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的影响

牡丹亭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9-26 07:23:56

Ⅰ 《牡丹亭》为什么能成为“明传奇”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 《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Ⅱ 牡丹亭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Ⅲ 简述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时代意义

《牡丹亭》中,“至情”主题的演绎不仅表现了汤显祖关于言情的认知理念,而且反映出汤显祖受明朝以来传承的言情思潮的深刻影响。从中国古代言情思潮的文化渊源看,言情作为与教化并行对立的重要观念始终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文学自觉时代造就了言情主题的新见解与新特点。

Ⅳ 牡丹亭的杰出之处在哪

作为戏曲经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为经典,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它问世之后,明代后期和清代文人对它的批评接收。第二个阶段则是20世纪以后,现、当代文化人对它的批评、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学教科书作用的中国文学通史的书写,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艰难现身

1904—1913年,属于中国文学史写作之草创期,林传甲、黄人、窦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尝试。而《牡丹亭》则是以“‘临川四梦’之一”的身份间或现身于本时段的中国文学史著述,初露头角。

在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中,开始对《牡丹亭》给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绍和评价。它将戏曲与诗词并提,较为详细列举元代杂剧、评述明代戏曲,为提升戏曲的文学史地位积力蓄势。在明代众多戏曲作家中,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于汤显祖用笔最多。它将“临川四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总体阐述与个体评点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介绍,“四梦”用笔较为均衡。其间,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设置、艺术特色等方面,或通过考据驳斥旧说,或简要描述阅读体会。可惜的是,这部一百七十余万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间。

总的说来,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之草创时期,《牡丹亭》的艰难现身,昭示着戏曲在文学领域长期处于“鄙弃不复道”的境地,但同时也孕育着被“扶正”的转机。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临川四梦”之最

1914—1940年,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探索期和第一个高产期。这一时期,随着纯文学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以王国维与吴梅等为代表的戏曲研究的广泛展开,戏曲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汤显祖被视为明代传奇最杰出的作家,《牡丹亭》则成为“临川四梦”之最,即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王梦曾的《中国文学史》,有两节与《牡丹亭》相关:“汤显祖有《还魂记》《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以《还魂记》为之最”。此句将《牡丹亭》从“临川四梦”中凸显出来。

曾毅的《中国文学史》,对于明代戏曲小说未列专节讲解,而是并入“清之戏曲小说”予以简介。他进一步推重《牡丹亭》为明代传奇最佳之作,认为黄九烟“首肯《邯郸》”仅是其个人喜好而已。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将汤显祖视为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将《牡丹亭》视为汤显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顾曲杂言》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关于《牡丹亭》的大段评点文字,介绍《牡丹亭》的主题、演出效果等,对其他“三梦”则是一笔带过,从而进一步将《牡丹亭》推上“临川四梦”之最的位置。

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提出“明代曲家中汤义仍最著”,所作“临川四梦”中《还魂记》最脍炙人口,且与《西厢记》同样的家传户诵。1935年,他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进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艺术特色。

顾实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明代戏曲部分只写第一戏曲家汤显祖,共计五段。前三段主要简述汤显祖的生平、曲坛地位及“玉茗堂四梦”,第四、第五两段着重介绍《牡丹亭》,包括剧情、情节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肠断魂销的阅读效果等等。

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认为明代传奇著名者当属汤显祖,作品以《牡丹亭》为最。《牡丹亭》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少女的心情刻画地写出,曾博得许多姑娘的眼泪”。赵景深还采用比较法描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读俄国屠格涅夫《城里的医生》,尚且为那乡间女子叹惜,低回数日,更不用说这样伟大的戏剧之感人了!”

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二十讲》,认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标志着明传奇黄金时代的来到”,给予汤显祖恰当的定位。他们指出:“《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并取材于唐人小说,只《还魂记》出于臆造,而价值也最高。”最后,以《惊梦》《寻梦》等唱词为例,说明汤显祖作曲“秾艳工丽处似玉溪诗和梦窗词,俊爽质素处也有关、马之风”特点。

另外,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童行白的《中国文学史纲》,均对“临川四梦”进行了探讨,认为“独以《牡丹亭》之作,显祖之名,足以不朽”。

综合观之,在1914—1940年所编撰的中国文学通史中,汤显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渐从“临川四梦”中脱颖而出,成为汤显祖甚或明代传奇的代表作品,其经典地位也逐渐得到确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对象基本被限定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具有审美性的文体,戏曲在文学领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逐渐影响到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产生的社会因素和解释作品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这两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国文学通史著作的较大变化。这些文学史著述,将《牡丹亭》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用至少一节的篇幅进行详细介绍,《牡丹亭》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对《牡丹亭》的总的评价为:《牡丹亭》为“才子佳人的恋爱剧”,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他指出:“(《牡丹亭》)戏的内容,实无足取,人死还魂,更属荒唐。戏之结局,仍是团圆旧套,亦无新意。同时戏中所表现的,仍是那些点状元高升发财的旧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于,以《惊梦》等美不胜收的曲文写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热烈的情感,文字的美丽,幻想的丰富与夸张的描写,所以他能够感动人心,尤为热情的少年男女所爱好。”这是刘著论述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将《牡丹亭》作为专节进行讲授,包括剧情、思想内容(社会学评判)、艺术成就、影响等方面,赋予《牡丹亭》经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大量译介与接受,中国学界也开始尝试改造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新成果。这些文学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贯《牡丹亭》的新旧研究成果,挖掘新内涵、探讨新特质,彰显出《牡丹亭》丰富多彩的经典魅力,巩固了《牡丹亭》的文学经典地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对《牡丹亭》经典度的继续高扬。在上列文学史中,出现了较之以前的文学史不同的评论:“《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杰出剧作”“《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评论共同给予《牡丹亭》杰出的定位,是将该作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牡丹亭》性质的多种定位。对于《牡丹亭》,中国学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戏剧分类标准,而是根据中国戏曲自身的特点进行界定和阐释:“《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曲”“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对《牡丹亭》的文化学解读。或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观照:“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观那样去生死打拼,但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视:“汤显祖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学领域把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把情与理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对情自身的反思中对传统人性观表现出深切的怀疑和否定,这真是‘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对《牡丹亭》情节结构的新见解。《牡丹亭》的情节结构有两条线索:“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它“既是杜丽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历程,也是汤显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历程。”

