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月色
Ⅰ 丁香:雨巷情
丁香花唐磊 - 丁香花
丁香也有很多种。常说的丁香又叫“洋丁香”,有别于紫丁香。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洋丁香原产于印尼的香料群岛,其中之一的马鲁加群岛向来有“丁香之岛”的美誉。至于紫丁香,则生长在温带甚至寒带,如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哈尔滨即有“丁香城”之称。
【丁香】
洋丁香浓郁而芬烈,主要是用药或者作为丁香精油的提取物,多用于止痛; 紫丁香柔和且清新,更多的是成为广义上的香料,多用于熏香。她们像极了一对性格不同的姐妹。一个果敢独立,不畏挫折,世间困难于他似乎毫无道理可讲;一个婉约内敛,纯真无邪,人世阴暗于她仿佛都有光明可寻。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一个她。或是有洋丁香的浓郁又或者是紫丁香的清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们。他可能与我们义结金兰,也可能是一见如故的知音。没有伯牙子期,也不会有高山流水,没有伯乐千里马更不常在。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少时读到戴望舒的《雨巷》,总会去想丁香一样的姑娘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既然戴先生把姑娘比作了丁香,这丁香一定是美的,这姑娘一定是美的。而这样一个丁香一样姑娘留下的却只是背影,在脑海里幻想着的背影。
【雨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每个人都渴望逢着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戴望舒这里便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不仅有丁香一样的芬芳,还有丁香一样的愁怨。即便生活中没有,在心间也存在着,就那么默默地彳亍着,可能以后以遇到的每个女人都有她的影子,可能日后每一个她都有丁香的味道。而不论如何,那抹丁香永远都在。
丁香一样的人,丁香一样的情人,丁香一样的知音,不一定是杜拉斯笔下的情人,也不一定是纳博科夫笔下的洛丽塔。她的存在是一种迷恋与幻想,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朦胧月色,是一幕无法始终陪伴岁月的光影。
也许这就是不可说,不可得吧。戴望舒的笔法明显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多的是大革命失败后的压抑心情无处排解,又渴望有这么一个梦想的结果。这种感情的寄托通过丁香来表达,仿佛自己只有自怨自艾的余地。而那种迷茫,那种彷徨,那种四处彳亍而无处前行的感觉也正因为丁香的出现而渐渐缓解。
【戴望舒】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试想在人生中,我们渴望的人如果没有出现,脑海里一定也会幻象那么一位可以体贴关照,与我们共同前行的知己知音。
《蝶恋花》
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
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
这是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讲述词人对爱人的四年,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戴望舒心中的丁香在纳兰性德这里已经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个场景,某坛回忆。玲珑月下,露下闲庭,蝉鸣为谁,只道香肩迷恋处,处处丁香花。
【蝶恋花】
此刻的词人回忆的欢乐越甚,思念越重。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未所爱而生。而所爱的人又在哪里?知己不在,知音难寻,红颜易老,丁香不再。
有这么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年轻书生赴京赶考途中,爱上了一个店主女儿,两人情投意合,不料店主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不久,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从此便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终身与丁香花相依相拌。
【纳兰性德】
丁香的花语是光辉。
向死而生,辉亦不尽。情到浓处,思念不绝。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朵丁香般的愁怨,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幅漫山遍野的丁香海洋。
如印尼桑吉巴岛的谚语说的那样——“丁香树只在看得到山,闻得到海的地方才会生长”一样,有的奇人异士正如这狂野的洋丁香,没有山没有海的地方孕育不出这样的姑娘。而她也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惊人一瞥的来到你的身边。
