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峰牡丹花
① 刘新春的作品特色
刘新春花鸟小景画继承了传统花鸟画的笔墨语言,更注重花鸟画山水图式的形式构成,以及对自然境象地描绘。新的形式创造必然引起笔墨语言的重塑,不受地域和题材的限制,将传统花鸟画题材赋于新的创造形式,表达当代人对自然的理解和人文情怀。他对这一花鸟形式的探索是他对花鸟画研究的毕生追求,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新春书画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的以“小鸟天堂”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转折时期,在鹰和牡丹等传统题材的描绘上更加提炼出代表性的笔墨语言。
1997年中国美术馆刘新春书画展
1997年,刘新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此时期的绘画作品已经初具风格,虽然创作时间比较仓促,但迸发出了追求花鸟画笔墨语言新形式和新境象的热情与渴望,他对这一批花鸟作品及其创作经历至今犹感欣慰,是半生以来从艺经历的高峰,对于探索花鸟画绘画语言的发展和创新是一个里程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这次画展在刘新春的艺术道路中是一个重要事件。
问:对于一个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被视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你的心情想必也是如此,那么当时决定举办画展的初衷是什么?
刘新春(以下简称刘):当年我刚刚退休,成为了一个职业画家,我想有时间对我这四十年来的花鸟画探索进行梳理,所以萌发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想法。后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运用花鸟小景画的绘画样式创作了一批画作,进行花鸟画山水形式的图式创作以及笔墨语言的拓展和重塑。这批作品是我多年来研究中国画笔墨发展的一点认识,如何将自然中的花鸟景象转变为画笔下的笔墨形式,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潘天寿、郭味蕖等老一辈画家提出并实践的花鸟画创作道路,我一直沿着这条道路画下去,才有了这些花鸟画作的新面貌,使我对这次展览更加有信心。
问:那么当时举办展览你的信心很大,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吧。
刘:是的,亲友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洛阳时,好友李伯安帮我出版了画册《刘新春书画集》,在这本画集中有孙其峰先生的题字,秦岭云先生作序,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宫大中老朋友引荐我,拜访了当时著名的画家和理论家,如张仃、秦岭云、范曾、刘勃舒、蒋采苹、张世彦、孙其峰,还有王朝闻、金维诺等。宫大中先生主持了画展中的座谈会,与会的学者从绘画和理论上进行品评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记忆犹新啊。
问:在你的一些画友中,至今仍然喜欢这批花鸟画,能够看到一种创作的冲动,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
刘:有些朋友确实是这样说的,为了这次画展,也为了对花鸟画发展的一些追求,倾注了我多年来对花鸟小景画的探索和笔墨知识的积累,带着一种创作的冲动和勇气,将头脑中的自然景象努力的展现在画面中。那一年过的即紧张又充实,除了一些熟悉的创作题材外,经常到河南周边的伏牛山、邙岭、青要山等山区进行写生,寻找富有北方苍茂气韵的景致,所以这批作品主要取景北方的土石山貌、沟壑溪潭、野林花草和禽鸟鹰鹊,并表现出一年四季的风情雨露之态。
问:你的花鸟小景画的形成都是对自然状态的深刻理解,取景造境,反映出你对自然的寄托之情以及对美好生命状态的颂扬。
刘:你说的很对,置身于山林之中,享受的是自然的和谐,一花一草都是有感情的,都在展现自然赋予它的生命状态,因此我的画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或者常见的灌木丛林,又有一些独特的景象,如土石中挣扎的酸枣树,冰凌之中的野菊花,青绿茂盛的草蔓和蝴蝶谷中的舞动,都表现出了峥嵘向上的精神,以及北方风物的气质和个性。而自然中的灵物是各种禽鸟,锦鸡、山马鸡,喜鹊、八哥、麻雀和鹰,它们是画中的主角,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则和选择,顺应的是天地之气,地貌山河。我们是不是离它们越来越远了,或者说我们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精神的慰藉。
问:你谈起自然来如此惬意,我非常感动。这些情感深深地影响了你的花鸟画,基本上确定了画面的气象基调,同时也调动了笔墨。
刘:山野中的各种生命就是和谐的音符,大自然就是一个合奏曲,表现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这是我的画所表现出的自然气象的基调,笔墨随之而动,笔出造化,墨含蒙养。每个画家在长期的笔墨训练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笔墨语言形式,即取写生之意,又在勾勒点染中浸染墨韵苍华。我的这批画重在解决用线造境问题,遒劲线条的表现和提炼突出了北方的苍茫浑厚,墨彩意笔写出,不失花鸟画的点染趣味。
问:在看你的花鸟画时,觉得传统的意味特别浓烈,但又仔细品味,似乎又有一股现代的气息。
刘:你说的是花鸟画的现代性问题,也是关于中国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的话题。20世纪,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郭味蕖等老一辈画家对于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他们的研究成果启发和激励后来者继续为之奋斗。我继承的是潘天寿和郭味蕖对于花鸟画语言的发展和花鸟造境的艺术思想,郭味蕖提出花鸟与山水相结合、写意与工笔相结合、重彩与泼墨相结合的绘画思想,创造出自然天成的小景画境象。这种画法要有坚实的写生功底,精熟的笔墨技法和传统的文化意蕴,同时又具有现代人的视觉感受和新的笔墨形式,充满现代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批画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创造而出,既实现了心里所想的画面,又对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实为欣慰。
问:伴随着这次展览,还组织了座谈会,这对你的影响很大吧?
