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温州鼓词王牡丹唱的

温州鼓词王牡丹唱的

发布时间: 2023-03-06 08:43:00

A. 谁有二人转〈大西厢〉中《莺莺听琴》一段的唱词在下在这里先谢过了!

女:一轮明月照西厢
男:二八佳人巧梳妆
女:三请张生来赴宴
男:四顾无人跳粉墙
女:五更夫人知道信
男:六花板拷打莺莺审问红娘
女:七夕胆大佳期会
男:八宝亭前降夜香
女:久有恩爱难割舍
男:十里亭哭坏莺莺盼坏红娘
女:时时实难舍莺莺美
男:九里草桥别红妆
女:八水长安去科考
男:七世得中状元郎
女:六里宴前英雄会
男:五凤楼上把名扬
女:四方金印胸前挂
男:三杯御酒伴君王
女:两匹报马来报信
男:一路迎接状元郎,表的是洛阳公子张君瑞,好骑骏马抖丝缰,大比之年去科考,书童带马奔宋邦,连考三场没得中,落榜而归回家乡。落榜举子难回故里,又是悲来又是伤,行走路过普救寺,庙外下马去歇凉。寺院长老叫严顺,有位徒儿叫普详,他与普详结一拜,留在禅堂念文章。且不言张公子有了安身处
女:回文再表崔家庄,崔家庄有个崔广栋,官居二品位列朝纲,遭不幸老员外下了世,抛下母子渡时光,这一天崔老夫人身得病,莺莺普救寺院拜佛烧香,牌文香供茶盘放,青丝相称素花妆,带领红娘往前走,大庙不远在面旁,主仆走进普救寺,庙堂以上去降香,莺莺掏出牒文表
男:递与庙内老和尚,只因长老不识字,请来公子小张郎。君瑞看罢牒文表。抬头看见女红妆。只见她头上青丝如墨染。红绒绳子扎法刚。柳叶弯眉分八字。葡萄杏眼水汪汪。悬胆鼻子樱桃口。玉米银牙口内藏。上身穿着红大袄。八幅罗裙缎条镶。夸不尽莺莺长的美
女:莺莺打量这位少年郎。一顶俊巾头上戴。两跟飘带两尺长。身穿蓝衫正合体。丝蓝宝带系腰上。莺莺这里光顾打量公子。三柱黄香掉地上
男:小红娘看破心腹事。 低言巧语尊姑娘。这里人多眼杂是非地。外人看见说短论长
女:莺莺一听忙站起。行走路过孙飞虎大门旁。孙飞虎看我主仆长的好。不下彩礼抢姑娘。吓得我们主仆魂胆散。死里逃生回家乡。回家忙对母亲讲
男:老夫人一张告白贴在墙。谁能救我女脱大难。小女许配他身旁。他要有大咱做小。他要正室做偏房
。一妻二妾全都有。送他五百纹银回家乡
女:告白贴出十数日。并无一人敢搭腔。男:这日张君瑞大街上走。看见告白贴墙上。走上近前忙揭下。回去搬兵走一场。多亏交些好朋友。去请白马将军下山冈。白马将军叫杜确。战败孙飞虎逃回西凉
女:救命之恩难答报。 三番二次请张郎。张君瑞进了崔相府。 终日苦读念文章。大厅之上摆酒宴。宴请公子小张郎。我母不该忘恩负义。酒席宴前变了心肠。立逼拜成干兄妹。结成兄妹不能同床
男:西厢院想坏公子张君瑞
女:相府内盼坏莺莺女红妆。恨高堂割断红绒分两处。彻夜难眠天交三更梆。太老夫人已安寝。我何不花园去降香。叫声红娘跟我走。夜游花园散心肠。主仆二人把楼下。下了八五十三双。行行正走来的快。花园不远在面旁。花园门上有副对。上下二联写的强。上一联春前有雨花开早。下一联秋后无霜枝叶黄。横批贴写四个字。奇花异草贴当央
男:红娘打开门双扇。走进主仆大姑娘