三国时期,曹操曾有征召诸葛亮之意。《香乘》引述《五色线》记载《曹操与诸葛亮书》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以丁香作为馈赠礼品,可见其珍贵。宋代更讲究,有一种“含香圆”中有十五种香料合成,其中必有丁香。清末诗人樊增祥为老师张之洞祝寿的骈体文中有“如有佳语,不含鸡舌香而亦香”。这里的鸡舌香又被后人称为“美人舌”,指的就是丁香。
【曹操】
丁香的历史悠久,早在四世纪便从中东传入欧洲。而也正因为阿拉伯商人的存在,让丁香迅速红遍欧洲。早在古埃及的时期,法老下葬就用过丁香用于防腐。当时的丁香价格昂贵,能享用者不多,且被认为是有抗病去灾的功效,在日后瘟疫肆虐欧洲时更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阿拉伯商人垄断了香料的贸易往来,欧洲人急于得到廉价的香料也是十字军东征的众多原因之一。除了陆地以外,海洋也不可幸免。除了为了寻找黄金以外,也为了更好的寻找名贵的芳香植物,这一动机更是开辟了大航海时代有了重大的历史大发现。
【十字军东征】
在十五六世纪,葡萄牙探险家沙瑞鸥最先发现(1511年)印尼的香料群岛(即马鲁古群岛),该群岛以生产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而出名。自此开启了一部丁香争夺史。1519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船队浩浩荡荡向南太平洋出发,虽然回来的时候损失惨重,但是五十磅的丁香让当时的过往查理一世大喜过望,仿佛为此而在菲律宾殉职的船长也是值得的。而这个船长就是麦哲伦。
【麦哲伦】
十七世纪初期(1605年左右),血腥的丁香争夺史正式拉开了序幕。荷兰殖民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垄断东南亚的香料市场,将大多数丁香园焚毁殆尽,仅留存一二以便更好的管理。之后英法两国在十八十九世纪走私种子偷植成功。随着在亚非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广泛种植,逐渐打破荷兰的垄断地位。而丁香的掠夺史则多多少少是西方对东南亚的殖民史缩影。这段历史在《南方绛雪》里有相当详细的描述。
殖民史的血腥更是加剧了西方的原始资本积累。每一笔钱除了血腥的气息以外还有丁香的味道。可以说丁香见证了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像1649年出生于波士顿的耶鲁先生就用经营香料的钱在1701年捐款在美国康乃狄克州创建了耶鲁学院,即耶鲁大学的前身。
【耶鲁大学】
丁香在香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她就像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让各方人士为之倾倒。无论是法老还是教皇,无论是国王还是诸侯,无论是军阀还是贵族,无论是士门望族还是寻常百姓,人人期望拥有丁香,人人渴望能得见丁香的容颜。她可以止痛,可以抗菌,如同你的朋友,爱人一样,与你一起在斗争中前行,鼓舞你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梦想。但她同时也因她的美丽而让世界挑起了各种纷争。冲冠一怒为红颜可能就是丁香的写照吧。
参考文献资料
《南方绛雪》,蔡珠儿
《香》,【美】奚密
Ⅱ 丁香在古典诗歌中的芳香之旅
一、丁香之结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杜甫《江头五咏·丁香》
春天,丁香花绽放在枝头,花朵细小而繁密,色泽有纯白、淡黄、淡紫、蓝紫、紫红,清艳雅丽,素香远溢,是人们喜欢的观赏植物。但在中国文人的眼中,它却成了寄托情感和梦想的载体。在诗歌的国度里,丁香再也不是丛生落叶灌木,而是充满生命,充满了细腻情感,是丰富、敏感的生命存在。
宋代理学家邵雍有首诗叫《善赏花吟》,诗这样写道:“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邵雍所说的花的精神,其实是指诗人在审美观照自然中的花朵。诗人在听,在看,在与花朵对话,花朵成为诗人生命之花。
暮春使人落寞,而黄昏时分更使人孤寂。一位女子倚楼而立,不知不觉间已是如钩弯月高挂天上。芭蕉未展,丁香不开,此情此景让与情人不能相见的女子牵肠挂肚,愁肠百结。
李商隐在这样言说: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是李商隐《代赠》诗二首的第一首。丁香未开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于是丁香结就成为郁结的愁思,难以排解的离愁别恨。也就自唐李义山始,诗人们开始用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用丁香结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
五代牛峤有“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感恩多》)的词句;宋代钱惟演有“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无题》)的诗句。细细品味这些诗句,“丁香结”在我们的心中已构成一幅人物相融、情景相生而且相互增色的诗意画面。从中我们也能真切地品味出诗人审美化的生活及其情趣。
