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百合路径
⑴ 台风的移动路线是怎样的
预测台风的移动路线,也不是台风一生成,就能够准确预测的,实际上是根据台风的发展,不断跟进预测的,当然最终也不一定能够完全预测准确。气象预报是一个需要数据积累和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由于气候是一个地区相对稳定的大气状况,具有周期性变化,影响我国的台风也是如此,一般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有三条,一是生成后往西进入南海,往海南、广东等地登陆;二是生成后往西北移动,经过台湾,最后在福建、浙江登陆;三是生成后先往西北移动,然后转向北、东北方向移动,往朝鲜半岛、日本登陆。收集历年不同季节的台风移动路径数据,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气象卫星,获得遥感数据,并利用大型计算机模拟分析,推算得出台风最可能的移动路径。随着历史气象数据的不断丰富和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台风路径的预报会越来越准确。台风发生在太平洋高气压的南部边缘,那里吹东风,于是使台风向西行。内力和外力合在一起,促使台风移动方向有一定规律。 但 它在移动时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很大。在初期,台风在副热带高压南面,它经常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旦到了副热 带高压的西缘,将进入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西北方,这时它所受 到的外力已改变为促使它向东移动,在与内力结合下,使台风向东北方向移去。但总的来说,台风的路径往往形成抛物线型。台风在移动的过程中边转边走,而且它的大风区域越转 越大,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时候,直径大致在100千米左右, 然后渐渐发展,当移到北纬30°附近的地方时,直径可比原来增大10倍多,以后再继续前进,力量就会逐渐削弱,大风范围 也有所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⑵ 台风百合的发展过程
2001年8月底开始,一广袤低压带开始于南海北部蕴酿,其发展出一微弱锋面系统并缓慢往东北偏东方向移动。9月2日,菲律宾东南海面亦出现微弱的热带云簇开始消长,其中一股云团逐渐发展为一热带扰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英语:NRL)给予其扰动临时编号“95W”。隔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英语:JTWC)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弱”的评级。在这期间,该系统持续向西北移动,并逐渐接近台湾本岛东南方海面,不久即转东北方向移动。
9月5日上午8时,抵达日本石垣岛南方海面时被日本气象厅(英语:JMA)升格为一热带低压。受其北方的微弱锋面影响,该热带低压持续往西北偏北方向缓慢移动,并于当晚行经西表岛东方海面。当晚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普通”。
9月6日,进入西表岛西北方近海后,受到微弱锋面影响,开始转向东北缓慢移动。由于当时该热带低压结构逐渐转好且威力渐增,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凌晨3时30分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优”,并同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英语:TCFA)。当日上午8时,其于西表岛北方海面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一热带风暴,给予其编号“0116”,并命名为“百合”(英语:Nari,日语:ナーリー)。在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20W”,开始对其发布热带气旋警报。不过当时百合的七级风暴风半径仅仅80千米左右,对其周围海域的岛屿天气影响并不大。
在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之后,百合仍是受到其北方锋面系统导引,缓慢向偏东北偏东方向移动,于9月6日下午至傍晚间通过宫古岛北方海面。
而在9月7日午夜1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之后,百合又于当日凌晨行经久米岛南方海面,并于清晨5时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一强热带风暴。当日清晨约6时至7时间,百合又行经冲绳本岛南端,即丰见城市南方近处。上午7时半,百合于冲绳县糸满市登陆。不过在当日上午,北边锋面已经逐渐往东北远离并持续减弱,百合的导引力量顿时减弱,因此当时并未持续朝东北偏东方向远离冲绳岛,反而在那霸以东开始出现停滞状态。当晚,华北的大陆性反气旋逐渐往台湾、琉球群岛一带接近,成了百合另一个路径主导力量,因此百合突然调头,开始向西转西北移动,并于9月8日凌晨3时半于冲绳县中头郡北中城村登陆。另一方面,由于百合威力亦开始逐渐增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是将其升格为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则上评至70节,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一级台风。 由于上午进入琉球西北方海面后,受到北方中层大陆反气旋的微弱引导,于是开始往西北方向缓慢移动。在此同时,于日本东南偏南方海面上的台风丹娜丝继续向西北偏西移动,由于其外围气流场相当辽阔,间接导致大陆反气旋南压的幅度稍微增强,因此自当日下午2时,百合开始更偏向西北偏西移动,且速度有稍微加快的趋势。当时台湾中央气象局(英语:CWB)研判,百合将有可能对台湾北部海面构成威胁,因此于当日深夜11时50分针对台湾北部、东北部海面发布海上台风警报。
