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译本
❶ 世界文学名著
❷ 《牡丹亭》至今有多少国家有译本
《牡丹亭》至今光彩依旧,仍然是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昆曲剧目。另外还有《劝农》、版《闺塾》(《春权香闹学》)、《惊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等出经常单独演出。《牡丹亭》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德国洪涛生翻译的《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译本1937年分别由苏黎世和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出版。英文的全译本由美国的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日译本有两种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单折的译本。
❸ 还魂记的越剧剧目
越剧《还魂记》,根据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改编。
1982年由静安越剧团演出,改编红枫、李卓云,作曲贺孝忠。由戚派名旦周雅琴领衔主演饰杜丽娘,毕派小生杨文蔚饰演柳梦梅。
在排演时周雅琴曾多次向昆曲传字辈老师学习、请教,故而在原有的唱腔特色中还融入了昆曲、沪剧的某些元素,使唱腔更趋饱满。汤显祖著有《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世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尤为众所周知。杜丽娘、柳梦梅等栩栩如生的认为形象,想象大胆,富有传奇色彩,它用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情景交融,描绘深刻,尤其那优美动人的语言。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据记载有个娄江女字俞二娘读了《还魂记》断肠而死;又有个杭州女伶商小伶,因演出《还魂记》伤心而死,可见它的魅力了。《还魂记》流传极为深广,解放后,仍有不少剧种在演着。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早已脍炙人口;昆剧的《惊梦》、《拾画》、《叫画》;江西的赣剧戈阳腔;安徽的黄梅戏;据说日、美、英、法等国均有译本,足见这本古典名著,早享盛名于世。“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作者在《题辞》中自述写《还魂记》的宗旨。也就是千古感人的精华之处。越剧本力图抓住杜丽娘以生死追求美好理想这条主线。通过她与柳梦梅的爱情描写,突出没有爱,生不如死,有了情,则死可复生。以死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爱情赢得婚姻自由的幸福。删除了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枝节和人物。我们认为杜丽娘与柳梦梅这种敢于向封建道德礼教的至死不渝地斗争精神,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❹ 汪榕培的论文一览
1,以“外化”传译茶典籍之内隐互文主题,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10/03,
2,《词汇学: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5,
3,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8/04,
4,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广东金融学院召开,上海翻译,2007/03,
5,《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中国翻译,2007/06,
6,笔耕不辍,求善求美——《英语词汇学引论》(第三版)评介,山东外语教学,2006/03,
7,为中国典籍英译呐喊——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外语,2006/01,
8,英语新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漫谈英语中的“911”词汇,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9,态蚂清英译《邯郸记》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10,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大学英语,2003/04,
11,英译古诗(1),英语知识,2002/01,
12,英译古诗(2),英语知识,2002/02,
13,英译物纳古诗(3),英语知识,2002/03,
14,英译古诗(4),英语知识,2002/04,
15,英译古诗(5),英语知识,2002/05,
16,英译古诗,英语知识,2002/06,
17,英译古诗(7),英语知识,2002/07,
18,英译古诗(8),英语知识,2002/08,
19,英译古诗(9),英语知识,2002/09,
20,英译古诗(10),英语知识,2002/10,
21,英译古诗(11),英语知识,2002/11,
22,英译古诗(12),英语知识,2002/12,
23,让陶渊明走向世界——在“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2000年8月15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1,
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英语词汇学研究给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2,
25,走向21世纪的汤学研究——在“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3,
26,“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帆前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4,
27,《词,意义和词汇:现代英语词汇学引论》——国外英语词汇学著作述评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5,
28,《英语词汇学》——国外英语词汇学著作述评之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6,
29,英译《邯郸记》选场(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7,
30,英译《邯郸记》选场,(二,)(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8,
31,英译《邯郸记》选场(三)(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
32,迎接中国外语科研创新的春天——在“中国外语教授沙龙”开幕式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33,英译《邯郸记》选场(四)(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34,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35,让陶渊明走向世界,九江师专学报,2001/S1,
36,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外语研究,2001/01,
37,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
38,英译三曹诗(1),英语知识,2001/01,
39,英译三曹诗(3),英语知识,2001/03,
40,英译三曹诗(6),英语知识,2001/06,
41,英译三曹诗(10),英语知识,2001/10,
42,英译三曹诗(11),英语知识,2001/11,
43,张学良诗二首译介,英语知识,2001/11,
44,英译三曹诗(2),英语知识,2001/02,
45,英译三曹诗(5),英语知识,2001/05,
46,英译三曹诗(7),英语知识,2001/07,
47,英译三曹诗(12),英语知识,2001/12,
48,英译三曹诗(4),英语知识,2001/04,
49,英译三曹诗(8),英语知识,2001/08,
50,英译三曹诗(9),白马篇,英语知识,2001/09,
51,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创建一流外国语大学——在庆祝大连外国语学院建校三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1,
52,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在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2,
53,提倡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新书序言六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3,
54,西方学者对词汇学研究现状的综述——Michael,J.McCarthy论词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4,
55,英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
56,悲建中先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