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词人贺铸与一个女子相爱,久别之后,那个女子孤苦无依,思之甚切,作诗表达思念之情: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贺铸见到此诗,感而写下《石州引》词:
薄雨收寒,斜厢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两人诗歌唱和,聊寄愁思郁结的离愁别绪。贺铸巧借了李商隐的诗句,同时也化用了那女子的诗句,表现了浓郁的愁情。丁香结,演绎了如此感人的故事。
二、象外之象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煜《浣溪沙》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说:“后主词思路凄惋,词场本色,不及飞卿之厚,自胜牛松卿辈。”“凄惋”二字,切中了这首词的意境。一个女子,手卷珠帘,向远方遥望,绵绵春恨,紧锁高楼,风里落花无主,云外不见青鸟传来亲人的书信。雨中的丁香花蕾空结在枝头,又一次绝望的愁绪浓得化也化不开。回首三楚大地,天低日暮,长江水滚滚东去。女子的愁思深广渺杳没有尽头。其中“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成为继李商隐之后,又一著名的意象。丁香之结,已不在黄昏春风之中,而是在花愈离披,春愈阑珊,愁愈深切的雨中,愁增雨势,雨添愁情,丁香空结,自然融合在读者的心眼中。
我们知道,意象在心理学中是指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这种重现和回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有嗅觉的、触觉的、味觉的等等。那在诗学中,意象是指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会了主体意趣的形象。它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艺术创造的结果。它绝不是自然物象的复制和照搬,而是融合了诗人感情的“象外之象”。
丁香,花蕾缄结不开,含苞未吐,这是“象”,人的愁怀郁结,就使在细雨迷蒙中丁香的花蕾更让人看成“愁结”,这样的“象”,就成为“象外之象”了。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意象具有心物交融的特点,那么,品评“意象”,就可以体会诗歌的美。看五代毛文锡的《更漏子》:
春夜阑珊,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粱间双燕飞。
思妇独守空闺,那静夜里的子规啼鸣,勾起孤寂之感,面对红纱笼罩的孤灯,使人倍感凄凉。“庭下丁香千结”,暗喻思妇愁肠千结。词中“丁香千结”,既是实景,又不是实景,它已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成了审美的“象外之象”。
丁香独特的形象,成了反映人们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妻子去世,相思难忘,心绪惆怅,挥笔写下了这首《点绛唇》: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自,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王国维明知相思无益,决心将其放弃,但相思又难“抛掷”。诗人魂牵梦萦,醒来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暮春时节花开繁茂的丁香,在凄凉的月色中,就如同冰雪一般。这种时令的错位、似乎无理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思念亡妻的悲怆冷寂心境。后人是这样评价的:“君词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沉,直而能曲,不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三、女性的化身
子规啼梦罗窗晓。开奁拂镜严妆早。彩碧画丁香。背垂裙带长。 钿铮寻旧曲。愁结眉心录。犹恨夜来时。酒狂归太迟。
——贺铸《菩萨蛮》
在多雨的季节,丁香花一串串地开起来。主梗很是柔软,总擎不起那繁密的花束,所以丁香的花总是弯弯地下垂着。丁香的枝条也很柔软,在雨中也总是弯弯地下垂着,如同婀娜的女子。于是在中国文人的跟中,丁香便成了哀怨而美丽,柔弱而多情的女子的化身。
李珣的《河传》: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游子在外,对佳人便有了拳拳的思慕。此时的佳人就在明月、春风、花下,也同样愁肠郁结。丁香,那柔软的花蕾,芬芳的味道,不就是佳人的写照吗?
李煜的《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襄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李煜在这首词里,写了一个歌女从化妆出场到终场赴宴的全过程,突出了女主人公妩媚的神态。“向人微露丁香颗”就是美人唱歌的神态。丁香再一次幻化为女性的形象。
丁香,冷艳幽香,心中有化不开的愁结,纤手柔条,依槛望月。这不就是文人心中的佳人?
