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人物画
『壹』 牡丹亭中的人物
女主角:杜丽娘
男主角:柳梦梅
<<牡丹亭>>【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版园的权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内容是什么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内容如下:
南阳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年方二八青春,慧敏美丽,却被整日困在家中,从师腐儒陈最良诵读《毛诗》。一天,偶偕侍女春香去后花园游赏,感念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归来后伤怀入梦,梦遇书生柳梦梅。
柳惊叹于丽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几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二人一见钟情,遂于牡丹亭畔成就百年好合。丽娘梦觉之后柔肠萦损,寻梦不见,怀着“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凄惋无奈一病归天,临终前自绘真容,嘱春香将画轴藏于花园太湖石底,将自己埋在花园梅树下。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偶尔进得这一颓败花园,拾到丽娘自绘小像,认出自己也曾于梦中相会其人,爱慕至深,不惜发冢以求梦中人,丽娘借尸还魂,与柳生结为人间夫妻。全剧以柳梦梅高中新科状元,皇帝“敕赐团圆”而告终。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本自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但在才子佳人的故事套子中寄予了不灭真情,使得剧本别具高格,光彩夺目。
正如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所言:“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生死至情使得杜丽娘这一灵性逼人的美丽形象从浩如烟海的传奇创作中脱颖而出,活现于昆剧舞台三百余年。
明吕天成《曲品》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在艺术技巧上,《牡丹亭》纵情跌宕,于人物内在意识的刻画方面入木三分,细致尽情。曲辞曼妙而不施刻凿,诚如明王骥德所言:“其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
『叁』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何艺术特色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最灿烂的群星之一,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血液当中。《牡丹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这样一部文学作品描述了杜十娘一生的传奇经历,她在这个社会当中遭受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揭露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在那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冒天下之大不违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真实地揭露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在许多的文人心中汤显祖的这种勇气成为了他们最敬佩的地方。
这部文学作品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在环境的烘托之下更能让人物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倾泻人物的情感。《牡丹亭》不但在国内深受读者的喜爱,《牡丹亭》也早已经成为国际友人最喜欢的中国读物之一,汤显祖更是凭借着《牡丹亭》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肆』 《牡丹亭》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及其寓意,详细点,O(∩_∩)O谢谢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在现实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理想与 昆曲中的杜丽娘
现实的矛盾,幻梦中的美景,现实里难寻。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牺牲了。但是作者并没有以杜丽娘的死来结束他的剧本,她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杜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 这番过程充分说明了杜丽娘在追求爱情上的大胆而坚定,缠绵而执着。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同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罚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他这话时抓住了杜丽娘性格上的特点的。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一度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得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但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面对亲爹爹再三弹压他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老父亲在金銮殿上指着嫡亲女儿“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时而情深一叙,时而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敕赐团圆”。这正是社会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承认与礼赞。
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
陈最良——作者笔下的陈最良一一个十足的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行动充满着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闺塾”出描写这个人物的道学气最传神。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很多弱点,结合明代嘉靖以后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实际情况来看,陈最良这个形象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对这个形象的批判,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民主精神。陈最良形象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也有影响