刘:是的,这次座谈会是由宫大中先生主持的,来了很多北京各个研究单位的画家和理论家,大家各展其说,对我的这批花鸟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首先他们肯定了这些画作的成功表现,取法自然,来源生活,感觉亲切,仿佛进入了大自然之中,只有真正热爱生活和对艺术有执著追求的人才是真正的画家。他们认为来自洛阳的画家却没有牡丹作品,是不落俗套的表现,现在看来牡丹充满富贵之气,而将这种富贵之气表现在小景野趣之中,大俗之为大雅,也能创造出文雅高贵的精品之作。他们希望能够继续按照这条道路画下去,精简提炼,十年磨一剑,可以看到更加精致豁达的花鸟画作品。
刘新春小鸟天堂创作组画
问:“小鸟天堂”是主题性创作,也是很好的花鸟画创作题材和笔墨形式的选择。
刘: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景致与人文历史各具特色,一个北方花鸟画家对于岭南的自然风貌既感到新鲜,又有亲切感,地域性的差异拓展了创作题材,同时又使南北气韵相融合,既有南方的润泽清丽,又有北方的苍然厚重。当时我到岭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基于不同的南方气候、植被生长和各异鸟类,我的画中融入了榕树、棕榈树、龟背竹、白鹦鹉、白鹭等物象,在加强线条的表现力之外,进一步探索墨法和色彩的运用,丰富小景画景致和境象的书写。主题性创作是进行绘画研究的方式之一,能够调动起画者探索笔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绘画风格面貌的形成。
问:“小鸟天堂”创作组画是你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时期研究性的创作,主要是大幅的小景画,这个时期对你的花鸟小景画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问:这个时期的绘画较之1997年中国美术馆展览的那批画作,更重于笔墨的提炼和意境的书写。
问:绘画作品最终表现的是意境,传达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小鸟天堂”组画反映出自然世界中的风情雨露。
问:这批花鸟画创作题材丰富,是你阶段性研究的绘画记录,主要收集在《刘新春写意花鸟画艺术》一书中。
问:那么在以后的创作之中是否还要延续这一主题。
问:那就预祝您在花鸟画领域中有更为崭新的面貌。
刘:谢谢!
刘新春《白鹰图》
菜根谭语:“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深谙此语者,秉天地之气于自然,寓造化天成于生活,写尘情理境于笔墨,绘情理之境乃为心境,是刘新春绘制这副白鹰图的初衷,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心态的写照。
《尘情即是理境》是刘新春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创作作品,采用白鹰育雏的题材来表达这种文化的意境和寓意,是促成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鹰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传说中被视为瑞鸟,这种祥瑞观念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祥瑞中有“白祥”一词,泛指众多白毛动物,所以白鹰被认为是吉祥、高贵、傲世情才的象征,李白在《观放白鹰》中道:“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白鹰身姿雄健,睿智机警,凌视天地,又加之毛色纯洁,在自然界中极为少见,更是文人贵胄赏玩的珍禽,刘禹锡写白鹰“毛羽斒斓白纻裁,马前擎出不惊猜。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掠地来。绿玉觜攒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都缘解搦生灵物,所以人人道俊哉。”
古人画鹰者多,但白鹰的少,远者赵佶、朗世宁等,近者李苦禅、孙其峰等都有传世作品,所画白鹰有的盘踞松石之上,有的扑跃捕食,也有架上白鹰,多为工笔细作。刘新春的这幅白鹰图取山崖一角,鹰的习性多在此地做窝,衔取枯枝搭建而成,环山险要之地,视野宽阔。此图描绘的是两只白鹰捕食育雏,一只爪按鸟尸,嘴叼鲜肉,正衔与两只争抢的鹰雏,一只踱步窝外,回首观望着。画面左下角的窝蓬松而结实,而它们背靠崖体,两边树枝掩映,微风吹至,婆娑作响。整副画表现出安详和谐之境,并无嗜血强夺之意,是何尘情,是何理境?
在这幅作品中,白鹰是主体,需要画家具有很强的写生能力和笔墨精熟的提炼,“妙得生意而不失真”,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形象。写生即为写其生机,生命之态,宋人尚真,苏轼言道“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郭味蕖先生“种竹五十年矣,溶溶漾漾之意,不觉奔来腕底”,若达到胸有成竹,必须对生活体察入微。刘新春爱鹰之豪情,察其神态,他笔下的这四只白鹰虽为意笔写出,但用笔造型与结构紧密结合,多层染制,尤其是在鹰的嘴、眼和爪子上刻画精细,传神达意,特别是爪子的质感表现的惟妙惟肖。形质之外就是笔墨的表达,石涛曾云:“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从自然生活中提炼出笔墨形式,探索笔墨精神的个性表现,也需要长期进行总结。白鹰背后山石树丛的笔墨更为简率,腾转灵动,笔墨之气与天地之气合并而出,与白鹰的精细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刘新春的这幅白鹰图沿承郭味蕖先生提出的山水与花鸟、工笔与写意、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的造境之法,具有宋人的精致、元人的气息和明人的笔墨精神,是其绘画中的代表作,此图现藏于中国国家画院。
刘新春对牡丹画法的认识
素称“花中之王”“总领群芳”的牡丹,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色泽鲜艳,芳香浓郁,尽显雍容华贵,历代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家贵胄无不为之颂扬,古人的诗歌文赋无不为之传唱,传统的精品绘画无不为之润色,中华民族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犹如人文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木本名贵花卉,在中国进行种植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作为观赏植物进行人工栽培,至少始于南北朝,谢康乐在《太平御览》中说道:“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古人培植牡丹不乏其力,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唐人的《海山记》中记载: “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而在唐开元年间,牡丹盛栽于长安,刘禹锡在《赏牡丹》中赞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栽种牡丹的中心移至洛阳,随着历史的变迁,又移至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安徽毫州、山东菏泽等地,更是一度传往日本、荷兰、英法等国,成为世界种植牡丹的亲本。
