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光牡丹
Ⅰ 甘肃牡丹画家前十名
孙丕俊、张高炎等。
甘肃的牡丹花家有孙丕俊、张高炎。孙丕俊现为甘肃省科技书画协会理事,甘肃省诗词学会青年委员会书画指导,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客座教授。
中国牡丹画家前十名有:王雪涛、于非闇、陈半丁、江寒汀、陆抑非、田世光、俞致贞、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
Ⅱ 洛阳著名牡丹十大画家 牡丹十大画家介绍
1、萧红,斋号:梅香阁阁主。女,籍贯河南,现居北京朝阳区,易从字画签约画家。萧红作为当代工笔牡丹的小传人,更是被人誉为“牡丹国画中的花中皇后”。
萧红在13岁的时候,即师从中国美术百杰王素芬大师学习学习绘画,曾数次到专业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丰富艺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术技巧。有着坚实的绘画基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纵观萧红作品,有意境、有气韵、有格调,在融入西方美术技巧同时又未远离传统国画,极具自己风格和艺术特色。
2、王建辉,男,誉虎堂主人,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书画院高级院士,河南书画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职业画家协会理事。
王建辉老师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自幼就显露出对艺术的天赋与挚爱。曾受教于冯大中先生,多年来勤学苦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
3、石荣禄,字石峰,号天山居士,别署荣石斋主。1959年生于中原古城(陈州),慈善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一级。
现任中国榜书家协会中原分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礼特供艺术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直文联委员、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河南天山美术馆馆长、中原翰林书画院院长、广孝寺书画院副院长、慈善协会民营分会副会长。
4、丁珂,女,斋号云水阁主,籍贯河南。自幼酷爱绘画,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专业,师从著名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冯雪生。现为某美术学校专职教师,开封城摞城书画院院士,开封名城书画院副秘书长,易从字画签约画家。
丁珂,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师从于国家一级花鸟美术大师,在其老师冯雪生的教诲和指导下,丁珂不仅继承了其师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王绣,女,汉族,1942年出生,哈尔滨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洛阳博物馆馆长、河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荣获国家文化部贡献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她的牡丹画作品气韵典雅,章法严谨,笔墨酣畅,妩媚动人,尤其在色彩的配置上独具匠心,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享誉画坛。
6、王雪涛(1903--1982)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师。其笔下的写意花鸟,笔墨洒逸,赋色妍艳,风格独具,极富情趣。
7、于非闇(1889~1959),著名工笔画家、书法家。其工笔花鸟画的造型,重写生,尚形神,坚骨法,浓色泽,形成了浓丽有骨的风格,表现了繁茂向荣的生机,重振了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
8、陈半丁(1876--1970),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一代花鸟画大师。作品笔墨苍润朴拙,清新明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国画坛,深受大众喜爱。
9、俞致贞(1915—1995),女,我国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代工笔花鸟画大家、著名美术教育家,她先后从师国画大师于非闇和张大千,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
俞致贞笔下的作品别具一格,给人以清新典雅、纯净秀美、生机盎然的视觉享受,开创了一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新风。
10、田世光(1916-1999),号公炜,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他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
Ⅲ 牡丹画名家前十名
牡丹画名家前十名如下:
1、王雪涛画牡丹
王雪涛(1903-1982)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师。其笔下的写意花鸟,笔墨洒逸,赋色妍艳,风格独具,极富情趣。
2、于非闇画牡丹
于非闇(1889-1959),著名工笔画家、书法家。其工笔花鸟画的造型,重写生,尚形神,坚骨法,浓色泽,形成了浓丽有骨的风格,表现了繁茂向荣的生机,重振了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
7、俞致贞画牡丹
俞致贞(1915-1995),女,我国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代工笔花鸟画大家、著名美术教育家,她先后从师国画大师于非闇和张大千,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
俞致贞笔下的作品别具一格,给人以清新典雅、纯净秀美、生机盎然的视觉享受,开创了一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新风。
8、张大千画牡丹
张大千画花卉原本是取法于元明文人写意风格,但自1943年从敦煌临习壁画归来后,开始转变画风,致力于精笔工细、赋彩妍丽的画法、直朔唐宋诸家,所作牡丹较宋之前贤,别自俏立,独成一家。
9、齐白石画牡丹
齐白石生命的最后两年,体力、精力日见衰退,有时把笔作画连自己的名字“白石”都忘记怎么写了,但他仍然不断挥毫,尤以牡丹为多,仿佛在他的艺术里始终葆有企求富贵平安的善良愿望。
10、吴昌硕画牡丹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吴昌硕善画牡丹,公推为清末以来第一人。
Ⅳ 韩江雪的评论文章
繁花啼鸟自芳菲,一袭清风一清雅
——韩江雪工笔画观感
文/本刊记者冯政 邹桂华
近 日,圈内文友做当代“兰亭雅集”,期间有芦氏师兄以一画册示众,且不吝“说项”姿态,出之美言:“京城工笔画家——韩江雪女士。看看,春光秋色,花鸟相宜,虽绚美而清雅,真名家风范!”