57,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6,
58,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
59,英语新词追踪,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8,
60,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9,
61,英语搭配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62,英语成语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63,标准英语和核心词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64,自序二篇,九江师专学报,2000/02,
65,赏心乐事谁家院,英语知识,2000/01,
66,英译三谢诗(9),英语知识,2000/09,
67,英译三谢诗(2),英语知识,2000/02,
68,英译三谢诗(7),英语知识,2000/07,
69,英译三谢诗(10),英语知识,2000/10,
70,登池上楼,英语知识,2000/03,
71,游南亭,英语知识,2000/04,
72,英译三谢诗(5),登江中孤屿,英语知识,2000/05,
73,英译三谢诗(6),英语知识,2000/06,
74,捣衣,英语知识,2000/08,
75,英译三谢诗(11),英语知识,2000/11,
76,英译三谢诗(12),英语知识,2000/12,
77,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
78,英译《牡丹亭》选场(英),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
79,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2,
80,英译《牡丹亭》选场(英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3,
81,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4,
82,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5,
83,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6,
84,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7,
85,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8,
86,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9,
87,杜丽娘的东方女子忧郁情结——《牡丹亭》译后感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
88,《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89,中国莎学研究的新里程碑——喜读刘炳善教授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90,《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6,
91,英译三曹诗选,外语教学,1998/01,
92,两种文化,两种田园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1,
93,承前启后,推陈出新———陶渊明的《停云》诗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2,
94,一首生动的寓言诗——陶渊明的《形影神》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3,
95,陶诗英译百花开——陶渊明《饮酒》(其五)英译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4,
96,各领风骚译陶诗——《归园田居》(其一)英译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5,
97,诗中画·画中情·情中意——《归园田居》(其三)英译鉴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6,
98,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
99,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8,
100,英译《牡丹亭》选场(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9,
101,一语天然万古新(上)──陶渊明其人其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102,一语天然万古新(下)——陶渊明其人其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
103,关于英语诅咒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
104,面向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2,
105,走向21世纪的英语词汇学,外语研究,1998/03,
106,《中外比较文化》(前言),日语知识,1998/05,
107,创建一流外国语大学服务于建设新辽宁发展战略,辽宁教育研究,1997/01,
108,英语词汇的最新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03,
109,一套具有当代意识的教材——喜读《展望未来》英语教程,外语界,1997/03,
110,九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管窥——语言学和词典,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1,
111,汉魏六朝诗译后感,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2,
112,词义变化的社会和语言原因,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3,
113,英语的短语动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4,
114,契合之路程:庄子和《庄子》的英译本(上),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5,
115,契合之路程:庄子和《庄子》的英译本(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6,
116,十年磨一剑,英语知识,1997/07,
117,《90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英语知识,1997/06,
118,今人译古诗──英译《古诗十九首》札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06,
119,异曲同工,异彩纷呈──中英文谜语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01,
120,英译《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05,
121,双语词典学研究大有作为,辞书研究,1995/01,
122,《庄子》十译本选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4,
123,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1,
124,漫谈《诗经》的英译本,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3,
125,殊途同归译《诗经》──《桃夭》英译比读,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02,
126,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01,
127,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02,
128,传神达意译《诗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4,
129,双语词典学研究大有作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5,
130,向着大外更加辉煌的明天,前进──在庆祝大连外国语学院建校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6,
131,说东道西话《诗经》——从“关雎”谈起,现代外语,1994/04,
132,英译诗经二十二首,外语研究,1994/04,
133,英译诗经二十一首,外语学刊,1993/06,
134,英译诗经十五首,外语教学,1993/04,
135,英译诗经(国风)十九首,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06,
136,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01,
137,探索双语词典的新选题——在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06,
138,团结奋进,把大外办出新水平——在庆祝建校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05,