杜宝——是封建 杜丽娘与柳梦梅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在婚姻问题上,他坚持门第观念,以致耽搁了女儿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儿生病的真正原因后,还故作镇定,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他认为女儿私招柳梦梅玷辱了他的门第,女儿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败坏了杜氏家风。这些地方都表现了他的冷酷面目。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会“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现,他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礼教。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断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体系的不合理。
『伍』 牡丹亭的角色介绍
《牡丹亭》表现出来的进步的光辉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诗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在现实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幻梦中的美景,现实里难寻。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牺牲了。但是作者并没有以杜丽娘的死来结束他的剧本,他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杜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
这番过程充分说明了杜丽娘在追求爱情上的大胆而坚定,缠绵而执着。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同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罚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他这话时抓住了杜丽娘性格上的特点的。
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一度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得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但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面对亲爹爹再三弹压她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老父亲在金銮殿上指着嫡亲女儿“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时而情深一叙,时而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敕赐团圆”。这正是社会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承认与礼赞。
但是杜丽娘并没有能完全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回生以后还是想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最后完成他和柳梦梅的婚姻。她要柳梦梅去探望杜宝,就含有以期取得父亲同意的意思。她鼓励丈夫获取功名富贵,也含有促使父亲承认他们婚姻的心思。但这些都不足以损害她的整个性格。杜丽娘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愿望有着广大的代表性。汤显祖的诗集中就提到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断肠而死;传说杭州女伶商小玲也因爱情上受压抑,演出《牡丹亭》伤心而死。因此,杜丽娘的形象几百年一直活在人们心里,并不是偶然的。
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
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在婚姻问题上,他坚持门第观念,以致耽搁了女儿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儿生病的真正原因后,还故作镇定,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他认为女儿私招柳梦梅玷辱了他的门第,女儿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败坏了杜氏家风。这些地方都表现了他的冷酷面目。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会“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现,他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礼教。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断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体系的不合理。
陈最良——作者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的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行动充满着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闺塾”出描写这个人物的道学气最传神。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很多弱点,结合明代嘉靖以后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实际情况来看,陈最良这个形象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对这个形象的批判,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民主精神。陈最良形象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也有影响。
『陆』 求问这张画的作者是谁
陈乃斌
《贵妃醉酒》京剧 戏曲人物 国画收藏
【画家简介】:陈乃斌,1943年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为齐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陈乃斌自幼酷爱美术,在绘画道路上求索五十多年,曾得益于王凤年、潘洁兹、欧阳中石等名家大师的教诲和肯定,能工擅写。其作品雅俗共赏,在� ⑹斜ㄖ皆又径嘤蟹⒈恚喾髌繁欢涎歉鞴氖詹丶摇谜呤詹亍2握怪杏惺蔚媒保缡 ⑹忻勒够裼判憬保泄烁昂够穸冉钡龋钍苋褐诨队蜕缁岣鹘绲暮闷馈=昀矗湎非宋锘蚨捞氐奶獠谋硐郑艿焦愦笃庇选⑹榛谜摺⑹詹厝耸考把菀战缑说那囗破鹆艘还墒詹厝瘸薄� 戏画墨趣 清韵可人--观陈乃斌戏剧人物画(于学剑)此文曾发表于多家报刊 中国戏曲由于其悠久的历史而成为中国国粹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同时,这一精彩的内容不断地在艺术家的笔下被阐发。由于专门从事这一题材创作的画家并不多,所以,我是先认识陈乃斌的画而后见其人的。 记的前几年,报纸上常有戏剧人物画发表。我是专门研究戏曲的,便对这些戏画格外注意,作者陈乃斌的名字便也记在心头。 在一次艺术活动中,偶然遇到他,我才得识庐山面目。寒喧几句后,感到他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人。随后几次接触,特别是走进他的画室,翻看一大堆展示他从艺事迹和艺术成果的各种文章、证书时,不禁对这位执着追求艺术而又保持高洁情操的中年画家肃然起敬。同时,他画案上那一幅墨迹未干、惟妙惟肖的戏曲人物画,使得内行人一看便知是个懂戏的主儿画的戏画。 观赏陈乃斌的戏曲人物画,我觉得具有这么三大特色:一是选取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戏曲为题材,尽心筛选人物角色,重点刻画人物的霎那间的神态和人物关系,使之在画面上亮相定型。《连环计》说得是吕布戏貂蝉。作品画出吕布以翎子“戏”貂蝉,吕布之得意放肆,貂蝉故作掩饰,王允侧身佯作回避,都画得神情毕肖。三个人物的神态,准确到位。