于是,未曾多虑,应接在手,阅以求证芦兄之言,但觉满目清风悠然拂来,神情为之一新:册页第一幅“香生九畹”,写兰叶葳蕤、兰花粉彩,映照在清涧榕树之山野,题款“粉白更兼黄,无人亦自香”,分明是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人生感遇的艺术再现。
随着册页的逐一翻开,鸟语花香的春日美景片片飞来,游目之间,已然行走江南,春山一路鸟空啼,做一次身心愉悦的春之旅。
心有灵犀者说:花能解语,鸟能传情。对绘画艺术而言,倘若能达此境界,已堪称惊人眼目,画入妙品。眼前这本画册的主人,其为何人?遂请教于芦兄。
韩江雪,京城工笔花鸟画家,北京黄河书画院副院长、北京龙脉温泉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画研修院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师从著名书法家何永泽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勤求古迹,博采众芳,篆书与篆刻日益精进,继之倾心书画艺术,尤爱现代绘画大师田世光的工笔花鸟,渊源所及,师从著名花鸟画家苏友中、徐湛、张玉清等人研习中国画,得其薪传。
书画界人士认为,韩江雪对绘画艺术独具慧心,追求典雅、明丽、充满勃勃生机的意境和接近自然、接近生活、接近传统的面目,从而呈现美好愉悦、雅俗共赏的艺术效应。一笔在手,驱使如意,施之钩勒填色、柔润没骨画法,举凡闲花幽草,亦或繁花似锦,而意趣无限,姿态横生,其精雕细琢、风神潇洒,既见唐宋诗意、宋元风骨,又具时代气息与个人风貌。
缘于此,韩江雪的作品颇得书画前辈激赏,为收藏家与爱好者追捧,被认为是富有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女画家,作品已经广泛流播海内外。2009年被外交部评为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
工笔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穿越时间的隧道,五代的黄荃、徐熙勾勒点染出工笔花鸟画的精致与野逸;宋代的黄居寀、赵昌、易元吉、崔白、赵佶、李迪等一批杰出的画家打造了工笔花鸟画的辉煌;元、明时期的王渊、边文进、吕纪等延续着工笔画的精神;明清工笔花鸟画以陈洪绶、任颐为代表;近代有于非闇、陈之佛、田世光等先师,为复兴传统工笔花鸟画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江雪的画作,博采众长。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寓刚于柔,寄动于静,她笔下“跃”起的山鸟,“怒”放的花朵,具有蓬勃生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牡丹,花团锦簇,象征着荣华富贵,向来为花鸟画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然众人纷纷染指,早已俗滥。世上随处可见之牡丹图,行家多不敢恭维。是以北南两宋宫廷绘画大师李唐写下无奈讥讽诗句:“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而在韩江雪的这本画册中,传统的“牡丹图”又有推陈出新之作——《花花世界,一身清白》:盛开的牡丹丛中,配两只白色绶带鸟,使绚烂喧闹的画面有了独特的意境。
韩江雪女士这样解释她的作品:“《花花世界,一身清白》这幅作品是为一个廉政文化展览而创作的。花鸟画不太容易表现廉政题材。怎样把牡丹花和廉政联系起来呢?就想到了‘花花世界,一身清白’。我们的绘画不是单纯为了技法,还要要为文艺服务,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她在为“艺术与和平”展览创作的一副“和平之春”作品,画面中洁白如玉的和平鸽,栩栩如生的在春天里翱翔,仿佛奏响一曲和平之歌。
这样的作品,便有了新意、有了深意,艺术的价值亦体现于此。
除了牡丹,韩江雪还喜欢画萱草,这又作何解释?