宋代文豪欧阳修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其中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如今的牡丹品种多达六百多个,色系多达九种,是文人画家进行创作的重要表现题材。历史上擅长画牡丹的大家不胜枚举,而当代洛阳兴起画牡丹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第一届洛阳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时期,这时正在担任洛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刘新春,和在洛阳文化馆工作的周彦生两位画家首当其冲的创作牡丹画,作为负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牡丹花,具有富贵吉祥的民间寓意,牡丹画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亲赖,随后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的举行,更使得牡丹画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刘新春是最早在洛阳画牡丹的画家之一,他的牡丹画突出体现了牡丹的富贵气和生机,以及画面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他主要吸收了徐渭、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等名家的牡丹画法。徐渭画牡丹以大写意著称,书法用笔,墨气淋漓,将目识心记的传统写生技巧与笔墨纵横的点染画法相结合,表现出文人的优雅品质和奔放豪迈的气度。刘新春吸收了徐渭画的阴阳向背两个方向的牡丹花头,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在刘新春的牡丹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两种形象。同时还吸收了徐渭画花头的点染法和豪放的抒情气息。
任伯年的牡丹画从传统入手,融入民间画法,西画速写和彩色法,以巧趣的小写意见长,又开拓了没骨写生的笔墨技巧,突出了真实的效果,并且使用西洋红等西方传来的颜色,所以他的画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刘新春的牡丹画吸收了任伯年画的盘状的牡丹花头,写实的小写意画法,清亮明快的色彩感觉,以及含有民间寓意的题材,如将牡丹画和鸡画在一起,表现“富贵吉祥”的含义。
吴昌硕晚年多画牡丹,把书法、篆刻的笔法和刀法融入绘画,花头设色浓丽鲜艳,对比强烈,喜欢使用胭脂红和西洋红,透出天真烂漫的色调,即沉稳又明快。画牡丹叶子多以茂密相称,色墨兼用,浑厚苍劲,气势雄强,这种大写意画法对近现代画坛影响很大。刘新春吸收了吴昌硕的盘状花头,胭脂红的色彩运用,笔法老辣和苍厚雄浑的笔墨精神。
齐白石也多画牡丹,注重书法用笔,简练精到,寥寥数笔,却生机盎然,他的画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牡丹花头总结了前人的画法,处理成盘状和塔状两种形式,形成人格化的绘画效果,同时运用民间的色彩感觉,将大红、大绿、大墨结合起来,稚拙中见真情。刘新春吸收了齐白石牡丹画中红花墨叶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也吸收了经过人格化处理的盘状和塔状两种艺术形式,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
王雪涛对中国现代小写意花鸟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画了很多的牡丹画,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同时吸收西方写生的画法,工写结合,形似神肖,表现出牡丹花的灵秀雅致。他一方面追求笔墨的灵巧多变,一方面色墨结合,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刘新春吸收了王雪涛的写生技法和灵动气韵,和对胭脂红和西洋红的运用。
刘新春的牡丹画在继承以上名家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将牡丹花头总结成盘状和塔状两种形式,注重写生,运用点染率性的画法。在色彩上大胆运用胭脂红和西洋红,对比强烈,稳重而艳丽,并用金线勾勒花形,突出兼工带写的功底,宋人绘有荷花团扇,在风姿卓越的柔嫩花瓣上加以金线勾勒,增强了富贵之气,匠心独特,刘新春将这一技法运用到牡丹画中,使远观有写意的效果,而近观又有工笔的特征。同时他将花苞搬入画面,并进行人格化处理,将其染成三绿色,既与红花相称,又突出了春的气息。叶子用双勾填墨的方法,使红花墨叶的艺术性进一步发扬。牡丹的枝干采用双勾填色的方法,在花叶中穿插,既体现了牡丹的木本植物的特征,又增强了厚重苍润的艺术效果。刘新春的牡丹画在笔墨形式和色彩运用上均有突破,在题材上既有表现喜庆含义的画作,如与喜鹊、公鸡相配,又有表现山间水边的牡丹景致,从而使他在当今牡丹画坛中别具一格,个性鲜明。
② 写意花鸟画具体怎么画!
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一、点垛法 1、点垛法从没骨画发展而来的,不用双勾,而是以墨、色或色墨调合直接点垛造形的画法,起具体方法分虚笔点垛与实笔点垛两类,虚笔点垛用笔变化较多,行笔较快,实笔点垛用笔变化较少,行笔较慢。 2、点剁时要注意方圆、虚实、聚散、整碎等对比:还须注意干湿浓淡等对比变化。 3、点垛花、叶注意大小相间,藏露得体,顾盼生情,花叶相依。点垛时还要切忌“一字平” “品字形”、“ 三股叉”、“一串铃”。 4、点垛时要注意用笔的多样统一,即点、垛 擂、揉、摔笔法根据立意交替使用,但要多样统一。 二、双勾法 1、以浓淡墨或色勾出形象,线条要求简练概括,一般是草书用笔,也有以篆、隶人画者。其具体方法分虚勾和实勾两种: (1)虚勾---用笔虚灵而苍劲,行笔较快,多以草书和狂草入画,徐谓、王学涛多用此法。 (2)实勾---用笔凝重而浑厚,行笔较慢,多篆、隶或魏碑入画,赵之谦潘天寿多用此法。 2、无论虚勾、实勾都要注意浓淡相济,粗细长短相宜,方圆大小互衬,参差疏密互补。 三、勾点法:以墨、色或墨色调合勾点花叶,其法有四: 1、出枝点铪――先出枝,后点花 2、勾花点叶――先勾花后点叶。 3、点花勾叶――先点花后勾叶。 4、勾点花叶――即连勾带点“风搅雪”。亦可泼色后或先勾后敷色。 四、勾填法:以浓淡墨勾出形象,后填以石色。用笔要洗练概括。石色中加少许墨方能显得厚重。 五、落墨法:以浓淡墨点垛出花叶,用复色涂之再用草色罩之。 六、泼墨法、泼彩发:倾墨或色于纸上或绢上,因势利导,随意发笔。 七、烘托法:勾点出花叶之后,以色或者是墨烘托之,其方法有三。 1、衬托——以焦墨或重色叶子衬托出白色或者是淡色的花卉,花卉不必用白粉画。 2、烘托——以色或者是淡墨沿双勾花卉之外轮廓断断续续烘托之。 3、渗托——以清水或白粉或着胶水,电垛出花卉形象,没有完全干时,以淡墨或淡色证明或者反面渗化托出。此法只限于在生宣纸上进行。 八、禽鸟的画法:禽鸟的画法有十种,分别是。 1、没骨小写意:比较写实,造型严谨笔法多变,分实笔,虚笔两种。 2、点垛法:分实笔、虚笔良种与花卉相同。 3、双钩法:分虚勾、实勾两种与花卉相同。 4、勾点法:分变形勾点,风搅雪勾点。变形勾点注意对象的、神气的扑捉,强调作者的个性表现。风搅雪勾点既是是拖泥带水,边勾边点,注意神韵,一气呵成。 5、皴擦法:以干笔皴擦结构,以湿笔渲染效果, 6、丝劈法:即劈开笔毛画羽毛片。以个字形丝劈,注意结构转折与笔墨韵律,以破笔为之。 7、泼墨法、泼彩法:与花卉的方法相同,这里不再描述。 8、简笔法:抓住主要特征,信笔挥扫。注意高度提炼概括。 9、禽鸟的组合法:组合时候不可以太分散,套集中或者是太矛盾,太统一。要做到对立统一。可以借鉴Y字形,雀爪形,孤一并二,攒三聚五等传统模式。 其他画法 1、枝杆用笔与穿插法:画枝杆用笔要注意勾皴擦相济。虚实浓淡相宜。木本花卉多以赭墨为之,草本多以汁绿为之。枝杆穿插要注意笔断意联,迹断气连,留空点花,拉开空间。切忌出现平行线,十字线,两股叉,三股叉等。 2、叶脉勾点法:勾叶脉要从画面的整体结构出发,随意勾点,不受所点叶子形象的左右。犹如整顿“游兵散勇”,把随意点写的叶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画面形式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注意笔意相连,一气呵成。不可以支离破碎,为勾叶脉而勾叶脉。勾叶脉时还要根据大势改变叶脉的方向。 叶脉勾法二,一曰实勾——要求笔笔相连,运气到叶子的叶尖上,笔力均匀,多用中锋,注意大的变化,不讲小的变化。二曰虚勾——要求注意大的变化的同时,处处追求小的变化,中、侧、逆、顺、点、摔等笔法交错使用。 3、花蕊的点法 (1)花蕊犹如“画龙点睛”,点时候要注意错落有致,聚散分明,遥相呼应,顾盼生情,还可以根据大势的需要改变原来点垛花头的方向。 (2)比较规矩的花蕊如向日葵、山茶花等,要点出虚实聚散,不太规矩的花蕊如牡丹花、梅花、萱草花、荷花等不仅仅是要疏密有致,而且由于一般蕊柱较长,还要注意组织穿插。 (3)不规矩的花蕊的组合程式:个字形、鹿角形、蟹爪形、雀爪形、火字形、心字形、交凤眼、破凤等等。
