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金丁香耳钉

金丁香耳钉

发布时间: 2023-03-24 09:53:02

❶ 中国汉族古代人戴耳环吗

会戴耳环,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这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

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佩戴耳环、耳环的由来,说法各异。有人认为它最早源于北方民族用于出嫁的金属耳套,但比较可信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耳环、耳环的出现,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产生的;另一种说法是,耳环、耳环最初是用于医疗治病的目的而出现的。第一种说法很好理解,不言而喻。

第二种说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佩戴耳环、耳环的耳垂的部位,恰是眼部的穴位。由此可知,佩戴耳环、耳环,对保护视力、防治眼病,特别是预防和治疗近视,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

(1)金丁香耳钉扩展阅读

一、耳环用途

一般用金银制成,也有镶嵌珠玉或悬挂珠玉镶成的坠饰。现代还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饰,也可以由金属、塑胶、玻璃、宝石等物料制成一般与服装相配套。耳环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出某种风俗、信仰、地位、财富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夹戴耳饰的耳垂中央,恰好是眼部的穴位。由此,佩戴耳环对保护视力,防治眼病,特别是预防和治疗近视,有着较好的疗效。

耳环可以给你不同场合不同感觉,party上让你个性活泼,宴会上让你高贵大方,领奖太上让你星光闪闪,其实耳环就是这么有魔力,耳环可以配合你随机应变。

二、、佩戴注意

1、式样繁多

从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插钉型和耳钳型;从款式上可分为耳钉型和耳坠型;造型上有圆环形、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几何形等。耳饰的佩戴艺术,其真谛在于能够与周围的环境、个人的气质、脸型、发型、着装等结合为一体,从而达到最美好的饰美效果。

2、造型与脸型

耳坠所具有的扬长避短的作用,在于脸型的配衬中最突出。圆脸型与任何长款式的耳坠都互相呼应,可使脸部变得秀美些。圆脸型的人不宜戴圆形耳环,那会使脸部显得更丰满。长脸型的人可佩戴圆耳环或大的耳环来调节面部形象,使脸部丰满动人。

方脸型的人适宜佩戴小巧玲珑的耳钉或狭长的耳坠,也可佩戴夸张的大耳坠来显示奔波的性格。

3、色彩的搭配

耳坠的色彩应与着装色彩想协调,同一色系的调配可产生出和谐的美感。反差比较大的色彩搭配要恰如其分,才可充满动感。

耳饰的色彩还应与肤色互相陪衬,肤色较暗的人不宜佩戴过于明亮鲜艳的耳饰,可选择银白色,例如珍珠耳饰,来掩饰肤色的暗淡;而皮肤白嫩的女士适合佩戴红色和暗色系耳饰衬托肤色的光彩。

❷ 古人对耳环的雅称是什么

古人对耳环的雅称是丁香

❸ 古代耳钉叫什么

古代耳钉叫:瑱、珥、珰、玦
资料链接:
1、珠玉做的耳饰。也叫瑱﹑珰。譬如战国策·齐策三》记载:"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2、耳钉的用途:
传说一:配合蓝绒晶可以旺事业:唐代李凤《天文要录》记载:旺事业财运要女士需要带紫冰银镶嵌蓝绒晶项坠,男士需要带红竹石饰品
传说二:耳钉配合云海石可以保健康:《明纪编年》篇章中有记载:女性妇科病一般为输卵管,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炎,卵巢囊肿,软肋骨炎。
3、佩戴要求:耳环、耳钉戴于脸部的左右两侧,而人的脸部是最引人注目的,所以耳环、耳钉佩戴得是否得体,十分重要。可以说,耳环、耳钉佩戴得当,可使女性的容颜变得秀美,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会使原本俏美的脸庞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会使人产生俗不可耐的感觉。因此,首饰行业的专家建议每一位准备佩戴耳环、耳钉的女性,不论你的审美情趣如何,艺术修养怎样,在佩戴前都要根据自己的脸型、发型、肤色、服装及职业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珰。
5、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耳饰实物,绝大多数为形似环而有缺,以玉石质地为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纹样装饰趋向华丽,到了汉代则主要见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