女:崔莺莺一见花园留神观看。满园花草开得芬芳。这旁开的是老来少。那旁开的是十里香。绒球开花红似火。玉珍开花棒儿长。六十年一开仙人掌。仙人头上露水汪汪。四时不谢花容锦。八节长春草长芳
。霸王鞭上能担担。玉藤开花蔓儿长。银合百合三元报喜。迎春探春四季海棠。金刺梅银刺梅花开茂盛
。龙爪花凤尾莲暗吐芳香。并蒂莲无花成双配对。为奴我单枝孤影并不成双。六月里观莲花荷莲生藕。小寒鸭来浮水闹满池塘。 蛐蛐不住叫声声。银鼠不住声声狂。一阵悲来一阵伤。思之是花不常开人不常在。伤的是月不常圆草不常芳。苍天咋不随人心愿。咋不叫月儿长圆人儿常在。花儿常开草儿不黄。花要开败能结籽。草留根须能还阳。看起来物有盛衰时有寒暑。又如月有盈亏人有生亡。叹人生不如花和草。转眼之间鬓发如霜。皓月当空如同白昼。夜晚观花倒比白天强。哪有闲心观花望景。八宝亭不远在面旁。叫声红娘摆香案。我给你姑老爷降一降香
男:红娘闻听不乐意。叫声大姑听衷肠。眼看天交三更鼓。上哪去找炉和香
女:你照着古人比一比。撵土为炉插草当黄香
男:红娘一听不怠慢。大三把小三把搂了三堆土。崔莺莺插上黄草当黄香
女:崔莺莺一把搂裙忙跪倒
男:一旁跪下丫鬟小红娘
女:主仆跪在溜平地。燕语莺声嘱告上苍。第一愿下世先父超生三界。第二愿高堂老母病早离床。第三愿有个夫字没出口
男:在一旁哏喽喽笑坏小红娘。大姑的心事我猜透。为的西厢小张郎。你们两个没拜天地没入洞房。没吃着子孙饺子长寿面。交换点心贼拉拉的香。小红娘说句知心话
女:臊得莺莺脸焦黄。花园千般美景什么不好讲。单提公子小张郎。今后再提姓张的一个字。我打你该大死还大愿的几小巴掌。红娘你不提还罢了。真叫我嘴里不说心里着忙。崔莺莺一搂罗裙忙站起
男:在一旁站起丫鬟小红娘
女:主仆二人刚要走。也不知什么声音传到耳旁。莫不是咱娘们走道摇动环配响。莫不是风吹铁马响叮当。莫不是失群的孤雁哏喽喽叫。莫不是敲磬念经的长老和尚。莫不是裙墙以外有人说话。莫不是屯中小狗叫汪汪。莫不是养鱼池中游鱼打漂。莫不是更夫敲动锣梆。莫不是风吹花柳花枝而动。莫不是小蜜蜂前来采花浆。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在花园活活闷坏十七大八。十八大九盘头带发带发盘头两个大姑娘。什么声音这么凄凉。带领小红娘往前走
男:找找这凄凉悲调来自何方
女:也不怕头上青丝被风吹乱
男:也不怕花茬扎坏绣花鞋帮
女:也不怕露水珠湿透鹦哥绿
男:也不怕寒风袭骨遍体冰凉
女:分花拨柳往前寻找
男:眼前来到斜山转角墙。清雅雅静悄悄来把月台上。心虚虚胆战战手扶小红娘。见花园树影层层花影摇摆。听草棵虫声唧唧叫人好心伤。侧耳细听明白了。原来是夜扶瑶琴公子小张郎。你想我夜不安寝瑶琴扶。我想你半夜三更花园降香。我想你在书房懒把四书念
女:我想你在绣房懒绣鸳鸯
男:我想你写字写在书桌面上
女:我想你绣花鞋在鞋底上
男:你想我在书房倒拿笔笔拿倒。反写字字写反反反正正正正反反。反把文章做
女:我想你在绣楼倒拿针针拿倒。反缝缝缝缝反反反正正。正正反反绣鸳鸯。这真是你想我我也把你想
。你想我我想你各有情长。这真是快斧子难剁长江浪
男:快剪子斩不断你我情长