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审美者不仅可以由所感知的自然对象联想到另一个自然事物。而且可以由自然对象联想到人的性格和思想情感,也就是感受到意象的“韵外之致”。由丁香的花蕾密布,联想到愁思郁结,由丁香的娇美的、诗一般的花朵和淡淡的芬芳联想到美丽的女子,自然和人、客体和主体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的:“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舍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四、丁香的理趣
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
——元好问(金)《赋瓶中杂花》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丁香花是柔弱的,是愁怨的化身。这已然成为丁香花留给我们的固有形象。但高洁素雅的丁香花,不仅仅给我们以韵致,还给我们带来理趣,也传达出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丁香花就在诗意的世界中既给我们以审美,也给我们以精神。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丁香》诗: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这首诗中也有“丁香结”的意象,但却不是忧愁郁结,而是无牵无挂、恬淡闲适。诗人无所事事,浪迹江湖。饮酒放达,襟怀高远。他看到丁香千结,就殷勤地去解开她,让丁香花在春天的枝头自由自在的开放,诗人是多么洒脱的情怀!
清代诗人陈至言的《咏自丁香花》:
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幽幽露簌风;
稳称轻奁匈粉后,细添簿鬓洗妆中;最怜千结朝来坼,十二阑干玉一丛。
曲径通幽,深深的小院之东,静静亭立着几树琼瑶般的丁香;远远望去,就像素雅高洁的女子依傍着帘栊,默默无语又脉脉含情。那已经开放的丁香花,一串串垂首低眉,如雪雕一般玲珑剔透,洁白冷艳,矜持不苟;微风吹动绿叶白花,发出簌簌的声响,送来了缕缕清雅的幽香。那美丽素洁的丁香花,就像刚刚打开梳妆匣,均匀地敷上淡粉的姑娘,又像细细打扮之后,容光焕发的美女,楚楚动人。
诗人写丁香晶莹如白雪,高洁如玉璧,香幽如清风,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
古今文人骚客对丁香倾倒,钟爱、吟咏,托丁香而言志,借丁香而抒情,使丁香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文化。
五、结语
丁香,她的花蕾,她的花枝,她的芬芳,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拥有了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意趣,形成了富有诗意、令人遐思的意象。丁香拥有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哲学,成了诗人凝神观照的对象。当审美者以心灵的烛照使丁香成为一种被感情再造的美丽世界,一种审美化的理想也就在中国文人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丁香在诗人的记忆中含苞吐蕊,在诗人的感情世界中摇曳生姿,和谐共舞,共同构筑了一个审美化的自由国度。
Ⅲ 什么是丁香花
丁香又名“百结”,原产我国,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叶似茉莉,其花为紫色,后几经培育,又有白色、红色等品种问世。丁香尽管姿容娟柔,但却毫不娇惯,极为耐旱,即使长时间不下雨,照样也能存活。虽然性喜沃土,但要植于贫瘠之地,照样也能茁壮生长,生命力可谓强矣。据考证,丁香栽培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曹植,就曾在《妾薄命》中说;“御印浥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青五味杂香。”鸡舌,即丁香的别名,可见此花历史悠久。
历代诗人对丁香的吟咏,更为这百结之花增添了无限情韵。杜甫的《丁香》五律,便是较早的一篇:“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如果说杜甫此诗是借花寄寓,那么陆龟蒙的《丁香》七绝则是托物抒怀:“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从放枝头散诞春。”元人无好问的《赋瓶中杂花》,也是咏丁香的佳作;“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明人许邦才的《丁香花》则有自己的特点:“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诗人通过想象,把昔日美女苏小小与眼前名卉丁香花联系起来,富于情韵。清人刘大櫆热情赞美说;“君不见,此花含吐如瓶瓴,欲开不开殊有情。一夜东风起萍末,纷纷霰雪铺檐楹。”丁香花清香宜人,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夏,具有“花中君子”之美誉。
药用: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Ⅳ 描写月光下的丁香的诗句
1. 关于描写月光下海边的诗句
关于描写月光下海边的诗句 1.有关月亮、大海的诗句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仲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月销万古愁。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月怀古——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今读xié)。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大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尾闾(lǘ):传说为海水排泄的地方。
万川入海,从来没有停止过,海水也从来没有满溢过;海水排泄,也从来没有干涸过。后人每用这句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周而复始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三国·魏·曹操《观沧海》碣石:指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大碣山。
何:那么。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即耸。峙(zhì):挺立。
这是作者穷追袁绍残部路经碣石时所作。描绘了海波荡漾、山岛耸立,木繁草茂的壮观图景,烘托他当时昂扬的气概。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晋·乐府民歌《西洲曲》空绿:指倒映在水中的碧空。