❹ 中西方耳饰差异

中西方耳饰差异为中国耳饰佩戴更加复杂。出现了玦、耳珰、耳坠等样式厅猜,排环态差,耳环、耳坠与丁香,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发展,首饰的材质也变得琳琅满目,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女性的要求,除了传统的金银珠玉,各种镀金、合金、塑料等帆伏皮材质的首饰也日益流行起来。

❺ 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

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

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关于首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也有很多不一样的种类,当然首饰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会受到大家的喜爱的,在古代也有很多不同的首饰,以下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

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1

打耳洞其实是起源于兄弟民族,当时那些妇女比较活跃,于是就有人提出一个想法在女人的耳朵上扎个孔,并且悬挂上重的耳珠,其实就是为了提醒她们生活要检点、行动尺源要小心。

后来慢慢传到了中原,也慢慢的被汉族人接受,根据史书记载古代女子对打耳洞不是非常的喜欢,而是被迫打的,她们普遍在10岁之前都的打好,作为努钦也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为了让她们更加的听话和安分。

相传古代有个眼睛有毛病的姑娘,导致失明了,后来遇到一位名医通过用银针把她的耳垂扎了一针后才得以重建光明,这个姑娘非常的感激,所以就把耳环戴在耳朵上用来感谢名医的恩情。

穿耳戴环能明目的事情传开之后,后来就有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效仿,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渐渐也变成了一种爱美的方式。

(5)金丁香耳钉扩展阅读: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人生下来就会打耳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男孩一般都会打一个。当他们一周岁的时候老人就会给他们带上银耳环,代表了对孩子的祝福和守护,有身份的人家孩子的耳环都会比较大。

其科学原理的依据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耳针治疗”,即用小毫针、皮内针或其他方法刺耳穴进行治病的。

现代医学证实:耳垂正中具有穴位,刺激它对保护视力和防治麦粒肿、急性结膜炎、老年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各种眼病,特别是对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

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2

古人当真会去打耳洞戴耳环吗?耳饰的发展历史又是什么?

一、耳饰的`起源

穿耳,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不过,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在那个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时代,对于那些不甘接受封建礼教束缚“另类”,有人想出在女子亏悔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

只是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

二、耳饰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耳饰,可以追溯到尚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因为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耳饰,因此,那个时候至少耳饰已经诞生了。夏商时期,耳饰一般存在于两类人的身上,一个是低贱之人,算作是一种标志,另一个是神职人员,“巫”,所谓的“以舞降神之人”。

周朝时期,一直到唐朝时期,耳饰都会被人们鄙视。宋朝之后,情况就逐渐不一样的,手工业的发展,对于美的追求,不单单是耳饰,很多饰物都比以前发展的更好更美,这一点,从很多文物上都能够看得出来,它们的制作、设计,是现在的很多配饰远远比不过的。

三、耳饰种类

古代的耳饰种类非常多,下面鉴宝就简单为宝友们介绍几种。

1、耳珰

耳珰是一种直接塞入耳饰孔的饰物。目前发现最早的耳珰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辽宁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伞”形煤精耳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耳珰,主要流行于魏晋以前。魏晋以后,耳珰虽已不再流行,但这种原始的耳部装饰却被一些少数民族流传下来,今天,在一些基诺族中年妇女的耳垂上,还可以看到银制的鼓形耳珰。

2、耳玦

玦是一种开口的环状饰物,一般成扁平体,圆形,中心有孔其状与璧相似,唯环身锯断,形成缺口。耳玦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耳环,主要流行于史前时代至汉代前。小型的玦是古代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耳环指带有接口,均以柔韧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耳环佩戴时,需销困正将环体直接插入耳饰孔内。

3、耳环

辽、金、西夏、元时期的耳环多附有精美的装饰,有代表性的耳环,如辽宁建平张家营子出土的辽代凤形金耳环,和同县碌科出土的辽代鱼形金耳环。明代流行一种葫芦形的耳环,以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挂于一根粗约0.3厘米,弯曲成钩状的金丝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看似葫芦形,其上有金片圆盖,其下再挂一颗金属饰珠。