女:我伤心不把别人怨。恨老母做事理不当。常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莫非留在家中鬓发如霜。莫非我父做官伤天害理。莫非我妈烧了断头香。莫非要留为奴当家姑老。谁不知女孩大了身大袖长。又伤心埋怨声月下老。这老头做事理不应当。不是婚姻别给我们配。只配的夫不成对妻不成双。等多咋遇见月下老头你。抓住你胡子打你几巴掌。打你骂你不解恨。把你胡子揪流光。办的这叫啥勾当。崔莺莺贪恋琴音懒动转
男:小红娘一旁着了忙。大姑咱们快点走。咱娘们身板弱受不了凉。红娘说了一句知心话
女:惹的莺莺烦的慌。带领红娘往前走。合衣而卧在牙床。想张生一更一点难安寝。茶不思饭不想难入梦乡。想张生二更二点难闭眼。躺在牙床懒脱衣裳。想张生三更三点叫半夜。 一阵阵心酸把抓肚肠。想张生四更四点敲声住。铁马叮当进绣房。 想张生五更五点天放亮。东方送出红太阳。莺莺这里忙爬起。燕语莺声叫红娘。来吧来吧快来吧。大姑有事和你相商
男:小红娘闻听不怠慢。 唧里咯噔上楼房。你要吃干的去烙饼。 你要吃稀的去做汤。 要吃酸的多加醋
。要吃辣的多加姜。小红娘说句知心话
女:倒叫莺莺烦的慌。不吃干的别烙饼。不吃稀的别做汤。不吃酸的别加醋。不吃辣的别放姜。唤你不为别的事。西厢下院请情郎
男:红娘一听不乐意。口尊大姑听衷肠。张公子是二十多岁一秀才。 奴家是没出阁的大姑娘。动不动就把张生请。你请张生啥勾当。不去不去我不去
女:莺莺一旁搭上腔。今天你把张生请。我与公子拜花堂。我做头房让你做二房。小老婆子让你当上
男:红娘一听心高兴。迈步就要下楼房
女:莺莺说慢点走来慢点走。大姑言语记心上。他要来了同伴走。他要不来就说借他笔墨。砚瓦开个药方。他要问开的什么药。 一宗一样说端详。开上子母银母川贝母。丁香檀香广木香。天干地友人参茎。砂仁豆蔻紫摈榔。桃仁搂着杏仁睡。胆大木贼跳粉墙。鬼箭拔门草乌进。靠近川芎边桂旁。偷去鹿茸五十两。又偷水银和麝香。惊动苍术咴咴叫。金毛狗子乱汪汪。惊动上房川贝母。 吩咐丫鬟苦丁香。力马追踪快快赶。骑上海马赶良姜。一赶赶到雄黄阵。柴禾堆里动刀枪。抓住木贼木鳖亲哥俩。拿住白芨大开堂。 国老官桂升大帐。两旁站立大小茴香。赤木龟板拿在手。板板打在赤参上。打得陈皮肉桂烂。血竭淌在银珠地黄上。元肉突突战黄柏。桑皮透骨受重伤。 熬药三碗清泉水。七个大枣三片姜。外加大葱七棵整。开窍提气补元阳。要问此药治啥病。专治痰喘咳嗽五劳七伤。你要来了同伴走。他要不来跟他闹饥荒。摔了他的笔墨砚瓦研不得墨。扯了他五经四书好文章。他要打仗先动手。扯乱青丝挠粉妆。他仗着寒门一秀才。咱娘们仗着没出阁的大姑娘。他要问私闹学堂为何事
男:我就说你们读书人理不该夜晚间。溜里溜秋搭里搭撒。跳过了咱们娘们干磨细摆细摆干磨。磨砖对缝对缝磨砖灌浆灌的。磨不落的粉皮花墙。既读四书深明大义。知法犯法理不当。 要打官司手拉手。手拉手到公堂。他有一告咱有一诉。一告一诉说妥当。他仗着家大业大银钱广。咱娘们仗着西北旮旯有底无帮。有盖没沿的破皮箱。虽然皮箱不出贵。在里边也装着太老夫人的绸子。缎子绫子片子好衣裳。当把当把给他呛上。这场官司要不和他打。咱娘们软弱无能寸铁无钢。红娘说罢往外走
女:莺莺上前拉衣裳。慢着走来慢着走
合:我写封书信捎到西厢

