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长卷
❶ 当代国画牡丹名家有谁
1、张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画坛,推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志文。报道说:河南画家历时5年之久,绘制了一幅构图完整、气势恢宏的500米牡丹长卷,名曰“华夏牡丹图”,创造了世界之最,申报了吉尼斯纪录,将在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由中国牡丹博物馆隆重展出。
2、邵仲节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斋号“师竹轩”。政协成都市第八届委员,民进成都市第五届委员,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6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画,尤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人。
3、李万
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
4、王雪涛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
5、苏伯群
苏伯群十几岁时开始习画,已有60多年的绘画历史。他的绘画创作以花鸟为主,尤擅长牡丹,在国内画坛有“苏牡丹”之称。
❷ 国画牡丹的周国民牡丹
周国民号古堆山人,山香楼主。现居北京。
先后师从著名画家柯桐枝、霍春阳、李魁正等先生。
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专业展览获奖,并荣获“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2008年创作“心系奥运诗画传情”诗、书、画、印208米长卷,各大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作专题报道,2008年5月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展览。2009年12月在湖南美术馆成功举办《周国民书画作品展》大型个展。2010年至2011年“彩墨人生”书画作品巡展于乌鲁木齐、包头、呼和浩特、哈尔宾等地。2012年10月“水墨系列”国画作品在北京“一得阁美术馆”展览。2012年11月书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艺术邀请展展览。2012年12月荣获“中国书画人才海选华夏之星”杰出奖。2012年出版发行专著《画论笔录》。2013年7月书画作品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览。2013年8月国画作品在海南省博物馆展览。2013年11月国画作品在广西省博物馆展览。著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画家》、《文艺研究》、《文化月刊》、《学院美术》、《中国美术》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多幅作品刊登于《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报》《人民美术》等专业报刊。作品被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博物馆及友人收藏。 张美金,山西天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自幼酷爱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和国际展览并获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德艺双全”的书画家。现为中国现代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民间美术研究会会员、大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同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同煤集团美术家协会理事。2012年3月,他被全国书画级别评定委员会评定为最高级别“10级书画家”;被中国当代书画家润格中心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被中国书院书画家资格评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并终身享受艺术家资格;被中国书画函授学院聘为名誉院长、客座教授。
