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熏香
Ⅰ 形容熏香袅袅的诗句
1. 关于熏香是诗句
2. 关于熏香的诗句
关于熏香是诗句 1. 形容熏香的诗句
1、妆成祗是薰香坐 唐 王维 《洛阳女儿行 ( 册4 卷125 页1258a)》2、薰炉剩熨沈香 宋 向子諲 《西江月·红退小园桃杏》3、不比香薰脂膏 宋 程大昌 《感皇恩·中外受郊恩》4、饮罢香薰翠被、锦屏中 宋 谢逸 《虞美人·角声吹散梅梢雪》5、百和薰肌香旖旎 宋 王安中 《蝶恋花·剪腊成梅天著意》6、花气薰人百和香 宋 张元干 《浣溪沙》7、香薰笑语 宋 王之道 《青玉案·金尊照坐红裙绕》8、香和笑语薰 宋 王之道 《南歌子·角簟横龟枕》9、炉薰已冷氲香注 宋 曹勋 《菩萨蛮·萧萧还是秋容暮》10、更把香来薰了月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半山佳句》11、香消凉意有南薰 宋 韩淲 《浣溪沙》12、被薰风、吹作满天香 宋 葛长庚 《满江红·昨夜姮娥》13、扑鼻微香薰世界 宋 刘克庄 《满江红·谁把灵丹》14、身上春衫香薰透 宋 刘克庄 《贺新郎·曾与瑶姬约》15、薰衣慵讯香篝 宋 黄升 《木兰花慢·问潘郎两鬓》16、衣麝暗薰香仿佛 宋 无名氏 《瑞鹧鸪》17、香胜炉薰龙麝 宋 无名氏 《西江月·北岭天饶瑞雪》18、薰风时送芰荷香 宋 无名氏 《失调名》19、沈香甲煎薰炉暖 宋 无名氏 《鹧鸪天·步障移春锦绣丛》20、薰香手祷 宋 无名氏 《朝中措·郎星初度一旬前》21、欣岳降、宝香薰夜 宋 无名氏 《满江红·今日明朝》22、香薰瑞烟袅 宋 无名氏 《瑞鹤仙·朔朝逾六后》23、八幅宝香薰锦绣 宋 华岳 《望江南/忆江南》24、宝香薰麝 元 白朴 《水龙吟 予始赋睡词,诸公赓和三十余首。
一》25、宝鸭旋薰香篆小 元 刘敏中 《满江红 病中呈诸友》26、盥手薰香百过看 元 刘敏中 《沁园春 次前韵》27、香罢宵薰 宋 无名氏 《踏莎行·香罢宵薰》28、薰袖已香消 宋 无名氏 《临江仙·昨夜惊眠梅雨大》29、自薰知见香 宋 黄庭坚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30、荀令薰炉冷自香 宋 钱惟演 《无题三首》31、侍女薰香护早朝 清 吴伟业 《鸳湖曲》32、香转薰风满坐闻 宋 曹勋 《杂诗二十七首》33、薰蒸香积厨 宋 李石 《扇子诗》34、今日薰香瀹盏茶 宋 释心月 《偈颂一百五十首》35、薰风阵阵香 宋 释正觉 《偈颂七十八首》36、宫女薰香进御衣 宋 王珪 《宫词》37、天香薰透绿荷衣 宋 王镃 《游仙词三十三首》38、龙脑包薰满洞香 宋 王镃 《游仙词三十三首》39、鸾帐薰衣赐御香 宋 张公庠 《宫词》40、日薰香暖蜜蜂卫 宋 赵蕃 《寄怀二十首》。
2. 关于香薰的诗词有哪些
1《莲花》 唐代:郭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来,碧玉盘中弄水晶。 2《乐府》 唐代:司空图 五更窗下簇妆台,已怕堂前阿母催。
满鸭香薰鹦鹉睡,隔帘灯照牡丹开。 3《苦楝花源》 唐代:温庭筠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4《满江红(仙吕)》 宋代:周邦彦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
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
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
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5《虞美人》 宋代:谢逸 角声吹散梅梢雪。疏影黄昏月。
落英点点拂阑干。风送清香满院、作轻寒。
花瓷羯鼓催行酒。红袖掺掺手。
曲声未彻宝杯空。饮罢香薰翠被、锦屏中。
3. 关于“焚香”的诗句有哪些
1. 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卜算子·芍药打团红》——宋代 洪咨夔
释义:可每日扫地焚香伴着老仙,在这样的生活里,人比连环玉活地还精致些。