9月9日,由于丹娜丝威力更为强大,风场范围更扩大的结果开始逐渐对百合构成牵制作用,不过由于丹娜丝本身陷入中层大陆高压及副热带高压之间的鞍形场当中,只能缓慢往西移动,因此百合只有受到牵制作用,而路径仍是往西北偏西方向缓慢移动。当晚,受到丹娜丝大范围风场的影响,北方高压范围开始向南压,对百合造成的压力愈趋明显,且又因导引气流不强的缘故,百合在当晚8时的方向又突然改变,开始向偏南方向移动。
9月10日上午8时,由于东北风伴随着北方少许冷平流的缘故,百合的威力开始已出现减弱的迹象。当日,原本陷入鞍形场而移动缓慢的丹娜丝因高纬度有高空槽东移接近而逐渐摆脱鞍形场,开始向西北偏北转北的方向接近日本关东地方。而被丹娜丝所牵制的百合,于是被其辽阔的外围气流场所影响,中午起缓慢往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在种种因素之下,台湾中央气象局在当日上午9时解除海上台风警报。此后,百合继续往东南偏东方向缓慢移动,并开始第三度往冲绳本岛及久米岛一带逼近当中。就在当晚8时起,方向更转为偏东移动,持续朝久米岛逼近。
9月11日凌晨2时,百合当时就在久米岛以西近海,而对百合方向构成影响的丹娜丝已经随着槽线导引,开始迅速往北转东北偏北方向吹袭关东地方,对百合的导引力在当日清晨过后即开始逐渐消失,因此导致当时并无任何力量导引百合。上午8时,百合威力不断增强当中,并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等级,中心风速增强至65节,最低气压则是970百帕。
自9月11日上午起直至9月12日清晨期间,百合一直都在久米岛东方近海持续徘徊,本身威力亦持续增强,并在9月11日下午2时达到第一度巅峰,中心风速达到75节,最低气压则降至960百帕。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评至相当于二级台风上限,甚至在晚间6时上评至相当于三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达100节。不过后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9月12日午夜12时就将其下评为相当于二级台风,甚至在9月13日午夜12时又进一步将其下评为相当于一级台风,而日本气象厅亦在当日上午11时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9月13日凌晨,中国大陆东北方有一高空槽逐渐建立当中,百合在无主状态之下疑似受到此槽的影响。凌晨3时半,百合于冲绳县岛尻郡久米岛登陆。9月13日清晨至9月14日上午期间,开始缓慢往西北方向移动。不过此时丹娜丝早已消散,副热带高压因此得以西伸并在日本南方海面建立起中心,但由于与中国大陆华东的高压势力相当,导致百合等同陷入一新鞍形场中,虽然受到高空槽影响而缓慢往西北方向移动,但由于槽底仍偏高导引力量不强。此时百合的移速仍然非常缓慢,同时由于气流的拉扯,导致百合结构无法维持良好状态,其威力又再度减弱当中。也由于百合的再度回头,台湾中央气象局于当日下午3时,再度发布针对台湾北部海面的海上台风警报。此后,百合继续往西北方向缓慢移动,且与槽底距离愈趋接近。此时也有部分预报模式开始出现百合可能顺利搭上槽线牵引往北而去的预测,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情况却从9月13日晚间出现变化。
由于鞍形场西面的大陆高压开始逐渐增强,高度加高,同时在日本南方出现一高空冷心低压,导致副热带高压势力被迫往东退,而北方槽线位置不变,不过深度并未加深。种种因素之下,西面高压的东北风导引力量开始逐渐占上风,此种现象直至9月14日更为明显。在当日上午8时,台风百合的中心爬升到最北端的北纬27.6度、东经125.3度处时,路径方向开始出现剧变,已往西南偏西转西南方向移动,准备朝台湾北部、东北部一带逼近。根据中高层驶流场图显示,位于华北的导引中心正为百合带来东北来向的驶流,意味着百合吹袭台湾将成定局。而台湾中央气象局亦于9月15日凌晨2时45分,针对台湾北部、东北部一带发布陆上台风警报。不过就在强度调整方面,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当日午夜12时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但又于上午8时将其升格为台风,强度则上评为相当于一级台风。
在导致百合结构变差的气流拉扯作用已经消失的情况之下,百合的强度又开始逐渐增强。虽然此时百合已经离台湾陆地并不远,不过由于范围不大,强风圈半径仅仅150千米,移动速度也只维持在时速10千米左右,故百合直至9月15日下午之后,对台湾的影响才逐渐显现。9月15日深夜,华南高压开始向东延伸,同时华北附近亦开始出现地面高压中心开始东移至山东半岛一带,导致百合在当晚7时出现了西南偏西偏西角度的移动,这大幅加重了百合对台湾北部的威胁性。百合随后在15日下午2时再度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等级,中心风速达65节,最低气压970百帕,且威力仍持续增强当中。根据当时气象卫星云图显示,其结构发展相当结实,足见水汽供应之足,风眼也较先前更为清晰。在此同时,台湾北部的雨势也逐渐出现。
9月16日,百合继续以西南偏西偏西的角度,持续逼近台湾东北角陆地,强度亦持续增强当中,就在当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上评为相当于二级台风,而其暴风半径边缘亦触及台湾东北角陆地。下午2时,百合达到第二度巅峰,中心风速达到75节,最低气压则降至960百帕。在此同时,百合的行进方向再度出现变化,疑似是受到地形作用的缘故,路线角度再度出现显著南折,以西南至西南偏南的角度直逼台湾东北角而来,甚至在晚间6时至7时之间,一度在三貂角外海停滞达二小时。另外,在台东县外海由于气流绕山作用,自入夜起开始出现一显著的副低压中心,与原主中心之间产生互动而沿东岸缓慢北上。晚间9时40分,百合在台湾台北县贡寮乡三貂角,至宜兰县头城镇一带登陆。
