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藿香丁香散

藿香丁香散

发布时间: 2023-01-31 07:24:35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说起丁香茶可能有一些人觉得不太了解,我们只是知道它是一种花,其实它还可以入药,并且药用价值还非常高,那么,以下分享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丁香有哪些功效?

第一,丁香有助于预防胃溃疡,保护肠胃。因为它当中的挥发油、丁香酚,可促进胃黏液的分泌,而酸度却不会增加。

第二,丁香还有防治腹泻的效果,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这两种物质可以有效抑制番泻叶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肠性腹泻与肠腔积液。推荐一个丁香治疗腹泻的方法:准备15g丁香,3g肉桂,然后将这两者中药材放到一起,研磨成细的粉末,然后倒入适量的凉开水,搅拌调成糊状,贴到肚脐上,可以有效缓解腹泻的症状。

第三,丁香还有抑菌杀菌的功效,它当中的丁香油、丁香酚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有效抑制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旋杆菌、链球菌等。

第四,丁香也有助于口臭的去除,因为它的芳香气,可以有效抑制住因为胃火上升等原因引起的口臭气。这里简单介绍一款去除口臭的调理方:准备沉香、丁香、细辛各5g,藁本、升麻各8g,然后放入锅中煎制,取其汤汁来漱口,每天饭后使用,坚持一周,可有效改善口臭的问题。

第五,丁香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凝血、预防血栓的功效,对心脏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并可逐渐减慢心率,从而降低血压。

食用丁香需要注意哪些?

1、阴虚体热的人群不建议服用丁香,可加重体内内热现象。

2、不可大量食用丁香,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3、胃热、胃火旺的人也不建议食用丁香,以免加重症状。

4、婴幼儿以及孕妇为了安全起见,也不建议食用丁香茶。

5、丁香的搭配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丁香和郁金,不可同用。

总的来说,丁香的功效虽然很多,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食用禁忌,所以在食用丁香之前,大家最好是先了解清楚,自己是否适合食用丁香,以及食用丁香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才是对自身健康最为负责的方法。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丁香茶的功效与作用

1、暖胃

丁香茶是暖胃养胃的好手,丁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

与白术、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还含有子宫收缩成分,易容于水和乙醇,不易溶于乙醚、石油、氯份、苯和醋酸。丁香内服或制成稠膏外敷脐部可以治疗胃寒妊娠呕吐者。

2、使清新口气

丁香是古代用来去除口臭的良药,丁香之所以能够除口臭,是因为其芳香可以压制口中的臭气,当然这与它能去除胃寒的功效有关。很多人认为口臭发生的'原因只是胃热,实际上胃热引起的口臭只是一种,而且大部分发生在有胃热、积食等人的身上。

反复发作的口臭,有不少属于胃寒引起的,这种口臭只要多喝丁香茶,戒掉寒凉的食物,就能很快消除口臭。女性常喝亦舒堂丁香茶能消除口臭,带来清新口气。

3、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

丁香茶特有的丁香油和丁香酚,能有效的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和杀死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要知道,一般的胃炎患者都含有幽门螺旋杆菌,而幽门螺旋杆菌的大量繁殖可能会诱发胃癌,因此杀死幽门螺旋杆菌很重要,每天冲泡3——5克丁香茶饮用对胃十分有好处。

丁香茶的禁忌

丁香泡水过量可引起中毒

很多茶叶是用来解毒的,比如绿茶,可是丁香泡水喝的话是很危险的,一旦服用方法不恰当,或者饮用过量,那么极易发生中度现象,比如会出现浑身无力、呼吸困难的表现。所以说在用丁香泡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与用量,切勿胡乱食用,以免引起中毒。

易引发过敏

这是很可怕的,尤其是一些年老的年幼的亦或是身体敏感虚弱的人群,一旦用丁香泡水喝的方式等不正确,那么丁香里面所含有的丁香酚进入人的身体之后,会与人体里的一些物质进行合成,那么很容易导致人的肝细胞代谢出现异常,一旦和细胞蛋白成圣反应,那么会直接导致生命危险,且几乎没有什么挽救的机会。所以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千万不要随意的饮用丁香泡的水。