139,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祝贺学报创刊十周年,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06,
140,热烈祝贺《英语知识》创刊——代发刊词,英语知识,1987/01,
141,英语对举反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外语学刊,1986/01,
142,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1,
143,英语重复型成对词的理据,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4,
144,“——of——”结构的修辞作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03,
145,英语并列同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03,
146,情以理达,情见乎辞——华兹华斯的《水仙诗》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04,
147,英语外向复合人称名词小议,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02,
148,《南柯记》选场英译(英文),'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总第
149,“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2004
150,语言学与词典,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996
151,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
❺ 《说“屏”》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975年,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著述《梓室余墨》4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风光、民俗、民情、遗闻轶事。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陈从周绝处逢生。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一下子爆发出来,这就是《说园》的第一篇,对古建筑、古园林的正确评价和多年破坏的无情抨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说园》五篇情真意切,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纷纷出版不同版本、译本,前后有英文译本、日文译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
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成为新中国以来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1980年秋,首次指导日本来华研究学者关口欣也博士。为适应全国各地的旅游热,修复名胜古迹热,提出“还我自然”、“文化旅游”、“先绿后园”、“绿文化”等响亮口号,针对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倾向,提出“梓翁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学校教师应是“万卷户”等。到处演讲报告,所到之处极受领导、群众的欢迎和接待。有心人对陈从周的行茄散文、杂谈、诗词歌赋先后编辑出版了《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1985年,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6年,编辑出版《绍兴石桥》,同年秋,应邀赴日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百年庆典。
1987年,主持上海豫园东部的复原设计,成为上海招待国宾最佳处所之一。并于同年,获喊胡日本园林学会名誉会员称号。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出版。1988年,宁波天一阁东园竣工。
1990年,香港、台湾联合出版《中国名园》,全书用诗词一般的语言描述各地园林之精华。
1991年冬,云南安宁楠园竣工。陈从周自评档渗察说“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
1991年底,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从周的最新散文集《书边人语》。
❻ 《牡丹亭》的译本有哪些
《牡丹亭》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德国洪涛生翻译的《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回版社出版,全答译本1937年分别由苏黎士和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出版。英文的全译本由美国的印地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日译本有两种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单折的译本。
❼ 红楼梦的第一本外文译本是什么
英译本
《 红楼梦》 被译成外文最早的是从英译本开始的,即《红楼梦》 第三回片段,由英国人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jes ) 1 830 翻大樱判译的,译者在他的一篇论文题为<中国的诗歌>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1830 年第二期(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1830 No2 . The Poetry of Chinese ) .其中的一段译文是上述论文中的一部分,他把《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二人初次相见的情景用英文介绍出来,还译出了两首西江月的词,并自述:“对《 红楼梦》 了解的程度有限,但尽量保存作品的原貌”。此译文距离艺术大师曹雪芹逝世(按1764 年算)仅66 年。
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 . Karl A 。F 。Gutzlofe .
这是一篇较早的用英文介绍《 红楼梦》 的摘译文章,于1842 年(清道光廿二年)发表在《 中国博物馆》杂志(Chinese Repository ) ,我国广州出版,第七十一卷五月号,这比戴维斯的“中国诗歌”晚12 年,但却给译错了,这位洋先生竟把贾宝玉给译了“宝玉女士”( The Lady Pau Yu . )、颂燃“忙碌的少女”( The Buoy Lady . ) ,还译为“ 难说的妇人”( A Very Petulant Woman . )等等,并贬低此书除了闺房琐事之外便一无所有。
2007-12-14 02:15 回复
疾流转石
8位粉丝
3楼
The Dreams of Red Chamber 译者一R Thom汤姆。此文发表在“The Chinese Speaker " (中国话)一书中,此书是译者专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编排的一本普通读本,篇幅简短,也于1846 年(清道光22 年)在我国浙江宁波出版。
The Dreames of The Red Chamber译者-E Bowra.鲍拉。
这篇文章已经译到第八回,刊登在上海出版的“中国杂志”( The Chinese Magasine ) 1868 一1869 . (清同治七至八年)连载。
1885 , English H . A .Giles .译者翟理士所介绍的一篇文章,题为:( The Hung Low Mong,Commonly Called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 )刊登在Sinulogecaa 汉学”一书中的第四册第一页,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 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只介绍了宝黛二人的悲剧结局。
Hung Low Mong , o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Chinese Novel by Joly . 于1 892 年在香港出版第一册(由“中国邮报”出版378 页),第二册于次年在澳门出版(出版者澳门商务印刷厂),第二册538 页,前后两册,从第一回开始译到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止,卷滚改首有1891 年9 月1 日译者序言,虽未译全,但就当时来讲,还是章回最多的英译本了,这位译者(H . Beecroft Joly . )曾为英国驻澳门的副领事。
The secret of The Red chaober ”译者w Arthur cornaby . (柯尔纳比)这篇“红楼梦的秘密”刊载于1919 年8 月号,“新中国评论”第329 一339 页。这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有记载的一篇关子《 红楼梦》 的英文论述。
Tsao Hsuen 一Chin and A Kao Ngoh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ranslation and Adapted From The Chinese by Chi 一Chen Wang .
with a Preface by Arthur Woley .
