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牡丹大师
1. 请问陕西著名画家安君康老师有微博吗网址在哪
安君康先生的博客地址 http://anjunkangshuhua.blog.163.com/
《国画家安君康水墨花鸟画浅读》
张伟平\文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是以山水、人物画技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花鸟画是从元代“文人画”法式建立并开始向文人写意方向演进的。传统意义上的写意花鸟画是“鸟欲言,花欲语”为精神意趣上的追求。我们知道,艺术贵在创新,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花鸟画的创新是比较困难的,画面主体物象跟古代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题材的选择不易突破。画家的作品贵在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但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画家情感、素养、生活阅历、艺术技巧等诸方面的积累所致,是随时间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刻意地设计。写意花鸟画的创新尤为艰难,这就要求画家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在画面上要有属于自己的意象符号。
陕西青年书画家安君康的花鸟画正是在对传统花鸟画的继承上做了可贵的坚持、探索、创新和发展。艺术的传承过程是一个改良、优化的过程,传统是创新的基础,承接衣钵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一些优秀的思想和技术与所学结合起来,使之走向完美。作品心须具有时代特征和走在时代前列,这既是时代对画家的要求,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国画更深的表达着中国文化及思想,也是一个画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安君康的花鸟画把握传统精华,强调写生与传神,锤炼笔墨,纯化形象,突破格律,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作品意趣纵横,韵律浮动,清丽明朗,把优秀传统的东西融进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个人的感情色彩之中,从而形成自己清新、婉约、明丽的独有的风格。他的花鸟画的作品风格是抒情写意的,他以笔墨变化的丰富性营造出的一派水墨语境是张扬而鲜明的。他的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处理写形与写意、写心境的关系,给人以清新的美学感受。作品中的笔墨舒放,物象的神韵情采都给人一种想象无尽的审美愉悦。使他在含蓄的中国文化底蕴下释放出来的典型的人文精神。
他画牡丹的高贵优雅、紫藤的缠绵情意,画兰的清幽、荷的圣洁、梅的铮铮傲骨、、、而他笔下的寿桃硕大透熟,石榴红艳饱满,葡萄晶莹欲滴。浓淡干湿,水墨酣畅,盎然生趣展现于寸缣尺楮素宣之上。他用扎实而深厚的笔墨辅路架桥,融贯花鸟“五得”(得其形、得其神、得其韵、得其意、得其趣),在概括对象的过程中,衍生出当代人审美的情趣。所以在他的作品里,用笔精妙,落墨见趣,厚中有薄,柔中寓刚。既恣肆豪放,又刚健有骨,形超神越,隽永脱俗。从安君康的花鸟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种对花鸟世界的精心刻画,那种充满阳光的画面氛围,以及画中洋溢的蓬勃生命力,都体现了他在花鸟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黄筌、除熙、文同、王冕、徐渭、八大山人、郑燮,还是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花鸟画家,他们皆以寄物缘情而将笔墨挖掘发挥,并有着不可泯灭的盎然生命力,体现远蚰渊深的文化和时代特征。安君康是当代画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深刻感触到笔墨当随时代的特征。他不囿于旧法,反对墨守成规。他的作品是传统的,他的笔墨是传统的,他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诚实的态度走着一条传统与充满光明的道路,这条道路虽然崎岖但风光无限。从他的作品上,我读出的既是他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一种艺术态度,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更是他潇洒大气的笔墨语境带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和面对生命精神意义的纯粹与价值思考。这些意象符号的提炼,既是对具象的超越又是对象外的升华。他作品中的笔墨沉厚而明快、色彩典雅而活泼,具有着难以言语喻的古典意蕴和时代气息。
著名美术评论家徐虹先生曾认为“传统不要以单一的面貌出现,传统是随着每个艺术家个性的发展呈现出非常丰富多彩的面貌”。由此,我便理解安君康自始至终都虔诚的行走在对中国笔墨传统的传承与探索的路上,以求更大的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记著名牡丹画家安君康 》
王 民 (文)
他是一位实力派青年书画家、他以擅长写意牡丹和兰草画名闻西北、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展中获奖、他的百余件作品流传日美新韩等多个国家、或被多家艺术机构和多位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他,就是被艺术界称为“关中牡丹安”和“墨兰圣手”的陕西著名牡丹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安君康先生。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如那首著名的《牡丹之歌》里唱的:“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曾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牡丹花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心脾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牡丹自古就被人们认为是“繁荣富强,吉祥幸福”的象征,万花丛中,牡丹独享着 “国色天香”的美誉。国人公认牡丹为“花中之王”、“国花”。牡丹画也会带给别人喜气、幸福和安康。
