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蓝颊玫瑰鹦鹉

蓝颊玫瑰鹦鹉

发布时间: 2022-10-15 23:07:49

❶ 为什么玫瑰鹦鹉不适合手养

因为玫瑰鹦鹉爱咬人

玫瑰鹦鹉的翅膀前端及尾巴为带有光泽的蓝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种胸部、颈部以及头部为鲜红色,白色的脸颊,背部为黄色,但羽毛有黄绿色的边缘,尾部的上腹羽是黄绿色,下腹羽是红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脚。母鸟的喙较小,红色较淡,且眼睛的周围有灰棕色的羽毛。

玫瑰鹦鹉的繁殖与饲养:

1、深红玫瑰鹦鹉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枚卵蛋,孵化期约21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

2、深红玫瑰鹦鹉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用桉树种子,小米,少许向日葵子以及绿色蔬菜饲养。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深红玫瑰鹦鹉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雄鸟会追着雌鸟跑。

3、深红玫瑰鹦鹉很容易饲养繁殖,并可连续两次筑巢。已经繁殖出几种不同羽色的变种,其中以蓝色最为常见。刚开始饲养这种鹦鹉时,不要饲养无法配成对的成鸟,最好从一对可以交配繁殖的成鸟开始饲养,或是饲养幼鸟,这样可以增加和鹦鹉和睦共处的机会。形成配偶的鹦鹉十分多产,可以有规律的繁殖20年以上。

4、深红玫瑰鹦鹉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厘米)。准备提供深的巢箱和软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观察雄性是否过于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实证明有的雄鸟比其他雄鸟更富于进攻性,如果雄鸟猛烈进攻雌鸟的话,可以让雄鸟离开巢舍一段时间,或者剪去它的一只翅膀上的飞羽。还要注意观察成鸟是否会啄食雏鸟的羽毛,可以在雏鸟身上撒些芦荟粉来避免这种情况,当幼鸟可以独立取食后,就要把它们移走,否则当成鸟想再次筑巢时,就会攻击幼鸟。

❷ 玫瑰鹦鹉属的外形特征

玫瑰鹦鹉属共有8种鹦鹉,最明显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纹。其一是他背羽呈扇形;其二是他面颊皆是有颜色。所有的玫瑰鹦鹉背上都是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然后在脸颊上也都会有着一块对比的颜色饰片存在着。依据种类的不同,这些颜色有可能是绿色、红色、黄色、白色、或者是蓝色的。但这种特色是每一只玫瑰鹦鹉都可以见到的。 东澳洲的玫瑰鹦鹉大致可分为两个族群:一个是有着蓝色面颊的深红玫瑰鹦鹉,另外一种则是白色面颊的东部玫瑰鹦鹉。
玫瑰鹦鹉虽然种类繁多,但所有玫瑰鹦鹉 间亦存在着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蓝色边;再则根据其颊部区域的颜色可大致分成两组:第一组是颊部圈圈内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鹦鹉 、东部玫瑰鹦鹉 、蓝颊玫瑰鹦鹉等;第二组是颊部区域内为蓝色的,如:深红玫瑰鹦鹉 、黄色玫瑰鹦鹉 和绿色玫瑰鹦鹉等。
玫瑰鹦鹉的翅膀前端及尾巴为带有光泽的蓝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种胸部、颈部以及头部为鲜红色,白色的脸颊,背部为黄色,但羽毛有黄绿色的边缘,尾部的上腹羽是黄绿色,下腹羽是红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脚。母鸟的喙较小,红色较淡,且眼睛的周围有灰棕色的羽毛。
英文名称Rosellas 这个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roselike ( 似玫瑰的),尤其是观看其背羽的花纹,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❸ 玫瑰鹦鹉的详细简介