《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醉态斜身,而高力士跪在一边一副奴才相,画出了二人的人物关系。而《武松打店》里的孙二娘被打倒在地,一支匕首查在项旁,这是戏中最精彩处。陈乃斌能够抓住戏核,是因为他懂戏,对戏“满腹经纶,如数家珍”。 二是强调人物的动态造型,一招一式,很合舞台上的板眼节奏。陈乃斌的戏剧人物画,弥漫着风火之势,灼灼炙人,这是因为画中人物均在戏的冲突之中有一种强烈的动感,形态动作以夸张之势显现出来。如《白蛇传》,许仙倒地,青蛇举双剑要杀许仙,白蛇左手挡小青,右手顾及许仙。这组造型,充满了矛盾冲突,人物均在激烈的动态之中。再如《投军别窑》,你看王宝钗仰首举臂,那痛苦难舍的样子实在感人。薛平贵一个箭步,那姿态,充满了无奈的离别之恨,且透出大将风范。戏剧人物画,画人物神情,自然要画人物形态动作,以形现神。陈乃斌知道这个形神关系,并且夸张地画出人物的形态,这是抓住了戏剧人物画的真髓,唯其如此,戏剧人物画才有看头。 三是笔画之趣。用国画之法画戏剧人物,自然有一个笔墨学问。陈乃斌的戏剧人物画在笔墨运用上是勾线兼用墨彩。有时以墨造型,整个画面,清淡韵雅,既显出色彩的丰富多变,又显得简约清透。如《霸王别姬》,霸王以墨为主,却用的浓淡有致,而霸王的两条红穗,红盔,红剑穗,也红的清韵,与黑色整体造型相配和谐。虞姬以淡紫为主与霸王形成的红黑颜色对比,色彩搭配相互穿插,浑为一体。《西厢记》莺莺着淡紫,红娘着淡绿,张生着淡墨,色彩清清宜人。而且透出一种灵动轻盈的墨趣。国画的用墨实在是检验一个画家的重要方面,无论人物造型如何生动,如果没有用墨的趣味和美感,算不得一幅好画,或许可以说,没有笔墨的神韵就没有人物的神韵。笔墨之于画,颇像演技之于演员,它本身具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品格,陈乃斌戏剧人物画的笔墨,即有这种相对独立的审美韵味,我欣赏这种雅致淡远的笔墨之风。 戏味、韵味、趣味构成了陈乃斌戏剧人物画的鲜明特点,这也使他的画达到了令人品嚼、嚼之有味的高度,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陈乃斌和他的戏剧人物画:戏味 韵味 趣味--摘自2011年第30期《中国文化报》 虽然已是数九寒天,太阳却暖暖和和地照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屋内的鱼缸上,五条色彩斑斓的小鱼悠闲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墙上挂着欧阳中石先生给陈乃斌的题词,屋里飘着铁观音浓郁的茶香,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戏剧人物画作品似乎在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启那扇戏剧故事的大门——让人徜徉在戏剧的世界里,耳旁响着西皮流水,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牡丹亭》、《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白蛇传》、《连环计》、《武二郎大闹十字坡》……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陈乃斌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戏,总是掂着脚尖挤在人群中,每每把戏看完的时候,都脚疼脖子酸,可是只要有戏剧班子演出,他便乐颠颠地跑在最前面。戏台上细腻、传神的表演,华丽、典雅的装扮给幼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乃斌入迷地沉醉在戏剧中,一醉就是60多年。从小时候起,陈乃斌就开始画戏剧人物,没有老师、没有颜料,只有一只铅笔,但他仍执着地描绘着自己的戏剧世界。 陈乃斌对戏剧的迷恋如痴如醉,梦想有一天也能登上舞台成为一名真正的戏剧演员。他开始私下练习戏剧唱段、研究戏剧台词。不料,戏剧台词竟把他引入到了五千年积淀的灿烂诗词文化中,他像个刚出生的婴儿,孜孜汲取着古典历史和文学的营养。他喜爱王勃“落霞孤鹜”的华丽辞藻,喜爱李清照“绿肥红瘦”的细腻词风;他在虞姬最后的挥刀身影中落泪,在贵妃哀怨的醉酒神态中惋惜。他坚持不懈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着戏剧带给他的喜怒哀乐。 1959年陈乃斌进入专业美术学校——济南美术学校,做了两年多的插班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美术工厂,在那里负责画宫灯。那段时光是快乐的,他的工作就是精心挑选古典文学中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等,画洛神、画林黛玉……1960年,刚满18岁的他手绘的“嫦娥奔月”宫灯,在广交会上崭露头角。不久,由于政治斗争,陈乃斌被下放到山东省淄博王村整整20年。 回忆这20年的艰辛,陈乃斌感慨不已:“我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不能停止画画。”透过坚定有力的眼神,陈乃斌翻开了那时的记忆。劳教的内容是繁重又枯燥的喷漆工作,但他愣是把漆刷变成了手中的画笔,把油漆变成了颜料,无时无刻不在构思自己的作品。可以说,他没有一天离开过绘画的世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乃斌开始专职画国画,潜心于戏剧人物画的创作中,戏味、韵味、趣味在他的作品中萦绕穿梭。陈乃斌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山东齐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但他常常说:“我称不上画家,我只是个热爱戏剧、热爱绘画的民间画匠。” 中国戏曲是国粹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同时,这一精彩的内容不断地在艺术家的笔下被阐发。陈乃斌的戏曲人物画有三大特色:一是选取在民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戏曲为题材,尽心筛选人物角色,重点刻画人物的瞬间神态和人物关系,使之在画面上亮相定型。如作品《连环计》中,吕布以翎子“戏”貂蝉,吕布之得意放肆,貂蝉之故作掩饰,王允侧身佯作回避, 三人神态都画得神情毕肖,准确到位。又如《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醉态斜身,而高力士一副奴才相,跪在一边,不仅画出了二者的人物关系,更是强调了人物的动态造型,一招一式,很符合舞台上的板眼节奏。二是陈乃斌的戏剧人物画常常弥漫着风火之势,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人物的形态动作以夸张之势显现出来。如《白蛇传》中,许仙倒地,青蛇举双剑要杀许仙,白蛇左手挡小青,右手顾及许仙。这组造型,充满了矛盾冲突,人物均在激烈的动态之中 。三是充满笔墨情趣,画面清淡韵雅,色彩丰富多变。如《霸王别姬》中,霸王虽以墨为主,但他的两条红穗和红盔、红剑穗,与黑色造型相配和谐。虞姬以淡紫为主,与霸王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色彩搭配相互穿插,浑为一体。戏味、韵味、趣味构成了陈乃斌戏剧人物画的鲜明特点,这也使他的画达到了耐人品嚼、嚼之有味的高度。
请采纳~
『柒』 牡丹亭人物介绍牡丹亭人物简介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
3、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
4、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在婚姻问题上,他坚持门第观念,以致耽搁了女儿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儿生病的真正原因后,还故作镇定,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他认为女儿私招柳梦梅玷辱了他的门第,女儿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败坏了杜氏家风。
