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百合病西医叫什么病

百合病西医叫什么病

发布时间: 2022-09-18 22:21:21

Ⅰ 什么是百合

出处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典型病例
头内烘热眼睛胀,胃部不适四肢懒。百合的鳞茎既可做菜,又可入药。然而,中医还有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却容易被忽视和误诊。广西来宾市的丁大妈,前不久到郑州探亲,下飞机后感到身上寒冷,穿上棉衣还冷得打颤,而别的旅客穿着夹衣还热得直冒汗。到女儿家后,丁大妈感到心慌,神志恍惚,坐卧不安,于是到一家医院诊治。医生根据其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情况,按免疫力低下用药,输注参脉液、黄芪液和氨基酸等。几天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少气懒言,似睡非睡,周身出汗,蒙头裹脸,自感头内烘热、眼睛发胀、胃部不适、口苦发干,四肢困乏,听到别人讲话就心烦。她辗转来到郑州大学四附院中医科,李顺景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了病情,根据脉象及症状,认为符合“百合病”特点。病人本属阴虚体质,又输注益气升阳的热性药物,虚阳上升,心肺阴虚,诸症丛生。因此采用养阴润燥、补虚清热的治则,应用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主药有百合、生地、北沙参、黄芪、桔梗、玄参、丹参、全瓜蒌等。服用20多服中药后,丁大妈身体逐渐恢复了正常。
“百合病”的命名与祖国医药从单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关。因百合治疗这种病有效,故以百合来命名。其最早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历代中医学家也有阐述,认为“百合病”是血热留滞,损伤心肺之阴而损及百脉,其症状有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欲时好时差以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等。该病多由于外感热症后余邪未尽,复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由于情志不调、七情内伤、神不守舍等引起。治疗需分别阴虚内热、痰热内扰、心肺气虚等类型辨证施治,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Ⅱ 白塞氏大部分能自愈

白塞病不能自愈。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疹等。若患者出现眼部症状时,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还有可能会引起失明等严重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肠道,可以出现反复的腹痛、便血甚至肠穿孔。如果影响到血管,可以出现动脉、静脉的血栓甚至血管瘤。

白塞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通过有效药物可缓解和控制疾病,还可预防白塞病所引起的长期问题。大多数的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对于累及内脏器官的患者,可能会留有后遗症。
白塞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白塞氏病(Behcetdisease)又称白塞氏综合征(Behcetsyndrome),或眼-口-生殖器(oculo-oral- genitalsyndrome)。是1937年由土耳其皮科医生Behcet产生报告。白塞氏病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关系密切,90%-100%的前不见古人均可发生复发性口疮。但其不仅侵犯眼、口及生殖器,而是可使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只不过各系统及器官病损发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有些病人先出现1-2种器官的病损,以后才有其他器官的病损,由此给诊断带来一定难。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温热毒邪蕴滞,而温热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感受湿热毒邪, 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温热毒邪蕴于肝脾肾循环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引发本病。感受湿热毒邪火热并或瘀毒未进与湿灼相合或久居潮湿之地,湿毒侵犯肌肤蕴久化热,毒热内蕴,结于脏腑湿热毒邪循经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损伤局部皮肤粘膜发为溃疡,若湿热困脾失健运,则见腹胀、纳差或胃肠道溃疡,湿热伤及血脉则肢体皮肤出现红色结节,压痛明显,湿热流于关节则见膝、踝、腕、关节肿痛。因情绪波动忧、思、郁、怒致肝气郁结、气瘀化火或过时肥甘厚味,酿成脾胃湿热,湿热影响心脾肝肾,而心气攻于舌,脾气攻于口,心脾湿热,循进上与口舌,则口舌生疮,肝脉赤目循绕阴气,肾开窍于二阴,肝肾湿热上熏形成眼疾,下注二阴之外阴部溃疡。中医狐惑病(西医:白塞氏病、白塞氏综合症、白塞病)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西医主要用抗生素、激素来治疗,优点:见效快,费用低,缺点:副作用太大,1.容易引起发胖、头晕2.影响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导致骨质疏松.3.、连续应用容易引起股骨头坏死.4.还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和电解质紊乱,5还有依赖性,停用疾病会反弹的更重