清朝满族妇女传统风俗,一耳戴三件耳饰,他们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后妃们穿朝服时一耳戴三钳。宫里选秀女,也要先派人验看耳上是否戴三钳。清代耳饰也分两大类,有流苏的为耳坠,无流苏的为耳环。

4、耳坠

耳坠是指利用绳或金属钩悬挂在耳垂之下的小饰物。史前时代的人们,就已用象牙、玉石、绿松石、蚌壳等制成各种形状的耳坠。商代出现了金属耳坠,造型以喇叭形较为多见,这个时期耳坠在工艺及样式方面还比较简单。

西周至魏晋,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耳坠的样式也丰富起来,有的以纯金打制出各种造型,有的以金银打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托,再在上面镶嵌玻璃玛瑙、松石玉翠等饰物。各地耳饰风格各异,争奇斗艳。唐以后的耳坠越来越趋向精巧化,此期间以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为主题或是根据某一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中动物和人物形象来设计的各类立雕耳坠最为引人注目。

5、耳珠

耳珠是指直接穿戴在耳饰孔中的,小如豆粒的饰物。耳珠由耳珰发展而来,不同的是前者的装饰面及插入耳饰孔的部分比较粗大,而后者的装饰面小如豆粒,插入耳饰孔的部分为纤细的金属针勾。

关于耳饰,古人其实远比现代人更讲究,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毕竟出土文物的精致,不是古代普通民众能够接触到的。现在只是追求美,但古人讲“礼”,或许也只有在古代,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礼的风范与蕴含其中的美。

打耳洞起源于什么时候3

中国古代的耳饰,你知道哪些?

耳饰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兴衰起伏是最大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崇玉文化,因此,玉玦(jue,二声)就成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耳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汉族地区,耳饰的发展又受到了文化的限制。因为中国古人注重保持身体完整,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盛唐时期。到宋朝时期,穿耳戴饰在汉族中才真正流传开。但很快和缠足一样,成为男女有别的重要标志,成为女性不得不为的一件事。

在中国古代,耳饰的门类特别多,既有装饰用品,也有礼制用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玦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耳饰。外形似环但有缺,大多是用玉石做的。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玦的纹样开始趋向华丽,汉代时期仅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佩戴玉珏,既可以双耳也可以单耳,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别。

二、瑱(tian,二声)

这是诞生于秦朝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它也叫“充耳”,最初是用来堵耳眼的,后来就被用来悬挂于人的耳畔,是一种礼仪用品,用于提醒佩戴者谨慎自重,勿听妄言,成为一种极具华夏礼制特色的耳饰。

男子使用时,一般是作为冠冕的配件,女子使用时一般是系在簪首,主要流行于晋汉时期。这种耳饰的流行,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人尊礼、尚礼,将礼视为一切习俗的行为准则的文化特质。

三、耳珰(dang)

专门指的是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饰物,主要流行于汉魏时期,以玉石和琉璃材质居多。其形状有收腰圆筒形、钉头型和穿系珠珥形。佩戴方式最初是穿耳式,后来随着中原礼文化的兴起,又出现了簪耳式和系于耳部两种方式。在汉代,上流阶层的女性主要以簪耳式为主。

四、耳环

耳环,最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作而成的换装耳饰,宋辽时期,变成带有环脚的样式。环脚是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的耳环环脚较短,到明代时在耳后会伸出很长的环脚,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

耳环在史籍中出现较晚,在众多的记载中,耳环的佩戴对象多为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在汉族,男子不崇尚穿耳洞,也不喜欢佩戴耳饰,直到宋代,汉族的女子才开始普遍佩戴耳环。

五、耳坠

这是在耳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耳饰。它的上半部分大多是圆形的耳环,环下在悬挂若干坠饰,人在行动时,坠饰可以来回晃动,颇显得婀娜多姿,故名耳坠。但也由于耳坠不若耳环庄重,所以在宋元时期,女子耳饰多以耳环为主。到了明代晚期,耳坠才相对多见一些,但款式还是有所限制,大多比较简约、介质,没有过长、繁缛的流苏。到了清朝,耳坠开始大面积流行开来。