5、陈最良——作者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的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行动充满着酸溜溜的味道。有名的“闺塾”出描写这个人物的道学气最传神。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很多弱点,结合明代嘉靖以后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实际情况来看,陈最良这个形象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捌』 <牡丹亭>的代表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有那些人物
杜丽娘 柳梦梅
崔莺莺,张生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玖』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著作。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
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
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
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牡丹亭》主要人物
杜丽娘
女,16岁,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自幼深得父母宠爱。生得花容月貌、娇美无比,性情中有温文尔雅、坚韧执著的一面,也有柔肠百结、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与岭南书生柳梦梅梦中幽会,醒后思念成疾。
香消玉陨,后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帮助下,还魂复生,并与柳生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她虽深居闺阁,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骨子里却蕴藏着对传统礼法的叛离意识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精神,内心燃烧着挣脱封建牢笼、粉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个被封建时代扼杀的悲剧人物,又有一段被艺术塑造的浪漫人生。
柳梦梅
原名春卿,男,20岁,岭南书生,唐代诗人柳宗元后裔,英俊潇洒,气质非凡,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却时运不济,父母早亡,举目无亲,仅靠先柳宗元的仆人郭橐驼之后郭驼经营果园花圃供养,尽管生活窘迫,仍心志高远,坚持发奋苦读,既有报国之志,却又怀才不遇,后历经磨难,终于实现抱负,高中状元。他虽一身书卷之气,却又不乏正义豪迈之心,且又有血气方刚、年少轻狂之气,常常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他与杜丽娘因梦生情,忠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为丽娘的重生冒杀头之险掘坟救人,用自己敢作敢为的行动成就了一段绝世爱情。
杜宝
男,50多岁,杜丽娘父亲,唐代诗人杜甫后裔,历任南安太守、淮扬安抚使、平章军国重事(相当于丞相),文武双全,有百步穿杨之绝技。封建统治阶级内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执,思想顽固僵化。一方面他视封建礼教为天经地义,信奉“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法教条;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尽职守,上忧国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间分毫,颇著声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爱戴。
陈最良
男,杜丽娘的家庭教师,年过六十,他满脑子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学生,教成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典范。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还魂记》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
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中,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
《牡丹亭》创作背景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
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拾』 牡丹亭的主人公是谁
男主人公是柳梦梅,女主人公是杜丽娘。
1、柳梦梅
柳梦梅是《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典型的封建社会儒家读书人的形象,他与剧中的女主杜丽娘相识于梦中,两人竟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幽媾于牡丹亭畔、芍药栏边。
杜丽娘因相思成疾郁郁而终,两人再次相见时竟已人鬼殊途,没曾想他们的爱情感动了阎罗判官,使得杜丽娘还魂复生。
事情却是一波三折,并没有就此结束。柳梦梅因为出身寒门,与女主人公杜丽娘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他们的爱情备受丽娘之父杜宝所反对。
哪怕柳梦梅成为了状元也不受杜宝待见,甚至将还魂归来的杜丽娘当做鬼怪附体。最终,众人将此事闹到了金銮殿之上,才由皇帝乾纲独断作出了决定,这才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2、杜丽娟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自幼深得父母宠爱。生得花容月貌、娇美无比,性情中有温文尔雅、坚韧执著的一面,也有柔肠百结、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
与岭南书生柳梦梅梦中幽会,醒后思念成疾。香消玉陨,后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帮助下,还魂复生,并与柳生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
她虽深居闺阁,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骨子里却蕴藏着对传统礼法的叛离意识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精神,内心燃烧着挣脱封建牢笼、粉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
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个被封建时代扼杀的悲剧人物,又有一段被艺术塑造的浪漫人生。
(10)牡丹亭人物画扩展阅读:
其他人物介绍:
1、杜宝
男,50多岁,杜丽娘父亲,唐代诗人杜甫后裔,历任南安太守、淮扬安抚使、平章军国重事(相当于丞相),文武双全,有百步穿杨之绝技。
封建统治阶级内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执,思想顽固僵化。一方面他视封建礼教为天经地义,信奉“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法教条。
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尽职守,上忧国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间分毫,颇著声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爱戴。
2、陈最良
男,杜丽娘的家庭教师,年过六十,他满脑子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学生,教成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