Ⅲ 百合病有哪些症状

百合病的症状: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权。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百合病多继发于急性热病,或中毒、脑部疾患等之后,余邪未尽,阴液亏损,气血失调,经脉失养,心神惑乱,并有口苦,尿黄,脉细数等症。

Ⅳ 百合病的病因争议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张仲景在论百合病病因时,是这样描写的:“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请注意,“百脉一宗”是“肺朝百脉,百脉皆系于肺之意。”这本来就是说明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将它作为百合病的病因的解释,显然是不合理、也讲不通的。那么,在本条中的一个“悉”字,却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近情理。一个“悉”字之讹,意然完全背离了仲景的本意,这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悉”字在本条条文中起到了以讹传讹的副作用,千余年来误导了历代医家,确实是一件憾事。作为医圣的张仲景,绝对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那么,到底应当如何还原仲景的原意?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迄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当时受到了秦代的影响,全国统一的文字还是以李斯的篆体字流行于世,那时也没有印刷术,文字流传全靠用漆写在竹片上,几经传抄,难免抄错。更何况那时受孔子的影响也较深,孔子的“劳心与劳力”的学说早已深入人心,因此:“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中的“悉”字应为“劳”字之误。古时候的劳字有两种写法,书写时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劳字从火,最上为两火并列,中间是宝盖,最下面区分劳心与劳力。劳心之劳先写两火,再写宝盖,然后在下面写一心字;劳力之劳先写两火,再写宝盖,然后在下面写一力字。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就统一以劳力之劳取代了劳心之劳,而竹简中所用的劳心之劳,便被后人印成“悉”字,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把它纠正过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劳致其病也。”这样一来,便合理多了。劳者劳其心也,《内经》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说,怫郁不舒,心系不宁,郁火上熏于肺,肺郁则阴虚,这才是百合病的真正病因。

Ⅳ 百合厨 是不是病

百合厨 是病
百合病是中医病名,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其临床上的表现为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等症状。百合病是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百合病多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Ⅵ 百合病在西医上叫做什么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记载百合病,百合病是精神上的病,像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等。

Ⅶ 百合病的症状有哪些

百合病 [编辑本段]症状与由来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精神病疑似症状。
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编辑本段]百合病治疗的辨证论治 古籍论治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阴虚内热型论治
【证见】 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 清心润肺。
【方药】
1.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心3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论治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单方验方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淡黄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心肺气虚型【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 益气安神。
【方药】
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
(2)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医秘书大全》)
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百合病治疗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2)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以上两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2.预防调护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应及早积极治疗。 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说服、开导,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或紧张。
狐惑病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治疗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常为本病欲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李积敏博士认为本病是由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之变,治疗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相伍,滋阴降火,水火相济,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疗,故取得良好效果。
李积敏治疗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案: 忤某,女,36岁,已婚,市某厂职工,1988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口腔、下阴部溃疡,反复发作5年。患者于1983年5月分娩后,曾发热数日后,出现舌尖及双颊黏膜生针尖样或绿豆大小溃疡,服维生素C、B2、B6后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口腔、舌生疮,且出现外阴多处溃疡,疼痛伴外阴瘙痒,进行性增大,有脓性分泌物。四肢皮肤结节性红斑,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先后3次住院,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时而更重。刻诊:呈慢性病容,体检无殊。两眼涩痛,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口腔黏膜、舌边尖等处有多个绿豆大圆形溃疡。患者咽干口苦,心烦,头晕失眠,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唇黏膜有多处黄豆大小溃疡,表面有灰白脓样物。血常规:白细胞4600/mm3,红细胞400万/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单核3﹪,血沉为26 mm/h。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白芍6g,阿胶9g(烊冲),龟板9g(先煎),黄芩12g,黄柏12g,黄连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叶6g,丹皮12g,当归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剂,1日1剂,2次分服。外洗药:当归15g,黄柏15g,银花30g,苦参30g,枯矾20g。水煎洗外阴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min左右。外敷药:五倍子10g,冰片1g。将五倍子炒黄与冰片共研极细末,外敷外阴患处溃疡面。前药外洗后即敷。7月29日复诊: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心烦、口苦已减,精神较佳,查溃疡也大为好转。继服上方10剂。8月9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叶、石斛,加茯苓、白术等,再服6剂。8月16日四诊:诸症痊愈。嘱其服成药知柏地黄丸两盒。随访至今未复发。