张美金笔下的梅花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气势非凡。映雪吐艳,凌寒飘香,笔笔皆是传神之作。画笔雄浑有力,渲墨自然洒脱。其笔下梅花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妩媚多姿”形容不出他的非凡气概,“铁骨铮铮”又难显现他的高雅圣洁。品其梅,不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有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坚贞气节和坚强刚毅、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融于作品之中,这与画家多年来深厚的功底和发自内心对绘画的热情是分不开的。多年来,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忱,不断探索创新,使梅花的姿态与梅花的灵魂完美契合,使绘画的精神与鲜明的个性完美契合。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完美体现。2011年他的梅花新作再次刊登在《同煤日报》专刊上,人们看完他的作品说:张美金,生于煤矿、与梅有情;怀抱画志、与煤有意。专家赞其梅花:图形神俱清、标格秀雅、堪称雄奇。 李万,出生桂林,95年毕业于广西师大美术系,99年研修于广州美院国画系,
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 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 。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他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花鸟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 王少非,著名画家,1969年生于北戴河,自幼师承父亲“爱海老人”王惠远,受名家王雪涛、卢光照、韦江凡、汪刃锋、田零等前辈的指点,潜心学画,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得到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的亲授,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擅长画牡丹,自称牡丹庵主,号九彩枭,人称牡丹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燕山画院画师,中国水墨书画院理事。曾获得中国画大展金奖,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1年中国画大展即大赛作品(山水画-泰山之路)获荣誉金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1991年灯塔颂中国画大展作品(牡丹图-欣欣向荣)荣获二等奖;2012年9月28日中国文艺报(世纪美术专刊)刊登(牡丹图-满堂红和天香之魂);2012年10月17日中国光明日报(十八大特刊)刊登(牡丹图-满堂红)等等。
王少非先生的主要作品有:《满堂红》、《五福咏春》、《阳光过度》、《火炎焱》、《天香之魂》、《傲雪伊人香》、《叶下藏娇》、《素华馨香》、《国色天香》、《女贞黄》、《绿宝》、《紫怡天下》等
王少非少小即对北戴河的海天之色,联峰山的野花绿树,尤对北戴河的牡丹情有独钟,而对人世沧桑却较少留意。少年时代曾向长于水墨、尤擅画马的父亲王惠远学习绘画,打下笔墨童子功夫,曾受教于王雪涛、卢光照、韦江凡、汪刃锋、田零等名家,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潜心学画,并得到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的亲授,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擅长画牡丹,转益多师,自成气象。他的绘画理念是:传承中国文化,画出祖国繁荣昌盛,画出国花牡丹灿烂绚丽,画出人们心中的爱。地处山海一隅,王少非“牡丹王”的名声已传播于海内外。王少非先生将其绘画技法简单概括为:继承传统的同时,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法,在画牡丹花头的时候,无论是红、黄、白等颜色的花,表现的时候不用白,强调自然的和谐,更注重笔墨的味道,从而得法。 王宝钦,1959年生于河南杜甫故里,毕业于浙江美院,后调入市文化馆,省博物馆工作。长期和名家陈天然、陈法源、华南师大教授罗镜全等名家研习探究。从事书画艺术四十余年,作品风格独具,造型典雅, 笔墨遒劲,在传统基础上力主创新。
2005年参加全国新闻人物表彰大会,为大会献出巨副佳作《牡丹图》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誉为“ 中原牡丹王 ”,同时又荣获了“ 全国百佳新闻人物优秀文化工作者 ”称号。人民日报社领导为牡丹图题“ 百花园里最瑰丽,大会堂中展风采 ” 。作品《富贵吉祥》被编入《中国书画作品集》,《情趣》被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收藏大典》,《国色天香》被编入《中华魂》,《富贵满堂》、《细雨和风》等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名流研究》 。《牡丹图》、《花鸟条屏》先后被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内外知名人士珍藏。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名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河南分会会员、河南正弘书画院院长、中国古今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国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东方名家画院院士等职。现居北京,专职画家。
