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525牡丹

525牡丹

发布时间: 2022-09-16 10:32:27

㈠ 菏泽西关防疫站在哪个路上

西关村

地址:菏泽市牡丹区东方红西街

菏泽西关防疫站就是牡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道碑街525号。

牡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道碑街525号


附近公交站点“颐中烟草分公司 ”- 距离“牡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8米

途经公交车:9路14路

㈡ 二十四节气来历小故事

1、立春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雨水

古时候,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3、惊蛰

农历二月份的开始,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4、春分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民间踏青的日子。

5、清明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6、谷雨

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谷雨和一位每天来看他母亲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7、立夏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8、小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芒种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

10、夏至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12、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注释:大暑,在六月中旬,天气炎热,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斗指到丙的时候是大暑,比小暑热,所以叫大暑。

13、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14、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15、白露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16、秋分

“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17、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注释: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19、立冬

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20、小雪

,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21、大雪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22、冬至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23、小寒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24、大寒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纪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现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修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2)525牡丹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属太阳历范畴。

㈢ 谁对长齿520和525变速箱了解

长齿525变速器是520的加重型.其长度和速比无较大区别.但是宽度还是有区别的.
525主要装配在跃进3吨货车上.而这种车型还经常超载.
520主要装配各型中巴车.516.517.1吨至2吨车较多.
525和520只要前面的1轴和2轴的传动轴接盘相同是可以互换的.(5挡都是直接挡或超速挡)
不好挂档与变速器盖关系不是很大.因为长齿系列的拨叉和拨叉轴不在盖里.新变速器可能是由于同步器的装配间隙小造成.
在2加3或4减3是响档吗?就是齿轮打击的声音.
如果响档则是3档同步器的问题同步锥与同步环没有后备行程.造成同步器失效.这就是你轰空油门能挂上的原因.
如果离合器分离彻底的话.4减3.仍然不见好转的话.赶紧联系厂家换掉变速器.磨合多久无法给您确定.

㈣ 24节气的故事

24节气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个假人“耕夫”被称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

13、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习俗中有很多说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

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14、处暑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台湾民间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普渡孤魂野鬼就称为“拜好兄弟”。这个习俗来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15、白露

关于白露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16、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17、寒露

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感于百姓的疾苦,想要救黎民于水火。于是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就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在秋高气爽的寒露时节,登山也成了人们运动健身、感受自然的传统活动。

18、霜降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岑玉音抗敌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由于下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节由单纯庆丰收节庆活动,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文化,承载壮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

19、立冬

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送寒衣节”这一习俗,来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有一女子,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与一英俊男子范喜良相爱。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抓壮丁的官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

当孟姜女带着寒衣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朔风嘶吼,海浪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欲将寒衣烧掉。就在这时,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渐下落,围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今天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有时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们不准备做着吃了,可是拗不过小孩子,就想办法借得一点来做了吃,解馋哦!

“糍粑”还有一个名称,就是“糍团”,就是用糯米在锅里烧熟成饭了,然后就用木棍把糯米饭捣成泥。在做“糍团”的隔夜,父母就把馅心和外面裹的粉都准备好了。馅心是用黑芝麻抄熟了捣碎,拌上白糖,条件好的就再放点红瓜、绿瓜、果仁等等,外面就用米粉抄熟,洒在桌面上,然后把捣烂成泥的糯米饭取出一团来,放在上面,放进馅心,再裹上,外面用米粉粘上,就不粘手了。这样,一个糍团就做好了。

21、大雪

大雪时节,天寒地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22、冬至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东汉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后毅然辞官回乡,访病施药,大堂行医,为乡邻治病。

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直至今日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众说不一。下面只是其中一个传说。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现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修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㈤ 《皇极经世》及作者邵庸毕的详细资料

《皇极经世》是宋代学者邵庸毕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经天纬地之预测学。根据河洛数理,周易阴阳,天地物理,人类进化的推衍,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预测方法。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在“大算数”里仅一天而已。每元12会,各10800年。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各30年。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只要洞其玄机,用其生化之理,天地万物之生命运程,皆了然于心,人类历史、朝代兴亡、世界分合、自然变化皆未卜先知矣。

【作者简介】
邵雍(1011一l 077),北宋哲学家,理学象数学派的创始人。字尧夫,谥康节。其先范阳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奇才,慕高远,从北海李之才习《河图》、《洛
书》及先天象数之学,探赜索隐,妙悟神契,多所自得。时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
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以先知而名闻于后世。主要著作有《皇极经
世》、《梅花易数》、《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最为历代易学家所推重。

【图书介绍】
出版缘起

《宋史·道学传》首列周程张邵朱六子,百世同称大儒。今《太极通书》及程朱之学弦诵遍宇内,而横渠、康节之言独苦其艰深玄奥,人不敢涉其藩篱。夫二子于前圣未辟之奥,凭其妙悟神契,渊然独造幽微。今人幸生众贤之后,反畏险疑阻,不能循途以窥牖,自弃何亟耶?
《皇极经世》凡十二卷,其一之二则总元会运世之数,《易》所谓天地之数也。三之四以会经运列世数,与甲子下纪帝尧至于五代历年表,以见天下离合治乱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者也。五之六以运经世列世数,甲子下纪帝尧至于五代,《书》、《传》所载兴废治乱、得失邪正之迹,以人事而验天时也。自七之十则以阴阳刚柔之数,穷律吕声音之数。以律吕声音之数,穷动植飞走之数。《易》所谓万物之数也。其十一至十二则论《皇极经世》之所以为书,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伯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阴阳之消长,古今之治乱,邵子尽之矣。故书谓之《皇极经世》,篇谓之《观物篇》焉。
邵子之书,元会运世、声音唱和诸篇,如《易》之《上经》、《下经》,观物十二篇之文,如《易》之《系辞》。其书所录各图,皆邵子之所精义所在,不可不精研而细玩也。