六、丁香

又叫“耳塞”,是一种小型金属耳钉,也可在钉头镶嵌珠玉装饰,在清朝时期非常流行。它小巧轻便,适合家常佩戴,材质上多以金银为主,富贵者多嵌有珠宝,穷人多以铜锡为主。

七、耳钳

耳钳原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清代有“一耳三钳”,其实最开始说的就是一只耳朵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可以是坠。到了晚清,就出现了一种特指夹钳的耳饰,它无需穿耳洞,不会破坏身体的全形,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时,也是当代女性在特殊场合需要盛装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饰的一种方便之选。

❻ 耳环最早是做什么用的

最早的耳环以青铜制成,造型也比较简单。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碧散变而来的,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慎陪上缀一组坠饰,因形...李笠翁在他的《生容》里说,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为“丁香”,繁复华丽的耳坠为“络索悔孝氏”。...

❼ 耳环为什么叫丁香

是耳环的一种类型,并不是耳环就叫做丁香。

丁香: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其中说的丁香,就类似于今天的耳钉,固定于耳垂之上,小巧轻便,因而又名“耳塞”,比耳环小,形如钉状。

“耳环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佩戴耳环与古老的迷'信有关,传说中的魔'鬼和其他妖灵总想进入人体,强占人体,因此人'体上所有可能进出的孔窍都必须特别守护。而耳环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运符。

2、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

❽ 耳坠的古代耳坠

魏晋南北朝时,除北方少数民族仍旧佩挂耳坠以外,汉族妇女也开始佩戴,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县华塔遗址出土的一对,上部用金条作成圆环,下部为金丝编成圆柱,在圆柱的两端挂有五个缀有宝石的圆形金片,中间又挂着五个小球,在圆柱的下部,还连缀着六根金质链索,链索下端各垂一个金质的尖形锤饰,整件器物重16.6克,长9厘米左右。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那是因为不尚穿耳的缘故。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所见甚少。
明代妇女既戴耳环,也戴耳坠。《天水冰山录》中就记载有多种耳坠:如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摺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词话》也叙及不少耳坠名称,只是将耳坠称之为坠子,或称坠儿,'。如金坠儿、金灯笼坠子、金镶紫瑛坠子、玲珑坠儿、金镶假青石头坠子、宝石坠子、银镶坠儿等等。不仅质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异,反映了当时首饰制作工艺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后墓所出土者最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坠,在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捣药状;在玉兔的脚下,还衬托着一片以金镶宝石制成的朵云。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设计制作的,玉兔向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着皇后,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是最贴切不过了。
清代妇女也有戴耳坠的风尚。考究者还注意耳坠与服装色彩的搭配。富贵之家的妇女,往往拥有几十付甚至数百付耳坠,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使用。替换方法十分简便,一般不用更换耳环,只要将耳坠连系在耳环上即可。 在满族妇女中,还流行着一个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的习俗,时谓一耳三钳。这是满族妇女固有的装饰习惯。乾隆时,一些新派妇女受汉族影响,也开始佩戴一耳一钳,以至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因为这样一来,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妆饰习俗了。乾隆皇帝还专为此事下过诏谕,他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族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由于朝廷的干涉,这种现象才有了改变。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后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钳的形象。进入民国以后,在东北满族集居之地,仍保留着这一风习。近代妇女曾因反对旧的封建礼教而废止过穿耳。为了使不穿耳的妇女也能用上耳饰,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耳坠。这种耳坠的上部,不再做成圆环,而是用金属加工成一种弓型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松开轧头,套入耳垂,然后再将轧头旋紧即可。这种耳坠实物有大量传世。
元代耳环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面的弯钩和金代耳环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制成各式花样。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环就作这种样式。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出土的耳环也是如此,只是装饰部分用白玉雕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环的连系,则用极细的金丝。
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甘肃兰州上西圆明墓及上海肇嘉滨明墓出土的耳环,都是这种类型。在热衷诵经念佛的妇女中,还出现将佛像装饰在耳环上的情况。江苏无锡江溪陶店桥明墓就出土这种耳环实物,其制以金制成托座,上缀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莲花状;在佛像的顶部,还镶嵌着四颗珍珠。整件器物虽然不大,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笔记小记中也往往有关于耳环的记载。如《天水冰山录》记严蒿被籍没的家产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环、金点翠珠宝耳环、纯金方楞耳环、金厢四珠宝石古老钱耳环、金珠串楼台人物耳环、金厢玉灯笼耳环及金累丝灯笼耳环等,共几十种。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书中,也叙及不少耳环名目。其中有一种丁香耳环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很小,呈椭圆形。丁香耳环就是仿照其形状制作而成,在明代,这种小巧玲珑的耳环很受妇女欢迎。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喜欢戴这种耳环。只是所用质料不同,贵者用金银珍宝,贫者以铜锡玉石。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曾谈及这种耳环: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除耳环之外,古代妇女也用耳坠。耳坠是连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耳坠也来自于异族,本为男子所用,大约在晋六朝时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所采用。
目前能见到的耳坠,以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为早。墓主人髡发,面覆麻布,出土时两耳均戴着耳环,其中左耳环下另用皮条系挂一个铜质坠饰。据文物工作者分析,这是一座东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耳坠实物,在内蒙古境内的阿鲁柴登遗址以及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鲁柴登出土的一对,上部为金丝弯成的圆型耳环,耳环下缀有坠饰,坠饰上部由两头包金的绿松石构成,下部则垂悬着一组三角形金片;准格尔旗出土的一对也很有特色:其圆环上有钮,钮下的坠饰为金丝盘绕而成的两个圆锥体,其中一件还串有宝石。