中国花鸟百家之一 世界华人最年轻且具有潜力的画家
史长杰【墨馨】。男, 出生1979年,艺术家;擅长国画。自幼喜欢绘画。毕业于河南师范艺术系,中国美协河南分会会员,亚洲美协会员。作品全来自感悟大自然之灵气,得宇宙之造化,融自身之一体,作品入选多部书籍,现任世界名家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墨馨堂堂主。 牡丹花品种很多,从花形上分 有单瓣型、复瓣型和重瓣型。大多数画家爱画复瓣型的品种。这里作以示例:
步骤1:用大狠毫笔蘸钦锌白少许,再在笔尖蘸淡淡的曙红。按 照牡丹花立体的最前一组又亮又靠 前的花瓣点写,这是整朵花的高光 处。不等干用略重一些的曙红画花 两侧的花瓣.用笔见干见毛有对 七匕。
步骤2:画笔直取曙红在调色 盘中调和一下,使其有过渡灰色。 大笔触点画下垂的一组花瓣,用笔 要有方有圆,富于变化。画笔再蘸 曙红和胭脂,在调色盘中调到饱和 的程度,大笔触点写花头上部高举 着的花瓣。笔蘸浓胭脂再取少许浓 墨刻画花芯的最黑处,这部分是整 个碗的底部,要黑要重,花蕊的点 睛之笔就在此处。
步骤3:小狼毫调汁绿笔尖蘸 三绿点写雌蕊。用浓白粉画花丝, 然后以浓白粉蘸藤黄点在花丝头
步骤4:取汁绿蘸曙红点写花 托花薯和花梗。要主辅分明,穿插 生动。以大狼毫笔蘸淡绿,笔尖 蘸曙红,点写辅叶嫩叶。再取重墨 点写主叶。注意帅叶打头,亮眼在 后。最后勾叶筋。用笔要有疏有密, 飞动流畅。最后以汁绿小心地收拾 画面。要消灭掉多余的亮眼,留三 五个画眼在叶丛中即可。
落款铃印,牡丹花小品即告完成。 画牡丹花最重要的在色很鲜,且要很雅。不能有丝毫的不和谐,这一点王雪涛先生做得最好。
工笔牡丹画
写意牡丹画
❸ 沙春波的画值多少钱
沙春波,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书画家,1970年天津市武清区,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专业。百年巨匠齐白石第三代传人。现为大爱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国家民俗书画院会员,北京市传统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残疾人书画会会员。
超神传媒签约书画家,形象大使,藏品艺术网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华艺古今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化艺术发展委员会签约书画师。
从小喜欢书画,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专业,2001年因事故失去右手后慢慢用左手练习书画,书法以颜楷、行草见长;
国画以山水、花鸟等题材,尤善牡丹,先后学习著名牡丹家崔庆国笔法,名家王绍华用色和灵动,画家徐湛的厚重,悉心揣摩,不畏寒暑,自修成清新淡雅,多姿灵动,艳而不俗之风格。
曾被许多媒体誉为,左笔圣手京城左手书画第一人
书画多次参加国内外、土耳其、香港、首都等地书画大展,并多次获奖。其书画被国内外,国家领导书画收藏者收藏。、中国美术家北京分会会员 。现居北京,专职画家。从事书画艺术四十余年,作品风格独具特色,造型典雅,笔墨遒劲,在传统基础上力主创新。
个人成就
沙春波个人成就 2006年参加全国新闻人物表彰大会,为大会献出巨幅佳作《牡丹图》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悬挂于会客厅 人民日报社领导赞许“ 百花园里最瑰丽,大会堂中展风采 ” 。
2008年参与创作百米长卷牡丹图 《花开富贵》
2013年国庆7天长假,大爱万里行活动组委会送爱心到基层,携手书画家和演艺界人士走进北京石景山
2015年12月20日参加港澳全国百名书画家“旺万福”港澳现场创作大赛优秀奖。
2016年作品《春风得意》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中国华园”举办的丝绸之路中国书画艺术展荣获大奖和2016年土耳其安塔利亚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2016,5月书法,《春山月夜》,国画《富贵吉祥》,入展为爱礼赞_首届残健共融书画展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并收入画集
2016年12月30日北京举办的cctv“盛世中国”名人名家迎新年作品展,荣获金奖。作品 《春风得意》、《富贵吉祥》《花开如意竹保平安》 《四条屏》被编入《中国书画作品集》,《国色天香》被编入《中华魂》。《四条屏 》《花开如意竹报平安》、《富贵吉祥》 ,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大典》 。《牡丹图》、《四条屏 》《花开如意竹报平安》先后被美国、香港等国内外知名人士珍藏。[1]
2017年同年国画牡丹,书法,《凌云》入展,弘扬人道主义文化暖心田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由北京东城区主办的书画展在中山公园展出,作品收入画集,书法《凌云》被东城区区长收藏。