提 要

《皇极经世书》六十四卷,宋邵雍撰。邵子数学本于李挺之、穆修,而其源出于陈抟。当李挺之初见邵子于百泉,即授以义理性命之学。其作《皇极经世》,盖出于物理之学,所谓“<易》外别传”者是也。其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帝尧甲辰,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兴亡治乱之踪,皆以卦象椎之。朱子谓:“皇极是推步之书。”可谓能得其要领。朱子又尝谓:“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又谓:“康节《易》看了,却看别人的不得。”而张潦亦谓:“此书本以天道,质以人事,辞约而义广,天下之能事毕矣。”盖自邵子始为此学,其后自张行成、祝泌等数家以外,能明其理者甚鲜,故世人卒莫穷其作用之所以然。
其起而议之者则曰:“元会运世之分,无所依据。十二万九千余年之说,近于释氏之劫数。水、火、土、石,本于释氏之地、水、火、风。且五行何以去金去木?乾在《易》为天,而经世为日;兑在《易》为泽,而经世为月。以至离之为星,震之为辰,坤之为水,艮之为火,坎之为土,巽之为石,其取象多不与《易》相同,俱难免于牵强不合。”然邵子在当日,用以占验,无不奇中,故历代皆重其书。且其自述大旨,亦不专于象数。如云:“天下之事始过于重,犹卒于轻;始过于厚,犹卒于薄。”又云:“学以人事为大。”又云:“治生于乱,乱生于治。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又云:“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类皆立义正大,垂训深切,是《经世》一书,虽明天道而实责成于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固非谶纬术数家所可同年而语也。



宋庆历中,康节邵先生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犹以为未至,糊《易》于壁,心致而目玩焉。邃于《易》理,欲造《易》之数而未有征也。一日午睡,有鼠走而前,以所枕瓦枕投击之,鼠走而枕破。觉中有字,取视之:“此枕卖与贤人康节,某年月日某时,击鼠枕破。”先生怪而询之陶家,其陶枕者曰:“昔一人手执《周易》憩坐,举枕其书,必此老也。今不至久矣。吾能识其家。”先生偕陶往访焉,及门,则已不存矣,但遗书一册谓其家人曰:“某年某月某时,有一秀士至吾家,可以此书授之,能终吾身后事矣。”其家以书授先生,先生阅之,乃《易》之文,并有诀例。推例演数,谓其人曰:“汝父存日,有白金置睡床西北窖中,可以营葬事。”其家如言,果得金。先生受书以归,后观梅,以雀争胜,布算,知次晚有邻人女折花,堕伤其股。其卜盖始于此,后世相传,遂名《观梅数》。又后算落花之日,午时为马所践毁;又算西林寺额,知有阴人之祸。凡此,皆所谓先天之数也。盖未得卦先得数也。以数起卦,故曰先天。若夫见老人有忧色,卜而知老人有食鱼之祸;见少年有喜色,L而知有婚聘之喜;闻鸡鸣,知鸡必烹;听牛鸣,知牛当杀。凡此,皆后天之数也。盖未得数先得卦也。以卦起数,故曰后天。一日,置一椅,以数推之,书椅底曰:‘‘某年月日,当为仙客坐破。”之期,果有道者来访,坐破其椅。仙客愧谢,先生曰:“物之成毁有数,岂足介意,且公神仙也,幸坐以示教。”因举椅下所书以验,道者愕然趋起出,忽不见。乃知数之妙,虽鬼神莫逃,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目 录】