韩江雪道出她独特的艺术体会:在我国萱草寓意是忘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萱草又叫做宜男草。民间传说,当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名宜男。很多男士喜欢萱草, “萱草最难表现的是它的叶子,萱草叶郁郁葱葱,俯仰向背变化多端,我想通过用遒劲的运笔勾勒萱草叶子来年表现男士内心那种刚毅之气。
当韩江雪应约来到记者面前,对自己的艺术观又做出深入浅出的解释。
她说:“我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意境是精神内涵,它传达理念、寄托情怀,意境是心对物的感受,是情感的表达,绘画作品应围绕“意境”来构思。我的绘画就是把我的想法、我对大自然的感悟、我对艺术的理解,运用一些绘画技巧尽可能地体现在作品中,包括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按照我的想法去诠释它,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审美效果。当然,高的意境需要一定的内在修养和才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我现在还在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对于大千世界的认识,探索艺术的表现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与徐渭齐名的明代大画家石涛,为中国绘画界留下一句名言:“搜尽名山打草稿”。缘于主客观条件制约,古往今来,周游天下者能有几人?对于心系“美的发现”的人,一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已可奠定其艺术成功的基石。
韩江雪讲述的一个细节,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亦由此窥见她在绘画艺术之路走向成功之所在——“每年春游时节,我若到郊外踏青,常常在一块石头旁边一蹲就是半个小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在这些野外的大石头缝隙里往往生长出一些细小的青草,在那么一个严酷的环境,它竟然能够顽强的生长,而且那么嫩、那么绿,我就琢磨着怎么去表现这种美、这种精神,表现它的生命力。
今天,韩江雪女士尚有公务缠身,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工作。她坦言:在绘画上非常的努力,现 在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创作中,自己已经逐步走向了专业绘画道路,等到退休后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绘画艺术上,作为事业去追求。
对艺术的真谛追求若此,成功已是必然。
还是在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评价蜀僧牧溪的水墨花鸟画推崇备至——
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假妆饰……其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不唯肖似形类,并得其“意”。
在记者看来,假以时日,韩江雪女士将向上述艺术境界更进一步。
花能解语鸟传情,春光秋色百态新
——对话韩江雪
记者:按照我的了解,中国画很讲究师承,那么,您是怎样走上绘画道路的?
韩江雪:从小我就喜欢书画,小学、中学期间在校美术组学习一些素描等初级绘画知识。后来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何永泽先生研习篆书和纂刻,对篆书和篆刻有一些探索。后来由于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书画活动,有机会交往到一批京城书画名家,也拥有了很多学习的机会,获益匪浅。
我比较喜欢田世光先师的风格,所以选择了工笔画。我的工笔画老师是著名工笔画家张玉清先生。我的写意画老师是著名写意画名家苏友中先生和徐湛先生。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当中,几位恩师耳提面命、口传心授,使我尽得薪传,绘画水平为之大涨。
记者:我看了您的书法题款,很具金石味道。书法讲究的是线条,学习书法对您在绘画上有帮助吗?
韩江雪:非常有帮助。中国工笔画素来讲究线条遒劲、生动。线条和墨色是工笔画的基本点,线条的粗细、轻重、转择、顿挫;墨色的浓、淡、干、湿、焦,能够表现画面的虚实、远近、空间等关系。好的线条能够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弹性、有变化。抑扬顿挫线条需要用到书法的功底,所以,书法的学习对我的工笔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花鸟画多追求意境。你是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画“意境”的?怎么样才会“意境全出”?
韩江雪:中国传统工笔画主张 “以意为主”,“意造境生” 。讲究境界深远,追求情感上的共鸣。我觉得“意境”不完全是自然界存在的,它是自然界和创作者思想的结合;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一样,所以同样的题材,其作品呈现出艺术效果完全不一样。怎样把工笔花鸟画的“意境”演绎得深远,我认为画作需要通过严谨的造型、有序的安排、自然界的纵深空间感、花鸟生存的和谐状态等元素来表现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给人以“天人合一”的感悟。
记者:您画的牡丹很有艺术感觉。画牡丹的人非常多,但是不容易画好。南北宋之间桥梁式人物李唐是宫廷画师,他写了一首诗:“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您在创作牡丹图的时候想把它画成什么样的感觉,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
韩江雪:画牡丹题材,一般表现荣华富贵、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在表现它的荣华富贵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表现得有雍容之气,要有内涵。这就需要色彩的运用和处理有度,丰富而和谐的色调,能使画面既雍容华贵又显得清雅秀美。
记者:工笔花鸟画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您认为怎样使中国工笔画更具表现力?您觉得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者说怎么做到与时俱进——既有传统审美的意趣,同时还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趋势。
韩江雪:传统的中国工笔画有“态度严谨、形象真实、精致厚重、意境深远” 的特征。中国传统工笔画是通过章法、线条、墨色、意境等技法来表现作品的审美情趣的。我觉得,当今中国工笔画应在古法的基础上,广采博撷,借鉴西方的透视学、解剖学和光学等因素,创新一些现代的技法、造型、色彩,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工笔画当中,突破传统的“平面”,营造纵深空间感,这样表现力就会更强一些,会更好地诠释你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使中国工笔画更具时代气息,这也是我追求的一个目标。
记者:您现 在的作品当中,有没有运用了西方光学的作品?