2.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唐代 柳宗元
释义:在秋日的湿雾里点燃香火,祭坛上刚摆好玉器已经曙光初露。
3. 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赠宣城赵太守悦》唐代 李白
释义:我焚香后进入皇上的兰台,起草的文书芳言满章。
4.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咏归堂隐鳞洞》宋代 王汝舟
释义:静静的觉得眼前没有俗物,无拘无束的在屋里焚香
5. 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焚香》唐代 元稹
释义:接箱子时已经焚香,接近刀鞘先搓搓手。
6. 月殿云阶敞上方,宫中习静夜焚香。——《颐和园词》清代 王国维
释义:云朵在高高的宫殿上方,寂静的夜里在宫中焚香。
7. 作梵连松韵,焚香入桂丛。——《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唐代 刘长卿
释义:诵经和松涛的声音,在隐居之地焚香。
8.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 苏轼
释义: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9.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碧城三首》唐代 李商隐
释义:如今,我像孤独的鄂君,只是在船上面对夜空;只有我独自一人面对着薰香和绣被。
10. 焚香默坐,消遣世虑——《黄冈竹楼记》宋代 王禹偁
释义: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关于熏香的诗句 1. 形容熏香的诗句
1、妆成祗是薰香坐唐王维 《洛阳女儿行 ( 册4 卷125 页1258a)》2、薰炉剩熨沈香宋向子諲 《西江月·红退小园桃杏》3、不比香薰脂膏宋程大昌 《感皇恩·中外受郊恩》4、饮罢香薰翠被、锦屏中宋谢逸 《虞美人·角声吹散梅梢雪》5、百和薰肌香旖旎宋王安中 《蝶恋花·剪腊成梅天著意》6、花气薰人百和香宋张元干 《浣溪沙》7、香薰笑语宋王之道 《青玉案·金尊照坐红裙绕》8、香和笑语薰宋王之道 《南歌子·角簟横龟枕》9、炉薰已冷氲香注宋曹勋 《菩萨蛮·萧萧还是秋容暮》10、更把香来薰了月宋辛弃疾 《满江红·半山佳句》11、香消凉意有南薰宋韩淲 《浣溪沙》12、被薰风、吹作满天香宋葛长庚 《满江红·昨夜姮娥》13、扑鼻微香薰世界宋刘克庄 《满江红·谁把灵丹》14、身上春衫香薰透宋刘克庄 《贺新郎·曾与瑶姬约》15、薰衣慵讯香篝宋黄升 《木兰花慢·问潘郎两鬓》16、衣麝暗薰香仿佛宋无名氏 《瑞鹧鸪》17、香胜炉薰龙麝宋无名氏 《西江月·北岭天饶瑞雪》18、薰风时送芰荷香宋无名氏 《失调名》19、沈香甲煎薰炉暖宋无名氏 《鹧鸪天·步障移春锦绣丛》20、薰香手祷宋无名氏 《朝中措·郎星初度一旬前》21、欣岳降、宝香薰夜宋无名氏 《满江红·今日明朝》22、香薰瑞烟袅宋无名氏 《瑞鹤仙·朔朝逾六后》23、八幅宝香薰锦绣宋华岳 《望江南/忆江南》24、宝香薰麝元白朴 《水龙吟 予始赋睡词,诸公赓和三十余首。
一》25、宝鸭旋薰香篆小元刘敏中 《满江红 病中呈诸友》26、盥手薰香百过看元刘敏中 《沁园春 次前韵》27、香罢宵薰宋无名氏 《踏莎行·香罢宵薰》28、薰袖已香消宋无名氏 《临江仙·昨夜惊眠梅雨大》29、自薰知见香宋黄庭坚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30、荀令薰炉冷自香宋钱惟演 《无题三首》31、侍女薰香护早朝清吴伟业 《鸳湖曲》32、香转薰风满坐闻宋曹勋 《杂诗二十七首》33、薰蒸香积厨宋李石 《扇子诗》34、今日薰香瀹盏茶宋释心月 《偈颂一百五十首》35、薰风阵阵香宋释正觉 《偈颂七十八首》36、宫女薰香进御衣宋王珪 《宫词》37、天香薰透绿荷衣宋王镃 《游仙词三十三首》38、龙脑包薰满洞香宋王镃 《游仙词三十三首》39、鸾帐薰衣赐御香宋张公庠 《宫词》40、日薰香暖蜜蜂卫宋赵蕃 《寄怀二十首》。
2. 关于香薰的诗词有哪些