卷起帘幕天穹自然显得高远,海水摇漾着空中的碧绿之色。境界壮阔动荡,“摇空绿”三字,奇警。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勾勒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春天潮水涌入长江,江海连平,明月潮水相伴而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残夜将尽,朝阳已从海面升起;江南春早,年底江上已露春天气息。
作者为客日久,日复一日,年一复一年,岁月蹉跎,回乡无日,送书无人,触景伤情,所以有上述的描绘。●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唐·杜甫《不离西阁》旭日浮于沧海,众星挂在银河。●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齐州:中州,亦即中国。九点烟:我国古代曾分置九州,登高远望如九点烟。
一泓(hóng):一汪:绘出一幅壮观的九州高空鸟瞰图,可见作者气势不凡的胸怀和浓烈的浪漫色彩。●八月涛声孔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指浙江省塘江大潮的声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触:碰、击。
两句把势大声洪的江潮描绘得如在目前,使人惊心动魄。全词是一幅精采的海边观涛画。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唐·赵嘏《钱塘》中秋:钱塘江海潮,以中秋之夜最为壮观,历来誉为天下胜境。
写静景的壮阔和动景的声势,都极为出色。●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一线:形容浪头象一排白线涌来。指顾:指点顾盼,喻时间极短。
写江潮水初上的雄浑景色。李白《横江词》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之句,附录于此,以供参照。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几许:多少。
浑:简直。极写江潮的高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潘阆《酒泉子》潮水汹涌冲来的时候,真疑心,大海里的水都光了,到处都象迎接潮水的锣鼓声。
两句描写钱塘江潮水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怀空。
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瑶台:传说中的神仙住所。潮水象一道白色的长虹从辽阔的沙滩上奔涌而来,又象天仙在瑶台上失手打翻了玉杯把琼浆倾泻而下。
以丰富的想象,极状钱塘江潮奔腾之急,声势之大,变化之速。●江海不与坎。
2.描写月光下景色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1: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2: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赏析: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3:
月夜 / 夜月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4: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5: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赏析: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3.描写月光月夜景色的诗句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描写“海边”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海边”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李白《把酒问月》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人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2、北宋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
原文: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译文:
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应和着孤城城头的画角,一片秋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归去的燕子向东从海上飞走,南来的大雁自空中落下,栖息在沙滩上。这儿有楚王携宋玉游兰台时感受到的惬意的凉风,有庾亮与殷浩辈在南楼吟咏戏谑时的大好月色,清风明月的景象,还都与当年一样。
3、北宋柳永《鬻海歌》
原文: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译文:
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女不养蚕织布,男不耕种田地。衣食来源又不足,靠的是用牢盆熬盐来交纳赋税。
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海潮涨满海滨,潮水退了之后,搜刮含盐的泥土,堆积得大如岛屿。盐泥经过风吹日晒,增加了盐味,然后在上面灌上海水,淋出盐卤。
淋成的盐卤比海水含盐度大得多,但与盐相比,还淡得多。所以盐民不敢停闲,需入深山打柴。明知深山有虎豹也不敢回避。照样日出而去,日夕而还。
4、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原文: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5、东汉末年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5.描写月光下的海面的好词好句好段,急
月光下的海水被波涛和狂风蹂躏着,似满地碎银。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浪拍云,云吞浪,绞成一团。你撞我,我碰你,化作水烟细沫整个大海顿时变成一个万马奔腾、金鼓齐鸣的战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关于大海、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月亮诗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的《春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的《锦瑟》关于大海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李梦阳《泰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