译者王季真1 929 年于伦敦出版,这仍是个节译本,全书改编为三十九章。
上述译本于同年又在纽约多伯里泰、杜兰公司再版,首页也有阿瑟麦利的序和译者的引言。
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
这是我国早年自己摘译的《 红楼萝》 中、英对照篇由袁家骅等编译并加注于1933 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英译巾国文学选辑”第二辑之内。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Florence and ISabel McHugh 麦克休姐妹合译,这是根据(Franz Kubn . )科恩的德文译本重译为英文于1957 年在纽约出版。
The Story of The Stone Cao Xueqin
Penguin Classics
Translated David Hawkes
这是英国新译《 红楼梦》 ,译者霍克斯以《 石头记》 为译名的新译本,全书分五册,但尚未译完全书,这个译本据译者自述基本上是以程高本百二十回为底本,香港明报已于1975 年6 月了日发表过书评,〔 国内的编译参考78 年转载过,〕 至今只出版了一二两卷,由英国企鹅公司出版。译者霍克斯系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59 年着手专稿此书翻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ion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Illustrated by Tai Tun-Pong
这是《红楼梦》 问世二百年我国自译出版的百二十回英文全译本的第一版,也是《 红楼梦》 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国这部全译英文版《 红楼梦》 百二十回本共三册曹雪芹· 高鹗著 杨宪益· 载乃迭合译 戴敦邦插图 外文出版社出版1978 年于北京,译本前八十回依据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抄本“脂京本”,后四十回依据“程甲本”。全书译完后,曾请“红学”专家吴世昌先生审校,第三册于80 年下半年发行。杨先生是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译者杨、戴二位除翻译《 红楼梦》 之外还译有楚辞、司马迁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关汉卿杂剧选、牡丹亭、长生殿以及儒林外史等。
2007-12-14 02:17 回复
疾流转石
8位粉丝
4楼
关于霍氏和杨、戴的两个译本,各有千秋,国外对于这两个译本的书评已陆续发表,据英国出版界反应杨译本更接近于原著,用字非常考究,若具备些“汉学”知识的外国读者,便觉杨译本透彻、深奥、脍炙人口。
以上为英译本概况。
(二)论文部分
Harold Acton , " A Chinese Masterpiece "
London Magazine 2 . 15 Dec ,1958 , P 。P . 5356
艾克顿在他的“中国的名著”一文中把我国这部《 红楼梦》 和Proust 的A la Recherche Temps Per 和Anthony Powell Mosic of Time 作了 比较。发表在“伦敦杂志”1958 年12 月。
Some Problems in The Red Chamber Dream 。
上面这篇文章是吴世昌1959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汉学家会议上的报告。
on The Red Chamber Dream : A Critical study of Tow Annotated Manuscripts of The 18th Contury , 1961 。OXF ord UniveISity Press 。
这是吴世昌用英文写的一部专著“红楼梦探源”。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Anthoy West,“Through a Glass ,Darkly , "
New Yorker Nov 。22 , 1958 。PP 。223 一232 。
这位作者维斯特把贾宝玉比作Dmitri Karamazov .在他的作品里,他认为《 红楼梦》 的主题是讲“道德的救赎”( moral Redemption )。
Yi 一tse Mel Feuerwerker . " The Chinese Novel . in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 , ed 。Wm . Theodore De Bary Morningside Heights 。N 。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59 。pp 。183 。
梅逸芝的这篇论文是以“人像画廊”来描述这部《 红楼梦》 的,她认为这是一部描写青年向生命创进的仪式(Initiation into life ) ,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世界转向一个充满了黑暗和污秽的成人社会。她说这部书比西厢记和牡丹亭更入微更复杂,对人物的刻划确实非常生动、活泼,重要人物也相当多,故此称为“人像画廊”。
Kenneth Rexoroth , a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
Saturday Review , Jan 。1 。1966 。PP 。19 。
这篇论文的作者雷士罗,他认为《 红楼梦》 是给人们读一个“道家的教训”,他说“无为”是救拯的原则,看来洋人对这部书也是怎么认识的都有。
Hsin 一Chong , Themes 一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A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 Ph 。D 。Dissertation , Indiana University 。1966 )
作者庄信正在美国印第安大学写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主要的是用西方文学来比较《 红楼梦》 ,文章所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外国读者了解和探讨《 红楼梦》 的意义。
Angela Jung Palandrl , awome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12 , 2 。3 . 4 。1967 , PP . 226 一238 .
