事》韩再芬 马自 刘国平(2013
159 黄梅戏《流浪的苦儿》(上)
160 黄梅戏《流浪的苦儿》(下)
161 黄梅戏《九岁孤儿》(上)
162 黄梅戏《九岁孤儿》(下)
163 黄梅戏《舍子救孤》(上)
164 黄梅戏《舍子救孤》(下)
165 黄梅戏《姐弟泪》(上)
166 黄梅戏《姐弟泪》(下)
167 黄梅戏《雷打天火烧》(一)
168 黄梅戏《雷打天火烧》(二)
169 黄梅戏《雷打天火烧》(三)
170 黄梅戏《相思扣》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171 黄梅戏《惊天一兰》桐城市黄梅戏剧
172 黄梅戏《哑女告状
173 黄梅戏《劈山救母》(一)
174 黄梅戏《劈山救母》(二)
175 黄梅戏《劈山救母》(三)
176 黄梅戏《劈山救母》(四)
177 黄梅戏《三笑》(全剧
178 黄梅戏《娇娜》(全剧
179 黄梅戏《插秧》吴亚玲
180 黄梅戏小戏《春香闹学》吴
181 黄梅戏《卖水记》(上
182 黄梅戏《卖水记》(中
183 黄梅戏《卖水记》(下
184 黄梅戏《罗帕记》(上)吴 张辉
185 黄梅戏《罗帕记》(中)吴 张辉
186 黄梅戏《罗帕记》(下)吴 张辉
187 黄梅戏《憨哥与巧妹》(上
188 黄梅戏《憨哥与巧妹》(下
189 黄梅戏小戏《补背褡》吴琼
190 黄梅戏小戏《兰桥会》吴琼
191 黄梅戏小戏《王小六新传》枞阳县黄梅戏协会
192 黄梅小戏《打豆腐》安庆石化黄梅艺术
193 黄梅戏《相思扣》(上)潜山县黄梅戏剧
194 黄梅戏《相思扣》(下)潜山县黄梅戏剧
195 黄梅戏《杨家-穆桂英大破洪州》(上
196 黄梅戏《杨家-穆桂英大破洪州》(下
197 黄梅戏小戏《打猪草》桐城市社区戏迷俱乐部
198 黄梅戏小戏《戏牡丹》青阳黄梅戏戏迷协
199 黄梅戏《杨家-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上)
200 黄梅戏《杨家-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下)

热点内容
情人节万万岁漫画 发布:2025-08-18 15:50:15 浏览:40
七夕流程规划 发布:2025-08-18 15:41:55 浏览:894
花茶花树 发布:2025-08-18 15:40:34 浏览:90
海棠晓梦吧 发布:2025-08-18 15:38:07 浏览:550
盆栽桔子修剪图解 发布:2025-08-18 15:38:06 浏览:459
玫瑰花饺子是煮还是蒸 发布:2025-08-18 15:28:26 浏览:40
梅花魂导入 发布:2025-08-18 15:26:04 浏览:250
墨兰兰花 发布:2025-08-18 15:24:35 浏览:915
电动车情人节策划方案 发布:2025-08-18 15:12:08 浏览:830
燃晚海棠花 发布:2025-08-18 15:10:35 浏览: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