受雪山山脉地形作用,而百合一路往西南沿兰阳溪谷移动,其结构迅速被破坏而减弱,于9月17日午夜12时锐减为热带风暴,甚至于下午2时进一步减弱为热带低压。在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因其威力逐渐减弱,将其下评为相当于一级台风,甚至于上午8时进一步降格为热带风暴。而当日凌晨2时,由于百合进入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语:PAGASA)之热带气旋负责范围,故将其命名为“Kiko”,并评级为热带风暴。当时,百合因地形影响导致其移动速度显著减慢,而在台湾东岸近处的副中心则逐渐北走。而在百合北方的高压已东移出海,因此导引力量即开始出现减弱的现象,这造成了百合的移动速度在过山之后更为缓慢。而在台湾东岸的副中心此时的势力几乎与主中心不相上下,二者互动的状况之下,百合的主中心只能沿着中央山脉西侧缓慢南下。
9月18日,受到东方势力相当之副低压中心牵制影响,自当日凌晨2时至8时间,百合台风主中心持续停滞在云林县斗六市附近,几乎未曾移动。当晚,该副低压中心已在花莲附近逐渐消失,百合因此摆脱其牵制,故其于在晚间7时过后再度南下,终于在当日深夜11时自台南市安平区附近出海,进入台湾海峡南部,随即进入南海以北海域一带。百合在台湾的停滞时间总共长达49小时又20分钟。 百合出海后,自9月19日午夜12时至下午1时间,往西南偏南方向缓慢南下。当日午夜1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由于北方再度有反气旋导引南压,副热带高压亦开始逐渐西伸,于是百合开始逐渐向西移动,而速度亦开始逐渐加快,于是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对其发布最后警报(第11报),这意味着百合正逐渐远离菲律宾当中。之后,香港天文台(英语:HKO)于当日下午4时15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
至于台湾中央气象局方面则随着百合的远离,分别于当日下午5时10分及深夜11时5分解除陆上台风警报以及海上台风警报。当晚10时,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葡萄牙语:SMG)开始悬挂一号风球。
9月20日午夜12时,由于台风中心进入海面的缘故,故百合的强度又开始增强,于是日本气象厅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同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此次是百合生命史中第三度增强。当日上午8时,百合继续快速往西北偏西移动,逼近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一带,不过又于下午2时被日本气象厅降格为一热带低压。而香港天文台以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随着百合的逐渐逼近,分别于当日下午2时45分以及晚间6时悬挂三号强风信号以及三号风球。不过百合的路线比原先预期稍偏西北,于当日下午4时左右在中国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东镇一带登陆,之后继续往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随着百合的远离,香港天文台于当晚22时40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登陆之后,强度亦随之迅速减弱,就在当晚11时左右减弱至热带风暴下限,且其风圈逐渐缩小当中。
最终,百合于9月21日午夜12时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低压之后,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凌晨2时30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信号。当日上午8时,百合进入广西东部。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报(第61报)。之后,其环流随后于当日下午2时开始逐渐消散,宣告其长达17天又6小时的生命史正式结束。
⑶ 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因素
由于台风是热带气旋(低气压系统),在其移动路径除了受自身旋转、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外,更主要是受当时台风周围的气压场和风向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影响)。
台风在移动的过程中边转边走,而且它的面积越转越大,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时候,面积一般只有100公里直径,然后渐渐发展,当移到北纬30度附近的地方时,面积可比原来增大10倍多,以后再继续前进,力量就逐渐削弱,最后到消失。一般台风只掠过我国的边缘,而后朝日本方向移去,所以它只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和上海市;山东沿海和辽东半岛有时也会受到些影响,但很少影响到北方各省和内地各省区,只有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缘侵占到我国江南地区,台风才会在东南沿海澄陆而进入内地。
⑷ 历史上曾有过哪些路径很复杂的台风
还记得曾经在2001年第16号台风“百合”出现的时候就比较复杂,它在2001年9月6日在东海东南部海面生成,9月21日在广东境内减弱消散,在这期间其强度4次加强和减弱,在台湾东北方海面游移不定,来回打转,并三度急转弯穿过或逼近琉球群岛。这就是一次比较有复杂路径的台风。