梅花易数卷一
象数易理篇之一
周易卦数………………………………………………(1)
五行生克………………………………………………(1)
八宫所属五行…………………………………………(2)
卦气旺…………………………………………………(2)
卦气衰…………………………………………………(2)
十天干…………………………………………………(2)
十二地支………………………………………………(2)
八卦象例………………………………………………(3)
占法……………………………………………………(3)
玩法……………………………………………………(3)
卦以八除………………………………………………(3)
爻以六除………………………………………………(4)
互卦起例………………………………………………(4)
年月日时起例…………………………………………(4)
物数占例………………………………………………(5)
声音占例………………………………………………(5)
字占……………………………………………………(5)
一字至十一字占………………………………………(5)
丈尺占…………………………………………………(6)
尺寸占…………………………………………………(6)
为人占…………………………………………………(7)
自己占…………………………………………………(7)
占动物…………………………………………………(8)
占静物…………………………………………………(8)
象数易理篇之二
物卦起例………………………………………………(9)
八卦万物属类…………………………………………(9)
八卦方位图…………………………………………(10)
观梅占………………………………………………(11)
牡丹占………………………………………………(11)
邻夜叩门借物占 ……………………………………(12)
今日动静如何………………………………………(13)
西林寺牌额占………………………………………(14)
老人有忧色占 ………………………………………(14)
少年有喜色占 ………………………………………(15)
牛哀鸣占 ……………………………………………(16)
鸡悲呜占 ……………………………………………(16)
枯枝坠地占…………………………………………(16)
风觉鸟占 ……………………………………………(17)
风觉占 ………………………………………………(17)
鸟占 …………………………………………………(18)
听声音占 ……………………………………………(18)
形物占 ………………………………………………(19)
验色占………………………………………………(19)
象数易理篇之三
八卦类象……………………………………………(20)
八卦万物属类………………………………………(21)
梅花易数卷二
体用生克篇之一
心易占卜玄机………………………………………(37)
占卜总诀……………………………………………(38)
占卜论理诀…………………………………………(38)
先天后天论…………………………………………(39)
卦断遭论……………………………………………(40)
八卦心易体用诀……………………………………(41)
体用总决……………………………………………(41)
体用生克篇之二
天时占第一………………………………………(45)
人事占第二…………………………………………(47)
家宅占第三…………………………………………(47)
屋舍占第四…………………………………………(47)
婚姻占第五…………………………………………(48)
生产占第六…………………………………………(49)
饮食占第七…………………………………………(49)
求谋占第八…………………………………………(50)
求名占第九…………………………………………(50)
求财占第十…………………………………………(50)
交易占第十一………………………………………(51)
出行占第十二………………………………………(51)
行人占第十三………………………………………(52)
谒见占第十四………………………………………(52)
失物占第十五………………………………………(52)
疾病占第十六………………………………………(53)
官讼占第十七………………………………………(55)
坟墓占第十八………………………………………(55)
体用生克篇之三
三要灵应篇序………………………………………(57)
三要灵应篇…………………………………………(59)
体用生克篇之四
十应奥论…………………………………………(65)
十应目论……………………………………………(65)
复明天时之应………………………………………(66)
复明地理之应………………………………………(66)
复明人事之应………………………………………(67)
复明时令之应………………………………………(67)
复明方卦之应………………………………………(67)
复明动物之应………………………………………(68)
复明静物之应………………………………………(69)
复明言语之应………………………………………(69)
复明声音之应………………………………………(69)
复明五色之应……………………………………(70)
复明写字之应………………………………………(70)
遗论…………………………………………………(70)
体用 …………………………………………………(71)
体用论………………………………………………(72)
衰旺论………………………………………………(73)
内外论……………………………………………(73)
动静…………………………………………………(74)
向背…………………………………………………(75)
静占……………………………………………(75)
体用生克篇之五
观物洞玄歌…………………………………………(76)
起卦加数例…………………………………………(78)
屋宅之占诀…………………………………………(79)
器物占 ………………………………………………(80)
梅花易数卷三
断占总诀篇之一
入卦方位图…………………………………………(81)
现梅数诀序…………………………………………(82)
八卦定阴阳次序……………………………………(82)
变卦式八则…………………………………………(82)
占卦诀………………………………………………(84)
体用互变之诀………………………………………(85)
体用生克之诀………………………………………(85)
体用衰旺之诀………………………………………(86)
体用动静之诀………………………………………(87)
占L坐端之诀………………………………………(88)
占L克应之诀………………………………………(89)
断占总诀篇之二
万物赋………………………………………………(91)
饮食篇………………………………………………(93)
观物玄妙歌诀………………………………………(95)
诸事响应歌…………………………………………(97)
断占总诀篇之三
诸卦反对性情………………………………………(100)
占物类例……………………………………………(101)
物数为体诀…………………………………………(102)
观物看变爻为主……………………………………(102)
观物克应法…………………………………………(103)
观物趣时诀…………………………………………(103)
观物用易例…………………………………………(103)
万物戏验……………………………………………(104)
断占总诀篇之四
占卜十应诀…………………………………………(105)
论事十大应…………………………………………(107)
卦应…………………………………………………(108)
梅花易数卷四
字画指迷篇之一
指迷赋………………………………………………(122)
玄黄克应歌…………………………………………(123)
玄黄叙………………………………………………(125)
玄黄歌………………………………………………(126)
花押赋………………………………………………(127)
探玄赋………………………………………………(128)
齐景至理论…………………………………………(130)
字画经验……………………………………………(131)
字体诗诀……………………………………………(133)
四季水笔……………………………………………(136)
画有阴阳……………………………………………(136)
八卦断………………………………………………(137)
相字心易……………………………………………(138)
辨字式………………………………………………(138)
字画指迷篇之二
笔法筌蹄……………………………………………(139)
六神笔法……………………………………………(146)
六神主事……………………………………………(147)
玄黄笔法歌…………………………………………(148)
五行体格式…………………………………………(150)
时辰断………………………………………………(151)
起六神卦诀…………………………………………(151)
字画指迷篇之三
辨别五行歌…………………………………………(152)
辨别六神歌…………………………………………(153)
五行并歌式…………………………………………(153)
梅花易数卷五
拆字杂编篇之一
五行全备……………………………………………(159)
六神形式……………………………………………(160)
入卦辨………………………………………………(161)
七言作用歌:………………………………………(164)
比例歌………………………………………………(166)
西江月………………………………………………(167)
拆字杂编篇之二
易理玄微……………………………………………(168)
断扇占………………………………………………(168)
买香占………………………………………………(169)
古人相字……………………………………………(169)
断富贵贫贱要诀……………………………………(172)
拆字杂编篇之三
五行四时旺相休囚表………………………………(174)
五行相生……………………………………………(174)
天干地支所属五行…………………………………(175)
论八卦性情…………………………………………(175)
八卦取象……………………………………………(175)
六十甲子纳音歌……………………………………(175)
《系辞》八卦类象歌…………………………………(176)
浑天甲子定局…………………………………(177)
八反格………………………………………………(178)
四言独步……………………………………………(178)
五言作用歌…………………………………………(181)
别理篇………………………………………………(182)
六言剖断歌…………………………………………(184)
拆字杂编篇之四
格物章………………………………………………(187)
物理论………………………………………………(188)
五行六神辨别论……………………………………(191)
金声章………………………………………………(192)
附 录
皇极经世观物夕L篇补………………………………(195)
皇极经世观物夕L篇衍义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又卷一………………………(246)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二………………………(271)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又卷三………………………(292)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四………………………(315)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五………………………(337)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六………………………(356)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七………………………(375)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入………………………(392)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九………………………(415)
图 解……………………………………………………(429)
周 易……………………………………………………(451)
邵雍传………………………………………………………(525)
邵雍年表……………………………………………………(528)
周易知识系统………………………………………………(549)
参考书目……………………………………………………(550)