1《莲花》 唐代:郭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来,碧玉盘中弄水晶。 2《乐府》 唐代:司空图 五更窗下簇妆台,已怕堂前阿母催。
满鸭香薰鹦鹉睡,隔帘灯照牡丹开。 3《苦楝花源》 唐代:温庭筠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4《满江红(仙吕)》 宋代:周邦彦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
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
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
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5《虞美人》 宋代:谢逸 角声吹散梅梢雪。疏影黄昏月。
落英点点拂阑干。风送清香满院、作轻寒。
花瓷羯鼓催行酒。红袖掺掺手。
曲声未彻宝杯空。饮罢香薰翠被、锦屏中。
3. 描写檀香的诗句
1、《谅公洞庭孤橘歌》
年代: 唐 作者: 顾况
不种自生一株橘,谁教渠向阶前出,不羡江陵千木奴。
下生白蚁子,上生青雀雏。飞花檐卜旃檀香,
结实如缀摩尼珠。洞庭橘树笼烟碧,洞庭波月连沙白。
待取天公放恩赦,侬家定作湖中客。
2、《望江南》
年代: 宋 作者: 廖刚
无诸好,方面镇全闽。
千骑泛云归洞府,三山明玉外风尘。
依约是蓬瀛。贤刺史,龙虎檀香名。
金花已传当日梦,锦衣聊慰故乡情。
和气万家春。
3、《南歌子·桂魄分馀晕》
年代: 宋 作者: 张元干
桂魄分馀晕,檀香破紫心。
高鬟松绾鬓云侵。又被兰膏香染、色沈沈。
指印纤纤粉,钗横隐隐金。更阑云雨凤帷深。
长是枕前不见、殢人寻。
4、《桃源忆故人·寒苞初吐黄金莹》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寒苞初吐黄金莹。色染蔷薇犹嫩。
枝上紫檀香喷。洒落饶风韵。
南枝一种同春信。何事不忺朱粉。
自称霓裳孤冷。怨感宫腰恨。
5、《短歌寄鼓山长老》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雪峰雪峰高且雄,峨峨堆积青冥中。
六月赤日烧不熔,飞禽瞥见人难通。
常闻中有白象王,五百象子皆威光。
行围坐绕同一色,森森影动旃檀香。
于中一子最雄猛,称尊独踞鼓山顶。
百千眷属阴□影,身照曜,吞秋景。
我闻岷国民归依,前王后王皆师资。
宁同梁武遇达磨,过后弹指空伤悲。
6、《宫词》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柳带分阴接殿基,笙歌还拥翠华归。
前宫晓赭匀妆脸,别馆春红晒舞衣。
槐影对笼苔点细,桐花西倚夕阳稀。
夜来梦上檀香阁,犹映珠帘避贵妃。
7、《颂古》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颜
老僧正在东司上,不将佛法为人说。
一般屎臭旃檀香,父子之机俱漏泄。
4. 形容香的诗句有哪些
香气扑鼻,馥郁,香气四溢,香气芬芳,
香气悠久,芳香,芬芳,清香四溢,香溢四方,香喷喷,
芳香四溢,玫瑰芳香,洋溢,馨香四溢,金桂飘香,
香苦酸醇,油城墨香,稀香,丹桂飘香,国色天香,
香暖,香薰,天香云外,香魂,十里飘香,菊香遍野,
冰封香裹,闻香识人,红消香断,酒里飘香,久而弥香,
细香,暗香,淡淡竹香,暗香自怜,墙内开花墙外香,
百花飘香,日长暗记残香篆,香如故,纷纷坠叶飘香砌,
金柚飘香,衫惜暗香 ,有香有色 ,喷香,清香味甜,
香闺,生香真色,莉香,七里飘香,香消,红袖添香,
鸟语花香,馥郁芬芳,香稷馨香,香气袭人、香销玉殒,
Ⅱ 牡丹精油的使用方法
"一朵牡丹"之牡丹精油,使用的是有机牡丹基地的高山凤丹之花籽,全部都由人工采摘收集, 将果实晒干分离出精粹的果籽部分, 然后再将果子去壳分离出果仁,果仁的回收率仅占这些果实的10%,采用冷压萃取法,不破坏天然有机的活性成分, 无化学添加。
"一朵牡丹”之牡丹精油,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滋养修护肌底,保湿焕亮、补充肌肤水分与养分。
"一朵牡丹"精油使用方法
1、每天使用:洁面、爽肤水后,取1-2滴精油涂抹于面部,再使用乳液或是面霜即可.