③ 请问陕西著名画家安君康老师有微博吗网址在哪
安君康先生的博客地址 http://anjunkangshuhua.blog.163.com/
《国画家安君康水墨花鸟画浅读》
张伟平\文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是以山水、人物画技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花鸟画是从元代“文人画”法式建立并开始向文人写意方向演进的。传统意义上的写意花鸟画是“鸟欲言,花欲语”为精神意趣上的追求。我们知道,艺术贵在创新,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花鸟画的创新是比较困难的,画面主体物象跟古代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题材的选择不易突破。画家的作品贵在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但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画家情感、素养、生活阅历、艺术技巧等诸方面的积累所致,是随时间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刻意地设计。写意花鸟画的创新尤为艰难,这就要求画家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在画面上要有属于自己的意象符号。
陕西青年书画家安君康的花鸟画正是在对传统花鸟画的继承上做了可贵的坚持、探索、创新和发展。艺术的传承过程是一个改良、优化的过程,传统是创新的基础,承接衣钵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一些优秀的思想和技术与所学结合起来,使之走向完美。作品心须具有时代特征和走在时代前列,这既是时代对画家的要求,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国画更深的表达着中国文化及思想,也是一个画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安君康的花鸟画把握传统精华,强调写生与传神,锤炼笔墨,纯化形象,突破格律,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作品意趣纵横,韵律浮动,清丽明朗,把优秀传统的东西融进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个人的感情色彩之中,从而形成自己清新、婉约、明丽的独有的风格。他的花鸟画的作品风格是抒情写意的,他以笔墨变化的丰富性营造出的一派水墨语境是张扬而鲜明的。他的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处理写形与写意、写心境的关系,给人以清新的美学感受。作品中的笔墨舒放,物象的神韵情采都给人一种想象无尽的审美愉悦。使他在含蓄的中国文化底蕴下释放出来的典型的人文精神。
他画牡丹的高贵优雅、紫藤的缠绵情意,画兰的清幽、荷的圣洁、梅的铮铮傲骨、、、而他笔下的寿桃硕大透熟,石榴红艳饱满,葡萄晶莹欲滴。浓淡干湿,水墨酣畅,盎然生趣展现于寸缣尺楮素宣之上。他用扎实而深厚的笔墨辅路架桥,融贯花鸟“五得”(得其形、得其神、得其韵、得其意、得其趣),在概括对象的过程中,衍生出当代人审美的情趣。所以在他的作品里,用笔精妙,落墨见趣,厚中有薄,柔中寓刚。既恣肆豪放,又刚健有骨,形超神越,隽永脱俗。从安君康的花鸟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种对花鸟世界的精心刻画,那种充满阳光的画面氛围,以及画中洋溢的蓬勃生命力,都体现了他在花鸟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黄筌、除熙、文同、王冕、徐渭、八大山人、郑燮,还是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花鸟画家,他们皆以寄物缘情而将笔墨挖掘发挥,并有着不可泯灭的盎然生命力,体现远蚰渊深的文化和时代特征。安君康是当代画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深刻感触到笔墨当随时代的特征。他不囿于旧法,反对墨守成规。他的作品是传统的,他的笔墨是传统的,他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诚实的态度走着一条传统与充满光明的道路,这条道路虽然崎岖但风光无限。从他的作品上,我读出的既是他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一种艺术态度,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更是他潇洒大气的笔墨语境带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和面对生命精神意义的纯粹与价值思考。这些意象符号的提炼,既是对具象的超越又是对象外的升华。他作品中的笔墨沉厚而明快、色彩典雅而活泼,具有着难以言语喻的古典意蕴和时代气息。
著名美术评论家徐虹先生曾认为“传统不要以单一的面貌出现,传统是随着每个艺术家个性的发展呈现出非常丰富多彩的面貌”。由此,我便理解安君康自始至终都虔诚的行走在对中国笔墨传统的传承与探索的路上,以求更大的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记著名牡丹画家安君康 》
王 民 (文)
他是一位实力派青年书画家、他以擅长写意牡丹和兰草画名闻西北、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展中获奖、他的百余件作品流传日美新韩等多个国家、或被多家艺术机构和多位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他,就是被艺术界称为“关中牡丹安”和“墨兰圣手”的陕西著名牡丹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安君康先生。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如那首著名的《牡丹之歌》里唱的:“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曾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牡丹花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心脾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牡丹自古就被人们认为是“繁荣富强,吉祥幸福”的象征,万花丛中,牡丹独享着 “国色天香”的美誉。国人公认牡丹为“花中之王”、“国花”。牡丹画也会带给别人喜气、幸福和安康。