荣之颖的一篇论《 红楼梦中的女性》 ,她指出曹雪芹的《 红楼梦》 和李汝珍的《 镜花缘》同是描写女性的小说,而《红楼梦》 是最成功的,并且《 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又多是有才华和有学识的。
Walter G 。Langlois ,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The Good Farth , and Ma’ s Fate : Chronicles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 "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11 , 1967 , PP . 1 一10 。
这篇文章的作者兰罗瓦把《 红楼梦》 和美国赛珍珠的<大地>( Pearl Buch ‘s The Good Earth 1 931 . )和法国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 Andre Malraux ' s Man’s Fate . )。这三部书合起来用社会学的眼光进行分析,他认为书中的每个人物的活动代表着社会的活动力。
C 。T 。Hsia , aLove and Compass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bamber , , , Criticism 5 : 3 ( Summer , 1 963 ) , P . 269 .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ction ,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1968 . ) PP 。289 一290 .
夏志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 9 68 年发表的两篇论文,“红楼梦中的爱与怜悯”,在他的文章中是以道学的观点来看待的,他认为宝钗本人并不是坏人,同样是贾母一班人的诡计的受害者。
Mei 一shu Hwang , “ Chia Pao 一Yu The Reluctant Quester , “
Tamkang Review L : 1 1970 , PP 。211 一222 。
黄美序他认为《 红楼梦》 不单是一部爱情悲剧之书,他以为贾宝玉的故事是一 个“人世仪式”( Initiation )的故事,他比“罗密欧”( Romeo )更勇敢更有深度,他也和“哈姆雷特,( Hamlet )一样受到痛苦。《 红楼梦》 的主人公贾宝玉为了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争取自立,摆脱一切世俗的引诱、名誉、地位、财富和爱情。
2007-12-14 02:17 回复
疾流转石
8位粉丝
5楼
Lucien M . Miller , The Masks of Fiction in Hung 一lou 一mong . , Myth . Mimesis , and Presrona ( Ph . P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 1970 . )
米勒山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拍克莱校区)写的一篇文章,在他认为《 红楼梦》 是神话小说,因为第一回作者首先就给读者交待了一个神话的背景,该论文共分三个部分,是较长的一篇论文。
Jeanne Knoerle , SP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A Critical Study : ( Bloo - mington and Lond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 972 . )
这是一位修女为《 红楼梦》 的评价,这篇文章原是她在印第安那大学写的博士论文。论文主要是用小说的结构分析来评论《 红楼梦》 。由于她对注重该书的结构,所以她认为有很多的情节可删掉。
此外尚有一篇考证《 红楼梦》 前后章回是否均出自一人之手的论文。这位作者是世界名汉学家高本汉,他用语言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 红楼梦》 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考证。他采用了有正本的前八十回和程甲本的后四十回为据,选择了三十八个字作比较,其结果前八十回多用之字后四十回中也未少用,于是这位汉学专家发现前八十回和四十回用字完全一致,因此他断定前后百二十回《红楼梦》 均出曹氏一人之手,没有续补之说。
此文作者原名Bernhard Karlgren (高本汉)所撰题为“New Excurslons In chines 。Grammar " , I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stern Antiquitie , ( stockholm ) 1952 No 24 PP 。51 一80 。
《 红楼梦》 这部巨著之所以盛行不衰,是由于它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中外读者和学者的心灵,因而有“红学”之称,近年来海外也增加了很多研究专著和论文,由美国成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周策纵等三位教授发起,于80 年6 月在美国陌地生召开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有80 多位海外的“红学”专家出席,共发表了45 篇论文。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米乐山(Lucin Miller)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是《 替旋风命名:海德格和曹雪芹》 ,内容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 红楼梦》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俞珍珠女士的论文是《红楼梦的多元观点与感情》 。有的学者还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 红楼梦》 。周策纵教授说:“《 红楼梦》 是中华民族文学成就的结晶,它在世界_L 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大会,代表们认为曹雪芹的文学成就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了世界水乎,他的《红楼梦》 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术仅是中国的,而是属于世界的。
关于《 红楼梦》 的英文译本和英文论文部分谨辑于此,本文曾经杨宪益先生审校。
❽ 南柯记的作品影响
《南柯记》有不少版本流传。郑振铎(1898一1958)曾说,“玉茗堂四梦”中,“于《还魂》外,此曲刊本独多。”《南柯记》约有九种版本今存。本书英译所主要依据的钱南扬的校点本(1978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就是以明代毛晋汲古阁校刻本为底本,与明万历刻本《南柯梦》、覆刻清晖阁本《南柯记》、明崇祯年间独深居本《南柯梦》、清初竹林堂刻本《汤义仍先生南柯梦记》等版本对校,共利用了五种版本。