Ⅷ 什么是百合病

百合病西医是癔症样发作。患者的症状非常丰富,可以涉及到全身各个版系统,西医检权查的结果往往不能支持患者的躯体症状,而且对症治疗躯体症状,效果往往不明显。患者可有周身不适(忽冷忽热、手脚发麻、心悸、气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浑身无力、少语少动、坐卧不宁、心烦意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精神恍惚等。

Ⅸ 什么是百合病

百合病

病名。以神复志恍惚制、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Ⅹ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

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

......

注:

黄煌:学中医之后,才知道百合还是一味药,能够安神。东汉的《伤寒杂病论》里居然还记载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叫百合病。这种病,表现非常怪异,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临床多了,才发现百合病其实是情志病,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江南的秋天,秋雨淅沥,秋风萧瑟,人们不免平添几分忧愁,于是,失眠、胸闷、烦躁、疲劳、口干舌燥等症状就出现了,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烦躁(除烦),睡觉之前吃点放糖的百合羹让人安眠,如果症状严重,百合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我用百合,常与温胆汤、酸枣仁汤同用,对于那些百般无奈,虚烦不眠的患者,此方有助眠、安神、除烦的效果。除安神以外,百合还有其它功效。上次门诊遇到一位痛风患者,他告诉我,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我查百合药理,居然含有秋水仙碱,而这种化学物质,是痛风的特效药。

......

百合知母汤

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普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滑石代赭汤

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子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

百合鸡子汤

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

百合地黄汤

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 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注:

三部九侯:地黄近时均作凉血、补血、养阴药,其实它还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之功。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主要功效为:“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别录》也记载“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药性论》还说其有“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图经本草》称之为“伤折金疮为最要之药”。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内有干血”的“大黄蟅虫丸”中用大剂量的干地黄(十两)。可见,生地黄具有消积、除痹、通经、散血、和伤,外用消血肿等治疗作用。遗憾的是,这一大功用被后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尽其用“。裘沛然先生也为此在其著述中提出:“众所用知的血府逐府汤中就有生地黄即取其活血逐痹之功效。《普济方》中的地黄散中用地黄合乌贼骨以消血症”。裘氏临床也每多以生地黄作活血行瘀药,用于肿瘤、痹证、月事不调、心痛等,收效满意。

    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地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原文中记载了百合病的发病症状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治疗为“百合病,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现阶段对百合病的病机通行的看法为“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对百合地黄汤的方解也为“滋阴凉血”。但是阴虚内热,依仲景用药习惯为什么不用“麦冬”却重用“生地黄”。而且在方后还特意注明“大便当如漆”。对此用通俗的话解释应为“柏油状大便”。用现在的医学术语应该为“大便潜血阳性”(地黄含有铁质,铁质也可以使大便色黑)。对于此病有独树一帜见解的就是:北京已故著名伤寒学家“胡希恕”。在其《经方传真》一书中对此做了如下阐述:“此为典型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疾病,病机当有血瘀,服药后大便如漆,为瘀血已祛。”无独有偶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阳明病篇中的“抵当汤”证也提到了“大便黑”。抵当汤也是用于治疗主要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病症:发狂,喜忘。抵挡汤证与百合地黄汤证的区别:正如《经方传真》中所阐述的那样:“虚实不同而已。一个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一个仅仅为默默如有神灵。”

云闲山人:生地黄有“逐血痹,破恶血”之功,这可能是正确的,对此本人有体会。

      我妻年轻时,面色黑黄,多恶梦,常惊醒,腰沉重钝痛,经期错乱,经血黑少带血块,舌尖及边可见大量淤血点,症状已经持续多年,用过多种方法,服过多种药无效。27岁时加重,又无方可用,我思考再三,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给予生地黄粥:鲜生地黄50克,加水50克,捣为泥,绞取汁,加入沸腾白米粥中,搅匀即离火。每天晨起空腹服一剂,连服5日,但效不显,第6日突然随大便泄下大量黑血,多年沉疾一时得解,当是生地黄之功。