因此,牡丹一直以来是历代中国画家描绘的重要题材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涌现过许许多多以画牡丹而千古流芳的国画大家。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杨子华画牡丹,此后,唐代边鸾画牡丹“妙得生意, 不失润泽”;五代徐熙画《牡丹图》堪称当时花鸟画中的一绝,他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他的作品以水墨写意,泼辣豪放,笔墨洗练,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使其所画牡丹更具强烈的表现力;清代恽寿平画的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素有“恽派”之称;到了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是聊聊数笔,却生机盎然。王雪涛也曾画了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他们都为后来的牡丹画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范本,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个很难逾越牡丹画艺术的标杆。
相传武皇当年冬游上苑,令百花齐放,唯牡丹“独不奉诏”。其不媚权贵,不趋炎附势,特立独处的个性很令他敬佩。安君康先生痴情牡丹画20余年,他不仅着迷于牡丹的华贵绚丽、艳而不俗的国色天香,更是欣赏它的傲骨气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是中学生的他在经常有国画和文学作品在刊物发表,已经是同学中小有名气的“少年书画家”。他画竹子、画老鹰、画荷花、画葡萄、画紫藤、画鸡画鸭。虽然技艺在不断提高。安君康却一直有个心事。那就是,他总觉得画这些题材难以表达出自己对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的和美好生活的感悟。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君康去洛阳。第一次看到了活生生的牡丹花,他眼前一亮,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他要画牡丹,用自己的画笔描摹牡丹的妍丽华贵和勃勃生机,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歌颂和对美好未来祝福。从此,他痴迷上了牡丹,他多次自费到洛阳、荷泽的牡丹花园写生。往往在牡丹花前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用速写、水彩、水粉、国画等不同的手法写生。探究牡丹的生长规律,寻找最佳的表现方法。他画了数以千计的写生稿。为日后的牡丹画创作准备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牡丹也几乎成了安君康生命中精神的支柱,赋予他生活的信心活力和对美的追求。
安君康曾经广泛而系统的研习过国画理论和历代书画大家特别是牡丹画家的作品。并几次外出求学,转益多师,问道于对当代国画名家孙其峰、贾宝珉等先生。对大师们的作品加以分析、研究、舍弃、广收博采,融会贯通,综诸家之长,结合个人感悟,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生动、清新向上、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他力求在保持文人画高品位审美价值的同时强化时代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表现,使脱离世俗的文人画有了更多的生活实感的关照。他的画笔墨活泼,泼辣奔放,韵味十足。安君康阅历丰富,气质涵养深厚,坚定而乐观。因此他的画追求一种气势、一种神韵,表达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性和一种积极向上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韵飞扬,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他个人心灵的写照。他笔下的牡丹,用色清丽不俗,于淡雅中显现雍容华贵之神韵;牡丹常常是有所寄托,寄寓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抒情达意,主题鲜明。或似贵妃醉酒、或若羞含颦、或玉颜皎皎、或奔放热忱、、、。隽秀高雅、有的艳丽洒脱、有的蕴涵端庄、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风姿绰约、、、。那红牡丹艳若蒸霞,粉牡丹娇嫩妩媚,白牡丹素洁无瑕,蓝牡丹亭亭淡雅……。牡丹活灵活现,千姿百态,惹人喜爱。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安君康是当代画坛为数不多的水墨牡丹画家之一。 他的牡丹作品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水墨白牡丹。历朝各代,以牡丹画名重于画坛者,不胜枚举。当今盛世,牡丹画家更是层出不穷,然而以纯水墨画牡丹的画家还是不多。以纯水墨画白牡丹的画家却仍然寥若辰星。他的水墨牡丹画,可贵之处就在于妙能师古,又不为古法所泥。在保持传统文人画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光影的东西,有了肌理的趣味,接近没骨画法,又较之形象更生动、更传神,笔墨语言更丰富,时代气息更显明。观之清纯可人、生气逸发、古趣盎然、姿致别具。既不失牡丹绰约的风采,更能表现其神韵而且摆脱了俗格成法。
我很喜欢甘肃文化名人马槐楠先生给安君康的一首赠诗,特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诗曰:赏花何需去洛阳,要览春色访君康;水墨牡丹佳秦陇,独占花谱第一章。
《留得清香入素琴-----安君康先生水墨兰草画欣赏》
梅花、兰草、竹子与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常见题材。兰草四季常青,兰叶姿态舒展,气度优雅;兰花开放于春天,芳香怡人,清气幽远。
画家画兰,始于宋末赵孟坚、郑思肖(号所南)。赵孟坚首创墨兰。所南翁画兰则以画“露根兰”出名,他于元朝初年隐居吴下,以“画兰不画土”寄寓他的无土亡国之痛。他在墨兰长卷中更是题上“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的话,以表达其民族的自尊心。也许是兰花这种植物的生态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具有的清高、飘逸,和雅兴的、动态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画兰之风更盛,且更各具个性,各显高致。画兰名家迭起辈出,他们相继以兰花为载体,把他们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是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情趣盎然。加以书法题文题诗题句,或寄情或寓意,笔简意赅,意境邃深,辄成珍品。
不知是因了画家令兰更清香,还是兰草使画家更脱俗,徐渭的那句“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却是道出画兰高手们的士人风范,不损兰香的一种品格。也正谓“人品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安君康先生苦研中国书画多年。以兰为师,以兰为友。日复一日,临池不辍。然亦能顺其自然,独行其是,不时出入于青藤、八大、昌硕、白石、天寿诸大家之间,画作溢乎箱箧.