因此,牡丹一直以来是历代中国画家描绘的重要题材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涌现过许许多多以画牡丹而千古流芳的国画大家。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杨子华画牡丹,此后,唐代边鸾画牡丹“妙得生意, 不失润泽”;五代徐熙画《牡丹图》堪称当时花鸟画中的一绝,他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他的作品以水墨写意,泼辣豪放,笔墨洗练,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使其所画牡丹更具强烈的表现力;清代恽寿平画的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素有“恽派”之称;到了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是聊聊数笔,却生机盎然。王雪涛也曾画了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他们都为后来的牡丹画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范本,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个很难逾越牡丹画艺术的标杆。
相传武皇当年冬游上苑,令百花齐放,唯牡丹“独不奉诏”。其不媚权贵,不趋炎附势,特立独处的个性很令他敬佩。安君康先生痴情牡丹画20余年,他不仅着迷于牡丹的华贵绚丽、艳而不俗的国色天香,更是欣赏它的傲骨气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是中学生的他在经常有国画和文学作品在刊物发表,已经是同学中小有名气的“少年书画家”。他画竹子、画老鹰、画荷花、画葡萄、画紫藤、画鸡画鸭。虽然技艺在不断提高。安君康却一直有个心事。那就是,他总觉得画这些题材难以表达出自己对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的和美好生活的感悟。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君康去洛阳。第一次看到了活生生的牡丹花,他眼前一亮,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他要画牡丹,用自己的画笔描摹牡丹的妍丽华贵和勃勃生机,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歌颂和对美好未来祝福。从此,他痴迷上了牡丹,他多次自费到洛阳、荷泽的牡丹花园写生。往往在牡丹花前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用速写、水彩、水粉、国画等不同的手法写生。探究牡丹的生长规律,寻找最佳的表现方法。他画了数以千计的写生稿。为日后的牡丹画创作准备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牡丹也几乎成了安君康生命中精神的支柱,赋予他生活的信心活力和对美的追求。
安君康曾经广泛而系统的研习过国画理论和历代书画大家特别是牡丹画家的作品。并几次外出求学,转益多师,问道于对当代国画名家孙其峰、贾宝珉等先生。对大师们的作品加以分析、研究、舍弃、广收博采,融会贯通,综诸家之长,结合个人感悟,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生动、清新向上、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他力求在保持文人画高品位审美价值的同时强化时代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表现,使脱离世俗的文人画有了更多的生活实感的关照。他的画笔墨活泼,泼辣奔放,韵味十足。安君康阅历丰富,气质涵养深厚,坚定而乐观。因此他的画追求一种气势、一种神韵,表达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性和一种积极向上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韵飞扬,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他个人心灵的写照。他笔下的牡丹,用色清丽不俗,于淡雅中显现雍容华贵之神韵;牡丹常常是有所寄托,寄寓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抒情达意,主题鲜明。或似贵妃醉酒、或若羞含颦、或玉颜皎皎、或奔放热忱、、、。隽秀高雅、有的艳丽洒脱、有的蕴涵端庄、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风姿绰约、、、。那红牡丹艳若蒸霞,粉牡丹娇嫩妩媚,白牡丹素洁无瑕,蓝牡丹亭亭淡雅……。牡丹活灵活现,千姿百态,惹人喜爱。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安君康是当代画坛为数不多的水墨牡丹画家之一。 他的牡丹作品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水墨白牡丹。历朝各代,以牡丹画名重于画坛者,不胜枚举。当今盛世,牡丹画家更是层出不穷,然而以纯水墨画牡丹的画家还是不多。以纯水墨画白牡丹的画家却仍然寥若辰星。他的水墨牡丹画,可贵之处就在于妙能师古,又不为古法所泥。在保持传统文人画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光影的东西,有了肌理的趣味,接近没骨画法,又较之形象更生动、更传神,笔墨语言更丰富,时代气息更显明。观之清纯可人、生气逸发、古趣盎然、姿致别具。既不失牡丹绰约的风采,更能表现其神韵而且摆脱了俗格成法。
我很喜欢甘肃文化名人马槐楠先生给安君康的一首赠诗,特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诗曰:赏花何需去洛阳,要览春色访君康;水墨牡丹佳秦陇,独占花谱第一章。
《留得清香入素琴-----安君康先生水墨兰草画欣赏》
梅花、兰草、竹子与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常见题材。兰草四季常青,兰叶姿态舒展,气度优雅;兰花开放于春天,芳香怡人,清气幽远。
画家画兰,始于宋末赵孟坚、郑思肖(号所南)。赵孟坚首创墨兰。所南翁画兰则以画“露根兰”出名,他于元朝初年隐居吴下,以“画兰不画土”寄寓他的无土亡国之痛。他在墨兰长卷中更是题上“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的话,以表达其民族的自尊心。也许是兰花这种植物的生态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具有的清高、飘逸,和雅兴的、动态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画兰之风更盛,且更各具个性,各显高致。画兰名家迭起辈出,他们相继以兰花为载体,把他们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是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情趣盎然。加以书法题文题诗题句,或寄情或寓意,笔简意赅,意境邃深,辄成珍品。
不知是因了画家令兰更清香,还是兰草使画家更脱俗,徐渭的那句“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却是道出画兰高手们的士人风范,不损兰香的一种品格。也正谓“人品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安君康先生苦研中国书画多年。以兰为师,以兰为友。日复一日,临池不辍。然亦能顺其自然,独行其是,不时出入于青藤、八大、昌硕、白石、天寿诸大家之间,画作溢乎箱箧.