韩江雪:我正在创作一幅有关“梨花”题材的作品,尝试着把我的想法在这幅画里表现得好一些。
Ⅳ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 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
1916年10月27日,田世光出生于六郎庄一个中农家庭中。田家的祖居是一座古老的庭院,房顶上铺着瓦当滴子,两进的院落,门口原有影壁和上马石,这原是清末一个官员的房子,后辗转卖到田家手里。田世光的先祖于清初逃荒来京,至先生孙辈已六世居住此庄,故先生自题画室曰:“六世老居”。
六郎庄位于昆明湖东岸,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西北有北海店,“其旁曰牛栏庄”,即指此地。最初只有8户人家种稻养牛,以后清代修畅春园、颐和园,六郎庄得到发展,庄中不少人在园里当差,慈禧太后每年春天去颐和园,也是必经过六郎庄。清兵入关后,人民为了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把牛栏庄敷演成“六郎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务府总管赫奕的奏折上。先生幼年居住过的小狮子胡同东口有一石桩,桩顶镌有狮像,传说这是杨六郎的拴马桩。
田世光
六郎庄又名柳浪庄,人们于房前屋后遍植杨柳,明时庄北有“柳浪闻莺”的佳景,与清华园里的“桃堤春晓”相映成趣。这里稻畦千顷,荷塘棋布,每年阳春三月,稻地里自动涌泉,乾隆皇帝曾有诗描绘:“垂柳依依村舍寒,新苗漠漠水田稠。”至于莲藕、荷花、菱角、慈姑、荸荠、杏树、桃树等植物花树更是应有尽有,黄鹏、伯劳、灰喜鹊、秧鸡、鹭鸶、野兔、天鹅、鸳鸯等鸟类也经常栖息在村头田地里。
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的民风给了田世光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了他的性情,在他从艺以后,这些带有泥土清香的应时景物,就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落款大多是“写于昆明湖畔柳浪庄上”,亦或是“世光写我庄小景”。三四十年代,田世光的工笔花鸟在北平画界就已具声誉,由于他长年潜居田园,淡泊名利,以“柳浪庄人”自居,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艺术的纯真,这便形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风格。
田世光生前留影
1933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齐白石等著名画家,曾3次获一等奖。1937年毕业后考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任研究员、讲师。在该馆研究8年,主攻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及元宋山水画,奠定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坚实基础。青年时代即在北平画坛享有盛名。
自1938年起,田世光先后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及解放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是北京画院院/外画师,第一届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1993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生前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艺术研究室顾问、北京工笔重彩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艺术生涯
双勾重彩技法
田世光画作
田世光出身于大家族,但在全族中以他家的支脉最穷,幼年常遭到家族中有钱人的白眼,使他痛感“富而不仁”的古语,进生同情穷苦人之心,立志要作出一番事业。他自学龄时起即在本村读私塾,喜欢画画,经常用石笔和粉笔在方砖上画小鸡、小鸭、汽车、飞机,还喜欢回燕子和蝴蝶、草虫等。看到别人放 风筝,自己买不起,也只有自己动手绘制。
他有一位本家舅舅,曾带他去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看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展览会,这时他才知道什么是山水、花鸟、人物画,从此便开始用写字的笔、纸画了起来。在中小学读书时,他的美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但以家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掇学,由亲友介绍,去到店铺学徒。
1933年,17岁的田世光在舅舅的资助下,考入了北平私立京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到了工笔花鸟画教师赵梦朱和山水画教师吴镜汀、书法篆刻教师于非闇暗诸先生的启蒙教导。先生本喜欢山水画,但选学山水画课的大龄学生较多,教师授课时年小的同学都被挤在外边无法近前,因此先生即转学工笔花鸟,兼学山水画。赵梦朱先生是田世光的花鸟画的启蒙老师,为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学生热心教导,是一位修养深厚的没骨花鸟画家。田世光虚心学习,对老师的教导洗耳静听,深刻领会,因此得赵先生赏识。