2018,4月永定门城楼举办沙春波,张国君双人书画展。
5月北京中央电视塔一层举行沙春波,李广校,张思科,三人书画展。
2019年被网络收录入书画家网络。
2020年中国好品牌文化强国,抗击疫情网络书画展二等奖并收录画集。
国画牡丹——富贵吉祥之寓意,繁荣兴旺之象征。牡丹,花之桂冠者也,美艳端庄,国色天香。富贵吉祥之寓意,繁荣兴旺之象征。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雅士和达官贵族,无不沉醉其中,尽享其倾国倾城之姿色。牡丹还寓意着富贵、幸福、昌运,一直以来,是国人心中的百花之王。
他笔下的牡丹婀娜多姿,永远绽放着美丽的笑脸,她的片片花瓣,极具诱惑力,极具高雅富贵,普天之下,唯有牡丹的尊贵,无与伦比,娇艳的花似海,我独爱花之牡丹。
牡丹花开,从容华贵,气质天成,如洛神出水,一顾倾城,一瞥惊鸿,让人不禁想起《诗经》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绝美句子来。
他笔下的竹子,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高风亮节,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许许多多的优点,然而,我最欣赏它的坚贞不屈。它那“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它偃而犹起柔中有刚的高尚品德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的石阶,缓缓地向上。周边是郁郁葱葱的不知名的小树,蜿蜒着身子,向有光的地方蹿着。山涧树叶掩映的地方,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的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的间隙里散开,散开远处,是黛色的长眉一样的山峦,云吞噬了它的脚,它却欣然任自己消失在梦似的烟云中。流水上的小桥,在雨后显出了清亮的灵动。如针的细雨缝补着大地的外套,却不经意地撩起了江面晶莹的欢笑。孤船里的人,只是静静地望着,望着水青色绸缎似的江面,还是那远方的山呢?这是纸上的画,也是我心中的景。
❹ 张志文的人物评价
2004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画坛,推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志文。报道说:河南画家历时5年之久,绘制了一幅构图完整、气势恢宏的500米牡丹长卷,名曰“华夏牡丹图”,创造了世界之最,申报了吉尼斯纪录,将在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由中国牡丹博物馆隆重展出。一时,张志文这个名字不见经传的画坛新秀,伴着中国牡丹蜚声世界,誉满全球。
十年寒窗无人问
张志文,号白云山人,1966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一个贫苦家庭。但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有志。从上小学到中学,他就养成了一种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品格,加上如诗如画的家乡白云山风情,陶冶着他淳朴敦厚的品格,云蒸霞蔚的洛阳牡丹,赋予他亲和自然的兴趣,每逢学校放假,他都要赶到洛阳或到白云山去看牡丹,春天去看牡丹现蕾开花,夏天去看牡丹的睡姿眠态,雨天去看园艺师分墩、嫁接、栽植,冬天去看牡丹的睡姿眠态,春天去看牡丹流光滴翠,风天去看牡丹摇曳舞姿……“自然总是美的!”他感动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进一步感悟到:“在整个自然中,总有一种意识和自己的意识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一个活的机体,没有一件静物,没有一团天上的白云,没有一株园地上的花草,不在向他诉说着自己的秘密———蕴藏在一切事物中的无穷的秘密。” 对于自然的感知,是开启艺术殿堂的钥匙。他爱上描摹大自然的绘画艺术,并且爱得真切,爱得执着。上小学时,因为上课时经常描摹书上的插图,几次都被老师拧了耳朵。后来因为家穷辍学以后,帮娘烧锅时用火棍在地上画,上山放羊时,他从收音机里听到郑州有个办美术培训班的消息,第二天就赶去报名参加了学习,后来又一连参加了洛阳、郑州多次培训班学习,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他研习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艺术,逐步转为专攻牡丹画创作。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他都要背起画夹到牡丹园里写生,进一下深入了解了牡丹生长的规律和阴晴风雨中牡丹的神韵风骨,积累了80余本写生画稿。此时,张志文已不再是用一双忙碌的眼睛去观赏牡丹,而是用一颗虔诚的心灵去与牡丹对话和交流。在他的眼睛中,牡丹一年四季都有诗的韵律在跳荡,画的丽彩在流溢,梦的意境在律动,时时催发他去将美的韵致锁定为永恒。为此,他购了徐渭、任伯年、吴昌硕、王雪涛、齐白石、张大千等著名国画大师的画册,认真研习他们的表现技法和风格,常常半夜三更不睡觉,有时外边鸡叫了,他才知道该睡了。就这样天长日久,画艺大进,许多作品开始在全国和省市获奖。 1991年,为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艺术层次,他又先后到天津、北京、山东、上海、福建、广东、西安等地,一方面观赏体察了全国各地的牡丹盛景,一方面亲自聆听了孙琪峰、杨之光等许多画坛名师的教诲和指点,随后便于1998年深居白云山开始了他的世界第一牡丹长卷的潜心创作。
