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庐剧休丁香
① 安徽四大剧种之庐剧的流派分为哪些剧目是哪些呢
“流派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
② 休丁香的原著是谁
陈仲,其于1957年根据传统旧戏《唱丁香》(庐剧简称“休丁香”)整理、改编八场大型庐剧《休丁香》
③ 安徽四大地方戏剧之一,庐剧的特点
庐剧文化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扎根于江淮大地起那就用它那深宅大院的地方韵味特色演遍大别山区唱遍皖地。薪火相传,展示庐剧的魅力。那么今天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徽四大地方戏剧中庐剧的特点吧。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
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在倒七戏兴旺发达时期,每演出于各地,即吸收当地流行的戏曲或民间艺术来丰富自己。有的班社还时断时续地与徽班、京戏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戏班演出正戏,然后续演庐剧小戏,这种做法叫“四平带折”班或“乱弹班”。与徽、京戏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戏演员在唱、做、念的表演和锣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变。而较有水平的倒七戏班不断入城演出,由于要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习惯,艺术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
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
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旧称“倒七戏”,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区,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由于当时影响力远胜于其他剧种,1955年经安徽省委批准,借省会合肥古称将其更名为“庐剧”。2006年,经批准,庐剧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庐剧,以霍山、六安、金寨、寿县为中心并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庐剧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即“西路”和“北路”。它从传统的“二小戏”、“三小戏”,到折子戏,再到现如今的大型连台本戏,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从支离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其间,借鉴和吸收了鄂东花鼓、端公调、嗨子戏、采茶戏以及当地的大别山民歌、江淮之间的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面貌。
建国以来,通过几代皖西庐剧人的不懈努力,推出了传统戏《借罗衣》、《休丁香》,现代戏《程红梅》、《妈妈》、《茶山新歌》等饮誉全国的经典剧目。涌现出孙自婵、李玉兰、武克英、汪鸿云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李儒瑶、吴正明等皖西庐剧作曲家。相信,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里,皖西庐剧这朵菊坛小花必会绽放得更加艳丽多姿。
【结束语】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④ 庐剧休丁香姓什么
庐剧《休丁香》是一个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没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张郎休妻》,是庐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剧目中的剧情源于《丁香故事》:郭丁香为人善良贤惠,尊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张万郎,两人彼此因为不和,日夜争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换取张万郎的回心转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书一张。该剧多在安徽广大农村和城镇演出,深受老百姓喜爱。
庐剧戏目《休丁香》的发展:
该剧于曾在安徽省组织的庐剧赴京汇报演出中深受好评。1957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该剧,后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该剧作为庐剧的代表作品申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休丁香》作为一部传统地方戏,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该作品并没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会群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后人对此整理出来的剧本,整理人仅仅起到“记谱”作用,并不能对该剧或剧本主张著作权。
⑤ 休丁香的原著是谁
陈仲。其于1957年根据传统旧戏唱丁香整理,改编八场大型庐剧休丁香,陈仲是休丁香的原著,休丁香是黄梅戏剧目。
⑥ 庐剧都有哪些经典曲目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代表曲目:
1、《珍珠塔》:《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说的是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变故,中途败落,为赴京应试,去向姑母陈氏借贷,陈氏不借,反加凌辱。陈女翠娥与方卿定有婚约,得知后,约方卿相会,送与银两,并赠以传世之宝珍珠塔,后方卿得中状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过陈家,扮道人进入陈府,唱道情羞讽其姑,陈氏悔愧,方卿与翠娥终得完婚。
2、《李清照》: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3、《休丁香》: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⑦ 求安徽庐剧《休丁香》还有很多差不多的卢剧故事。只要是卢剧就行了。要MP3格式的!
网上多的是!只要你下载个转换软——件,就可以把下载的视频频文件转换回成MP3格式了!
你若实答在不会搞的话,就发私信给我,然后我再把下载的《休丁香》片断从邮箱发给你!
刚回复完了后才发现是昨天的问题哦!来晚了!