众所周知,画兰的技法难度颇高,自以书入画的元代大家赵孟頫始,到深谙“要知画法通书法,竹兰如同草隶然”的郑板桥,以书入兰者众,然得心应手者寡。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花鸟画家的日课,寄托着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程式,然而不容否认的现状是,在那些标榜秉承传统配方制作的花鸟作品中,能令我们激动的已日见减少,更多的已经等同于街头巷尾流行的口水歌,浏览书店裏汗牛充栋的花鸟画册,我们再难邂逅原汁原味的“梅的高傲、兰的清幽、竹的清劲、菊的平实”,让我们耳热能详的或者是对古画谱的克隆,或者是不负责任的随意涂鸦,“四君子”已失却了各自独特的韵味,甚至于成了许多画家“锻炼”笔墨的技法教科书。诚然,我们不能不叹服先贤们高度的技巧概括力和艺术智慧。而且,他们巧妙地把这种技巧概括力与某种高尚的人格理想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花鸟画以超越物象外形的人格魅力,使之在给观赏者笔墨审美愉悦之外,还获得一种精神力量的感召;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痛苦地发现,正是这种成就将后世的画家们逼进了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它要求画家必须在有限的线条组合里,干脆利落地解决诸如画面的结构,空间的张力、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个性特征等诸多技术问题。安君康画的水墨兰花,沿袭了明清人写意墨兰特别是郑板桥等人的笔墨程式,自有一股清新的书卷气,但又脱离了某种陈腐的画谱气,淋漓的笔墨中洋溢出洒脱和自在的气息。在构图上,他多采用出其不意的经营手法,画兰草,一忌柔弱,二忌空洞。“柔弱”是指过分注重兰草本身的仪态美以及用墨的变化,导致画面缺乏力度;“空洞” 则是指无视兰草的物理特性,片面追求所谓的“气势”而失去兰草的独特韵味。安君康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因而,笔调劲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画上春兰两株,丛生草地,鲜花盛开,如蝶起舞,给人以清新的快感。他画的兰花,纵肆与规矩合二为一,野逸与清秀兼而有之,画的潇洒,看的舒畅。在青年画家中,能如此得兰草三味的人,委实不多。
安君康很小就喜爱挥洒涂鸦,善书法。多年的勤奋锤炼了他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娴熟的笔墨技巧,因而画兰时能取草书之狂放不羁、隶书之浑厚圆润和篆书之典雅古朴。使之意到笔到,笔到神到,形神俱备,得心应手。从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所以他笔下的兰花孤傲清丽,狂狷不羁。或迎狂飙而飞扬,或临大雨而不屈,或沐春风而怡然;怡然悠闲,高洁幽雅,有春风习习,清香阵阵;有仙子之飘逸,有屈子之孤高,有孔子之恂恂;画家以自由抒卷的笔调表达着自己奔放而飘逸的情感。所以说,安君康先生以狂草写兰,把每一条线条当作有生命的、有个性的人物来画,以寄托情志。如此写兰,怎能不“生趣而有神”!