我国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种,略晚于山水画,它发展于盛唐、五代,迄宋、元之际达到高峰。五代黄荃、黄居寀父子的浓艳富丽的勾勒填色回法和北宋徐荃之孙徐祟嗣的轻淡野趣的没骨画法,遂成为花鸟画的两大脉系。勾勒派工笔花鸟画至明、清两代,受到文人写意画的冲击,至咸、同年间渐成绝响(参见郑午昌先生著《中国画学全史》)。田世光在刻苦学习工笔没骨花鸟的同时尚感不足,那时他常到故宫参观古画,认为古画是重红重绿的,先生就此萌生了光大宋元画派双勾重彩花鸟画技法的宏愿,潜心钻研起来。
因为该技法已失传多年,故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他认为临摹是承继传统精华的重要手段,就想多看看古代作品。由于个人经济困难,当时故宫博物院门票6角(相当于l/3袋面粉价格),去不得,参考印品吧,价钱昂贵买不起,只好在废品地摊上买几张背面印有古画照片的过期的故宫台历,贴在旧杂志上进行观摩。他整日揣摹双勾花鸟画法及运笔方法。他临摹过宋人崔白的《竹鸥图》、元人商琦的《杏雨浴禽》、明人吕纪的《草花野禽》、沈周的《鸠声晚雨》。田世光一点点地琢磨,不断领悟宋元勾勒画家精微观察、细致描绘的创作思想和手法,终于掌握了双勾这一传统程式技法,并运用于绘画创作之中。
1938年5月,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第十五次成绩展览会,展出了田世光用勾勒法绘制的一幅力作《竹枝伯劳》,画面上疏竹兰草簇拥着两大块山石,枯枝上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伯劳鸟,整个画面清丽工整,情趣盎然。这幅画的创作,得力于田世光对伯劳鸟的写生,还借鉴了宋代崔白的手法。
这幅画被选登在当年出版的、代表当时北平绘画创作水平的《艺林月刊》第102期上,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养庵对此画评价颇高,称之曰:“此法三百年来未有矣”。这对当时年仅22岁的田世光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他的研究探索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竹枝伯劳》是田世光发表于报刊的第一幅作品,以后他的创作便如江河涌流,他的作品也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在国画研究馆教课,次年又在京华美专教课。
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悉心传授双勾重彩,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得以普及发扬,作出了突出贡献。令田先生感到欣慰的是,80年代他的一些门人弟子在双勾渲染技法上又溶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绘画于一炉,用现代审美意识和情趣,画出了花鸟画的新时空和新境界。
古物陈列所研究员
“七七”事变前夕,故宫三大殿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牵头成立了国画研究馆,招收当时各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田世光于1937年从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后,考入了古物陈列所,作了第一期研究员,后升为助教、讲师。
钱桐亲自向研究员们教授古典诗词;张大千、黄宾虹、于非闇*被聘为导师,黄宾虹那时在北京国立艺专授课,每周来古物所讲授画理。古物所存有故宫、热河行宫及颐和园收藏的历代画作,由工友每天上午将藏画取出,供研究员们分三科进行观摩,下午复由工友点清封好,锁入库房加封保管。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抗战胜利。田世光十分珍惜此一学习机会,对馆中徐、黄画派的花鸟画名作苦心临摹,既学黄荃的结构精密、色度浓丽,也学徐熙的着色柔润,兼收两家之长,尽得宋元勾勒画派技法之精髓,逐步形成了造型准确、色彩绚丽,在鲜艳中含有幽雅气氛的独特风格。在古物所的8年时间里,先生遍临了该所收藏的历代名作,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40年先生开始在京华美术学院任讲师,1943年到1945年,在北京国立艺专教课。他治学严谨,创作勤奋,十几年内没在夜里l点钟以前睡过觉。
交往徐悲鸿
抗战胜利后,京华美院停办,北平国立艺专没有续聘,先生赋闲在家,物价高涨,生活困顿,只得在琉璃厂各南纸店(如荣宝斋)挂笔单卖画为生。
田世光画作
1946年6月底,徐悲鸿先生出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请著名画家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到校任教。是时,田世光创作了一幅长1.2丈的《幽谷红妆》图,画面以海棠花为主,并以瀑布、山壁、锦鸡作映衬,这是一幅风格独特的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巨幅作品。先生这幅画颇多含意:当时山水画 家总认为花鸟画是雕虫小技;再则人传徐悲鸿大师说北平画界没有巨幅作品。田世光虽然没有见过徐先生,但得闻此言却有些不太服气,他想,画得好坏姑且不论,但是画巨幅画我还是可以的。他有意出品这幅画让徐先生看看。先生这幅巨画参加了在中山堂举办的联展。事后艺专李旭英告诉先生说悲鸿校长在《幽谷红妆》前看了好几遍,还打听作者是否一位老先生?过了几个星期,艺专教务科长刘均衡代表大师来家看望先生,并询问可否去艺专教课。均衡建议他去拜访悲鸿先生,田世光认为当时徐先生正与北平某些国画家论战,不必主动去见徐先生。又过了两个星期,艺专注册科长张卫铨来家,说徐大师次日拟登门看望。徐大师为了学生,不惜年长亲自到一个青年画家家里登门聘师,这说明了大师人格之伟大。先生为此非常感动,由衷敬佩大师的为人,第二天便主动去拜望了悲鸿大师,并受聘为艺专讲师。从1947年暑假后,先生一直在艺专(解放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授课,由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至80年代还带过研究生。
