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丁香结导入

丁香结导入

发布时间: 2023-01-08 20:11:37

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说明了什么?(来得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里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词语: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

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 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 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 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 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㈡ 丁 香 结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宗璞的简历和她的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导入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二、人文初探“丁香”。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 “丁香结”。

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可以在要求学生初数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方面引导学生提取 “丁香结”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模线画出来。启发学生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一多集中在 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2、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课文的前3段写的是丁香花,后3段写的是丁香结。前3段写“赏花”,后3段导“悟花”。水到渠成地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丁香花”的描写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①颜色  ②形貌  ③气味 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 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人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殖。可以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人思考。 带领学生准确解读,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赏析一句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一、回顾前课丁香的描写

二、感悟丁香结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文章引用的作用?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

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应对态度, 丁香一般开在容春时节, 诗人们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丁香城结未开的花管便成为愁绪最好的诠释。以“丁香结”喻愁恩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向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体现她的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向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学案巩固

五、作业:体会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

丁        香    ——      丁香结

(小小的  鼓鼓的 恰如)

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丁香结》教案及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丁香结》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丁香结》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丁香结》教案及反思 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

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词语: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

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二首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楼上玉梯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欲望还休

孤寂无聊;

女子与恋人不能相会的愁绪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

月如钩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

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

(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

(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疒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

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给课文分段。

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

④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⑤品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㈣ 2020-09-17《丁香结》课堂

导入 :

上课前请一位小朋友用绳子打一个小结。大家肯定会迷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打结啊,很简单的一件事。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的传统,我们的祖先为了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住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三件事,他就打三个结。大家玩的是用线打的结,后来我们又用这样的一个词语:心结——心里解不开的疙瘩,是心里放不下的事情,是内心所受的一种压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种心病。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法。刚才大家从具体和抽象的两个角度感受了结的特点,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丁香结》

解题

大家闭着眼想象,丁香花能打结吗?有同学说不能,那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结呢?我们来看看图片,大家就知道了。原来啊,丁香树的花苞含苞待放时,花苞很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就像是打了一个又一个的结,那原文哪儿交到了丁香与结的关系——第5段,“小小的花苞--------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其实就是丁香花的花苞。那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描写丁香花的形象?请大家找出来。

感受丁香花的美

讲解中需要注意: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一句是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和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答题格式,都是人的神态动作,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春来”春天天气渐暖不可能“每到春来有积雪”。

“香气直透毫端”:雪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这不是真的雪。

“积雪”指簇簇堆叠的白色丁香花。

突出了丁香花洁白、纯净、开得多的特点。

3、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既写出了丁香花的雪白、亮洁,又映衬出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启发着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为什么要和微雨联系在一起

丁香只有和微雨连在一起才会创造出一种独特韵味的美,呈现出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的画面,给人一种梦幻迷离的感觉,让人久久回味,妙不可言。不禁让作者产生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想法。

丁香结原因

自由读第5、6自然段,展开想象,说说古人会由丁香花发明“丁香结”这一说法的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外形相似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稍微讲讲,毕竟书出现了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己《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稍微讲讲,毕竟书出现了

——都有一个“愁”字,离愁别恨。 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寓意

刚才我们明白了丁香结的寓意,那么丁香结又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呢?(课后第三题)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丁香结+人生  相似之处:解不完   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当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丁香花,她爱丁香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忽然发现:丁香花的花苞和衣襟上的盘扣很类似,也象征着人生解不开的愁怨。人生有很多难事,就像一个一个结,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挑战,不然,人生就很寡淡了。当然,我们要好好开朗活泼,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难事,把自己做好!

拓展:

文学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了某种品质,如梅花象征高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牡丹象征富贵——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菊花象征坚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松柏—喻指傲岸长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文人四君子——梅兰菊竹

岁寒三友(松、竹、梅)

莲——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桑梓——象征故乡 《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红豆:相思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现代诗人戴望舒《雨巷》——创造了一个结着仇怨的美丽女子形象,可以让学生早读读一读。

反思:刚开始讲的时候,就直接把丁香结的叫法原因问了,一个班的学生直接就知道了丁香结其实象征了心结,也说了外形相似。另外一个班按照中规中矩的回答问题。

需要改进的是:朗读安排的时间不够多,还需要给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好的是一段讲完我会安排整体读,但依旧缺少个性化的朗读和老师朗读指导

人也似乎轻灵地很多,不那么浑浊笨拙——这句话的解释我解释的比较浅,需要说清楚。

单薄——字音没有纠正。

第二次教的时候,我发现第3次和第4次的地点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时间点不对。我这边有写混淆了。

㈤ 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丁香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丁香结教学反思1

《丁香结》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人教版丁香结教学反思2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了导入部分的教学。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

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㈥ 小学语文丁香结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丁香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丁香结教学反思1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宗璞,写的是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至关重要,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课后的阅读链接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吟诵阅读链接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来了解,在古人诗歌的意象中,丁香代表解不开的愁怨,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丁香会有这种意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丁香被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由此引入课文。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精读课文时,通过提出问题“作者眼中的丁香是什么样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的?”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总结出作者是通过颜色、形状、香味三方面来描写丁香的,并通过朗读来体会丁香花开的茂密、芬芳,读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

三、联系生活,深入感悟

课文最难理解的就是作者最后的人生感悟,在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通过对比作者眼中的丁香和古代诗人眼中的丁香,让学生明白,丁香原本只是一种植物,之所以会有解不开的愁怨这种意象,是因为看待丁香的人本身就具有愁苦之感,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课文学习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在学生学习完作者眼中的丁香后,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以此来引发作者思考的部分过渡语比较生硬,无法引导学生自然地思考。

2、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在对植物进行描写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并写出自己的感情,这个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布置成了作业,没有及时的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点评。

3、在课堂教学时,评价语不够丰富,没有针对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教学语言和教学设计的流畅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小学语文丁香结教学反思2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

我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不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

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突出的是作者(赏)花。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理清层次。

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丁香的“结”没有讲清楚,没有充分理解。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没有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热点内容
顾庄荷花池 发布:2025-08-27 11:52:23 浏览:271
潢川花卉市场 发布:2025-08-27 11:42:46 浏览:550
佛珠的花语 发布:2025-08-27 11:41:19 浏览:565
佛手当盆栽 发布:2025-08-27 11:37:34 浏览:809
蓝色的满天星花语 发布:2025-08-27 11:33:03 浏览:145
雨中玫瑰姿 发布:2025-08-27 11:21:30 浏览:362
兰花茶苗 发布:2025-08-27 11:11:55 浏览:394
泰安花卉市场在哪 发布:2025-08-27 11:07:34 浏览:448
北方果树盆景 发布:2025-08-27 10:56:46 浏览:178
lol情人节限定皮肤琴女视频 发布:2025-08-27 10:56:45 浏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