  我认为,中药之功效、性味,古人简单直白的观察和体会可能更接近真实,后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念、社会环境去解说,一人一说,一人一解,掺杂了太多本不是药性的东西在里边,越解越繁,越解越乱,反失其真。

小吹: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深谙仲景用药之道,临床用药谨守仲景用药法则,不妄加减。黄师在临床中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实践经方,诠释经典,堪称岭南继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易巨荪之后的新一代的“经方家”。笔者有幸师从黄仕沛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使用地黄剂经验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

        《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脉,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10首,分别是:胶艾汤、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薯蓣丸、三物黄芩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肾气丸、大黄庶虫丸。

      汉时并无熟地,仲景用的是生地黄、干地黄,但仲景用地黄总体是用来治虚的,而且地黄在配伍上有广泛的亲和力,如与养血、活血、益气、温阳、清热、养阴、利水均可配伍。

        试分析一下仲景的10首地黄剂:方中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其次是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百合地黄汤则用生地黄汁一升;大黄庶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肾气丸用干地黄八两;当归建中汤的加减法中,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用干地黄四两;黄土汤用地黄三两;薯蓣丸用干地黄十分,用量皆相当大。

      二、叶天士、吴鞠通使用地黄经验

      世人一般认为,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所以一般滋养补虚用熟地,凉血则用生地。其实并非如此。尝试分析一下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大家使用地黄的经验:

      首先,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此说可能来自叶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但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之说。由此可见,叶氏认为重用一斤生地的炙甘草汤并不是寒凉药,而是改善胃津损伤的补虚药,那么叶氏当然不会认为方中的生地会败血。

      其次,吴鞠通《温病条辨》增液汤的条文 “阳明温病,无上焦症,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条文后的按语,明确指出了生地的功效:“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再看《温病条辨》中使用生地的各方,如“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下后无汗,脉不浮数,清燥汤主之”;“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此外还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上述各方中用生地都是为了滋阴养血,而且如吴氏在增液汤的按语所言,“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由此可见,生地固可凉血,也能滋阴养血,而且非重用不为功。

      三、黄仕沛老师运用地黄经验

      黄仕沛老师善用地黄,临床上常用大剂量地黄治疗各种常见病。

      从地黄的使用指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用于皮肤干燥枯槁,大便干结,口干舌干,唇干裂,舌瘦苔少,或唇红舌红,脉细数、结代。后世温病验齿,叶天士“看舌之后,亦须验齿”,所以地黄的药证当是唇舌干燥,牙齿枯槁。从地黄的“药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之用在于滋阴养血,具体效能主要包括:1.润燥,2.制燥,3.定躁,4.安神、5.定悸。除此之外,地黄还可以止血、清热,本文不一一尽述。从地黄的用量来看,黄师认为,无论用于何证,配伍何药,地黄都必须重用,非重用不足以为功。黄师用地黄常用30-90克,最大用至180克。

        1地黄剂的主要功效

        1.1 润燥

        1.1.1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

      《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乃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无汗,而皮肤干燥瘙痒。如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特别是老年性皮肤干燥症,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潮红,脱屑比较明显者,黄师常用大剂量生地,最大用至90g。

      黄师曾治一过敏性皮炎患者,全身片状皮疹,干红,瘙痒明显,以甘草泻心汤加麻黄、生地、石膏治疗,处方:

麻黄十二克(先)川连六克 黄芩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干姜六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三十克  党参三十克 石膏九十克  生地三十克    十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黄师曾述,当年黄继祖师公,曾治一妇人,身痒久不愈,几欲自尽,嘱予生地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

      我亦曾治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全身皮肤干燥、潮红,瘙痒难忍,满布搔抓的痕迹,抓痕处有渗血、谌液。发病已接近1年,时好时坏,本次加重接近1月,反复使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甚至使用过激素,效果不佳。予百合地黄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百合三十克  生地三十克  麦冬六十克  法夏二十四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十克  党参三十克  并与生地三十克、甘草三十克煎水外洗,治疗十余天后皮肤干燥、瘙痒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1.1.2用于治疗阴枯液竭的患者