这次会面,田世光对悲鸿大师有了很好的印象,认为大师虚怀若谷,非常厚道,对美术界新人关怀备至,有长者之风,令人敬佩之至。关于这次会面,廖静文女士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有段叙述,她称田世光是“一位刻意写实的画家,绝非其模拟者可望其项背。”先生和徐悲鸿在后来的交往中,笔墨互有往还。悲鸿大师把自已的作品请世光先生添补合作者有10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就是徐、田二人合作的。题签上写有:“东坡诗意悲鸿、世光合作1943 1950年。”悲鸿大师1943年画竹在先,1950年田世光补画桃花在后。
师生情谊
抗战前夕,田世光有幸认识了张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对他的花鸟画很是欣赏,准备拜门收徒,适值“七七”事变,大千先生去敦煌主持莫高窟的临摹和研究。当抗战胜利,张大千先生再返北平时(1946年春),田世光正式拜在大风堂门下(指拜在张大千大师门下)。拜师礼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养云轩举行,田世光向大千先生行了传统式样的三跪九叩的拜师礼。同时拜门的学生还有梁树年、王学敏、俞致贞等
当时,张大千先生就住在养云轩,因为离得近,田世光常去,为先生理纸磨墨,聆听先生的教诲。大千先生留着一缕长髯,作画时像大将上阵似的,袖子一挽,运腕提笔,笔墨到处酣畅淋漓,让人看着真痛快。为了作画,大千先生可以连续工作,废寝忘食。先生后来回忆说,大千先生这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门人弟子,从他那里回来,作画都增加了劲头。
大千先生说:“师徒之间如父子”。他经常给学生讲解自己的作画心得,或把刚购得的古画张挂墙上,结合学生习作,讲解作品得失,让学生提问题,他诲人不倦至学生理解了为止,还常指点学生习作的不足之处。张大千还是位美食家,喜欢自己烧菜,当时北平饭馆学习他的香酥鸭作法而称之为张大千鸭。还有一道干烧桂鱼,叫张大千干鱼。他吃炸麻雀,一次可吃80多个,因为伙食太好,学生们住上几天都得回家涮肠子。
大千先生师古不泥古,可将石涛画卷模仿得足以乱真。构图敢破格,善截取,表现出个人独到之处。有的作品从透视比例看是不合理的,虽然画了一个大人,但并不显得山小,这就是画法高于一般人的地方了。他的《风雨归舟》、《庐山图》等,对世光先生后来的山水画创作影响很大。潘絜兹在《田世光画集序言》中写道:“他的山水画也画得极好,只是为花鸟画所掩,被人们忽视罢了”。
大千先生1983年在台湾临终前,把自己新印的画集10余册签名分赠大陆画家。其中给北京画家的有5本:有他朋友李可染、李苦禅,学生胡爽安、田世光和刘力上、俞致贞夫妇。给田世光的这本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扉页上用苍劲的笔触题道:“世光贤弟留阅,不得见者三十余年,弟艺事大进,而爰衰老矣,八十五岁叟爰”,表现出对得意门生的器重和期望。据说这是大千先生去世前十几天写的,待田世光等收到这辗转寄来的画册时,大师已作古月余了。
创作《和平颂》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追求进步,为了振兴国画艺术,早在1950年就和叶浅予、刘凌沧、墨浪等共同发起,在北京市文管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国画研究会”(即现中国画研究会的前身),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众美术团体,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让国画为人民服务作出了贡献。
1955年,为了响应美国著名画家安东·里弗勒吉尔的建议:“全世界进步艺术家应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我国14位著名画家共同绘制了一幅彩墨国画《和平颂》。画长398厘米,高201厘米,这14位画家是: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龄、马晋、徐燕荪、杨敏、王雪涛、吴一舸、张其翼、田世光和段履青(顺序按年龄大小排列)。
这年世光先生38岁。“和平颂”三字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题写。画是1955年6月在美协作出的,前后历时10天,其中和平鸽部分是由于非闇和田世光共同完成的。画作送往赫尔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响。原作现存对外友协。随着时间的流逝,1985年,应国防部邀请,为远望楼宾馆作文二巨幅画《松树白鹰》,画面上苍松挺拔,雄鹰翱翔,浮现出现实与理想的胜境。画作完成后,张爱萍同志偕夫人与先生在画前合影。田世光的作品在《中国画集》、《当代中国画》、《中国画选集》等大型画册中均有收载。个人画集,由北京荣宝斋印制中。
作品收藏
