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皂罗袍赏析
㈠ 牡丹亭 惊梦 赏析
赏析:
“惊梦”这一出戏通过长期幽居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以及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
反映了在宋明理学等封建礼教桎梏下青年女子的苦闷,揭露了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的摧残和造成的不幸,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精神。
《步步娇》、《皂罗袍》两曲,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刻画了丽娘的娇羞神态和种种微妙的心理,把深闺中女子的苦闷和青春觉醒后的烦恼,描摹得生动细腻,十分感人。游园时,面对姹紫嫣红、美景良辰,杜丽娘的心里却有一层淡淡幽怨、莫名惆怅。
内心感受是“闷”与“乱”,是“理还乱,闷无端”,是“春色恼人”,是她对自己“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虚度青春的苦闷,因此她感叹“奈何天”、“谁家院”。游园,激发她青春的苦闷。
她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和春天一样美丽,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
她的难以排遣的春闷,她的满腹的幽怨,她内心深处对自己青春与爱情的渴望、幽思,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只能向“幽梦”中寻求。杜丽娘的世间处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
(1)牡丹亭皂罗袍赏析扩展阅读
《游园惊梦》小说的最终主题——人生如梦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
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
㈡ 赏析汤显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
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这个戏曲大肆谈情,以对抗理学家的“理”,不容于礼教,因此大家闺秀的薛宝钗要批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折《游园惊梦》惊艳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姹紫嫣红于回环徘徊之际。但听那压板一起,水袖一翻,琴声颤颤悠悠,唱词一咏三叹,莫不叫人销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记着,初见彼时的微笑……说这话时莫不惆怅寂寥,让人芳菲韶华已觉在三月落英缤纷的桃花瓣中湮灭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丽与哀愁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杜丽娘甫一露面,便觉淡淡的哀愁凄恻扑面而来,婉转于韶华易逝、好景不再的惆怅伤情之中,绕梁三日的唱曲直透人心,岂能是笔墨所能形容的。《皂罗袍》曲调一吟,便已定调,后来便是脉脉不得语的幽怨之情跃然而发。
歌德说,那个少年女子不怀春?杜丽娘就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一走,撞见了一株梅树,遇上了她此生魂牵梦绕的柳梦梅。于是,看似荒诞离奇的幽媾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春梦了无痕,而后柳梦梅就此烟消云散。梦醒来,人不见,杜丽娘就此心怀春意,梦魇附身,怎奈何良辰美景却都付与这般撩人的春梦中,无处与人说。恹恹生怀,女儿情丝系梅园。由此上,凄切之音犹如穿云裂石一般,偶遇的邂逅成了寻梦的过程,苦苦挣扎,几般相思,只为清苦,真是个世间都恨又爱的故事悱恻的缠绵。“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啊,守的个梅根相见。”,到底儿女孩子无处诉衷肠,一片凄苦相思埋心中,种下了香飘玉殒的离别恨。真可谓“芳香直浸骨髓,幽凄遍满斗室”,那一出出、一句句、一离离、一脉脉,都让人惊魂痴长,都让人跗骨钻髓,都让人垂泪含黄连,都让人说不尽的儿女情长今日哀。不到梅园,不知春色如许。到梅园,方知离恨别有天。
我只看了《牡丹亭》的半场,便觉惊艳到青春怒放的哀婉凄离。《红楼梦》里“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就吸引黛玉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黛玉仔细忖度,越发如醉如痴,情思萦逗,感慨缠绵,不觉心痛神驰”,且有多处谈及此句,可见曹雪芹对《牡丹亭》又是何等的喜欢和推崇,而《红楼梦》距《牡丹亭》时代并不久远,明末戏剧流传至清时不如家喻户晓,至少在上流的士大夫阶级当中已经是遍体珠玉早知晓了。
白先勇先生在其《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里详尽的阐述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及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状况,以及对本剧当中人物的剖析以及后来参与编演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读来让人对《牡丹亭》自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喜欢昆曲和本剧的读者都不妨一读,可大有长进的。
原著本我没读过,只是颇爱昆曲,虽有趋风附雅之嫌,但昆曲历来譬喻为阳春白雪,某只是一时喜好才略得一窥。一窥之下竟然欲罢不能之感,颇有杜丽娘梅根之春梦,总觉那片春光明媚的忧郁里有难以遣散的情怀深深让自己欲罢不能的。看昆曲之《牡丹亭》,唯有“此痴情,性情中人”之感。
㈢ 牡丹亭的皂罗袍与全剧主题有何联系
这是全剧中的经典唱段,杜丽娘到花园赏花,感叹韶华易逝,而自己却被束缚在闺阁之中,悄然红颜衰老,由景入情,极力争取自由,要活得有价值、有个性、真实一点,才能不辜负人短暂的一生,美好的一生。全剧的主题就是在倡导自由、倡导个性解放,倡导真性情。所以皂罗袍体现了主题思想。
㈣ 《牡丹亭》的经典语录及赏析是什么
《牡丹亭》的经典语录: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牡丹亭》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
5、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汤显祖《牡丹亭》
赏析:
《牡丹亭》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是情景交融,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作者紧紧扣住大自然美好春光对杜丽娘心灵的启示和情感的震撼来细致入微地刻画她的形象。
特别是【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三支曲子,景物描写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无境不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㈤ 赏析<<牡丹亭>>
【醉扶归】主要写写杜丽娘梳妆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单情怀。“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翠生生”,形容色彩的鲜艳。“出落”,显出、衬托出。“茜”,降红色。“艳晶晶”,指光彩夺目。“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这支曲子中的“曲眼”,是关键句,意思是说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好”,美也。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沉鱼落雁”,形容女子有惊人之美。“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美的使花羞,使月闭。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我们看,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这里把“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醉扶归】曲意是:你说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艳丽光彩,颈上戴的宝石锒嵌的花簪多么光彩夺目,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恰恰这美好的春天却无人赏识。杜丽娘纵然有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青春之美又有谁来赏识呢?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写的,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