2、调配按摩精华身体保养
在10ml体乳中滴入2滴左右牡丹精油,混合均后使用,按摩身体至完全吸收。
3、熏香
舒缓身心提升魅力、香薰炉滴3滴左右,享受身心放松的曼妙感受
4、沐浴给肌肤滋养
将精油1-3滴适当滴入池内,水温控制在39度左右,,或者配合牛奶浴盐,以便与水混合。
注意事项:外用,在使用过程中,若感不适,请停止使用。
Ⅲ 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人都爱熏香熏香有什么好处
《红楼梦》是一部的奇书,它囊括了各个方面诗词歌赋、佛学茶艺、管家理财、曲艺杂谈、饮酒和熏香,所以不同的人能够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事物。现代人爱美爱香,古人也有这个癖好,《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无形中吐露出贾府的很多人都爱香,熏香自古有之而且它还有很多的好处,总之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部分。
第一,贾府中也不是人人都爱香,自有异香的宝钗和黛玉就不喜欢这是宝玉的梦境,也是一个仙境。神仙所居之所和凡间不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香气。不过宝玉会闻到这种异香,其实可能还跟他进入秦可卿卧房睡觉前,屋内焚烧的梦甜香有关。宝玉此地便觉眼饧骨软,很快就睡着了。
除了这两处讲到了熏香的好处,其实刘姥姥醉酒后误闯怡红院也点名了熏香的作用。在午间游戏的时候刘姥姥不小心喝多了,然后不注意中就走到了怡红院还在宝玉的卧室睡着了,把宝玉的房间搞得一塌糊涂。
袭人回来看到时不得不赶忙熏香收拾。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刘姥姥醉酒把整个屋子的味道弄得乱七八糟,可是很多的百合香就能够把这味道都给掩盖住,熏香清新房间气味的作用很明确。
Ⅳ 牡丹帝姬为什么怕牡丹
电视剧《斛珠夫人》牡丹帝姬是假冒皇亲国戚,且为人善于伪装,所以怕牡丹。
帝姬牡丹,是昶王一母同胞的姐姐。鄢陵帝姬褚琳琅,乃是先皇的五公主,为聂妃所生,是昶王一母同胞的亲姐姐,仪王叛乱时,宗室大肆被屠杀,鄢陵帝姬流落民间,侥幸活了下来,因为刺客供出昶王是幕后主使,于是方诸和帝旭设局试探昶王。
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大徵沉重珠税的压迫下,渔民不得已绞杀亲子,使鲛人落泪换取鲛珠,因此遭遇险丧命的叶海市,又经历父亲亡故村落遭屠的悲剧。在生死攸关之际,她得到途经此地的大徵权臣方诸相救,被方诸带回天启拜方诸为师。
后改名方海市并以男装示人,履立战功守护大徵和平,功绩不断。方海市在与方诸经年的相处中产生情愫,而方诸却因对大徵和皇帝帝旭的守护使命无法回应。而后,方诸为保护海市被迫拆穿其女子身份,将其送到帝旭身边,并引发一系列纠葛。
Ⅳ 《红楼梦》中以花喻人,为什么宝钗被喻为牡丹花
为什么宝钗被誉为牡丹花?