导致阴虚内热人群病情加重

丁香性温,对于胃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人群是可以适当饮用的,但如果是热病患者,比如正在发烧或者持续低烧的人群,是不能够服用的。还有一些阴虚内热体质的人群,也是坚决不能饮用丁香泡的水的,性温的丁香会导致那些发热以及肺结核之类疾病,使其病情更加严重化。

引发体内上火严重

比如说身体强壮者,如果用丁香泡茶来喝的话,偶尔一次没关系,但稍微次数多一些,就会出现体内火气旺盛的一系列症状。在春秋两季,也是很容易上火的季节,那么丁香泡水喝这件事尽可能不要选择了。丁香泡水喝很容易引发人体上火问题的,即使是胃寒等适合饮用丁香茶的人群,也不能过量,一旦引发上火,会影响健康的哦。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3

丁香有哪些营养价值

丁香的营养成分

丁香含挥发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含量72%-90% )、乙酰丁香油酚、B-石竹烯,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酯、葎草烯、苯甲醛、苄醇、间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a一衣兰烯等。

抗胃溃疡

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丁香挥发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丁香酚可能是抗溃疡的活性成分。

抑制肠兴奋

其水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自发性收缩,并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等对离体肠管的兴奋作用。

麻醉

丁香酚对幼小对虾、鲤鱼等有麻醉作用。丁香酚可抑制大鼠迷走神经A、B、c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这可能是丁香制止牙齿的机制之一。丁香酚能阻断牛蛙坐骨神经传递,但不影响肌突触后膜反应,显示了选择性麻醉神经纤维的作用。

丁香本身是两性花,人们说的公丁香和母丁香,不是学术概念,也没有性别之分,而是在香料的干货市场上根据外形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已,那丁香有哪些营养价值呢?

抗菌、抗病毒

丁香油和丁香酚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丁香中的鞣花单宁有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抗真菌:其水煎剂或乙醇浸出液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或杀死作用。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有显著的杀灭作用。

② 给马放气有风险吗

给马放气有风险的,所以最好是熟人操作或者让专业的兽医来,马通常是胀气了才会给马放气。

③ 端午节香包里面的香料怎么配

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端午节香包里面的香料

买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10克、薄荷8克、冰片2克,先将前四味中药捣碎成绿豆大的颗粒,再与冰片混匀,装入1个或两个小的绸缎或布袋中。也可选择其它的中药,如藿香、菊花、桂皮、辛夷、佩兰、橘皮等。

(3)藿香丁香散扩展阅读: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于送给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远了,一针一线都蕴涵了无限柔情。在以前,妇女们在子女情人要出远门时,都会缝制香包让他们带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们旅游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们,家乡有人倚门守候,应该早日归来。这种温馨的习俗,在现代就比较少见了。

一来因为如今医药发达,靠香包袪邪避毒的功能已经消失,再则在工商社会,人们的生活步调紧张,职业妇女也越来越多,她们无暇研究女红手艺,因此每年端午节前后,就会有大量制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虽然图案也绣得相当漂亮,但不免有些匠气,而且采用的香料大多是化学物质,不但香味无法持久,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制造,已经失去了传统香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情趣和其中的温馨。

④ 香包里面放什么香料(中药)好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内装的香料通常是用白术、白芷、山奈、苍术、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茎碾碎混合制成的。
制作步骤:http://www.qyxnc.cn/Info/NetQY/Cul/200704/Info_20070424180514.html