❾ 丁香名词解释

题库内容:

丁香的解释

[lilac;clove]

丁香属的一种植物 详细解释 (1).常绿 乔木 ,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 圆形 ,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 种子 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 唐 杜甫 《江头五咏·丁香》 诗:“丁香体 柔软 ,乱结枝犹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丁香》 ﹝释名﹞引 陈藏器 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 乃是 母丁香也。”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 紫色 或白色,春季开搭衡,有香味。 花冠 长筒状,果实略扁。多生在我国北方。供观赏,嫩叶可制茶。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怅怅词》 :“芍药风流可赐菲,丁香年少宜衣紫。” (3).指这种植物的花。 冰心 《我们 太太 的客厅》 :“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 一只 铜丝笼子。” (4).借喻女人的舌头。 南唐 李煜 《一斛珠》 词:“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卷五:“丁香笑吐铅银舌尖儿送。” 《 清平 山堂话本·戒指儿记》 :“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 (5).指知激做丁香花状的耳饰。 《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 鸳鸯 谱》 :“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 平常 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 《 * 词话》 第六八回:“﹝ 吴银儿 ﹞耳边戴着金丁香儿,上穿白绫对衿袄儿。” (6).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 :“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

词语分解

丁的解释 丁 ī 天干的第四位, 用于 作 顺序 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从事 某种 劳动 的人: 园丁 。 丁 ē 〔丁丁〕象声词, 形容 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部首 :一; 香的解释 香 ā 气味 好闻,与“臭” 相对 :香味。香醇。芳香。 清香 。 舒服 :睡得香。 味道 好:这鱼做得真香。 受欢迎:这种货物在农村香得很。 称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 东西 :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檀香。沉香。 旧

❿ 有什么证据证明,商朝是耳环最早的起源

耳饰,为挂于耳旁或者耳垂的装饰物。我国古代女性的耳饰异常丰富,分类有不穿耳与穿耳两种。不穿耳的耳饰主要有玦、瑱、珥等。

热点内容
丁香油牙镇痛 发布:2025-08-21 01:13:05 浏览:607
做微缩盆景 发布:2025-08-21 01:11:44 浏览:553
西安玫瑰坊 发布:2025-08-21 00:48:27 浏览:823
七夕秀说说 发布:2025-08-21 00:43:23 浏览:582
英语花艺师 发布:2025-08-21 00:40:10 浏览:958
现代经典百合小说 发布:2025-08-21 00:26:43 浏览:970
盆栽心得 发布:2025-08-21 00:25:04 浏览:234
海棠苑车库 发布:2025-08-21 00:17:19 浏览:695
小区内买盆栽 发布:2025-08-20 23:33:54 浏览:88
采百合漫画 发布:2025-08-20 23:20:58 浏览: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