接着,在春香陪同下,杜丽娘先到后花园,戏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
杜丽娘见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深沉感慨。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曲中有句夹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看作是“锦屏人”的注脚。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前后联系起来看,指向就比较明确。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皂罗袍】这支曲子透露了杜丽娘怎样的心声,这样的心声有何社会意义?杜丽娘初到园林观赏春光,心情是很激动的。先是一“惊”,惊叹“姹紫嫣红”的喜人景色,更惊“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的衰败景象。接着便是“怨”,埋怨爹娘向她瞒着“恁般景致”。最后又是“叹”,感叹这“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的千万妇女的心愿,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皂罗袍】曲意是: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这支【皂罗袍】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
㈥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的翻译…
〔步步娇〕闲抄庭里,游丝在春日的晴空中飘荡.停看一会儿,扶一下花钿(一种金花珠宝的首饰).因没带镜子,避人遮掩,漂亮的发式也歪了.在闺阁中怎能让别人看见.
〔醉扶归〕你说穿着色彩艳丽的裙衫,戴着嵌有各种珍宝的、光彩灿烂的簪子,就知道我天性爱美.正值青春美貌时却没人看见.不担心沉鱼落燕的美貌鸟惊宣,怕的是闭月羞花的容颜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百花都已盛开,却这样只面对着断井颓垣.奈何有这般良辰美景,谁家才有赏心乐事!这样的景致,我的爸妈,也不告知.朝飞暮卷(出于王勃的《滕王阁诗》,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全是景像描写)幽居深闺的人太不会欣赏这春光了。
㈦ 求赏析《牡丹亭》-皂罗袍
这是对青春,自然和爱情的赞颂。为了这次游园赏春,杜丽娘临行前装扮的像新回娘出嫁一般答,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她一进花园变如痴如醉,顿生大梦初醒之感。这不仅仅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赏析的叹息,更是对自己的美无人怜惜的感慨。
㈧ 《牡丹亭》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哪里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 一、浪漫的精神追求 文学中的浪漫精神主要指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作者把杜丽娘作为“情之至”的人物来塑造,让她扮演为爱而死去活来的主角,表示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和追求,这是《牡丹亭》的重大突破。 杜丽娘亲父杜宝自称“西蜀名儒”,以儒治家;杜母夸耀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当好楷模;塾师陈最良只知道“孟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心”。她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老成持重”,以至她在衙门闺房住了三年,居然没有去过自家的后花园。 但杜丽娘毕竟是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师父对她讲解《诗经·关睢》,这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当她步入春光灿烂的花园,第一次发现了大自然春天的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春情和对异性的渴望。而她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任何条件,只有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把爱情理想寄托在一个昏然梦幻中出现的情人身上。她把这次梦遇作为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对封建礼教进行大胆的反叛。但她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屈服现实,最终只能含恨为情而死。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而且表现在死后对阎罗王据理力争”。[1]她进入阴间,变得更为大胆、更为痴情,而且并不满足自己以鬼魂身份与情人相会,以至追求愿为情而生。她毫无顾忌地与胡判官据理力争,终使自己还魂复生。“人生而有情,思欢恕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行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2]冥判后,她不用媒妁之言,自己去敲开情人的房门,发出“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复生后,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热烈赞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尚可跨越生死,更何况世俗阻挡。爱得死去活来,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给浪漫下的一个最高标准。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林黛玉隔壁听《牡丹亭》时,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忧伤落泪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当时深闺大院中渴望追求情爱自由的女性对《牡丹亭》的真切感受。可以说,《牡丹亭》的感染力超越时空、传承百代。 二、浪漫的艺术手法 作品非现实的题材及其“理所必无”、而“情之所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须采取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方法。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 1?郾以梦设计情节 在《牡丹亭》中,梦境描写寓意深刻。从剧本结构来看,梦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纵向来讲,梦境的描写是连接现实社会与冥间生活的重要环节;从横向来看,梦境的描写,是杜丽娘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删除梦的描写,不仅会使杜丽娘的反抗行为失去思想依据,而且人物因此会变成“干瘪”的、没有灵魂的传声筒。梦境描写的安排,使全剧形成一种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的意想,极具“草蛇灰线”之妙。 从表现方法看,梦境描写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的展示。