安君康画兰,常常以小见大。尤以册页、小品、扇面见长。极符合东方美学原则。如苏东坡所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凡欣赏过他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笔下兰之素雅和幽香所倾倒,被他熟练自如的传统笔墨功底所折服,被他恣意纵横的无法之法所钦佩!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师于野草,钟爱兰蕙的情之所系。
兰花难画,不单难在笔头功夫,更难在意味;而安君康的兰花画的好,也不单好在笔头功夫,更好在他的灵性。一种“飘逸中的灵秀”。欣赏安君康笔下的墨兰,花瓣透明,象在清晨第一束阳光的照耀下,饱含露水,散着幽香,鲜活而高雅,那茎那叶,在历经千百次的“穿插”尝试中,早已气生笔锋,破墨有力,似随手点拂,茎叶便舒展、张扬着无限生机活力。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在删繁就简中,巧妙布白,再辅以运笔老辣的行草题诗,间有精美印章,点缀其中,虽是小品,诗、书、画、印气韵贯通,尽情演绎到了一种极致。他执著于书画艺术,为人磊落,为友诚恳。自甘淡泊,不慕虚荣。他画兰是把兰当作崇拜的图腾、当作高洁的象征、当作他自己。正如清代书画名家汪士慎在《空谷幽兰图》上所题写的那首诗一样: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安君康先生的博客地址 http://anjunkangshuhua.blog.163.com/
2. 中国水墨画的著名画家是谁,类似与几大名家之类的
“一指乾坤”之崔如琢
崔如琢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绘画的代表性大家,以独特的指墨以及积墨画法享誉世界。他在前师基础之上,将指墨、积墨、泼墨都赋予突破与创新,并集其大成,开创了指墨积墨山水以及指墨积墨花鸟画的新篇章。随着中国当代水墨板块成为市场焦点,崔如琢近年迎来了他的飞速发展期,并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旗手,引领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为中国水墨艺术在全球艺术殿堂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诗魂书骨”之范曾
观察中国当前艺术界动态时,范曾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数十年来,范曾把对中国文化精髓之感悟融入他独特简约而超逸豪迈的人物画之中,其画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提倡清初名僧石涛的“一画论”,主张“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画作笔力遒劲,线条简括,气韵生动。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江畔行吟之屈原、横槊赋诗之曹操,还是豪气干云之钟馗,无不显现出清新隽永之画风。
行走斑斓世界之黄建南
黄建南的水墨作品呈现出斑斓绚丽的色彩,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成为他画作的主题,众多作品均流淌着神秘莫测与众不同的东方艺术意境和神韵。黄建南的艺术风格源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他12岁接触舞台布景,步入艺术天地,其一生游历甚广,曾从广东步行至黑龙江,用9年时间纵贯中国南北,用双脚、双眼、双手,行走、洞观和描摹3.8万多公里沿线的山川大地。
“墨分千层”之蔡茂友
“墨分五色”是水墨绘画的物质特性。蔡茂友充分继承了宋元花鸟画的墨骨画法,创造性提出了“墨分千层”的艺术理论,并探索实践“墨分千层”的花鸟画法。自其水墨牡丹长卷《春风得意》去年迈入千万元梯级后,今年单幅作品《盛世昌隆繁华似锦》全卷以3795万元成交,再创其个人记录。蔡茂友的创作媒介、学术顿悟、市场认可经受了多重检验,未来的价值潜力令人期待。
“不老鬼才”之黄永玉
黄永玉颇具传奇色彩,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其博学多识,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在海内外享誉甚高。黄永玉用笔运墨反叛传统,但审美趣味仍与传统一脉相承,水墨画作品展现出深厚渊博的学识、卓尔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今年94岁的黄永玉可谓中国画坛“不老鬼才”。
“点亮水墨山水”之邱汉桥
邱汉桥是“北势南气,山水大成”绘画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和倡导者。他在山水画无限丰富的笔墨技巧中,单取“点”画——大大小小的椭圆墨点,由点成线、成形、成画。邱汉桥能“点”出自家风貌,并成为中国水墨画坛中“亮点”,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受到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升值平稳。2018年,60岁的邱汉桥作品总成交额由上年的4980万稳升至7798万人民币。
工笔竞独秀之何家英
何家英在中国工笔画坛一枝独秀,技法全面,无论是工笔人物,还是水墨写意,他都能找到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容百家,自具一格,以其雅俗共赏、韵味绵长获得了“双赢”。他的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开拓了水墨人物画的新天地。2018年,61岁的何家英作品以总成交额7757万人民币,称雄当代水墨工笔画坛。
“海上丹青大家”之陈佩秋
96岁高龄的陈佩秋,早年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后专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无论重彩工笔还是泼墨写意,都别具风韵。上世纪90年代始,她着力探索细笔青绿山水,以水墨的笔墨元素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开创了彩墨结合的水墨画新风,被誉为“海上丹青大家”。2018年,陈佩秋作品取得总成交额6331万人民币,晋入“前十”榜单,位居第八。
游离跨界多元之邢东
“60”后的邢东,曾在纽约帝国大厦举办个人水墨艺术画展,举世无二。2016年在美国洛杉矶和好莱坞亮相,23名好莱坞明星同时拜师学画。邢东是世界多家奢侈品牌的合作伙伴,担任世界级32家品牌独家版权授权艺术家。他带着东方的诗性文化,邂逅西方现代文化的激情,以大胆和不间断的创新,完成东西方文化从碰撞到交流、从牴牾到融汇,为中国水墨画注入新的生机。
京华画院掌门人之王明明
王明明,中国北京画院的掌门人,以水墨人物享誉画坛。其作品长于通过精严的笔墨表现出诗意精神,无论是表现南方热带雨林的花鸟,还是北方的花卉植物,都可以感受到画家精心营造的诗意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物画见长的王明明在花鸟画创作上的探索,对当代水墨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3. 那位国画大师画的牡丹最美
石开来大师画的牡丹最源美。
鲁人石开画家在绘画上尤擅写意花鸟,其写意牡丹造型比较写实,笔墨比较写意,水墨淋漓苍润,色彩艳而不俗,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合乎现代人审美要求,色、光、态、韵,各臻其妙,清纯感人,雅俗共赏,自成一格。
4. 吴昌硕 《牡丹》的简介 注意。不是《牡丹水仙》。只是《牡丹》 好的加分。急用,!!!!!!!
