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散文
Ⅰ 高中适合朗诵的散文
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墨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鬼谷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商君书、慎子、尉缭子、尹文子、公孙龙子、人物志、淮南子、论蘅、盐铁论、潜夫论、风俗通义、山海经、搜神记、博物志、世说新语、抱朴子内篇、传习录、近思录、梦溪笔谈
诗词类
1、诗经
2、楚辞(战国)屈原、宋玉
3、乐府诗集(南朝宋)郭茂倩
4、李白集(唐)李白
5、杜甫集(唐)杜甫
6、白居易集(唐)白居易
7、花间集(五代)越崇祚
8、李煜集(南唐)李煜
9、千家诗(宋)刘克庄
10、绝妙好词 (宋)周密
11、唐诗三百首(清)蘅塘居士
12、宋词三百首(清)上疆村民
13、元曲三百篇(清)佚名
14、词综(清)朱彝尊、汪森
15、古诗源(清)沈德潜
16、全史宫词(清)史梦兰
戏曲类
17、窦娥冤(元)关汉卿
18、西厢记(元)王实甫
19、牡丹亭(明)汤显祖
20、桃花扇(清)孔尚任
散文类
21、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22、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23、韩愈集(唐)韩愈
24、柳宗元集(唐)柳宗元
25、欧阳修集(宋)欧阳修
26、苏洵集(宋)苏洵
27、苏轼集(宋)苏轼
28、苏辙集(宋)苏辙
29、王安石集(宋)王安石
30、曾巩集(宋)曾巩
31、容斋随笔(宋)洪迈
32、陶庵梦忆(明)张岱
33、西湖梦寻(明)张岱
34、随园诗话(清)袁枚
35、古文观止(清)吴楚村、吴调侯
36、浮生六记(清)沈复
37、古文辞类纂(清)姚鼐
Ⅱ 牡丹亭改写散文散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Ⅲ 夜游牡丹亭散文
周末去武威看几个朋友,相聚在三国演义火锅城,酒足饭饱之后,已是近黄昏了。明媚提议去核桃园,等我们来到核桃园天已经黑了,周围事物模糊,但能闻到阵阵花香。据说花香是从牡丹园里传来的,于是我们跟着明媚借着月光来到牡丹园。牡丹园很大,大概有2亩地。园子的中央有个精致的牡丹亭。
我们信步而行,绕着牡丹园细细观赏,慢慢品味,尽情放松疲惫的神经,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崇高的灵性。沿着用光滑石子铺成的曲线形的小路,边走边看,月儿渐渐升高,皎洁的'月光躲过花朵静悄悄地从枝叶间穿梭,投下斑驳的影,在花与影交织成的图画里,藏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遐想,夜色里的牡丹,让月光把她们白天那份激情荡漾得愈加秀丽与端庄。、
信步登上牡丹亭,放眼四望,阵阵微风佛面,不远处的灯光和朦胧的月光连成一片,时明时暗,点缀着夜幕下的牡丹园,使整个园子显得越发恬静和馨香。此时!这样一个月朦胧,鸟朦胧,花儿静悄悄的静谧夜晚,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个高声喧哗的人群了。它应该属于一对对窃窃私语,低声呢喃的恋人;属于如《荷塘月色》中踱步沉思的中年才子;属于独自依栏,静静的思念远方亲人的美丽哀怨的少妇。
多少年没有在这样的月光下散步了,多少年没有在这样静谧的夜晚独自静坐了。奶乳般的月光柔柔的淌进我的身体,慢慢地浸润我的灵魂,于是尘封已久的思绪,便从心屋的门窗缝隙里不可遏止地钻了出来,开始飞扬。突然想起前几天埂埂说的话:“工作的忙乱赶不走心里的魔鬼,竟然不能整理心绪,心变得迟钝坚硬,难以被感动,看不进去书,对人对事没有耐心——我浮躁了,生活的压力让我乱了方寸,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浅薄而没有定力。”我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此刻,我多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牡丹亭里,认真的整理整理狂乱的心绪,好好想想生活的本真应该是什么。然而,我不能,这里不属于我,我终究是一个过客,注定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身后的伙伴大声提醒我该走,猛然清醒,慌乱中把思绪绕成团狠狠地塞进心屋,重重地关上门,几缕没来得及进入的思绪,被挤在门缝里,痛苦的呻吟,生疼,生疼.