㈥ 电视有几种

1883年圣诞节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
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
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
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
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
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
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
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
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

1940年
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月17日
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
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4年
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
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
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1976年
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

1977年
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

1979年
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85年3月17日
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

1985年
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1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 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

1995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 ,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

1996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仅1.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1958年9月2日
我国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

1973年
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中国电视制造业发展史】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手中。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在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1分钱,这种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过技术提升得以扭转。
2002年,长虹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国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电视。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传统业界极限,屏幕尺寸达到了30英寸,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屏”。
2002年,TCL发动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开启了等离子电视走向消费者家庭的大门。海信随即跟进。
2003年4月,倪润峰掀起背投普及计划,背投电视最高降幅达40%。
2004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导致中国彩电无法直接进入美国市场。
2004年,中国彩电总销量是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量不过区区40万台,占整个彩电产品的1.14%。
2004年10月开始,平板电视在国内几个主要大城市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传统CRT(模拟)彩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平板彩电的销售量达到72.5万台,同比增长260%;城市家庭液晶电视拥有率达到了3.56%,等离子电视拥有率也达到了2.81%。

㈦ 洛阳旅游景点

关键你想玩几天?
登封(嵩阳书院, 中岳庙,三皇寨,少林寺,塔林),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古墓博物馆),焦作云台山,安阳(殷墟博物苑)
现在来没有牡丹,如果是四五月份有牡丹看。吃的住的洛阳这边都不贵。不用特意安排,过来再找就可以。可以喝喝河南胡辣汤、豆腐汤、驴肉汤,这些小吃店都不起眼,不过特别香的。还有就是洛阳水席。
洛阳是中国的九朝古都,好玩的地方非常多,不仅有历史古迹,还有非常多的自然风景,下面就跟大家介绍一下洛阳好玩的地方都有哪些吧。
1 龙门石窟。推荐指数:5(满分)。
龙门石窟是一定要看的,它是洛阳的精华景点,世界文化遗产,票价原为每人60元,现在和对面的白园(白居易墓)、香山寺捆绑销售,一票制80元,大家可能会有些不满,哎也没办法呀。票为明信片式样的门票,售票处对面就有个邮筒,可直接把门票撕下,将明信片邮寄回家收藏。买票的同时最好花5元钱租个导游机听介绍。
从火车站前乘81路、53路公共汽车均可达龙门石窟。参观龙门石窟最好上午去。因为上午阳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线充足,便于摄影。参观完龙门石窟从南边的漫水桥过去在对岸远眺石窟,然后参观东山石窟,出来后参观香山寺、白园。这样下来整个景区参观时间约为4-5小时。龙门石窟景区停车场北边附近有个广化寺,有网友在其中被算命的陷阱骗过钱,大家要注意了,不要上当。
2 白云山。推荐指数:4。
在火车站一运汽车站可以坐车,早上7点半发车,一人45,直接到山上。你可以去太原路上的中旅报个散客的团,150管来回车费和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是云峰度假村,感觉还不错,能洗澡,标间一晚上就50左右,虫子不是很多。建议你最好避开周六周日,在工作日去,这样人会少点。白云山有两条旅游路线,一条是九龙瀑布,一条是玉皇顶。建议这样安排:第一天早上7点半坐上车,估计12点半到景区。安排好住的地方,吃过午饭后就开始出发。先去九龙瀑布。建议穿凉鞋,因为可以玩水。先步行道停车场,坐景区里的导游车,一人5块,到离景点比较近的地方再步行。然后可以沿途游览青龙潭、栈道、珍珠滩等景点,最后到九龙瀑布,之后坐索道到停车场,一人40,也可以走回去,估计要1个多小时,之后是步行还是坐车可以自己选择,看天色怎么样了。第二天可以去玉皇顶看日出,事先要和当地的人联系好,让他们开车送到离景点稍近的地方,一人5块。不想看的就8点出发,坐导游车到玉皇顶停车场步行上山。快到玉皇顶的阶梯很陡,一定要穿球鞋。下山的时候一定要做滑道,很好玩的,一人25,可以搞价到20。估计12点能到山下住的地方。一运在那有停车点,每天两班车,12点半一班,1点半一班,建议坐12点半的,四个小时到洛阳。整个行程很累的,一路上一定要准备好水,山上一瓶水要10块,值得去的地方就是九龙瀑布和玉皇顶了,一定要下到水里玩,还要登上最高峰,无限风光在险峰。白云湖、牡丹园等其他地方就不用去了。
3 王城公园。推荐指数:牡丹花季5,非花季1.
洛阳王城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路北侧,洛阳博物馆西的东周王城遗址上。 地跨涧河两岸,中间仿玉拱桥相连,占地一千零八十亩,是全国唯一的遗址公园,也是洛阳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为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是洛阳观光、文化交流、 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牡丹观赏区主要由“洛阳牡丹园、紫斑牡丹园、精品 牡丹园”三大园组成,国色牡丹,万花一晶,园内共有牡丹品种840多个,10万余株。王城公园牡丹花会(20张)
位于圆内中心地段,共分6个观赏点,即牡丹仙子坛、武后赏花坛、牡丹阁、紫斑牡丹园、珍品牡丹、珍品牡丹园及桥北牡丹园,共计占地50000平方米,拥有牡丹5万余株,680个品种.王城公园牡丹观赏区汇集了中外牡丹的名优品种,有黑、粉、红、紫、白、兰、绿、复色,各色牡丹争奇斗艳。著名品种如姚黄、魏紫、豆绿、烟绒紫、二乔、洛阳红、赵粉、葛巾紫等,是洛阳市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和赏花中心
洛阳名胜古迹 :
【桥北村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约85公里处嵩县库区乡桥北村。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8.75万平方米。1956年冬发现,1959年夏复查。出土陶器以细泥红陶、粗红陶和白衣彩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粗陶;石器有钻孔石刀、石镰、石凿、石轮、石斧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75公里处宜阳县张坞乡苏羊村。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000米。文化层堆积达6米。陶器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石器有刀、镰、斧、铲、网坠、圆形器等。苏羊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要价值。
唐坡遗址
【唐坡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70公里处洛宁县涧口乡唐坡村。东西宽3000米,南北长400米。主要遗物为陶器和石器,陶器有细泥彩陶、素面红陶、夹砂粗红陶,石器有网坠、斧、镰等。