是幅水墨牡丹,吴昌硕同类作品中颇为少见。两大朵牡丹花,分成上下两组,又通过碎叶交织穿插,把两组牡丹合为一整体。两朵牡丹一水墨一线勾,变化有致,顶置花蕊,含苞待放。凌空枯枝回转,与牡丹形成枯湿轻重对比,下斜一支,破空而出,临风摇曳,又与顶上枯枝遥相呼应,两相回抱,整体之中富灵动,这样的造型唯有吴昌硕有之,直出自篆刻布白。用笔浓淡枯湿,水墨交融,虽未设色,却是五色交映,淋漓写去,不减俏丽风采。题句云:“闻说燕支山夺去,故将墨汁貌花王。”可谓画意、诗意恰到好处
5. 齐白石画牡丹你觉得这幅画如何
齐白石这位知名画家应该有很多的人都有听说过,他画的每一幅画都极具寓意,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中也特别的值钱。在齐白石所画的作品当中有非常多的牡丹画,虽然这些牡丹画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其中也让齐白石老人家下了不少的心血。他的每一幅牡丹花都处于一个不一样的场景,那么给大家带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即使现在齐白石老人家已经不在人世间,但是他的名作永远都流传在了这个世上,被后人们所观赏和敬佩。
现在有很多的教学课本中都有出现齐白石老人家的名字和他的作品,这样起到一个非常有效的传播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齐白石这位非常有名的画家。同时通过讲解,也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齐白石老人家所画的作品中的深刻寓意。
6. 中国哪位大师是画牡丹的
《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煻的蝴蝶、宝池和尚的水墨牡丹、孙内云江的黄牛、王为容翰的墨竹、路荫南、侯子安的山水、欧阳小南的花卉以及路明庭、谢来占的书画兼善等等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
宝池和尚,龙城东南竹林寺僧人。善画水墨牡丹、枇杷、兰草等。用笔筒古,质朴典雅。
7. 徐渭的艺术特点
徐渭绘画的艺术特点
一个艺术家的人格倾向同总是会这样那样地通过他的内外行为表现出来,并通过审美态度和情感状态这一中介,外化为艺术品。不同于自然人格的“静态”和伦理人格“有节之动”的动态,个性人格作为社会的叛逆者,其情感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这是一种具有极大冲击力的强烈而勃发的激情。“眼空一切,独立千古”的徐渭,可谓是位真正的狂者而为世人所惊讶和怪恨。他悲愤至极而得狂疾,或于盛怒之下失手杀妻,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满面”,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而他的艺术杰作,大部分也是在癫狂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
徐渭的创作状态,是一种无法遏止也难以节制的激情的爆发,犹如李贽所说的:“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又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因此,徐渭的绘画作品正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是个性人格在艺术中的凸现。
他的狂,表现为对前代成法抱以极大的蔑视。主张师心不蹈迹,在选择、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传统,进而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他作文“师心纵横,不傍门户”,作画“从来不见梅花谱,信于拈来自有神”,他称自己的画是“杜撰之画。”作画随意涂抹,处处无法,起笔,运行,转折,收笔,都没有固定法式,从表现自己主观青丝的需要出发,在对前人笔墨经验ingredients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阐释出他那全新的笔墨见解。
就他的个人笔墨风格和个人偏好而论,无疑是倾向奇肆纵横的粗放一格的。但在理论上,他却坚持自“细”而“粗”,由“工”到“放”的程序,而绝不将粗放与工细对立起来。徐渭在《书沈征君周画》中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但徐渭说他曾见其所作《渊明对客弹阮图》,画中的人物古木作线描,“精致入细毫”,认为“惟工如此,此草者所以盖妙也”。把“工”看作是“草”的基础。他还认为笔墨是服从于内容的,要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不生动耳”。在徐渭看来,当时许多人追随时尚,盲目推崇惜墨的主张,犹如矮子观戏,附和别人乱说一通那样地可笑。因此,徐渭的画笔,既有墨汁淋漓的大泼墨(多用于花卉画),又有惜墨如金的减笔法(多用于人物画),只要能生动地倾泻自己“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无论笔墨轻重繁简,干湿浓淡,他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水墨的效能,徐渭还创造性的第一个自觉地在“生纸”上作画。中国传统的卷轴绘画,在唐宋时大多画在绢上,即使用纸,也是光洁紧密的“澄心堂”纸之类。这些绢、纸的特点是不渗水墨,可以重复多次地进行渲染。元代以后用纸渐趋粗毛,画起来比较吃墨,感觉是毛辣辣、沙溜溜的,但仍然不太渗水。当时对一些松软渗水的纸张,就是俗称的“生纸”,并不用来作画,而是用作糊窗户纸,或者加刷胶矾使它成为不渗水的“熟纸”,然后用于书画。