B. 温州文化常识

1. 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三朝。

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

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

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

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2)温州鼓词王牡丹唱的扩展阅读: 1、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

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2、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

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参考资料:网络:温州。
2.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混合物费孝通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棉、箍桶、裁缝、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家,养家立业。

这些飘泊异地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从而有异于苏南模式。

然而,温州的商业为什么繁荣?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和瓯江下游,自古以来,既是传统农业生产大为发展的地区,又是一个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这种区域性的商业特征,跟大海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温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较之内地优先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凭借发达的海上运输。北宋时期,温州就已经是一个工商业繁荣、海上交通、贸易发达的城市,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温州造船的岁额达六百艘,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同居全国首位。

这种情况提供了温州人漂洋过海的方便,一些温州商人随贸易商船去国外经商;有的则客居那里经商。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有温州人移居海外了。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纷纷飘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海诸国经商谋生,到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达给了温州人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铸造了温州人四海为家,喜欢闯荡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基本上,温州古城是个传统化、乡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

温州人口也急剧增加。至南宋中期的淳熙年间温州人口则骤增至九十多万人。

垦田面积大大超过前代,亩产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传统农业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所形成的惯例、习俗对温州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也给温州模式家族制特色的形成设下了伏笔。大海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孕育了独特的温州模式。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温州人隐藏着的闯荡冲动不曾熄灭过,而在温州农村,尤其是东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带,在制度的灰 *** 域内,积淀巳久的小商品意识,经商冲动,以及农村中孕含着的市场因素一下子焕发出来。正如金祥荣、朱希伟所言,温州的商业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一旦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刚性有所松动,便会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推行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

温州小商品从一开始就绕开当时计划经济严格的产品范围,以市场为起点和归宿,市场和商品相互 ***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温州模式不是产生于城市中心,而是在温州广大农村城镇产生的。
3. 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温州过年十大习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从冬至开始,温州人就纷纷筹备各种年货,像晒酱油鸡、酱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4. 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2)温州鼓词王牡丹唱的扩展阅读:

1、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2、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参考资料:网络:温州
5.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混合物

费孝通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棉、箍桶、裁缝、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家,养家立业。这些飘泊异地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从而有异于苏南模式。然而,温州的商业为什么繁荣?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和瓯江下游,自古以来,既是传统农业生产大为发展的地区,又是一个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这种区域性的商业特征,跟大海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温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较之内地优先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凭借发达的海上运输。北宋时期,温州就已经是一个工商业繁荣、海上交通、贸易发达的城市,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温州造船的岁额达六百艘,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同居全国首位。这种情况提供了温州人漂洋过海的方便,一些温州商人随贸易商船去国外经商;有的则客居那里经商。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有温州人移居海外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纷纷飘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海诸国经商谋生,到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达给了温州人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铸造了温州人四海为家,喜欢闯荡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基本上,温州古城是个传统化、乡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温州人口也急剧增加。至南宋中期的淳熙年间温州人口则骤增至九十多万人。垦田面积大大超过前代,亩产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传统农业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所形成的惯例、习俗对温州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给温州模式家族制特色的形成设下了伏笔。

大海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孕育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温州人隐藏着的闯荡冲动不曾熄灭过,而在温州农村,尤其是东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带,在制度的灰 *** 域内,积淀巳久的小商品意识,经商冲动,以及农村中孕含着的市场因素一下子焕发出来。正如金祥荣、朱希伟所言,温州的商业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一旦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刚性有所松动,便会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推行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温州小商品从一开始就绕开当时计划经济严格的产品范围,以市场为起点和归宿,市场和商品相互 ***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温州模式不是产生于城市中心,而是在温州广大农村城镇产生的。
6. 温州的文化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

都地。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

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

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

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 *** 。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