禄地遗址
【禄地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108公里处洛宁县陈吴乡禄地村。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0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陶器为夹砂粗陶、细泥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红陶等。器型有鼎、鬲、盆、小口罐等。石器有石斧、石刀。含仰韶、龙山两种文化。
土门遗址
【土门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33公里处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东西长80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1965年发现,经考古部门调查,发现房屋4座,瓮棺葬3座。灰坑呈圜底,有袋形、锅形两种,器物有泥质红陶缸、釜、釜形鼎、盆等,还有红项钵、尖底瓶、高颈瓮等。以图案别致的瓮棺"伊川缸"最有名。文化特征接近洛阳王湾遗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邵窑遗址
【邵窑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20公里处宜阳县寻村乡邵窑村。东西长900米,南北宽240米,文化层厚达6米。1978年发现。陶质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黑陶等;石器有斧、铲、刀、纺轮、环状器等。该遗址面积大,堆积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过渡有重要意义。
墁子头遗址
【墁子头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约200公里处栾川县城关镇墁子头村。1958年发现。遗物有陶片、石斧、石镞等。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仰韶文化。
灰嘴遗址
【灰嘴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约40公里处偃师市缑氏镇灰嘴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自上而下依次叠压为商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仰韶文化层。三层总厚度约5米。如此三层叠压的情况,在黄河以南属首次发现,对研究三者承袭关系有重要价值。
卦沟遗址
【卦沟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北13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卦沟村。被沟分为东西两部分,沟西面积为2.2万平方米,沟东面积为6.4万平方米。出土有炭化谷物遗痕、泥质灰陶碗、夹砂灰陶片等,还有少量石刀、石镰等。
高平寨遗址
【高平寨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40公里处新安县铁门镇高平寨村。总面积2.24万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遗物、遗迹有灰坑、红烧土块、石器、陶器等。陶器以红陶为主,有陶钵、尖底陶瓮等。含仰韶、龙山两种文化类型。
东干沟遗址
【东干沟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北1公里处东干沟(东涧沟)村。1958年开始发掘,先后三次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清理龙山文化灰坑5个,二里头型灰坑126座,窑址4座,墓葬5座。该遗址以二里头文化为主,文化层厚2米,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
白元遗址
【白元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38公里处伊川县白元乡白元村。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1979年发掘。遗址中有房基、墓葬、灰坑等。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该遗址提供了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期及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实物资料,有重要学术价值。
南岗遗址
【南岗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40公里处新安县铁门镇南岗村。总面积4.25万平方米。主要器物有磨制石器斧、刀、铲,陶器有大口尊、鬲、鼎、高颈罐等,均为泥质灰陶。遗址保存完整,对研究夏、商文化有很高价值。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约25公里处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一、二期属于夏文化,三、四期属于商文化。此处即夏都斟寻阝故址。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多种。所出青铜器如刀、爵、铃、镞等,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墓葬显出差别。第三期发现宏伟的宫殿遗址,其台基略呈正方形,坐北面南,东西108米,南北100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大殿遗址。此外还有铸造、制骨、制陶作坊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59年开始的大面积发掘,至今仍在进行中。二里头遗址范围广大,遗存丰富,地层关系清楚,对探索夏文化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尸乡沟商城遗址
【尸乡沟商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32公里处偃师市城关镇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西南距二里头约6公里。此处即商都西亳遗址。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桀后,在此建都立国。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北部1215米、中部1120米、南部740米。四面有城墙遗址。共发现城门7处,东垣、西垣各3座、北垣1座。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城外有宽4.6米的环城路。城内中偏南部,分布3座小城,宫城居中,正方形,长宽各200余米。在其东部偏北和东南隅有两座宫殿遗址,另两座小城分别位于其东南部、东北部,可能属营房、库房一类。出土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等。
西周冶铜遗址
【西周冶铜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北1公里处氵廛河乡北窑村氵廛河西岸。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并试掘,1975年钻探并开始发掘。这处大型青铜器冶炼铸造作坊遗址,时间相当于西周初年到平王前后,另外包含东周以及唐宋等文化堆积层。出土西周遗物有大量陶范、熔铜炉残壁、铜渣、木炭末、红烧土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主要铸造青铜容器、车马器和兵器等。从出土的卜骨、卜龟以及非正常死亡的遗骨看,当时开炉浇铸之前,可能有占卜和人祭活动,以祷求浇铸成功。该遗址是研究两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遗址。
春秋滑国故城遗址
【春秋滑国故城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遗址南北长约2.25公里,北端宽约1.5公里,南端宽0.5公里。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附近文化遗物丰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西汉及唐代遗物。
西汉壁画墓
【西汉壁画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洛阳市古墓博物馆。1957年发现于洛阳老城西北约1公里处,后搬迁复原于今址。墓葬年代约为西汉中晚期,为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墓之一。墓室以特制空心砖和小砖混砌而成,分前堂、后室、左右耳室等部分,分别为会客饮宴、寝卧之处以及厨房、车马间等,在前堂顶部绘以日、月、星、云等天象图;隔墙正面绘有"二桃杀三士"、"孔子师项橐"等历史故事及方相氏打鬼图等;墓室后壁绘有"鸿门宴"历史故事;墓门内上额有"伏魔(旱魃)降吉祥"画面;隔墙背面有墓主人乘龙升仙画面等。绘画色彩艳丽,笔触简练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场面布局紧凑,是两千年前绘画艺术的珍品。
卜千秋壁画墓
【卜千秋壁画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北0.5公里处郊区邙山乡浇沟村邙山南麓洛阳市面粉厂内。1976年发现并由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土铜印上阴刻有篆书"卜千秋印",故名。墓洞穴砖室,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部分。主室由特制空心砖砌筑而成。年代当在西汉中期稍后。在此墓的门内上额、顶脊、后壁山墙正中等处皆绘有壁画,画有仙人王子乔、女娲、仙翁、仙女、伏羲、方相氏的形象,以及彩云、月亮、太阳、双龙、枭羊、朱雀、白虎、黄蛇、蟾蜍、兔子和墓主人乘凤升仙等。绘画之前,先在砖上涂一层白粉,然后着墨上彩。壁画绘制精工,色彩鲜明,保存完好,是研究西汉时期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汉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本称原陵,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位于洛阳城东北25公里处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南依邙山,北临黄河。陵冢高大,周长约1400米,高约20米。陵园四周有短墙围护,内存古柏千余株。陵园西为光武祠。陵冢前巨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上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12个大字。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湖北枣阳人,高祖刘邦九世孙。削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洛阳。在位32年。