由此可见,《南柯记》诞生后,不仅剧本不断被重刻、复刻,是文人士大夫们案头的珍品,而且其中的一些折子戏经常在民间和清代宫廷里演出,这证明了《南柯记》历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他的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先将汤显祖与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笔者按:此说有误,实际二人系同一年去世),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确实,汤显祖的剧作无论是就其人文精神的深度和广度看,还是从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看,都无愧于世界性的声誉。但是,大概因为汤显祖的剧作篇幅长,曲词较为典雅华丽,被译成西方文字的时间较晚。而篇幅较短,文字相对质朴的元杂剧,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剧本被译成西文。1735 年出版的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收入了法国传教士马若瑟(Fr. Joseph de Premare, 1666一1736)翻译的《赵氏孤儿》法文节译本。这是中国古典戏曲传入欧洲的起点。其后,《赵氏孤儿》才陆续有了德文和英文译本。而汤显祖的剧作,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有了《牡丹亭》的德文全译本,英文译本则只有《牡丹亭》中的单出《春香闹学》。而且,早档橘期欧洲汉学家翻译中国古典戏曲剧本,常常删去曲辞。这从对中国古典戏曲介绍的角度看,十分不妥。
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剧本从结构组织到意蕴的传达,都是以曲辞为核心。剧曲与散曲一样,与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继承了中国古代韵文的深厚传统。所以,在古代闹闭剧作家心目中,戏曲曲文是剧本的支柱和精华。1980年,美国汉学家白之(Cryil Birch)的《牡丹亭》英文全译本出版,近些年,国内学者和翻译家相继将汤显祖的另几个作品翻译出版,本书的英译者张光前先生早在1994年就将《牡丹亭》全文英译出版面市,2003年继续完成了《南柯记》的全文英译
并交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今天,这个英译本《南柯记》将纳如“大中华文库系列”出版, 这对于促进汤显祖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伟大的中国戏剧家被更广大的世界认识和了解,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戏剧作品液蠢裂被世界更多的人接受和欣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❾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筒析《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奇气郁勃,博辩纵横”,其中的独特人生感受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他自己说:“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时人也说,“由于作者早岁以诗文鸣于时,又是一位属于泰州学派的思想家,喜欢议论时政,所以人们对待他的剧作往往不肯‘就戏论戏’,总认为戏剧形象中藏着许多机锋,寻味不尽”(《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着赵景深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59页)。怎样认识昆剧《牡丹亭》的文化意义?我想,首先是要看戏、看剧本,但是读一下英文译本,看看外国人的说法,也许会有所启发。再说,因为人类学的描述方法是接近于文学的,因此人类学家就可以象文学批评家一样,“解读”剧本。“人类学者的工作就是选择一项引起他注意的文化事业,然后以详尽的描述去充实它并赋于说明性,以便告诉他的读者理解他所描述的文化的意义”(《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马尔库斯费彻尔着三联书店1998年52页)。
莎翁和汤显祖属于同一时代,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牡丹亭》的译者白也(CyrilBirch)说,汤显祖的“题词”写于1598年,和地球另一面莎士比亚写《罗蜜欧与朱丽叶》近于同时。更为相似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应了西人的一句谚语,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两位大戏剧家不仅活在同一历史时期,而且思想也是相通的。至今,不仅中国人说不尽,外国人也说不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Without visiting this garden,how could Iever have realized this splend or of spring!)这也可以是一种暗隐:不能理解古典昆剧艺术,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美国波士顿Cheng&Tsui出版公司自称“骄傲”地出版了全本55出的《牡丹亭》(英文ThePeonyPavilion或拼音MudanTing),并且被评为美国1981年的杰出学术著作。译者用的是徐朔方、杨笑梅的《牡丹亭》校注本。书封面的介绍写得简明扼要,“产生于16世纪晚期的明王朝的这本古典戏剧故事,说的是杜丽娘梦到了一个理想的爱人;但没有希望再遇到他,于是不平静地死去。她好象死了,如鬼一样不断地寻找她的梦中的爱人,直到这个爱人最后发现了她自画象;这个爱人也梦到了她,爱使她神奇地活了过来”。
译者的“前言”首先引用了汤显祖的“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者而生”。汤显祖知道这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世人是不相信的,“形骸之论也”。所以他辩解说,故事是有本源的,而且“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强词夺理,但因为我们读了书,看了昆剧《牡丹亭》后,深深地感动而原谅他了。在汤显祖来说,“情”是伟大的,它来自内心,不可抑制,是对冷冰冰的封建理性的胜利。
的确,汤氏的官场情尽,借《牡丹亭》的男女之情表现个性解放之情,自由之情,“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丽娘不仅是少女的怀春,而且暗喻着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至情”可以“还魂”。“作家感到人民的痛苦,青年的受压,以及知识分子的才能无所用,这种时代和社会的苦闷和渴望出路的希冀凝聚有作家的笔端,折射在杜丽娘的性格之中”(《昆剧艺术》创刊号64页)。明人王思任说,“情不可以论死,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深于阿丽者矣”。嵇康在《释私论》中说,“越名教而任自然”,人的自然本性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游园》、《寻梦》二场,集中地表达了崇尚自然的思想,“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自然”是画龙点睛之句。古人寄情于戏剧,以美女来寄托自已的政治理想,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的传统,“美人香草,皆忠臣孝子之寓言”。这需要不断地领悟和反思。连伟大的毛泽东都说,读了几次《离骚》,又有新的体会。吴梅说,《牡丹亭》“在生死之际”,前五折“由生之而死”,后五折“自死而之生”(《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156页)。杜丽娘死了再生,确实是此戏的中心,是作者希望的理想不灭。封建主义可以死灰复燃,民主主义为什么不能如杜丽娘一样“月落重生灯再红”呢?