一举成名天下知
成功和付出总是相伴的。当他的牡丹长卷画到160米时,洛阳电视台、河南卫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对其作了专题报道,由此他被洛阳市评为十大文明新事人物。2003年当牡丹长卷画到300米时,他应邀到世界第一座跨海大石桥福建泉州洛阳桥首次展出,东南电视台泉州电视台、厦门电视台、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等40余家新闻单位争相作了报道,上万名观众蜂拥惠安洛阳格观赏长卷牡丹芳姿。厦门著名收藏家赵先生当场愿出25万元购买收藏,被其婉言谢绝。台湾诗人吟诗赞赏,美术教授陈登标惊叹:“真乃惊世奇才”! 2003年2月,张志文携卷返回家乡,再次深居白云山野生牡丹园继续进行牡丹长卷创作。3月,应邀在洛阳洛埔公园和河南博物院亮相展出。9月初,长卷创作到500米,嵩县县委、县政府、洛阳文化艺术研究会为其举行了500米长卷告成落笔庆典仪式。9月10日,他又千里南下抵达广州,受到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著名国画家杨之光等的接见,并得到钟木坤等几位著名企业家的赞助。随后500米牡丹长卷在广州芳村花鸟虫鱼大世界首次展出,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以世界第一牡丹画卷现身羊城作了报道。2004年4月10日,当中国最大的牡丹生产、观赏基地山东荷泽正在建设中国第一座牡丹博物馆之时,张志文受博物馆之邀,先后两次在曹州牡丹园和刚刚开馆的牡丹博物馆展出,引来上万名游客驻足观赏。
国画艺术,贵于创新,也难于创新,而创作长卷更是难上加难。对此,张志文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重笔法、重用墨、重设色、尤重立意。“作画必先立意,意奇则奇,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对此,他每创作一个画面,都要联系自己现实生活中对于牡丹的观察,去捕捉牡丹在风、晴、雨、露、霜、雪中的神采,初荣、盛开、凋谢时的情态。这时,牡丹的花株是葳蕤殷实还是挺健潇洒,是含露凝重、丰满厚实,还是玲珑挺秀,是富贵还是飘逸,色彩是浓烈娇艳还是清淡素雅,甚或是老干的峥峥倔骨、鳞芽萌动的勃然生机,都会一齐涌入他特定的创作思维空间,使其立意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又不失至真至美。然后又取与其适应的笔法画技,或秉承国画传统,或取西洋技艺,以其构思立意的形象去细心而灵活地经营画面,以多种多样的重叠掩映和变化,使其秩序组合穿插、花冠的聚散、动抛的呼应、叶的光质和反正配置,均能做到宾主呼应,聚散分明,取势得当。有时又根据画面的需要,配以兰草、迎春、竹石、翠鸟、蜂蝶等,搭物成章,以活生机,故而使长卷唱长,却能给人一种步移景换,但又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
500米牡丹长卷《华夏牡丹图》,是作者以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艺术奇葩和珍品。但是,艺术却是在不断地创新突破中步步成熟至美的,而艺术家的表现能力都是在痛苦蜕变中步步提升的。对此,张志文如是说:“画家人生,都蕴藏在自己的作品中,而艺术家的人生就应该成为一幅画。人生在艺术中永存,艺术在人生中至美,这是艺术家不断突破,多次蜕变才能达到的境界。”痴情丹青几十载的张志文终于圆了童年当画家的梦想。(余米 郑关生)
❺ 菏泽牡丹花会起源哪一年
阳春四月,正是菏泽牡丹怒放的时节。围绕牡丹文化资源,菏泽市本着牡丹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先后举办了12届牡丹花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刊记者一行三人受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创出历届成果之最 四月间,迎春花已谢,人们略有“春去”之感。这时,在山东菏泽(古称曹州),却色香骤起,春意盎然,盛开的牡丹将这春光留驻。 2004中国菏泽投资贸易洽谈会是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一大重头戏。菏泽牡丹自明清以来就比较发达,但地处鲁西南,地理相对比较偏僻,名声一直不如洛阳牡丹大。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条贯穿城市的京九铁路的出现,才让菏泽“飞”动起来。 从1992年第一届花会开始,全市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前十二届花会平均每届到会外商300多人,十几个省市的客商云集菏泽,对菏泽的投资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签订合同、协议,要求来菏泽投资兴业。 记得菏泽刚开始举办花会的时候,人们有不少怀疑。那时,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已经举办了22届。