众所周知,画兰的技法难度颇高,自以书入画的元代大家赵孟頫始,到深谙“要知画法通书法,竹兰如同草隶然”的郑板桥,以书入兰者众,然得心应手者寡。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花鸟画家的日课,寄托着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程式,然而不容否认的现状是,在那些标榜秉承传统配方制作的花鸟作品中,能令我们激动的已日见减少,更多的已经等同于街头巷尾流行的口水歌,浏览书店裏汗牛充栋的花鸟画册,我们再难邂逅原汁原味的“梅的高傲、兰的清幽、竹的清劲、菊的平实”,让我们耳热能详的或者是对古画谱的克隆,或者是不负责任的随意涂鸦,“四君子”已失却了各自独特的韵味,甚至于成了许多画家“锻炼”笔墨的技法教科书。诚然,我们不能不叹服先贤们高度的技巧概括力和艺术智慧。而且,他们巧妙地把这种技巧概括力与某种高尚的人格理想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花鸟画以超越物象外形的人格魅力,使之在给观赏者笔墨审美愉悦之外,还获得一种精神力量的感召;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痛苦地发现,正是这种成就将后世的画家们逼进了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它要求画家必须在有限的线条组合里,干脆利落地解决诸如画面的结构,空间的张力、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个性特征等诸多技术问题。安君康画的水墨兰花,沿袭了明清人写意墨兰特别是郑板桥等人的笔墨程式,自有一股清新的书卷气,但又脱离了某种陈腐的画谱气,淋漓的笔墨中洋溢出洒脱和自在的气息。在构图上,他多采用出其不意的经营手法,画兰草,一忌柔弱,二忌空洞。“柔弱”是指过分注重兰草本身的仪态美以及用墨的变化,导致画面缺乏力度;“空洞” 则是指无视兰草的物理特性,片面追求所谓的“气势”而失去兰草的独特韵味。安君康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因而,笔调劲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画上春兰两株,丛生草地,鲜花盛开,如蝶起舞,给人以清新的快感。他画的兰花,纵肆与规矩合二为一,野逸与清秀兼而有之,画的潇洒,看的舒畅。在青年画家中,能如此得兰草三味的人,委实不多。
安君康很小就喜爱挥洒涂鸦,善书法。多年的勤奋锤炼了他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娴熟的笔墨技巧,因而画兰时能取草书之狂放不羁、隶书之浑厚圆润和篆书之典雅古朴。使之意到笔到,笔到神到,形神俱备,得心应手。从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所以他笔下的兰花孤傲清丽,狂狷不羁。或迎狂飙而飞扬,或临大雨而不屈,或沐春风而怡然;怡然悠闲,高洁幽雅,有春风习习,清香阵阵;有仙子之飘逸,有屈子之孤高,有孔子之恂恂;画家以自由抒卷的笔调表达着自己奔放而飘逸的情感。所以说,安君康先生以狂草写兰,把每一条线条当作有生命的、有个性的人物来画,以寄托情志。如此写兰,怎能不“生趣而有神”!
安君康画兰,常常以小见大。尤以册页、小品、扇面见长。极符合东方美学原则。如苏东坡所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凡欣赏过他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笔下兰之素雅和幽香所倾倒,被他熟练自如的传统笔墨功底所折服,被他恣意纵横的无法之法所钦佩!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师于野草,钟爱兰蕙的情之所系。
兰花难画,不单难在笔头功夫,更难在意味;而安君康的兰花画的好,也不单好在笔头功夫,更好在他的灵性。一种“飘逸中的灵秀”。欣赏安君康笔下的墨兰,花瓣透明,象在清晨第一束阳光的照耀下,饱含露水,散着幽香,鲜活而高雅,那茎那叶,在历经千百次的“穿插”尝试中,早已气生笔锋,破墨有力,似随手点拂,茎叶便舒展、张扬着无限生机活力。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在删繁就简中,巧妙布白,再辅以运笔老辣的行草题诗,间有精美印章,点缀其中,虽是小品,诗、书、画、印气韵贯通,尽情演绎到了一种极致。他执著于书画艺术,为人磊落,为友诚恳。自甘淡泊,不慕虚荣。他画兰是把兰当作崇拜的图腾、当作高洁的象征、当作他自己。正如清代书画名家汪士慎在《空谷幽兰图》上所题写的那首诗一样: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安君康先生的博客地址 http://anjunkangshuhua.blog.163.com/
④ 孙其峰的画作赏析
《案头清供》
这幅《案头清供》带有小品性质,画面偏左以淡墨随意勾勒出一件小嘴收底的的突腹状青花瓷瓶,上有重墨点成的蝴蝶戏牡丹图。瓶口一枝玉兰虬曲而出又俯身下探,枯干虬枝,富于笔墨韵味。右下角一株水仙开得正旺,由线组成的叶与水仙紧密地盘结成一团。画面清淡简洁,这些案头之物仿佛使我们看到了画家平日淡泊而雅逸的生活,而画面的笔墨韵致又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写意花卉的真味。 作为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品,这幅画是十分纯粹的。图中的景物虽然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但是画家却没有图解这些含义,画面所要传达的首先是一种性情的陶养和愉悦。或许这里正透露出孙其峰对写意花鸟画的理解,他固然赞成拟人化的花鸟寄寓某种情思,但回避硬用花鸟画去完成人物画社会功用的牵强行为。在艺术上他可以广采博取,但对于自己多年来形成的艺术观点却从不轻易动摇,这也是《案头清供》这件作品显露出的最重要的信息。
⑤ 孙其峰老先生书法值多少钱···
孙其峰的书法要看他的什么画,当然如果是精品的话基本上在20万一平尺的样子,五年前就不低了。
⑥ 孙其峰花鸟画市场价每平尺价位是多少
孙其峰的画今年价位提高幅度很大,一般在10——15万元,白鹰每尺30万
⑦ 东汉书画院名人书画
乔文娟 兵妈妈 牡丹情 拥军情 牡丹四尺斗方
邓光明画家牡丹三尺斗方
黄海军画䆥河花三尺斗方
邓光明画家牡丹三尺斗方
邓光明老师牡丹三尺方
邓光明老师牡丹三尺斗方
黄海军老师竹子花鸟四尺斗方
杨建华老师牡丹富贵平安四尺斗方
孙其峰教授牡丹花鸟四尺斗方
张星斗老师牡丹三尺斗方
邓光明老师牡丹四尺斗方
郭石夫教授花鸟三尺
杨振升教授四尺斗方金鱼图
曹继华老师燕子四尺斗方
曹继华河花四尺斗方
曹继华老师花鸟燕子四尺斗方
张星斗牡丹花鸟三尺斗方
二孙其峰教授花鸟四尺斗方
谢创波老师牡丹四尺斗方
扬振升教授虾四尺斗方
丁亚忠老师花鸟四尺斗方
钱建亭老师花鸟四尺斗方
杨振升教授虾四尺斗方
⑧ 爱新觉罗·毓峙书法价格多少钱一平尺
(“致远”2平尺作品价格大约3万元人民币左右)