译者又说,在汤显祖时代,南戏到达了它普及的高峰。它的特点是青年男女之恋,遇到阻力,但最后是大团圆。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值得崇拜的女英雄之一。戏有一种闲散的优雅的味道。在优美的气氛中,用诗一样的语言,分析了戏中生死间主要的各种角色,作出了“深刻的哲学论断”。又说,在充满阳光的星期天的草地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生读此书,也可以做一个好梦。而且,青春少女杜丽娘,有着一般性的特点。潘光旦老先生说,“寻常在结婚以前守身如玉的青年容易做白日梦”。他以古书为证:“有二八佳人,端立于上,......艳丽无匹,徐乃作回风之舞,如履平地,婉转袅娜,百媚横生,两袖惹云,不粘不脱”(性心理学霭理士原著潘光旦译注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88年172页)又有宋代一女,年十七卒,“每当疏雨垂帘,落英飘砌,对镜自语,泣下沾襟。疾且笃,强索笔自簪花小影,旋视良久,一恸而绝”(同上179页)。明代杭州有女伶名商小玲,以色艺称,善演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后因片面相思,郁郁成病,终死在红氍毹上。这些古书上的描写,和杜丽娘何其相似乃尔。李渔的朋友苏州人尤侗作《钧天乐》。此剧嘻笑怒骂,攻击科场黑暗。又与《牡丹亭》相通,主人翁“为情而死,死可以复生”。近代何其芳《画梦录》中也写过一个农家十六岁小女的早夭。“现在我梦里是一片荒林,木叶尽脱。或是在巫峡旅途间,暗色的天,暗色的水,不知往何处去。醒来,一城暮色恰像我梦里的天地”(《画梦人生》何其芳美文何乃光编花城出版社1992年1页)。
二
译者的另一本精心之作是《中国人的舞台-明代精英戏剧》(《》)一书。它的主题是介绍明朝精英和舞台的关系。他曾在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学习和教授中文。这个学院,我是去过的,里面的中文图书馆据说是英国之最,里面的外国留学生特别多,黑人很多,墙上还挂了大幅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只是我在学院的食堂里吃过的一顿洋饭倒不敢恭维了。
只是无巧不成书,白也教授此书开头有一段与我的一次看戏的现场觉特别相似。这位美国老专家说,昆剧产生于17世纪转折期,这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设想“四百年前,一些外国人访问了大运河边的苏州古城”,“其中一些人被邀请参加中国人私人住宅的社交活动”;“今天是我们的朋友江苏省总督的生日,我们和一个小群体一起庆贺。总督的衙门比通常安静”,“在宽敞的住宅里有大型的活动”。他还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日子,牡丹花也开了,竹林里的路也扫干净了;厨房里准备了太湖的鱼;在新建的大厅里有些冷;看戏的厅堂十分高大,装饰精美。最主要的是有戏,家班和乐队已经在台侧等候了,点的戏是“轻松的喜剧,对话充满智能,唱腔如诗如画”。白也老先生介绍的背景和我们今天看戏的背景何其相似,博物馆古戏台就是在昔日的总督(实际上是巡抚)府内,后面是拙政园。
台上王芳扮演的杜丽娘正唱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台上基本上是一人一桌一椅一灯。但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却把观众带进了艺术境界之中。这折由“传”字辈和张继青老师等教的《牡丹亭》,“幽深艳异之致,为古今诸曲所不能到”,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戏曲中艺术表现手法的典范。如果演员缺乏足够的功力,是决不能胜任演出的。台下,观众沉浸于昆曲的美之中,唯恐曲终人去。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抒情的一种艺术,它把歌、舞、诗、戏合成那样精致的一种形式。西方一些歌剧似是有歌无舞,一味地唱,遗憾的是近来炒得很红的京剧《中国贵妃》倒有些象外国歌剧了。昆曲却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优美的情感。在现代全球商业文化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苏州还是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精品,实在是苏州人的骄傲。现在要继续保持这个地位,就得一代一代传下去。