玫瑰鹦鹉东玫瑰鹦鹉:(又名:七草鹦鹉)
拉丁文名称:Platycercus eximius
英文名称:Eastern Rosella
科属分类: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是较常见的澳洲长尾鹦鹉之一,价位不高,是许多刚开始尝试饲养澳洲长尾鹦鹉时经常选择的种类,身上的羽色十分鲜艳,母鸟头部与胸前的红羽比公鸟的羽色暗,面颊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头顶则有一点绿色,而公鸟的红羽为鲜红色,面颊纯白色,头顶红色无绿色参杂,野外数量稳定,全世界约共超过50万只,有3种亚种。
体长:约30-33cm(12-13吋)
分布:东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的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及邻近的一些小岛内。
整体概述:
东玫瑰鹦鹉喜爱栖息在开阔的林地、各种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边缘地带、草原、尤佳利树林、灌木丛、农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厘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区,一般成对或一小群约8至20只左右聚集活动,在繁殖期结束时到初春这段时间偶尔可见较大群的聚集,常与深红玫瑰鹦鹉(红草, Crimson Rosella)、苍头玫瑰鹦鹉(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红腰鹦鹉(美声,Red-rumped Parakeet)聚集;种子、浆果、谷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虫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它们会在树上与地上觅食,有时会到农田或果园觅食,而造成农民的严重损失。
繁殖期通常在7-3月间, 主要筑巢于树洞中,尤其喜爱尤佳利树,但也常筑巢于篱笆上、电线杆上、兔子的洞穴、白蚁洞与食蜂兽的洞穴中,一旦筑巢,公鸟会尽力保护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窝约有4-6颗卵孵化期约需18天,母鸟独自孵雏,一天离巢2-3次让公鸟喂食,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母鸟独自喂食,之后公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笼养的东玫瑰鹦鹉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强壮, 也会变的十分活泼有活力,喜爱洗澡,最好能为它们作定期的驱虫, 提供小树枝或玩具供它们啃咬,东玫瑰鹦鹉有一些不常见的变种,可惜数量不多。
繁殖:
繁殖难度不高,东玫瑰鹦鹉是十分多产的种类,繁殖期间公鸟有侵略性,幼鸟孵出后若要观察巢内情况,最好等亲鸟不在巢内时再观察,母鸟一窝约产3-7颗蛋,约19-21天后孵化,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若是幼鸟羽毛长成后还没离巢或饲主未移出巢外会受公鸟的攻击。

❹ 东玫瑰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东玫瑰鹦鹉也叫金斗篷玫瑰鹦鹉、金披风玫瑰鹦鹉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鹦形目、鹦鹉科、玫瑰鹦鹉属。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地。
形态:体长30厘米。头部、胸部红色,颊部白色。背部、翅膀黑色,带有黄色斑纹,飞羽蓝色。腰部绿色,尾羽蓝绿色。虹膜暗褐色,嘴灰白色,脚灰色。生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草原、田野、城郊和公园等地。成对或集小群活动。
以植物果实、种子、浆果等为食。繁殖期为9月至翌年5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9枚。孵化主要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1天。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长达2个月。饲养:通常饲养在3.6米见方的箱式大鸟舍内,舍内设3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巢箱,中间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栖杠要用粗大坚实些的天然树枝。喜日光浴而抵抗力较强,在冬季无严寒的地区可以饲养在室外。饲料为草籽、粟子、小米、葵花籽、青菜和苹果。
爱吃甜食,繁殖期要在饲料中淋少许蜂蜜。水果除苹果外,也爱吃樱桃、石榴和草莓等,但不大喜欢吃干硬的食物如干稻谷等。育雏期间要供给蛋米。它还有舔盐土的习惯,特别是在换羽期,应供给鸽用保健球(由黄泥、沙土、熟石灰、木炭和盐混合后凝结成球状),让它自由舔食。东玫瑰鹦鹉喜沙浴而不爱水浴。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❺ 玫瑰鹦鹉的详细简介

玫瑰鹦鹉最明显的特色不是它们的羽色,而是它们羽毛的花纹。其一是它们背羽呈扇形;其二是它们的面颊皆是有颜色的。所有的玫瑰鹦鹉背上都是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 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东南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