先来说说薛宝钗这个人物,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贾府里没有一个人说她的不好。就连林黛玉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人们习惯于将女儿比喻为花,美人如花,蘅芜君是女儿中的君王,相当于百花之王。因此薛宝钗被比喻为牡丹花。
大观园是女儿的自由王国,薛宝钗是大观园姊妹中的领袖,堪称大观园之王。
Ⅵ 《斛珠夫人》牡丹是真公主吗
不是。
牡丹帝姬,经常对方鉴明暗送秋波,甚至有意在帝旭面前表现出自己很喜欢方鉴明的模样,害的帝旭还以为方鉴明的春天要来了,总是有意无意撮合两人,只不过方鉴明似乎不领情。
在两人都有情敌的时候,偏偏方鉴明还跟海市闹了矛盾,因为海市察觉到了帝姬的异样,觉得此人肯定是冒充的,但她没有明确的证据,本来想警醒一下师父,谁曾想遭到了方鉴明的呵斥,甚至还斥责她不允许插手这件事,可见方鉴明内心知道帝姬是假的。
真正的帝姬儿时非常喜欢牡丹,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不仅日日熏香,就连乳名都叫成了牡丹,然而假帝姬虽说表面喜欢牡丹,身上熏着的却是别的花香,而且她对牡丹并没有特别喜爱,只是装装样子。
人物结局:
方诸和帝姬一对新人行礼,礼成后帝姬敬帝旭酒,帝旭饮下酒中毒倒下。帝姬当下露出真面目挟持方诸,没一会苏鸣出现。可是方诸不动声色,在苏鸣等人彻底暴露后,帝旭醒来,原来这一切都是他们设的局,让帝姬等人露出真面目。
帝姬的侍卫张英年见状启动机关,瞬间有弓箭射来,帝姬和张英年趁乱逃跑。方海市出现护帝旭,而方诸眼疾手快保护方海市,季昶为了帝旭挡箭受伤。方诸安排方海市去追帝姬,周幼度相随,张英年已死,帝姬也束手就擒。
Ⅶ 牡丹飞马多少钱一包
截止到2020年2月份,一盒牡丹飞马的香烟达到300多元。
牡丹烟价格高的原因:牡丹烟条装、盒装及烟支上的编号如330、331、333等只不过代表着该烟的生产日期、生产班次、生产编号,没有其他含义,以便出现质量问题进行追溯。牡丹烟目前产量不高,分到每家烟草经营户手里的就不多,因此烟民很少能买到整条的,造成"奇货可居"的错觉。
(7)牡丹熏香扩展阅读:
“牡丹”牌香烟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知名畅销品牌。牡丹是上海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长期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牡丹“牌”是一种以优质中、上等烟叶为原料精制而成的烤烟。现在我们来看牡丹333的参数信息:可乐量:10mg烟碱量:0.9mg一氧化碳量:12mg。
芍药烟香浓郁,力度适中,回味舒适,适合广大消费者的口味。打开去掉,鼻腔里的香气轮廓还比较光滑,浓度也算足,熏香柔和优雅。香气饱满而有穿透力,烟柔而光滑,口感醇厚而优雅,细腻而舒适,回味悠长。口感饱满柔顺,余味干净舒适,余味甘甜持久。
Ⅷ 香炉器型种类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这尊香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
晋代越窑青釉提炉,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
唐三彩香炉比较少见,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
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香炉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它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数量与品种繁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炉敞口直颈,鼓腹平底丰满,肩两侧贴塑一对长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显的压印兽面纹,通体施青白釉,胎质坚硬腻白,釉色滋润而不透明。
明代瓷炉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
明万历五彩人物三足香炉:万历五彩器制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釉面乳白莹润。三幅开光图案装饰效果极佳,老翁身着外套颜色分别为绛红色、淡黄色和草绿色,神情泰然,须眉飘逸,或埋头读书,或低头沉思,或伏案挥毫。颈部有"大明万历年制"款。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成为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器制作推向历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是由玉来做,非常薄,用手电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折叠编辑本段款式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如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及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体的"寿"或"喜"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祭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香炉在华人社会历史久远,本来只供焚香用,后来被爱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了。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铜香炉,价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养的意义了。
折叠编辑本段品种
折叠明万历青花乳足炉
明代万历年间,是明朝衰落时期,政治黑暗腐败,贵族穷奢极欲,连年天灾兵燹,百姓饥寒交迫,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万历皇帝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惜征用大量人力、物力,为自己建造定陵。明朝这一时期的瓷器质量,也因朝政的无能而每况愈下。