三汉冢
【三汉冢】分别称作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位于洛阳城东北20公里处孟津县汉魏故城西北邙山上。由北向南,一字排开,高大巍峨,雄伟壮观。清代龚崧林分别定为汉明帝(刘庄)显节陵、汉章帝(刘*')敬陵、汉和帝(刘肇)慎陵。陵前石碑为清代乾隆时龚崧林所立。显节陵高约25米,底部周长377米。陵南不远处象庄村南,留存有高大的石象一尊,雕工古朴,形象雄浑,为东汉石雕艺术佳作,可能原来即为东汉皇陵神道两侧所置之石兽作品。
白马寺
【白马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村。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中国国家兴建的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据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秦景等18人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阳,翌年建寺,遂以白马为名。唐代时规模宏大,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曾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夹苎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东汉永平十二年(69),汉明帝敕建佛塔,定名齐云塔。今存之砖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塔为四方形密檐式,13层,通高约25米。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白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河,绿树红墙,梵殿宝塔,显得庄严肃穆,是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北魏长陵
【北魏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庄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长110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他实行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北魏景陵
【北魏景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7公里处洛阳市郊区邙山乡冢头村邙山之颠。冢高25米,底部周长126米,高大巍峨,气势壮观。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元恪为孝文帝第二子,在位16年,崩于延昌四年(515),享年33岁。近年已进行了发掘。
北魏元?墓
【北魏元?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北8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前海资村洛孟公路西侧。冢高约15米,底部周长63米。1949年前被盗,墓志现存开封博物馆。197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清理。墓门向南,墓室平面呈方形,砖砌,四壁原存壁画,多被盗墓者刮去,顶为圆形,上绘天象图。出土墓志盖残角一块,与开封博物馆存江阳王元?墓志盖所缺之角相符。元?,字伯亻隽,小字夜叉,娶灵太后之妹冯翌郡君为妻,恃宠骄盈,诬清河王元怿与灵太后私通,囚太后于后宫,杀清河王元怿。后灵太后返政,以谋反罪赐死。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龙门镇。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石窟密布于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150多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躯。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在西山南部,唐代咸亨三年(672)始凿,至上元二年(675)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11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显现出无限的智慧和慈祥;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丽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强威武。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是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之称始自清代,其篇目始见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及方若《校碑随笔》。内容一般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隶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或称褚遂良碑,在西山宾阳中洞与南洞中间,通高约3.65米,宽1.9米。原应为开凿宾阳洞的造像碑。唐代贞观十五年(641),重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开窟造像的发愿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计1600余字。字体清秀端庄,刚健有力,是标准的初唐楷书,也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约30公里处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坐东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等。龛楣及其近旁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形象生动的蹲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开元元年(713)等造像题记。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北50公里处新安县西沃乡西沃村黄河南岸崖壁间。自东而西依次有浮雕石塔4座,石窟2座,塔与窟之间有小佛龛。主要洞窟高1.5米,宽1.74米,深1.56米。门外雕二金刚力士。窟正壁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台上,两侧为二狮子、二弟子、二菩萨。开凿于北魏时期。因将被小浪底水库淹没,已整体搬迁到千唐志斋。
虎头寺石窟
【虎头寺石窟】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南26公里处宜阳县城关乡周苗村。窟平面略作方形,高约2.5米,进深和宽各3米。造于北魏正光六年(525)。原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南一峭壁高约10米处,刻佛像774尊。该窟总造像计约800尊,另有依山雕凿的碑石二方。
铺沟石窟
【铺沟石窟】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60公里处嵩县田湖镇铺沟村。现存7窟。东部6窟自上而下错落毗邻,高1.55~1.7米,深1.11~1.7米,宽1.15~1.6米。西部1窟,俗称"六郎窟",平面近方形,高5米,宽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7窟造像,面部丰满而稍长,深目高鼻,两肩平方,衣纹流畅而多褶,应为北魏晚期作品。
北魏寺沟造像碑
【北魏寺沟造像碑】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36公里处偃师市山化乡寺沟村。通高3米,碑首六龙环绕,正中雕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侧有飞天。碑身雕龛三层,上层、中层并列三龛,下层为一大龛,两侧雕8个飞天。
西晋皇陵
【西晋皇陵】位于洛阳城东20公里处偃师市首阳山镇、城关镇。其中潘屯、杜楼两村北枕头山西晋墓地一号墓,为晋文帝崇阳陵。墓道长46米,宽11米,墓室长4.5米,宽3.7米,高2.5米。南蔡庄村北西晋墓地一号墓,位于最东端,规模最大。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米,高2米,为晋武帝峻阳陵。
周公庙
【周公庙】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市区定鼎南路。传由隋代末年王世充为奉祀周公而建。现存大殿、二殿、三殿、左右厢房等建筑。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额题"定鼎堂"3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顶,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筑风格。殿内原供奉周公像和召公、毕公、伯禽像,今无存。厢房原祀历代名臣像,今无存。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并营建洛邑。近几年,经过全面修葺后,辟为都城博物馆。
隋唐东都城遗址
【隋唐东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体包括今洛阳市区,北接邙山,南对龙门,东氵廛西涧,城跨洛河两岸。其外廓城(罗城),东北角在唐寺*(村,西北角在苗沟村,东南角在城角村,西南角在古城村。共有8座城门,东3、南3、北2,以南面中门定鼎门最宏伟。城垣遗址周长约27.5公里,略呈正方形。内由宫城、皇城、东城、圆璧城、曜仪城、含嘉仓城等组成。其中宫城地处郭城西北隅,四面有墙,东墙长的1275米,西墙长约1270米,南墙长1710米,北墙长1400米。共有6座城门