对《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评价。主要体现在杜宝身上,比如:他是一个深爱女儿,但却对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无能为力的父亲。这在当时是戏曲文学中从未出现过的类型。从文化与人性双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种身份的杜宝,更为合理。

通过对中国文学通史教材书写视域下《牡丹亭》经典化轨迹的梳理,我们可以见证,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戏曲在文学领域争取正宗地位的艰难履历。从被完全忽略,到简单介绍,到评价的不断升级,《牡丹亭》经典化的轨迹,典型地凸现了戏曲等俗文学自近代以来迥异于诗文的经典化进程与特征。未来,我们对戏曲文学认识的更新与变化,或许会从根本上促进《牡丹亭》等戏曲经典魅力的进一步释放。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我们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也恰恰因为诸多文学史的书写。

Ⅳ 如何评价汤显祖的牡丹亭它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有多高

《牡丹亭》 又名《还魂记》、《牡丹亭还魂记》。明代汤显祖所作传奇剧本。共五十五出,取材于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偕侍女春香游园遣闷,梦中和英俊书生一见钟情,以身相许,醒后寻梦不遂,从此幽怀难遣,以致相思成疾而死。死后三年,幽魂得与意中人相会,方知其为柳梦梅,于是为情而复生,两人终得结为夫妇。

《牡丹亭》的文化意义,在于其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歌颂自由的爱情,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心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Ⅵ 《牡丹亭》具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戏剧是种娱乐,看戏剧是娱乐,但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向来我们人类的娱乐基本上有两种 : 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皮肉之乐是不是全否定,我也不完全否定。比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吃饱了很高兴,这是皮肉之乐,这个也不能否定。在其他生活领域,包括你们男女之间也有一些皮肉之乐,我也不完全否定。但是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戏剧,如果仅仅停留在皮肉之乐上,那就达不到它的文化要求。戏剧主要还是达到精神的娱乐。这种精神的娱乐,包括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启发,或者你的某种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娱乐。

譬如《牡丹亭》,《牡丹亭》里边,它的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他们两个人青春之爱,一见钟情,他们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这个结合怎么表现呢?我们可以看看在当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这就是后边的一段,男女主人公相约之后,他们两个人在梦里相逢以后,下边就要到后边去,去干什么?你们可以想。但是在戏剧舞台上,汤显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这个“花神舞”我觉得非常美,就是通过“花神舞”的表演,你们看了以后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不是像后来有些西方电影,包括中国有些不好的戏,它在表现男女之爱的时候就非常直接,就是所谓的床上戏,没有什么审美的价值,只有皮肉之乐的现象。这是汤显祖在四百多年之前他就能够从这方面来表现,当然后来包括国外的一些戏,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在表现男女之爱的时候,也有好多新的手法,跟“花神舞”也不一样,也是追求一种精神之乐,是精神的愉快,而不是皮肉之乐。这个在西方也有一些非常好的例子。有一年我在美国讲学的时候,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问你们中国的戏如何表现这个?我就讲到了《牡丹亭》,我说用“花神舞”。他们说太好了,用“花神舞”表现太好了。所以从这可以看出来,那么我们讲戏剧它是给人娱乐,但是这种娱乐呢,它是一种精神的娱乐,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来看它的文化意义。

Ⅶ 《牡丹亭》对同时期的作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牡丹亭》问世之后,各地纷纷上演。许多剧作家如沈王景、吕玉绳、臧晋叔、冯梦龙等都着手进行改编。他们改动了《牡丹亭》中一些不合音律的地方,结果引起一场关于戏曲创作的大争论。汤显祖不愿意别人乱改动,他说:”《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甚至还说出”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这种偏激的话来。吴江派的沈王景则认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临川派和吴江派的论争。汤显祖与沈王景对立的观点,在于他主张戏曲作品要言情,要以表达情感内容为主,提倡才情,不忌丽辞,不拘音律。为了作者抒情和渲染意境情致的需要,认为可以牺牲音律。论辩过程中的偏激之言,考察他的思想,我们会懂得,这是一个才子、思想家的矫枉过正。而在实际创作中,他还是讲究音律的。当然,《牡丹亭》也存在有时用典冷僻、有的片段显得晦涩生硬的瑕疵。

热点内容
华兴盆景 发布:2025-09-10 11:02:00 浏览:738
挂壁盆景制作 发布:2025-09-10 10:59:05 浏览:697
梅花鹿品牌 发布:2025-09-10 10:48:03 浏览:804
好看的餐厅绿植 发布:2025-09-10 10:47:11 浏览:26
插花对床头 发布:2025-09-10 10:47:09 浏览:602
桂林情人节 发布:2025-09-10 10:43:52 浏览:295
盆景小铁笼 发布:2025-09-10 10:22:01 浏览:728
绿植墙草莓 发布:2025-09-10 10:14:43 浏览:893
漂亮的玻璃器皿盆栽手工制作教程 发布:2025-09-10 10:13:29 浏览:953
燕子海棠 发布:2025-09-10 10:13:19 浏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