一、材料::1,将宽约0.5-7公分的4种颜色丝带(如红、绿、蓝、黄)各剪10小段,每段长4-5公分。
2,先用厚纸制成直径约4公分的园块,作为模具,将模具纸板放在布上,用笔画、剪出两块,布块对折两次,确定中心,用笔在中心画一个点。
3,薄绸子(色不拘)剪成斜条,宽约1.5公分,长约15公分。
4,固体胶、剪刀、针、线。
二、步骤:先做一个。
1,将4种颜色的丝带,各取1根,头尾相压用固体胶贴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点。此为第一层。以后各层颜色的顺序均同第一层.
2,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外围平行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距离相等。此为第二层。
3,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直角外与田字垂直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此为第三层。。
4,与2同。丝带与第三层平行,粘贴时保留相同 的距离,四种颜色丝带仍成方形。此为第四层。
5,与3同。丝带与第四层方块的直角垂直,与第三层平行,方法同上。此为第五层。至此粘贴完毕。四种颜色形成由内螺旋状向外扩展的图案。
6,将布块翻面,边缘剪齐,未粘好部位补胶。
7,用斜绸条滚一面边。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种中药2-3克,三个手指捏一撮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剑有的,一般比较大的中药店都可以买到,您只要写好名称交付药店人员说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买到,只是像没药之类比较贵。所以您要先让他们帮您估计下价格再选定。

没药×1
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采集由树皮裂缝处渗出于空气中变成红棕色坚块的油胶树脂。拣去杂质,打成碎块生用,内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
【药性】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没药的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痛证。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证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医学入门》:此药推陈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
2《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3《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之药,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丁香×1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用】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茄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古籍摘要】
《日华子本草》: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广藿香×1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切段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湿温。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青木香×1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药性】辛、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应用】
1.胸胁、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泻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
3.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鉴别用药】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
《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脯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龙脑香×1
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树的树干、树枝切碎,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应用】
1.闭证神昏。本品味辛气香,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较弱,二者常相须为用。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更宜用于热病神昏。治疗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证,常与牛黄、麝香、黄连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闭证属寒,常与苏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温开药配伍,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目赤肿痛,单用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点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疗风热喉痹,以冰片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患处取效(《濒湖集简方》)。
3.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热消肿、生肌敛疮方中均用冰片。治疮疡溃后日久不敛,可配伍牛黄、珍珠、炉甘石等,如八宝丹(《疡医大全》),或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经验方》);治水火烫伤,可用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药膏外用(《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搅溶于核桃油中滴耳。
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鸢尾香×1
别名乌园、乌鸢、紫蝴蝶、蓝蝴蝶、老鸦扇、扁竹叶、九把刀、燕子花、扁竹兰、扁竹、蒲扇风、老君扇、扁柄草、铁扁担、交剪七、鲤鱼尾等,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药材基源为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
【药性】: 辛;苦;凉;有毒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应用】
咽喉肿痛;肝炎;肝肿大;膀胱炎;风湿痛;跌打肿痛;疮疖;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 体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功效分类】 消食药;解毒药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名医别录》:疗头眩
乳香×1
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将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使树脂渗出,数天后凝成固体,即可采收。可打碎生用,内服多炒用。
【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
1.跌打损伤、疮疡痈肿。乳香辛香走窜,入心、肝经。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治跌打损伤,常配没药、血竭、红花等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没药、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治痈疽、瘰疬、痰核,肿块坚硬不消,可配没药、麝香、雄黄以解毒消痈散结,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常配没药研末外用以生肌敛疮,如海浮散(《疮疡经验全书》)。
2.气滞血瘀之痛证。本品辛散走窜,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珍珠囊》谓其能“定诸经之痛。”治胃脘疼痛,可与没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医学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等药用;治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常配伍当归、丹参、没药等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疼痛,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
《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治妇人难产,折伤。”“乳香香窜,能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
《本草汇言》:“乳香,活血祛风,舒筋止痛之药也。……又跌仆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