⑸ 台风经过哪里
台风的典型路径包括西行路径、西北路径和转向路径。
当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比较复杂或者发生突变时,热带气旋就会出现一些异常路径,常见的异常路径有:南海台风突然北上、蛇形摆动路径、双台风互旋等,这些路径十分离奇古怪。
西行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指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往往在广东、海南一带登陆。西北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多在台湾、福建、浙江一带沿海登陆。转向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当靠近我国东部近海时,转向东北方向移动。
⑹ 台风的移动路径是怎样的
台风路径分为三种分别是,西移型、登陆型、转向型。
1、西移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周围的基本气流很弱这时候台风中心的移动主要是内力运动,方向往西北。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深厚的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一直到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影响最大,经常在春、秋季发生。
2、登陆型径
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海域生成后,会遭遇一股轴线是西北向东南的南风,台风在这股深厚气流的引导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登陆台湾再穿过台湾海峡向广东东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湾、福建、广东等一带沿海登陆。
3、转向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风槽的阻挡,就会转向东北,向朝鲜半岛或日本方向移去。这种转向台风又可以分为三类:东转向、中转向、西转向。
台风路径简介
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
第二条是西北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这种路径也叫做登陆路径。
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的海面向西北移动,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较小。以上三条路径是典型的情况,不同季节盛行不同路径,一般盛夏季节以登陆和转向路径为主,春秋季则以西行和转向为主。
⑺ 台风知识竟赛问答
一:台风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二:台风有什么好处如何利用?
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
三:为什么台风登陆后暴雨不减?
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强度大大削弱。但这时往往会暴雨倾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水库,淹没田地等严重的洪水灾害。
四: 台风来了如何防范降低破坏?
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五: 台风为何产生在热带海洋上?
只有热带海洋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热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六:台风来临前,为何酷热
台风是一个强烈的低气压,其中心附近有着强烈的上升气流区,而在它的外围就伴随一个范围广泛的强烈的下沉气流区。当高空有下沉气流,地面空气水平流动不明显时,低层的空气就要受到压缩,相当于高空的空气对低层空气做了功,而能量是守恒的,低层空气接受了高层空气的“功”,就转化为“热能”,加热自身。不断接受这种“功”,气温就不断上升,等到这股下沉气流减弱或变成上升气流时,加热作用也就随之减弱消失。
七:什么是台风?
台风实际上是强烈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愈靠近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愈低,风力愈大。但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如台风,其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
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热带气旋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因其发生频率远高于地震灾害,故其累积损失也高于地震灾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国登陆的热带气旋曾经夺去了13.9万人的生命。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危害最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其造成的年平均损失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象9417号台风那样的登陆强热带气旋,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八:什么是台风路径?