Ⅳ 《牡丹亭》主要讲的什么内容
泰州学派兴于晚明时期,继承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致力于平民的儒学教化,强调人格平等,思想解放,在当时是较为激进的学派。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的大师罗汝芳,也倡导自然求真,认为人性为贵,并且尊崇李贽这般思想激进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程朱理学。事实上,他在刻苦读颂孔孟经典之外,敬重宋明理学,而且撰文也遵循理学的重要观点。[1]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灭人欲”也并不是指消灭人的一切正常的欲望,而是私欲。这与汤显祖倡导“情”、强调“人性”并无矛盾。因此,汤显祖虽然具有较为先进、解放的思想,但简单地将其认定为反对封建理学思想的斗士是不恰当的。 汤显祖真正的叛逆来自文学上的探索。宋元之后,中国的古典诗歌和散文等文体开始衰弱,明代文人不断思考问题所在,并尝试重现前朝文学的繁荣。汤显祖也在诗歌散文上做过许多尝试,然效果甚微。他的诗歌创作或是囿于形式,或是囿于用典,与“真情”相去甚远,反倒是作为通俗文学的戏曲最能将“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元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废止,原有的社会分层被打破,文人文学与通俗文学融合,使得中国戏曲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但是明朝恢复科举制度之后,社会分层也随之恢复,文人与通俗文学又再度划分界限。汤显祖从事戏曲创作时,就连他的老师罗汝芳都批评他:“子与天下士日泮涣悲歌,意为何者,究竟于性命何如,何时可了?”[2]为了向老师证明自己并非玩物丧志,汤显祖企图通过戏文唱词“载道”,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他一方面有尝试新文体、抒发真性情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又希冀通过“载道”,将他的戏剧创作合理化,以期获得认同。这种矛盾挣扎的心理很明显地投射在了“杜丽娘”的形象上。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杜丽娘便是一个前后有些矛盾的女性形象。她感怀年华易逝,良人难觅,伤春至极使得她通过梦境与柳梦梅相恋,醒后又因回到现实郁郁寡欢,“慕色”而死,直到她的魂魄与柳生重逢,才转而为生,一场人鬼恋情惊世骇俗。可这样一个女子在回魂之后想与柳梦梅成婚也需遵循父母之命。柳生不解,杜丽娘便答道:“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3]值得一提的是杜丽娘在还未化鬼之前,便在梦中同柳生有了夫妻之实。或许有人会认为梦里的事情不能作数,但从后文杜丽娘被母亲唤醒,感慨“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便可得知她那时并不知晓自己身处梦中,但她却与柳生未提及“媒妁之言”。由此可见,杜丽娘并未完全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她的实际行动表明,在追寻爱情时可以不顾父母之命,但当她获得了爱情之后她又希望有“实礼”,能为父母所接纳、为世俗所包容。她的奋不顾身为人所歌颂,她回魂后要求“人须实礼”也让人理解。她是有自我意识的女性,但她的自我意识也因时代而具有局限性。在这一点上,杜丽娘的矛盾与汤显祖的挣扎是相吻合的,而这种矛盾也使得她的角色层次更加丰富、更具复杂性。 来源:北方文学
Ⅳ 将《牡丹亭·游园》改写成800~1000字的散文故事
回首这一路踌躇走来,我们历经了太多太多的悲喜离合,从来没想过,那么令人艳羡的情感,也会走到挥别的一天。有些时候,你的无赖,你的洒脱,你匪夷所思的话语,都让我猝不及防,而这些,却是你留给我仅存的回忆。
我知道,纵使时光再度倒流,我们的结局,也会像现在这般仓促的完结吧。因为,就像你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呢。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在相遇的时候好好的珍惜,在离去的时候,轻轻的道别,然后,彼此挥挥手,一个转身,即是永隔。
早已记不清,我们相识了有多久,感觉就像深交了百年,又感觉,只是匆匆一瞥。或许,人生就是如此吧!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分离,似乎只是一场久违的幽梦,梦醒,人散,楼亦空。
红尘中,也许只有过客,才是彼此最终的归宿。这场俗世的轮回,我路过你,你路过我,来来去去,走走停停,故事的结尾,我们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犹如不曾有来过这世间。幻境人生,活着,或许只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过程,上苍让我们相互伤害,只为了能够记住彼此,即便永不相见,也好过、从未碰头。
本以为,今生不会再这么奋不顾身的去爱上一个人,当你傻乎乎的出现,却无形中让我弄丢了自己。转眼,五年了吧,再也没有那般会心的笑过,不知为什么,有你的世界里,我的天堂,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每天每天的和你撒娇,和你贫嘴,听你损我,听你骂我,似乎,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知道吗?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才能感觉到你的在乎,只有在你无赖圣尊的话语里,我才能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可能,所有的美好,都是短暂的吧,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知道,从一开始爱上你的那刻起,我就预知了结局,虽然我无力去改变,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它晚点到来。只是,这一幕来的太过突然,我还没来得及准备,你慢慢的疏远,慢慢的冷落,已然让我迷失了原有的矜持。
Ⅵ 牡丹亭记题词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牡丹亭记题词》是《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的一篇散文。《牡丹亭记》又名《牡丹亭还魂记》,或简称《牡丹亭》或《还魂记》,是汤显祖最得意的代表作。牡丹亭记题词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牡丹亭记题词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牡丹亭记题词文言文原文
牡丹亭记题词
作者: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汤显祖诗文集》
〔明〕汤显祖
牡丹亭记题词文言文注释