      黄仕沛老师认为欲养真阴非重用生地、麦冬不足以为功。

      仲景的炙甘草汤、薯蓣丸,甚至大黄庶虫丸中使用生地,都是因为它能滋阴养血,改善阴液枯竭的症状。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并治》附《外台秘要》“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现代很多医生都用炙甘草汤改善肿瘤患者的恶液质状态。黄师曾以炙甘草汤治疗肺癌术后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阴液枯竭的患者,疗效显著。

      薯蓣丸和大黄庶虫丸都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此方自然是补虚之剂。“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大黄庶虫丸是《金匮要略》治疗干血痨的方剂,治疗瘀血内结日久,伴有明显的阴液枯竭。与治疗妇人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比较,本方重用地黄,并加用其他一些活血破瘀药物,这便足见仲景组方的用意。《千金要方》有治月水不通,脐下坚,大如盘。发热往来,下利羸瘦,方用生地黄三十斤,取汁,内干漆,为末一斤,微火煎,令为丸,每服酒下如梧丸大三丸。此方也是化在瘀的同时,重用大量生地治疗阴枯液竭。八十年代初,黄师就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例疑为席汉氏综合征的消瘦、肌肤甲错、腹胀、闭经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黄师曾治一鼻咽癌放化疗术后中年男性,2011年6月初确诊,6月中旬接受化疗,约两周前化疗完成。8月22日开始接受放射治疗,现仍进行中。9月初逐渐出现口腔溃疡,咽喉干痛,饮食难进,胃脘胀满,呕吐。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9月27日经友人介绍请黄师诊治。刻诊患者咽痛、咽干、口干,口腔双侧颊侧溃疡,舌面溃疡,吞咽障碍,饮食难进,胃脘胀满,时有呕吐,唇舌红色如染,舌干瘦,无苔。不寐而烦。

黄师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麦门冬汤加生地。

        处方:黄莲6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大枣5克、党参30克、法夏60克、麦冬30克、生地90克、甘草30克、阿胶15克(烊化,兑)、鸡蛋黄一枚(药成放之搅拌)。七剂。

        10月4日再诊,诸证悉除;唇舌红已退,如常色,口腔及舌痛溃疡己愈,唯余咽仍有少痛,能进食粥、面条。除10月3日一点醒来,个多小时后才再入睡,几天来睡得很好。

        1.2 制燥

      地黄在经方的配伍中还有制燥的作用。如炙甘草汤三分阳药,七分阴药,此方中地黄还有制桂枝温燥的作用。如防己地黄汤,生地二斤配伍防己、防风、桂枝等辛温的药物也是此意。《千金》、《外台》亦有多方是使用地黄制燥的。后世方如大秦艽汤用地黄也是此理。

黄师用温燥药物时也常用生地制燥,如曾治一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左侧肢体乏力,言语欠清,但舌红少苔,大便干结,便予续命汤加生地90克,治疗后舌红、便秘症状好转,肢体活动功能也较前改善。

          1.3定躁

      躁者,躁动不安,定躁即定躁熄风,风指的就是后世的所谓“内风”, 所以这里所谓定躁就如同后世医家的育阴熄风。此时生地更应用大量,一般90-120克。

      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黄师认为,仲景的防己地黄汤重用生地黄二斤,滋阴养血,治疗以阴虚阳亢为主的中风,开后世育阴熄风的先河。

      叶天士喜用生地黄育阴,《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的三十二个医案中,用地黄的有二十多案,可见地黄的重要。吴鞠通的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及张锡纯的建瓴汤皆用地黄。

      黄师曾以防己地黄汤治疗两例脑梗塞后出现不自主运动的患者,一例双手舞动不止,型似兰花,一例嘴巴不自主抖动,皆用生地九十克,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见再次发作。

      杨森荣师兄的伯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除气促、咳痰以外,还出现双上肢不自主颤动,师兄以防己地黄汤,生地120克治疗,数剂后双上肢颤动停止。