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

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

并建立温州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

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瓯剧(温州乱弹) 永昌堡

瓯剧 是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 永昌堡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由王叔果、叔杲等倡议兴建,在抗倭中起御敌保卫作用。城址在今瓯海区永昌镇新城村。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45米,高8米,基阔4米余。内外壁用块石斜垒,中夯杂土。城外环绕护城河,城内凿二渠,引河水人城,贯穿甫北。甫北两端各设二水门,置水闸防卫,河渠上架设小石桥5座。堡内民居栉比,商铺井然。除西面和东面南部城墙残缺、东城楼早毁以及城垛被破坏外,其余尚完整。1982年以来,南北城门两旁城垛、城楼已经修复。

一代奇才——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温州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书。详情-->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原名宋丞相文信国公祠,位于今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东首,是崇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县)文山村人,故称文山先生。 更多内容-->

商业名城——温州

温州历来以商业繁荣著称。远在两宋时,温州的贸易活动已十分活跃。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温州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和开展海外贸易。"一片繁华海上头"(南宋杨蟠诗)。"繁华依旧小杭州"(清郭钟岳词)。说明温州曾是著名海滨城市。清时较大的商业有南货、广货、中药、酱园、当铺、钱庄、银楼等。店家牌号多以恒、裕、源、泰、丰、昌、宁等吉祥字命名。温州人善于经商的传统,一直继承至今。
7. 走进温州历史文化
温州地处浙东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她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地区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温州市现辖三区(鹿城、龙湾、瓯海)、两市(瑞安、乐清)、六县(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温州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山脉之间,溪流奔腾,大都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主要河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瓯江为浙江第二大河,左纳楠溪江入海。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因此,来温州的最佳旅游时间为一年四季。既便是梅雨季节,雨中游雁荡也别有一番风味。

温州不仅以“商贸”城市闻名遐迩,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现拥有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南雁荡山、中雁荡山)、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麂列岛、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岩、瑶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玉苍山公园)、百丈漈、寨寮溪、泽雅七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八个市级风景区,还有众多的森林公园和文物古迹。

雁山云影,瓯海潮踪,楠溪胜景,百岛风光,玉苍石景,百丈飞瀑,寨寮风情,承天氡泉,孕育出璀灿的瓯越文化,使得温州更加深沉,更为神秘,更有内涵。

温州位处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温州机场已开辟42条国内航线,并开通了与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温州火车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温州港是一个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天然良港,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温州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大部分在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从事餐馆业、皮革业、服装业等。在温州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畲族,其次是 *** ,此外还有壮、苗、土家、侗、满、布依等民族。

温州概况

简 称:瓯

区 号:0577

邮 编:325000

位 置: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浙南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南接福建省,西连丽水市,北通台州市。

区 划:现辖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及瑞安、乐清、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洞头八个县(市)。
8. 温州文化
由温州博物馆、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温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温州迈斯文化发展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温州民间工艺精品展,历时一个月,终于圆满落下帷幕,并评出了“迈斯”杯观众最喜欢的温州十佳民间艺术品。

温州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瓯绣、瓯塑、彩石镶嵌、石雕、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砖雕、彩塑等都是最具瓯越地域特色的艺种。

千百年来,温州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同的艺术领域用不同的方式将其充分表现出来,江海吐纳,有容乃大,方有今日之蔚为大观。 这次借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东风,为温州民间工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绝佳平台。

展览从一开始就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先后收到来自全市各县(市)各艺种300多件展品,参展种类、作品之多为历年所少见。引起温州及省内外的众多传媒的关注。

同时,一些外国朋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厅里不时可看到不同肤色的观众。据统计,仅10月1日一天来参观的人数就达6000人。

整个展览期间,累计接待观众3万人次。“迈斯”杯观众最喜爱的十佳工艺精品活动也开展得非常顺利。

所收到的大量选票中,参与的观众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学生人数居多,从事的行业有工人、农民、教师、军人、公务员等。所收到的选票最远的来自黑龙江,年龄最大的是76岁,参与评选群众之踊跃以及重视程度,均超出举办者的预想。

在入选的十佳作品中,最具温州民间工艺特色的艺种几乎都名列其上,它反映出温州传统民间工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瓯绣 瓯绣始于唐宋,为我国六大名绣之一。

古时温州少女“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具有刺绣的优良传统。 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开始设立专业绣铺,后以庄竞秋为代表的温州画家参与创作,使民间服饰品逐渐向装饰品和观赏品发展,并出口欧美及南洋各地。