(1)弥连:即“弥留”,言久病不愈。《牡丹亭·诊祟》旦白:“我自春游一梦,卧病至今。”
(2)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见该剧第十四出《写真》。
(3)溟莫:指阴间。溟,同“冥”。
(4)荐枕:荐枕席。宋玉《高唐赋》:“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李善注:“荐,进也,欲亲近于枕席,求亲昵之意也。”
(5)挂冠:谓辞官。密:亲近。
(6)形骸:形体,对精神而言。意谓肤浅之说。
(7)晋武都守李仲文:《搜神后记》卷四:“武都太守李仲文丧女,暂葬郡城之北。其后任张世之之男子常,梦女来就,遂共枕席。后发棺视之,女尸已生肉,颜姿如故。但因被发棺,未能复生。”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冯孝将为广州太守时,他的儿子梦见一女子说:“我是前太守北海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今已四年,为鬼所枉杀。……应为君妻。”后来在本命年的生日,掘棺开视,女子体貌如故,遂为夫妇。事见《搜神后记》卷四,又见《异苑》及《幽明录》等。
(8)汉睢阳王收考谈生:《列异传》:“汉谈生,四十无妇,夜半读书,有女子来就生为夫妇,约三年中不能用火照。后生一子,已二岁,生夜伺其寝,以烛照之,腰上已生肉,腰下但有枯骨。妇觉,以一珠袍与生,并裂取生衣裾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王识女袍,以生为盗墓贼,乃收拷生。生以实对。王视女冢如故。发现之,得谈生衣裾。又视生儿正如王女,乃认谈生为婿。”又见于《搜神记》。
(9)通人:学通古今的人。
(10)格:推究。[2]
牡丹亭记题词文言文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牡丹亭记题词作品赏析
它通过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的至情,歌颂了反道学、反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这篇题词作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在作者在遂昌弃官返临川后数月写成。文中强调情的神奇作用,并以“情”驳“理”,表现了作者新的思想观点。
牡丹亭记题词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称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1583年(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1591年(万历十九年),因抗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后调浙江遂昌知县。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家,不再做官。
汤显祖以戏剧名世,著有“临川四梦”,包括了《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
Ⅶ 牡丹亭 游园惊梦 译为散文
《牡丹亭·惊梦》 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游园惊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折。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Ⅷ 把牡丹亭惊梦游园翻译成800字的散文
《牡丹亭·惊梦》 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游园惊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折。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Ⅸ 将《牡丹亭·游园》改写成800~1000字的散文故事
回首这一路踌躇走来,我们历经了太多太多的悲喜离合,从来没想过,那么令人艳羡的情感,也会走到挥别的一天。有些时候,你的无赖,你的洒脱,你匪夷所思的话语,都让我猝不及防,而这些,却是你留给我仅存的回忆。
我知道,纵使时光再度倒流,我们的结局,也会像现在这般仓促的完结吧。因为,就像你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呢。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在相遇的时候好好的珍惜,在离去的时候,轻轻的道别,然后,彼此挥挥手,一个转身,即是永隔。
早已记不清,我们相识了有多久,感觉就像深交了百年,又感觉,只是匆匆一瞥。或许,人生就是如此吧!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分离,似乎只是一场久违的幽梦,梦醒,人散,楼亦空。
红尘中,也许只有过客,才是彼此最终的归宿。这场俗世的轮回,我路过你,你路过我,来来去去,走走停停,故事的结尾,我们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犹如不曾有来过这世间。幻境人生,活着,或许只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过程,上苍让我们相互伤害,只为了能够记住彼此,即便永不相见,也好过、从未碰头。
本以为,今生不会再这么奋不顾身的去爱上一个人,当你傻乎乎的出现,却无形中让我弄丢了自己。转眼,五年了吧,再也没有那般会心的笑过,不知为什么,有你的世界里,我的天堂,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每天每天的和你撒娇,和你贫嘴,听你损我,听你骂我,似乎,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知道吗?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才能感觉到你的在乎,只有在你无赖圣尊的话语里,我才能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可能,所有的美好,都是短暂的吧,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知道,从一开始爱上你的那刻起,我就预知了结局,虽然我无力去改变,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它晚点到来。只是,这一幕来的太过突然,我还没来得及准备,你慢慢的疏远,慢慢的冷落,已然让我迷失了原有的矜持。
Ⅹ 将牡丹亭惊梦改写为散文
将牡丹亭惊梦改写为散文:
夜里的感官,格外敏锐。心,比白日还清醒。索性放纵着想象,清楚地感觉到窗外各种细微的变化:风狂了,雨大了,树枝凌乱而舞、沙沙作响,不时有车轮急驰、碾压地面发出的巨大声响,水花一定溅得老高,象花朵般快乐地盛放。
(10)牡丹亭散文扩展阅读
《游园惊梦》小说的最终主题——人生如梦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
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