徐渭充分利用“生纸”渗水晕墨的特点,有意识地以生纸作为他书画创作的主要媒介。通过运笔的轻、重、徐、疾、蘸墨的干、湿、浓、淡,有时还用矾水调墨,营造出墨痕泛滥、淋漓变幻的奇特效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有一则民间故事说道,徐渭曾为一位贫苦老太太作画,为了节省时间,他把一刀窗户纸叠在一起,整砚整砚地倒下水墨,然后再一张一张地揭开来勾勒提醒,成为芭蕉、荷花、葡萄或者牡丹,片刻间完成了十几幅作品,使老太太还清了债务。这则传说正好说明徐渭对“生纸”渗水性能有着高度自由的驾驭能力。生纸的运用,给徐渭的笔墨驰骋带来了广阔天地,他以炽烈的感情,,振笔横扫,不受拘束,疾如舞抢使戟,毫不雕琢,“用墨如滂沱倾泻而物象光彩奕奕,勾花点叶如音符入谱,弹跳有声”,构成气势连贯,变幻陆离而又震撼人心的水墨交响旋律。他的画学至于无学,法至于无法,完全超越了技法和形式而进入了一种自由的纯粹的审美境界。
他的狂,表现为作画“不重形似求生韵”,不重再现重性灵,主张“天机自动”,“从人心流出”,摆脱意识的羁绊,一任精神翱翔,把狂涛般激情作尽情的挥洒倾泻,这是作为高品味的画家必然会去追求的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象中充分体现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他笔下的梅花和竹,已不是前人图式中那种清高、平淡。幽雅、静逸的格调,而是寄托了异常沉痛的身世遭遇的感慨和不平。他画的《花卉杂画卷》(日本东京博物馆藏)中,画有一段梅花,枝干下垂,中间有一截浸在溪水中。画旁的题诗有两句是:“虽能避压雪,恐未免鱼吞。”浸水的梅花纵然不受雪的欺压,也免不了会被鱼吞食,隐喻着品高才优的人士,在当时黑暗社会中逃脱不了遭遇险恶的命运。又如他在《墨花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中段,草草画梅数枝,题诗云:“曾闻饿到王元章,米换梅花照绢量。花墨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文长。”元代的画梅著称的画家王冕,由于生活穷困,只能售画糊口,以米的多少来决定画幅的大小,而今这种情况也轮到徐渭自己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世道进行了讽刺了嘲弄。他画竹,或以竹比拟自己,或比拟正直人士,表现出倔强个性和对黑暗社会的反抗精神。如他画雪竹,题诗为:“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清折好梢。独有一段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消。”。他的代表作《墨葡萄轴》(故宫博物馆藏),一干横亘全幅中部,湿笔饱墨,顺着枝藤淋漓而下,只见藤条离披纷杂,果实晶莹欲滴,纵意挥斫,如飞欲动,犹如泼翻一砚梨花雨,再加上置阵布势的不求均衡,整个画面显示为一种旋转飞舞的视幻觉效果,给人以及其强烈而激荡的感受。“这里已经不客观地分辨何者枝叶,何者果实,而是挂在这些心弦上的作者血泪斑斑的愤激之情”。石榴通常被喻为多子或丰收的吉祥物,然而在徐渭的《石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中,石榴完全被改变了传统的象征寓意,“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抒写着一个在封建社会里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凄楚落寂感。
他的狂,还在于敢从自己审美理想出发,改变客体的面目。由于创伤经验造成心理结构的改变,在画家实际的认识活动中,常常发生奇异性认识,这类现象被称为异常认识。徐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水墨画牡丹,作为常人的徐渭,他很清楚“牡丹为富贵之王,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并且觉得自己是“窭人”(窭,贫寒之意),“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贵,风若马牛,宜弗相似也”。但是,作为艺术家的徐渭,当他向审美客体进行人格投射时,是以耿介傲岸、激愤强劲的意绪这种抽象的心理图像来映照对象的,而牡丹作为客体形象的图式却和主体人格倾向的心理图式完全对立,这时由于画家异常认识的作用,使客体形象的图示发生了一定的“变形”,从而使“眼中之牡丹”变形为“心中之牡丹”。“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扫尽铅华粉黛,跃然纸上的牡丹,虽然已“不是此花真面目”,却使人感到出神入化。它出的是画家激愤沉痛之情。从它那绰约的风姿中,传达出一种蔑视廉价的赞扬,顶抗社会黑暗风雨而不低首的独有风韵,因而深深感染打动着无数观者的心。
徐渭开创了泼墨大写意画法的同时,还把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推至更完美的境界。从来的花鸟画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都是比较隐晦曲折的。作为文人画的作者,大抵是长于诗、书的文人士大夫,他们自然也是深于诗论,并以诗论画。主张艺术所描写的“景”、“象”不应该仅仅止于具体感性的直接性的“景”、“象”本身,而应该比景象本身具有更深远、更生动的意境或境界层。徐渭把绘画视作显现自我人格的一种载体,为了表达其难画之意,就必须分外重视画面提款的作用,即所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例如前面提及的《墨牡丹轴》,画面左上方提了一首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书生已老,壮志未酬,只落得“独立书斋啸晚风”的凄凉结局,把一个在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落寂襟怀抒写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引导着读画者去妙悟画境,谈言微风,从画中有限的物象联想到更广泛、更深刻的蕴涵。类似高明的题画诗,在徐渭画中俯首皆是。如题《水墨牡丹》:“四十九年贫贱身,何尝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牡丹有“花王”之称,是花中的魁首。如果以花象征人的才华,那么牡丹可以喻为才中之魁。徐渭虽然才华出群,满腹经济文章,却济世无门,一生贫贱,未登富宦。