瓯绣以构图精巧,绣法严谨,运针纤巧,色彩鲜明而著称。不少佳作被选为国家级礼品,多次参展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1年瓯绣被浙江省列为重点保护艺种。 瓯塑 瓯塑,又称“油泥塑”。

它将绘画、浮雕和泥塑融为一体,用富于可塑性的五彩油泥堆塑成人物、山水、风景、花卉、兽禽等,色彩缤纷,瑰丽夺目。建国后,瓯塑从单色发展为彩色,并创作出诸如挂屏、屏风、台屏、壁塑、案头摆设等新产品。

代表作品《韶山》、《西湖天下景》、《飞天》以及《国外庄园》等享誉国内外。 石雕 石雕以叶蜡石为原料,是“浙江三雕”之一。

早在唐代,温州就有人从事这门艺术。因材施艺,依色取巧,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瓜果、禽兽鱼虾、寺院亭台等造型。

近年来,工艺师还采用鸡血石、巧色石等珍稀石料雕刻大型作品,很有艺术价值。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为浙江著名的“三雕”之一。

清末,永嘉艺人朱子常把木雕人物从龙灯装饰改变为独立的案头工艺品,表现手法简练含蓄,自成一家。1925年葛雨亭、叶阜如、朱子常等14人,开设永乐雕塑工局,从事生产经营黄杨木雕等工艺品。

建国以后,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如王凤祚、叶润周、陈志云、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王笃芳、虞定良等大师级的艺术人才。作品频频在国际、国内重大展览上获奖。

笋壳雕 又称竹壳雕,是以毛竹笋壳为原料,通过绘画、雕刻、剪贴、上光等工艺制作而成的新颖工艺品。笋壳雕集竹雕(浅雕)、脱胎、竹编于一身,体现了笋壳自然本色、花纹及质地轻巧的特点,别具一格。
9. 温州的风俗文化
拦街福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由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

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

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三月三畲族的“三月三”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乌米饭是用乌饭叶柴的叶子煮汤,然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一蒸即可。
10. 温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你的定义不准呀,不能用90为分界线,我是80的,但是父母辈的很多传统事件我也是不太注意的,怎么说呢,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一个大的变化,你用这个做分界线的话,会准确很多的。

我记得以前有一本书,叫做矮凳桥XX的,记录了很多温州的传统事项,很不错,但是现在好像没有看见专门对比温州文化变迁的书,温州的文学界有点落伍了。。。。。。。。。。

不过好像还是有这些书的,我看过一本《其实你不懂温州人》的书,就是对温州人的一个详细描写,不过没有很明确的文化对比。

如果你一定要找90前和90后的对比的话,比较难,去书城看看有没有吧,网络上可能也有相关文献吧。

C.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全段唱词是什么

春季里开花十复四五六。

啊六月六制啊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

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儿。

我跟不上遛,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

(3)温州鼓词王牡丹唱的扩展阅读:

出自小品《如此包装》

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如此包装》至今仍然可以称作经典。

“麻辣鸡丝”、“没上袖呢”这样的台词现在仍然可以引来阵阵笑声,而巩汉林在服装设计的环节的表演更是入木三分。 小品表演演员:巩汉林、赵丽蓉、孟薇。

D. 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4)温州鼓词王牡丹唱的扩展阅读:

1、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2、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热点内容
一朵小山花 发布:2025-08-22 06:16:20 浏览:865
黄杨盆景料 发布:2025-08-22 05:58:01 浏览:869
花卉棚盆景 发布:2025-08-22 05:23:46 浏览:957
兰花蟹药用 发布:2025-08-22 05:14:25 浏览:175
铁兰花的剑 发布:2025-08-22 05:10:16 浏览:595
梅花笺 发布:2025-08-22 05:03:49 浏览:196
深圳盆景葡萄 发布:2025-08-22 05:02:19 浏览:232
你听过荷花吗 发布:2025-08-22 04:26:38 浏览:166
丁香茶的味道 发布:2025-08-22 04:26:04 浏览:18
兰花豆贴纸 发布:2025-08-22 04:21:30 浏览: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