田世光的作品早在40年代就广为国内、国际人士收藏。50年代与郭沫若先生合作“百花齐放”大型画册,由郭沫若写诗,田世光作画达72幅,并与齐白石、何香凝、陈半丁等共同创作大幅中国画《和平颂》,为《世界和平大会》献礼。田世光是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画家。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南海紫光阁及许多省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均有珍藏。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览和出版,以及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珍藏并获奖。
作品有《英姿万古》(藏于中国美术馆)、《春晖》、《幽谷红妆》、《山雀》等 。曾举办个人画展多次 。出版有:《田世光花鸟画集》、《田世光画集》。
印鉴:公炜、田、田世光、百花齐放、世光、田世光印、花间鸟语、柳浪西园。
邮票名作
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
1964年中国邮政采用田世光绘制的17款牡丹图案发行了志号为特61的牡丹小型张和15枚邮票,该套邮票因绘画艺术高超、印制水平精细和富贵吉祥的内涵广受集邮爱好者追捧,田世光也因此被尊称为“牡丹之父”。在邮票画面中田世光采用工笔画手法,用双勾重彩描绘盛开的牡丹,表现出了牡丹婀娜多姿、雍容华贵的风范,极具艺术价值。邮票采用彩色影写版,精美的印刷使邮票更加色泽鲜亮,层次丰富。1980年牡丹邮票曾被评为“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15枚套票也高达2000多元。
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
中国邮政在2009年的世界集邮展览上将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与新发行的牡丹邮票(《国色天香图》小型张)一起开发为《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首次采用书画高仿工艺,将牡丹邮票放大为高706毫米、宽400毫米的巨幅邮票,并采用传统书画装裱方式将牡丹大邮票装裱成画轴式邮票,牡丹大邮票分为丝绢版和宣纸版两种,分别采用高级传统书画专用丝绢和专用宣纸;为便于保存和长久收藏,邮票采用防水油墨,对宣纸版还进行了最新的防水技术处理,理论上可以保存数千年。《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还是中国第一套采用古画高度仿真工艺制作的国画邮票,兼具书画和邮票双重收藏价值。
《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的发行具有特殊意义,受到2009世界邮展国内外集邮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作为邮展评审委员会和征集委员会委员专员。
Ⅵ 工笔牡丹画的最出名的是那位大师
王道中先生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于非暗、田世光两位花鸟画大师,他在绘画风格上继承了北宋院体花鸟画追求精密不苟、刻意求真、色彩绚丽、寓意祥瑞的装饰画风,是中国北方工笔重彩花鸟画的传人。主要作品有《王道中画集》、《王道中牡丹画集》、《工笔牡丹技法》、《工笔草虫白描画集》、《工笔花卉白描画集》等。
王道中的牡丹花鸟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王道中的牡丹花鸟画作品重写真,重“夺造化而移情,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所得也”的怡情作用。王道中所画牡丹,以花形美丽,结构的扎实,门瓣、覆瓣开合有情,品种特征明显,色彩典雅为特点,并擅于以构图技巧来强调牡丹花头的如歌若舞的形态和去势,连叶子的翻转折叠、枝干的长法都具有传情达意的妙用。故而他的画不仅光彩照人,而且令人浮想连翩。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道中的工笔牡丹画更注重技法的探索和意境的表达。例如,工笔重彩画《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周恩来总理诗词意境,寄托了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云想衣裳花想容》则是王先生为探索工笔花鸟画新的表现形式,以白描手法为主进行创作的。画中,牡丹花丛置身于气韵生动的云雾之中,临露绽开的白描牡丹,仅稍事渲染,却犹如淡装美人,楚楚动人。让人们领略到李白诗“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妙处。
牡丹是中国花鸟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历代善画牡丹的名家辈出,画技不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王道中牡丹画集》收有王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作品50余幅。欣赏这些佳作,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博大精深。
Ⅶ 邮票的艺术性
1、邮票是邮资凭证,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也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集邮不单单是收集邮票,还要享受收集过程中的快乐,并从邮票的艺术性上感受邮票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知识与思想教育的魅力。