他不愿与黑暗污秽势力同流合污,以背弃正直高尚人格为代价去苛求富贵,对于那种浮云般的富贵也不动“妄念”,同样表达了画家孤傲自杰和倔强不驯的个性。他还借题诗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常以螃蟹来比拟那些压榨百姓,横行霸道的权贵和官吏,例如故宫博物馆藏有徐渭《黄甲图轴》,画了二柄如伞盖般的荷叶,下面画了一只肥大的螃蟹,上部题诗为:“兀然有物气粗豪,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黄甲”二字语意双关,古代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称“黄甲”,而“传胪”,也是指古代科举进士及第后,宣制唱名时,除第一甲唱一二三名外,第二甲、第三甲只唱首名,所以,二、三甲首名成为传胪。徐渭在此图中,黄甲即指螃蟹,又借指科举及第者,讽刺这些人徒有外表风标,实则腹中无珠,空无才学,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又如他自提《水墨花卉卷》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蟹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这是说江村稻熟,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却喂肥了横行无忌的黄甲之类的权贵。董卓其人极肥胖,是汉末有名的奸贼,为世人所痛恨的首恶。画和诗流露出画家对腐朽统治者的无比憎恶和怨恨,并预言了他们最终逃脱不了遗臭万年的下场。画状可形之象,诗写难画之意,在徐渭的作品中,书、诗、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表里澄澈的整体。离开诗,我们简直就无法体味到画意;离开了画,也无法真正地领悟诗情。正如宗白华先生指出:“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徐渭的画作,正是以其优美的诗文深化并升华了画面的意境,以其书法的字势拓展丰富了画面的情趣,以其题款位置的恰当调节了画面的布局,最终是以更丰富的美学意蕴开拓了明清乃至近代文人画的新天地。
徐渭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其次是人物画。徐渭的绘画虽然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强烈个性化的特点,但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元初以来,浙江和福建两地既有宋代院体传统一脉相传。到了明代前期,随着两地画家入宫供职,明代院画呈现了取法南宋院画兼师北宋名家的面貌,这就是画史上以戴进为代表的有名的“浙派”。进入中期以后,浙派绘画极盛而衰,以史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由沈周、文征明为首的波澜日壮的吴门派,并逐渐取代浙派而成为画坛的主宰。徐渭对沈、文、唐、仇四家甚为器重,特别是沈周,认为他的艺术“雏中藏老”、“秀中现稚”、“由腴而造平淡”。所以,徐渭的花卉蔬果,较多的感染到吴门画派的风尚,而人物山水,则基本上不脱浙派画风的传统。同水墨大写意花卉不同,徐渭的人物画多用减笔简画的手法。他画的《驴背吟诗图》(故宫博物馆藏)分外引人注目。画家以及其简洁洗练的笔法勾画出人物和小毛驴,特别是毛驴的四条腿,用近乎草书的笔法挥写而成,极为生动的描绘出行走时的运动感,其传神之态,呼之欲出,令观者不禁拍案叫绝。
另有《山水人物花卉册》,水墨纸本十六开,技法全面,很能体现徐渭的纵横才华。册页中画有人物多幅,有登高一览山景的高士,或树荫下傍石而坐的弈棋者,或撑篙而行舟破芦笛的渔翁,或依岸下网的镜湖渔者,无不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寥寥数笔挥洒自如地把人物描绘出来。这本册页虽非寻丈大幅,然小中见大,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是隽永而长久的。
8. 随云笔底有江山,自是胸中蕴丘壑——著名国画大师庄彦江作品欣赏
庄彦江,字雨庚。河北省保定人,号翰墨轩主人,旅法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书画家,齐白石再传弟子。美术家协会会员。家学渊源、自幼刻苦临习并得名师指导,博采众长。对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都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注重传统、师古创新,笔墨精练,工写兼施,画风细腻典雅。书法诸体皆通。书风大气潇洒,自成一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型电子屏幕上绘制的巨型国画牡丹《国色天香》参与完成。早年在故宫博物院修复皇家壁画达十五年。并以其高超的技艺修复无数珍贵的古代名画。其写意牡丹更是深受藏家的喜爱并被业内人赞誉为牡丹王.