外形特征玫瑰鹦鹉美图集(25张)
玫瑰鹦鹉脸颊上也都会有着一块对比的颜色饰片存在着。依据种类的不同,这些颜色有可能是绿的、红的、黄的、白的、或者是蓝的。但这种特色是每一只玫瑰鹦鹉都可以见到的。 东澳洲的玫瑰鹦鹉大致可分为两个族群:一个是有着蓝色面颊的深红鹦鹉 Crimson Parrot,另外一种则是白色面颊的东方玫瑰鹦鹉 Eastern Rosella。所有玫瑰鹦鹉的血缘或形态都非常相近,困难之处就是如何判别这些血缘关系有多近。有些研究专家认为玫瑰鹦鹉就只有以上这两个族群,其余的则是衍生出来的变种。
玫瑰鹦鹉盛产于澳洲,虽然种类繁多,但所有玫瑰鹦鹉间亦存在着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蓝色边;再则根据其颊部区域的颜色可大致分成两组:第一组是颊部圈圈内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鹦鹉 、金披风玫瑰鹦鹉 、褪草玫瑰鹦鹉等;第二组是颊部区域内为蓝色的,如:深红玫瑰鹦鹉 、黄草玫瑰鹦鹉 和绿草玫瑰鹦鹉等。 该种鹦鹉头部、腹部及胸部为深红色,颊部为蓝色,上背部及翅膀主要为黑色但边缘为红色,(象似片片玫瑰花瓣),翅膀02....前端及尾巴为带有 澳北玫瑰鹦鹉光泽的蓝色。 阿德莱玫瑰鹦鹉非常漂亮。有的品种胸部、颈部以及头部为鲜红色,白色的脸颊,背部为黄色,但羽毛有黄绿色的边缘,尾部的上腹羽是黄绿色,下腹羽是红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脚。母鸟的喙较小,红色较淡,且眼睛的周围有灰棕色的羽毛。
Rosellas 这个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 )、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 roselike ( 似玫瑰的 ),尤其是观看其背羽的花纹,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编辑本段
生活习性

深红玫瑰鹦鹉 东玫瑰鹦鹉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50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野外的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
编辑本段
生长繁殖

繁殖: 需要提供较深的巢箱和软木,这种鸟咬断软木来铺垫。虽然他们长至11个月就能繁殖,但最好等到他们18个月大,更成熟的时候再让他们繁殖,没有必要让他们尽早繁殖,因为他们在笼养条件下可以繁殖超过10个年头。这种鸟天性容易紧张不安,不太容易适应居室生活。
编辑本段

❻ 蓝颊玫瑰鹦鹉怎么分公母

蓝颊玫瑰鹦鹉怎么分公母1、看鼻子,公的偏蓝色,母的偏肉色
2、看颜色,公的羽毛鲜艳些,尤其是“胡子”那块,母的没公的鲜艳3、看行为,公的好动些,母的安静些
4、看身材,公的较瘦、修长,母的较短胖