这尊明万历青花乳足炉,出自景德镇窑,是那个时代工艺的典型代表。它直径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鹦鹉牡丹图案,枝繁叶茂,画面构思精巧,线条流畅。
在日常生活中,鹦鹉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吉祥鸟,羽毛艳丽,体态优美,聪明伶俐,经驯养后可模仿人语,在古代的达官贵族和书香门第之家都饲养这种鸟作为宠物,它是地位、财富以及文化素养的象征和表现。画面上的鹦鹉目光炯炯,嘴唇紧闭,展翅欲飞,飞向它所向往的地方。在此,鹦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展翅欲飞的鹦鹉与春风里富贵的牡丹结合在一起,一动一静,两者结合,立体感非常强,整个画面因此而生动自然,清新脱俗,呈现出热情、奔放的人文情怀。
炉上绘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风而怒放之态,还有两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边。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誉,以花大色艳、绚丽多姿名扬天下。中国人有喜好牡丹之传统,在我国,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俗语道:"谷雨三朝看牡丹。"中原大地处处盛开着雍容华贵的牡丹。唐代诗人皮日休《牡丹》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最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与树叶的空隙之间,还有一只小蜜蜂来补白,画面又增添了几分动感。
无论是鹦鹉,还是牡丹,所有构图,均采用单线绘制,这些线条如钢丝一般挺拔,遒劲有力,让人惊叹不已。炉内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两节,留有接口缝隙,为明代制造的瓶、炉等瓷器常见的工艺特点。而这尊炉的接口处,修胎精致平整,接口完全被釉料所覆盖。只有用手轻轻抚摸时,略微高低不平的接口,才会让你感觉接口之所在。仔细观察,炉内还有一些小黑点,零星地撒在炉底,这便是俗称的窑粘,是烧制瓷器时草木灰飘落留下的。如今,窑粘已成为鉴定瓷器真伪的秘诀之一。足底露胎处可见所用瓷土为典型的乳白色高岭土。炉的三只乳足极其饱满,留有较深的摩擦痕迹,应该是寺庙或大户人家祭祀用的礼器,是传世之精品。
这尊香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青花釉料发色比较纯正。明末从嘉靖年始,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则青花色便呈鲜艳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蓝。由于回青料价格昂贵,到万历末至天启年时,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此炉上的青花色泽明亮清新,应是万历年初中期的器物。
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为了仿得"真"一点,制造商经常采用抛光方法,即用马铃薯或兽皮,将其不断摩擦,直到达到亚光的效果。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常会在瓷器表面留下诸多摩擦的痕迹。这尊香炉不同,它烧造时的火候较高,而且均匀,釉光至今悦目可人;又经过大自然几百年岁月的磨砺,更是宝光熠熠,与新仿品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折叠南北朝博山香炉
南北朝博山香炉小巧玲珑,造型新颖,令人爱不释手。我收藏瓷器近20年,还第一次谋面,可见其珍贵。
博山香炉也称博山炉,又名熏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图中的这个南北朝博山香炉高13厘米,直径11厘米,上下两层,可以自然启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细美观,螺纹状雕刻,像燃烧的火把,热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峦叠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个山脉错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顶,正好为13条,这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是个吉祥的数字。博山香炉上有四个小洞,当炉腹内焚烧香料时,烟气便从镂空的"山中"飘逸而出,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它下半部分为盏形托,底为平底,釉面为米黄色釉,不施化妆土,除局部积釉处略厚外,施釉均匀,釉面有不少细小开片。盖、炉吻合,浑然一体。
博山香炉流行于汉、晋时期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折叠北宋陶莲花香炉