青年时期师承国画艺术大师黄胄先生,受门风及地方文化的熏陶,钟情于绘画,踏尽名山大川,采风写生,遍访文人雅士,执笔交流,孜孜不倦,数十几年如一日,终成大器。
随云笔底有江山,自是胸中蕴丘壑。庄先生的山水画更是山山有来历,水水皆有源,既可以感觉到南方的清秀俊逸,明山净水,令人心旷神怡,又可以体会到北方画风的浓山重水,气势磅礴,让人豪情万丈。他的人物画有一种闲适的美,笔下鲜明的人物个性呼之欲出、惟妙惟肖,将人间的千奇百态尽情的展示出来,落笔如神,灵活多变,兼收西画用色之长,富有斑驳陆离的丰富跳跃之感,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2000年8月应邀在北京中国当代美术馆举办《精妙笔韵、水墨丹青》个人画展并大获好评。2011年在宋庄士东画廊成功的举办个人花鸟作品展。2013在保定古莲池参办河北省名家书画联展,2017年春在北京中海奥祥文化公司参展并获奖。2017秋季受邀参加雄安新区书画联展等。现为北京市书画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特约委员,新加坡书画艺术院荣誉顾问、冀中诗书画协会名誉会长。雄安美术家协会理事,雄安书法家协会理事。
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
9. 张君芳的个人荣誉
1986年,作品《牡丹》荣获“北京国际书法大赛”一等奖;
1990年,《墨竹》获“云南省美术协会举办的石林碑林书画大赛”一等奖;
1995年,作品《墨竹》《牡丹》进入《名人大典》和名人录。
著名花鸟画家张君芳来自河南,河南有著名文化古都洛阳,洛阳乃是牡丹花之乡,所以河南艺术家张君芳善画以牡丹为主的花鸟画。古人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的牡丹作品功底深厚,意境深远,显示着厚重的生活底蕴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尤其是画家笔下的写意牡丹,超凡脱俗,远离匠气。他的水墨牡丹和彩色牡丹,均体现出飘逸灵动之气,俨然大家风范,品赏他的牡丹画,自有一种欲罢不能、流连忘返的感觉。
10. 郭学忠水墨牡丹值钱吗
郭学忠字孝先男1949年3月生河北唐山人.现为河北省唐山石城书画院院长;河北美协会员;中国书法家、美术家协会成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中国文学界联合会特殊专家、一级画师;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理事;在去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在中国文联王琦等领导的主持下,在瀚海千艺与范曾、张仃、王琦、靳尚谊、吴冠中同被被誉为最具影响力和收藏潜力的六大巨匠。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曾拜孙其锋、鲍岳廷等十几位书画大师为师。几十年笔耕不断,擅长花鸟,专修山水、人物,集百家之长,终成自风。
2001年3月25日应新加坡书画艺术协会和文化学术学会陈声桂和陈佳模主席的邀请,在新加坡书法中心——光前堂参加画展联谊活动,受到了文化部何佳良先生的热情接待,其作品被新加坡文化部和书画艺术中心收藏。
2006年10月2日去日本白马国际艺术会邀请参加书画联谊活动。
2009年5月25日应日本公明党创始人、中日友好使者池田大佐先生之邀,去日本创价大学搞艺术交流活动。2009年11月经国家级润格13000元/平方尺。
由全国文化产业委员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油画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大型国礼传播文献特辑中国荣誉系列丛书之《中国著名国礼艺术家》启动,我市画家郭学忠与欧阳中石、黄永玉等书画界大家一起入选《中国著名国礼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