5、最准确的分辨方法:摸髋部的耻骨部位。

❼ 鹦鹉的品种

1.亚历山大鹦鹉
2.非洲灰鹦鹉
3. 华丽鹦鹉
4. 绯胸鹦鹉
5. 红嘴鹦鹉
6. 折衷鹦鹉
7. 红额金刚鹦鹉
8. 桃面爱情鸟
9. 虎皮鹦鹉
10.蓝眼凤头鹦鹉
11.费沙氏爱情鹦鹉
12. 白尾黑凤头鹦鹉
13. 绯红金刚鹦鹉
14. 和尚鹦鹉
15. 雨伞凤头鹦鹉
16. 红色吸蜜鹦鹉
17. 鸡尾鹦鹉
18. 红脸牡丹鹦鹉
19. 东玫瑰鹦鹉
20.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
21. 小葵花凤头鹦鹉
22. 蓝黄金刚鹦鹉
23. 巨嘴鹦鹉
24. 快速鹦鹉
25. 尖嘴凤头鹦鹉
26. 杜柯波氏凤头鹦鹉
27. 鲜红胸鹦鹉
28. 蓝紫金刚
29. 蓝头鹦鹉
30. 环颈鹦鹉
31. 粉红凤头鹦鹉
32. 棕树凤头鹦鹉
33. 公主鹦鹉
34. 红翅鹦鹉
35. 西亚拉鹦鹉
36. 红腹金刚
37. 彩虹吸蜜鹦鹉
38. 绿翅金刚
39. 白腹凯克
40. 迈耶氏鹦鹉
41. 深红玫瑰鹦鹉
42. 独角鹦鹉
43. 红腰鹦鹉
44. 契尔少校凤头鹦鹉
45. 紫红头鹦鹉
46. 双眼无花果鹦鹉
47. 红肛凤头鹦鹉
48. 金黄锥尾鹦鹉
49. 柏克氏鹦鹉
50. 马达加斯加爱情鸟
51. 啄羊鹦鹉
52. 面罩鹦鹉
53. 太平洋鹦哥
54. 亮光黑凤头鹦鹉
55. 红冠凤头鹦鹉
56. 金肩鹦鹉
57. 黄尾黑凤头鹦鹉
58. 澳洲国王鹦鹉
59. 黄兜吸蜜鹦鹉
60. 蓝头金刚
61. 菲律宾悬吊鹦鹉
62. 太阳锥尾鹦鹉
63. 蓝喉金刚
64. 喋喋吸蜜鹦鹉
65. 塞内加尔鹦鹉
66. 裸眼可瑞拉凤头鹦鹉
67. 鲑冠凤头鹦鹉
68. 栗额金刚
69. 灰颊鹦鹉
70. 林肯港鹦鹉
71. 蓝纹吸蜜鹦鹉
72. 青铜翅鹦鹉
73. 派斯奎特氏鹦鹉
74. 回声鹦鹉
75. 斯皮克金刚
76. 红腹鹦鹉
77. 帝王亚马逊
78. 南达锥尾鹦鹉
79. 鳞头鹦鹉
80. 鳞胸吸蜜鹦鹉
81. 戈芬氏凤头鹦鹉
82. 波芬氏金刚
83. 军舰金刚
84. 蓝冠吸蜜鹦鹉
85. 黄领金刚
86. 杜凡波第氏吸蜜鹦鹉
87. 青绿锥尾鹦鹉
88. 圣路西亚亚马逊
89. 李尔氏金刚
90. 黑顶吸蜜鹦鹉
91. 绿颊亚马逊
92. 圣文森亚马逊
93. 鲁佩尔氏鹦鹉
94. 面罩爱情鸟
95. 棕头鹦鹉
96. 橙翅亚马逊
97. 红尾黑凤头鹦鹉
98. 蓝翅金刚
99. 红面具鹦鹉
100. 红额亚马逊
101. 黑色吸蜜鹦鹉
102. 黑头凯克
103. 暗色吸蜜鹦鹉
104. 白头鹦鹉
105. 西斯潘纽拉亚马逊
106. 蓝顶亚马逊
107. 鳞颈亚马逊
108. 珍达锥尾鹦鹉
109. 黑颊爱情鸟
110. 红额鹦鹉
111. 黄冠亚马逊
112. 赤褐腹锥尾鹦鹉
113. 桃额锥尾鹦鹉
114. 土库曼亚马逊
115. 红肩金刚
116. 黄颈亚马逊
117. 黑帽锥尾鹦鹉
118. 黄额鹦鹉
119. 蓝喉锥尾鹦鹉
120. 黑嘴亚马逊
121. 卡威氏亚马逊
122. 葡萄亚马逊
123. 古巴亚马逊
124. 黄脸亚马逊
125. 紫冠亚马逊
126. 绿颊锥尾鹦鹉
127. 节庆亚马逊
128. 波多黎各亚马逊
129. 黄嘴亚马逊
130. 蓝颊亚马逊
131. 白粉亚马逊
132. 红颈亚马逊
133. 暗色鹦鹉
134. 白顶亚马逊
135. 黄额亚马逊
136. 扇尾贾丁氏鹦鹉
137. 彩绘锥尾鹦鹉
138. 黄头亚马逊
139. 红尾亚马逊
140. 褪草玫瑰鹦鹉
141. 红喉锥尾鹦鹉
142. 灰头锥尾鹦鹉
143. 红镜亚马逊
144. 米特雷锥尾鹦鹉
145. 二十八草鹦鹉
147. 海角鹦鹉
148. 花头鹦鹉
149. 七草鹦鹉
150. 蓝冠锥尾鹦鹉
151. 塔布吸蜜鹦鹉
152. 贾丁氏鹦鹉
153. 鲑色凤头鹦鹉
154. 黑翅贾丁氏鹦鹉
155. 蓝月轮鹦鹉 
157. 葵花凤头鹦鹉
158. 太阳鹦鹉
161. 粟额金刚鹦鹉
162. 红头太阳鹦鹉
163. 军用金刚鹦鹉
164. 桃红面锥尾鹦鹉
165. 黄翅鹦鹉
166. 圣文生亚马逊鹦鹉
167. 鹰头鹦鹉