菏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有何胆量去挑战洛阳的牡丹?几年办下来,它的“战况”如何?这些问题都长久地萦绕在笔者心头。 在第十三届菏泽国际花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放眼望去,座无虚席。最耀人眼目的是鲜艳欲滴的牡丹。与牡丹争艳的,是几名来自韩国和西班牙身着盛装的女客商。参加本届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中外客商达1500多人,其中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400余人。 在曹州牡丹园宽阔广场上,神色匆匆的各国客商穿梭其间,据大会组委会透露,就在本届洽谈会期间,全市共签订利用境外资金合同31项,合同境外资金25450万美元,这可创出了历届洽谈会合同数量、引资数额、投资领域、项目质量之最。 老庄主的“神仙生活” 牡丹象征富贵祥和,早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就有“惟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后来,又以“国香”、“国貌”、“国艳”来歌颂牡丹。 菏泽牡丹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牡丹花香滋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专家学者,也涌现了一批关于牡丹栽培、牡丹文化的著作。 在菏泽笔者见到这样一位爱花的老花农,陪同笔者去的当地宣传干部介绍他是侍弄牡丹的行家里手。大家笑称他“老庄主”,可不,虽然他没有名花牡丹那般秀丽的容颜,但一双看上去捻得起的浓眉上挑着,眼睛也炯炯有神。那种爽朗和开怀的神情让笔者们这些常年呆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很是羡慕。 笔者问他眼前这园中名目众多的牡丹都是他亲手种植的?他笑得得意极了,却也不脱淳朴的本质。笔者很久没有看见这种笑了,便一见如故地同他攀谈起来。谈话间,他把笔者引到家中。一排红砖房里,屋中的陈设大方而讲究,凡是大都市里人所追求的家用电器在这里基本上俱全了。 好客的“庄主”夫人为笔者端来茶水和点心。她微笑着把茶杯放在笔者的手上,笔者起身道了一声“谢谢”,低头看那茶,细白瓷的茶杯中荡漾碧绿的茶汤,凑近一闻,有淡淡的草叶般清香,细品之下,苦尽而甘来,原来这是用院中的银杏叶泡的。好一对神仙夫妇! “老庄主”将多年栽培经验和科研成果整理写成技术资料。看笔者来了兴趣,便让老伴取来自己发表在国内各专业刊物上的文章让笔者指教。“指教”哪里谈得上,却让笔者看到了牡丹爱好者的炽热之心。 只有政府大力鼓励像“老庄主”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收集、整理菏泽牡丹方面的历史资料,总结外地的最新栽培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菏泽的牡丹才会越开越美丽。 花卉“绣”出民俗长卷 鉴于牡丹的独特影响,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突出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的主题,每届都有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日本及港澳台地区等国内外的数百万客商前来观光旅游和开展经贸活动。 在国际牡丹花会的推动下,群众的参与性越来越强烈,以前沉寂于民间村落的秧歌、竹马、高跷、唢呐、“羊抵头”等民间文化活动也纷纷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巨野县的农村,放下锄头提起笔头的人越来越多了,牡丹工笔画成了许多农民习以为常的掌上“玩物”,一部分农民靠画牡丹走上了致富门路。据市场调查结果,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牡丹工笔画约占80%的份额是出自巨野农民之手。为此,这个县也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 为期3天的中国(鄄城)第二届国际人发风情节也与菏泽国际花会联手打造“经济套餐”。菏泽市鄄城县是全国最早从事人发收购和加工的地区之一,往往不被人重视的“人发”在这里变成了“乌金”。经过30多年发展,鄄城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发原料集散地。这些或乌黑亮丽、或金光灿灿、或银丝飘逸的发制品,大多销往美洲、欧洲、非洲等地,成了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据初步统计,在这次人发风情节的项目签约仪式上,共达成了15个合作意向,涉及金额达2亿元。 在菏泽的几天里,无论是质朴无华的宣传部长那充满改革意识和现代术语的建设前景的讲话;无论是在荒僻的土地建起的格局讲究的曹州书画院,描绘出的笔调细腻、仪态妩媚的工笔画;还是那衣着朴拙的农家孩子为笔者表演武术的精彩,都会吸引住笔者的眼光。 当笔者乘火车离开菏泽时,不由得默默祝福:愿牡丹这个以往只存在于温室暖房中的花中贵族,在这片纯朴的土地上开得更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