⑤ 香包节的xi料是什么

香包:香包又叫香布袋.是用花布和丝线绣成鸟兽.鱼虫.花卉.五谷.人物等各种图像.并在里面装上雄黄.苍术.艾叶等中草药物.佩带在儿童身上.可以散发香气和防止蚊叮虫咬."香包身上带.娃娃逗人爱".香包把儿童打扮得活泼可爱.增加了节日气氛.薰衣草传统香包中配以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等各种中草药研细配制而成的香味.除秽避邪.驱虫防蚊.包括玫瑰.鼠尾草.薄荷.芸香.迷迭香.锦葵.莳萝.茴香等.它们既作为药用.也可供烹饪.美容用.香草是我国特有的名贵香料植物香草全身是宝.经济价值高.干香草放射浓香经久不息.不仅净化空气环境.还有除虫灭菌之功,种子.茎叶都可以提取大量的内酯香种.是各种定香剂的首选材料.其精品有香囊.香水草.香兰.香芥.香薄荷.柠檬罗勒.缬草.百里香..熏衣草等.可谓郡香荟萃.令人赏心悦目.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内装的香料通常是用白术、白芷、山奈、苍术、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茎碾碎混合制成的。制作步骤:一、材料::1,将宽约0.5-7公分的4种颜色丝带(如红、绿、蓝、黄)各剪10小段,每段长4-5公分。2,先用厚纸制成直径约4公分的园块,作为模具,将模具纸板放在布上,用笔画、剪出两块,布块对折两次,确定中心,用笔在中心画一个点。3,薄绸子(色不拘)剪成斜条,宽约1.5公分,长约15公分。4,固体胶、剪刀、针、线。二、步骤:先做一个。1,将4种颜色的丝带,各取1根,头尾相压用固体胶贴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点。此为第一层。以后各层颜色的顺序均同第一层.2,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外围平行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距离相等。此为第二层。3,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直角外与田字垂直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此为第三层。。4,与2同。丝带与第三层平行,粘贴时保留相同 的距离,四种颜色丝带仍成方形。此为第四层。 5,与3同。丝带与第四层方块的直角垂直,与第三层平行,方法同上。此为第五层。至此粘贴完毕。四种颜色形成由内螺旋状向外扩展的图案。6,将布块翻面,边缘剪齐,未粘好部位补胶。7,用斜绸条滚一面边。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种中药2-3克,三个手指捏一撮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剑有的,一般比较大的中药店都可以买到,您只要写好名称交付药店人员说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买到,只是像没药之类比较贵。所以您要先让他们帮您估计下价格再选定。没药×1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采集由树皮裂缝处渗出于空气中变成红棕色坚块的油胶树脂。拣去杂质,打成碎块生用,内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药性】辛、苦,平。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应用】没药的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痛证。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证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适量。【古籍摘要】1《医学入门》:此药推陈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2《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3《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之药,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丁香×1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用】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应用】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茄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古籍摘要】《日华子本草》: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广藿香×1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切段生用。【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化湿,止呕,解暑。【应用】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2.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3.暑湿、湿温。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古籍摘要】《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青木香×1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药性】辛、苦,寒。归肝、胃经。【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应用】1.胸胁、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2.泻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3.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鉴别用药】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古籍摘要】《新修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脯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龙脑香×1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树的树干、树枝切碎,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药性】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应用】1.闭证神昏。本品味辛气香,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较弱,二者常相须为用。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更宜用于热病神昏。治疗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证,常与牛黄、麝香、黄连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闭证属寒,常与苏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温开药配伍,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目赤肿痛,单用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点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疗风热喉痹,以冰片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患处取效(《濒湖集简方》)。3.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热消肿、生肌敛疮方中均用冰片。治疮疡溃后日久不敛,可配伍牛黄、珍珠、炉甘石等,如八宝丹(《疡医大全》),或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经验方》);治水火烫伤,可用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药膏外用(《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搅溶于核桃油中滴耳。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有一定疗效。【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古籍摘要】《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鸢尾香×1别名乌园、乌鸢、紫蝴蝶、蓝蝴蝶、老鸦扇、扁竹叶、九把刀、燕子花、扁竹兰、扁竹、蒲扇风、老君扇、扁柄草、铁扁担、交剪七、鲤鱼尾等,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药材基源为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 【药性】: 辛;苦;凉;有毒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应用】 咽喉肿痛;肝炎;肝肿大;膀胱炎;风湿痛;跌打肿痛;疮疖;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 体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功效分类】 消食药;解毒药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名医别录》:疗头眩乳香×1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将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使树脂渗出,数天后凝成固体,即可采收。可打碎生用,内服多炒用。【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应用】1.跌打损伤、疮疡痈肿。乳香辛香走窜,入心、肝经。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治跌打损伤,常配没药、血竭、红花等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没药、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治痈疽、瘰疬、痰核,肿块坚硬不消,可配没药、麝香、雄黄以解毒消痈散结,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常配没药研末外用以生肌敛疮,如海浮散(《疮疡经验全书》)。2.气滞血瘀之痛证。本品辛散走窜,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珍珠囊》谓其能“定诸经之痛。”治胃脘疼痛,可与没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医学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等药用;治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常配伍当归、丹参、没药等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疼痛,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医学心悟》)。【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古籍摘要】《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治妇人难产,折伤。”“乳香香窜,能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本草汇言》:“乳香,活血祛风,舒筋止痛之药也。……又跌仆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