这尊灰色陶器莲花香炉,高13厘米,直径14厘米,看上去比较大气,造型比较别致,拿在手里分量较轻,十分罕见。我为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曾遍访各地古窑遗址,但对这尊香炉出处,无法作出判断。据朋友讲他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购得。从器物底座造型风格来看应该是北宋中期的东西,但当时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产,"秦砖汉瓦"的陶器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绝大部分地方已不再生产陶器,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实实在在的陶器香炉,让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莲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显得十分庄重。莲花瓣炉身竟达五层之多,错落有致,下有连结一体的三层台基,比例得当,沉稳典雅。从灰陶釉色剥落之处可看出来,胎骨为橘红色陶土,烧制温度在850℃左右。从莲花造型的香炉来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国佛教文化与祭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自东汉佛教流入中国本土后,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寺庙里通常所见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观世音以大慈大悲而名闻天下,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传说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她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世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帮助世人解除灾难,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法华经》详细介绍了观音菩萨的功德,以及解救灾难的种种事迹,她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人们在翻读佛经典籍时,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莲子串成的。
莲花,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我国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莲花,与梅、兰、竹、菊等相比,莲花具有更为丰富、更加复杂的文化内涵。莲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实用功利、佛教佛性与修行、理学人格修养等四个方面内容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南朝乐府民歌》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些诗歌的意境高远,反映了现实生活,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莲花香炉,可见它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统天下之中,这尊陶器莲花香炉,可谓独领风骚。
折叠明代漆器大香炉
香炉,是古代一种鼎炉形器物,旧时庙堂里的香炉大多为铜、铁铸成,有些器型较小的香炉是用玉、石、陶、瓷、木、铜等制成,置于几案,实用、观赏两相宜。有盖之香炉,可内置香料,点燃后,香雾烟气自盖孔中袅袅升腾弥漫,时聚时散,给人以无限之遐想。
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炉高157cm,炉身直径60cm,由底足连托泥、腹部炉身和头部龙马炉盖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仿商周青铜鼎,炉身仿三足圆鼎,炉脚则仿四足方鼎,把圆鼎之柔和与方鼎之刚劲融为一体。炉盖上的龙马为龙头马身带飞翼,炉之腹足相连处为神龟,炉足为象鼻。综观整个宝炉,外形简练,制式大气,简约而不简单、古拙而不粗陋、空灵而不空洞。浮雕神龟脸面为泥金工艺,细部刻画精致古朴,瑞兽动态传神,炉盖上那昂首长啸、蓄势待发的龙马,充满力度和动感。灵性之气充溢全炉,尤其是炉身的外表黑漆、朱砂衬底描金,漆面光洁如新,髹漆技艺非常讲究,色彩沉着莹润,包浆厚泽。
炉盖上踏在水波纹之中的龙马背部以点线构成奇特图案和炉腰部的神龟,正是《周易·系辞》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寓意。孔颖达疏引,《尚书中侯·握河记》称"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传说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据孟河中跃出的龙马背部的图形画出了八卦,而禹根据龟背上的"文"成就了"九类常道"进而造福于黎民。落地漆器香炉是明代庙宇、宗祠、殿堂置于室内的重要礼器,当重大祭祀活动举行时,它庄重地矗立在显赫位置,缕缕青烟从炉盖上的龙马高昂头部张开的嘴中徐徐吐出,烟气祥雾缭绕空中,神秘而又庄严……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桑巨变万木春,明代的庙堂各地或许尚存一二,但旧时庙堂里诸如漆器香炉这样的大型礼器已所存无几了。
折叠宋代介休窑香炉
宋代山西介休窑香炉造型别致,施釉均匀,白中泛黄,色泽莹润,釉面带有密密麻麻的细小开片,做工精美,格调高雅,是我国古代香炉发展中比较少见的。过去,有人将此炉视为灯具,但陕西耀州窑博物馆将其作为香炉展出。还有人认为这尊香炉可看到唐五代时期,但我觉得在断代时还需留有余地,毕竟介休窑烧造高峰期在宋代。
这尊香炉高10.5厘米,面上直径11厘米,香炉的口沿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宽度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谐。炉心为圆形状,深约6厘米,内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当时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迹。底座呈喇叭口敞开,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还遗留三只烧制时所用的支钉。整个器物分成三层,由小及大,十分规整。香炉器物虽不大,却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则。看上去大气高贵,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赏心悦目。