⑧ 庐剧有什么表演特色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特别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边歌边舞,生动活泼。与徽戏和京剧一度合班之后,多方吸收,丰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
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调”、“哀调”;老旦唱的“正调”、“哀调”。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调”;丑与彩旦唱的“丑调”。以及神鬼出场用的“神调”、“鬼对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寻板、抹拐、伸腔、连词、切板、大小过台等变化。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邀台”。
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健康,有40多种,大多专戏专用。生活小戏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调,丰富多彩。
至于花腔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小戏专用曲调,如“讨学钱调”、“打桑调”、“采茶调”、“打长工调”、“卖线纱调”、“点大麦调”、“骂鸡调”、“劝赌调”、“扒沙调”、“卖兰花调”等。
其二,折戏或唱段专用曲调,如“三赶调”、“行路调”等。其三,在剧目中用为插曲,如《白灯记》中“剪花调”,《孟姜女》中“四季调”,《九锡宫》中“打牙牌调”等。此外,还有鬼神唱的“神调”、“鬼对子”。
音韵有13条半韵之说。13韵有人心、扒沙、潘兰、酿江、铁血、捕苏、忧愁、天仙、派来、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条韵叫错韵,也叫插花韵,即韵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时可交替使用。
讲白分“小白”和“韵白”。“小白”近似生活语言。“韵白”为生活语言的韵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扬。念诵“诗、引子”介于念唱之间,便趋韵律化。语言为合肥地区方言,通俗、自然。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
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
庐剧原来只有锣鼓伴奏,故称“打锣腔”。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出现了多种乐器,有大锣、小锣、板鼓、堂鼓、钹。奏称起板、落板、托腔、间奏。舞蹈、身段、武打、音响效果等,均用锣鼓。
锣鼓经有“起板锣”、“大过台”、“小过台”、“大切”、“小切”、“抹拐”、“一条龙”、“叹锣”、“扫头”、“苦皮”、“甜皮”、“阴司锣”、“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剧情,渲染角色情绪,全靠锣鼓节奏快慢、强弱的变化。戏谚曰:“两打三唱”,“满台锣鼓半台戏”。
在戏剧改革中,由于移植其他剧种和剧目,又逐步学习、吸收和运用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使庐剧的表演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庐剧表演传统,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程式动作,注意刻画人物,表演乡土化,甚至对公子、小姐、达官、贵人也以农民的意念重新塑造,这是庐剧表演传统的基本特色。
还有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干彩、水彩之分。如《商林归天》吐血出彩。《许士林祭塔》双眼出彩,死于非命者七窍流血,双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场额际插封子,生角左侧插一绺,旦角两侧插双绺。走场时双手下垂,脚步轻飘,如风旋转,谓“鬼推子”。
演《白刀记》、《晒罗裙》等剧,台侧埋高杆,丑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杆,表演顺风扯旗、倒挂金钩、王八浮水等技,谓“爬堂杆”。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花腔小戏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
如《卖线纱》、《放鹦哥》、《上竹山》、《借妻》、《骂鸡》等。此外还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斗争生活临时编演的剧目,如《打烟灯》和《下广东》等。
折戏多为本戏中抽出的“戏胆”,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梁祝》中的《闯帘》、《蓝衫记》中的《张太和休妻》、《三元记》中的《教子》等。
有些虽然来自徽戏、京剧或其他剧种,但通过庐剧艺人长期在农村演出,剧中人的性格、感情、语言,都从主要观众农民的角度出发,加以重新塑造、丰富、深化,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
如《彩楼配》、《琵琶记》、《药茶记》、《孟姜女》、《天宝图》等。总体来说,庐剧的代表剧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讲的是南宋发生的事。在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李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
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
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后来,右承务郎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
依宋代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9天牢狱。
这出戏表达了我国古代女子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⑨ 庐剧有哪些经典剧目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
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
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编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剧情简介:胡来自称半仙,夫妻俩一唱一和丑态百出,利用人们的求医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广大农民,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告戒人们应当相信科学,铸造起钢铁长城,不要让骗子们有机可乘,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休丁香》
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