㈧ 厦门牡丹国际大酒店的员工宿舍在哪..

^问对了来。我有在牡丹呆自过。没有住宿舍。
但是知道在哪里。\(^o^)/~
在湖里区政府 ,很好找的。就湖里步行街,最显眼的一座楼。紫色的呢。呵呵

公交车座108 到湖里区政府。
公交车525到终点站下车就看到了。
(最好做525,很多牡丹的同事上、下班都做的。)

㈨ 菏泽农商银行地址

牡丹区所有信息都在下面了,自己看看哪个是你要的:

牡丹区联社营业部 牡丹区中华路789号 0530-5337813

牡丹区储蓄专柜 牡丹区中华路789号 0530-5337813

牡丹区联社城区分社 牡丹区中华路1668号 0530-5183454

牡丹区联社绿荫广场分社 菏泽市银监局楼下 0530-5332737

牡丹区联社仓房分社 牡丹区丹阳路中段 0530-5332044

牡丹区牡丹商业广场分社 牡丹区丹阳派出所门口 0530-5639393

牡丹区联社长江东路分社 牡丹区东顺路119号 0530-5961555

牡丹区联社东城信用社 牡丹区太原路1289号 0530-5311175

牡丹区联社于庄分社 牡丹区八一街与青年路交叉口 0530-5622954

牡丹区联社汽车站分社 牡丹区牡丹路与双河路交汇处 0530-5623160

牡丹区联社商品城分社 牡丹区牡丹北路商品城 0530-5623194

牡丹区联社双河集分社 牡丹区黄河立交桥西路北 0530-5333858

牡丹区联社杨庄分社 牡丹区太原路与双河路交叉路口 0530-5333658

牡丹区联社西城信用社 牡丹区西安路1201号 0530-5628077

牡丹区联社市立分社 牡丹区西安路718号 0530-5622965

牡丹区联社明珠分社 牡丹区中华西路69号 0530-5625139

牡丹区联社西安路分社 牡丹区西安路1039号 0530-5623699

牡丹区联社成阳路分社 牡丹区成阳路1号 0530-5576250

牡丹区联社聂庄分社 牡丹区牡丹路63号 0530-5184637

牡丹区联社中华路分社 牡丹区中华路2355号 0530-5626257

牡丹区联社植物园分社 牡丹区解放南街398号 0530-5624106

牡丹区联社双井街分社 牡丹区曹州路与东顺城街交叉口 0530-5921839

牡丹区联社南城信用社 牡丹区长江路2075号 0530-5577676

牡丹区联社丹阳信用社 牡丹区永昌路46号 0530-5317168

牡丹区联社鑫苑国际城分社 牡丹区丹阳东路676号 0530-5334457

牡丹区联社桑屯分社 牡丹区人民路170号 0530-5335143

牡丹区联社火车站分社 牡丹区中华路16号 0530-5335341

牡丹区联社河东信用社 牡丹区黄河东路3443号 0530-5153833

牡丹区联社华平小区分社 牡丹区长江路1101号 0530-5965310

牡丹区联社北城信用社 牡丹区广福街1355号 0530-5622109

牡丹区联社北关分社 牡丹区句阳路29号 0530-5636683

牡丹区联社北胜分社 牡丹区解放街1389号 0530-5624492

牡丹区联社振兴分社 牡丹区五金大市场7栋31-33号 0530-5625146

牡丹区联社付堤口分社 牡丹区西安路1805号 0530-5992950

牡丹区联社大学城分社 牡丹区青年路2239号 0530-5529678

牡丹区联社中兴信用社 牡丹区双井北街4号 0530-5638937

牡丹区联社双河西路分社 牡丹区青年南路525号 0530-5600388

牡丹区联社青年南路分社 牡丹区双河西路100号 0530-5908912

牡丹区联社人民南路分社 牡丹区人民南路2183 0530-5360688

牡丹区联社鸿润信用社 牡丹区青年路1029号 0530-5628098

牡丹区联社胜利路分社 牡丹区青年路1427号 0530-5627217

牡丹区联社花都分社 牡丹区双河路1259号 0530-5624906

牡丹区联社南华康城分社 牡丹区南华康城南门西侧 0530-5956306

牡丹区联社汇通信用社 牡丹区康庄路1786号 0530-5621743

牡丹区联社青年北路分社 牡丹区牡丹路1591号 0530-5622285

牡丹区联社东方红分社 牡丹区东方红大街333号 0530-5626070

牡丹区联社牡丹信用社 牡丹区牡丹北路1362号 0530-5640002

牡丹区联社会场分社 牡丹区牡丹北路 0530-5629431

牡丹区联社黄罡信用社 牡丹区黄堽镇 0530-5650107

牡丹区联社辛集信用社 牡丹区辛集西南隅 0530-5720133

牡丹区联社岳程信用社 牡丹区黄河东路1611号 0530-3968859

牡丹区联社电厂分社 牡丹区淮河路钢材市场东侧 0530-5367886