❽ 玫瑰鹦鹉怎样识别公母

1、看鼻子,公的偏蓝色,母的偏肉色。

2、看颜色,公的羽毛鲜艳些,尤其是“胡子”那块,母的没公的强烈。

3、看行为,公的好东西些,母的安静些。

4、看身材,公的较瘦、修长,母的较短胖。

玫瑰鹦鹉最明显的特色不是它们的羽色,而是它们羽毛的花纹。其一是它们背羽呈扇形;其二是它们的面颊皆是有颜色的。所有的玫瑰鹦鹉背上都是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形的感觉。

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东南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

(8)蓝颊玫瑰鹦鹉扩展阅读

野外的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

东玫瑰鹦鹉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45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

但海拔60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繁殖期多在9-1月间。

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玫瑰鹦鹉属

❾ 北部玫瑰鹦鹉的介绍

北部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venustus)的羽毛的花纹非常独特,背部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头部为黑色,脸颊上方为白色,到了脸颊下方渐渐变为蓝紫色;胸部和腹部为浅黄色,每片羽毛均带有细微的深色滚边;尾巴内侧覆羽红色,颈部、背部以及肩膀羽毛为黑色,并带有浅黄色的滚边。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栖息地为澳洲的北部和西北,以及澳大利亚外围的岛屿。

❿ 白玫瑰鹦鹉的外形特征

白玫瑰鹦鹉体长30-32厘米,体重100-200克。和淡头玫瑰鹦鹉很相似,但总体羽毛的色彩要浅一些。头顶、颈部和耳羽为浅黄;脸颊上方、鸟喙和眼睛之间为白色;脸颊下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为蓝紫色;胸部上方浅黄,许多鸟会带些黄色;胸部下方和腹部为浅蓝色,到两侧渐渐变为蓝绿并混有些黄色;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带有细微的深色滚边;颈部、背部和肩膀的羽毛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浅黄滚边,到了肩膀渐渐变为蓝绿色;翅膀中央内侧覆羽为黑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和外侧中央覆羽为浅蓝紫色;背部下方蓝绿色,到了尾羽上方渐渐变为黄蓝色;尾巴内侧覆羽红色,上方的中间覆羽深古铜绿色,到了与间变为深蓝色,尾巴内侧浅蓝;鸟喙灰白;虹膜深棕。雌鸟的翅膀内侧带有白色的条纹,体型略小。
幼鸟体色较深,通常头部带有些灰色和红色的羽毛;翅膀内侧带有浅色条纹,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热点内容
油用牡丹新闻 发布:2025-09-07 12:32:12 浏览:44
莫奈玫瑰花 发布:2025-09-07 12:18:44 浏览:201
蜡染牡丹花 发布:2025-09-07 12:18:43 浏览:848
太白兰花烟 发布:2025-09-07 12:04:52 浏览:889
牡丹区委书记 发布:2025-09-07 12:04:50 浏览:503
茶花快递运输 发布:2025-09-07 11:57:35 浏览:479
梦见盆景树断 发布:2025-09-07 11:55:27 浏览:487
七夕说说难过 发布:2025-09-07 11:42:03 浏览:434
各各花语 发布:2025-09-07 11:39:10 浏览:69
七夕送15件礼物被扔 发布:2025-09-07 11:38:35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