案头本子再好,剧本再缩编,如果没有舞台的发挥,影响是不会这样大的。传统的几百年留下的演出手法,是世世代代的老一辈演员传下来的,是非常珍贵的。的确,不少传统折子戏经过数百年来的创造性劳动,演员的不断加工处理,演员的表演经验使之显得更加光彩动人。如苏州清代集秀班是“苏班之最著者,其人皆梨园父老,不事艳冶,而声律之细,体状之工,令人神移目往,如同古会。非第一流不能入此”。清代金德辉擅演闺门旦(昆班叫五旦),《寻梦》是其代表性演出。他的演出,“冷淡处别饶一种哀艳”。令人想起古人的诗:“氍毹祗隔纱屏绿,茗炉相对人如玉”,“当筵唤起老临川,玉茗堂中夜深魄”(《鸳湖主人出家姬演〈牡丹亭〉歌》,《明诗纪事》辛卷二十二)。这是多么动人呵!
苏州昆剧《牡丹亭》是到文革以后,重振旗鼓的。这时人们才重新承认了昆剧的崇高地位。这是当时张继青演出的意义。长期以来,昆剧没有这样的地位了。张继青的这段歌舞:“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十分精彩,据说是超过“传”字辈,也超过梅兰芳(仅就此而言:在59年代的记录片上,作为老年男性的梅再演花旦,自然是不及青年女子美丽了)。张继青中年时表演也不凡。虽然,台下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样,但台上可以表现出一个年轻的小姑娘,仍“喉若雏莺静女”。正如古人所说,“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运气自如。她并以宁静的舞姿表现忧郁的心情,有时略开笑颜,摇扇舞袖,与飞燕啼莺共游园。传统的《牡丹亭》就是这样朴质无华,“本色清言、寻常茶饭、绝俗离世”。
在忠王府古戏台的演出方式,一如旧制,包括出将入相、检场等,灯光也用的是大白光,突出的是演员的表演。朱家溍老人尤其欣赏这出戏的伴奏方式,仅用南弦(即三弦)和月琴。他说:“何必非要加大提琴、大贝司呢?昆曲,就是要听她清雅的风味,配乐如果搞得太浓艳,有时会破坏古典的韵致和意境”;“并不是外国有的乐器,都可以搬进昆剧里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前辈早就注意到了。那么多的中外乐器,为什么都没‘引进’昆曲呢”?朱先生强调说:“古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昆曲应以怎样的风貌示人。其实,昆曲的配乐经过好几代人的磨洗,已经找到了和谐的结合方式,如一般用两根笛子和三弦、月琴,生旦戏加笙,净丑戏加唢呐等”。
外国人也来“游园”了,现在有不同版本的全本《牡丹亭》演出,这是全世界的热潮。一是由美国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全本55出《牡丹亭》,我在网上,看到了陈士争执导的全本55出《牡丹亭》广告。后来,还看到了全本的录象。另一是上海昆剧团自排的《牡丹亭》。香港学者古兆申,也有意新编《牡丹亭》。他说,我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改编本必须充分发挥原著的题旨;第二,必须保留昆剧舞台艺术的优点和特色。我想,再下去,也许要有一种新的改编,可参考西方大片英国《莎翁情史》,将莎士比亚的事迹与《罗蜜欧和朱丽叶》的情节穿插在一起,但这种创作方法在清代蒋士铨的《临川梦》一剧中早有表现,汤显祖和杜丽娘都在舞台上出现。苏州仍需要一个比较全的本子。顾笃璜整理过《牡丹亭》一个本子,已经试演过。现在还有他人,加工演出。剧本缩编是一项本事。苏州作为发源地,在坚持传统特色上应当做得更好些。
❿ 牡丹亭有哪些英译本具体是谁的呀
Birch、汪榕培、张光前的三个英语《牡丹亭》全译本各有特色。。研究显示:专Birch译文在文化维及属交际维的第三层面较多适应原文;汪榕培译文在语言维及交
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张光前译文处于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