从太空往下看,台风就像是一个正在旋转的陀螺,这个虚拟陀螺的尖顶在移动过程中的轨迹,就是台风路径。纵观台风历史,台风路径多种多样,还没出现过路径相同的台风。
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说大气环境是一个大调色盘,刚生成的台风就像一张画布,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大气涂上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路径。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
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他周围的基本气流很弱,这时候台风中心的移动主要是内力运动,方向往西北。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深厚的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一直到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影响最大,经常在春、秋季发生。
西北移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海域生成后,会遭遇一股轴线是西北向东南的南风,台风在这股深厚气流的引导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登陆台湾,再穿过台湾海峡向广东东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湾、福建、广东等一带沿海登陆。如果台风的起点纬度较高,就会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浙江、上海、江苏一带沿海登陆,甚至到达山东、辽宁一带。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台湾省、广东省东部和福建省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见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
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风槽的阻挡,就会转向东北,向朝鲜半岛或日本方向移去。这种转向台风又可以分为三类:东转向、中转向、西转向。其中的西转向类,特别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转的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这也是最常见的路径。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只是转向点的纬度因季节而异,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径。当台风所处的环境形势变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个台风相互影响时,台风的移动路径会变得比较怪异,这就像陀螺在旋转时受到外力的影响,中心将作一气旋式圆弧运动。当这种运动正好和原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就会导致台风的停滞和打转,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会左右摇摆,像一条运动的蛇一样。这样的移动路径很复杂,也更难以预测,所以更容易成灾。如发生在2001年的台风"百合",其移动路径就是一种特殊路径,生成以后,就像一条蛇缓慢地在台湾的北部海面原地转了一圈半后,在台湾宜兰附近登陆后,肆虐了44个小时又窜到台湾海峡,最后在潮阳、惠来再次登陆,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极大的损失。"百合"台风历时14天,3次加强为台风,3次减弱为热带风暴,其怪异路径给人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我国气象部门十分重视台风的监测工作,台风的移动路径更是监测的重点。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由于海洋的范围大,无法监测到台风的生成及移动,往往要等到台风靠近船舶和陆地后,才发觉它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从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之后,每一个台风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它的移动路径就完全逃不过卫星的眼睛,从那时起,气象部门就没有漏测、漏报过一次台风的消息。
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为台风的观测和预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1980年以来,对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气象部门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台风预报。随着卫星遥感、雷达探测及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台风的监测预报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台风路径就将在人们的掌握之中。
⑻ 台风百合的介绍
台风百合(英语:Typhoon Nari,国际编号:01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Kiko,台湾译名:纳莉)为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十六个被命名的风暴。其发展过程及路径相当奇特,曾三次增强及减弱、四次超过90度大转弯,并三度急转弯吹袭琉球群岛,且于琉球群岛以西及台湾本岛等处几乎原地停滞不动,也因此为当地带来强降雨。其中,于台湾导致九一七水灾,在大台北地区造成继2000年象神之后最严重的洪涝灾害。
⑼ 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那里
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风眼墙。
风眼墙是环绕台风中心的云,也称“眼墙”。在风眼处,风比较平静,但是风眼边缘,却是风暴强度最强的地方,此即为“风眼墙”。风眼墙在风眼周围的区域,包围着风眼呈圆桶状,为台风“风眼”四周的环状云区域,这里的风最快最强,对流非常强烈,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
(9)台风百合路径扩展阅读
台风的主要生成地区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当中以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较少。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基本上全年都会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数最为频密。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分布与季节有关,在冬、春季较为偏南,夏天和初秋较为偏北。
热带气旋生成后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副高)外围气流影响,所以副高的位置和范围基本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其移动路径大约可分为:
1、西进型
热带气旋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菲律宾以西海域(即南海)形成后,向西移动,并渐渐稍为偏北。于不同纬度生成的热带气旋所经过的地区不一。纬度较低时会穿越菲律宾后进入南海,最后在中国广东、海南,或越南登陆。
纬度较高时可以经过巴士海峡,影响台湾,然后在中国的广东、福建登陆。由于冬、春两季,副高位处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亦会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中国海,最后在越南登陆,间中亦影响泰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例如2013年的台风百合。
2、西北型
路径和西进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台风可以穿越台湾岛或穿越巴士海峡、之后在中国大陆广东及福建沿岸登陆;亦可能经过琉球群岛,在中国大陆浙江、江苏一带沿海登陆。这种路径的台风多数出现于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间,例如2013年的台风菲特。
3、转向型
热带气旋在菲律宾以东或关岛附近形成后,先向西北偏西移动,至北纬15至30度附近转向西北,最后转向北和东北,成一抛物线。在11月至5月,多数转向型热带气旋在东经130度以东的太平洋上转向北,较少登陆东亚陆地,主要影响太平洋上的岛屿。
6月和10至11月的转向型热带气旋亦多数在海上转向。7至8月的热带气旋在较北、较西的地方转向,途径可以影响台湾海峡北部和东海沿岸地区,转向后可以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例如2013年的台风范斯高。
4、迷走型
部分热带气旋因外围引导气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气系统影响(如藤原效应或季风),路径出现打转、停滞等,例如2012年的台风天秤、2013年的台风罗莎、2016年的台风狮子山及2017年的台风奥鹿。
⑽ 台风路径在哪里
台风一般路径,一般由东南风,西南风组成,普遍路径由南向北,即从海南到黑龙江这条路征,如果这个答案令你满意的话 ,那就谢谢你了 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