      叶天士有:“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黄师还认为后世提出的平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法,实蕴含于风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三方之中。候氏黑散的菊花清肝热,皂矾除痰;风引汤介类潜阳,大黄通腑;防己地黄汤以地黄养阴血。临床上三方应互联使用。黄师曾治一脑梗塞急性期的老年男性,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舞动不休,以防己地黄汤育阴合金石介类潜阳,生地最大用至一百二十克,十余剂后不自主运动得以控制,现行动如常。

        1.4安神

      仲景用地黄的方剂10首,其中用生地黄的方剂包括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百合地黄汤共有3首,这3个方证皆有“神”的症状。如防己地黄汤“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百合地黄汤所治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的“神识之疾”。 此时生地用90-120克。

      黄师近期治疗一老年女性患者,幻听,似觉常常听见隔壁的敲击声,问其子女均未听见,故心烦意乱,心中怵惕不安,夜间常不能入睡。黄师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一周后患者心悸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明显幻觉,难以入睡,遂改予防己地黄汤加减,处方:

      防己二十四克  生地九十克  桂枝二十克  防风十五克  甘草十克  生龙牡各三十克

      两周后幻听减少,地黄逐渐加量至一百五十克,继续服用治疗。

        1.5定悸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重用生地一斤,是治疗心悸的千古名方。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治悸有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悸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

当然对于治疗心悸,桂枝是最关键的,但后世解释炙甘草汤多认为生地黄有此功效。黄师常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预激综合征等多例,每次皆能起效。

        2 地黄剂的煎煮法

        仲景凡地黄剂均与酒同用,几成定例。

        历代注家多从酒之性去诠释;如“酒可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也无须引药上行。防己地黄汤是以酒渍防己等四味一宿,绞取汁,再与地黄汁和合。尤在泾释:“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可见注家常落臆解俗套,恐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地黄剂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等有效成份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

      黄师于大剂量生地的地黄剂,如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等也常与酒同煎。汉代未有蒸馏酒,故不应是高粱酒之类,应是黄酒,如花雕酒之类。但如果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则酒费不菲也。黄师往往是以水七、八碗煎至三碗左右,放花雕酒半支或一支。再煎成一碗。感觉放酒效果较好。

医案:

余泽运_i213l:唐某,女,60岁,2009年9月24日诊。因胃脘部不适兼心悸失眠,心烦懊憹十余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就诊。每次发作均与情绪波动或感冒有关,且发作时四处求医均无效。此次又因感冒后觉胃脘不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肛门下坠欲便却解不下,欲进食却不能食,昏昏欲睡却睡不着,心慌心跳,莫可名状。余初按神经官能症给调节神经无效,后按脏躁给以甘麦大枣汤效仍不显,无奈辗转反思,经反复询问,得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余恍然而悟曰:“此百合病也”。遂书一方:百合30g,生地50g。水煎服,2剂。第三天患者丈夫来门诊说:此药疗效很好,已能吃能睡,请再开三剂,服完药病即应手而愈。

按:此例患病十余年,更医几十人,均为初治尚效,再用无功,甚为棘手!笔者询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辩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诊为百合病,投百合地黄汤5剂而愈。本案足以说明,抓主症,审病机,找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措施,不管何种顽症痼疾均可迎刃而解。

......

百合洗方

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

栝蒌牡蛎散

原文: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百合滑石散

原文: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

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

苦参汤

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苦参 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据徐本、尤本补苦参汤及其用法)。

......

雄黄散方

雄黄一两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纳药于中,以火烧烟,向肛熏之。

......

热点内容
家庭花卉修剪 发布:2025-09-11 21:31:04 浏览:415
吊兰花签 发布:2025-09-11 21:30:22 浏览:729
魏兰花 发布:2025-09-11 21:28:38 浏览:877
给你一朵花表情包视频 发布:2025-09-11 21:24:31 浏览:623
君若兰花下 发布:2025-09-11 21:00:45 浏览:633
歌词一朵什么 发布:2025-09-11 21:00:41 浏览:690
绿植越养越瘦 发布:2025-09-11 21:00:32 浏览:213
玉祁玫瑰庄园 发布:2025-09-11 20:58:46 浏览:155
婆罗树盆景 发布:2025-09-11 20:46:48 浏览:164
花艺培训需要多少钱 发布:2025-09-11 20:17:17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