作者赵首河,194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乡赵楼村,字乐山,前清皇族爱新觉罗•溥杰亲赐其号爱新觉罗•毓峙。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又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专攻书画。曾任中、日、韩、新书画友好联盟秘书长。现任中央书画院特邀教授、院士,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首河先生是学完一门外语之后转而主攻书画的,这与他自幼酷爱书画密切相关。他的出生地是举世闻名的牡丹之乡,盛产的牡丹花大质优品种多。每年谷雨前后、牡丹盛开,国内外的花鸟画家争去菏泽写生画画。是牡丹的富贵和画家们的气质熏陶了首河,他从小就喜欢用各种颜色照着一棵棵鲜灵活现的牡丹去画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首河师从陈克强、李眉川、王小古、孙其峰、阎丽川等著名书画教授。由于他的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温和善良,加之教授们赏识有佳和悉心指导,使其得到中华传统书画妙旨的真传,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于1991年11月9日在北京孔膳堂、被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收为入门弟子并亲授溥氏书法要诀之后,首河的书法技艺更如长江波涛——汹涌澎湃,为提高首河的书法艺术水平垫上了一块既有高度又有厚度的巨石。首河先生的书法功力深厚、自成一体。他是褪尽火气、轻轻松松写出来、流出来的,而不是用力、努力做出来的,妙在无言处。其行书兼收王献之、褚遂良、李兆海之气势,且寓黄鲁直、米南宫之风骨,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风格。其运笔婉转遒劲,如苍松虬技;挺拔陡峻,若峭崖凌空;忽为沧海怒涛,继为卷舒行云。境随字异,情随意变,笔走龙蛇,美不胜收。其神韵自然、劲秀雅致、笔力外张、飘逸相济、庄秀险绝、大气磅礴。真可谓天才与力学相济,气吞千古风月,令人甚为钦佩。溥杰先生生前经常庆幸有此弟子,留传自己的书法神魂,言说死后当可含笑九泉。书是人品格的表现,艺是人追求的拓展。赵氏不但是位著名的书画艺术家,还是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多次被编入国内外大型画集、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多次荣获金奖和美誉称号。许多知名学者、名流政要评说首河是个好人。被人称为好人实在不易,首河也的确无愧于好人的称谓。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创办了天津美术学院菏泽分院,并就任副院长;创建了爱新觉罗•溥杰书画研究会,并就任执行会长。现在,首河先生的书画技艺扬名国内外,被许多艺术院校、专业馆社、名人政要所收藏。虽然他成名成家了,但却言行谦和、宽厚仁德。经常诚恳地说:“我的修养还不够,离老师的人品还差的很远。我要以老师为榜样,尽力为大众、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当一个好人。”他应香港慈善钟声和国际释迦文化中心邀请,用时两个多月,为香港慈善事业创作了一大批书画,其价值可谓连城。他应福建省泉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之邀,带病为他们创作了精品国画100多幅。诸如此类的善举更是不胜枚举。北京诗书画社主任吕厚龙说:“与那些‘富’得只剩下金钱的人相比,赵首河是一位爱心的富翁,公益的富翁,艺术的富翁,精神的富翁。
⑨ 国画牡丹的周国民牡丹
周国民号古堆山人,山香楼主。现居北京。
先后师从著名画家柯桐枝、霍春阳、李魁正等先生。
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专业展览获奖,并荣获“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2008年创作“心系奥运诗画传情”诗、书、画、印208米长卷,各大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作专题报道,2008年5月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展览。2009年12月在湖南美术馆成功举办《周国民书画作品展》大型个展。2010年至2011年“彩墨人生”书画作品巡展于乌鲁木齐、包头、呼和浩特、哈尔宾等地。2012年10月“水墨系列”国画作品在北京“一得阁美术馆”展览。2012年11月书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艺术邀请展展览。2012年12月荣获“中国书画人才海选华夏之星”杰出奖。2012年出版发行专著《画论笔录》。2013年7月书画作品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览。2013年8月国画作品在海南省博物馆展览。2013年11月国画作品在广西省博物馆展览。著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画家》、《文艺研究》、《文化月刊》、《学院美术》、《中国美术》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多幅作品刊登于《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报》《人民美术》等专业报刊。作品被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博物馆及友人收藏。 张美金,山西天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自幼酷爱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和国际展览并获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德艺双全”的书画家。现为中国现代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民间美术研究会会员、大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同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同煤集团美术家协会理事。2012年3月,他被全国书画级别评定委员会评定为最高级别“10级书画家”;被中国当代书画家润格中心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被中国书院书画家资格评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并终身享受艺术家资格;被中国书画函授学院聘为名誉院长、客座教授。
张美金笔下的梅花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气势非凡。映雪吐艳,凌寒飘香,笔笔皆是传神之作。画笔雄浑有力,渲墨自然洒脱。其笔下梅花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妩媚多姿”形容不出他的非凡气概,“铁骨铮铮”又难显现他的高雅圣洁。品其梅,不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有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坚贞气节和坚强刚毅、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融于作品之中,这与画家多年来深厚的功底和发自内心对绘画的热情是分不开的。多年来,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忱,不断探索创新,使梅花的姿态与梅花的灵魂完美契合,使绘画的精神与鲜明的个性完美契合。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完美体现。2011年他的梅花新作再次刊登在《同煤日报》专刊上,人们看完他的作品说:张美金,生于煤矿、与梅有情;怀抱画志、与煤有意。专家赞其梅花:图形神俱清、标格秀雅、堪称雄奇。 李万,出生桂林,95年毕业于广西师大美术系,99年研修于广州美院国画系,