梦境描写,能更深入地提示人物内心。梦大多是内心情感的直率流露,梦境揭露也常常是最隐密、最微妙、最不愿为他人所知的深层情感思想的反映。宋元以来的理学,人人皆有的自然情欲,被认为是最丑的万恶之源。在这种欲望如同“洪水猛兽”的背景下,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不可能离开当时当地特定的时代而存在的,用杜丽娘的话来说是“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而她梦中幽会书生,实际上是长期在“老成持重”面具压抑之下的隐影原型找到了表现的机会,并从本能中爆发释放出来。《牡丹亭》通过这个梦暂时摆脱了人间束缚的虚拟环境描写,打开了人物心灵通道,让杜丽娘心中不愿为人所知的爱情理想具体化、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 2?郾“三个世界”交替 作者通过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营造了女主人公杜丽娘肉体和精神活动空间。现实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扼杀人性,给人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死亡。但这是反抗精神赖以产生的土壤。梦幻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又是自由幸福的,充满了人性的温馨,它能给人幸福,给人欢乐。阴间世界虽然阴森可怕,与现实世界一样讲究秩序、尊卑,但比人间通情达理,它给人以方便,给人以新生。作者将三界交替撰写,不仅展现了杜丽娘性格的多个侧面,而且通过三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倾向、理想和价值判断。作者虚构的非现实情节,使杜丽娘往返于三界之中,而支配她行动的动力是情,从而把情的力量推到极致,同时对“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体现了作者情胜于理、情高于礼的思想。 3?郾以死引升主题 这是作品极度浪漫方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一般爱情题材的作品写殉情并不稀奇,死亡毕竟是文学艺术另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这类殉情是作品的高潮,也是情节的终结,而在《牡丹亭》中,死亡才是杜丽娘真正反抗的开始。殉情是理想不能超越现实的无奈,但死并不是她理想的破灭,而是她用这一举动,来表达自己比寻梦更为坚决的斗争。正是杜丽娘的死,反而给作品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也给人物反抗提供了一个新的战场,搭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她在真正意义上与柳梦梅结合,同封建礼教彻底决裂,与父抗争等重要情节,都是在死亡以后才发生的。 三、浪漫的抒情色彩 作者抒情诗人的气质为本剧浪漫主义特征增色不少。作品中许多曲词能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达到了传神入化的境地。如[惊梦]这一出戏,游园中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读过六支曲子,仿佛跟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仅领略了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了杜丽娘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牡丹亭》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如[皂罗袍]这曲音韵优美,一韵到底,给人以明快的美感。曲中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式,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又突出了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富于音乐美。曲文描绘景色优美,展现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极具诗情画意。曲文情美,面对美景,杜丽娘无限惊呀、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春光如此灿烂明媚,燕语莺歌如此美妙动听,唤醒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自己青春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启了她青春的觉醒,这样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婉地透露出杜丽娘的苦闷,也展现出她的心理活动和境界美,确实是充满诗情画意。 又如,[好姐姐]这支曲子提到了三种花,作者是别有深意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借用杜娟啼血的典故,渲染了浓郁的感伤气氛。荼靡是晚春开的花,写此主要是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的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它开了,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起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烟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醉如痴的情状。上面以花喻人,下面以鸟衬人,成对莺燕欢唱,更衬托出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紧扣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很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伤感情绪再无法排解了。 总之,作者以浪漫的精神追求,采用浪漫的艺术创作方法,运用浓郁的抒情手法描绘了一系列富有浪漫情怀的画面,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这部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当时就引起了那些为争取自由幸福而艰苦奋斗的青年的强烈共鸣。时至今日,《牡丹亭》仍在全国和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热演,足见这部经典剧作具有与时代气息息息相依的不朽生命力。 来源:文教资料
㈨ 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意思
这句话描写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院惜,表达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出自《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
原文如下: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皂罗袍》
释义: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9)牡丹亭皂罗袍赏析扩展阅读:
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它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
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参考资料:
网络-《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作品鉴赏
㈩ 有没有人有《牡丹亭——皂罗袍》的歌词
歌名抄:牡丹亭——皂罗袍袭
歌名:孔爱萍
歌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
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10)牡丹亭皂罗袍赏析扩展阅读:
《牡丹亭》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所写作的。《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