这尊香炉的外形的确很像新石器时代或先秦时期的陶豆器具,也与商周时代的青铜豆相似,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它与陶豆、青铜器皿有一定的关系。
陶豆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造型多为浅盘、高圈足、浅钵形、喇叭形、镂空形等,这是马家浜文化的特色。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为环太湖流域母系时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礼"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据考证,陶豆主要用来盛放"菜"。在古代陶钵才是个人使用的餐具,与现代饭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状浅而小,不同于盛"饭"的钵,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盘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区别,这是稻作农耕社会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传统特点之一。高而稳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视觉效果,又与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夹"菜",古人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我在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介休窑考察,它位于晋中洪山镇,1957年搞农田水利时被偶然发现。专家认为介休窑的白瓷烧制水平、烧造规模、历史影响略逊于定窑,但它烧造的器物白度较高,经科学测试为78.3℃,胎质细腻,透亮坚硬,敲击声音清脆,烧造温度应在1300℃左右,几乎可与现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风范。
碗、盘和盏等器物的装烧方法多采用支钉垫烧,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垫有3个小支钉,支烧时钉尖朝下,依次叠放,烧成出窑后,碗、盘和盏等器物的内侧会留下3个细小的支烧痕迹,这种支烧方法为介休窑所独有,也是我将这尊香炉看为介休窑香炉的原因所在。
折叠青花海水纹香炉
青花海水纹香炉,明永乐,高55.5cm,口径37.3cm,足距38cm。
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
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其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
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 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上认为香炉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其实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
Ⅸ 帝姬牡丹是真的吗
帝姬牡丹是假的。
褚琳琅是昶王的亲姐姐,因为非常喜欢牡丹,所以昶王称她为牡丹姐姐。当年仪王叛乱,皇室部分成员被害,而褚琳琅流落民间,多年后回来认亲,当她提着一篮牡丹花出现在大殿上时,昶王立马上前叫到牡丹姐姐。
看到这个画面,也让帝旭想起以前的回忆,对她的身份一点也不怀疑,直接封她为鄢陵帝姬,食朝廷俸禄。
但帝姬的种种表现,让方诸开始怀疑她的真实身份。真正的帝姬很喜欢牡丹,一直用的熏香都是牡丹,而现在的这位帝姬表现出很喜欢牡丹,但使用的熏香却是其它的花香;还有真正的帝姬擅长点茶,而如今却输给了方诸。这些都让方诸对帝姬的身份产生怀疑。
种种迹象表明,帝姬就是假的,方鉴明自然是知道此事的,而且已经派人悄悄去查了,只不过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因为哪怕是秘密调查,也查不出任何的蛛丝马迹。索性方鉴明就任由帝姬在宫中各种兴风作浪,当然了,他并非有意包庇,而是早早设好了圈套,就等着鱼儿上钩。
既然方鉴明没有明确的证据,却证明帝姬是假的,再加上帝旭还在兴头上,他自然不会去硬碰硬,所以才会秘密调查,如果调查不出来,就索性随了假帝姬的愿,让帝旭给两人赐婚,其实早已在大婚那日,设计好了天罗地网。帝姬肯定是逃不了的,但整个过程极其凶险,方鉴明这才让海市参与。
假帝姬的来意很明显,就是为了杀帝旭,而且她是昶王的姐姐,自然跟昶王是一体的,在这宫中,估计最想杀了帝旭的人就是昶王了。10年的隐忍生涯,早就让昶王变了心态,他就是要得到帝旭的位置,只有坐上王位,才能弥补自己这么多年在他国的委屈。可惜了帝旭还待昶王如亲弟弟一般,终究还是逃不过皇室子弟的相爱相杀。
Ⅹ 形容熏香的诗句
1、《晨起》宋代诗人陆游
原文:
初日破苍烟,凌乱松竹影,
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译文:太阳升起烟雾散去,松竹的影子有些凌乱。老人起床后点燃了熏香,童子前去井中打水。
2、《烧香》宋代诗人连文凤
原文:
坐我以灵室,炉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馀气入文章。
译文:坐在我充满灵气的屋子之中,香炉中燃着香。气味清香使人清醒,散发的气息融入文章中。
3、《饭了》宋代诗人许月卿
原文:
饭了庵中坐,高情等寂喧。
井泉春户口,篆火午香烟。
译文:吃过饭后在草屋中休息,焚一炉有安神功效的香,可以更快集中心神,达到收敛心神、清静内心的目的。
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诗人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5、《长信秋词五首》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译文: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