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 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 。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他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花鸟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 王少非,著名画家,1969年生于北戴河,自幼师承父亲“爱海老人”王惠远,受名家王雪涛、卢光照、韦江凡、汪刃锋、田零等前辈的指点,潜心学画,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得到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的亲授,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擅长画牡丹,自称牡丹庵主,号九彩枭,人称牡丹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燕山画院画师,中国水墨书画院理事。曾获得中国画大展金奖,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1年中国画大展即大赛作品(山水画-泰山之路)获荣誉金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1991年灯塔颂中国画大展作品(牡丹图-欣欣向荣)荣获二等奖;2012年9月28日中国文艺报(世纪美术专刊)刊登(牡丹图-满堂红和天香之魂);2012年10月17日中国光明日报(十八大特刊)刊登(牡丹图-满堂红)等等。
王少非先生的主要作品有:《满堂红》、《五福咏春》、《阳光过度》、《火炎焱》、《天香之魂》、《傲雪伊人香》、《叶下藏娇》、《素华馨香》、《国色天香》、《女贞黄》、《绿宝》、《紫怡天下》等
王少非少小即对北戴河的海天之色,联峰山的野花绿树,尤对北戴河的牡丹情有独钟,而对人世沧桑却较少留意。少年时代曾向长于水墨、尤擅画马的父亲王惠远学习绘画,打下笔墨童子功夫,曾受教于王雪涛、卢光照、韦江凡、汪刃锋、田零等名家,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潜心学画,并得到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的亲授,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擅长画牡丹,转益多师,自成气象。他的绘画理念是:传承中国文化,画出祖国繁荣昌盛,画出国花牡丹灿烂绚丽,画出人们心中的爱。地处山海一隅,王少非“牡丹王”的名声已传播于海内外。王少非先生将其绘画技法简单概括为:继承传统的同时,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法,在画牡丹花头的时候,无论是红、黄、白等颜色的花,表现的时候不用白,强调自然的和谐,更注重笔墨的味道,从而得法。 王宝钦,1959年生于河南杜甫故里,毕业于浙江美院,后调入市文化馆,省博物馆工作。长期和名家陈天然、陈法源、华南师大教授罗镜全等名家研习探究。从事书画艺术四十余年,作品风格独具,造型典雅, 笔墨遒劲,在传统基础上力主创新。
2005年参加全国新闻人物表彰大会,为大会献出巨副佳作《牡丹图》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誉为“ 中原牡丹王 ”,同时又荣获了“ 全国百佳新闻人物优秀文化工作者 ”称号。人民日报社领导为牡丹图题“ 百花园里最瑰丽,大会堂中展风采 ” 。作品《富贵吉祥》被编入《中国书画作品集》,《情趣》被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收藏大典》,《国色天香》被编入《中华魂》,《富贵满堂》、《细雨和风》等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名流研究》 。《牡丹图》、《花鸟条屏》先后被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内外知名人士珍藏。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名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河南分会会员、河南正弘书画院院长、中国古今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国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东方名家画院院士等职。现居北京,专职画家。
中国花鸟百家之一 世界华人最年轻且具有潜力的画家
史长杰【墨馨】。男, 出生1979年,艺术家;擅长国画。自幼喜欢绘画。毕业于河南师范艺术系,中国美协河南分会会员,亚洲美协会员。作品全来自感悟大自然之灵气,得宇宙之造化,融自身之一体,作品入选多部书籍,现任世界名家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墨馨堂堂主。 牡丹花品种很多,从花形上分 有单瓣型、复瓣型和重瓣型。大多数画家爱画复瓣型的品种。这里作以示例:
步骤1:用大狠毫笔蘸钦锌白少许,再在笔尖蘸淡淡的曙红。按 照牡丹花立体的最前一组又亮又靠 前的花瓣点写,这是整朵花的高光 处。不等干用略重一些的曙红画花 两侧的花瓣.用笔见干见毛有对 七匕。
步骤2:画笔直取曙红在调色 盘中调和一下,使其有过渡灰色。 大笔触点画下垂的一组花瓣,用笔 要有方有圆,富于变化。画笔再蘸 曙红和胭脂,在调色盘中调到饱和 的程度,大笔触点写花头上部高举 着的花瓣。笔蘸浓胭脂再取少许浓 墨刻画花芯的最黑处,这部分是整 个碗的底部,要黑要重,花蕊的点 睛之笔就在此处。
步骤3:小狼毫调汁绿笔尖蘸 三绿点写雌蕊。用浓白粉画花丝, 然后以浓白粉蘸藤黄点在花丝头
步骤4:取汁绿蘸曙红点写花 托花薯和花梗。要主辅分明,穿插 生动。以大狼毫笔蘸淡绿,笔尖 蘸曙红,点写辅叶嫩叶。再取重墨 点写主叶。注意帅叶打头,亮眼在 后。最后勾叶筋。用笔要有疏有密, 飞动流畅。最后以汁绿小心地收拾 画面。要消灭掉多余的亮眼,留三 五个画眼在叶丛中即可。
落款铃印,牡丹花小品即告完成。 画牡丹花最重要的在色很鲜,且要很雅。不能有丝毫的不和谐,这一点王雪涛先生做得最好。
工笔牡丹画
写意牡丹画
⑩ 当代国画牡丹名家有谁
1、张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画坛,推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志文。报道说:河南画家历时5年之久,绘制了一幅构图完整、气势恢宏的500米牡丹长卷,名曰“华夏牡丹图”,创造了世界之最,申报了吉尼斯纪录,将在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由中国牡丹博物馆隆重展出。
2、邵仲节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斋号“师竹轩”。政协成都市第八届委员,民进成都市第五届委员,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6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画,尤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人。
3、李万
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
4、王雪涛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
5、苏伯群
苏伯群十几岁时开始习画,已有60多年的绘画历史。他的绘画创作以花鸟为主,尤擅长牡丹,在国内画坛有“苏牡丹”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