⑥ 请把下面短文译成白话文,谢谢。

夫妇人呕吐者,由脾胃有邪冷,谷气不理所为也,胃为水谷之海,其气不调而有风冷乘之,冷搏于胃,胃气逆则令呕吐也。夫呕吐之疾,非特脾胃虚冷而呕吐也,亦有胃热而呕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热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呕者,亦有血弱而呕者。经云∶无阴则呕是也。不可以一概用药。如胃冷而呕吐,宜用《局方》人参丁香散、理中丸,及许仁则半夏丸、人参七味丸。如胃热而呕吐者,宜用小柴胡汤、芦根汤、竹茹汤、槐花散。如胃中冷,胃口热而呕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气散,生姜、枣子煎,沉冷服即止。如痰盛呕吐者,宜《局方》半夏汤、茯苓汤、二陈汤。如恶阻兼用茯苓丸,自有专门。如血不归源而呕吐者,用十全大补(杂病虚劳。)加陈皮、半夏、藿香、姜、枣煎服。或有香港脚而呕者,自有专门,不滥及。

⑦ 中医内科学对证的方剂每一个病症所有的证型都要记住吗

是的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

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

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

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

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悸怯定志虚归脾,

阴天阳桂凌苓桂,

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

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

厥实气五虚四物,

血实通淤虚人参,

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

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胃寒良食保滞柴,

瘀失虚寒黄建中,

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

呕邪藿香食保和,

痰夏肝气四七煎,

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

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腹痛寒良湿热承,

脏寒小建食导滞,

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热秘调承气六磨,

气黄血润冷温脾,

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

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

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

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

湿四脾柴淤逍遥。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

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

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

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

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

痉羌邪热甚羚羊,

阴四火营阳虚痰,

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

水肿风水越婢术,

水浸胃皮湿滞疏,

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

淋热八石苇劳比,沉䃼蓟柏膏清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

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

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行防寒乌着苡汤,

热虎痰合虚荣筋,

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气郁丹栀淤血府,

血归阴清气补中,

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

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医内科笔记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中医内科学-本科教材简单整理
不扯了,贴贴一个老中医收集并自己编的中医歌决,有用的自己看. - 新奇军
中医内科核心笔记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搜索
中医内科分证论治歌诀中医病名及证型表汇总中医证型及诊断要点中医病名证型速记中医内科看病用药口诀中医疾病辨证口诀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黄帝内经180个内科病症中医辨证治疗处方口诀中医内科证型背诵口诀
首页万象文化人生生活健康
教育职场理财娱乐艺术上网
留言交流回顶部
联系我们
触屏版| 下载APP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22]3822-11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77号

关注公众号
保存36
生成长图
分享

热点内容
兰花吟歌词 发布:2025-08-25 09:27:05 浏览:543
菏泽牡丹园作文 发布:2025-08-25 09:03:07 浏览:603
椰蓉种兰花 发布:2025-08-25 08:32:37 浏览:604
盆景有蚂蚁怎么处理 发布:2025-08-25 08:26:23 浏览:383
枪花玫瑰纹身 发布:2025-08-25 08:18:28 浏览:337
粘贴技法插花 发布:2025-08-25 08:17:45 浏览:111
送你一朵小红花抵制偷漏瞒报行为 发布:2025-08-25 08:13:31 浏览:276
梅花品种小苗 发布:2025-08-25 08:07:47 浏览:224
浪花一朵朵林桑怎么了 发布:2025-08-25 07:56:23 浏览:426
海棠花女装 发布:2025-08-25 07:44:34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