2、邮票是由一幅幅图画原作印制而成的,人们见到的是印刷品,不是原作绘画,各个国家的邮政都力求采用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多样化的印刷手段,使邮票尽善尽美。可以这样说,邮票艺术性是绘画艺术与印刷工艺的有机结合。邮票艺术是微缩的方寸艺术,无论什么样的题材浓缩到邮票上,都要求画面简练优美而丰富,因此在邮票设计之初,邮票设计者要统筹考虑不同版别的特点、油墨纸张的质量、印刷工艺、邮票图稿缩小后的效果。作为欣赏者,要把握邮票艺术的特殊规律,理解邮票设计时线条宜减不宜加的道理,品味微缩艺术虚实相映,疏淡有致的艺术魅力,在有限的空间里欣赏到无限的内容,体会简洁的美。邮票欣赏首先是从图案开始的,而邮票画稿的表现手法多姿多彩。中国邮政发行的花卉题材的邮票绝大多数采用地道的中国画工笔重彩、小写意、水粉、水彩等技法,著名国画大师田世光先生为特61《牡丹》小型张绘制画稿时,选用了最能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法,以工笔画细腻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将状元红和大金粉两种牡丹花描绘的生机勃发,雍容华贵,这两种牡丹花经田世光先生的妙笔配在一起,姹紫嫣红,绚丽异常,显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整幅画面上几枝牡丹仪态不一,各有特色,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心微露,有的色香浓郁,再经过邮票设计家卢天娇女士的精心设计,以蓝灰色作底衬,配以银色蝴蝶花边,犹如绫绢装裱的国画“单条”,优雅大方,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民族高贵端庄的东方神彩。
3、邮票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邮票图稿的设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计者根据邮票名称来构思设计,自由创作。邮票设计家李大玮在设计T43《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时候,邮票图案参考并吸取了京剧和动画片的成功经验,运用中国民间传统年画的工艺和处理手法,采用工笔单钩,重彩染绘的方式,使人物略有夸张,也使孙悟空的形象突出地活现在邮票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邮票设计者根据邮票主题自由创作的成功范例。另一种是设计者根据主题选用古代或现代画家的作品,装饰加工,微缩至方寸。构图、立意、造型、设色甚至边饰的成功都会给一枚邮票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邮票设计家邵柏林在设计T89《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小型张的时候,采用了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全卷原作,反映了唐代宫廷妇女闲逸的游乐生活,设计者在设计这枚小型张时,设计成中国传统画轴的形式,卷轴两端装饰着淡雅花纹,深色边框上布满了微黄波纹,画卷下部印有“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烫金字样,画轴上部正中铃以一方全对称型艺术体“画”字印鉴,既突出了全幅画卷,又使得小型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欣赏这枚邮票,既能观看到周昉娴熟的人物肖像画的形神兼备,还能体察到邮票设计家的独具匠心。
邮票的色彩对于视觉上的冲击力,往往产生集邮审美的第一印象。大红大绿给人喜庆快乐之感,黄褐色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蓝色是和平的象征,白色催人追思,对比强烈的色彩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Ⅷ 有谁知道中国一共发行过哪些花卉类型的邮票
菊花,牡丹,梅花,水仙,杜鹃,兰花,荷花,山茶花,月季花,百合花,玫瑰花,木兰专花,桂花,苏铁等属等!国家都有发行邮票!
品名:牡丹
中国志号:特61
Scott编号:767+781
Michel编号:795-809
创作者:(特约设计者)田世光(设计者)邵柏林
发行日期:1964-8-5
详细描述:
影写版,齿数:11.5*11,规格:26.5
*36mm,版式:50(10*5)
(1)4分胜丹炉400万枚
(2)4分昆山夜光400万枚
(3)8分葛巾紫600万枚
(4)8分赵粉600万枚
(5)8分姚黄600万枚
(6)8分二乔600万枚
(7)8分冰罩红石600万枚
(8)10分墨撒金250万枚
(9)10分朱砂罍250万枚
(10)10分蓝田玉250万枚
(11)10分御衣黄250万枚
(12)10分胡红250万枚
(13)20分豆绿100万枚
(14)43分魏紫120万枚
(15)52分醉仙桃250万枚
Ⅸ 中国十大国画牡丹名家都有谁
海派赵之谦、吴昌硕、陆抑非、张大壮、唐云,京派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田世光、俞致贞。其实不光这几位,还有陈大羽、张朋、李苦禅、孙奇峰……。
Ⅹ 鸡年春晚吉祥物定了!鸡肚子上为啥有个牡丹花
近日,农历丁酉年春晚吉祥物定下来了,是由宝鸡市凤翔县泥塑大师、陕西省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胡新民创作的凤翔泥塑“凤尾鸡”。据胡新民介绍,鸡脖子和肚子是最传统的色彩,是民间最喜庆的大红色,有镇邪的寓意,而鸡肚子上的牡丹花,有凤戏牡丹的寓意,比较吉祥。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