牡丹区联社皇镇信用社 牡丹区皇镇乡玉皇街003号 0530-5250143

牡丹区联社沙土信用社 牡丹区沙土集中段 0530-5770197

牡丹区联社新兴信用社 牡丹区沙土镇新兴大街 0530-5760068

牡丹区联社安兴信用社 牡丹区安兴镇 0530-5730123

牡丹区联社胡集信用社 牡丹区胡集乡220国道东侧 0530-5680064

牡丹区联社都司信用社 牡丹区都司镇开发区 0530-5670017

牡丹区联社西马垓分社 牡丹区都司镇西马垓村 0530-5660109

牡丹区联社侯集分社 牡丹区黄罡镇侯集 0530-5750155

牡丹区联社小留信用社 牡丹区小留镇菏鄄路西 0530-5860114

牡丹区联社刘寨分社 牡丹区刘寨村菏鄄路东 0530-5200078

牡丹区联社高庄信用社 牡丹区高庄镇 0530-5890021

牡丹区联社李庄集分社 牡丹区李庄集 0530-5210021

牡丹区联社李村信用社 牡丹区李村镇李村大街 0530-5880128

牡丹区联社吴店信用社 牡丹区吴店镇 0530-5830076
牡丹区联社白虎信用社 牡丹区高庄镇白虎集 0530-5840005

牡丹区联社吕陵信用社 牡丹区吕陵镇朱海村 0530-5470028

牡丹区联社贾坊分社 牡丹区吕陵镇(原贾坊乡) 0530-5490531

牡丹区联社解元集信用社 牡丹区马岭岗镇解南村 0530-5450032

牡丹区联社纸坊分社 牡丹区220国道荷兰路 0530-5050017

牡丹区联社马岭岗信用社 牡丹区马岭岗镇 0530-5460106

牡丹区联社马岭岗工业园分社 牡丹区马岭岗镇 0530-5463699

牡丹区联社王浩屯信用社 牡丹区王浩屯镇政府东邻 0530-5430102

牡丹区联社黄集信用社 牡丹区大黄集镇东100米 0530-5420124

牡丹区联社安陵分社 牡丹区大黄集镇安陵集村 0530-5429310

牡丹区联社佃户屯信用社 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 0530-5350098

牡丹区联社庞庄分社 牡丹区恒盛大市场 0530-5351289

牡丹区联社金堤信用社 牡丹区何楼办事处金堤 0530-5390121

牡丹区联社何楼信用社 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东侧 0530-5305099

牡丹区联社菏商路分社 牡丹区牡丹南路生建南50米 0530-5186000

牡丹区联社万福信用社 牡丹区万福办事处西邻 0530-5400004

牡丹区联社薛楼分社 牡丹区昆仑路669号 0530-5855795

牡丹区联社耿海分社 牡丹区万福办事处耿海雷泽湖北邻 0530-5405019

牡丹区联社新华信用社 牡丹区中华西路9号 0530-5622633

牡丹区联社阳光分社 牡丹区解放南街平安保险公司北 0530-5626119

牡丹区联社广福南街分社 牡丹区广福南街诚信大厦对过 0530-5628248

牡丹区联社花都市场分社 牡丹区花都市场内 0530-5626848

牡丹区联社乐园分社 牡丹区牡丹北路1755号 0530-5521166

牡丹区联社黄河信用社 牡丹区黄河东路539号 0530-5516669

牡丹区联社解放信用社 牡丹区解放大街556号 0530-5621254

牡丹区联社广福街分社 牡丹区广福街530号 0530-5625035

牡丹区联社太原北路分社 牡丹区太原路北段 0530-5111565

牡丹区联社市中信用社 牡丹区牡丹路中信商贸城楼下 0530-5505766

牡丹区联社南华分社 牡丹区南华购物广场楼下 0530-5336036

牡丹区双河东路分社 牡丹区双河路铝材市场对过 0530-5332349

热点内容
隔世恋梅花烙 发布:2025-09-12 08:01:29 浏览:676
龙须柏盆景 发布:2025-09-12 07:58:13 浏览:257
肖小姐花艺 发布:2025-09-12 07:56:57 浏览:579
漫烂海棠树 发布:2025-09-12 07:35:00 浏览:211
玫瑰花茶敷脸 发布:2025-09-12 07:34:19 浏览:967
绿植销售方案 发布:2025-09-12 07:24:40 浏览:105
甜蜜蜜mv情人节版 发布:2025-09-12 07:15:30 浏览:137
青花花卉纹蝶 发布:2025-09-12 07:15:29 浏览:567
一朵尿不湿价格 发布:2025-09-12 07:12:25 浏览:738
好用的玫瑰水 发布:2025-09-12 07:12:1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